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瘍醫大全總目錄
目次
- 卷十
- 正面頭面部
- 百會疽門主論
- 百會疽門主方
- 頂門疽門主論
- 小兒囟腫門主論
- 小兒囟腫門主方
- 小兒囟陷門主論
- 小兒囟陷門主方
- 小兒解顱門主論
- 小兒解顱門主方
- 鱔拱頭門主論
- 鱔拱頭門主方
- 白屑風門主論
- 白屑風門主方
- 額疽門主論
- 赤色疽門主論
- 太陽疽門主論
- 鬢疽門主論
- 鬢疽門主方
- 頭髮門主論
- 頭髮門主方
- 眉毛門主論
- 眉毛門主方
- 發眉疽門主論
- 發眉疽門主方
- 眉心疽門主論
- 戀眉瘡門主論
- 戀眉瘡門主方
- 眉風癬門主論
- 眉風癬門主方
- 眉眶骨痛門主論
- 眉眶骨痛門主方
- 太陰發門主論
- 眼胞菌毒門主論
- 眼胞菌毒門主方
- 眼胞痰核門主論
- 眼丹門主論
- 眼丹門主方
- 漏睛瘡門主論
- 漏睛瘡門主方
- 眼睛祟證門主論
- 眼睛祟證門主方
- 偷針眼門主論
- 雙目流血門主論
- 雙目流血門主方
- 瘀痘後兩目腫門主論
- 痘風眼門主論
- 痘風眼門主方
- 痘毒攻目門主論
- 痘毒攻目門主方
- 小兒血眼門主論
卷十
正面頭面部
自巔頂起至髮鬢額角眉目止,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以便檢閱參治。
百會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百會疽一名玉頂疽,(百會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庭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初發如麥米,頓增痛楚,寒熱大作,由陽虛浮泛,宜鹽湯下八味丸,引火歸源。若元氣素厚,六陽經受風邪,風火相煽,臟腑熱毒上攻而成者,宜黃連消毒飲,七日無膿者死。(《準繩》)
申鬥垣曰:腦發生於巔頂之上泥丸宮穴,乃足太陽膀胱經兼督脈相併而作,多血少氣,狀如火燎漿泡,大如銅錢,色如葡萄,頭如米粒,四圍堅硬,赤色可治,悶亂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膿,可刺者生。(《啟玄》)
又曰:前腦疽即腦癰,俗云囟門蕩子發癰是也。有生囟門,有生腦前、腦後、腦側者,皆由當風睡臥,風寒入腦內,氣血凝滯,遂生此證,四五日可治,半月二旬以外,毒氣深入腦內,難治。又有腎經虛熱,壅於腦戶,伏結成毒,但潰久成穴,腦髓外流者,不治。治與癰疽同。
胡公弼曰:頂門乃三陽經脈聚會之所,其穴名曰百會穴,此處前後生毒,最易傷犯腦髓,腦髓一陷,最不易治。是陽經亢極,熱氣不散,氣血凝滯,結聚巔頂而成。此疽繫心經受證,治之忌灸,如有用灸者,艾柱宜小,壯數宜少,若火氣太過,會合陽經,毒流頭面潰爛難治,故曰不宜灸也。(《青囊》)
蔣示吉曰:腦發疽生巔頂之上,由督脈太陽經所主,受病在心,乃陰陽不調,熱氣上壅,聚而不散而成。若不速治,頂裂髓枯,不可救矣。
《心法》曰:百會疽生頭頂中央,自側面觀之,正對耳尖者是。
又曰:已潰,開瘡看視,務宜密室中揭膏拭膿收拾,切忌外風襲入,以免漫腫抽搐之虞。
澄曰:頭為諸陽之首,巔乃腦髓之穴,此處患毒,非諸陽蘊熱亢極,即心事勞攘火炎,或素有蓄熱,醇酒炙煿而成,或過服升、柴,提動積熱而起。初起如粟,根腳堅硬,不紅不焮,痛疼徹腦,頭如頂石,破後無膿,鼻流穢物者死。如初起紅腫,根腳分明,潰後得膿者吉,但不可輕敷涼藥,逼毒入腦,施治之法,悉遵癰疽治法,毋庸分門立方。
百會疽門主方
立消散、敷百會疽。
龍膽草、藁本、西牛黃、白芷、地骨皮、雄黃、金銀花藤(各等分)
共研極細,生酒調敷,中留一孔透氣,自消。
頂門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頂門疽,一名佛頂疽,此屬太陽經風熱所致,穴名上星。(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脈大神昏,二便閉結者,不治。(《準繩》)
申鬥垣曰:頂門疽,又名佛頂疽,乃心經受毒,陰陽不和,穢熱上壅,入於腦中,遂成此證。如根腳穿過腦者,不治。(《啟玄》)
蔣示吉曰:頂疽,生巔頂上,乃任脈所主,六腑不調,熱壅上焦,濕聚高巔而成。(《說約》)
澄曰:頂門疽,有堅硬不痛者為疽,均照癰疽門施治,故不另立方法。若紅腫如桃似李,或上有黃頭,膿血相親,小兒積暑熱癤,多有類此者,不可作頂門疽治之。
小兒囟腫門主論
