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七

◄◄ 回景岳全書總目錄

目次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

寒陣

黃連解毒湯

亦名解毒湯。治火熱狂躁煩心,口乾舌燥,熱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脈洪喘急等證。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鍾,煎服。

(仲景)、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宜用此以解內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糯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加蒼朮,即名蒼朮白虎湯。

(仲景)、白虎加人參湯、此即人參白虎湯。亦名化斑湯。仲景法即於前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用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今近代止用人參二錢,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以治赤斑口燥煩躁,暑熱脈虛等證。又河間名為人參石膏湯,用治膈消煩熱,但分兩加倍於今方。

《活人》、白虎加桂枝湯、治瘧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桂枝、甘草(炙)、粳米(各一錢)、石膏(一錢)

上咀。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

(仲景)、竹葉石膏湯、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熱煩躁等證。

石膏(一兩)、竹葉(二十片)、半夏、甘草(各二錢)、麥冬、人參(各三錢)、粳米(一撮,此係今方,分兩非仲景舊法)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一方云:石膏二錢,人參一錢,其他以遞減之,用者當酌宜也。

六味竹葉石膏湯

治胃火盛而作渴。

石膏(煅,倍用之)、淡竹葉、桔梗、薄荷葉、木通、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

治胃虛火盛作渴。

淡竹葉(二錢)、人參、黃耆、生地黃、當歸、川芎、麥冬、芍藥、甘草、石膏(煅)、黃芩(炒,各一錢)

水煎服。按此方之用,當去川芎為善。外科仍有半夏。

《宣明》、桂苓甘露飲、治陽暑發熱煩躁,水道不利等證。

滑石(飛,四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肉桂、豬苓(各五錢)、甘草(二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證同前,脈虛而渴者當用此。

滑石(一兩)、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石膏、寒水石、乾葛、澤瀉(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及脾胃受濕,瘀熱在內,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枇杷葉(拭去毛)、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黃芩、石斛、茵陳、枳殼(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食後服。《本事方》無麥冬、茵陳,有山豆根、犀角屑,治口齒證大有神效。

三黃石膏湯

治疫癘大熱而躁。

石膏(生,三錢)、黃芩、黃柏、黃連(各二錢)、豆豉(半合)、麻黃(八分)、梔子(五枚,打碎)

水二盞,煎一盞,連進三、四盞則愈。

羌活升麻湯

治暑月時行瘟熱,病宜清熱解毒,兼治內外者。

羌活、升麻、葛根、人參、白芍藥、黃芩(各一錢)、黃連、石膏、甘草、生地黃、知母(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乾舌燥,俗云大頭瘟病,諸藥不效。元泰和二年,東垣制以濟人,所活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連翹、鼠黏子、板藍根、馬屁勃(各一錢)、白殭蠶(炒)、升麻(各七分)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或加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以利之;或熱腫甚者,以砭針刺出其血。

芩連消毒飲

治天行時疫,大頭病發熱惡寒,頸項腫,脈洪痰痹等證。

柴胡、桔梗、羌活、防風、黃芩、黃連、連翹、枳殼、荊芥、白芷、川芎、射干、甘草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有痰者,加竹瀝、薑汁調服;如秘結熱甚者,先加大黃煎服,利二三行後,依本方加人參、當歸調理。

(河間)、六神通解散、治發熱頭痛,脈洪身熱無汗。《槌法》有川芎、羌活、細辛三味。

麻黃、甘草(各一錢)、黃芩、蒼朮(各二錢)、石膏、滑石(各錢半)、豆豉(十粒)

水二鍾,加蔥、姜同煮一鍾,溫服。

(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半夏(三錢)、黃連(錢半)、栝蔞仁(二錢,此非古數)

上先以水二鍾,煎栝蔞至一鍾半,乃入二藥同煎至八分,溫服。原方用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一枚,水六升,如法煮二升,分三服。

雞子清飲

治熱病五、六日,壯熱之甚,大便秘結,狂言欲走者。

雞子(二枚,取清)、芒硝(細研)、寒水石(細研,各二、三錢)

