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衛生寶鑑」總目錄
目次
卷十二
咳嗽門
咳嗽論(此論出潔古家珍)
論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若咳嗽有聲,而有痰者,因傷肺氣動於脾濕也,故咳而兼嗽者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若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若有痰而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證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各宜隨證而治之,咳而無嗽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從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
人參款花散
治喘嗽久不已者,予從軍過鄧州,儒醫高仲寬傳此,並紫參散甚效。
人參、款冬花(各五錢)、知母、貝母、半夏(各三錢)、御米殼(去頂炒,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水一盞半,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臨臥,忌多言語。
紫參散
治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涎,胸膈不利,不得安臥。
五味子、紫參、甘草(炙)、麻黃(去節)、桔梗(各五錢)、御米殼(去頂,蜜炒黃色,二兩)
上六味為末,每服四錢匕,入白湯點服,嗽住止後服。
九仙散
治一切咳嗽,太醫王子昭傳,甚效,此方得之於河中府姜管勾。
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一兩)、貝母(半兩)、御米殼(八兩,去頂,蜜炒黃)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點服,嗽住止後服。
人參蛤蚧散
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
上八味為末,淨瓷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永除,神效。
人參清肺湯
治肺臟不清,咳嗽喘急,及治肺痿勞嗽。
人參、阿膠、地骨皮、杏仁、知母、桑白皮、烏梅、甘草、罌粟殼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烏梅、棗子各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渣,食後,臨臥服。
人參款花膏
治久新一切咳嗽。
人參、款冬花、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淡薑湯下,或含化亦得。
紫蘇半夏湯
治喘咳痰涎不利,寒熱往來。
紫菀茸、紫蘇、半夏(泡,各五錢)、杏仁(一兩,炒黃色,去皮尖)、陳皮、五味子(各五錢)、桑白皮(二兩半,一方或用一兩半)
上為粗末,入杏仁一兩,去皮尖麩炒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日三。
款花清肺散
治咳嗽喘促,胸膈不利,不得安臥。
人參、甘草(炙)、甜葶藶(生)、白礬(枯)、款冬花(各一兩)、御米殼(四兩,醋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米飲調下,食後,忌油膩物,及多言語損氣,一方加烏梅一兩、去核。
人參理肺散
治喘嗽不止。
麻黃(去節,炒黃)、木香、當歸(各一兩)、人參(去蘆,二兩)、杏仁(二兩,麩炒)、御米殼(去頂,炒,三兩)
上六味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紫團參丸
治肺氣虛,咳嗽喘急,胸膈痞痛,短氣噎悶,下焦不利,腳膝微腫。
蛤蚧(一對,酥炙)、人參(二錢半)、白牽牛(炒)、木香、甜葶藶(炒)、苦葶藶(各半兩)、檳榔(一錢)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
團參散
治肺氣咳嗽,上喘不利。
紫團參、款冬花、紫菀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
安肺散
治咳嗽無問新久。
麻黃(不去節,二兩),甘草(炒,一兩)、御米殼(四兩,去頂,炒黃)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
馬兜鈴丸
治多年喘嗽不止,大有神效。
半夏(湯泡七次,焙)、馬兜鈴(去土)、杏仁(各一兩,去皮尖,麩炒)、巴豆(二十粒,研,去皮油)
上除巴豆、杏仁另研外,余為細末,用皂角熬膏子,為丸如梧子大,雄黃為衣,每服七丸,臨臥煎烏梅湯送下,以利為度。
人參半夏丸
化痰墜涎,止嗽定喘,療風痰食痰一切痰逆嘔吐,痰厥頭痛,或風氣偏正頭痛,或風壅頭目昏,或耳鳴、鼻塞、咽乾,胸膈不利。
人參、茯苓(去皮)、南星、薄荷(各半兩)、寒水石、白礬(生)、半夏、姜屑(各一兩)、蛤粉(二兩)、藿香(二錢半)
上為末,水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食後,日三服,溫水送亦得。
人參清鎮丸
治熱止嗽,消痰定喘。
人參、柴胡(各一兩)、黃芩、半夏、甘草(炙,各七錢)、麥門冬、青黛(各三錢)、陳皮(二錢)、五味子(十三個)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白湯送下,食後。
金珠化痰丸
治痰熱咳嗽。
皂莢仁(炒黃)、天竺黃、白礬(枯,過,各一兩)、半夏(四兩,湯洗七次,用生薑二兩洗,刮去皮,同半夏搗細作餅子,炙微黃)、生龍腦(半兩)、辰砂(二兩)、金箔(二十片為衣)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薑湯下,食後,臨臥服)
化痰玉壺丸
治風痰吐逆咳嗽。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頭白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五七沸,候藥浮即漉出,放溫,別用薑湯下,不拘時候。
皂角化痰丸
治勞風心脾壅滯,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黏,嗌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
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白礬(枯)、半夏(泡,七次)、白附子(炮)、南星(泡,各一兩)、枳殼(炒,二兩)、皂角木白皮(酥炙,一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延壽丹
天麻(半兩)、白礬(一兩,半生半枯)、枸杞子、半夏(泡,七次)
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為末,水酒和成劑,再用蒸餅裹定,於籠內蒸熟,去蒸餅,搓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後臨臥服。