馮魯瞻曰:囟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充,為之瞋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骨蒸自汗者。更有風熱傷肝,木鬱思達,所以令腫者;更有肺熱生風,肺主皮毛,亦令囟腫毛焦者;更有胎中受熱所致者。然寒氣上衝而腫者,色白堅硬;熱氣上衝者,柔軟紅色。更有外因覆護過暖,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外用封囟法,可也。(《錦囊》)
澄曰:小兒囟腫,多由肝風脾熱上壅,驚風慢脾之證多見之。切不可輕用犀角磨塗,涼藥外敷,逼熱人腦,多令危亡,只宜疏風平肝導熱,其腫自消。
小兒囟腫門主方
全生湯、感熱囟門忽腫。
遠志肉、蟬蛻、明天麻、防風、羌活(各五分)、川芎、桔梗(各四分)、牛蒡子(炒,三分)、甘草(一分)、燈心水煎服。
小兒囟陷門主論
馮魯瞻曰:囟陷者,有因臟腑蓄熱,渴飲水漿,致成瀉痢,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若與枕骨並陷,百難救一。亦有父精有損,母血虛衰,稟元不足,是以形容枯瘦,陰陽兩虧,無時溫熱而囟陷者;有因蓄熱不除,漸至身羸發落,腳縮手拳,皮焦鶴膝,血絕筋衰而囟陷者。宜各隨證調治,枕陷尤重於囟陷,不獨小兒也。蓋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陷則腎元敗矣。(《錦囊》)
澄曰:囟陷,乃病後元氣不振,所以陷也。惟內服異功散,扶脾保元,此為良策。
小兒囟陷門主方
嬰寧湯、治吐瀉後感寒囟陷。
人參(五分)、白茯苓、木通(各七分)、炙甘草(一分)、川芎、酸棗仁(炒,各四分)、升麻(煨)、製附子(各三分)、姜引
烏附湯、治囟陷。
生附子(五錢)、雄黃、綿川烏(生用,各二錢)
研末,用連根、葉生蔥搗成膏,空心貼囟上。
小兒解顱門主論
馮魯瞻曰:解顱者,頭縫開解而顱不合也。書曰:母虛羸瘦,父虛解顱。是由稟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腎主腦髓,腎虧則腦氣不足,故顱解開。然人無腦髓,猶樹無根,不過千日,則成廢人。有以父精不足則解顱,眼白睛多為論者,有以屬母之血虛熱多而論者,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㿠白色,若成於病後者尤凶。宜久服地黃丸,外用封囟法可也。亦有因懷胎五月,忽被大風大雨,雷電驚胎,以致顱骨開解者。然是證若至年長不合,必至骨中蒸熱,肉乾皮黑,肢體柴瘦,骨節皆露,成鶴膝者,大宜調補天元,以圖萬一。(《錦囊》)
陸亭川曰:六味地黃丸,本滋肝養腎之仙丹,用之於初生嬰孩,其功更大。凡小兒百日外,每早白湯化服一丸,此時小兒知識未開,服之培補先天,極有神功。蓋肝主筋,腎主骨,自幼服之,不但無解顱之患,且強其筋骨,膝蓋易滿,行走亦快,此發前人未發之論,故標之於此,以為保嬰之一助也。但小兒服丸後,隔一時再與乳吃,如外感風暑,內傷乳食,即暫停,愈後再服。
澄曰:解顱乃先天稟受本虧,乳食不調,生而多病,是以頭顱分解。惟六味地黃加紫河車為丸,服之自合,用之屢效。
小兒解顱門主方
調元散、治稟受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齒語行遲。
山藥(一錢)、白茯神、人參、白茯苓、黃耆(蜜炙)、熟地黃、白朮、白芍藥(各五分)、川芎、炙甘草(各六分)、石菖蒲(四分)、薑、棗煎。
人參地黃丸、嬰孩顱囟開解,此乃腎氣不成,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腎氣不成,所以腦髓不足,故不合。
人參(二錢)、熟地(四錢)、鹿茸(酒焙)、懷山藥、白茯苓、山萸肉(去核)、牡丹皮(各三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參湯調化,食遠服,神效。
治解顱(莊氏)
山茵陳、百合、車前子(各五錢)
研末,烏牛乳汁調塗兩足心及頭縫開處,帛裹,三日一換。
封囟法、驢頭骨不拘多少,燒灰研細,以清油調敷頭縫中。
又法、狗頭骨炙黃為末,雞子清調塗。
河車地黃丸
紫河車(一具)、熟地(搗膏,八兩)、懷山藥(炒,四兩)、丹皮、白茯苓、澤瀉(鹽水炒,各三兩)、山萸肉(去核、酒炒,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早晚白湯調服一丸。囟門不合,頭瘡不幹,敗龜版煅灰搽之。
鱔拱頭門主論
陳實功曰:鱔拱頭,俗名腦豬。患小而稟受悠遠,此皆父精母血蓄毒而成。生後受毒,只發一次,其患腫高,破之又腫,皆由稟受時,原有衣膜相裹,毒雖出而膜未除,故愈而又發,膿熟腫甚者,用針刺破。又有風襲外口,患雖不腫,而不收口者,敗銅散主之。(《正宗》)
