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東垣試效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九
雜方門
時毒治驗
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遂處方,用黃芩、黃連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黍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貼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下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
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君)、黃連(各半兩,君)、人參(三錢)、橘紅(去白,臣)、玄參(臣)、生甘草(各二錢,臣)、連翹、黍粘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殭蠶(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桔梗(二錢)
上件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
燃香病熱
戊申春,節使趙君,年幾七旬,病身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嘎不鳴,求治於先師。診得左寸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於經絡之中也。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先師曰:君之病皆由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通身,終而復始。蓋手之三陽,從手表上行於頭,加之以火邪,陽併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妄行,流散於周身,而為熱麻。(《黃帝針經》四卷口問第一:)胃熱則蟲動,蟲動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為沉重無力;飲食入胃,慓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穀善飢;肺金衰,則聲嘎不鳴。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而加之以火焫之毒,熱傷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云:熱淫所勝,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當以黃蘗、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骨,乃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耆、生甘草之甘寒,瀉熱實表;五味子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炙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升麻、柴胡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自地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臣佐。㕮咀,同煎,取清汁服之,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相接而瀉火邪,不旬日良愈。遂名其方清神補氣湯。
清神補氣湯
蒼朮(四錢)、藁本(二錢)、升麻(六錢)、柴胡(三錢)、五味子(一錢半)、黃蘗(三錢)、酒知母(二錢)、陳皮(一錢半)、黃耆(三錢)、生甘草(二錢)、當歸(二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五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候大小便,覺飢時服之,待少食,以美膳壓之。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陰陽應象論》曰,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濕盛則霖霪驟注。蓋以真氣已虧,胃中火熱,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亦衰,無汗皮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張耘夫,己酉閏二月盡,天寒陰雨,寒濕相雜,因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厚衣,心胸間時煩熱,頭目昏憒上壅,食少減。此乃胃中陰火熾盛,與外天雨之濕氣、峻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風藥去其濕,以甘寒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
羌活勝濕湯
炙甘草(三分)、黃耆(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黃芩、酒黃芩(各三分)、人參、羌活、防風、藁本、獨活、細辛、蔓荊子、川芎(各三分)、升麻、柴胡(各半錢)、薄荷(一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半,細辛以下入輕清四味,再上火,煎至一盞,去滓,熱服之,一服而止,諸證悉去。
偏枯二指
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先師於京治之。至,則以長針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繆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
陰盛格陽
馮內翰叔獻之侄擽童,年十六,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醫以承氣湯下,已煮藥,而先師適從外來,馮告之,當用承氣。先師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彼以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今脈七八至是熱極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論》云: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陰盛格陽於外,非熱也。速持薑附來,吾以熱因寒用之法處治。藥味就,而病者爪甲變青,頓服八兩,汗尋出而愈,朝賢多為作詩紀之,澤人王子正云:
天地生萬物,惟人最為貴。
攝養忽有虧,能無觸邪氣?
盧扁不出世,夭枉跡相繼。
世道交相喪,適於此凋敝。
醫學不師授,迷津罔攸濟。
《難》《素》何等物,縱有徒充笥。
字畫尚未知,矧肯究其義。
頃年客京華,知醫僅一二。
鎮陽隴西公,翹然出其類。
折節易水張,提耳發其秘。
竊嘗侍談塵,窮理到幽遂。
吾友叔獻兄,有侄破苽戌。
頭痛肌復熱,呻吟聲震地。
目赤苦煩渴,脈息八九至。
眾以為可下,公獨以為未。
眾皆以為難,公獨以為易。
薑附投半斤,駭汗夾人背。
須臾煩渴止,百骸泰其否。
健羨活人手,所見一何異。
脈理造精微,起死特遊戲。
公難惡其名,名焉豈能避。
喜為知者言,善誘不求利。
我願趨几筵,執經請從事。
齊沐作此詩,聊以伸鄙意。
誤服白虎湯變證
西臺掾肖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以白虎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證遂不復見,脈沉細,小便不禁。先師初不知也。及診之曰:此立夏以前,誤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於經絡之間,或更投以大熱之藥,求以去陰邪,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溫藥之升陽行經者。難者云,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治奈何?先師曰:病隱於經絡間,陽不升則經不行,經行而本證見矣。本證見又何難焉?果如其言。
脈風成厲
戊申歲正月,段庫,病厲風,滿面連須極癢,眉毛已脫落,須用熱水沃之稍緩,每晝夜須數次,或砭刺亦緩。先師曰:《風論》中,夫厲者,榮衛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治之者,當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刺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如常食,勿食他食。如以藥治之,當破血去熱,升陽去癢瀉榮逆,辛溫散之,甘溫升之,行陽明經,瀉心火,補肺氣,乃治之正也。
補氣瀉榮湯
升麻(六分)、連翹(六分)、蘇木(三分)、當歸、全蝎、黃連、地黃、黃耆(以上各三分)、生黃芩(四分)、甘草(一錢半)、人參(二分)、生地黃(四分)、桃仁(三個)、桔梗(半錢)、麝香(少許)、梧桐淚(一分)、虻蟲(去翅足,微炒,二個)、水蛭(炒令煙盡,兩個)
上件銼,如麻豆大,除連翹另銼,梧桐淚研、白豆蔻二分為細末,二味另放,麝香、虻蟲、水蛭三味為細末另放外,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匙,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再入白豆蔻二味并麝香等三味,再上火煎一二沸,去渣,稍熱,早飯後、午飯前服,忌酒濕𬹃、生冷硬物。
生子不病胎瘤
李和叔一日問先師曰:中年以來,得一子,至一歲之後,身生紅繫瘤不救,後三四子,至一二歲,皆病瘤而死,何緣至此疾?師曰:予試思之。翌日,見和叔曰:吾得之,汝乃腎中伏火,精氣中多有紅繫,以氣相傳生子,子故有此疾,遇觸而動,發於肌肉之間,俗名胎瘤者是也。汝試觀之,果如其言。遂以滋腎丸數服,以瀉腎中火邪,補真陰之不足,忌酒辛熱之物。其妻與六味地黃丸,以養陰血,受胎五月之後,以黃芩、白朮二味作散,啖五七服,後生子,至三歲,前證不復作矣。李心中誠服曰:先生乃神醫也。遂從而學之。其子今已年壯。
風寒傷形
靈壽縣董臨軍,癸卯年冬十二月間,大雪初霽,因事至真定。忽覺有風氣暴至,又二日,腦項麻,候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證手攣急,大便秘澀,面赤熱,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四肢者脾也,風寒之邪傷之,則搐急而攣痹,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內經》曰,寒則攣急,謂此也。本人素飲酒,內有實熱,乘於腸胃之間,故大便秘澀而面赤熱,內則手陽明經受邪,外則足太陰脾經又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炙以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用黃蘗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燥,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行手足陽明之經,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為引用潤燥;復以芍藥、甘草專補脾氣,退木邪,專益肺氣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名活血通經湯。
活血通經湯
升麻、葛根(各一錢)、桂枝(二錢)、當歸身(一錢)、人參(一錢)、芍藥(半錢)、炙甘草(一錢)、黃蘗(酒製,二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一服而愈。
暑熱傷氣
商人杜彥達,五月間,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熱傷元氣也,以人參益氣湯主之。
人參益氣湯
黃耆(八錢)、生甘草(半錢)、甘草(炙,二錢)、人參(半兩)、升麻(二錢)、白芍藥(三錢)、五味子(一百四十個)、柴胡(二錢半)
上件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神效。
芍藥補氣湯、治皮膚間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潔古老人立此方神效)。
黃耆(一兩)、白芍藥(一兩半)、橘皮(不去白,一兩)、澤瀉(半兩)、甘草(炙,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秤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肌肉麻木,必待瀉營而愈;如濕熱相合,肢體沉重,當瀉濕熱。
導氣湯、治兩腿麻木沉重。
黃耆(八錢)、甘草(六錢)、五味子(一百二十個)、升麻(二錢)、柴胡(二錢)、當歸尾、澤瀉(各二錢)、紅花(半錢)、陳皮(一錢)、青皮(四錢)
上件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食前。
茯苓燥濕湯、治六七月間,濕令大行,濕令行,子能令母實,熱旺也。濕熱大勝,必刑庚大腸,以天令言之,則清燥之氣絕矣。古人之法,夏月熱以救熱,傷天真元氣,燥金若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何止行步不正,兩足欹側,更宿有濕熱之證,當急救之。