大阿膠丸
治咳嗽、並嗽血、唾血,經效。
阿膠(銼碎炒)、卷柏(去土)、生地黃、大薊(獨根者,日乾)、乾山藥、五味子、薄荷(各一兩)、柏子仁、人參、遠志、百部、麥門冬、茯苓(去皮)、防風(各半兩)、熟地黃(一兩)
上十五味,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不拘時候,濃煎小麥並麥門冬湯,嚼下半丸,加至一丸,若覺氣虛,空心不可服此。
恩袍散
治咯血、吐血、唾血及治煩躁。
生蒲黃、乾荷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濃煎桑白皮湯,放溫調下,食後。
地血散
治一切吐血、唾血,能解一切毒、及諸熱煩躁。
茜根(四兩)、大豆、黃藥子、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加人參二兩,治痰嗽有血。
五味黃耆散
治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各五錢)、甘草(二錢半)、白芍藥、五味子(各二錢)、人參(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服。
透羅丹
治痰實咳嗽,胸肺不利,太醫王子禮傳此方,得之於西夏下痰甚快,以透羅名者,謂脫羅網之患也。
皂角(酥炙,去皮弦)、黑牽牛(炒)、半夏、大黃(濕紙包,煨焙)、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巴豆(一錢,去油,另研)
上六味為末,生薑自然汁丸桐子大,薑湯送下三十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大利膈丸
治風熱痰實,咳嗽喘滿,風氣上攻。
牽牛(四兩,生用)、半夏、皂角(酥炙)、青皮(各二兩)、槐角(一兩,炒)、木香(半兩)
上六味為末,生薑汁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全真丸
金朝興定年間,宣宗賜名保安丸,治五臟積熱,洗滌腸垢,潤燥利澀,風毒攻疰,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悶,腹脅脹滿,減食嗜臥,困倦無力,凡所內傷,並宜服之,大黃(三兩,米泔浸三日,逐日換水,焙乾為末,一法以酒浸透,切片焙乾為末)
黑牽牛(八兩,淨,輕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上以皂角二兩輕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片,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盞,投藥末,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十丸,諸般飲下,無時。
槐角利膈丸
治風勝痰實,胸膈痞滿,及喘滿咳嗽。
牽牛(一兩半)、皂角(一兩,酥炙)、槐角(炒)、半夏(各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滌痰丸
治三焦氣澀,下痰飲,消食,利胸膈滿,咳唾稠黏,面赤體倦,常服化痰寬膈。
木香(二錢)、檳榔、京三稜(各半兩)、陳皮、青皮、枳殼(各三錢)、半夏(制,半兩)、大黃(各一兩)、黑牽牛(二兩,炒)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薑湯下。
木香半夏丸
治痰涎上壅,心胸不利,常服消痰飲,寬胸膈。
木香(七錢半)、人參、白附子、姜屑、陳皮、草豆蔻、白茯苓(各五錢)、半夏(一兩)
上為細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
太白丹
治三焦氣澀,破飲除痰,止嗽開胃,此方並木香半夏丸,得之於張文叔。
半夏、南星(炮)、寒水石(煅)、乾薑、白附子(炮)、白礬(枯,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薑湯下。
桔梗湯
除痰下氣。
桔梗(微炒)、半夏(薑製)、陳皮(去白,各十兩)、枳實(炒黃,五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定喘餅子
累經神驗,孕婦不可服。
芫花(醋浸一宿,炒)、桑白皮、吳茱萸(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寒食麵(三兩)、馬兜鈴(一兩)、白牽牛(三兩,半生半炒,取淨末二兩)
上為末,入牽牛末和勻,滴水和如櫻桃大,捏作餅子,取熱灰半碗,於鐺內同炒餅子熱,每服一餅,爛嚼,臨臥,馬兜鈴湯送下,如心頭不快,加一餅或二餅,至明,微利下,神效。
盛則為喘治驗
己未歲初秋越三日,奉召至六盤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鄰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旬,身體肥盛,因飲酒吃湩乳過度,遂病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平氣散
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大黃(七錢)、陳皮(去白,五錢)、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以加減瀉白散治之。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故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故以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也。
加減瀉白散
知母、陳皮(去白,各五錢)、桑白皮(一兩)、桔梗、地骨皮(各五錢)、青皮(去白),、甘草、黃芩(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數服良愈。
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書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曉會得本意,且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用苦寒之劑者,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嘔吐呃逆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人參、丁香(各一錢)、藿香(七分半)、陳皮(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涼服。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
半夏、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烏梅半個,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以時,嘔吐甚者,加丁香一兩。
丁香柿蒂散