澄曰:亦有小兒夜間以頭藏在乳母懷中睡覺,熱氣熏蒸而成。亦有小兒不避烈日暑毒而成者,初起甘草熬膏敷之,自消;已成逐個須用圍住根腳,庶不致相串難乾,此不易之法也。
又曰:凡患鱔拱頭收功後,當戒鱔魚,否則次年必發。
《心法》曰:鱔拱頭,又名螻蛄癤,俗名貉𧳦。
鱔拱頭門主方
敗銅散、鱔拱頭破後,膿水不幹,愈後又發,久不收口。化銅舊罐,研細,將毒洗淨,香油調搽,忌口。
久不愈者、糞坑內磚上宿垢,竹刀括下,煅存性研,麻油調搽。
又方、蛇蛻一片,唾沫潤貼瘡上,即出膿收口。
又方、烏梅肉搗爛,和黃蜜再搗如膏,量瘡大小攤貼,惡肉即消,並治諸瘡癤內突出胬肉。
又方、蔥二兩,生薑一兩,松香四兩同煮,松香老嫩得宜,乘熱去蔥姜,只用松香熱箍鱔拱頭,外留頭出膿,則不相通串矣。貼膏,上生肌藥收功神速。
又方、用酵面敷住四圍,以膏貼項上,易於收功。
又方、皮底舊鞋一隻,去泥淨,燒存性,研末,菜油調敷,其膿自出,屢試有效。
又方、屋內倒掛煙塵,豬膽汁調敷。
又方、瓷器捶碎研如粉,雞蛋清調敷。
又方、百草霜研細,菜油調四圍立效。
又方
銅青(一兩)、松香(五錢)、萆麻子(六十粒)
蔥三根,搗爛成膏,青布攤貼。
又方、生紅柿皮,貼患上自干。
白屑風門主論
陳實功曰: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治當消風散、玉肌散,次以當歸膏潤之。發中作癢有脂水者,宜楊梅瘡門中翠云錠搽之。(《正宗》)
澄曰:白屑風用厚朴或桑葉煎湯洗之,即愈。
白屑風門主方
頭生白屑,乃肝經風盛也。山豆根浸油塗之,或研細以乳汁調塗。
又方
白芷、零陵香(各等分)
研末,浸香油塗之,候三五日篦去。不過二三次,永不再發。
祛風換肌丸(《正宗》)、治白屑風及紫白癜瘋,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諸瘡,搔癢無度,日久不絕,愈之又發者,極宜之。
天花粉、何首烏(等分)、威靈仙、苦參、蒼朮、牛膝、大胡麻、生甘草、石菖蒲、川芎、當歸(各減半)
上為末,新安酒疊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忌牛肉、火酒、雞、鵝、羊等發物。
額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額右額髮赤疽,不拘大小,狀如桃李,此屬足陽明胃積熱而成。急宜用藥貼破,見膿無害。
王肯堂曰:右額角一處發毒疽及惡癤,為近太陽穴。如腫滿太陽,即成虛損,為近穴而難消,不可破;如破後,外傷風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藥,潰膿後速斂瘡口。如經冬月,即成冷瘡,緣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如過時潰爛,腦髓出者死。(《準繩》)
申鬥垣曰:額髮在曲差穴下,(挾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攢竹二穴,(一名圓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俱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發頭痛憎寒,項似拔,腰如折,赤腫宜汗之。(《啟玄》)
陳實功曰:透腦疽生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之。(《正宗》)
澄曰:額疽之發,乃骨多肉少之處,潰後最忌襲風傷水,雖貼膏藥,亦須遮護,庶無破傷風濕之患。治法悉遵癰疽門治法,加引經藥治之。
又曰:凡額疽治法,悉如癰疽治法,無庸分門立方。
赤色疽門主論
《鬼遺方》曰:赤色疽發頭額及腦前,並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血,七日未有膿,不可治也。
太陽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五七日不潰,毒氣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開,用藥貼破,破後慎外風水,侵入即損其睛,損傷眼瞼而成大疾,此名勇疽,亦名腦發疽。屬足陽明胃經。如流清稀黑血及潰爛透腦者死。
澄曰:治太陽疽法,悉同癰疽治法,不另立主方。
