◄◄ 回「醫學入門」總目錄
目次
內集·卷一
臟腑
臟腑總論
(先儒嘆世人務窮天地萬物之理,不知一身五臟六腑毛髮筋骨之所在,況醫者乎?)
臟者,藏乎也,藏諸神而精氣流通也;腑者,府庫也,出納轉輸之謂也。臟腑,兄弟也,同氣而異形耳。《素問》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能實也。《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言心肺在上為陽,肝腎在下為陰,脾居中州,而播敷四臟,以為一身之運斡也。又曰:五臟六腑皆相近,而心肺獨與大腸小腸相遠者何也?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觀《素》、《難》所論臟腑,分陰分陽,而脾胃其中之太極矣乎!至於氣血多少,體用上下,亦不可以不知。詩曰:多氣多血經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病值氣血少者補之,多者損之)《此事難知》曰: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地五臟血里,其體在下,其用在上。(耳目口鼻)言陰陽互相為用,則天氣左旋而降下,地氣右旋而上升,氣血和,表裡靜,上下通,如天地之泰然,人身其小天地乎?(氣屬陽,象天左旋;血屬陰,象地右旋。血從氣行,其體靜而不動,故氣血如磨形,上轉而西,下安不動。雖云不動,自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下靜,不得不爾也。)
以聲色臭味常變言之:肝主色,(應春,物皆有色,五色皆肝變化,然不特臟病徵於面也。經言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謂青腸,胃謂黃腸,膀胱謂黑腸,言腑病當與色相合也。又言赤脈、青脈、黃脈、白脈、黑脈者,言脈與色亦當相合也。觀色為醫家大務如此) 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假如中風,肝為心邪,則知色當赤也。心主臭,應夏,(火能焦物,五臭皆心所主) 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臊臭,入脾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假如心經傷暑,則知其症當惡臭也。脾主味,(應季夏,味自土生,行五味以養五臟者,脾所主也) 自入為甘,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假如飲食勞倦,以致脾邪入心,則知當喜苦味也。肺主聲,(應秋,金之有聲也,五聲皆肺所發) 自入為悲,(即哭也,金氣肅殺悽慘) 入肝為呼,(金勝肝,故發為呼) 入心為言,(火剋金,故述為言) 入脾為歌,(母見子則樂而歌) 入腎為呻,(子見母則嬌而呻吟)假如傷寒肺邪入心,則知當譫言妄語也。腎主液,(應冬,水性濡潤,五液皆出於腎,分灌五臟)自入為唾,(腎主骨,則腎之液從齒中而生) 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假如中濕,為腎邪入心,則知當汗出不可止也。
以主病要略言之:三陰之脈榮於臟,三陽之脈榮於腑,陰陽和而無關格之患。惟五臟不和,則氣滯而為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榮聚而為癰疽。(九竅:耳目口鼻為陽七竅,大小便為陰二竅。蓋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五臟不和,則榮衛不通,邪氣不得外泄,故九竅壅滯。九竅既滯,則六腑陽氣亦不得通和於內。內外不通,故留結為癰疽瘡癤) 蓋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而氣留在內,則陽氣太盛,而陰氣不得相榮於下,故曰關。凡外感是動氣病,而下竅不利者,皆關之類也。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而血留在內,則陰氣太盛,而陽氣不得相榮於上,故曰格。凡雜病由血所生,而上竅不利者,皆格之類也。(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蓋氣先中於邪,則留止不行,而為邪所動,氣既受邪,必傳與血,則血壅不行,而不能潤澤經絡,病所由生,是知氣先病而血後病也。但外感從氣而入,雜病從血而出,此又東垣獨得之見。丹溪嘗分為十二經歌括,今悉篡於後條分,故不重錄)陰陽俱甚,陰中無陽,陽中無陰,陰陽相離,使榮衛痞塞,氣血不相營運,此則五臟六腑皆受邪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關格,其百病之關健矣乎!病有咳嗽泄痛痎瘧者,何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春則肝先受之,夏則心先受之,余仿此。痎者,間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臟腑之瘧各不同,當隨所狀而刺之。(刺法見後。)病有積聚者,何也?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上下往來不定。積者陰氣,聚者陽氣,故不同也。凡陽病欲得寒冷,又欲見人者,屬腑;陰病欲得溫熱,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者,屬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腑病所以易治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經曰: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己)所生而愈,至其(己)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己)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爽,下晡甚,夜半靜退。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病在脾,愈於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病在肺,愈於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淬炒、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自其補瀉言之:外感內傷,病有虛、實、賊、微、正五邪之分。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假令心病,傷暑得之為正邪,中風得之為虛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是之謂五邪也。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如肝乃心之母,心虛當補肝。脾乃心之子,心實當瀉脾。余經臟仿之,是以五補五瀉為方之祖與。(心虛,硃砂安神丸;肝腎虛,腎氣丸;脾虛,益黃散;肺虛,阿膠散。心熱,單瀉心湯、導赤散;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瀉腎湯。後之補瀉方,皆推此。)
抑又聞腑有五,臟有六、有九者,何謂也?腑有六者,謂三焦為外腑也。上焦者,在心下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兩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曰三焦。是腑之所以有六也。臟亦有六者,謂腎有兩臟,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其氣與腎相通,故言臟亦有六也。(華氏謂自喉嚨以下六腑以應天氣,肺之系也;自咽門以下六腑以應地氣,胃之系也。前喉納氣,後咽納食,有謂三管者非) 臟有九者,神臟五: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與志,以其皆神氣居之,故曰神臟五也。形臟四: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以其如器外張,虛而不屈伸,以藏於物,故曰形臟四。合之則為九臟矣。或疑氣衝為腑,古人議論最活。他如《內經》又言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名曰奇恆之府。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五者,名曰傳化之府,此皆不能久留輸瀉者。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又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是臟腑之散殊如此,然豈無其要乎!經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蓋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獨遊行其間,以主榮衛而不息,火衰則為寒濕,火盛則為燥熱,故曰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噫!胃膽隨人神所在,象膽隨斗柄所指,物亦且然,而況於人乎!人之所以靈於物者,心乎神乎!至尊至貴,至清至淨,其十二官之主乎!故曰: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
臟腑條分
心,君臟也,神明居焉。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著色象,謂有何有?謂無復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恆相同。赤色。小理者,心小,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心大,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𩩲𩨗者,心高,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𩩲𩨗長者,心堅,心堅則臟安守固;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則善病消痹熱中;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心端正則和邪難傷;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凡心之病,皆因憂愁思慮、而後邪得以入之。此聖人所以無心病也。
七竅三毛,星應熒惑臺鬥:
熒惑,南嶽火星。七孔以應北斗七星,三毛以應三臺,故此心至誠,則帝宰無所不應之,此上智聰明之人也。中智五竅三毛,下智三竅一毛,常人二竅無毛,愚人一竅,下愚一小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心應南方熒惑星,肝應東方歲星,脾應中嶽鎮星,肺應西方太白星,腎應北方辰星。
十有二兩,系通肺葉關元。
心重十二兩,不論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五臟系通於心,心通五臟系,心之系與五臟之系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干於心。其繫上繫於肺,其別者自肺兩葉之中,向後通脊者腎,自腎而至於膀胱,與膀胱膜絡並行而之溲溺處,乃關元下極部分。
內主血而外應舌,盛則榮發華面;
人身動則血行於諸經,靜則血藏於肝臟,故肝為血海,心乃內運行之,是心主血也。舌者心之苗,故外應舌。舌和則知五味。發者血之苗,血盛則發潤,心榮色,其華在面。
所惡熱而所喜靜,衰則懶語錯言。
心本熱,虛則寒耳。心惡熱,肝惡風,脾惡濕,肺惡寒,腎惡燥。心靜則安,心動則躁,延年不老,心靜而已。人年六十,則心氣衰而言多錯忘。
丙丁傷風,癲癇嗜臥脈痿;
丙丁日傷於風者,為心風。其狀多汗惡風,唇焦赤,剝皮,甚則言不可快,嗜臥而為癲癇神亂,善怒嚇人。心之風為行痹,五痹以夏遇之,則為脈痹,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不能任用於地。或疑下體肝腎所主,孰不知心火內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肝腎亦隨火炎而筋脈上逆也。又心痹則脈不通利,心下鼓滿,喜噫之以出其氣,上氣喘急,嗌乾氣逆,則生恐懼。或問丙丁傷風不亦泥歟?曰:此陰陽自然之妙也。春甲乙傷風為肝風,秋庚辛為肺風,冬壬癸為腎風,四季戊己為脾胃風。推之南風舍於心,則為心風,東肝、西肺、北腎,皆此義也。
庚辛滯氣,伏梁縈痛生煩。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旺,旺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積形有似手臂,而在臍畔縈繫,伏而不動,如屋之棟梁然。久不愈,令人心煩而悶,或夜眠不安。
熱則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黃咽瘡,甚則狂渴無汗流衄;
笑者,火之象也。心實則笑,心虛則悲。口糜者,口瘡糜爛也。目黃者,濕熱熏蒸也。咽瘡者,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咽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譫語發狂,熱則神昏而亂,渴者火盛,則腎液干而咽路焦。汗為心液,熱則無汗,得汗則腎水平而皮潤,火不受克矣。血乃心主,熱逼上行,虛則為衄、為唾,凡熱者頤必先赤,當預防之。
虛則神昏,夢飛而健忘,驚悸不樂,其則胸腹腰脅痛牽。
心實則夢可憂、可驚、可怪之事,虛則魂夢飛揚。氣逆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內懊憹不樂,皆心血少也。胸脅腰脅相引痛者,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其支別者,循胸出脅,心系下鬲絡小腸,故病如是也。
血滯經閉可治,女子不月,多因勞極驚悸,暴憂思慮,以致心氣不足,而後血滯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難援。
冷證即真心痛。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剋火,必死。以上風、氣、血、熱、冷、虛,纂華氏、丹溪之法。有非本臟病而兼見者,何故?蓋五臟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風證:為癇者,肝風入心也;為頭重嘔吐者,脾風入心也;為咳嗽唾衄血者,肺風入心也;為眼旋生花者,腎風入心也。心氣證:為脅痛伏梁者,肝氣入心也;為背膊妨悶者,脾氣入心也,為胸背痛短氣夜臥不安者,脾氣入心也;為痃癖面黃者,腎氣入心也。心熱證:為舌乾少唾者,肝熱入心也;為目黃噁心者,脾熱入心也;為咳逆喘氣生瘡者,肺熱入心也;為癲狂骨煩者,腎熱入心也。心冷證: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腎冷入心,不治;為痰冷吐瀉者,脾冷入心也;為悲思不樂者,肺冷入心也。心虛證:為驚悸不欲聞人語者,肝虛入心也;為食了旋飢,心中往往多熱臥者,脾虛入心也;為悲思鼻塞驚怖者,肺虛入心也;為四肢無力多汗者,腎虛入心也。舉此心臟為例,余可類推。
涼以犀角生地牛黃,溫則(當)歸芍(藥)吳萸(肉)桂蒼(術)白朮;瀉以黃連苦參秦艽,補則(遠)志菖(蒲)菟(絲子)天(門冬)麥門冬。
《編注藥性》補用酸棗仁、天竺黃、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紅花、川芎、羚羊角、當歸,瀉用枳實、葶藶、苦參、貝母、半夏、杏仁、鬱金、玄胡索、前胡、黃連、木香,溫用石菖蒲、藿香、蘇子,涼以竹葉、丹砂、礬石、玄明粉、牛黃、珍珠、麥門冬、鬱金、黃連、知母、貝母、連翹、蘆根、柴胡。《內照》又分風、氣、熱、冷、虛用藥。大概風宜涼藥為主,兼以溫瀉;氣宜溫瀉並用;熱則純用瀉藥;冷則純用熱藥;虛則純用補藥。各臟皆然。
籲!黍羊韭李,每食宜設;
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歡樂,夏氣常存。
夏三月,天地氣交,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長養之道也
小腸 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廣(腸大腸),泌別其清濁宣通。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併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清濁,水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居臍上而長三丈二尺,脈紆則結;曲(左回迭積十六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難容。
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腸有厚薄大小之分,從脈知之,諸陽經脈皆紆曲,小腸氣結。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小短者,則所容差小。
機發心極,小腸與心相應,所以臍輪能知冷暖。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則不能從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為三才。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為中以配人,得陰陽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虛者唇青下白。
臍㽲痛而成痢成疝者,屬氣;
臍下㽲痛,赤白痢,小腸疝氣,連腰脊、控睪丸而疼,皆心氣入小腸也。
腸激鳴而為淋為秘者,屬風。
腸鳴作聲,或時激痛,小便五種淋瀝,或秘澀,以致肚腹脹急,皆心風入小腸也。
熱入口渴生瘡,火逆嘔脹有異;
心熱入小腸者,血熱煩悶作渴,或虛火反逆入胃而為嘔噦,小便不通。中滿腹硬脹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滲也,古方滋腎丸最宜。
虛陷遺精懊憹,隱曲帶濁相同。
心虛入小腸者,神魂恍惚、狂亂,夢中遺精,男子赤白濁,婦人赤白帶,或陰中瘡瘍,隱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熱峻攻也。
冷凝水穀不化,寒入下焦腸痛。
血滯肩頷腫紅。
氣熱反上,則為頭疼、咽痛、頷腫不可顧,肩如拔,臑似折。血熱反上,則為耳聾、目黃、腮頰腫痛。
補以牡蠣石斛,溫則巴戟小茴(角茴)烏藥;涼以茅根通草(天花粉、黃芩,)瀉則(海)金砂荔核白蔥(續隨子、紫蘇。)降火邪二便自順,灸水分一陽遂充。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明,故謀慮出焉。
罷極之本,魂所居也。
人身運動,皆筋力所為,肝養筋,故曰罷極之本。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輔弼,故又曰肝為宰相。
兩分七葉,色象春木繁榮;
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左三右四,共七葉,分兩行,如木甲析之多葉也。叔和云: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
四斤四兩,沉重庚金吸射。
肝重四斤四兩。《難》曰: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肝非純木,乙與庚合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非純金,辛與丙合而就火,其意樂火,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連膈膜而形有軟堅,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筋脈皆肝所主。如青色。小理者,肝小,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肝大,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廣胸反骹者,肝高,肝高則上支賁切脅,俯為息賁;合脅兔骹者,肝下,肝下則逼胃脅下空,易受邪;胸脅好者,肝堅,肝堅則臟安難傷;脅骨弱者,肝脆,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肝偏傾,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名血海而歸於暮夜。
肝藏血,故名血海,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不足,則常想其身狹小。晝則運行,眼受血能視,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攝,夜臥則血歸於肝。如有謀慮不決,肝虛為他臟移熱,則妄行於口鼻,或為便溺,乃肝不藏血也。又思色不遂,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又轉筋,亦肝所主也。
風動筋脈蜷縮,胠滿不便癰疽;
肝之合,筋也,凡外瘡發於筋脈者,皆肝所主也。經曰: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氣逆頭頂眩痛,積肥杯覆脅罅。
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氣逆於上,則頭痛眩暈;積於脅,則為肥氣,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難》曰: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肯受邪。肝復欲還於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小兒多有此病。
熱爭目赤驚狂,脅痛肢躁為疝㿗。
經絡雖已受熱,本臟猶未受邪,曰爭。肝血熱則目赤腫,虛則眼前生花。肝性靜,熱則狂言多驚駭,四肢躁擾,臥不得安。肝熱鬱則脅痛。小腹牽莖囊痛者,名㿗疝。肝經濕熱,為疝之本也。
虛則關節不利,腰連腳弱多懼怕。
血虛則周身關節不利,甚則筋骨蜷痿。血枯則腰疼腳弱,挾濕熱者,膝脛痿痹。血不足則多懼,有餘則多怒。
血枯食至聞腥,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食至則先聞腥臊臭氣,唾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泄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痰冷遺溺吐瀉。
冷則痰起,胸滿吐清水,惡食鮮菜,甚則遺溺不禁,或為洞瀉。凡冷症皆難治。
補以木瓜阿膠,川芎、黃耆、人參、沙參、薏苡仁、五加皮、酸棗仁、芡實、胡黃連、草龍膽。
瀉必青皮芍藥柴胡;前胡、青黛、橘葉、犀角、葳蕤、款冬花、吳萸、秦皮。
涼必鱉甲菊花,草決明、車前子、三稜、蕪荑。
溫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陳皮、檳榔、蓽茇。
縱怒過勞病之源,被髮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臥早起,被髮緩形,生而勿殺,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麻者,東方所用之糧也,肝病宜食麻與粳米、牛肉、棗、葵,味皆甘也。不拘何月得病,宜體春氣以養之。
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於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清淨腑,而避乎胃之私汙。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出入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肝雖應爪而膽合於肝。故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行榮衛而重三兩零數。
榮衛雖主於肺,而其流行則又主於膽也,故膽氣始於子云。膽重三兩三銖,三銖是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發燥體枯面塵;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故氣病如是。不便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故爾脹滿不得小便也。發燥者,膽有怒火也。膽合膀胱,上榮毛髮,風氣盛則焦燥。汗竭則枯,身體面色蒙塵者,氣滯則榮衛道澀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癲癇吐沫口苦。
少陽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眥腫赤。風甚則瘛瘲癲癇,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躄難行:
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食亦者,胃移熱於膽,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者,易也。痿躄坐不能起者,熱則筋縮,足少陽之別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虛怯昏淚,不眠善恐,如人將捕。
人數謀慮不決,故膽氣虛而溢為淚。淚者,類也。膽受水氣,與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故悲則淚出。老人膽汁慳,哭則無淚,笑則有淚.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熱則多眠,虛則不眠,獨臥神無所附,尤生驚畏,善太息,恐如人將捕,或夢細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兩腋缺盆(皆膽)之路。補以胡黃(連草龍膽(木通,)瀉必青皮柴胡(黃連);溫以橘(皮)皮半(夏)生薑(川芎),涼必黃連竹茹(柴胡)。
公直果斷自降衷,膽生於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稟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者,膽氣正也。
壯膽安神資藥餌。
所稟怯者,參棗丸,朱雀丸亦可資助,以全膽氣。
脾鎮黃庭,磨水穀以養四臟;
黃,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脾氣壯,則能磨消水穀,以榮養四臟。
職兼諫議,卻生硬以輔心君。
脾本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飲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堅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又名諫議大夫。誤食者,留而傷質,甚於傷氣也。
中理五氣,運布於體面;
脾居於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氣,運布水穀精微,以潤肌體而面肉滑澤。脾壯則臀肉肥滿,脾絕則臀之大肉去矣。
上應兩眉,榮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兩眉間,明堂穴內一寸。脾裹血,主藏榮,上通於口而知五味,其華在唇。黃色。小理者,脾小,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揭唇者,脾高,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唇下縱者,脾下,脾下則下加於大腸臟苦受邪。唇堅者,脾堅,脾堅則臟安難傷;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則和利難傷;唇偏舉者,脾偏傾,脾偏傾則善脹善滿也。
扁似馬蹄,廣三寸而長有五寸。
形扁似馬蹄,又如刀鐮。
膜連胃腑,重二斤(三兩)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絡,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於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併,結絡周迴,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併,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嚥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處謂之賁門者也。水穀自此而入胃,以胃出穀氣,傳之於肺,肺在膈上,因曰賁門。其門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穀腐熟,則自幽門而傳入於小腸,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散膏主裹血,各臟血脈,皆其所主也。
氣痛膨脹水腫,久則右臍有痞;
氣滯則心腹㽲痛,膨脹水腫。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久則四肢不收,發為黃疸,或為消中,飲食不為肌膚。
風羈癱瘓肉蠕,輕則四體不勤。
輕則怠惰,重則癱瘓,皆脾精不行,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肉屬牌,脾受風濕,則衛氣不榮而肌肉蠕動,或痿痹不仁,謂之肉痿。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又曰:脾熱者,色黃而蠕動也。
肥甘熱泛,口瘡舌強,中消發疸:
唇燥口瘡,舌根強痛,此肥甘之發也。食肥則腠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蓋脾熱則胃液滲泄,故干而渴。疸者,濕熱甚也。
酒色虛羸,節緩腸癖,吐瀉轉筋。
