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東垣試效方」總目錄
目次
卷六
牙齒門
牙齒論
論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也。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牙者,腎之際,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熱甚則齒動齦斷,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脫而為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為痛者;有齒齦腫起而為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羌活散、治客寒犯腦,風寒濕腦痛,項筋急,牙齒動搖,肉齦袒脫,疼痛苦楚。
麻黃(去節根,三兩)、羌活(一錢半)、防風(三分半)、藁本(三分)、細辛(少許)、升麻(半錢)、柴胡(半兩)、當歸身(六分)、蒼朮(半錢)、白芷(三分)、桂枝(三分)、骨灰(二錢,即羊脛骨也)、草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淨,擦之,其痛立止。
草豆蔻散、治寒多熱少牙疼痛。
草豆蔻(一錢二分,不去皮)、黃連(一錢半)、升麻(二錢半)、細辛葉(二分)、骨灰(半錢)、當歸(六分)、防風(二分)、熟地黃(半錢)
上為細末,擦之同前。
麻黃散、治冬時風寒濕頭痛,項筋急,牙齒動搖疼痛。
麻黃(不去節,二錢)、羌活(一錢半)、防風、藁本、骨灰(各三分)、細辛(少許)升麻、黃連、草豆蔻(各一錢)、當歸(六分)、熟地黃(六分)、生地黃(二錢)、草龍膽(二錢,酒製)
上為細末,依前擦之。
麝香散、治熱多寒少,牙露根,肉齦脫血出,齒動欲落,大作疼痛,妨食,忤涼少,忤熱多。
麻黃根(一分)、草豆蔻(一錢半,不去皮)、益智(二分半)、當歸(三分)、升麻(一錢)、熟地黃(二分)、生地黃(三分)、黃連(一錢半)、人參(三分)、麝香(少許)、漢防己(三分,酒製)、骨灰(二錢)
上為細末,依前擦之。
白芷散、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
麻黃、草豆蔻(各一錢半,不去皮)、黃耆(一錢)、吳茱萸(四分)、藁本(三分)當歸(半錢)、羌活(八分)、熟地黃(半錢)、白芷(四分)、升麻(一錢)、桂枝(二錢半)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淨,以藥擦之。
治蟲散、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及風寒作痛,蟲腫作疼。
麻黃(一錢半,不去節)、草豆蔻(一錢)、吳茱萸(八分)、黃連(四分)、藁本(三分)、黃耆(一錢)、羌活(五分)、白芷(三分)、當歸(四分)、骨灰(二錢)、熟地黃(二分)、升麻(一錢)、桂枝(一分)、益智(四分)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淨,以藥擦之。
益智木律散、治寒熱牙疼。
草豆蔻(二錢二分)、木律(二分)、益智(半錢)、升麻(一錢半)、骨灰(半錢)、黃連(四分)、當歸(四分)、熟地黃(半錢)
上為末用,依前,如寒多痛,不用木律。
蝎梢散、治大寒犯腦牙疼。
麻黃(一錢半,去節)、桂枝、升麻(各三分)、羌活(半錢)、防風、藁本(各三分)、柴胡、當歸、白芷(各二分)、黃耆(三分)、骨灰(二錢半)、蝎梢(少許)、草豆蔻(一錢)
上為末,依前擦之,神效。
白牙散
升麻(一錢)、骨灰(二錢)、白芷(七分)、石膏(一錢半)、麝香(少許)
上為末,先以溫水漱淨,擦之尤妙。
當歸龍膽散、治寒熱停牙痛。
麻黃(一錢)、升麻(一錢)、白芷(半錢)、骨灰(半錢)、生地黃(五分)、黃連(一錢)、當歸尾(半錢)、草龍膽(一錢)、草豆蔻(一錢)
上件為末,擦之如神。
牢牙地黃散、治腦寒痛及牙疼。
麻黃、黃連、骨灰(各一錢)、升麻(一錢半)、草豆蔻(一錢二分)、吳茱萸(八分)、益智(四分)、當歸(四分)、藁本(二分)、黃耆(半錢)、熟地黃(三分)、人參(三分)、羌活(三分)、白芷(半錢)、防己(三分)、生地黃(三分)
上件為末,擦之神效。
細辛散、治寒邪、風邪犯腦疼、牙痛。
麻黃(三分)、桂枝(二分半)、升麻(二分)、羌活(一錢半)、柴胡(二分)、防風(二分)、藁本(三分)、白芷(二分)、當歸(四分)、蒼朮(三分)、細辛(少許)、骨灰(一錢半)、草豆蔻(半錢)
上為末,先漱後擦之,神妙。
立效散、治牙齒疼不可忍,痛及頭腦項背,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其脈上、中、下三部陽虛陰盛,是五臟內盛,而六腑陽道微小,小便滑數。
防風(一錢)、升麻(七分)、炙甘草(三分)、細辛葉(二分)、草龍膽(四分,酒製)
上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煠痛處,待少時立止。如多惡熱飲,更加草龍膽一錢。此法不定,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若更惡風作痛,加草豆蔻半錢、黃連半錢,卻勿加草龍膽。