上以用新汲水一盞調藥末,次下雞子清攪勻,分二服。按:此法似不若以雪梨漿調二藥服之更妙。

(仲景)、黃連阿膠湯、治少陰傷寒,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以水五升,先煮前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梔子仁湯

治發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錢)、豆豉(百粒)

水煎溫服。一方無豆豉。又六味梔子仁湯在外科八。

(仲景)、梔子豆豉湯、治傷寒煩熱懊憹。可為吐劑。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

上用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仲景)、梔子厚朴湯、治傷寒下後,餘邪未清,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姜炙)、枳實(四兩,炒)

以上三味,用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仲景)、梔子乾薑湯、治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若病人舊有微溏者不可用。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三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仲景)、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髮熱者。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解瘟疫熱毒

瘟疫八、九日後,已經汗下不退,口渴咽乾,欲飲水者,以蚯蚓糞名六一泥不拘多少,擂新汲水飲之,或用晚蠶砂亦可。其熱甚者,用新青布以冷水浸過,略擠干,置患人胸上,以手按之良久,布熱即易之,須臾,當汗出如水,或作戰汗而解。夏月極熱用此法,他時不可用。

漏蘆丹麻湯

方在外科。治時毒頭面紅腫。

黃連香薷飲

方在和陣。治傷暑中熱。

《局方》、瀉心湯、治心火。

用川黃連去須,為極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或湯或散,臨臥服。

(仲景)、甘草瀉心湯、亦名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方主之。此方辛入脾而散氣,半夏、乾薑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連、黃芩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也。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乾薑、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四兩,切)、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三兩)、乾薑(一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無生薑,即名半夏瀉心湯。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太陽傷寒汗下後,色微黃,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微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別煮取汁)

上前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清心蓮子飲

治熱在氣分,口乾作渴,小便淋濁,或口舌生瘡,咽疼煩躁。

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錢半)、人參、黃耆、石蓮子、柴胡、茯苓(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內熱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梔子仁、黃芩、瞿麥、連翹、枳殼、川楝子、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清心湯

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履失常。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芒硝、大黃(等分)

水一鍾半,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溫服。

外科清心湯

方在外科。治瘡瘍腫痛發熱。

《局方》、人參清肺湯、治肺胃虛熱,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年久勞嗽唾痰。

人參、杏仁(去皮尖,炒)、阿膠(各一錢)、粟殼(蜜炒,一錢半)、炙甘草、桑白皮、知母、地骨皮、烏梅肉(各五分)

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金,傳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喉不利。

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各八分)、知母(一錢)、五味(二十粒)、甘草(炙,五分)、桑白皮(炒,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黃芩清肺飲

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梔子(二錢)、黃芩(一錢)

水煎服,如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肺湯

方在痘疹。治麻疹咳嗽甚者。

(東垣)、清肺飲子、方在和陣。治邪熱在氣分,渴而小便不利。

(萬氏)、清肺飲、方在痘疹。治痘疹肺熱喘嗽。

瀉白散

治肺火,大腸火,喘急等證。

甘草(一錢)、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服。

五味瀉白散

方在因陣。治眼目風熱,翳膜外障。

《正傳》、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天冬、麥冬、桑白皮(各七分)、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淡竹葉、生地(各一錢)、五味(九粒)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類方》、麥門冬湯、治肺熱氣衰血焦,發落好怒,唇口亦甚。

麥門冬、遠志(甘草煮,去心)、人參、黃芩、生地黃、茯神、石膏(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萬氏)、麥門冬湯、方在痘疹。治表邪麻疹,火熱嗽甚。

《家抄》、麥門冬飲、治虛勞咳嗽,午後嗽多者是也。

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麥門冬、黃柏、知母(各一錢)、桑白皮(八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氣多血少,津液不足,為消渴。

麥門冬、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甘草(炙)、茯神、天花粉、知母、乾葛(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二母散

治肺熱咳嗽,及疹後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等分)、乾生薑(一片)

上水煎服。或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沸湯下。

(陳氏)、二母散、方在婦人。治產後熱血上攻,咳嗽喘促。

《家抄》、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面赤煩熱。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醫林》、桑白皮湯、治肺氣有餘,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黃芩、黃連(各八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海藏)、紫菀散、治嗽中有血,虛勞久嗽肺痿。