鬢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夫鬢疽者,乃手少陽三焦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生木,或外受風寒,但此經多氣少血,肌肉相薄,最難腐潰,此皆性情急暴,房欲血虛火動,肝氣凝結而成疽也。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如初見瘡時,寒多熱少,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多不焮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托裡為主,消毒佐之。如初見瘡時,多熱少寒,頭眩作痛,口燥舌乾,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瘡亦焮腫疼痛,身體發熱,易腐易膿,根腳不開,腫焮在外,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消毒為主,托裡佐之。大抵正氣勝則邪氣虛,正氣虛則邪氣實,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並立,欲其虛而不待損而自虛矣。(《正宗》)
又曰:又有未見瘡時,先作渴證一年半載,日久日重,然後發為鬢疽,其形色多紫黑,瘡多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振,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胡公弼曰:鬢乃足陽明經所行之處,由肺胃積熱上壅發毒者多。其見證也,寒熱往來,嘔逆噁心,自痛鼻乾等證。若疽深寸余者不治。
陳遠公曰:有鬢中忽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目鼻俱浮,異於平常,此陽毒也。蓋兩鬢近太陽,乃陽位也,陰氣不能至,故作陽證治之。然往往有變為陰證者,所以陽藥中加入陰分之味,以防其變,若已潰爛,尤須陰藥多於陽藥也。擬用理鬢湯治之。(《冰鑑》)
申鬥垣曰:鬢疽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生於頭維穴,初如癤子,後漸大硬如石,皮似豬皮棕眼,睡中譫語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者,萬死一生。(《啟玄》)
澄曰:鬢疽宜養肝血,托裡成膿,不可輕用寒涼,潰後避風,初起粟窠作癢不痛,切勿抓破,即用膏蓋。若一經外風襲入,漫腫,頭目壅腫,根腳必硬,不可不慎。
鬢疽門主方
理鬢湯(《辨證冰鑑》)、治鬢疽已潰未潰,無不收功。
川芎、當歸(各一兩)、金銀花(三兩)、夏枯草(三錢)、白芷(二錢)
水煎服。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全愈。(此方以金銀花、夏枯草更得祛逐之功,又妙在芎、歸補氣血,陰陽雙益,正氣足則邪自難變,安得不愈哉。)
柴胡清肝湯、治鬢疽初起,毋論陰陽表裡。
生地、天花粉、川芎、牛蒡子、白芍、甘草節、柴胡、當歸、防風、連翹、黃芩、山梔(各等分)
白水煎,食遠服。
鼠黏子湯、治鬢疽初起,寒少熱多,頭眩作痛,口燥嗌乾,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桔梗、鼠黏子、赤芍、地骨皮、當歸、天花粉、元參、甘草梢、木通、防風、連翹(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白水煎,食遠服。
加味逍遙散、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焮痛。
白朮、天花粉、柴胡、牡丹皮、貝母、白茯苓、當歸、白芍、陳皮、山梔(各八分)、羚羊角、紅花、甘草(各五分)、淡竹葉二十片同煎,食後服。
梔子清肝湯、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乾。
柴胡、川芎、當歸、牛蒡子、白芍、牡丹皮、石膏、山梔(各一錢)、黃連、甘草(各二錢)
白水煎,食後服。
清肝解鬱湯、治暴怒傷肝,憂思鬱結,致肝火妄動,發為鬢疽,頭眩痛徹太陽,胸膈痞連兩脅,嘔吐酸水。
熟地、當歸、白芍、白朮、白茯苓、貝母、山梔(各一錢)、人參、半夏、柴胡、牡丹皮、陳皮、川芎、香附(各六分)、甘草(四分)
姜三片,煎,食遠服。
參苓內托散、治鬢疽已成,堅而不潰,潰而不斂,氣血俱虛,身涼脈細,飲食少思,口淡無味及形體消瘦。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身、熟地、炙黃耆、山藥、白芍、白朮、陳皮(各一錢)、牡丹皮、肉桂、地骨皮、甘草、熟附子(各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同煎,食遠服。