凡脾虛則夢飲食,虛則夢取,實則夢與,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經脈陰氣虛,則陽氣入而胃不和。前陰乃太陰陽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則精氣竭而四肢不榮矣。醉飽入房,則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膚,乃大腸移熱於胃,亦名食易。節緩者,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體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緩。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入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腸癖者,腎虛精氣內消,下焦無主以守持,乃移熱於脾,脾虛不能制水而受病,久為虛損,腸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吐瀉轉筋者,飲食傷風,木乘土也。
血瘕癥而臥立皆倦,血瘀則為瘕癥,令人強立,嗜臥或不臥。
手足冷而痰飲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滯,宜溫散分消。
補以參耆苓朮,茯苓、白朮、甘草、蒼朮、陳皮、半夏、蓮肉、芡實、山楂、扁豆、麥芽、滑石、山藥、白芍、乾薑、大腹皮、升麻、柴胡、枳殼、人參、黃耆。
瀉必巴稜枳殼;
巴豆、三稜、枳殼、赤芍藥、葶藶、桑白皮、青皮、鱉甲。
涼以梔連滑石,山梔、黃連、羚羊角、甘草、白芍、連翹、升麻、澤瀉、葳蕤、仙靈脾。
溫必香附砂仁。
乾薑、生薑、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吳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薑、紅豆蔻。
豆慄藿豕宜於病,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脾病宜食。
飲食歌樂養其真。
凡脾病皆因飲食勞倦致虛,而後邪得以入之。然飲食一日不可無者,但宜調節,或歌樂鼓動脾氣,以養真元。
胃號太倉,俗呼為肚。
無所不容,若倉庫然。
上透咽門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斗五斗,而留亦如之;
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飲食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也。
長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徑五寸,重二斤十四兩。
形驗於䐃,而厚薄不同;
䐃者,肉之標,即肚皮也。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也;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里累者,胃急;䐃肉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氣通於口,而脈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在手魚際之後,所候動脈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清升濁降,六腑大源;食化飲消,五臟安堵。
胃中清氣升則濁氣降,飲食消化則百病不生,五臟調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陽氣發生,而為六腑之源也。噫!至濁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風中口喎喉痹,頸汗膈塞腹大,或時目黃目泣;
胃脈起於鼻,交額中,循鼻外,入齒縫,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頤後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裡,至氣衝而合,故病如是。《內經》曰: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食則䐜脹,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是也。目黃者,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熱中而上蒸於目變黃色。目泣者,人瘦,腠理開,風得外泄,則寒中而目淚自出。
氣逆喘急不臥,食脹妨悶嘔噦,或時痛心痛乳。
上喘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臟腑為水而喘。又曰:陽明盛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不臥而息有音者,陽明氣不得從其道,故胃不和而臥不安,且息有音也。脹滿妨悶者,腹屬脾絡胃,故病則妨悶,吃食則脹滿。如十一月屬子,萬物氣皆藏於中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陰氣衰而陽氣將出也。嘔者,陽明病氣,至則善嘔,嘔已乃衰,挾寒則嘔腥水,挾風則嘔甜水,挾濕則嘔酸水也。噦者,其人舊有寒氣,因穀氣入胃,上注於肺,寒氣與新穀氣相攻相併,復出於胃而為乾噦也。心痛者,氣鬱胃脘當心而痛也。乳痛者,陽明主乳房也。
熱惡炎氣(人聲亦惡),腋腫口渴流涎,甚則登高發狂;
發狂逾牆上屋者,陽盛則能升高也。經曰:陽明之厥,則巔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妄見。
虛惡木音,呵噫腹響脛枯,甚則身嚲腰俯。
胃,土也,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聞鐘鼓則不動,土惡木喜金也。噫者,陰氣上走入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所以時時心悶,欲食不喜,食來欠多也。腹響者,腹中谷谷,便溺難,多寒氣也。胃陽虛,則陰氣上與陽拒,故脛寒或腫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虛寒者,面目俱浮,骨節皆痛,虛甚則筋脈解墮,氣不復用,故為身嚲也。腰俯者,陽明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見者善悲。
冷則振寒鼓頷,翻胃吐清;
陽虛則寒慄鼓頷,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者,冷敗證也。
血瘀鼻衄腸風,酒癥食蠱。
血熱或衄或吐。胃風在下,則為腸風下血,在上則為面腫。酒癥、食瘕、蠱注,皆胃氣不行,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
巴豆大黃立瀉,石膏連翹頗涼,瀉用巴豆、大黃、枳殼、芒硝、硝石。涼用石膏、連翹、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朮、石斛、茅根、黃連、黃芩、乾葛、天花粉、升麻、紫參、山梔、松脂、竹茹、韭汁。
丁香豆蔻從溫,白朮山藥最補。
溫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良薑、香附、生薑、木香、川芎、藿香、厚朴、益智仁、吳萸、辛荑、胡椒、香薷。補用白朮、山藥、蓮肉、芡實、山楂、陳皮、扁豆、麥芽、神麯、滑石、黃耆、半夏、百合、蒼朮。
水榮谷衛,脾胃相通;
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通行,天命常有。
春實秋虛,陰陽逆忤。
脾為陰,胃為陽,陽脈上行,陰脈下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春夏陽明為實為從,太陰為虛為逆;秋冬太陰為實為從,陽明為虛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肺系喉管,而為氣之宗;
肺繫有二;一系上通喉嚨,其中與心系相通。肺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並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膈膜相綴也。一系自心入於肺兩大葉之間,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通脊髓,而與腎系相通。腎納氣,肺主氣,肺主行榮衛,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氣之本也。相傅,如今之尚書。
形似人肩,而為臟之蓋。
形似人肩,又如磬懸於五臟之上,而為臟之華蓋。
三斤三兩,空空相通,六葉兩耳,脈脈朝會。
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共八葉,下無竅,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脈氣流經,經氣歸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義配於心,肺在德為義,心為禮,肝為仁,脾為信,腎為智,然皆統於心也。
卦象乎兌。
肺在卦象兌。又曰肺氣通而象乾,心象離,肝象震,脾象坤,腎象坎,膽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則乾為左腳,坎為外腎,艮為右腳,震為右身,巽為右手,離為頭頂,坤為左手,兌為左身。然人稟兩儀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實一氣流行,每子時自左腳心湧泉穴起,陽循左足腹脅手,而上至頭頂囟門午位而止。午時自頂門循右手脅腹足,而下至右腳心而止。是坎離為陰陽消息,故後天圖獨言之。
谷稻畜馬,魄藏於中;
稻色白,為肺之谷。馬善鬥象金,為肺之畜。並精出入謂之魄,乃精氣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陽之精,魄乃陰之精。陽動而陰靜,魂遊而魄守,陰陽相濟,魂魄相守。魂不遊而魄不守,陰陽俱喪。魄不收而魂枯,陽亦消亡,陰陽宜常相濟。故叔和云:魂將魄共連。凡人之夢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熱則夢美女相依,或兵戈相競;虛則夢涉水田。
合皮榮毛,鼻應於外。
肺主皮毛,上榮於眉,開竅於鼻。白色。小理者肺小,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咳;粗理者肺大,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肺高則上氣肩息咳;合腋張脅者肺下,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肋下痛。好肩背厚者肺堅,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肩背薄者肺脆,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背膺厚者肺端正,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肋偏疏者肺偏傾,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氣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賁。
肺氣太過,則令人喘咳逆氣,背痛慍慍然,或胸膈膹悶之氣牽引背疼。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絡脈,逆而不得隨經上下故也。息賁者,肺之積名。言其或息而或賁起也,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風浮涕塞聲重,癮疹瘡疥。
涕乃肺液,傷風則涕流,鼻塞聲重,其聲哭,其志憂,故哭則淚出。又云肺熱涕出,凡黃涕如膿,大如彈丸從鼻中出,不出則傷肺。肺主皮毛,風盛則生癮疹、瘡疥。
熱著咽膈尻陰,股膝皆痛,鼻齆鼻痔或成成淵: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熱壅則喉舌腫痛,胸膈滿悶。尻陰股膝痛為痿躄者,肺熱葉焦也。鼻端紫紅粉刺,謂之鼻齄。內生瘜肉,謂之鼻痔,流涕不止,謂之鼻淵。皆上熱下虛也。
虛極呼吸息微,欠伸溺頻,肺痿肺癰或成瘵。
肺主氣,虛則呼吸少氣不足以息,小便頻數或遺。虛甚為相火所乘,則咳而見血,或為癆瘵、肺癰、肺痿。
冷時身顫嘔涎。
用力顫掉,聲嘶氣虛,衛冷甚也。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循胃口上膈屬肺,故虛寒則善嘔沫也。
血燥掌熱乾咳。
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於腕上,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故肺經血燥,掌心亦熱。乾咳者,肺中無津液也。
補以參耆阿膠五味子。
山藥、紫菀、酸棗仁、麥門冬、車前子、百部、白膠、栝蔞仁、白茯苓。
溫必陳皮半夏乾薑。
款冬花、生薑、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蘇子。
涼以知母栝蔞桔梗。
沙參、天門冬、玄參、貝母、馬兜鈴、香薷、枯芩、冬瓜子、蘿蔔子、犀角、百部、山梔、枇杷葉、人溺、石膏、青黛。
瀉必葶藶桑皮蛤蚧。
防風、檳榔、枳殼、通草、澤瀉、赤茯苓、琥珀、冬葵子。
輕聲美食自清虛。
凡肺病皆因呼叫過度,或煎爆酒面姜椒太過,以致虛實見焉。病者宜輕聲緩語以養其氣,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以潤其燥。
夙興夜寐防災害。
秋三月,天地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大腸又名迴腸,長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穀一斗七升半;
迴腸者,當臍右回迭積十六曲,徑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門上應闌門,長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門者,肺藏魄也。又曰廣腸,言廣闊於大小腸也。又曰肛門,言其處似車缸形也。《內經》以此為一臟,故俗名墜臟。熱則重墜或突出,虛則脫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專主出而不納。凡腸胃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闌門者,大小腸各受物傳化而相會於此,滓入廣腸,水入膀胱,關闌分隔,故曰闌門。
肛之重也,僅十二兩;腸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門重十二兩,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總通於肺,而心腎膀胱連絡系膈;
肛門亦大腸之下截也,總與肺為表裡。大小腸之系自膈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系,脂膜筋絡,散布包裹,然各分紋理,羅絡大小腸與膀胱。其細脈之中,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應在皮,而氣血津液潤燥不均。
肺應皮,腹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氣血津液調和則大便亦調,燥熱則便堅而澀,寒濕則便潤而利。
風搏耳鳴齒痛便血,或時欲食不食嘔吐清水;
便血有遠近者,腸繫心腎膀胱故也。食則嘔吐者,肺風傳入大腸,令腸中宛轉搏上不欲食,食即嘔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黃喉痹,或時大指次指肩痛頻。
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臑,外上肩髃之前廉,下齒還出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俠鼻孔交目側,故病如是。
氣秘腹滿切痛,外注皮膚堅硬;
氣滯腸中切痛或鳴,腹滿大便秘澀。重感於寒,當臍而痛,即泄。不能久立。若氣注於外,挾痰則皮膚堅而不痛。
熱秘臍滿口瘡,內結痔癰痢騂。
俠臍滿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瘡,皆熱症也。濕熱內結,則為痔漏腸癰,痢下赤白。騂者,赤色也。
虛則腸鳴身易瘦,冷則滑脫耳難聞。
腸氣虛則鳴,身枯瘦如雞皮有鱗。虛冷則滑泄、脫肛、耳聾。經曰:邪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補以粟殼五倍棕櫚,牡蠣、木香、肉豆蔻、蓮肉、蓁子、訶子、龍骨。
瀉必硝黃續隨桃仁;
芒硝、大黃、續隨子、枳殼、麻仁、石斛、檳榔、旋覆花、榧實、巴豆、蔥白、牽牛。
溫以吳萸人參薑桂,乾薑、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
涼必芩連槐花茅根。
黃芩、黃連、天花粉、玄參、砂糖。
籲!水穀變化自然妙,經曰: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難經》曰:唇為飛門(言唇開則食入如飛也),齒為戶門(飲食由此而入也),咽為吸門(言咽入不得復出也),胃為賁門(言嚥下賁向於胃也),太倉下口為幽門(在臍下三寸。居於幽暗,故名也),並闌門、魄門,合之為七衝門,皆水穀變化出入相沖之要路也。但水穀清芳甘美,運布則為精微,腐熟則為滓穢,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
食息調燮由於人。
腎有兩枚,左屬水而右屬火;重各九兩,右主女而左主男。
左右兩枚,共一斤二兩,男以左腎為主,女以右腎為主。
連脅繫心貼脊膂兮,裹以脂膜,里白外紫如江豆兮,相合若環。
腎連脅下對臍,形如江豆,相併如環,曲貼脊膂膜中,里白外紫。兩腎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則與心系通而為一,所謂坎北離南,水火相感者也。左右氣常相通,靜養極者,左右相合,則精不泄矣。
以左言其概,位北水惟慳;
此條專言左腎天一生水,專一以慳為事,所以五臟俱有補瀉,惟腎有補無瀉。
納氣收血化精,而為封藏之本;
左腎主納氣收血化精,司冬之令,專主收藏,故曰封藏之本。
壯志造無成有,別號作強之官。
腎藏志,意之所存者謂之志。精完則志壯,志壯則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隨。造無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經曰: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言精志完而強於作用也。又,男曰作強,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腎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諸髓皆屬於腦,而腎實主之。叔和云: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竅於耳而榮發駐顏。
黑色。小理者腎小,腎小則臟安難傷;粗理者腎大,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傷以邪。高耳者腎高,腎高則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後陷者腎下,腎下則腰尻痛,或為狐疝。耳堅者腎堅,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堅者腎脆,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耳偏高者腎偏傾,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鬚髮顏面皆腎脈所絡,陽精盛注於外,則鬚髮榮盛,面體光潤。
風旋目䀮無見,或面浮咳水而隱曲不利。
腎風多汗惡風面浮,目視䀮䀮無所見,若伏有水氣,則目下亦腫,名曰風水。不能偃臥,偃則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難行,溺黃,女人月事不行,俱謂之隱曲不利。風盛者,膝脛攣急,不能久立。
氣動飢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脅脊痛酸。
飢不欲食,喘嗽喉中鳴者,腎氣病也。奔豚者,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氣,竟至於骨髓痿弱矣。脅脊痛者,腎病小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二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熱則口燥舌乾咽痛,甚則小腹脹而背亦強;
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邪克於少陰之絡,令人咽嗌腫痛,不可納食。腎病則大小腹脹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屬腎;引脅者,屬膀胱。
虛則心懸骨痿齒搖,甚則夢泄精而囊亦寒。
腎氣虛,心懸如飢善恐,惕惕如人將捕,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經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言虛中有熱也。齒者骨之屬,腎虛則搖動不固。夢泄者,腎氣虛而下脫,或挾火邪也。囊寒者,腎氣衰也。人年六十,氣衰發墮齒落,經脈空虛,七十形體皆極,九十如樹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腸癖足心熱,並濕必發黃疸;
經曰:咳則有血,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刻期,故血見於鼻與口也。又少陰不足脈澀,病積溲血。足心熱者,心風入腎也。黃疸者,腎虛為濕熱乘之,必口淡腳軟,是為虛疸。
冷症胸痹莖縮股內痛,並郁必然黑顏。
骨痹者,腎脂髓枯而不滿,故寒冷。甚則至骨,痹痛蜷攣,其人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能振慄者,肝為一陽,心為二陽,腎孤臟,一水不勝二火,故不能振慄也。莖縮者,腎竅二陰,冷則痿弱不舉,甚則縮入,俗云脫陽症也。股內後廉痛者,少陰脈起於足小指,走足心,循內踝後入筋中,上內廉股內後廉貫脊故也。黑顏者,冷郁久則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顏衰,肌枯肉瘦。
補以熟地枸杞鹿茸,鍾乳粉、龜板、龍骨、虎骨、五味子、鎖陽、山茱萸、杜仲、山藥、知母、蓮肉、芡實、覆盆子、桑螵蛸、牡蠣、小草、牛膝、當歸、玄參、石楠、合歡、五加皮、楮實。
瀉必苦茗豬苓琥珀;
澤瀉、茯苓。腎本無瀉,此言瀉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溫以沉香菟絲附子,乾薑、肉桂、巴戟、葫蘆巴、補骨脂、柏子仁、烏藥、石楠藤。
涼必知母黃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參、竹瀝。
籲!早臥晚起陽氣復,冬三月,天地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四時有腎病者,亦宜體此以養微陽。凡腎病皆因快情縱欲,失志傷腎,過服丹藥。華佗云:陽劑剛強,則天癸竭而榮衛涸。
靜坐獨眠藿豆飧。
靜坐則腎水自升,獨眠則房色自節。藿、葵、黑豆味鹹,黃黍、雞、桃味辛,腎病宜食。
膀胱 上口闊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廣九寸正,而重九兩二銖。無出竅也,資氣海以施化,府名津液;
膀胱以虛受水,為津夜之夜。有上竅而無下竅,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隱不通。
透絕頂也,司升降之消息,官號州都。
經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應在毛髮,系通心肺;驗於皮骨,臟屬腎俞。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風搏頭疼眼旋目淚,噁心筋骨不利;氣滯項拔背強腰折,尻痛膕脛尤拘。
膀胱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挾脊,揭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前者,從腰中下脊,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脾,挾脊,內過膊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故病如是。噁心者,膀胱移邪於小腸,故惡聞食臭。
熱結腹滿而胞塞,甚則狂發;
熱結下焦,則小腹苦滿,難於俯仰,胞轉閉塞,不得小便,令人發狂。
冷即多唾而帶下,甚則瀝余。
冷則濕痰上溢則為多唾,濕痰下滲則為帶濁,甚則小便瀝余,或頻數。叔和云:冷敗則遺尿不知。
虛症腦轉耳聾,房事舉亦無力;血病鼻衄淋(瀝)痔(瘡),莖囊腫或被吹。
陰莖陰囊腫大,皆濕熱以致血瘀。小兒多蟲蟻、地風所吹。
溫以蓽(澄)茄茴香烏藥,涼必生地防己地膚(子);
黃柏、防風、甘草梢、防葵。
瀉以車前瞿麥滑石,芒硝、澤瀉、萱草根。
補必橘核益智菖蒲。
龍骨、續斷、黃芩。
籲!寡欲一念真秋石,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諺云:泄盡真藥服假藥,十字街頭買秋石。
節飲三杯固尾閭。
酒水好停下焦為邪,節之尾閭自固,不患漏泄。
命門 下寄腎右,而絲系曲透膀廣之間;
命門,即右腎,言寄者,命門非正臟,三焦非正腑也。命門系曲屈下行,接兩腎之系,下尾閭附廣腸之右。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於溲溺之處相併而出,乃是精氣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廣腸之右,膀胱下口相併而受胎,故氣精血脈腦,皆五臟之真,以是當知精血來有自矣。
上為心包,而膈膜橫連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門,其經手厥陰,其腑三焦,其髒心包絡,其部分在心下橫膈膜之上。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黏。其處黃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胞絡也。
配左腎以藏真精,男女陰陽攸分;
命門為配成之官,左腎收血化精,運入藏諸命門,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氣為主,坎水用事,故蒸氣為精而色白,如帶火者,精亦能紅。女子以血為主,離火用事,故血盈為經而色紅,如挾痰氣者,經亦能白。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衝,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男子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垂下,故陰物垂而乳頭縮也。蓋陽無形,陰有質,男子內陽而外陰,女人內陰而外陽,男子背屬陽而腹屬陰,女人腹屬陽而背屬陰。又男子督脈主事,自背尾閭行至齦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陽氣而髭鬚生。女子任脈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與陽合而無須。宦官去勢,亦無須,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氣,疾病死生是賴。
相火之臟,元氣系焉。凡病雖危,命脈有神者生,命脈無神者死。
風則肘臂攣急,腋下腫紅;
心包支脈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氣則胸膈支結,脅不舒太。
心包脈起於胸中下膈,循歷絡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賁者。
熱逼五心煩,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難;
火盛故也。
虛乏四體軟,而頭旋耳痛,精力不銳。
火衰則土不運,而四體若無骨然。頭旋者,命門帶繫上透泥丸,陽虛則頭旋也。耳痛者,腎竅於耳,虛氣壅則痛,壅塞則聾也。精力不銳者,交感精來不快,平時無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黃,而心下崩且煩:
面色紫光者,腎無苦也;色黃黑者,腎衰也。經曰:悲哀太甚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蓋悲哀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包絡絕而陽氣內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心下崩,謂心包肉崩而下血也。
冷極陰痿,而肢體厥且痹。
腎氣冷極,前陰痿弱不舉,病則四肢發厥如冰,骨痛為冷痹。
瀉以烏藥枳殼,補必蓯蓉葫蘆巴;
沉香、黃耆、肉桂。
涼以黃柏山梔,黃連、柴胡。
溫必附子肉桂。
膃肭臍、川芎、補骨脂、沉香。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歸於膀胱;
小便清利,脈沉而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而數,是熱氣歸命門。是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病同歸於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兩分於水火。
所以左屬水,右屬火者,左尺膀胱停瀦腎水,右尺三焦腐熟穀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義較然。況六氣司天,左為寒水,司冬為寒;右為相火,司夏為暑。
蓋其同者,有形之質,均屬乎水;其異者,無形之火,不司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異,在人豈無水火之分?