紫菀、阿膠、知母、貝母(各錢半)、人參、甘草、茯苓、桔梗(各一錢)、五味子(十二粒)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東垣)、清胃散、治醇酒厚味,或補胃熱藥太過,以致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或齒齦潰爛,喜冷惡熱,此陽明之火也,宜用此方。

生地(錢半)、升麻、當歸、丹皮(各一錢)、黃連(錢半,夏月倍之)

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秘驗》、清胃飲、治一切風熱濕痰牙痛床腫,血出動搖。

石膏、梔子、黃連、黃芩、當歸、生地、白芍、蒼朮(各一錢)、青皮(八分)、細辛、藿香、荊芥穗(各六分)、升麻(五分)、丹皮、甘草(各四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緩緩含飲之,效。

(錢氏)、瀉黃散、治脾火。

山梔(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蜜、酒拌,略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清汁飲。

和中湯

治虛火嘈雜。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姜炒,錢半)、大棗(二枚)

水一鍾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溫服。

(薛氏)、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兩脅前後,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黃芩(炒,各錢半)、山梔(炒)、川芎、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連翹、桔梗(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

梔子清肝散

治肝膽三焦風熱,耳內作癢,或生瘡出水,或脅肋胸乳作痛,寒熱往來。

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芍藥、牛蒡子(炒)、茯苓(各七分)、白朮、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一方無白朮。

《原機》、芍藥清肝散、治眵多眊矂,緊澀羞明,赤脈貫晴,臟腑秘結。

白朮、川芎、防風、羌活、桔梗、滑石、石膏、芒硝(各三分)、黃芩、薄荷、荊芥、前胡炙甘草、芍藥(各二分半)、柴胡、山梔、知母(各二分)、大黃(四分)

水煎,食遠熱服。

《良方》、龍膽瀉肝湯、亦名龍膽湯。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脅脹口苦寒熱,凡肝經有餘之證宜服之。

龍膽草(酒拌炒)、人參、天冬、麥冬、生甘草、黃連(炒)、山梔、知母(各五分)、黃芩(七分)、柴胡(一錢)、五味(三分)

水一鍾半,煎服。

七味龍膽瀉肝湯

治肝火內炎,如前諸證。

柴胡梢、澤瀉、車前子、木通、龍膽草、歸梢、生地(各等分)

上㕮咀。水二鍾,煎一鍾。空心稍熱服。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下疳便毒,小便澀滯,或陰囊作痛,小便短少。

龍膽草(酒炒,一錢)、車前子(炒)、當歸尾、木通、澤瀉(大人倍用)、甘草、黃芩、生地山梔(大人倍用)

上水煎。若治小兒,子母同服。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黃耆(蜜炙,各二錢)、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

水二錢,煎服。

正氣湯

治陰分有火盜汗。

黃柏(炒)、知母(炒,各二錢)、炙甘草(六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熱服。

(仲景)、芍藥甘草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足溫者。

白芍藥、甘草(炒,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生地黃煎

治陰火盜汗。

生地、當歸、黃耆(炙)、甘草(炙)、麻黃根、浮小麥、黃連、黃芩、黃柏(各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寶鑑》、石膏散、治陽明風熱頭痛。

石膏、川芎、白芷(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下。

《本事》、荊芥散、治頭風。

荊芥、石膏(煅,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連須蔥白三寸,水一鍾,煎七分,食遠服。

雙玉散

治熱痰咳嗽喘急,煩渴頭痛。

石膏、寒水石(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人參湯或隨證用引調下。

《玄珠》、秘方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熱痛不可忍。

小川芎(一兩)、細芽茶、薄荷(各三錢)、白芷(五錢)、荊芥穗(四錢)、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頭巔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

天花散

治消渴。

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乾葛(各二錢)、五味子、甘草(各一錢)

上作二服,水一鍾半,粳米百粒,煎八分,食遠服。

(錢氏)、地骨皮散、治壯熱作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人參、知母、半夏(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玉泉丸

治煩熱口渴。

人參、麥門冬、黃耆(蜜炙)、茯苓、烏梅肉(焙)、甘草(各一兩)、天花粉、乾葛(各兩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宣明》、清膈導痰湯、治胃火厚味,膈上熱痰,咯吐不出,咳唾稠黏。