頭髮門主論
馮魯瞻曰:發乃血之餘。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脫落,頭皮多癢,鬚眉並落者,乃血熱生風,風木搖動之象也。病後瘡後產後發落者,精血耗損,無以榮養所致也。當滋補精血為主。
《醫鑑》云:過服辛熱藥而眉發脫落者,乃肝血受傷而火動,非風也。宜四物湯、六味地黃丸,以滋肝血,生腎水。
經曰:發乃血苗。
《心相編》云:瘦人發黃,主多貪姦殺。男女發深,必好色。拳發好色,犯刑。發黃者下流。
頭髮門主方
黑髮散、烏鬚髮。
宮粉、真蛤粉、黃丹、密陀僧、石灰(各等分)
研勻,水調搽上,俟干,水洗去藥,用核桃油潤之。
女人發易落而不潤者。
榧子(三個)、胡桃肉(二個)、側柏葉(一兩)
搗浸雪水梳髮,則潤而不落。
長頭髮法、生薑切片,擦落髮光皮上,數日即長。
發落不長、川椒四兩,用白酒釀浸七日,早晚潤禿處,其發自生。
眉毛門主論
《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
馮魯瞻曰:眉毛所生之地,皆屬肝臟之精氣榮養,若其臟之精氣虧損,則其地之毫毛不榮矣。
澄曰:眉毛自落,乃肝虛血少,無以榮養,或風濕相搏,眉毛漸落,即如樹木枯槁,枝葉凋零也,治當養血滋肝為主。
《心相編》曰:眉毛開花,主運不通。男人眉細,主得陰人財帛。眉生黑子,招陰人口舌,又生水厄。
眉毛門主方
長眉法(岐天師)、眉落用桑葉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舊,須落亦然。
發眉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右眉稜兩處發,名為發眉,不拘在頭在尾,宜防未穴已前毒氣攻擊,在眉頭即攻入眼損睛,在眉尾即攻入太陽,並宜留意慎重。此疽從眉至頭生瘡黑色,漸漸腫漫,滿面瘡頭,堅硬如石,刺之無膿,惟出黃水,痛不可惡,悶亂嘔逆是也。由臟腑積熱,風毒上攻而然。(《準繩》)
申鬥垣曰:眉疽生於陽白二穴之分,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治之諸證漸減者生,甚者死,女人七日、男子二十四日死。(啟玄)
又曰:眉風毒,乃肺經受證,但覺寒熱往來,筋骨痠痛,或作嘔吐,即眉風毒也。
竇漢卿曰:從眉至頭髮疽色黑,其腰漸漸腫,氣浮滿面者死。
《心法》曰:鳳眉毒,一名眉發,生於眉稜,無論左右,皆膀胱、小腸、肝、膽四經積熱所致。形長如爪,疼痛引腦,二目合腫,堅硬色赤,按之有根,六日內刺之,得膿則吉,無膿則險,甚則十四朝不潰,煩悶嘔逆,不食者凶。
李東垣曰:眉疽生於兩眉之間,燦爛如人眼目,甚可畏也。小兒患此必死,大人患此十痊五六,乃手足少陽經所主,宜用海馬崩毒法救之。不然,膿血浸眼,兩目先壞矣。
澄曰:發眉其證極險,類乎疔瘡。第一提住瘡根,不使根腳散漫,內須托毒成膿,勿投寒涼破氣傷脾之藥,庶可保全性命。
發眉疽門主方
海馬崩毒法、凡三陽發背、對口、手搭、眉疽、乳發初起時,用熱水自肘後洗至手六經起端處止,日洗數十遍,以泄熱毒,務洗至指甲皮穰,不可住手,直洗至瘡勢已衰,方可住洗。蓋三陽經俱屬督脈所領,洗至指甲皮穰者,俾熱從根本而解也。此係秘傳,慎勿輕忽。
眉心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眉心疽,一名面風毒,屬足太陽膀胱經風熱壅結,陰陽相滯而生。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癢,寒熱並作者疔也。(《準繩》)
陳實功曰:鳳眉疽發在兩目之間,形長皮赤,痛引腦戶,二目合縫,光腫發熱。(《正宗》)
《心法》曰:眉心疽,一名印堂疽,乃督脈經風熱蘊結,氣滯而成。初起色黯根平,硬腫疼痛,至二十一朝腐潰出稠膿者順,無膿黑陷者逆。如初起色赤,浮腫焮痛,此名面風毒瘍;七日得膿易治。若色黑不痛,麻癢太過,根硬如鐵釘之狀,寒熱並作,即眉心疔也。
戀眉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煿,遺熱與兒,生後眉間如癬,流脂成片,搔癢不絕,名曰戀眉瘡,又名煉眉瘡,(《啟玄》)
戀眉瘡門主方
戀眉瘡(《精義》)
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
研細,麻油旋調搓之。
又方(《啟玄》)
煙膠、輕粉(各一錢)、川椒(五分)
豬骨髓熬熟調搓。
眉風癬門主論