腎合膀胱,左尺之脈純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脈純乎火。
似同而實異者,陰陽之所以為妙也;宜靜不宜動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為,火盛則熱怯虛勞,火衰則陽虛氣弱。左右之脈皆沉,診而貴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則滑而帶浮。非其時而數且大者,皆謂火動。
叔和脈不立部,同斷乎症;丹溪圖不盡意,妙存乎心。
丹溪脈圖始補命門、包絡。
三焦 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處;中焦,臍上中脘;下焦,臍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周身,故曰中焦如漚。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瀆。又曰: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納,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下焦主出,腎間動氣應焉,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是三焦者,引導陰陽,分別清濁,所以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氣血。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用,壅逼鞭碎,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
發為無根之相火,寒熱異常;
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遊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
位寄膻中與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氣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乃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但男子則運而行之,無積而不滿;女人則停而止之,有積而溢下為月經。
募在石門,真元會合以始終;
石門在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諸氣之所會聚,聚而復分於十二經,與手少陽厥陰相為表裡,故曰:為元氣之始終也。
腑在氣衝,水穀資胃以傳送。
氣衝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陰陽道路,陽明脈之所發。足陽明主腐熟水穀之氣,三焦發用,貫通十二經絡,往來上下,腐熟水穀,營運氣血,皆其所主。是知氣衝為三焦行氣之府,蓋氣血必胃氣以為本也。
升中清,降下濁,造化出納無窮;
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清氣上升而為榮衛。上極必返於下,下極必復於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環無窮。至於水穀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滯,故云:水穀之道路也。
養精神,柔筋骨,襟懷喜氣若烘。
粹然清和之氣,上入中焦,則佐上德,翕受五穀,變化精微,內養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氣上烘,入於膻中,以司入內,襟懷開害,喜樂由生。
虛則引氣於肺,而中寒痞脹,甚則溺窘耳鳴;
手少陽支脈從耳入耳中。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流,即為脹候。耳鳴者,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
熱則上結於心,而胸中煩滿,甚則口渴咽腫。
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風若縈纏,小指次指,肘臂肩臑肋外皆疼;
手少陽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貫肘臑外,上肩而交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胞而下膈循肋,屬三焦。故病實則攣痛,虛則不收。
氣為是動,時秘時泄,耳後胸前目銳作痛。
氣症或秘或泄,手少陽別脈,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交頰至目銳眥,故氣滯則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血凝於膚者則為痹,凝於脈者則為泣,凝於足者則為痿。因臥汗出而風吹之也。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也。
冷敗汗多慄凍。
冷敗則自汗不止,發為振慄,四肢冰冷如凍,甚則陰頭縮入,名脫陽症。
瀉心痹以去中焦之熱,連柏豬牛相宜;
瀉心:黃連、黃柏、山梔、連翹、薄荷、生地、麥門冬、柴胡、桔梗、木通、龍腦。
瀉脾:豬苓、牽牛、澤瀉、赤茯苓、枳殼、木通、檳榔、芒硝、大黃、厚朴。
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參耆薑朮可供。
人參、黃耆、乾薑、白朮、甘草、益智仁、良薑。
下熱涼肝,荊防地皮劑皆輕;
荊芥、防風、地骨皮、銀柴胡、菊花、石膏。
下寒溫腎,附子補骨脂性重。
當歸、熟地、木香、地榆、阿膠、蒲黃。
噫!觀三焦妙用,而後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五臟穿鑿論》曰: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後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
觀形察色問證
觀形察色
以治未病。凡臟腑未竭,氣血未亂,精神未散者全愈,病已成者半愈,病勢已過者危矣。
第一看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
肥白人多濕痰,黑瘦人多火熱。或形肥色黑,或形瘦色白,臨時參證,或從形,或從色,不可泥也。
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身蜷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
聽聲審音
五音以應五臟,金聲響,土聲濁,木聲長,水聲清,火聲燥。如聲清,肺氣調暢。聲如從室中言,中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奪氣也。先輕後重,高厲有力,為外感。先重後輕,沉困無力,為內傷。
第二聽聲清與濁,鑑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
問證
試問頭身痛不痛,寒熱無歇外感明;掌熱口不知食味,內傷飲食勞倦形;五心煩熱兼有咳,人瘦陰虛火動情;除此三件見雜症:如瘧如痢必有名;從頭至足須詳問,證候參差仔細聽。
頭痛否?
痛無間歇為外感,痛有間歇為內傷。
目紅腫否?
或暴紅腫,或素疼痛。
耳鳴耳聾否?
或左或右。久聾者,不敢純用補澀之劑,須兼開關行氣之藥。
鼻有涕否?
或無涕而燥,或鼻塞,或素流涕不止,或鼻痔,或酒齄。
口知味否?
或不食亦能知味,為外感風寒;或食亦不知味,為內傷飲食。
口渴否?
渴飲冷水者為熱,渴飲熱水者為虛,夏月大渴好飲者為暑。
舌有苔否?
或白,或黃,或黑,或紅而裂。
齒痛否?
或上眶,或下眶,或有牙宣。
項強否?
暴強則為風寒,久強則為痰火。
咽痛否?
暴痛多痰熱,素慣痛多下虛。
手掌心熱否?
手背熱為外感,手心熱為內傷,手背手心俱熱為內傷兼外感。
手指梢冷否?
冷則為感寒,不冷則為傷風,素清冷則為體虛。
手足癱瘓否?
左手足臂膊不舉或痛者,屬血虛有火;右手足臂膊不舉或痛者,屬氣虛有痰。
肩背痛否?
暴痛為外感,久痛為虛損挾郁。
腰脊痛否?
暴痛亦為外感,久痛為腎虛挾滯。
尻骨痛否?
暴痛為太陽經邪,久痛為太陽經火。
胸膈滿否?
已下為結胸,未下為邪入少陽經分,非結胸也。素慣胸滿者,多郁多痰火下虛。
脅痛否?
或左或右,或兩脅俱痛,或一點空痛。
腹脹否?
或大腹作脹,或小腹作脹。
腹痛否?
或大腹痛,或臍中痛,或小腹痛,或痛按之即止,或痛按之不止。
腹有痞塊否?
或臍上有痞塊,或臍下有痞塊,或臍左有痞塊,或臍右有痞塊,或臍中有塊,不可妄用汗吐下及動氣凝滯之藥,宜兼消導行氣之劑。
心痛否?
暴痛屬寒,久痛屬火屬虛。
心煩否?
或只煩躁不寧,或欲吐不吐,謂之嘈雜。或多驚恐,謂之怔忡。
嘔吐否?
或濕嘔,或乾嘔,或食罷即嘔,或食久乃嘔。
大便泄否?
或溏泄,或水泄,或晨泄,或食後即泄,或黃昏時泄,一日共泄幾行。
大便秘否?
秘而作渴作脹者為熱,秘而不渴不脹者為虛。
小便清利否?
清利為邪在表,赤澀為邪在裡,頻數窘急為下虛挾火,久病及老人得之危。
小便淋閉否?
渴者為熱,不渴為虛。
陰強否?
陰強為有火,陰痿為無火。
素有疝氣否?
有疝氣,宜兼疏利肝氣藥,不可妄用升提及動氣之劑。
素有便血否?有痔瘡否?
有便血痔瘡,不敢過用燥藥,爍陰傷臟。
有瘡疥否?
有瘡疥忌發汗,宜兼清熱養血祛風。
素有夢遺白濁否?
有遺濁則為精虛,不敢輕易汗下。
有房室否?
男子犯房則氣血暴虛,雖有外邪,戒用猛劑。或先補而後攻,可也。
膝痠軟否?
暴痠軟則為腳氣,或胃弱。久病則為腎虛。
腳腫痛否?
腫而痛者多風濕,不腫脛枯細而痛者為血虛、為濕熱下注。
腳掌心熱否?
熱則下虛火動。腳跟痛者,亦腎虛有熱。腳指及掌心冷者為寒。
有寒熱否?寒熱有間否?
無間為外感,有間為內傷。午寒夜熱,則為陰虛火動。
飲食喜冷否?
喜冷則為中熱,喜熱則為中寒。
飲食運化否?
能食不能化者,為脾寒胃熱。
飲食多少否?
能飲食者易治,全不食者難治。惟傷寒不食亦無害。
素飲酒及食煎炒否?
酒客多痰熱,煎炒多犯上焦,或流入大腸而為濕熱之症。
有汗否?
外感有汗則為傷風,無汗則為傷寒。雜症自汗則為陽虛。
有盜汗否?
睡中出汗,外感則為半表裡邪,內傷則為陰虛有火。
渾身骨節疼痛否?
外感則為邪居表分,內傷則為氣血不用,身重痛者為挾濕氣。
夜重否?
或晝輕夜重為血病,或夜輕晝重為氣病。
年紀多少?
壯年病多可耐,老人病雜則元氣難當。婦人生產少者,氣血猶盛;生產多,年又多,宜補不宜攻。
病經幾時?
或幾日,或幾旬,或經年。
所處順否?
所處順,則情性和而氣血易調;所處逆,則氣血怫鬱,須於所服藥中,量加開鬱行氣之劑。
曾誤服藥否?
誤藥則氣血亂而經絡雜,急病隨為調解,緩病久病,停一二日後藥之,可也。
婦人經調否?
或參前為血熱,或參後為血虛。或當經行時有外感,經盡則散,不可妄藥,以致有犯血海。
經閉否?
或有潮熱,或有咳泄,或有失血,或有白帶否?能飲食否?能食,則血易調而諸症自除,食減漸瘦者,危。
有癥瘕否?
有腹痛潮熱,而一塊結實者,為癥瘕。
有孕能動否?
腹中有一塊結實能動,而無腹痛潮熱等症者,為有孕。腹虛大脹滿,按之無一塊結實者,為氣病,其經水亦時滲下。
產後有寒熱否?有腹痛否,有汗否?有咳喘否?