黃芩、貝母(各一錢)、天花粉、栝蔞仁、白茯苓、白朮(各八分)、桔梗、甘草、陳皮(各五分)石膏、朴硝(各錢半)

水一鍾半,加竹葉二十片,揉爛,同煎八分,食遠服。

生鐵落飲

治痰火熱狂,墜痰鎮心。

生鐵(四十斤)、入火燒赤沸,砧上錘之,有花出如蘭如蛾,紛紛落地者,是名鐵落。用水二斗,煮取一斗,用以煎藥。

石膏(三兩)、龍齒(研)、茯苓、防風(去蘆,各一兩半)、玄參、秦艽(各一兩)

上㕮咀。入鐵汁中煮取五升,去柤,入竹瀝一升,和勻。溫服二合,無時,每日約須五服。

大連翹飲

治風熱熱毒,大小便不利,及小兒痘後餘毒,肢體患瘡,或丹瘤等毒,遊走不止。

連翹、山梔(炒)、黃芩、滑石、柴胡、荊芥、防風、甘草、當歸、赤芍、木通、瞿麥、蟬蛻(各等分)

上量大小,水煎服。

《局方》、犀角地黃湯、治勞心動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狂發黃,及小兒瘡痘血熱等證。景岳云:此方治傷寒血燥血熱,以致溫毒不解,用此取汗最捷,人所不知。蓋以犀角之性,氣銳能散。仲景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二味可以通用,其義蓋可知矣。

生地(四錢)、芍藥、丹皮、犀角(鎊,各錢半)

如欲取汗退熱,必用尖生磨攙入之方妙。

上㕮咀。水一鍾半,煎八分,加犀角汁服。或入桃仁去皮尖七粒同煎,以治血證。

《良方》、犀角地黃湯

即前方加黃連、黃芩各一錢。

《撥萃》、犀角地黃湯、治一切血熱失血,三焦血熱便秘等證。

犀角(磨汁)、生地(二錢)、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入犀角汁,和勻,溫服。

《外科》、犀角地黃湯、方在外科。治胃火血熱妄行。

《良方》、生地黃散、治血熱小便出血。

生地黃(二錢)、黃芩(炒,五錢)、阿膠(炒)、柏葉(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

治諸見血,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屬熱證。

生地、熟地、枸杞、黃耆、芍藥、天冬、甘草、地骨皮、黃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五分,吐血者多如此。

茜根散

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黃芩、阿膠(炒珠)、側柏葉、生地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人參五味子湯

方在外科。治虛損肺痿等證。

二神散

治男婦吐血,或血崩下血。

陳槐花(二兩,炒焦)、百草霜(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茅根煎湯調下。治下血,宜空心服之。舌上忽然腫破出血,宜此摻之。

《良方》、四生丸、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服此藥。

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等分)

上搗爛如雞子大丸。每服一丸,水二盞,濾去柤服。陳日華云:先公嘗遊靈石寺,見一僧嘔血,明年到寺,問嘔血者何如?主僧云得服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屢用有效。愚意前證,乃內熱暴患者宜用之,若人病本元不足,須補脾以資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反受克,獲生鮮矣。

《濟生》、鱉甲地黃湯、治虛勞煩熱,怔忡羸瘦。

鱉甲(醋炙)、熟地、人參、白朮、當歸、麥門冬、茯苓、石斛、柴胡、秦艽(各一錢)、肉桂、甘草(炙,各六分)

水二鍾,姜五片,烏梅一個,煎七分,不拘時服。

《局方》、黃耆鱉甲煎、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煩熱心悸盜汗,少食多渴,咳嗽有血。

黃耆(蜜炙)、鱉甲(醋浸炙,去裙)、人參、知母、桑白皮、紫菀、桔梗、甘草(炙,各五分)、地骨皮、秦艽、柴胡、生地、芍藥(各七分)、天門冬、白茯苓(各八分)、肉桂(四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溫服。