牢牙散、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疼,牙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升麻(四分)、羌活(一兩)、草龍膽(一兩半,酒製)、羊脛骨灰(一兩)
上為末,先以溫水漱口,每用少許擦之。
風熱牙疼治驗
劉經歷之內,年三十餘,病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則其痛復作。家人以為祟神,禱於巫師而不能愈,遂求治於先師。師聞其故,曰:此病乃濕熱為邪也。足陽明貫於上齒,手陽明貫於下齒,況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濕熱,故為此痛。今立一方,不須騎馬,常令風寒之氣生於牙齒間,以黃連、胡桐淚之苦寒,新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其風熱為主;以新升麻之苦平,行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餘,以羊脛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肉為引,用為細末擦之,痛乃減半,又以調胃承氣湯去芒硝加黃連,以治其本,服之下三兩行,其痛良愈,遂不復作。
清胃散、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熱發大痛。足陽明之別絡於腦(在《針經》十五絡中),喜寒惡熱,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水惡熱湯。
生地黃(三分,酒製,真者)、升麻(一錢)、牡丹皮(半錢)、當歸(三分)、淨黃連(三分,如連不好,更加二分,夏月倍之,無定法)
上為末,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半,去滓,帶冷服,立已。
神功丸、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齒落血不止。
黃連(淨,半兩,酒製)、縮砂(半兩)、甘草(三錢)、藿香葉(一錢)、生地黃(三錢,酒製)、木香(一錢)、升麻(二錢)、當歸身(一錢)、蘭香葉(一錢,如無,藿香代之)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至二百丸,白湯下,食遠。兼治血痢及血崩,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黑色,及腸澼下血,空心服。
腰痛門
腰痛論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所至為腰痛。又云:巨陽(即太陽也)虛則腰背頭項痛。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為病者,項如拔,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氣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夫邪者,是風熱寒濕燥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然有房室勞傷,腎虛腰痛者,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經》言: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敗矣。宜腎氣丸、鹿茸茴香丸類,以補陽之不足也。如膏粱之人,久服陽藥,醉以入房,損其真陰,腎氣熱;腎氣熱則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髄減骨枯,骨枯發為骨痿,宜六味地黃丸、溫腎丸、封髄丹之類,以補陰之不足也。(《黃帝針經》卷第三雜病第八:)腰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腰痛上熱,取足厥陰。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所經過處,皆能為痛。治之,當審其何經所過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審其寒熱而藥之。假令足太陽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二經出血,餘皆仿此。彼執一方,治諸腰痛者,固不通矣。
丁未冬,曹通甫自河南來,有役夫小翟,露居,臥寒濕地,腰痛不能轉側,兩脅抽急作痛,已經月餘不愈矣。《腰痛論》中說,皆為足太陽、足少陰血絡中有凝血作痛,間有一二證,屬少陽膽經外絡脈病,皆去血絡之凝乃愈。其《內經》有云,冬三月禁,不得用針,只宜服藥,通其經絡,破其血絡中敗血,以川芎肉桂湯主之。
川芎肉桂湯
羌活(一錢半)、獨活(半錢)、柴胡、肉桂、桃仁(去皮尖,研)、當歸尾、蒼朮、炙甘草(各一錢)、炒麴(半錢)、防風(三分)、漢防己(酒製,三分)、川芎(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好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數服食愈。宜溫暖處服之。
