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楊氏家藏方 卷第三

◄◄ 回「楊氏家藏方」總目錄

目次

卷第三

傷寒方一十一道

交泰丹

治傷寒結胸,心躁如火及霍亂吐利,翻胃噦逆,脾胃傷冷,中滿痞塞。

金星石、銀星石、代赭石、禹餘糧、元精石、雲母石、不灰木、滑石(以上各一兩)、寒水石(一兩半)。

上件入瓷瓶子內,炭火煅一宿,火冷取出,為細末,糯米粥丸,每一兩作一十粒。每服一粒,火煅通赤,良久取出,研極細,入米飲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隔半時再一服取效,不拘時候。

太一丹

治傷寒傷風,肢節煩疼,憎寒壯熱;或發熱惡寒,似瘴非瘴,煩躁迷悶,面色紅赤,頭疼如破,服之微汗出立瘥。

天南星(四兩,銼,炒赤,勿令焦)、石膏(四兩)、乾葛(取粉,稱三兩半)、前胡(二兩)、川芎(二兩一分)、白殭蠶(炒去絲嘴)、白附子(炮)、防風(去蘆頭。以上三味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和丸,每一兩作一十丸,陰乾。每服一丸,細嚼,用蔥白、薄荷茶清送下,不拘時候。

眾仙丸

治傷寒結胸,心下硬痛不可忍者。

貫眾(半兩)、仙茅(一分)、蓽茇(一分)、附子(炮,去皮臍)、巴豆(去皮,出油)、乾薑(炮。以上三味各半兩)、甘草(炙,一錢)。

上件為細末,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生薑棗湯送下。結胸五、七日者,服三丸,內嚼破一丸,利下惡物,心下便寬,不拘時候。

十味和解散

發散寒邪。治頭痛發熱,肢體倦怠。

白朮(二兩)、桔梗(一兩)、人參(去蘆頭)、當歸(洗焙)、陳橘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赤芍藥、防風(去蘆頭)、甘草(炙。以上七味各一分)、厚朴(半兩,生薑汁製)。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三寸,同煎至一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八解散

解利傷寒。治頭痛發熱,渾身拘急,四肢疼痛。

荊芥穗(三兩)、防風(去蘆頭)、人參(去蘆頭)、黃芩、麻黃(去根節)、肉桂(去粗皮)、蒼朮(米泔水浸一宿)、甘草(炙。以上七味各一兩半)。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淡豆豉三十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並進三服,汗出即瘥,不拘時候。

神朮散

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發熱憎寒,身體疼痛。及傷風鼻塞、聲重、咳嗽、頭昏,並皆治之。

蒼朮(五兩,米泔水浸一宿)、藁本(去土)、香白芷、羌活(去蘆頭)、細辛(去葉土)、甘草(炙)、川芎(以上六味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如微覺傷風、鼻塞,只用蔥茶調下。

祛毒散

解風邪,截傷寒。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甘草(炙)、黃芩、赤芍藥(以上三味各一兩)、赤茯苓(半兩,去皮)、麻黃(去根節,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黑豆三十粒,同煎至一盞,熱服,不拘時候。

回生散

治傷寒失下或成壞症,譫言妄語,發黃發斑,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內有燥糞、蓄血,舌縮神昏不能服大湯劑,但服此藥一呷,須臾下過,濈然汗出而愈。

甘遂(生用)、黑牽牛(生取面稱)、郁李仁(去皮)、檳榔(生用)、大黃(生用)、大戟(以上六味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入輕粉一字匕,蜜水少許,用柳枝調勻服之。更量虛實加減,不拘時候。

祛寒湯

祛逐寒邪。解利傷寒、時行瘟疫。

青橘皮(二兩,不去白)、陳橘皮(二兩半,不去白)、丁香皮、甘草(炙)、乾薑(炮。以上三味各一兩)。

上併為細末。如覺身熱頭痛,即抄藥一錢,沸湯點下,不拘時候。

殊聖散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痠疼,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

白朮、甘草(炙)、五味子、石膏(以上四味各四兩)、乾薑(炮,三兩半)。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

龍膽湯

治傷寒汗後盜汗不止,或婦人、小兒一切盜汗,並宜服之。

龍膽(不以多少,焙乾)。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豬膽汁三兩,點入溫酒少許調服,空心、臨臥。