地黃膏

滋陰降火,養血清肝退熱。

鮮地黃(以十斤為則,搗汁,和眾藥汁同煎)、當歸身(一斤)、芍藥(半斤)、枸杞(半斤)、天門冬、麥門冬(各六兩)、川芎、丹皮(各二兩)、連肉(四兩)、知母、地骨皮(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滓淨,和生地黃汁同熬成膏服之

《局方》、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勞嗽,或寒熱往來,聲啞自汗,體虛怠惰。

人參、秦艽、當歸、鱉甲(醋炙)、紫菀茸、地骨皮、柴胡、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退熱湯

治急勞煩熱,口乾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龍膽草、青蒿、知母(炒)、麥冬、甘草(各一錢)

上用童便一鍾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一宿,平旦煎一鍾,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良方》、團魚丸、治骨蒸勞嗽累效。

貝母、前胡、知母、杏仁(各一兩)、柴胡(半兩)、團魚(二個)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乾為末,再以團魚骨甲煮汁一盞,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黃耆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耆六一湯調理。

《良方》、地榆散、治腸風熱證下血。

地榆、黃芩、黃連、梔子、茜根、茯苓(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入韭白五寸同煎。食遠溫服。

《良方》、四味地榆散、一名潑火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並治血痢。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須)、青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服,或新汲水亦可。若治血痢,以水煎服。

《本事》、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或用煎湯。亦名槐花湯。

《外科》、槐花散、方在外科。治腸風臟毒下血。

(東垣)、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

當歸、川芎、生地、側伯葉(各八分)、枳殼(麩炒)、荊芥穗、槐花(炒)、甘草(各四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肥者,三枚)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大黃連(一兩,同槐花四兩炒焦,去花不用)

水二鍾,濃煎,空心溫服。

枳殼散

治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胸膈不利。

枳殼(麩炒)、半夏曲、赤芍藥、柴胡(各一錢)、黃芩(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溲血崩淋等證。

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蒲黃(炒)、藕節、淡竹葉、山梔、炙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溫服。

(仲景)、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黃連湯

治便後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仲景)、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

黃芩(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外臺》、黃芩湯、方在和陣。治乾嘔下利。

《直指》、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麥冬、木通、澤瀉、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黃耆散

治熱痢下赤膿,心腹煩熱疼痛。

黃耆、當歸、龍骨(各七錢半)、生地黃(五錢)、黃連(去須微炒,一兩)、黃柏、黃芩、犀角屑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瀉痢腹痛,或身熱熾後重,脈洪數,膿血稠黏,及陰虛內熱,衄吐血者。此方即前仲景之黃芩湯,但分兩不同。

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腹痛甚者,加桂二分;膿血甚者,加當歸、黃連各一錢。一方芍藥用六錢。

《局方》、木香化滯湯、治痢下赤白,腹中㽲痛,裡急後重,多熱多滯者宜之。

木香、甘草(各七分)、人參、陳皮、黃連、澤瀉、檳榔(各一錢)、白朮、枳殼(麩炒)、厚朴白芍藥、茯苓(各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清熱滲濕湯

治濕熱浮腫,肢節疼痛,小水不利。

黃柏(鹽水炒,二錢)、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蒼朮、白朮(各錢半)、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如單用滲濕,去黃連、黃柏,加橘皮、乾薑。

(河間)、益元散、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小水不利。河間云:治痢之聖藥,分利陰陽,去濕熱,其功大矣。

粉甘草(一兩)、桂府滑石(飛,六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三錢,新汲水調下。一方加辰砂三錢,名硃砂益元散;一方加牛黃,治煩而不得眠。

《局方》、香連丸、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粒,用淨吳茱萸五兩,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罐內置熱湯中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為度,去茱萸不用)、木香(每制淨黃連一兩,用木香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良方》、六神丸、治食積兼熱,赤白痢疾,或腹痛不食,或久而不止。

神麯(為糊)、麥芽(炒)、茯苓、枳殼(麩炒)、木香(煨)、黃連(炒焦黑,等分)

上為末,以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八正散

治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淋閉不通,及血淋等證。

車前子、木通、滑石(飛)、山梔、大黃(煨)、瞿麥、萹蓄

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止,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膏淋、尿血並皆治之。