治諸種呃噫嘔吐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羌活附子湯
治呃逆。
木香、附子(炮)、羌活、茴香(各半兩,炒)、乾薑(一兩)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鹽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熱服,一服止,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病甚者灸二七壯。
消渴治法並方
生津甘露飲子
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甚則四肢瘦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兩足冷甚,順德安撫張耘夫,年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藥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傳瘡瘍,以成不救之疾,既效亦不傳瘡瘍,享年七十五歲,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
人參、山梔子、甘草(炙)、知母(酒洗)、薑黃、升麻(各二錢)、白芷、白豆蔻、蓽澄茄、甘草(各一錢)、白葵、蘭香、當歸、麥門冬(各半錢)、黃柏(酒拌)、石膏(各二錢半,一方石膏用一兩一錢)、連翹(一錢)、杏仁(一錢半)、木香、黃連、柴胡(各三分)、桔梗(三錢)、全蠍(一個)、藿香(二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篩如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在掌內,以舌舐之,隨津嚥下,或白湯少許送亦可,此治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瘡瘍下消矣。
論曰,消之為病,燥熱之氣盛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為君,啟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鎮陽光,故以黃連、黃柏、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麥門冬、杏仁、全蠍、連翹、白芷、白葵、蘭香,甘辛寒和血燥潤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白豆蔻、木香、藿香、蓽澄茄、反佐以取之,因用桔梗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東垣先生嘗謂予曰,潔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大作湯劑多服之,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大作湯劑廣服之。
酒蒸黃連丸
治消渴
用黃連半斤,酒一升,湯內重蒸,伏時取出,曬乾為末,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參苓飲子
治口乾燥,生津液,思飲食。
麥門冬、五味子、白芍藥、熟地黃、黃耆(各三兩)、白茯苓(二錢半)、天門冬、人參、甘草(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二個,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多為消渴。
人參、茯神、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炒)、栝蔞根、葛根(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麥門冬湯
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飲下小便即利,此方並冬瓜飲子,得之張文叔。
麥門冬、黃連、冬瓜干(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無干者,用新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穰子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又方,冬瓜一片擘破,水三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
冬瓜飲子
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個)、黃連(十兩為末)
上先取冬瓜割開,去穰淨,糝黃連在冬瓜內,再將頂蓋熱灰,火中煨熟,去皮細切爛,研,用布取汁,每服
一盞至二盞,食前,日三服,夜二服。
辨六經渴並治法
太陽渴,脈浮無汗者,五苓、滑石之類。
陽明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涼膈之類。
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柴胡加栝蔞根也。
太陰渴,脈細不欲飲水,縱飲唯思湯不思水,四君子、理中湯之類。
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
厥陰渴,脈微引飲者,當少少與之滑石。
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濕氣太過當用之,若無濕而用之,是為犯禁。
假令小便不利,或渴或不渴,知內有濕熱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內有燥也,濕宜滲泄之,燥宜潤之,則可矣。
雜證有汗而渴者,以辛潤之,無汗而渴者,以苦堅之。
傷寒食少而渴者,當以和胃藥止之,不可用涼藥,恐損胃氣,愈不能食,白朮、茯苓是也。
太陽無汗而渴者,不宜白虎,汗後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矣。
陽明有汗而渴者,不宜五苓,若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宜與之。
若人病心肺熱而不渴者,知不在太陰少陰之本,只在標也,在標則不渴矣,若渴者,是在本也。
膽癉治驗
內經云,有病口苦,名曰膽癉,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三合,為清淨之府,肝取決於膽,或不決為之患怒,怒則氣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盛使然也,主之以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
黃芩(七分)、柴胡(一錢)、甘草(生)、人參、天門冬、黃連、知母、龍膽草、山梔子、麥門冬(各五分)、五味子(十個)
上十一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辛熱物,此方因焦秀才病口苦,予制此方,用之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