黃耆(一錢半)、蒼朮(一錢)、白朮(半錢)、橘皮(半錢)、人參(三分)、五味子(九個)、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麴末(各二分)、澤瀉(半錢)、白茯苓(三分)、豬苓(二分)、酒黃蘗(二分)、柴胡(一分)、升麻(三分)、黃連(一分)、炙甘草(一分)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
陽盛拒陰
中書粘舍公,年三十三歲,病腳膝痿弱,臍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省醫黃道寧主以鹿茸丸,十旬不減,至戊申春具錄前證,始求於先師。先師遂診其脈,沉數而有力,乃曰:公飲醇酒以膏粱,滋火於內,逼陰於外,醫見其證,蓋不知陽強陰不能密,以致膚革冷而溢泄,以為內實有寒,投以熱劑,欲瀉其陰而補真陽,真所謂實實虛虛也。其不增劇者為幸矣,復何獲效歟?即處以滋腎丸,大苦寒之劑制之以急。寒因熱用,引入下焦,適其病所,瀉命門相火之勝,再服而愈。公以厚禮,更求前藥,先師固辭,竟以不受。或問曰,物不受義也,藥既大驗不復與何也?曰:夫大寒、大熱之藥,非久服者,唯從權可也。今公之疾,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故用此大寒之劑,以瀉相火而助真陰,陰既復其位,皮表之寒自消矣。《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過用之,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矣,此予之意也。
身體麻木
丁未年九月間,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是證合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皆重,有時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有躁作,氣短促而時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唯畏其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黃帝針經》寒熱病第三:)陽盛䐜目而動輕,陰盛閉目而靜重。又云:諸脈皆屬於目。《針經》又云:開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有區別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謂如繩縛之人,釋之覺麻木而不敢動,良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何可治風,惟補其肺中之氣,則麻自去矣。知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為麻木也,當兼去其陰火。時痰嗽者,秋涼在外,在上而作也,當以溫劑實其皮毛。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躁作,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與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矣。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
補氣升陽和中湯
黃耆(五錢)、人參(三錢)、炙甘草(四錢)、陳皮、白朮(各二錢)、白芍藥(三錢)、生甘草(一錢,去腎熱)、草豆蔻(一錢半,益陽道,退外寒)、升麻(一錢)、酒製黃蘗(一錢,瀉火除濕)、佛耳草(四錢)、當歸身(二錢)、白茯苓、澤瀉、柴胡(各一錢)、蒼朮(一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秤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熱服,早飯後、午飯前分服而愈。
十月二十日,嚴霜作時,有一婦人,病四肢無力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濁氣不降,欲為滿也;合目麻木作者,陽道不行也;惡風寒者,上焦之分,皮膚中氣不行也;開目不麻者,助陽道行,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目眩運,風氣下陷於血分,不得伸越而作也,近火則有之。
沖和補氣湯
羌活(七分)、獨活(三分)、柴胡(二分)、人參(一錢)、甘草(炙,半錢)、白芍藥(三錢)、黃耆(二錢)、白朮(一錢)、蒼朮(二錢)、橘皮(二錢)、黃蘗(三分)黃連(一分)、澤瀉(一錢)、豬苓(一錢)、麴(二分)、木香、草豆蔻(各二分)、麻黃(不去節,二分)、升麻(半錢)、當歸身(三分)
上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神效。
暴攣癇眩
《黃帝針經》三卷寒熱第三云: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癇瘈瘲,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潔古老云,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各二七壯。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申脈穴是也);陰蹻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是也)。
升陽湯、治陽蹻癇疾,足太陽寒,恐則氣下行,宜升陽氣。
羌活(一兩半)、防風(八錢)、炙甘草(半兩)、麻黃(不去根節,八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三錢,水五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
疝瘕同法治驗
丁香楝實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肝腎受病,治法同歸於一。
當歸(去蘆,銼碎)、附子(炮裂,去皮臍,銼碎)、川楝子(銼)、茴香(炒)
上件四味各一兩,銼碎,以好酒三升同煎,酒盡為度,焙乾作細末,每秤藥末一兩,再入下項藥:
丁香(五分)、木香(五分)、全蝎(十三個)、玄胡(五錢)
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在前項,當歸等藥末秤,和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溫湯送下,空心。
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蝎治風之聖藥;茴香、川楝子皆入小腸經;當歸、玄胡和血止血痛;疝氣、帶下,皆積寒於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以丁香、木香引導也。韓提控病疝氣,每發痛甚不可忍,則於榻兩末分置其枕,往來伏之以受,如是者三年不已,服此藥三劑,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