茵陳、淡竹葉(各一錢)、木通、滑石、甘草(各錢半)、梔子(炒)、赤芍藥、赤茯苓(各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局方》、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香薷、黃連(薑汁炒)、厚朴(姜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局方》、太平丸、治泄瀉。

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服。同乾薑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本事》、火府丹、治心經積熱,小便淋澀,黃疸煩渴。

生地黃(二兩,杵膏)、木通、黃芩(炒,各一兩)

上以二味為末,加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木通湯下。許學士云:一卒病渴,日飲水斗許,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在十月,余謂心經有伏熱,與火府丹數服。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可謂通變也。

真珠粉丸

治精滑白濁。

黃柏、真蛤粉(各一斤)、真珠(三兩,一方代以青黛亦效)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下,或加樗皮、滑石、青黛俱好。

《局方》、導赤散、治心火及小腸熱證,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木通、生甘草(各等分)

入竹葉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參、麥門冬。

赤茯苓湯

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乾,咽腫不利。

赤茯苓、豬苓、木通、車前子、瞿麥、葵子、黃芩、滑石、枳實、甘草(各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濟生》、葵子湯、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葵子(微炒)、豬苓、赤茯苓、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用水一鍾半,姜煎,空心服。

牛膝湯

治砂石淋澀。

牛膝(一合)、麝香(少許)

上用水煎牛膝去滓,入麝香服之。鄞縣耿夢得之內患淋,下砂石剝剝有聲,甚為苦楚,一服而愈。

三味牛膝湯

治小便不通,莖中痛,及婦人血熱內結,腹堅痛。

牛膝(根葉一握,生用)、當歸(一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許,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日三。

海金沙散

治膏淋。

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燈草湯空心調下。

茵陳湯

治黃疸發熱,大小便澀。

茵陳、梔子仁(各二錢)、赤茯苓、葶藶(各錢半)、枳實、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活人》、茯苓滲濕湯、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白茯苓、澤瀉、茵陳、青皮、陳皮、防己(各五分)、梔子、黃芩(各八分)、黃連、枳實(各七分)、蒼朮、白朮(各一錢)

上水煎服。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手足遍身流注疼痛,熱腫等證。

羌活、黃芩、炙甘草、茵陳(各五錢)、人參、苦參、升麻、乾葛、蒼朮(各二錢)、防風、歸身、白朮、知母、豬苓、澤瀉(各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

《活人》、犀角散、治腳氣衝心,煩喘悶亂,頭痛口乾,坐臥不得。

犀角屑、枳殼(麩炒)、沉香(各七錢半)、檳榔、紫蘇(莖葉)、麥門冬、赤茯苓(各一兩)、木香、防風(各半兩)、石膏(生用,研,二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以水一鍾半,煎八分,去柤,入淡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溫服。

(東垣)、清燥湯、治六七月間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

柴胡、酒黃柏、黃連、麥冬(各三分)、生地、人參(各一錢)、炙甘草、豬苓、白茯苓、橘紅神麯、澤瀉(各五分)、白朮、蒼朮(各八分)、黃耆(錢半)、知麻(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

蒼朮湯

治濕熱腰腿疼痛。

蒼朮(三錢)、柴胡(二錢)、黃柏、防風(各一錢)

上用水煎,空心服。

(丹溪)、二妙散、治濕熱在經,筋骨疼痛,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加薑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蒼朮(去皮,炒制,等分)

上為末。搗生薑煎沸湯調服。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氣實者,加少酒佐之。此即《集要》二神湯,各三錢半,用水煎,空心服。

一方以二妙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威靈仙(酒炒,五分)、為末,服之佳。

加味二妙丸

治兩足濕痹,疼痛如火燎,從兩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皆是濕熱為病,此方主之。

歸尾、川牛膝、川萆薢、防己、龜板(酥炙,各一兩)、蒼朮(米泔浸炒,四兩)、黃柏(二兩,酒浸,曬乾)

酒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薑、鹽湯送下。

(《丹溪》)、蒼朮黃柏丸、治濕熱,食積,痰飲,流注,腳氣。

蒼朮(鹽水炒)、黃柏(鹽水炒)、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檳榔(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服。血虛,加牛膝、龜板;肥人,加痰藥。