中暑方一十三道

降氣丹

治伏暑傷冷,陰陽交錯,中脘痞塞,頭痛惡心。

硝石、硫黃、太陰玄精石。

上件各等分,同研勻細,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時候。

滌煩丸

治積年伏暑,遇夏頭昏,肢體倦怠,不進飲食,煩渴多困。

茴香(一兩,炒)、檳榔(一枚)、大黃(一兩,濕紙裹煨)。

上件為細末,用白麵與藥末等分,滴水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臨臥爛嚼,溫酒送下。

縮脾飲子

解伏熱、煩渴,去暑毒,止吐利。

葛根(銼)、白扁豆(炒)、生薑(切作片子。三味各二兩)、烏梅肉(銼)、甘草(炙銼)、草果子(去皮略捶碎。三味各四兩)、縮砂仁(三兩)。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碗,煎八分,去滓,沉冷服。

水沉散

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虛煩躁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逆冷。

香薷葉(三兩)、白茯苓(一兩,去皮)、厚朴(去粗皮,蘸生薑汁炙令紫色,稱三兩)、白扁豆(一兩)、丁香(半兩)、甘草(半兩,炙)。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好酒半盞,同煎至一盞,水中沉冷服,不拘時候。

五聖湯

治暑積年深,每遇夏月不進食飲,疲倦少力,見日色則頭目昏痛,噁心多睡。

貫眾、黃連(去須)、甘草(微炙)、吳茱萸(湯洗七次)、白茯苓(去皮。以上五味並生用,各半兩)。

上件㕮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時,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看吃得幾片,以藥汁盡為度。不損脾胃,不動臟腑,須是大煩躁時服之。

青金散

治中暑煩躁大渴,吐瀉不止。

生硫黃、寒水石(火煅)、元精石、焰硝、青黛(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廣順散

治中暑煩渴。

甘草(三兩半,炙)、肉桂(去粗皮,一兩)、乾薑(炮。各一兩)、烏梅肉(一兩半,焙乾稱)、紫蘇葉(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沸湯調服亦得。

潑火散

治中暑煩躁發渴,口苦舌乾,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治血痢,婦人熱崩。

青橘皮(去白)、赤芍藥、黃連(去須)、地榆(四味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漿水調下。熱瀉,用冷水調下,無時候。如蓄熱、血妄行,加甘草等分。

茅根散

治伏熱傷冷,心神煩躁,大渴不止,腸鳴腹痛,不思飲食。

白茅根、人參(去蘆頭。二味各一分)、厚朴(去粗皮,半兩,薑製)、香薷(一兩,去土)。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酒半盞,同煎至一盞,水中沉冷服,不拘時候。

冷香飲子

治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尊年人入夏宜常服之。

草果子仁(二兩)、甘草(一兩,炙)、陳橘皮(去白,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分)。

上件㕮咀。每用半兩,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之,不拘時候。

香連飲子

治霍亂、吐瀉轉筋,四肢厥冷。

草烏頭(不去皮臍,水浸七日,曬乾,稱二兩,入鹽三兩同炒黃,去鹽不用)、黃連(入茱萸二兩,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香薷葉、藿香葉(去土。以上三味各二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一盞,水沉極冷,頓服,不拘時候。

防己湯

治伏暑吐瀉,陰陽不分。

防己(一兩)、香白芷(二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清暑散

治伏暑傷熱,燥渴胃悶,嘔噦噁心,或發霍亂。

硫黃(二兩)、蛤粉(四兩)。

上件同研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瘧疾方一十四道

辟邪丹

治一切瘧疾。

黑豆(一兩,取細末七錢半)、砒(二錢半,別研)、綠豆(取細末,七錢半)、雄黃(一錢半,別研)、硃砂(二錢半,別研)、黃丹(一兩半,水飛過,別研)。

上件修事了,於端午日和研令勻,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曬乾,瓷合盛之。大人一丸,小兒半丸,於發日兩時辰前,面東用冷醋一呷送下。忌熱物少時,仍忌葷腥三日。只可一服,不可再服。

祛瘧餅子

治久新瘧疾,不問先寒後熱,先熱後寒。

砒(二錢半,別研細,放露下三宿)、白茯苓(去皮)、綠豆粉、石菖蒲、甘草(四味並生用。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研勻,煮麵糊為丸,作一百二十餅子。每餅子用竹刀切十字,不可切斷,曬乾。每服一餅子,先用冷茶清半盞,浸餅子在內,臨臥時調勻服。