寒熱多為外感,腹痛多為瘀血,或食積停滯。有汗單潮為氣血大虛。咳喘為瘀血入肺,難治。
凡初證題目未定,最宜詳審,病者不可諱疾忌醫,醫者必須委曲請問,決無一診而能悉知其病情也。初學宜另抄問法一紙,常出以問病。若題目已定,或外感,或內傷,或雜病,自當遵守古法,不可概施發散劑也。
附:王叔和觀病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眥黃,(胃氣行也。)眼胞忽陷定知亡。(五臟絕也。)
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腎乘胃也。)
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衰其身。(木剋土也。)
面黑目白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先青後黑,即《素問》回則不轉,神去則死意。)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肝腎絕也。)
面赤目白怕喘氣,待過十日定存亡。(火剋金也。)
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水乘脾也。)
面青目黃午時起,余候須看兩日強。(木剋土也。)
目無精光齒齦黑,(心肝絕也。)面白目黑亦災殃。(肺腎絕也。)
口如魚口不能合,(脾絕。)氣出不返命飛揚。(肝腎先絕。)
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妄言錯亂及不語,屍臭無知壽不高。(心絕。)
人中盡滿兼唇青,三日須知命必傾。(木剋土。)
兩頰顴赤心病久,口張直氣命難停。(脾肺絕。)
足趺趾腫膝如斗,十日須知難保守。(脾絕。)
項筋舒展定知殂,(督脈絕。)掌內無紋也不久。(心胞絕。)
唇青體冷及遺尿,(膀胱絕。)背面飲食四日期。(肝絕。)
手足爪甲皆青黑,許過八日定難醫。(肝腎絕。)
脊疼腰重反復難,此是骨絕五日看。體重溺赤時不止,肉絕六日便高判,手足甲青呼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髮直如麻半日死,(小腸絕。)尋衣語死十知麼。(心絕。)
診脈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脈者,所以主宰榮衛,而不可須臾失也。從月從永,謂得此可永歲月也。古脈字,從血從䗃,所以使氣血各依分派,而行經絡也。醫家由脈以識經絡虛實。由經絡虛實以定藥之君臣佐使及針灸穴法,是脈乃醫之首務。世俗偏熟《脈訣》,而不知《脈經》,專習單看,而不知總看。其實上古診法有三:其一各於十二經動脈分為三部,候各臟腑。其二以氣口人迎,決內外病因。其三獨取寸口,以內外分臟腑,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克定榮枯,以清濁論究通,故曰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之生死吉凶也。茲以《素》、《難》為主,兼採仲景及《脈圖》、《脈經》、《脈訣》、《正傳》、《權輿》而補之。以便初學誦讀。
寸關尺定位
掌後高骨號為關,傍骨關脈形宛然;次第推排寸關尺,配合天地人三元。
昔岐伯取氣口,象黃鐘作脈法,故氣口之數九分,陽數九也;尺內一寸,陰數十也。手腕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從關至尺澤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陽出陰入,以關為界,故名關部。寸應天為上部,關應人為中部,尺應地為下部。一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曰三部九候。凡診脈初以中指揣按高骨關位,次下前後二指,人長則疏排其指,人短則密排其指。初輕按消息之,次不輕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魚際者。寸上一分,掌骨後際,如魚之頸際然。尺澤者,尺外餘脈,如深澤然。
臟腑定位
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心與小腸居左寸,肝膽同歸左關定。腎脈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相應。肺與大腸居右寸,脾胃脈從右關認。心胞右尺配三焦,此為初學入門訣。
左心主血,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氣,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運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氣、曰血,曰脈,總之惟脈運行氣血而已。是以氣血盛脈盛,氣血衰脈衰,氣血和脈平,氣血亂脈病。由此知脈乃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心與小腸為表裡,旺於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腸。肝與膽為表裡,旺於春,而位左關,沉取候肝,浮候膽。腎與膀胱為表裡,旺於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腎,浮候膀胱。肺與大腸為表裡,旺於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腸。脾與胃為表裡,旺於四季,而位右關,沉取候脾,浮候胃。命門與三焦為表裡,寄旺於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門,浮候三焦。然以循環之序言之;則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絕,有子母之親也。若以對待之位言之:則左寸火克右寸金,左關木克右關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剛右柔,有夫婦之別也,然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診者,診父而知其子也。
七表八里九道脈名
浮芤滑實弦緊洪,名為七表屬陽宮。微沉緩澀遲並伏,濡弱為陰八里同。細數動虛促結散,代革同歸九道中。又有長短大三脈,經書所載亦當通。
《脈經》無表裡九道之目,且七表以芤為陽,然為亡血失精半產。七表以弦為陽。仲景以弦為陰。九道以動為陰,仲景以動為陽。惟《脈經》則與仲景合也。經以上中下九候為九道,的非歌訣九道之謂也。戴同父有《脈訣刊誤》,朱文公謂其辭俚而淺。但《脈訣》世俗誦習已慣,表裡名義,初學不可不知。九道從丹溪者,《脈經》有數無短,《內經》有革無牢故也。
諸脈體狀
浮按不足舉有餘,浮,不沉也,脈在肉上。
沉按有餘舉則無。
沉,不浮也。浮沉二脈,以舉按輕重取之。浮為在表,沉為在裡。
遲脈一息剛三至,數來六至一吸呼。
遲,不及也;數,太過也。遲數二脈以呼吸息數取之,遲為冷,數為熱。
滑似累珠來往疾;
滑,不澀也,累累如珠,往來流利疾速。
澀滯往來刮竹皮。
澀,不滑也。往來澀滯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滑澀二脈以往來形狀取之,滑為有餘,澀為不足。
大浮滿指沉無力,大,不小也。浮取滿指似洪,沉取闊濡無力。
緩比遲脈快些兒。
緩,不緊也。仍四至,但往來更和緩耳,比三至遲脈更快些。大緩二脈以指下急慢分之,大則邪勝,緩則正復。
洪如洪水湧波起,洪大而湧上且實也。如洪水之波浪湧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環如鉤,故夏脈曰鉤。鉤即洪也。
實按愊愊力自殊。
實,不虛也,舉按皆愊愊有力。
弦若張弓弦勁直,弦,勁直如弓駭也,舉按皆然。
緊似牽繩轉索初。
緊,急而不緩也,如轉索之狀。
長脈過指出位外,長,不短也,過於本位。
芤兩頭有中空疏。
芤,如芤菜中空也。
微似蛛絲容易斷,微,不顯也,若有若無。
細線往來更可觀。
細,微渺也。較之微脈差大,往來有常。
濡全無力不耐按,濡,無力也。輕手乍來,重手卻去。
弱則欲絕有無間。
弱,不盛也。按之欲絕,似有似無,舉之則無。
虛雖豁大不能固,舉按雖闊豁而不堅固也。
革如按鼓最牢堅。
革,改易本來氣血也,浮沉取之,皆實如按鼓皮然。
動如轉豆無來往,舉無尋有,如豆厥厥動搖不離其處,無往無來。
散漫乍時注指端。
散,不聚也。來去不明,漫無根柢,指端輕按則有,重按即失,有表無里也。或問:散乃敗脈,何心肺平脈皆浮而散耶?蓋心浮大中帶濡,肺浮澀中帶大,有似於散耳。若真散,豈為平脈?但不帶散,則又為真夏秋脈矣。
伏潛骨里形方見,伏,不見也。按之推之,至於骨乃見。
絕則全無推亦閒。
絕,亦古脈名。
短於本位猶不及,短,不及也。見指中間。
促急來數喜漸寬。
促者,急也。脈數時一止復來,曰促。
結脈緩時來一止。
結,不續也。脈來遲緩時一止,曰結。
代脈中止不自還。
代,更代也。先有澀濡定止,方見代脈,止歇有定數,不比促結,止而不定。如十動一止,雖數十動,皆見於十動之後。如二十動一止,雖數十動,皆見於二十動之後,三十四十動皆然。
諸脈相類
浮似芤,芤則中斷浮不斷,浮似洪,力薄為浮厚者洪;浮似虛,輕手為浮無力虛。滑似動,滑珠朗朗動混混(混混然無頭尾;)滑似數,滑利往來數至多。實似革,革按不移實大長。弦似緊,弦言其力緊言象(弦如張弓,緊如轉索。)洪似大,大按無力洪有力。微似澀,澀短遲細微如毛。沉似伏,伏極其沉深復深。緩似遲,緩比之遲仍小快。遲似澀,遲息三至澀短難。弱似濡,濡力柔薄弱如無。結促代,結緩促數止無定,代歇有常命鮮回。散似大,散里全無大翕翕(散形緩漫里全無,大則其中還翕翕。)
諸脈主病
浮風芤血滑多痰,浮主風者,風氣浮蕩也。芤主血虛,血屬陰,陰道常乏,故中有間斷也。滑主血多,隨氣壅上為痰。
實熱弦勞緊痛關。
實主氣,實有熱,血隨氣行,氣血俱熱候也。弦主勞傷,氣血拘斂。緊主邪搏,氣血沸亂,故痛。
洪熱微寒臍下積,洪乃氣血燔灼,表裡熱極。微乃氣血虛寒,臍下冷積,作痛作瀉。
沉因氣痛緩膚頑。
沉為氣鬱疼痛。緩大非時得之,則氣血不周,肌膚頑痹麻木。
澀則傷精陰敗血,澀乃精血枯燥,男子得之房勞傷精。女子有胎得之,胎中少血作痛;無孕得之,瘀血滯也。
又聞遲冷伏格關。
遲為陽虛里寒,外見冷症,伏乃陰陽潛伏,關格閉塞。
濡多自汗偏宜老,濡主氣血衰疲,陽虛自汗,老人氣血已衰故宜。少壯得之,危。
弱脈精虛骨體酸。
弱由真精氣虛極,骨髓空虛,故作痠痛。老人得之,亦無妨也。
長則氣理短則病,長乃氣血有條理而不亂,滯緩則百病易治。短因氣滯,或胃氣衰少,諸病見短難治。
細氣少兮代氣衰。
細本元氣不足,精血亦乏。代乃元氣衰極,他臟代至,死脈也。
促為熱極結為積,促乃陽盛而陰不相濟,熱蓄於裡也。結乃陰盛而陽不相入,內外邪滯為積。
虛驚動脫血頻來。
虛乃氣血俱虛,故多恍惚驚悸。動亦虛勞之脈,主脫漏崩中泄痢,血分之疾。
數則心煩大病進,數亦熱極脈也,主心煩發狂。大乃邪盛,氣血虛不能制,故病進也。
革去精血亦奇哉。
革乃變易,血氣去留常度,男子不交精泄,女子崩中漏下,有孕半產,真虛寒怪症脈也。
諸脈相兼主病
滑伯仁曰:人之為病,雖曰不過寒熱虛實四者,而脈多兼見也。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他如《難經》所謂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一陰三陽者,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澀;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澀;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者,盡皆兼見義也。
浮而有力則為風,風包四氣而言:如浮緩浮弦則為傷風,浮緊則為傷寒,浮虛則為傷暑,浮濡則為傷濕。四氣在表皆浮,更與人迎相應,則為外感在經無疑。
浮而無力斯為虛;
經曰:諸浮者,腎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脈陽氣微。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宜沉反見浮脈,裡寒表熱也。然必與氣口相應,則為內傷,氣血虛損。
浮數風熱微欲解,浮數,傷風挾熱也。帶微者,邪不傳而欲解。
浮遲身癢汗亦無;
裡虛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獨浮喘脹表中熱,表邪盛,故氣逆喘脹。
浮緊滑疾百合辜;
百合,傷寒病也。
浮大隱疹久為癩,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發癢,久久為癩。
浮滑痰飲痛如錐。
浮滑為風痰,為走刺疼痛。
沉而有力則為積,凡脈浮盛為病,在表在外;沉堅為病,在裡在內。
無力應和氣不平;
沉為諸郁。
為水為泄為厥逆,停飲脅脹兼癥瘕;沉數里寒內熱盛。
與人迎相應,則邪伏陰經而為實熱。
沉遲血冷裡寒生;
與氣口相應,則血凝氣滯而為沉寒。
沉重傷暑弱墮發,沉重為傷暑發熱。沉弱者,發必墮落。
沉弦腹心冷痛並;沉緊而數冷又熱,沉緊不數懸飲成;
沉細少氣臂不舉,兩寸則兩臂不舉。
沉重前絕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復浮起,故冬脈曰石。直前絕者,有瘀滯也。
遲而無力虛且寒,與人迎相應,則濕寒凝滯;與氣口相應,則虛冷沉積。
遲而有力痛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脅痛。
應尺血虛寸氣虛,寸口得之為氣虛,尺中得之為血虛,總是腎虛不安。亦有痰凝氣滯,伏熱蹇澀而然者,必尋之無力,乃為真遲。
遲沉寒內浮寒外;
脈遲沉或芤,寒在裡則腹痛。遲浮,寒在表則肢冷。
遲澀咽酸癥瘕成,遲澀則濕熱凝滯,或為咽酸,或為癥瘕。
遲滑腹中覺脹大;
遲而滑為腹脹。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腎經敗。
季夏,六月也。此時得遲脈,則土旺水虧,須急滋腎水以救之。非六月而左尺見遲脈者,亦為土剋水,須急滋補以救之。
數而有力則為熱,與人迎相應,則風燥熱煩。
無力瘡瘍痛癢亟;
平人遇此,主即發瘡瘍癰疽,年幼者或發疹痘。
若還細數又無力,陰虛火動休輕視;
與氣口相應,則陰虛陽盛。甚者左右俱細數無力,或左尺寸數尤甚。
數浮火炎煩且滿,數浮,表有熱也。數為煩滿。
數沉裡熱不須議;
數沉,里有熱也。
上見煩熱與頭疼,中為口嗅兼嘔逆;左則目赤肝火炎,右下二便秘而赤;數而帶滑痰火盛,或為嘔吐或痛極。
滑脈為實為停痰,滑為氣血實,與人迎相應,則風痰潮溢;與氣口相應,則涎飲凝滯。
或為瘀血宿食兼;為滿為咳為鬼疰,不勻氣逆嘔涎黏;
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滑為逆氣。
滑浮大小腹作痛,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陰痛溺如挽;
滑弱則陰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癱瘓不仁症,痰多氣血少也。
滑實胃熱非廉纖。
滑實為胃熱,帶數則為結熱。非廉纖者,言熱重也。
澀為不足傷精血,與氣口相應,則精竭血枯。
為厥為痢為惡寒;
澀為四肢逆冷,為下痢,為惡寒。澀細則大寒。
或為無汗為心痛,澀為無汗,為心痛。
澀芤瘀血結成團;
澀芤為衄血,或為失血。
澀緊為痹因寒濕,澀而緊為痹,為寒濕,為中霧露。
澀沉之病亦一般;
澀沉亦為寒濕,與人迎相應,則風濕寒痹。
婦人有孕胎中痛,無孕還須敗血成。
大為病進脈之賊,經曰:脈來渾渾革革如湧泉者,病進而危。昔人以秋潮之洶湧者,狀其大也。要之即非時而見洪大脈也。
浮大表病沉里厄:
經曰:大則病進。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浮大晝加晝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後小頭痛眩,前小後大胸滿塞;
《難》曰:前大後小,頭痛目眩;前小後大,胸滿短氣。前謂寸,後謂尺。
氣愈盛兮血愈虛,大為血虛而氣盛。
必緩而大為正脈。
中緩而大者為正脈。
緩為正復脈之本,緩為胃氣將復,為病退。
非時得之氣血虛;
非土旺之時單見緩脈,則氣血雖和,而投虛身必倦怠。
在上項強下腳弱,寸緩項強,尺緩腳弱。
沉緩眩暈浮痹膚;
沉緩為虛,故眩暈;浮緩風寒,故麻痹。
帶滑為熱緊為痛,緩滑為熱中,緩緊為脾疼。與人迎相應,則風熱入臟;與氣口相應,則怒極傷筋。
緩遲虛冷咽難哺;
緩遲為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緩弱吞酸食不下,緩者,胃氣有餘;弱者,陽氣不足。胃欲消化而陽氣不運,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於胸膈也。
左尺單見命將殂。
左尺腎部,單見緩脈,全無沉滑,為土盛水虧,不治。
以上八脈,《內經》謂之八要。蓋浮沉二脈以別其表裡,遲數二脈以別其寒熱,滑澀二脈以察氣血虛實,大緩二脈以察病之安危。苟能得其要領,雜脈可以類推。
洪為脹痛為熱煩,為脹滿,為頭痛及遍身疼痛,為熱,為煩,大便不通。
洪實為癲洪大祟;
洪實者癲,洪大者祟。
洪緊癰疽喘急粗,洪緊與氣口相應,則氣攻百脈,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
洪浮陽邪症來見。
洪浮與人迎相應,則寒壅諸陽,外見陽症,大小便秘。
實為伏熱咳且吐,實與人迎應,則風寒貫經,鬱熱在內,熏蒸脾胃不食,氣喘作咳,或時嘔吐。
實澀氣塞痢且墜;
實澀與氣口相應,則氣血壅滯,為三焦痞塞,食積濕熱成痢,裡急後墜。
實緊作泄胃家寒,或時腰痛亦難住。
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為大便不禁,為腰痛。
弦為血弱有勞傷,弦乃肝部本脈,見於他部,則為血虛。主盜汗,手足痠疼,皮毛枯槁。
中虛且寒停飲漿;
弦與氣口相應,則飲水停積,令人中虛寒。
胸脅疼痛體拘急,與人迎相應,則風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瘧疾寒熱善驚惶;
為瘧為驚。
弦緊惡寒疝癖病,經絡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積弦長;
弦而長,為上下左右有積。
弦鉤脅下痛如刺,弦而鉤,為脅下刺痛。
雙弦急痛轉難當。
雙弦為脅下急痛,乃無水以緩之也。
緊則為寒為疼痛,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寒;與氣口相應,則臟腑作痛。
為咳為喘為滿胸;人迎緊盛傷寒症,人迎緊盛,為傷寒。
氣口緊盛食沖沖;
氣口緊盛,為傷飲食。
緊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氣與癇風;緊數寒熱相來往,緊而數,為寒熱往來。
緊滑宿食吐蛔蟲;
緊滑為蛔動,為宿食吐逆。
緊急遁屍亂血脈,緊而急,為遁屍。
單緊而浮肺水攻;
浮緊為肺經有水。
浮沉俱緊中霧露,頭項強急溺妄通。
浮緊,或寸緊,則霧露中於上焦。見太陽症發熱,頭項強痛,腰攣脛酸。沉緊,或尺緊,則霧露中於下焦。見少陰症足冷,便溺妄出,為難治。若浮沉俱緊,三焦俱中其邪,臍痛,手足冷者死;手足溫,自吐利者生。
長為陽毒入臟深,熱閉陽明煩莫禁;坐臥不安身壯熱,長脈來去不絕,見於左關人迎之位,感於陽邪熱毒,在心肝二經。傳之下焦,其熱壅閉,乃陽淫熱痰,主渾身壯熱,坐臥不安。表證多則微汗,里證多則下之。又,尺寸俱長者,陽明本脈也。
長大癲癇更迷心;
長大則為癲狂癇疾,乃痰熱迷於肝心所致。
長緩微邪犯下體,與人迎相應,則微邪自愈;與氣口相應,則臟氣平治。
寸長足脛痛相侵。
經曰:長而緩者、病在下。又云:寸口中手長者,足脛痛。
芤主血瘀不流通,芤與人迎相應,則邪壅吐衄;與氣口相應,則榮虛妄行而為瘀滯。
熱入小腸淋瀝膿;
心主血則不受邪,故熱入小腸,淋瀝膿血疼痛。
崩漏衄吐隨所主,寸芤則為衄血吐血,關芤則為便血,尺芤則下虛有瘀,崩漏尿血。
芤緊或數腸內癰。
芤緊或挾洪數者,主榮脈留滯於腸胃之間。多見關部,致生血癰。
微主中寒氣血虛,微與氣口相應,則陽虛脫泄。仲景云:脈縈縈如蛛絲細者,陽氣衰也。
為衄為崩為急拘;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嘔逆分內外,內傷則為陽虛,外感則為風暑。
微沉自利汗有無;
微沉,陰氣已虧,臟寒下利作泄,或虛汗不止,或亡陽無汗。
微弱少氣面無色,男精女帶共焦枯;
微弱為少氣,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澀亡血增寒熱,曾經汗下醫之辜。
脈微而澀者,病當惡寒,後乃發熱。所以然者,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陽微惡寒,陰弱發熱,理也。久則夏月惡寒,冬月惡熱。蓋夏月陽氣在外,胃中虛冷,陽氣內微,故反惡寒。冬月陽氣在內,胃中煩熱,陰氣內弱,故反惡熱。晝寒夜熱,亦此義也。
細為寒濕為脹泄,細與人迎相應,則諸經中濕,濕則脹滿,濕多成泄。
細滑僵仆兼嘔熱;
細而滑,為僵仆,為嘔吐,為發熱。
細緊癥瘕積聚縈,或為刺痛為痿蹶;
細而緊,為癥瘕積聚,為病在內,為刺痛,為身痛痿蹶。叔和云:脛酸髓冷是也。
內傷得之心神勞,憂思過度也。
五臟凝涎損氣血;
與氣口相應,則五臟凝涎,氣血俱虛。
惟有冬季為時脈,不療自痊王氏訣。
冬脈宜沉細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疴必自痊。
濡為亡血為冷痹,濡為亡血,為冷痹。仲景云:脈來綿綿,如瀉漆之絕,前大後小者,亡其血也。痹亦有因寒濕散漫而脈濡者,必與人迎應也。
虛汗不止又乏氣,濡為自汗,為氣弱。
蒸熱飧泄下體重,濡與氣口相應,則飧泄腳弱,骨蒸潮熱。
濡弱內熱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內熱外冷,自汗小便難。
弱主陽虛脛體酸,弱乃六極之脈,與人迎相應,則風濕緩縱;與氣口相應,則筋絕痿弛。
客風冷氣巧相鑽;
關上得之主挾風熱,關後得之主挾冷氣。訣云:弱主氣居於表,產後客風面腫。又云:只為風邪與氣連。
陰弱血虛筋急痛,尺屬陰,主血虛,不能潤筋,故筋急能。
陽弱氣喘行步難;
寸屬陽,主氣虛作喘,行步無力。
虛汗泄精成痼冷,少壯得之不等閒。
老年人得弱脈則順,少壯人得弱脈則逆。
虛則為虛為傷暑,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暑;與氣口相應,則榮衛虛損。
腳弱喘促食不消;
虛為腳弱,為喘促,為食不消。
恍惚驚風皆所主,虛煩多汗亦同條;
虛主心中恍惚,小兒驚風,虛煩自汗。
虛大勞役損元氣,虛而大,為勞役損氣。
虛澀房勞腎水焦。
虛而澀,為房勞損精。
革乃虛寒相搏成,崩漏半產亡血精;
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曰革。女人半產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風兼感濕,為滿為急異常情。
與人迎相應,則中風暑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產脫精。
動脈多見關部中,仲景曰: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也。
或驚或痛來相攻;
與人迎相應,則寒疼冷痛;與氣口相應,則心驚膽寒。
四肢拘攣多疼痛,虛勞血痢與崩中;