澄曰:眉風癬乃肝血枯燥,風濕外襲,初起作癢,搔之累累流脂,延蔓額上眼胞者是也。治當養血滋肝,不得妄用斑蝥、砒、硇,猛厲燥烈之藥搽擦,只宜紫茸膏塗之,自愈。
眉風癬門主方
眉風癬、黃連三錢研末,以麻油調塗碗內,用蘄艾燒煙燻黑,入皂礬豆大一塊,輕粉少許,研勻塗之。
小兒胎毒疥癬,兩眉生瘡,或延及遍身瘙癢,或膿水淋瀝,經年不愈。
松香(二兩)、真蛤粉(五錢)、青黛(二錢五分)
研細,乾摻,或陳蠟燭油調搽。一方加輕粉、枯礬各三錢。
紫茸膏
紫草、白芷(各二錢)、歸身(五錢)、甘草(一錢)、麻油(二兩)
同熬,白芷黃色為度,濾清加白蠟、輕粉各二錢,取膏塗之。
眉眶骨痛門主論
馮魯瞻曰:眉眶骨痛有二,俱屬肝經風熱與痰,或作風痰,其治類痛風。然腦為髓海,而腎主骨,多由腎陰不能養,骨髓少,以致腦虛,火起於中,寒束於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處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屬本臟之精氣榮養,若其臟之精氣虧損,則其地之毫毛、骨肉不榮矣。故《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由此觀之,眉稜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養,而腎水亦不榮於骨矣。故主三年之內,有大風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襲也。治之者,必宜滋補肝腎為主,少佐風藥,以使上達,如不知此,徒以辛熱發散為事,則陰道愈虧,益增其害矣。(《錦囊》)
眉眶骨痛門主方
祛風清上湯、治風熱上攻,眉稜骨痛。
黃芩(酒炒)、白芷(各一錢五分)、防風、柴胡、羌活(各一錢)、荊芥(八分)、川芎(一錢二分)、甘草(五分)、白水煎服。
又方
羌活(二錢)、黃芩(酒炒,一錢五分)、白水煎服。
太陰發門主論
《正宗》曰:太陰發,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發於眼梢臉上瞳子穴,(在目外眥五分。)赤腫有膿知痛者生;大渴悶亂,血出不止,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出盡則死矣。
眼胞菌毒門主論
陳實功曰:眼胞菌毒乃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其患眼胞內生出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翻流淚,亦致昏蒙。治法:用軟綿紙蘸水蔭之眼胞上,少傾用左手大指甲墊於患根,右手以披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隨用翠云錠磨濃塗之,其血自止。(《正宗》)
又曰:宜內服涼膈散、清脾飲。
《心法》曰:此證初如菌形,頭大蒂小,黃亮水疱,亦有頭小蒂大者,漸長垂出,堅凝不痛;有纏綿經年不愈者,以致目病,乃脾經素有濕熱,思鬱氣結而成。初起宜清涼圓洗,即消。
眼胞菌毒門主方
清涼圓
當歸尾、赤芍、石菖蒲(各二錢)、羌活(五分)、地膚子、川連、生杏仁(各一錢)、膽礬(二分)
共研粗末,以大紅綢包紮如纓桃大,滾水浸泡,乘熱蘸洗。
眼胞痰核門主論
《心法》曰:眼胞痰核結於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由濕痰氣鬱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濃,頻塗眼皮,日數淺者即消,日數深者,雖不能即消,常常塗之。塗令皮薄,微微剝損,以手指甲擠出如白粉汁,即消。
眼丹門主論
陳實功曰:眼丹乃脾經有風,胃經多熱,共結為腫。風多者則浮腫易消,熱甚者則堅腫難散,宜如意金黃散敷之。膿成即以針針之,遲則眼頭自破,此乃睛明穴,內空難斂,成漏者多,以致變為漏睛瘡,久則損明。(《正宗》)
申鬥垣曰:眼胞屬脾胃,謂之肉輪。如赤腫甚,不作膿者,名曰眼丹。(《啟玄》)
胡公弼曰:上下眼丹,雖小兒脾胃部位,其實心經受毒,熱傳脾胃,熱毒升上,血氣凝聚而成丹毒也。(《青囊》)
李東垣曰:凡眼丹赤腫作癢,癢後作痛,不治則成膿血,初起宜酒炒甘菊花,或炒鹽隔紙熨之。
《心法》曰:眼丹若腫突下垂,不能視物者,偏於風盛也,浮腫易消;若焮紅色紫,堅硬者,偏於熱盛也,腫硬難消。
眼丹門主方
驗方、水調銀硃敷之,自消。
又方(竇太師)
皂礬(五錢)、大粉草(二兩)
同熬濃膏,加冰片少許,用鴨毛蘸潤眼眶上。
又方、精豬肉切片如指甲大,用井水漂去其血,貼患處,不時易之。