獨活湯、治因勞役,腰痛如折,重沉如山。
羌活、防風、獨活(各三錢)、炙甘草(二錢)、肉桂(三錢)、當歸(半兩)、桃仁(三十個)、連翹(半兩)、防己(一兩,酒製)、黃蘗(一兩,酒製)、澤瀉(三錢)、煨大黃(三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酒半盞、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立愈。
麻黃復煎散、治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無力,走注疼痛者,乃下焦伏火而不得伸浮,為之躁熱汗出也;困倦疼痛者,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也。當去風濕,脈中邪,以升陽發汗,漸漸發之;火鬱乃濕在經者,亦宜發汗。況正值季春之月,脈緩而遲,尤宜發汗,令風濕去而陽升,以此困倦即退,氣血俱得生旺也。
麻黃(二錢,去節微搗,水五大盞,先煎令沸,去沫,至三盞入下項,再煎)、柴胡(半錢)、防風(半錢)、杏仁(三個)、黃耆(二錢)、黃蘗(一錢)、生地黃(半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入麻黃湯內煎至一盞,臨臥服之,勿令食飽,取漸次有汗則效。
蒼朮復煎散、治寒濕相合,腦戶痛,惡寒,項筋脊骨強,肩背胛眼痛,膝髕痛,無力行步,身沉重。
蒼朮(四兩,水二碗,煎至二大盞,去滓,再入下項藥)、羌活(一錢)、升麻、柴胡、藁本、澤瀉、白朮(各半錢)、黃皮(三分)、紅花(少許)
上件銼,如麻豆大,先煎蒼朮湯二盞,復煎下項藥至一大盞,去滓,熱服,空心服之,取微汗為效,忌酒與濕𬹃類。
蒼朮湯、治濕熱腰腿疼痛。
蒼朮(三錢,去濕止痛)、柴胡(二錢,行經)、黃蘗(一錢,始得之時寒也,久不愈寒化為熱,除濕止痛)、防風(一錢,風能勝濕)
上件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
羌活湯、治兩目如火腫痛,兩足及伏兔筋骨疼痛,膝胻少力,身重腰疼,夜惡寒,痰嗽,項筋背急,目外眵,目系急,食不下。
羌活(三分)、麻黃(三分)、炙甘草(二分)、生甘草(二分)、升麻、黃皮(酒製)、草豆蔻、當歸、黃芩(各三分)、柴胡(二分)、生地黃(三分)、藁本(三分)、蘇木(三分)、蒼朮(半錢)、熟地黃(一分)、獨活(二分)、紅花(二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蓋,去滓,稍熱服,食遠。
破血散疼湯、治乘馬損傷,跌其脊骨,惡血流於脅下,其痛苦楚不能轉側,妨其飲食。
羌活、防風(各一錢)、柴胡、連翹、當歸(各二錢)、中桂(一錢)、麝香(少許,別研)、水蛭(炒煙盡,三錢,研)
上件分作二服,酒二大盞、水一盞,除水蛭、麝香外,另研如泥,煎餘藥作一大盞,去滓,上火令稍熱,調二味,飢服之。
地龍散、治腰脊痛,或打撲傷損,從高墜下,惡血在太陽經中,令人腰脊或脛腨臀股中痛不可忍,鼻壅塞不通。
中桂(四分)、桃仁(六個)、羌活(二錢)、獨活(一錢)、黃蘗(一錢)、麻黃(半錢)、當歸尾(一分)、地龍(四分)、甘草(一錢)、蘇木(六分)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羌活蒼朮湯、治腳膝無力沉重。
羌活(三分)、防風(一錢半)、柴胡(七分半)、升麻(一錢)、獨活(一錢)、葛根(半錢)、炙甘草(半錢)、黃耆(二錢)、蒼朮(一錢)、橘皮(六分)、砂仁(一錢)黃皮(半錢)、知母(二錢半)、生甘草(半錢)、草豆蔻(半錢)
上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健步丸、治膝中無力,伸而不得屈,屈而不得伸,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羌活(半兩)、柴胡(半兩)、防風(三錢)、川烏頭(一錢)、炒滑石(半兩)、炙甘草(半兩)、防己(一兩)、苦參(一錢,酒製)、肉桂(半錢)、瓜蔞根(半兩,酒製)澤瀉(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風湯送下,空心。愈風湯出潔古老人方論風門中。
趁痛丸、治打撲閃損,腰痛不可忍。
白萵苣子(炒黃)、白粟米(炒黃)、乳香、沒藥(各一錢)、烏梅(一個)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空心,食前。
麻黃蒼朮湯、治寒濕所客,身體沉重,腰痛,面色萎黃不澤。
麻黃(一錢)、桂枝(半錢)、杏仁(十個)、草豆蔻(半錢)、半夏(半錢)、炒麴(一錢)、蒼朮(二錢)、橘皮(一錢)、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豬苓(半錢)、黃耆(二分)、炙甘草(二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補益腎肝丸、治目中溜火,視物昏花,耳聾耳鳴,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足欹側,臥而多驚,腳膝無力,腰以下消瘦。
柴胡、羌活、生地黃(炒)、苦參(炒)、防己(炒,各半錢)、附子(炮,一錢)、肉桂(一錢)、當歸(二錢)
上件為末,熟水丸如雞頭仁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