動為拘攣,動主體虛勞,崩中血痢。
陽動汗出陰發熱,形冷惡寒陽不通;
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言陰陽相搏則虛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陽氣不通,而致身冷惡寒也。
若見轉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脈不聚命將崩,到此無由得再生;
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泄;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五臟氣散利不禁,六腑氣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氣。
伏因邪閉成霍亂,與人迎相應,則寒暑濕邪固閉,而成霍亂。
積疝溏泄貫膿窠;
伏為宿食,為疝瘕,為溏泄,為惡膿貫肌。
寸伏痰熱尺寒積,關伏寒熱兩為疴;
寸得之為痰為熱,尺得之為寒為積,關中則痰熱俱有,寒熱不定。
蓄水停痰氣厥逆,為停痰蓄水,為諸氣上衝,為厥逆。
伏澀吐逆神思多。
伏則吐逆,澀則食不得入,關格症也。與氣口應者,乃凝思勞神過多,不可專責外邪也。
短為氣滯心腹痛,宿食內積三焦壅;
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臟氣。
陰中伏陽血不行,短脈屬陰而又伏於陽者,何也?經云:脈有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在秋時則為正脈,在三時則為七情、宿食壅滯,氣不足以導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惡。
經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頭痛。又曰:短而數者心痛必煩,皆上體病也。短亦可惡,無胃氣也。
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痰食壅為毒;
陰陽之氣不和,不相續也,非若結代之脈動而中止。有因氣血食飲痰涎留滯不行而止,促不可概為惡脈,凡臟腑熱盛則促急。故曰: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府。
裡熱瘀血發狂斑,風熱壅盛,則瘀血凝滯,發為狂斑。
怒氣激之發厥搐;
或因怒氣,氣逆發厥,上盛下虛。
漸加即死漸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脈雖非惡脈,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虛,亦非福也。
結因陰盛主有積,結甚積甚微則微;
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陰盛則結,脾間積大,大腸秘痛,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陽結茫茫如車蓋,脈藹藹如車蓋大者,名陽結。為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陰結累累與陽違。
脈累累如循長竿強直者,名陰結,為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結浮寒邪滯經絡,結沉痰飲瘀血基;
亦有七情氣鬱者,脈道不通實由之。
裡寒脈緩則為結,裡熱脈數則為促。緩促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痰飲氣血積可也。
代脈必死臟氣絕,平人見此大不祥;
病人見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風家並痛極,三月妊孕卻無妨;
痛風痰濕阻礙,有孕胎氣阻礙,故無妨也。
又有暴傷氣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湯。
又有暴傷損氣血者,一時元氣未和,非臟絕也,宜炙甘草湯救之。
臟腑六脈診法
此即上古診法其一也。臟腑同氣,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脈訣。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臟,數為腑病,遲為臟病;又以急大緩澀沉甚者為臟,微急微大微緩微澀微沉者為腑,其故何耶?蓋急大緩澀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則然,而沉取則不然也。二說似異而實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如上竟上者,胸頭中事;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其實寸脈亦有主下病者,尺脈亦有主上病者。此診家活妙,許氏所謂以意會之,非言語可傳得之。
心浮大散是本宮,心之本宮,平脈也。虛實賊微邪過宮脈也。余皆雜脈相兼而見。
微大邪歸小腸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暫而不久意,詳總看十變脈注,各部仿此。脈有輕重,如:左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後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左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後以重十二菽取之是肝。左尺,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後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腎。右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後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右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後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右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後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門。
浮數風熱頭疼痛;
數兼弦緊而言,浮數主頭疼,身熱面赤,骨節煩疼,甚則心痛面赤,乃外感鬱熱表症。小腸為膀胱之標,故脈見此。
浮遲腹冷胃虛空;
浮而帶遲,主小腹寒痛,胃弱噯酸。
浮虛偏頭耳頰痛,手太陽經虛,苦偏頭痛,耳頰痛。
浮弦疝痛滑多蟲;
訣云:急則腸中痛,不通是也。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蟲甚多。如面生有白點者,必有血龜。
浮緊而滑為淋閉,浮緊而滑,為淋,或二便閉澀。
浮洪膈脅滿難通;
胸連脅滿,痰熱盛也,浮長風眩成癲癇,浮大而長,為風眩癲癇。
浮實面赤熱生風;
浮實,面赤如騂,熱則生風。訣云: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
浮濡虛損足多汗,浮濡,五臟虛極,而汗出於足,蓋五臟絲系發之於足故也。
浮芤積瘀吐痢紅;
血瘀胸中不散,以致氣道不通,在內作聲,氣升則吐血,氣降則便血下痢,甚則吐痢交作。
浮溢骨痛心煩躁,左寸脈滿過關部,主骨節疼痛,心中煩躁,面赤,乃心熱之候。
浮絕臍腹痹痞沖。
浮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冷痹,小腹中有癥瘕。
沉數狂言並舌強,數兼實滑而言。訣云:實大相兼併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
沉遲血冷神不充:
沉遲,或血虛,或上焦受寒,或心神衰少。
獨沉不睡皆因郁,胬瘀侵睛崩漏紅;
沉主氣鬱,夜多不睡,或上攻患目,必胬肉瘀血侵睛,下流則崩漏去紅,甚者咯血。
沉微虛痞驚中熱,沉微榮弱,以致虛火上侵,胸膈痞悶,甚則脅亦脹痛。驚中熱者,脈微主心氣虛弱,易生驚惕。但心屬火,驚則血散,火動驚中,有虛熱也。
沉實口瘡及喉嚨;
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沉緩專主項背強,沉緩主項背筋急強痛。
沉滑痰熱時相攻;
滑與痰合本位,洪則為痰熱,或嘔逆,或怔忡,時作時止。若沉細而滑,全無本脈,則為水剋火,不治。
沉澀胃虧音容減,澀則心經氣虛血少,母不能以蔭子,以致胃氣下陷,心神虧少,面無顏色,言語聲音亦懶,甚則氣血凝滯而為虛痛。
沉緊真情必然凶;
沉緊乃腎水逆上乘心,謂之賊邪,必發真心痛如刺,必死無疑。
沉弱陽虛多驚悸,《權輿》云:左寸弱兮陽氣虛,心驚悸兮汗難除。
沉伏痰鬱聚胸中;
伏主憂鬱,多痰,心肺二經,積聚胸中。
沉弦心懸或如滿,弦乃肝邪乘心,主心懸如飢,或時拘急如飽滿然,此虛邪也。
沉絕掌熱嘔上衝;
沉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
浮沉俱虛苦洞泄,心與小腸俱虛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寒,腸澼。
浮沉俱實便難通。
心與小腸俱實,苦便閉,心腹煩滿。
肝弦而軟無些病,弦乃肝之正脈,帶軟則弦而得中,故無些病。
微弦膽驚欲發黃。
脈初微弦者,主膽腑受驚,潮熱欲發黃疸,爪甲眼目俱黃。
浮數風熱筋抽搐,數包弦緊而言,主發潮熱,筋脈抽搐。
浮遲灑淅淚成行:
浮遲主肝經受寒,灑淅惡寒,或時發熱,冷淚時流。
浮細振搖多盜汗,浮細膽氣虛怯,肢體振搖,夜出盜汗。
浮弱微散視渺茫;
浮弱微散乃肺脈乘肝,致肝經氣虛,目暗生花,視物渺茫。
浮芤失血肢體癱,芤主失血,血虛則不能運用,故四肢癱瘓。
浮甚筋痿澼在腸;
浮甚乃火旺血虛,筋弱無力,終為癱瘓。腸澼本脾胃濕熱,肝風乘虛下注,輕則便血,重則痔漏。故痔乃筋脈病也。
浮大滑實頭目病,浮大滑實,乃心脈乘肝,血熱生痰,以致頭目不清,或腫或痛,咽喉乾燥。
浮溢眩暈筋痛傷;
浮弦溢上寸口,主目眩頭重,筋脈痠痛。
浮澀肋滿經不利,澀主肝血虛少,甚則吐逆不能停藏;輕則脅肋脹滿,身痛。婦人血凝氣滯,多月經不利。若浮澀而短,則為本經賊脈。
浮絕膝痛善驚惶。
無膽脈者,苦膝痠痛,口苦,善畏多驚。
沉遲疝氣睡不著,沉遲血冷,夜臥不安,疝氣時攻。
沉數鬱怒苦生瘡。
沉數善郁善怒,肝火妄動,多生疥瘡癰疽。
沉弦緊實痃癖病,沉弦緊實四脈,主腎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虛,結成癖積,或近臍,或兩肋間作痛。
沉實轉筋痛脅房;
實主脅肋切痛。肝實者,苦肉中痛,轉筋。
沉微內障或作泄,沉微則肝氣虛,主眼生內障,或時疏泄下痢。
沉弱筋枯腰脈僵;
弱主血虛,筋脈枯痿短縮,腰脈亦痛,急如張弓,產後多有此疾。
沉緩醋心腹氣結,肝緩則宿食熏蒸,心頭酸刺,或氣結在腹作痛。
沉伏觸冷腳不強;
沉伏乃寒氣觸血,以致腳痛,難以伸縮。
沉濡恍惚下體重,沉濡則魄衰,不能與魂相守,心中恍惚,下體腰腳沉重。
沉絕遺弱命不長。
無肝脈者,苦遺溺,逢庚辛金日必死。
俱實嘔逆食不化,肝膽俱實者,苦嘔逆,食不消化。
俱虛厥冷性無常。
肝膽俱虛,四肢厥冷,性情不樂,喜怒不常。
腎本沉石帶滑形,沉實而滑者,腎之本脈也。
微沉病自膀胱生。
暫沉者,膀胱經病也。
浮數勞熱小便赤,浮數膀胱火動,主勞熱,小便赤。
浮遲帶濁耳蟬鳴;
浮遲乃傷精,患帶濁,耳中蟬鳴,鳴久則聾。
浮滑實大淋澀症,脈浮帶滑而又實大,乃心經邪熱下侵,故小便淋澀作痛。
甚浮偏墜寒邪並;
浮甚乃寒邪入小腸,主偏墜,小便臊。
浮緊風炎腎竅塞,浮緊主腎臟有風,上攻於耳,以致耳聾。
浮澀疝痛及遺精;
腎澀則虛寒,主小腸疝氣,胞囊腫大,或精於夢中遺漏。
浮虛牙痛背腰倦,虛甚足膝瘡痍縈;
腎脈浮虛乃風與氣搏,主牙疼出血,背腰駝倦。甚則足膝生瘡,經久不愈。
浮芤尿血女經漏,浮芤,腎虛也。男子尿血,女人經漏。
浮緩傷風瀉幾行:
浮緩乃風入太陽膀胱見之,主傷風自利。
浮實小腹脹且痛,脈實主心熱傳於小腸,脹滿作痛,小便淋瀝。
浮滑停水臍如冰;
滑乃陽脈,左尺見之,則陽勝陰矣。腎虛不能化水,以致停蓄,臍腹冰冷,甚則流利作聲。
浮洪陰虧腳痠軟,左尺浮洪,乃火乘水也。外感得之,則為熱入膀胱,小便赤澀,兩腳隱痛。內傷得之,則陰精虧甚,腳膝痠軟。
浮絕傷精與閉經。
無膀胱脈者,苦逆冷,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婦人月經不調,或閉。
沉數陰虛火動症,沉而數者,乃水竭陰虛火動,或瘀血。
沉遲臟冷精薄清;
沉遲,腎虛冷也。臟寒自利,精氣清薄。女人則為血結,子宮亦冷。
沉緊滑弦腰腳痛,脈沉帶弦、帶緊、帶滑,乃腎受風濕,而主於腰腳也。
沉弦飲水下焦停;
沉弦,胃寒不能制水,所以停蓄下焦,必為水病。
沉微氣虛崩帶病,沉微氣虛,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帶,經脈不調。
沉甚陰癢衛不升;
沉甚主陰癢,或腰腳痛,皆衛氣不升,濕熱盛也。
沉緩腳痹小腹冷,沉緩,土邪乘水,故腳痹,而下元冷。單緩則為克脈。
沉伏疝瀉患癥瘕。
脈伏乃陰積下部,故為疝痛,泄瀉,或結癥瘕。
沉濡便血女胎脫,濡則氣血耗散,男子便血,女子胎脫。
沉澀逆冷腹有聲;
沉澀,腎虛不能溫養腸胃,以致肢體逆冷,臍下雷鳴。
沉緩而澀怠倦極,不寒不熱病難名;
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倦怠至極也。緩為熱中,澀為無血,熱而無血,寒不寒,熱不熱,病不可名,下虛極而挾外感。
沉散腰痛多小便,脈沉而散,必主腰痛尿多。
單沉而勻病不成;
脈但沉無滑曰單,沉而帶滑曰勻,兩脈皆腎之順候。
沉弱體酸陰欲絕,訣云:溺脈尺中陰欲絕,痠疼引變上皮膚。
沉無足熱亡其精。
無腎脈者,苦足下熱,裡急,精氣竭亡,勞倦所致。
俱實巔疾頭目重,腎膀胱俱實者,若巔疾,頭目重痛。
俱虛心痛瀉如傾。
腎膀胱俱虛者,苦心痛,下重,洞瀉不止。
肺脈浮澀短為平,浮短而澀者,肺之本脈也。
微浮帶散大腸清;
初浮帶散,大腸之氣清而無病也。
浮數風熱咳且秘,浮數主中風、咳嗽、身熱、便秘。
浮遲寒冷瀉難禁;
肺遲肺寒,痰痞胸前,飲食難消作瀉。
浮實滑大咽乾燥,腸痛便難鼻乏馨;
浮實滑大,心火乘肺,主咽門燥痛,腸如刀刺,毛焦唾稠,鼻乏馨香。
浮芤衄血胸暴病,浮芤積瘀在胸,或衄或嘔。瘀滯胸中,則卒暴疼痛。
浮溢膈滿或腸鳴;
浮甚溢上魚際,氣不下行,胸膈滿悶;或時氣下,則大腸作鳴。
浮洪足熱唾稠濁,浮洪火盛,足心熱,痰唾稠濁且臭。
浮緊喘促冒時行;
浮緊感冒時行,風痰咳嗽喘促。
浮弦咳嗽冷氣結,風邪傳於大腸,故脈弦咳嗽,冷氣秘結。
浮滑痰多頭目傾;
浮滑痰多,頭目昏眩。
浮急腸風癰血痔,浮弦數急,主腸風腸癰,便血痔瘡。
浮絕少氣有水停。
無大腸脈者,苦短氣,心下有水。
沉數火盛痰氣升,沉數,火乘金,痰壅喘急。
沉遲氣痞冷涎縈;
歌云:脈遲氣痞寒痰盛,飲食難消氣漸衰。
沉緊而滑仍咳嗽,肺部得此三脈,有寒、有風、有痰,故發咳嗽。
沉細兼滑是骨蒸;
子乘母虛,病在骨內。訣云:沉細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總澀,寒熱兩相併。
沉實熱結微寒結,沉實而滑乃邪熱結胸,沉微乃寒結胸。
沉甚膹郁引背疼;
沉甚,胸中膹悶之氣,與背牽引而痛。
沉弱驚汗濡寒熱,沉弱陽虛,主驚悸多汗;沉濡虛損,主憎寒發熱。
沉絕咳逆喉瘡生。
無肺脈者,苦短氣,咳逆喉塞。
俱實唇吻手臂卷。
肺大腸俱實者,主唇吻不收,手臂卷。
俱虛憂恐見光明。
肺大腸俱虛,情中不樂,或如恐怖,時望見光明。
脾脈本緩善不見,緩乃脾之本脈,隱隱和緩不可見者,為善。惡者,來如水之流,此為太過,病在外,令人四肢不舉;或如鳥之喙,此為不及,病在內,令人九竅壅塞。
微緩胃氣得其平;
初微緩者,胃之平脈也。
浮數胃火或誤下,浮數有力,乃胃中有火,吞酸吐逆,齒腫出血,中消善食,夜多盜汗。如浮數無力,乃醫誤下,損傷脾胃所致。
浮遲胃冷氣膨膨;
脾胃氣虛冷作嘔,肚腹膨脹。
浮澀下利穀不化。
浮為胃虛,澀為脾寒,脾胃虛寒,水穀不化,法當下利。
浮實消渴因勞成;
脈浮而實,原因勞倦傷脾,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穀為糟粕,而不化為精血營養五臟。故口乾發渴,滌盪腸胃,小便數而血肉耗散,故名消中也。
浮芤甲錯身體瘦,浮為胃氣衰,芤為榮氣傷,故肌肉甲錯而不光澤,且漸瘦也。
浮緊腹中痛且鳴;
趺陽脈浮而緊,浮為風,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
浮微而緊為短氣,微則為虛,緊則為寒,中虛且寒,氣自短矣。
浮滑吐噦口不馨;
訣云:弦以滑兮胃寒。又云:單滑脾家熱,口臭氣多粗。蓋滑為噦,為吐,為口臭。兼弦或無力者,則為胃寒。兼浮大有力者,則為痰火。
浮溢中風涎出口,浮大帶弦,溢過寸口,主本經中風,流涎不止。
浮弦肢急瘧痢行;
浮弦,肝氣太盛有妨脾土,四肢拘急倦怠,或患時行瘧痢。弦甚則為克脈。
單浮胃虛生脹滿,浮甚鼓脹蜘蛛形;
浮甚風聚於胃,胃虛甚,則腹大,四肢瘦,如蜘蛛形然。
微浮客熱洪翻胃,胃邪發為浮洪,胃火主反胃。但略浮而不兼別脈者,乃風邪客熱侵犯本經,或來或去。但安脾土,則客熱自去矣。
浮絕膚硬冷如水。
無胃脈者,氣衰則身冷,血衰則膚硬。
沉數中消好嗜臥,歌云:脾數中消好嗜眠,胃翻口臭及牙宣。
沉遲中滿積滯凝;
沉遲中寒,因傷冷物成積,以致腹中脹滿,少食,痰飲氣促,痃癖,鼓脹,急痛。
沉甚氣促胸腹痛,氣短促,胸至臍腹疼痛。
沉緩氣結腹不寧;
沉緩乃上盛下虛,氣不升降,而氣結在腹,短促不舒。
沉實虛火蒸脾土,實乃隱伏,陽火在內,炎蒸脾土,致脾氣虛,胃氣壅,所以不能食,須要溫和脾胃。
沉微土鬱致心疼;
沉微,乃脾土鬱結之氣為患,上排於心為痛,或為噫氣阻食。
沉伏積塊或發痔,伏主積,氣塊與痔,皆陰積所結而成。
沉澀少食肌不生;
澀乃心火虛少,致令脾無生氣,不能宣化水穀,或作嘔吐,或只食少,雖食亦不生肌,沉濡少氣弱氣喘,沉濡主少氣,沉弱主氣喘。
沉絕腹滿四肢羸。
無脾脈者,苦下利,善嘔,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甚則肢瘦腹大,乃氣蠱也,必有腹痛。
俱虛四逆瀉不已,脾胃俱虛,少氣不足以息,四肢逆冷,寒瀉不已。
俱實身熱脹喘驚。
脾胃俱實,身熱腹脹,脅痛作喘多驚。
命門沉實最為佳,命門脈喜滿指,沉實帶滑不數。
微沉胞絡無火邪;
初沉者,胞絡相火本脈也。浮數則為火動,沉遲則為火衰。
三焦呼吸審虛實,三焦無位,惟浮診以呼吸審其虛實。呼出二至,則心肺上焦邪輕;吸入二至,則肝腎下焦邪輕;呼吸之間一至,則脾胃中焦邪輕。先輩有以浮取上焦合心肺脈,中取中焦合脾胃脈,沉取下焦合肝腎脈。不合則氣亂,須再切之。但右尺有三脈,浮為三焦,略沉為胞絡,沉為命門,不若以呼吸間取之。
女人三脈滑浮嘉;
女人喜滿指浮泛,伏澀者無子。
浮數遺精還是熱,相火盛熱,則精自流通。
浮遲冷瀉氣不奢;
浮遲,陽氣已衰,故見冷瀉,盜汗等症。
獨浮便結風侵肺,訣云: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固難通。
浮大腹脹臉紅華;
腹脹脈浮大,宜調其血,火盛則臉紅心躁。
浮弦停水或蒸怯,弦主臍下急痛,停水為積,素虛者得之,為骨蒸怯症。
浮滑火瀉渴飲茶;
浮滑,痰火作瀉,口渴腹鳴。
浮緊小腹築築痛,浮緊,下部築然掣痛。
浮芤便血定無差:
浮芤,大腸便血。
浮細虛汗心振懼,浮細主畏寒,多汗心振。
浮絕陰冷子戶遮。
右尺浮取脈絕者,無子戶脈也。苦足冷陰寒,婦人絕產,帶瘕無子。
沉數消渴小便赤,沉數,命門火盛,主作渴溺赤。
沉遲冷瀉便清頻;
沉遲,命門火衰,故瀉冷便清。
沉甚水腫緩腰痛,沉甚,水症,必先腳膝,沉緩專主腰痛。
沉微疝痛瀉濁津;
沉微主膀胱疼痛作瀉,或津液下流為濁為帶。
沉實轉筋兼膝痛,沉實主轉筋,膝下痛,或下利,或便難。
沉澀臍冷竭精人;
沉澀,真精枯竭,大便秘滯,小腹與脛俱冷。
沉弱滑瀉伏痛逼,弱脈主臟冷滑瀉,伏脈主下寒痛逼。
沉絕足冷見鬼神。
無命門脈者,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
三脈貴有虛中實,三脈俱實,則熱極難解。三脈俱虛,則冷極難補。貴乎似虛而實,似弱而滑。
生死兼此斷為真。
命門一云命脈,又兩尺前一分名神門,診命門脈上溢耳。凡病有此脈則生,無此脈則死。斷生死固以胃氣為主,兼此尤為真的。但命門男女有異: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腎,故命門在右,而腎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生左腎,故命門在左,而腎在右。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脈好,病雖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脈好,病雖危亦不死。
氣口人迎脈訣
此即上古診法其二也。氣口,右手關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勞、工作勤苦與飲食無節,皆為內傷不足之症。其所以名氣口者,五臟之氣,必因胃氣而升於手太陰故也。人迎,左手關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時行不正之氣,皆為外感有餘之症。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虛而入故也。若臟氣平者,邪自難犯,故先氣口而後人迎也。漢論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然七情蘊郁,正由宿食助發。若專傷食而無七情,則不應氣口。又論傷寒皆自太陽始,然經云,風喜傷肝,寒喜傷腎,暑喜傷心胞,濕喜傷脾,熱喜傷心,燥喜傷肺,以類推之。風當自少陽,濕當自陽明,暑當自三焦,寒當自太陽,此丹溪獨得經旨,發仲景未發也。其外非六淫、內非七情而病者,謂之不內外因,本經自病也。非若氣口人迎傳變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氣為主。經云:氣口,太陰也,兼屬脾。又云:人迎亦胃脈也。脈贊云:關前一分人命之生。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於前,而以丹溪圖說之。
喜則傷心脈必虛,喜則氣緩,脈散而虛。甚則神庭融溢,而心脈反沉。蓋喜甚則火盛侮金;腎水復母仇而克心。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傷脾脈結中居;
思則氣凝,脈短而結。甚則意舍不寧,而脾脈反弦。
因憂傷肺脈必澀,憂則氣滯而脈沉澀,甚則魄戶不閉,而肺脈反洪。
怒氣傷肝脈定濡;
怒則氣逆而脈濡,或激甚則魂門弛長,而肝脈反澀。
恐傷於腎脈沉是,恐則氣下,怯而脈沉,甚則志室不遂,而腎脈反濡。濡屬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屬太陽。殊不知五臟系背,諸穴於五臟則為有形之經絡,於太陽則為無形經之絡,特其過脈耳。
緣驚傷膽動相胥;
驚則氣亂而脈動,甚則入肝脈散,小兒瀉青,大人面青。又,大驚入心者,尿血怔忡。
脈緊因悲傷胞絡,悲則氣急而脈緊縮,甚則心胸絡與肺系氣消而脈虛。
七情氣口內因之。
凡七情傷之淺者,惟氣口緊盛而已。傷之深者,必審何部相應,何臟傳次,何臟相剋。克脈勝而本臟脈脫者,死。噫!七情為患如此。和樂以養中和,實養德養身急務也。