漏睛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夫漏睛瘡者,肝臟毒氣,小腸邪風,外攻腎端,灌於瞳人。初生疼痛,漸成膿水,其色如泔,日久睛昏,氣敗肝絕,難救之證。外用當歸、地骨皮、黃連煎湯溫洗。
《治方關要》云:惟補腎宣肝為主。
《心法》曰:此證生於目大眥,由肝熱風濕,病發於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其穴系藏淚之所,初起如豆、如棗,紅腫疼痛,瘡熱雖小,根源甚深,潰後出黏白膿者順,出青黑膿者險。若瘡口過出淚液,以致目內乾澀者,收斂更遲,若潰斷眼邊弦者不治。
《秘笈》云:此證皆因膀胱積熱,深邪伏而不散,積久必潰,病始外見。目內眥穴屬膀胱,開竅如針,按之則浸浸膿出,視物微昏,眊矂隱澀,宜服神效黃耆湯。久病不愈者,用烏金膏,以米糕和為條,曬乾,插入竅內,每日換二次,化去白管,則肌肉自生,膿自止矣。隨以黃耆湯為丸服之。
漏睛瘡門主方
烏金膏、治諸般外障風癢,血縷癍瘡,胬肉攀睛,雞冠蜆肉,漏睛瘡。
晉礬(即明礬,一兩)、米醋(自造紅香者佳,一碗半)
共入銅鍋內,文武火熬干。如濕,翻調焙乾,取出去火氣,研細末,用時不拘多少,再研至無聲,入生蜜調勻,盛瓷罐內,塗點患處,久閉,或五日七日,上下胞俱腫,方可歇藥數日,其紅腫盡消,觀輕重再點。
如漏睛膿出,用糕和勻,作條曬乾,量穴深淺,插入化去瘀肉白管,則新肉自生,而膿自止矣。
眼睛祟證門主論
岐天師曰:有人眼內長肉二條,長一寸,如線香之粗,觸出於眼外,此乃祟證也。雖是肝膽之火,無祟則不能長此異肉。法當外用去刺全目丹點之,內服舒郁全睛湯主之。此方妙在舒肝膽之氣,而又瀉其火與痰,則本源已探其驪珠,又何愁怪肉之重長耶!(《石室秘錄》)
眼睛祟證門主方
去刺全目丹(《石室秘錄》)、治祟證。
黃連、冰片、甘草(各一分)、硼砂(五釐)
共研無聲為度,用人乳調少許點肉尖上,覺眼珠火炮出,一時收入而愈。
舒郁全睛湯
柴胡、陳皮、甘草(各一錢)、黑山梔、白朮、白芥子、白茯苓(各三錢)、白芍(五錢)
偷針眼門主論
申鬥垣曰:此心膽小腸之火壅盛也,眼眥角上起窠作腫,久則潰膿。凡有此瘡,其人胸背上必有小瘡窠累,但以針挑出血,則眼角瘡不治自愈矣。故名曰偷針,俗名偷針窠。(《啟玄》)
章氏曰:偷針眼,初起令患人自用針尖對患上,輕輕戳四十九下,自消。(《經驗》)
王氏曰:偷針眼,初起翻過眼胞,眥內有一細眼,用頭髮一根,刺入淚出自愈。(《集效》)
《秘錄》曰:偷針眼,其人背上膏肓穴有紅點,但以針挑破,即愈。
東垣曰:偷針眼又名挑針毒,乃肝脾積熱所致。初起用冷水以手拍腦後、背膊百遍,看有紅筋白泡起,用小針刺破其泡,其腫自消。
又曰:偷針眼,用糯稻七粒,每粒在泡上輕輕撞之,七粒七下,自消。
《心法》曰:偷針眼生於眼皮毛睫間,由脾經風熱而成,形如豆粒有尖。初起輕者,宜金黃散鹽湯沖洗,膿未成即消矣。如洗之不消,候膿熟針之。如破後冒風浮腫,用芎皮散,外用枯礬末,雞蛋清調敷腫處。
雙目流血門主論
澄曰:雙目流血,大人屬心肝二經火盛而成,宜涼心清肝,其血自止。小兒乃胎火肝熱所致,宜涼肝導赤,兼與鯽魚煨湯喂之,自效。
雙目流血門主方
涼心清肝湯
生地、當歸、白芍、炒山梔、丹皮、丹參、扁柏葉、川連、生甘草、燈心十寸為引。
涼肝導赤湯
生地、丹皮、澤瀉、赤茯苓、炒山梔、人中黃、赤芍、木通、燈心七寸為引。
瘀痘後兩目腫門主論
申鬥垣曰:夫痘後小兒兩目胞腫,蓋下瞼上寸許,熱淚相揜,瞼爛成瘡。久治不痊,只須泄去陽明胃經濕熱,則腫消淚止痛除,宜黃連解毒湯、三黃丸主之。(《啟玄》)
痘風眼門主論
澄曰:痘風眼乃痘後封眼,火微開眼過早,外風乘虛而襲,作癢揉搓而成。
痘風眼門主方
痘風眼、生薑一塊,上挖一洞,將銅青填滿,仍以挖下之姜合上,外以粗紙打濕裹好,慢火煨炙,待紙干取出銅青,研細,瓷瓶密貯,臨用以熱乳調點數次即愈。
又方、初生小兒臍帶熱血,乘熱點之。
又方
白果肉、鉛粉(各一兩)、銅青(五錢)
加入乳調勻,塗瓦上,用艾圓二十四個點著,熏干刮下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人乳浸化沖水洗眼,不過七丸,即愈。
又方
川連、地骨皮、白礬(各一錢)、鮮槐條(五段)、青銅(五分)、川椒(七粒)
用水一大碗,煎滾取起,少冷又煎,如此三次,去渣入瓷罐收貯,埋土內七日,取出,用雞翎帚眼角。忌風十四日。
迎風吊淚痘風眼年久者,可治。
枯礬、皂礬(各一錢)、花椒(五分)
每清晨用滾水衝於碗內,上用綿紙隔著,將銅錢一個壓於紙上,待自來清水,每日早、午、晚須緊閉雙目,止溫洗眼皮。每料可用三日,洗的九次,重者十料,輕者三五料除根。
痘風眼、蛔蟲揉爛,取汁,搽眼邊上,永不再發。
痘毒攻目門主論