聖餅子

治一切瘧疾。

黃丹(水飛過研,一錢)、砒(研細,一字)、寒水石(研細,二錢)。

上件同研勻,用末入油穰餅,劑如櫻桃大二十塊,搜藥令勻,卻分作二十餅子。用炭火燒茶盞,煉麻油渫熟,每服一餅,臨臥細嚼,冷茶清送下。忌熱物一時辰。如隔日發,即於不發日臨臥服,或次日再發一次即愈。合時忌婦人、貓、犬見。

豬膽膏

治脾胃虛弱,遂作瘧疾,寒多熱少。大凡寒發於膽,以豬膽引高良薑、乾薑入膽,去寒燥脾胃。二姜熱,豬膽冷,陰陽相制,所以作效。仍治秋深寒瘧。

高良薑(一兩,切作小塊,油炒)、乾薑(一兩,炮)。

上件為細末。分作四服,每服用獖豬膽汁調成膏,以好酒半盞熱調勻,發時服。

七寶散

治一切瘧疾,或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多寒但寒,或多熱但熱;或一日一發,或一日二、三發;或連日或間日發,或三、四日一發。不問鬼瘧、食瘧,不伏水土,山嵐瘴氣,寒熱如瘧,並皆治之。

常山、陳橘皮(不去白)、青橘皮(不去白)、檳榔、草果子仁、甘草(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製。各等分)。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用水一碗,酒一盞,同煎至一大盞,去滓,露一宿,來日早再蕩溫,面東服。

草果飲子

治寒熱往來,煩渴頭痛,或但寒但熱。

草果子仁(四枚)、人參(去蘆頭,半錢)、半夏(十三枚中樣者,沸湯浸洗七次)、甘草(炙,半錢)、大棗(三枚)、烏梅(三枚)、生薑(三寸一塊)。

上件㕮咀。用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去滓溫服,食前。

鱉甲白朮散

治久瘧寒熱相等,汗多,腰脊重痛。

鱉甲(醋炙)、常山、白芍藥、柴胡(去苗。以上四味各一兩)、白朮(二兩)、牡蠣(半兩,火煅)。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生熟飲子

治脾寒及脾經受冷,時發寒熱。

草果子(二枚。一枚用麵裹煨,一枚生用)、肉豆蔻(二枚。一枚用麵裹煨,一枚生用)、甘草(二寸。一寸炙,一寸生用)、厚朴(方寸二塊。一塊生薑汁炙,一塊生用,並去粗皮)、生薑(方寸二塊。一塊濕紙裹煨香熟,一塊生用。切作片或臨時入藥內)。

上件㕮咀。分作二服,水一中碗,煎至一盞,熱服,空心,日午各一服,並滓煎一服,俟發時蕩令熱服。

鬼哭散

治一切寒熱瘧疾。

人參(去蘆頭,半兩)、常山(一兩)、茯苓(去皮,一兩)、甘草(一兩,生用)、肉桂(去粗皮,稱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四錢,用無灰酒八分一盞,冷調下,當發日空心服。

常山銼散

治瘧疾。

常山、川烏頭(生,去皮臍)、甘草(炙。各等分)。

上件㕮咀。每服一錢半,用好酒二盞,煎至一盞,露一宿,至發日五更初,面東服。

十棗散

治但熱不寒瘧。

穿山甲(一兩)、干棗(十枚)。

上同燒灰留性,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當發日日未出時,井花水調下。

瓜蒂散

治瘧疾。

瓜蒂(七枚)、穿山甲鱗(一片,瓦上焙焦)。

上件為細末。欲發前,男左女右,鼻內搐一斡耳子。

斷瘧法

治瘧疾往來久不瘥者。

蝦蟆(五月五日取,曬乾)。

上將一枚紙裹封了,絳囊盛之,男左女右系患者臂上,勿令病人知此物。

又法。

花蜘蛛(七月七日取,曬乾)。

上將一枚紙裹封了,絳囊盛之,男左女右系患者臂上,勿令病人知此物。

積熱方一十六道

團參太一丹

治心經蘊熱,神情恍惚,睡臥不安,煩躁健忘,小便赤澀,口苦舌乾,頭目昏痛。

人參(去蘆頭)、酸棗仁(炒)、山梔子仁(微炒)、阿膠(蚌粉炒。四味各半兩)、天南星(牛膽制者,一兩)、甘草(一兩,炙)、元精石(別研)、麝香(別研)、腦子(別研,三味各一分)、辰砂(別研,三錢)、金箔(十片,為衣)。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荊芥茶嚼下,食後、臨臥。