緊則傷寒腎不移,寒傷腎,脈沉而緊,初自足太陽而入,其脈浮盛而緊。浮者,足太陽;緊者,傷寒;盛者,病進也。
虛因傷暑向心推;
暑傷心,脈虛,初自手少陽而入,脈洪虛而數。洪者,手少陽;虛者,傷暑;數者,病增也。
澀緣傷燥須觀肺,燥傷肺,脈澀,初自手陽明而入,脈浮而數。浮者,手陽明;數者,傷燥。
濡細傷濕更看脾;
濕傷脾,脈細而濡,初自足陽明而入,脈細澀而長。澀者,足陽明;濡者,傷濕;長者,病襲也。
浮則傷風肝部應,風傷肝,脈浮而盛,初自足少陽而入,脈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陽;浮者,傷風;散者,病至也。
弱緣傷熱察心知;
熱傷心胞絡,脈沉弱而緩,初自三焦而入,脈浮而弱。沉者,心胞絡;弱者,傷熱;緩者,病倦也。暑與熱同氣,正心多不受邪,每歸胞絡,此與暑傷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審,細別六淫皆可醫。
凡外感輕者,惟人迎緊盛,或各部單見而已。重則各部與人迎相應,其傳變與傷寒參看。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
血虛神耗。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勞傷精。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之中細忖度;
精枯。
疲劇筋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筋痛則動,脈弦弱帶數。
飢則緩弦脾受傷,胃氣虛也。
若還滑實飽無疑;
脾氣滯也。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氣耗也。
不內外因乃如是,氣口人迎皆無與;
各脈不與二脈相應。
氣口人迎若俱緊,夾食傷寒兼理治。
內傷外感,分多少治之。
氣口人迎若過盛,內關外格詳經義;
按《內經》,人迎一盛則躁在手足少陽,二盛躁在手足太陽,三盛躁在手足陽明。一盛者,人迎大於氣口一倍也,四倍則陽盛已極,故格則吐逆而食不得入。三陽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經,或入足經,下三陰仿此。又,氣口一盛,則躁在手足厥陰,二盛躁在手足少陰,三盛躁在手足太陰,四倍則陰盛已極,故關則不得小便。若人迎氣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極衰至必死,抑論關格二症也。然氣口人迎俱盛,則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總之曰關格。但以兩寸過盛推之,則尺脈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二盛病在手足太陰,三盛病在手足少陰。傳曰: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四盛則三陰已極,當峻補其陰。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廣經義也。
先賢又恐病流傳,取諸雜脈乃全備。
此丹溪示人活法。病有傳變,如傷寒緊不在腎,傷怒濡不在肝,流傳別經,是以取各部中見脈。與人迎氣口相應者,以斷內外二因。凡二十七種脈形,隨其部位所見,但與人迎應,則為外感;與氣口應,則為內傷。其病症,則分諸脈主病同。
總看三部脈法
此即上古診法其三也。決虛實,斷死生,全在總看。故融會經意為歌,且引證什之。業者並小字讀之,可也。
脈會太陰決死生,寸關尺具陰陽情。
《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寸口,即寸關尺,五臟六腑之所始終也。他如衝陽,專應乎胃,太衝專應乎肝,太谿專應乎腎,豈能通乎十二經哉?故法取寸口也。脈本生於陰陽,但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關則陰陽相半,界二者之中。陽脈常浮而數,病在頭目胸膈;陰脈常沉而遲,病在臍腹腰腳;中脈隨時浮沉,病在腹脅胃脘。陰陽恆宜相濟,不宜偏勝。若陽一於上而高過魚際,名曰溢;陰一於下而深入尺澤,名曰覆。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乃真臟之脈而無中氣往來以和之也。學者於此而喜悟焉,則始終一寸九分之間,周身陰陽太過不及之情見矣。叔和云: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並口臭。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諸浮躁脈皆為陽,諸沉細脈皆為陰。凡脈從陰陽易已,脈逆陰陽難已。
浮中沉法知遲數,逆順虛實應五行。
初持脈見於皮膚之間者曰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見於肌肉之下者曰沉。沉而弦長者肝,沉而濡滑者腎。不輕不重與肌肉相得者脾。多有兼乎四臟之邪,則和緩之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澀長短弦大,各脈皆然。如沉滑則順於左尺逆於左寸,如浮澀則順於右寸逆於左半。寸口宜浮而反損小,陽虛而陰入乘之也。或時浮滑而長,謂之陰中伏陽。尺部宜沉而反實大,陰虛而陽入乘之也。或時沉濡而短,謂之陽中伏陰。如尺本沉而又沉,謂之重陰;寸本浮而又浮,謂之重陽;寸尺俱微甚謂之脫陽脫陰。無非五行生剋偏全,四時五臟,各部應得與否,以為逆順虛實,浮沉遲數(歌見前)。
極煩九候並十變,無非臟腑合流形。
九候:上部天,足少陽膽以候頭角;上部人,手少陽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陽明胃以候口齒。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氣。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氣;下部地,以候腎。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右關外以候脾,內心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雖調,肌肉已脫者死。是陰陽交錯之妙,而虛實微賊正之五邪,因以分焉。十變: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為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為正邪;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為從前來者為實邪;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從其所勝者為微邪;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是從所不勝者為賊邪。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曰九曰十,似繁而簡,不外乎浮中沉而自然得之也。故曰數者,腑也;遲者,臟也,以是別知臟腑之病。後世分析太甚,不知陰陽交錯、臟腑同氣故耳。
三部脈全容易識,三部通度,六脈俱全,浮沉遲數相等者,脈易識而病易愈也。歌云:三部俱浮肺臟風,惡風發熱鼻流涕;三部沉遲冷積成,皮膚枯槁真元憊;三關俱緩脾家熱,口臭齒腫時反胃;三部俱弦肝好怒,目翳淚疼多痃癖;三部俱數心熱狂,口舌生瘡唇破碎;三部虛濡微澀伏,久病必死卒病生;三部浮滑芤弦數,卒病相宜久病傾。又有六部同脈者,古云:雙弦之脈土易虧,雙浮之脈水易虧。余以類推。凡三部脈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緊上虛者,病在脾;長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者,病在心,實者為心勞;大而緊者,病在腎;緩滑者,熱在胃中;遲緩而澀者,胃中有寒有癥結;脈實緊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自利者難治。脈來累累如貫珠,不前至寸者,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濡者,結熱在小腸,伏留不去;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鉤即夏脈。經絡皆實者,寸脈急而尺緩;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寸熱而尺寒;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而寸寒澀。
或至不至更難憑。
寸口壯大而尺中無者,此為陰盛於陽,苦腰背痛足脛寒,尺脈浮大而寸口無者,此為陽盛於陰,其人虛而損多汗,或小腹滿痛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尺寸脈牢而長關中無者,此為陰陽相干。尺寸俱無而關中有者,此為陰陽氣歸於中。左關以驗風寒,或風與火之盛衰;右關以驗七情,或勞與飲食之內傷。三部或至或不至者,冷氣在脾,故令脈不通也。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宿食填胸也,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樹有根本,故寸口平而死者,腎氣先絕於內故也。
上下來去存消息,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為表;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為里。來者,自骨肉之分,出皮膚之際,氣之升也,為表;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為里。上下來去,乃陰陽消長之消息也。以上下言之;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太過多上溢,不及多下落。以來去言之:脈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癲病;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脈雖失而有一線往來者,可治;脈雖全而無往來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而參差者,病甚;上下左右之脈相失而不可數者,死。
又,左脈不和,病在表,主四肢;右脈不和,病在裡,主腹臟。有有表無里者,有有里無表者。
推法應須豎且橫。
脈隱伏者,乃用推法。經曰:推而外之,屬腑,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屬臟,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關前,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關後,下而不上,頭頂病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蓋脈有隱顯,皆陰陽變化錯綜,須橫看豎看,乃可以盡其變也。
惟有天和脈不應,歌曰:天和脈只論三陰,南天高兮北泉深;太陰專主右尺寸,厥陰尺寸左邊沉;少陰尺寸兩不應,相交相反死將臨。天和,乃平脈也,諸陽為浮,諸陰為沉,故不言三陽司天、在泉。南政以天道言:甲己二歲論脈,則寸在南而尺在北。三陰司天,則兩寸不應;太陰司天,右寸不應;少陰司天,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左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太陰在泉,右尺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厥陰在泉,左尺不應。北政以地道言: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歲論脈,則寸在北而尺在南。三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太陰司天,右尺不應;少陰司天,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左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太陰在泉,右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寸不應;厥陰在泉,左寸不應。不應者,皆為沉脈也。《紺珠經》曰:五行君火不用事,故南政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兩寸不應;司泉,君火在下,則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寸不應;司泉,則左尺不應。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司泉,則右尺不應。北政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兩尺不應;司泉,君火在下,則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尺不應;司泉,則左寸不應。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尺不應;司泉,則右寸不應。凡不應者,謂脈沉而細,不應於手也。反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歲當君火在寸,而沉反應於尺;歲當君火在尺,而沉反應於寸,經曰:尺寸反者死。歲當君火在左,而沉反應於右;歲當君火在右,而沉反應於左,經曰:陰陽易者死。又曰:學診之士,必先歲氣,良有以哉!此與仲景、丹溪所說不同,然所論深得《素問》君火以退之旨,故從之。
急彈靡常是奇經。
歌曰:督沖猶豫若狂癡,兩手堅實浮沉齊,尺寸俱浮俱牢者,直上直下亦如之;任緊細長至關止,陰中切痛引腹臍。前部左右脈彈手,陽蹺癲癇痹皮肌;後部彈手陰蹺脈,裡急陰疝崩漏危;中部彈手帶脈病,走精經絕恐無兒。從少陰斜至太陽,陽維巔僕聲如羊;從少陽斜至厥陰,陰維癢痹惡風侵。來大時小是陰絡,肉痹應時還自覺;來小時大陽絡病,皮膚不仁汗滴落。按《脈經》,兩手脈浮沉實盛一般者,沖督脈也。主凡事猶豫有兩心,甚則癲狂癡迷不省,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或只關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主腰背強,大人癲,小兒癇。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或只關實者,衝脈也。主胸中有寒,婦人瘕疝絕產。脈來緊細實長者,任脈也。苦小腹痛引臍,陰中切痛。前部左右彈手者,陽蹺脈也。苦癲癇惡風,偏枯僵仆羊鳴身體強痹,後部左右彈手者,陰蹺脈也。苦小腹痛,裡急,引陰中痛,男子為疝,女子崩漏。中部左右彈手者,帶脈也。苦小腹痛引腰,男子失精,女子絕經,令人無子。從少陰斜至太陽者,陽維也。巔僕羊鳴,或失音不能言。從少陽斜至厥陰者,陰維也。苦癲癇,肌肉淫癢痹。汗出惡風。陰絡來大時小,苦肉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陽絡來小時大,皮膚不仁且痛,汗出而寒。凡見奇經之病,而後有奇經之脈,病證詳前經絡。
一脈二變尤堪怪,動脈,陰陽氣相搏耳。陰陽和則脈不動,今氣先中於邪,則氣為之是動。氣既受邪,則血亦不行,而病所由生。故一脈之動,變為氣血兩病,豈特左為血而右為氣哉?又,洪大一脈,有力而實者為熱甚,無力而虛者為虛甚。微澀一脈,無力而短者固為虛,然伏熱痰氣凝滯,亦可概以虛視之乎?是知脈之變化不拘如此,故有舍證而從脈者,有舍脈而從證者。有從一分脈、二分證者;有從一分證、二分脈者;有清高貴人,兩手俱無脈者;有左小右大,左大右小者;有反關脈者;又有折一手及瘡傷脈道者,可不從其證乎?善診者,尚其悟之。
男女寅申莫浪驚。
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男子面南而生於寅,則兩寸在南而得其陽,寸脈洪而尺脈弱者,常也;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女子面北而生於申,則兩尺在北而得其陰,寸脈弱而尺脈洪者,常也。陽強則陰弱,天之道也,反之者病。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男左女右者,地之定位也。蓋人立形於地,故從地化。楚人尚左者,夷道也。故男子左脈強而右脈弱,女子則右脈強而左脈弱。天以陰為用,故人之左耳目明於右耳目。地以陽為用,故人之右手足強於左手足。陰陽互用也,非反也。凡男子診脈必先伸左手,女子診脈必先伸右手。男子得陽氣多,故左脈盛;女子得陰氣多,故右脈盛,男子以左尺為精府,女子以右尺為血海,此天地之神化也,所以別男女,決死生。叔和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是也。或不知此陰陽,五臟倒裝者,非。
大衍五十為至數,主位先天見聖靈。
脈以息數為主,血為脈,氣為息,應曰至,息曰止。呼吸者,氣之橐籥;動應者,血之波瀾。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法以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脈來四至五至,和緩舒暢者為平。六數七極,熱之甚也。三遲二慢,冷危證也。兩息一至與八九十餘,則不成息矣。凡至數多者為至,至數少者為損。損脈從上損肺起,而下及於腎,至脈從下損腎起,而上及於肺。《捷徑》曰:從上損下死猶遲,至脈多從下損上,然此小衍之數也。大衍以五十數為極至,三部平均,滿五十數而一止,或不止者無病。若覺腎脈忽沉,就腎部數起,不滿五十動而止者,一臟無氣。呼出心與肺,一動肺,一動心;吸入腎與肝,一動肝,一動腎;呼吸之間,一動脾。今吸不能至肝至腎而還,復動肺脈,則四十動後一止者,是腎先絕,肝臟代至,期四年春草生時死。就肝部數起,三十動一止者,肝腎兩臟無氣,心臟代至,期三年穀雨時死。就心部數起,二十動一止者,腎肝心三臟無氣,脾臟代至,期二年桑柘赤時死。就脾部數起,十五動一止者,腎肝心脾四臟無氣,肺脈代至,期一年草枯時死。至於兩動一止,或三四動一止者,死以日斷矣。是知脈之虛實死生,皆在息數之間。奈何今之診者,或專究析諸般脈形,而不暇察夫至數。又有雖知察夫至數,而無得手應心之妙,數之愈繁而愈失其真。噫!折一臂、瞽一目而不夭,脈少有變,則病患隨之。今人問病,每曰脈息何如?醫者於此未達奈何?學者要在平時對先天圖靜坐調息,觀氣往來。臨時又有屏氣不息之敬,則是以吾心之太極,而驗彼身之太極,不離乎氣血,不雜乎氣血,乃先天之靈也,豈泥象數者之可語哉!斷病之法,四時四季,以其當旺者為主。五臟六腑,候其盛衰之極者為病,本位太過不足之極者亦死。《素問》云:人之居處動靜而脈亦能為之改。則凡不幸而脈稍有變者,可不調養之以盡其天年乎?叔和云: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後四年多沒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又云:兩動一止、或三四五動一止,六七死,四動一止即八朝,仿此推排但依次。不問內因外因,久病暴病,見代止必死。凡諸般死脈,皆十動以下之變名也。
四時胃氣為之本,人之氣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應周天之常度,配四時之定序。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澀、腎沉、脾緩者,本臟脈也;以時令言之:春時六部中俱帶弦,夏俱帶洪,秋俱帶澀,冬俱帶沉,長夏四季俱帶和緩。凡人得應時之脈者,無病也。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為有胃氣。若純見弦洪毛石,謂之真臟之脈。無胃氣以和之者必死。故曰:四時以胃氣為本。此脈之常體也。然消息盈虧,理化不住,運動密移,春行冬令,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亦必脈有胃氣無害,胃氣者,中氣也。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是也。有胃氣則脈有力有神,無胃氣則脈無力無神,神即胃氣也。男子左手重而氣口脈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脈和,亦為有胃氣。今人泥以浮取腑,沉取臟,中取胃氣,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不當泥其形,而當求其神也。神即有力也。或疑七診之法,亦以中為胃氣,且如六脈俱沉,可斷其無中氣耶!其九候指法輕重,經論詳矣,已採入心部脈注。
六甲循環若弟兄。
氣候陰陽,更迭四時。冬至陰極陽生,夏至陽極陰生。冬至後得甲子,少陽旺六十日,其氣尚微,故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第二甲子,陽明旺六十日。其氣始萌,故脈浮大而短。第三甲子,太陽旺六十日,其氣大盛,故脈來洪大而長。夏至後第四甲子,太陰旺六十日,陰氣初生,故脈緊大而長。第五甲子,少陰旺六十日,陰氣漸盛,故脈緊細而微。第六甲子,厥陰旺六十日,陰氣極盛,故脈沉短而敦重。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旺,時日之大要也。又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至,其脈弦。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至,其脈洪而鉤。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至,其脈大而浮。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至,其脈沉。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至,其脈短而澀。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至,其脈大而長。或問:六甲六氣,主脈皆本《內經》,而脈形有不同者,何耶?蓋人稟氣盛,則脈應時而盛,稟氣弱或有病邪凝滯,則脈不能應時,而不失其真氣,則亦隨陰陽微盛而變化略不同耳,非相反也。此言人身氣候有一日一應周天者,有一年一應周天者。丹溪曰:脈,神也,陽也。其行速,猶太陽一日一周。息,氣也,陰也。其行遲,猶太陰一月一周是也。歌云:春弦夏洪秋似毛,冬沉如石應天地;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氣候變動或不同,生死總訣在胃氣。
約哉四脈千古訣!