陳實功曰:痘毒攻目,皆因長漿時,不曾用藥攻漿,致漿不充滿,以致回水,眼胞紅腫,不能開放,而毒火上炎,攻注兩目。此時宜急以清毒保目湯連服二三劑,以解上攻之毒火,不獨可免目患,乃委而棄之曰:眼中有痘,非所能醫。遂使毒火亢極,翳膜遮蔽瞳人,日夜啼叫,痛苦異常,雖性命苟延,而雙目喪明,不過成一廢人耳。嗟!嗟!庸醫誤人,莫此為甚!善夫!聶清江先生曰:此非有形之痘,乃無形之火也。蓋有形之痘,發於咽喉口舌者有之,然外痘起脹,內痘亦起脹;外痘收靨,內痘亦收靨。惟入眼之毒,必作於收靨之時,此以知其非有形也,明矣。故患此者,始宜用清毒保目湯解之於前,看有翳膜遮蓋黑白珠,或侵入瞳人,徐徐用清毒撥翳湯治之於後,或隔一日一劑,二日一劑,雖三四月之久,尚保無虞。切不可過用寒涼,責效於數劑之間,計功於旬日之內,又不可聽庸偽眼藥磨點,登時損壞,更不可因本家吝嗇或貧乏,遂推諉不治,大傷陰德,戒之,戒之。(《正宗》)
《秘笈》云:此緣痘疹之後,餘熱未退,毒氣上攻於目,或因氣虛,痘不起,漿不來,醫者服以參耆升托之劑,痘雖得痊,而熱毒遂攻目中,致使睫閉不開,淚出腫痛,羞明怕日,或生蟹睛、翳膜等證,先服消毒化癍湯。(黃連、當歸、連翹、白朮、紅花、陳皮、蘇木、柴胡、黃柏、川芎、防風、生地、升麻、乾葛、麻黃、羌活、黃芩、藁本、細辛、蒼朮、吳茱萸,白水煎服。此方即稀痘丹。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煎一劑,露一宿,如天雨可將藥放屋檐下露一宿,次日隔湯燉熱。初生者,只服三五匙,周歲以外服半劑,三四歲者服一劑,但能服過四次,可保永不出痘,縱出亦稀,此乃神應之方也。)或清涼散,大便如常去硝黃,或用敗毒散加連翹、牛蒡子。醫者妄用去翳克伐之劑過多,其翳反厚,則難治矣。若脾胃受傷,肚腹不調者,服補中益氣湯、茯苓燥濕湯、人參啟脾丸、石斛夜光丸,其患漸愈。
痘毒攻目門主方
痘毒攻目神法、每清晨用兔糞八粒,清水蟬蛻去頭、足二十四隻,水二大碗,入瓷罐內慢火熬滾,令其性味俱出,入公豬肝或黑羊肝七尖,四兩,切薄片於湯內,一刻即熟,先飲湯,後食肝,湯散兼治兩月之久,翳膜可消去一半,百日之久,湯散奏效,自可痊愈。戒暴躁惱怒,並戒煎炒辛熱等物。凡遇此等險證,必須細心研究,斟酌用意,不可忽略。
清毒保目湯、痂落後,忽然頭頂大痛者,乃餘毒上攻兩目也。急宜服此,以解上攻之毒火,可免目患。
柴胡(一錢)、蟬蛻(二十一個)、當歸、桔梗(各八分)、連翹、防風、牛蒡子、川芎、荊芥穗、赤芍(各七分)、升麻、黃芩(酒炒)、薄荷(各五分)、山梔(酒炒)、甘草(各三分)
燈心五十寸同煎。
清毒撥翳湯、痧痘翳膜神效。
生地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柴胡(八分)、牛蒡子、白蒺藜(去土炒)、天花粉(酒蒸)、白葛粉、薄荷、防風、川芎、密蒙花、穀精草、草決明、甘菊花(各七分)、梔子(酒炒)、羌活、木賊草(各五分)、川連(酒炒,三分)
生薑一片煎,食遠服。若大便秘澀,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通利仍除之。切忌寒涼,並眼科點藥。
痘瘡損目
輕粉、黃丹(各等分)
研細。左眼吹右耳,右眼吹左耳。
痘後眼不能開(竇氏)。鱔魚血滴入眼內,或芭蕉根汁溫洗,並效。
痘入眼。
白蒺藜(炒,去刺)、穀精草、防風(各等分)
共為末,每日食後米泔水調下二錢五分。
痘瘡入目,痛楚恐傷目者、浮萍陰乾,研末,三錢,羊肝半個,竹刀切碎搗爛,共汁和,空心調下,清茶過口。傷目者,數服自愈,小兒減半。
痘入目或病後生障。
蟬蛻(洗淨)、白菊花(各等分)
研末,每服二錢蜜湯調,數服愈。
小兒痘後,翳膜遮睛,百日內者可治。
兔糞(瓦焙)、鼓槌穀精草(炒去土淨,各一兩)
共為細末,不拘茶、酒、菜、飯內,摻入服之,一料全愈。
又方、穀精草一兩,生蛤粉二兩,為末,用獖豬肝一兩,去淨筋膜,竹刀切片,和藥末一錢,飯上蒸熟,連肝食之。
小兒飛痘入眼,外用吹耳法
黃丹、輕粉(各五分)
共研勻。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每日吹釐許。
痘瘡癍疹入眼生翳障。
白菊花、穀精草、綠豆皮(各等分)
共為末。每用一錢,以柿餅一個,粟米泔一盞,同煮。候泔盡,食柿,日食三枚,淺者五七日,重者半月全愈。
又方、鏇雞肫內黃皮,焙末拌飯中,或藥內,與兒吃,七日自愈。
痘疹入目,眼生白翳、橄欖核磨水,加輕粉一二釐,調勻,搽眼胞上。藥氣入里即落。
小兒血眼門主論
馮魯瞻曰:小兒百日內嗽,名為乳嗽。肺葉尤嬌,最易傷損,更須急治,久則血脈貫瞳,兩眶紫黑,或眼白珠紅,赤如血,名曰血眼。當用生地、黑豆共研成膏,掩於眼上,則眶黑自消,血隨淚出,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