麝香上清丸

治上焦積熱,咽膈不利,目赤口燥,小便赤澀。

辰砂(一兩,別研,水飛如粉)、馬牙硝(別研)、天竺黃(別研)、甘草(炙。以上三味各半兩)海金沙、防風(去蘆頭)、滑石(別研)、麝香(別研)、腦子(別研。以上五味各一分)、牛黃(別研,一錢)。

上件合和,研令極勻,煉蜜為丸,一兩作一十五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薄荷湯或茶酒任下,不拘時候。

天門冬丸

治上膈壅盛,咽喉腫痛,唇焦舌乾,腮頰生瘡,痰熱煩渴。

天門冬(去心,三分)、紫蘇葉(半兩)、百藥煎(半兩)、黑參(細實者,湯浸洗,焙乾)、牛蒡子(炒)、甘草(微炙。三味各一兩)、人參(去蘆頭)、硼砂(別研)、腦子(別研。三味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二十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下,食後、臨臥。

雞蘇丸

治虛熱上壅,頭目不清,面赤咽乾,痰嗽煩渴。

雞蘇葉(半斤)、荊芥穗(一兩)、防風(去蘆頭,一兩)、黃耆(生用)、生乾地黃(以上三味各半兩)、桔梗(去蘆頭,炒。三味各半兩)、甘草(炙)、川芎、甘菊花(三味各一分)、腦子(半錢,別研)。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一方: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一分,食後。

火府丸

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口燥咽乾,大渴引飲,潮熱煩燥,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小便赤澀,癃閉不通。

生乾地黃、黃芩、木通(三味各二兩)、犀角(一兩)、甘草(三錢,微炙)。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下,食後。

烏犀丸

治一切風熱壅滯,大便秘澀,小便赤黃,煩躁喘滿,腰腳重痛,兼治腳氣。

黑牽牛(四兩,生用)、皂角(二兩,不蚛者,炙令香,刮去尖、弦、子)、細松煙墨(半兩,燒令煙斷)。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送下,臨臥,取利一次。更量虛實加減。

等涼丸

去肝經熱毒,清利頭目,涼血消壅。

黑參、龍膽草(二味等分)。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食後,稍空腹服。

芎黃丸

治風熱壅盛,頭昏目赤,大便艱難。

川芎、大黃(錦紋者,用無灰酒一碗浸,火煮令酒盡,焙乾。各二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熟水下,食後。

藕汁膏

涼血解肌,除五心煩熱。

藕汁(三盞)、生地黃汁(三盞)、生薄荷汁(一盞)、蜜(一盞)、生薑汁(半盞)。

上件銀、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每服半匙,濃煎當歸湯化下,不拘時候。

竹茹散

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

羚羊角(三分)、青竹茹(一兩)、黃芩、山梔子仁、紫蘇葉、黑參、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色)、木通、赤茯苓(去皮。各三分)、朴硝(一兩,別研)、甘草(半兩,炙赤)、大黃(一兩,銼炒)。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兩沸,溫服,不拘時候。

羚犀湯

治風熱上攻,目赤頭疼,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羚羊角屑、犀角屑、生乾地黃、白朮、防風(去蘆頭)、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山梔子仁荊芥穗、升麻。

上件各等分,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竹葉各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空。

清氣散

治風壅熱盛,涎潮氣急,煩躁不寧,身熱作渴,恍惚驚悸。

牛黃(一兩半)、石膏(一兩半)、大黃、甘草(炙)、白殭蠶(炒去絲嘴。以上三味各半兩)、天南星曲(一兩)、硃砂(三錢,別研)、腦子(三錢,別研)。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新汲水調下,食後。

除熱飲子

治心經客熱,小便不通,口躁煩渴。

甘草(炙)、陳小麥、麥門冬、赤茯苓(去皮)、乾葛、燈心、木通、人參(各等分)。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竹葉數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發渴,細細呷之,食後。

生犀散

治一切風熱,毒氣攻注,遍體生瘡。

大黃(半兩,濕紙裹煨令熟)、山梔子(半兩,微炒)、甘草(炙)、當歸(去蘆頭)、連翹、防風(去蘆頭。四味各一兩)、生犀角(二錢半,鎊)。

上件併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後。或因飲酒時,每飲一杯,入藥半錢。瘡瘍本戒酒,此反以酒引藥入經絡,治病又不壞酒味。

清神湯

治風壅熱盛,咽膈不利。

龍腦、薄荷葉、荊芥穗(三味各二兩)、甘草(一兩,炙)、川芎、牛蒡子(炒。二味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

地骨皮散

治風熱客於皮膚,血脈凝滯,身體頭面癮疹生瘡。

地骨皮(三兩半)、生乾地黃(二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