博之二十七種,約之則為浮沉遲數滑澀緩大八要,又約之則為浮沉遲數,又至約則為浮中沉。蓋浮兼數,沉兼遲,中則浮沉之間,故所集六部脈訣,每以浮沉二字貫之。雖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陰陽辨而脈無餘蘊矣。是知浮沉遲數四脈,真千古要訣也。彭用光曰:浮陽曰金,輕清於上;芤實洪長,在心取象。沉陰曰水,潤滑在下;微弱伏虛,由沉化生。遲寒曰土,三至一息;內涵四脈,濡緩澀結。數熱曰火,一息六至;弦緊彷彿,滑大為異。蓋浮乃輕手取之,而芤實洪長之類,皆輕手而得之也。沉乃重手取之,而微弱伏虛之類,皆重手而得之也。遲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緩澀結之類也。數者頻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緊滑大之類也。學者能以四脈為祖,先看五臟之中何髒得之?後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據脈可以識證,因證亦可以識脈,隨人人之脈與證而立方,庶乎不致誤人也。
動靜玄機太簡明。
脈理繁潔,治法多端。若不憑浮沉遲數,則指下茫然。且脈有單看浮而總看沉者,有總看浮而單看沉者,遲數亦然。要之,審決經絡,惟總看可憑。凡脈以得中為靜,太過而為盛之極,不及而為衰之極,俱謂之動。只取其動者治之,則經絡不雜,何其簡且明哉!
不問在經並臟腑,有力無力要叮嚀。
四脈不問何部得之,有力則為風積痛熱,無力則為虛氣寒瘡。百病無不包括。
欲識根源無別巧,只要臨時心氣清。
根源,即手太陰也,胃氣也。先天之靈,非心清氣定者不能察識。七診法云:一靜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無私慮也;三勻呼吸,定其氣也;四輕指於皮膚之間,探其腑脈,浮也;五微重指於肌肉之間,取其胃氣,中也;六沉指於筋骨之上,取其臟脈,沉也;七察病人脈息數來也。
傷寒脈法
大浮數滑動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陰陽交互最玄微,浮中沉法卻明白。
陰陽脈皆五者,脈從五行生也。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者生,邪自里之表,欲汗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陽病見陰脈者死,邪自表達里,正氣虧陷,如譫語脈沉是也。《活人書》謂雜病與傷寒脈不同,其實同也,況傷寒中亦有雜病,雜病中亦有傷寒。傷寒雜病脈之陰陽一而已矣。自《百證歌》舉其概,丹溪發其微,然後知脈當從仲景與叔和《脈經》,不當泥高陽生之《脈訣》也。
浮脈察表之實虛,傷寒先辨人迎,及傳而變,次別諸經。
尺寸俱浮太陽表;浮而緊澀是傷寒,浮而數者熱不小;
脈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脈遲者,不可汗。
浮而緩者是傷風,宜解肌,不可汗。
浮大有力熱易曉;浮而長大(太陽)合陽明,浮而弦大少陽了。
中切陽明少陽經,尺寸俱長陽明病;浮長有力兼太陽,無汗,宜發汗。
長大有力為熱甚;
當解肌。
長數有力熱可平,長滑實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陽,凡弦脈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遲弦小弦微虛,內寒宜溫。
弦大弦長滑熱盛。
熱甚宜解。
沉脈察裡虛與實,尺寸沉細屬太陰;沉微少陰微緩厥(陰),沉遲無力陰氣深;
脈沉微、沉細、沉遲、沉伏無力,為無神,為陰盛而陽微,急宜生脈回陽。
沉疾有力為熱實,養陰退陽邪不侵。
脈沉疾、沉滑、沉實有力,為有神,為熱實,為陽盛陰微,急宜養陰以退陽也。大抵沉診之法,最為緊關之要,以決陰陽冷熱用藥,生死在於毫髮之間,不可不仔細察之。凡脈中有力為有神可治,無力為無神難治。抑論傷寒脈非一端,陰陽俱緊澀,傷寒也;若前傷寒,鬱熱未淨,重感於寒,則變為溫瘧。陽浮陰弱,傷風也;若前傷風,蘊熱未已,重感風,則變為風溫。陽濡陰急,當夏先傷濕而後傷暑,乃濕溫脈也。陽浮陰濡,當春先傷溫氣而後感風,乃風溫脈也。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溫毒脈也。當春夏感熱而又遇濕熱,兩熱相合,故溫毒發斑。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濕溫脈也。長夏先傷濕而後傷暑,陰陽俱盛,溫瘧脈也。先傷風寒,餘熱未淨,重感於寒所致。若脈陰陽皆沉,而證似太陽者,乃冬時天暖,溫氣所犯。或同病異名,或同脈異經,病皆起於中宮濕土,與傷寒相似,不可不辨。
雜病脈法
以所集雜病為次,《脈訣舉要》為主,兼採《正傳》、《權輿》權度補之,附溫暑內傷。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若風廢癱瘓,脾緩者不治。《捷徑》云:風疾脾緩空費力,癆疾心數命難存。
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陽緊,寒在上焦作吐;陰緊,寒在下焦自利;陰陽俱緊,上下皆受寒也,法當無汗,反自汗者,亡陽不治。
傷風之脈,陽浮陰弱,邪在六經,或弦而數。
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邪在六經者俱弦。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洪芤遲,體狀無餘。
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不見,微弱隱狀,皆虛類也。
暑熱病劇,陰陽盛極,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汗後躁大,死期可刻。
得汗後,脈躁大者固死;入里七八日來,脈不躁數而澀小者,亦死。
溫脈無名,隨見諸經,未汗宜強,虛緩傷生。
溫脈隨各臟腑所見而治。未汗脈強急者生,虛緩者死;已汗表證不退,脈強急者死,或入里腹痛甚、下利者死。
溫脈濡緩,或兼澀小,入里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浮緩在表,沉緩在裡,或弦緩,或浮緩,風濕相搏也。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是為燥證。
澀主燥,風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虛。
虛火數浮,實火沉大,隨其所見,細數為害。
脈浮洪數無力為虛火,脈沉實大有力為實火。如洪數見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火。
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內傷飲食,滑疾浮沉;內傷勞食,數大澀浸。右關緩緊,寒濕相尋;右關數緩,濕熱兼臨;數又微代,傷食感淫。
心脈變見於氣口,肝木亦挾心火之勢而來迫肺金,故大如急數,為無力不禁耳。內傷輕者,右關沉滑;內傷重者,氣口浮滑。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者,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續,此飲食失節,勞役過甚,大虛之脈也。右關脾脈數中顯緩,且倍於各臟,此勞役輕,而傷飲食濕熱重也。數多燥熱,緩多濕熱。若脾脈大數,時微緩一代者,飲食不節,寒溫失所也。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尺脈澀堅,血實氣虛;尺脈細微,氣血俱虛;脈細代者氣衰;絕者,氣欲絕;伏澀難治,幾於欲絕也。
諸證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浮面白色薄者,裡虛亡血。脈夾輕輕、尺中獨浮、目睛暈黃者為衄血。或沉弦而虛、面白短氣、目瞑、小腹滿者,因勞衄血。太陽脈大而浮者,衄吐血。如懸鉤搏手,或沉弦者,衄血。肺脈弦急者,咳而唾血。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腸澼下膿血。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脈極虛芤遲為亡血失精。
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澀伏,痰飲中節。
痰飲脈皆弦而兼微沉滑,惟肺飲有喘不弦。若雙弦者,乃寒飲也。或大下後善虛,若浮弦大實者,膈有稠痰宜吐。久得結脈,或澀或伏者,痰飲膠固於中,阻滯節上脈道故也。
郁脈皆沉,血芤氣澀,濕鬱緩沉,熱乃數極。痰鬱滑弦,滑緊因食,郁甚則滯,或結代促。
六郁脈皆兼沉,甚則伏,又甚則結促代。惟有胃氣可治,在上則見於寸,在中則見於關,在下則見於尺,左右亦然。
平脈弦大,勞損而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勞之軀。血羸左濡,氣怯右推,左右微小,氣血無餘。癆瘵脈數,或澀細如,潮汗咳血,肉脫者殂。
凡曰虛損,因虛而有傷損也。虛勞者,因虛而不禁勞,因勞而愈虛也。癆瘵者,勞之極也,即五勞六極也。癆者,牢也,言其病已牢痼而不可解也。諸虛脈多寸關弦大而尺微澀,有火則尺亦大。大者,正氣虛而邪盛;弦者,中寒也。若大而無力者,陽氣虛也;大數無力者,陰血虛也;左右微小者,必成痼冷。癆症骨蒸潮熱,盜汗,咳嗽見血,或泄不泄,惟肉脫甚,脈數細而澀者死。古云:微數不成病,不名勞。
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下虛上實,皆頭暈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痰弦而滑,瘀芤而澀。數大火邪,虛大久極,先理氣痰,次隨症脈。頭痛陽弦,浮風緊寒,熱必洪數,濕細而堅。氣虛頭痛,雖弦帶澀,痰厥則滑,腎厥堅實。
六經脈症同傷寒,見病機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皆易除。
眼本火病,心肝數洪,右寸關見,相火上衝。
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關俱弦洪,肝木挾相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之金,而制己所勝之土也。
耳病腎虛,遲濡其脈,浮大為風,洪動火賊。沉澀氣凝,數實熱塞,此久聾者,專於腎責。暴病浮洪,兩尺相同,或兩尺數,陰虛火沖。
若左寸洪數,心火炎也;兩尺洪數,相火炎也,其人必夢遺,耳鳴,或聾。
右寸洪數,鼻衄鼻齄;左寸浮緩,鼻涕風邪。
鼻流清涕。
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右寸浮數肺熱。左關弦數而虛,膽虛甚;洪而實肝熱。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兼洪數者口瘡,或為木舌、重舌。脈虛者,為中氣不足。
齒痛腎虛,尺濡而大,火炎尺洪,疏搖豁壞。右寸關數,或洪而弦,此屬腸胃,風熱多涎。
尺洪大而虛者,腎虛;齒痛動搖疏豁者,相火上炎也;右寸關洪數,或弦而洪者,腸胃中有風熱也。
痛風沉弦,肝腎被濕。少陰弱浮,風血掣急。或澀而小,酒後風襲。
寸沉而弦,沉則主骨,弦則主筋,沉則為腎,弦則為肝,汗出入水,因水傷心,故歷節痛而黃汗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或尺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
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後得之麻在下體。
斑疹沉伏,或散或無;陽浮而數,火見於軀;陰實而大,熱蒸在膚。
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故發斑者血散於皮膚,故脈伏;火盛於表,故陽脈浮數;下焦實熱,故陰脈實大。
咳嗽所因,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微濡,飲食傷脾;左關弦短,肝極勞疲。肺脈浮短,咳嗽與期,五臟之嗽,各視本部。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厄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證內脈,參考稱停。
外症肌瘦肉脫,發熱作泄,內脈沉急者必死。
霍亂吐瀉,滑而不勻,或微而澀,代伏驚人。熱多洪滑,弦滑食論。
右關滑為霍亂吐瀉,脈澀結代伏,雖因痰食阻滯,不可遽斷以死。然亦但可乍時一見,漸滑大為吉。故訣云:霍亂之候脈微遲,氣少不語大難醫。脈弦甚者亦死。洪滑者,熱;弦滑者,膈有宿食留飲,宜吐。
心痛微急,痛甚伏入,陽微陰弦,或短又數。緊實便難,滑實痰積。心痹引背,脈微而大,寸沉而遲,關緊數銳。
陽微虛在上焦,所以胸痹痛。心痛者,脈陰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
腹痛關脈,緊小急速,或動而弦,甚則沉伏。弦食滑痰,尺緊臍腹。心腹痛脈,沉細是福,浮大弦長,命不可復。
脈細小緊急速,中腹刺痛。尺脈緊實,臍及小腹痛者,宜利。若尺脈伏者,小腹痛有瘕疝。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微虛乏,弦遲宜溫,緊小下奪,弦浮吐之,弦緊汗發。亦有死者,脈散且歇。
瘧雖病久虛極,脈微似乎不弦,然必於虛數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凡汗吐下,脈弦而小緊,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宜下;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宜發汗針灸;浮大者宜吐;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此汗吐下法,推之百病皆然。
痢脈多滑,按之虛絕,尺微無陰,澀則少血,沉細者生,洪弦死訣。
腸澼下痢,雖忌身熱,亦忌厥冷。
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虛,微澀衰劣。
胸痞多有痰火,故寸滑且大。右關弦遲或伏者,肝乘脾虛生涎,氣鬱不舒。微反在上,澀反在下者,氣血虛也。微則氣衰多煩,澀則血少多厥。
濕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虛滑脫。暑溫緩弱,多在夏月。
微小者生,浮弦者死,犯五虛症者亦死。
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膈有痰熱。
時吐酸水,欲成反胃。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證屬虛弱。
因陽明經內蓄熱,或因渴飲水,或自汗浴水,或失飢傷飽,或醉飽房室發黃者,其脈多沉;因暴熱浴冷,酒後當風,其脈多浮。大抵酒疸沉弦或細,久為黑疸。趺陽脈遲,食不敢飽,或緊數者胃熱消穀。挾寒則食罷反飽,名谷疸。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脾傷。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者不治。
水腫之證,有陰有陽,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沉細必死,浮大無妨。
陽脈必見陽證,陰脈必見陰證。沉細水愈盛而不可制,浮大則心火生土,而水可制矣。
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脹,緊則中實。浮大可生,虛小危急。
以關為主。
遺精白濁,當驗於尺,結芤動緊,二證之的。微澀精傷,洪數火逼,亦有心虛,左寸短小,脈遲可生,急疾便夭。
急知虛浮,時時遺精者死。
腰痛之脈,必沉而弦,沉為氣滯,弦(大)損腎元。或浮而緊,風寒所纏,濕傷濡細,實閃挫然。澀為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
尺脈沉,腰背痛,時時失精,食少,脈沉滑而遲者,可治。
疝脈弦急,積聚所釀,察其何部,肝為本臟。心滑肺沉,風疝浮蕩,關浮而遲,風虛之恙。陽急為瘕,陰急疝狀。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牢急者生,弱急者喪。
疝本肝經,弦則衛氣不行而惡寒,緊急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趺陽脈浮而遲,浮為風虛,遲為寒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心胃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浮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浮則病肝風疝。
腳氣之脈,浮弦為風,濡濕遲寒,熱數且洪。緊則因怒,散則憂沖,細乃悲過,結為氣攻。兩尺不應,醫必無功。
左尺不應難痊,寸口無常不治。
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緊洪數,陽盛陰憊。血虛濡散,勞則浮遲,短浮莫治,數大難醫。
浮則衛虛,短則榮竭,故不治也;數大火炎,亦不治也。但叔和又云:消渴脈數大者活,虛小命殂須努力。何耶?蓋初起數大而不堅實者,火猶可狀。虛小即浮短也,會其意,亦不相反。
燥結之脈,沉伏勿疑。熱結沉數,虛結沉遲。若是風燥,右尺浮肥。
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兩脅疼痛,脈必雙弦。緊細弦者,多怒氣偏;沉澀而急,痰瘀之愆。
雙弦者,肝氣有餘。肝脈急而脅下有氣支滿,引小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重,足冷,婦人月水不來,時無時有。沉濡澀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多飲水而涎溢入肌膚腸外;或兼搏手堅急,面色不澤者,瘀血也。或因墜墮使然。
淋病之脈,細數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女人見之,陰中生瘡。大實易愈,虛澀其亡。
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
小便不通,浮弦而澀。芤則便紅,數則黃赤,便難為癃,實見左尺。
小便不利難來者為癃閉,乃膀胱熱極,故脈實也。
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六聚結沉,痼則浮結。又有癥瘕,其脈多弦,弦急瘕疾,弦細癥堅,沉重中散,食成癖痃。左轉沉重,氣癥胸前;若是肉癥,右轉橫旋。積聚癥瘕,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可痊。
脈沉伏而細,在寸,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小腸。尺微,積在氣衝。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肝積脈弦而細,肺積脈浮而毛,腎積脈沉而急滑,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脾積脈實而長、食則多吐。《內經》論赤脈之至也,喘而堅,有積在中,名心痹,得之思慮,白脈喘而浮,有積在胸,名肺痹,得之醉而使內。喘,謂脈至如卒喘狀也。青脈長而左右彈手,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黃脈大而虛,有積在腹中,名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癥,積在胸中。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也。轉者橫也,脈轉而橫,主腹有積,或在脅下,積聚脈亦大同。故《難經》曰:結微則積微,結甚則積甚。脈伏結者為積聚,浮結者為痼疾。如積聚脈不結伏,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者死。
中毒洪大,細微必傾,尺寸數緊,釵直吐仍,此患蠱毒,急救難停。
釵直者,脈直如釵也。
喘急脈沉,肺脹停水,氣逆填胸,脈必伏取。沉而實滑,身溫易愈,身冷脈浮,尺澀難補。
手足溫暖,脈靜滑者生;身冷,脈浮澀者死。
嘈雜噯氣,審右寸關,緊滑可治,弦急則難。兩寸弦滑,留飲胸間,脈橫在寸,有積上攔。
右寸關脈緊而滑,常也,右關弦急欲作反胃者,難治。寸脈橫者,膈有橫積也。
嘔吐無他,寸緊滑數,微數血虛,單浮胃薄,芤則有瘀,最忌澀弱。
脈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則吐,緊小多寒,滑數痰火。微數血虛,令胸中冷。關浮胃虛,嘔而噯氣不食,恐怖即死。芤帶緊者有瘀逆,脈緊澀小弱,自汗者死。
呃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結代促微。
弦急,木剋土也。結代促微,元氣衰也。
反胃噎膈,寸緊尺澀;緊芤或弦,虛寒之厄;關沉有痰,浮澀脾積;弱大氣虛,澀小血弱;若澀而沉,七情所搏。
寸緊胸滿不食,尺澀故反胃也。緊芤或遲者,胃寒也。弦者,胃虛也。關脈沉大,有痰也。浮澀脾不磨食,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緊澀者難治。
痓脈弦直,或沉細些,汗後欲解,脈潑如蛇,伏堅尚可,伏弦傷嗟。
痓脈來,按之築築然而弦,直上直下,或沉細遲。若發汗後,脈潑潑然如蛇,暴腹脹大。為欲解。如脈反伏弦者必死。
癲癇之脈,陽浮陰沉,數熱滑痰,狂發於心。驚風肝癇,弦急可尋,浮病腑淺,沉病臟深。
陽證脈必浮長,陰證脈必沉細。虛弦為驚為風癇;沉數為熱,滑疾為痰。脈滑大為病在腑則易治,脈沉澀入臟者難治。叔和云:恍惚之病定癲狂,其脈實牢保安吉;寸關尺部沉細時,如此未聞人救得。所謂實牢,即滑大也。
祟脈無常,乍短乍長,大小促結,皆痰為殃。遁屍脈緊,與證相妨。
邪祟脈,長短大小促結無常。凡五屍、鬼邪、遁疰病症,與脈全不相應也。
驚悸怔忡,寸動而弱,寸緊胃浮,悸病仍作。飲食痰火,伏動滑搏,浮微弦濡,憂驚過卻,健忘神虧,心虛浮薄。
寸口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寸口脈緊,趺陽脈浮,胃氣虛,是以驚悸,趺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致也。
喉痹之脈,兩寸洪溢,上盛下虛,脈忌微伏。
尺脈微伏者死,實滑者生。
汗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在寸,盜汗在尺。
男女平人脈虛弱微細者,必有盜汗。
痿因肺燥,脈多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足痛或軟,專審於尺,滑疾洪緩,或沉而弱。
《脈經》曰:脈浮弱,其人慾咳不得咳,咳則出涎而肺干,小便不利。寸口脈不出,反為發汗,多唾唇燥,小便反難,大便如爛瓜豚膏,皆因誤汗傷津液,以致肺燥也。
厥證數端,沉細為寒;沉伏而數,為熱所幹;脈喘為氣,浮實痰頑;氣弱微甚,大則血慳;寸大沉滑,身冷必難。
卒厥屍厥,寸口沉大而滑,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而後自愈。
尺沉而滑,恐是蟲傷;緊急莫治,虛小何妨?
尺脈沉滑者,寸白蟲;洪大者,蛔蟲。
求嗣之脈,專責於尺;右尺偏旺,火動好色;左尺偏旺,陰虛非福;惟沉滑勻,易為生息。微澀精清,兼遲冷極;若見微濡,入房無力。女不好生,亦尺脈澀。
沉滑者不可妄藥,反燥精血。火旺者降火,陰虛者補陰,兩尺俱微者,陰陽兩補。精冷宜熱藥溫中壯陽,精清宜溫藥補脾補精,精射無力入子宮者補氣。女人尺脈微澀者絕產。
老喜反脈,男年八八喜尺旺,女年七七喜寸旺。
常細濡澀,濡,氣虛;澀,血虛。細濡澀多壽,弦緊洪多病。
滑大氣痰,甚則帶歇。
風熱緊逼。
婦人脈法
經病前後,脈軟如常。寸關雖調,尺絕痛腸。沉緩下弱,來多要防。微虛不利,間月何妨?浮沉一止,或微遲澀,居經三月,氣血不剛;三月以上,經閉難當。心脾病發,關伏寸浮(心事不足,左寸沉結。)少陽卑沉,少陰脈細,經前病水,水分易瘳,寸脈沉數,趺陽微弦,少陰沉滑,血分可愁。寸浮而弱,潮煩汗出。寸洪虛數,火動勞疾。趺陽浮澀,吞酸氣窒。腹痛腹滿,脈浮且緊,少陰見之,疝瘕內隱。帶下崩中,脈多浮動,虛遲者生,實數者重。少陰滑數,氣淋陰瘡,弦則陰痛,或挺出腸。
凡婦人脈比男子更濡弱者,常也。脈如常,雖月經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一月未來者,亦不成經病。惟寸關如常,尺絕不至,或至亦弱小者,小腹腸胃有積,痛上搶心,月水不利。若沉而緩者,下虛,月經來多。反虛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經二月必來,俗云間月。若三部浮沉一止,寸關微澀,微則胃氣虛,澀則津血不足。尺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此為居經,三月一來。雖來或血漸少而後不通,曾墮胎及產多者,謂之血枯。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原因心事不足,以致脾不磨食,故肺金失養,而氣滯不行,腎水不旺,而血益日枯,初時參前參後,淋瀝無時,脾胃衰甚,變為溏泄身腫。失治甚為癥瘕癆瘵。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經水不利,血化為水,瘀水閉塞胞門,名曰水分,先病水而後經斷,故病易治。寸脈沉而數,數為陽實,沉為陰結。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為在裡,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經絡不通,名曰血分,先斷經而後病水,故病難治。寸浮而弱,浮為氣虛,弱為血分有熱,故潮熱自汗。男子尺脈虛數而寸沉微者為癆,女人寸脈虛數而尺沉微者為癆。癆者,汗出潮咳,與男陰虛火動一般。趺陽脈浮而澀,浮則氣滯,澀則有寒,令人腹滿,吞酸喜噫,其氣時下,則腹中冷痛。浮則腸鳴腹滿,緊則腹痛。少陰脈見浮緊,則為疝瘕腹痛。少陰脈浮而動,浮則為虛,動則為痛,或崩帶,或陰戶脫下。少陰滑數,或為氣淋,或陰中生瘡痛癢。少陰脈弦,則陰戶摯痛,曰腸挺。
妊孕初時,寸微五至,三部平勻,久按不替。妊孕三月,陰搏於陽,氣衰血旺,脈正相當。肝橫肺弱,心滑而洪,尺滑帶散,久按益強。或關滑大,代止尤忙,渴且脈遲,其胎必傷。四月辨質,右女左男,或浮或沉,疾大實兼。左右俱盛,胎有二三,更審經脈,陰陽可參。但疾不散,五月懷耽,太急太緩,腫漏為殃。六七月來,脈喜實長,沉遲而澀,墮胎當防。脈弦寒熱,當暖子房。八月弦實,沉細非良。少陰微緊,兩胎一傷。勞力驚僕,胎血難藏。衝心悶痛,色青必亡。足月脈亂,反是吉祥。
妊孕初時,脈平而虛,寸脈微小,呼吸五至,浮沉正等,按之不絕,無他病而不月者,孕也。必三月而後尺數,但寸關調而尺脈絕者,經病也。《素問》曰:陽搏陰別,謂之有子。言尺寸少陰動甚,別有陽脈搏手,心主血脈,腎為胞門故也。然血為陰,氣為陽,血旺氣衰,亦陰搏陽之義。故訣云: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榮兮氣為衛,陰陽配偶不參差,兩臟通和皆例類。血衰氣旺定無娠,血旺氣衰應有體。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並雀啄。小兒之脈已見形,數月懷耽猶未覺。又云:兩手關滑大相應,有形亦在通前語。叔和既以左肝右肺分氣血衰旺,又以寸尺分氣血,寸微為氣衰,尺數為血旺。關滑者,滑為血多氣少也,然尺脈滑疾帶散、帶代,如雀啄稍停者,乃胎氣盛,閉塞故也。此時若作渴脈遲,欲為水腫,後腹痛者必墮。或疑與《脈訣》尺滑有間斷為經病者,不相反耶?蓋經病尺滑必帶緩弱遲澀,胎脈尺滑帶數而實。兩關左滑大為男,右滑大為女。又云:關上一動一止者一月,二動一止者二月,三四動一止者三四月也。蓋中衝應足陽明胃,主三四月。少衝應手太陽小腸,主五六月。太衝應手陽明大腸,主七八月。凡妊孕四月,形質已具。左手滑疾實大為男,右手滑疾實大為女,左右俱滑疾實大者雙胎。又諸陽脈為男,諸陰脈為女。訣云:左手太陽浮大男,右手太陰沉細女。《脈經》云:左手浮大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沉細為女;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浮大有力者二男,左右俱沉細有力者二女;諸陽為浮,諸陰為沉,凡浮大滑數諸陽脈皆為男也,凡沉細諸陰脈皆為女也。又諸陽脈在諸陽經為男,諸陰脈在諸陰經為女;若陰陽混濁,則女作男生,男作女生。訣云:左手帶縱兩個兒,右手帶橫一雙女;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還三女;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證。蓋左手帶縱者,如心沉肝浮腎緩,皆夫乘妻脈,上下直看,往來流利不絕,氣血之盛,故生兩男。左手帶橫者,如肺弦脾沉腎細,皆妻乘夫脈,推之橫看,滿指無間,氣血之盛,故生兩女。左手脈逆者,如心絃肝滑腎微浮,皆子乘母脈,自下溢上,往來流利,氣血盛極,故生三男。右手脈順者,如肺緩脾洪腎弦長滑,皆母乘子脈,自上流下,往來疾速,氣血盛極,故生三女。認真縱即左手太陽浮大男,橫即右手太陰沉細女;逆即左手沉實男,順即右手沉細女。五月脈雖喜疾而不散,但太急為緊為數者必漏胎;大緩為遲者必腹脹而喘,為浮者必患水腫,六七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而澀者當防墮胎,若丹田氣暖胎動者可救,胎冷若水者難治。脈弦發熱惡寒,其胎逾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臟閉也,宜熱藥溫之。少陰脈微緊,血養不周,雙胎一死一存。胎動或因倒化,或因驚恐,或因勞力,或因食熱,或因房室,輕則漏血,重則血下如同月水,血乾胎死。而氣無血制,上衝心腹悶痛,面目唇舌色見青者,子母俱死。此不獨七八月然也,十個月內皆宜慎之,七八月脈實大弦強者生,沉細者死。足月身熱脈亂者吉。
臨產六至,脈號離經。或沉細滑,若無即生。浮大難產,寒熱又頻,此是凶候,急於色徵。面頰唇舌,忌黑與青;面赤母活,子命必傾。若胎在腹,子母歸冥。
一呼六至,或一呼一至,曰離經。經,常也。人呼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十一丈,周而復始,從初起之經再起,今因胎墜,胃脈之離常絡之處,不從所起之經再起,故曰離經。脈沉細而滑,乃腎臟本脈已形,或脈沉如無者即產,浮大者難產。若身重體熱,寒熱頻作,此凶症也。急看面舌氣色,逐胎救母。蓋面乃心之華,舌乃心之苗,青則肝虛不能藏血,破漿早而胎胞乾澀,不能轉動,黑則腎水剋火,是以子母俱死。惟面赤舌青者,乃心血流通,母活子死。若胎死不出,母命亦危。
產後緩滑,沉細亦宜;實大弦牢,澀疾皆危。
產後胃氣為主,緩滑者,脾胃和也;實大弦牢,木剋土也。沉細亦宜者,產後大虛,脈合症也;澀疾不調者,損血多而心絕也。
成童脈法
童丱脈全,浮沉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澀,虛實遲駃,各依大人,以審證治。
小兒一歲六歲曰嬰孩,察三關脈。七歲八歲曰齔,九歲十歲曰髫,始可一指探三部脈,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十一十四歲曰童丱,而以一息五六至為常。浮數乳癇驚悸,虛濡慢驚瘛瘲,緊實者風癇,沉弦者食積,伏結者傷食,軟細者蟲疳。浮沉遲數,與大人一同。仍忌促結代散,詳五卷小兒。
癰疽脈法
癰疽脈數,浮陽沉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病進,將有膿淫,滑實緊促,內消可禁。宜托裡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後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脈浮數帶弦,當發熱而反惡寒,或胸煩不知痛處,或知痛處,皆發癰瘡,急宜灸或針。浮數發熱而痛者,屬陽易治;不數沉微不痛者,屬陰難治。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不浮不沉則為在經。諸瘡洪數者,里亦有膿結也。未潰脈滑實數促者,可以下之;將潰已潰,脈虛濡弱遲澀芤微者,宜補益托裡。長緩易治者,胃氣盛也;短散結代者,元氣虛也。大抵未潰宜見諸陽脈,已潰宜見諸陰脈,庶病症相宜。抑論緊則氣血滯澀,故緊多則痛。芤主亡血,潰後得之則吉。促脈未潰為熱蓄里,已潰則氣衰也。
死脈總訣
萬機四脈既包含,生死何嘗另有玄?浮散沉無遲一點,數來無數病難痊。
解索、魚翔、釜沸,浮散也;蝦游,沉無也;屋漏,遲一點也;雀啄、彈石,數無數也。
雀啄連來三五啄,雀啄脈在筋肉間,如雀之啄食,連連輳指,忽然頃絕,良久復來。
屋漏半日一滴落。
屋漏脈在筋肉間,如殘溜之下,良久一滴,濺起無力。雀啄、屋漏皆脾胃衰絕之脈,心肺絕也。
彈石硬來尋即散,彈石脈在筋肉間,舉按劈劈然,肺絕也。
搭指散亂真解索。
解索脈如解亂繩之狀,指下散散無復次第,五臟絕也。
魚翔似有又似無,魚翔脈在皮膚,其本不動,而末強搖,如魚之在水中,身尾帖然,而尾獨悠揚之狀,腎絕也。
蝦游靜中跳一躍。
蝦游脈在皮膚,始則苒苒不動,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爾復來,脾胃絕也。
更有釜沸湧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
釜沸脈在皮肉,有出無入,湧湧如羹上之肥,皆死脈也,若用藥餌克伐暴見者,急宜參耆歸附救之,多有復生者。此數種脈,亦可總看得之。
一般鬼賊脈堪推,容勝主脫死尤促。春得秋脈肺克肝,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脈亦如然,還於壬癸為期耳;嚴冬診得四季脈,戊己辰戌還是厄;秋得夏脈亦同前,為緣丙丁相刑剋;季月夏季得春脈,克在甲乙(寅卯)病應極。
臟氣喜所生,而畏所克。如肝得肺脈,死於秋,庚日篤,辛日死,時則申酉也;心得腎脈,死於冬,壬日篤,癸日死,時則亥子也;腎得脾脈,死於四季,戊日篤,己日死,時則辰戌丑未也;肺得心脈,死於夏,丙日篤,丁日死,時則巳午也;脾得肝脈,死於春,甲日篤,乙日死,時則寅卯也。
春得冬脈只是虛,急宜補腎忌泄疏。若得夏脈緣心實,還應瀉子自無虞;夏秋冬脈皆如是,在前為實後為虛。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
抑論訣云: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須各推。假令春得肺脈為兒,得心脈乃是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四時休旺之理,五行生剋之義。但既以春得四季脈為不治自愈,又云春得脾而莫療者,何耶?蓋春脈肝弦帶緩者,為微邪無病。若肝弦全無,獨見緩脈者,則土盛生金,反來剋木,故曰:得妻不同一治。夏秋冬脈仿此。
六脈若失更無憑,可診三脈於其足,太衝太谿衝陽穴,有無生死決之速。
太衝穴肝脈,在兩足大指行間上二寸動脈中。太谿穴命門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凡諸病必診太衝、太谿,應手動者生,止而不動者死。若傷寒必診衝陽穴,在足跗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乃足陽明胃經,動則為有胃氣,止則為無胃氣。是三脈雖不比手之六脈可通十二經,然手脈既失,亦可診以決斷死生。古人設此者,正欲冀其萬一耳。
形色脈相應總訣
形健脈病人不久,形病脈健亦將危。
假如健人診得浮緊而澀,似傷寒太陽經病脈,其人雖未頭痛發熱惡寒,此則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謂之行屍。又如十五動一止一年殂,其人雖未病,期應一年,病即死也。病人脈健者,假如形容羸瘦,精神枯槁,盜汗不食,滑泄不止者,勞損之症,而脈反見洪健者亦死。
色脈相生病自已,色脈相勝不須醫。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蓋四時之色,仍以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例看假令色紅心病,熱痰火癲狂斑疹等症,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青肝病,脅痛乾嘔便血等症,其脈當弦而急。色黃脾病,濕熱、腫脹傷食、嘔泄、關格等症,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肺病,氣喘、痰飲、痿悴、咳嗽等症,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腎病,腰腳疝瘕、淋濁、漏精等症,其脈當沉濡而滑。其間多動則為虛為火,靜則為寒為實,皆當與脈而言之也。又五色應五臟,間有綠色,乃任督陰陽會也。
肥人沉結瘦長浮,矮促長疏盡莫違。
肥人肉厚,脈宜沉結;瘦人肉薄,脈宜浮長。人形矮則脈宜短促,人形長則脈宜疏長。相違相反而又不和者皆死。非但形體相應,雖皮膚滑澀寬緊,亦宜與脈相應在。經言: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