《正傳》、虎脛骨丸、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衝腿膝等證因熱所成者,經驗。

牛膝、歸尾(各二兩)、龜板(酥炙)、虎脛骨(酥炙)、防己(各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宿)、黃檗(酒浸日曬,各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薑、鹽湯送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錢。

(河間)、苦參丸、治血虛風熱著痹。

苦參(二兩,取粉)、丹參(炙)、沙參、人參、防風(去叉)、五加皮、蒺藜(炒去刺)、烏蛇(酒浸取肉)、蔓荊子、龜板(酥炙)、虎骨(酥炙)、玄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不蛀皂角一斤銼碎,以水三升挪取汁,於無油鐵器熬成膏,加煉蜜四兩和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良久,夜臥共三服,荊芥薄荷酒下。

(陳氏)、苦參丸、方在外科。

治遍身瘙癢,癬疥瘡瘍。

(錢氏)、苦參丸、方在痘疹。治痘後潰爛,瘡毒疥癩。

硃砂涼膈丸

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山梔(各一兩)、人參、茯苓(各半兩)、硃砂(三錢,另研)、冰片(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硃砂為衣。熟水送下五、七丸,日進三服。食後。

(東垣)、硃砂安神丸、一名黃連安神丸。治心神煩亂,發熱怔忡不寐,或寐中驚悸頭運等證。

生地、硃砂(另飛為衣)、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一錢半)

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後用溫水、涼水送下亦可。

(錢氏)、安神丸、治熱渴心悶,脈實頰赤口燥。

麥冬、馬牙硝、白茯苓、寒水石、山藥、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兩)、龍腦(一字)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水化下。

《秘旨》、安神丸、方在小兒。治心虛驚悸。

十味安神丸

方在小兒。治虛驚。

七味安神丸

方在小兒。治心熱多驚。

《集驗》、龍腦安神丸、治男婦小兒五積癲癇,不論遠近,發作無時,但服此藥,無不痊愈。

龍腦(研)、麝香(研)、牛黃(研,各三錢)、犀角屑、人參、茯神、麥冬、硃砂(飛,各二兩)桑白皮(炒)、地骨皮、甘草(炙,各一兩)、馬牙硝(二錢)、金箔(三十五片)

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寒用熱水,熱用涼水,不拘時化下一丸,小兒半丸。如病二、三年者,日進三服。若男婦虛勞,喘嗽發熱者,用新汲水化下,其喘滿痰嗽立止。

(萬氏)、龍腦安神丸、方在小兒。治驚痰,及痘中昏悶譫妄。

抑青丸

治肝火。

黃連(薑汁炒)

上單用一味為末,粥丸,溫水下。

(錢氏)、抑青丸、方在小兒。治肝熱急驚搐搦。

瀉青丸

治肝膽火,並小兒急驚發搐,眼赤睛疼。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山梔、大黃(等分)

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瀉金丸

治肺火。

用黃芩為末,滴水丸。白湯下。

(丹溪)、茱連丸、治濕熱吐酸。

黃連(陳壁土炒,二兩)、黃芩(制同,一兩)、陳皮、蒼朮(米泔浸)、吳茱萸(煮少時,浸半日,曬乾,各一兩)、或加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津液送下。

左金丸

治肝火脅肋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淋秘、泄瀉,一切肝火等證。

黃連(六兩,炒)、吳茱萸(一兩,湯泡片時,炮乾用)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白朮、陳皮煎湯下三、四、五十丸。

大補丸

治陰火。

黃柏(鹽酒炒褐色)

米粥丸。血虛,四物湯送下;氣虛,四君子湯送下。

大造丸

此方治陰虛血熱,能使耳目聰明,鬚髮烏黑,有奪造化之功,故名大造。亦治心風失志,虛勞水虧等證。

紫河車(頭生壯盛者一具,以米泔洗淨,少加酒,蒸極爛搗膏,以山藥末收,烘乾用;或洗淨即以新瓦上焙乾用)、敗龜板(自死者,酥炙,二兩)、黃柏(鹽酒炒,兩半)、杜仲(酥炙,兩半)、牛膝(酒洗,一兩二錢)、天門冬、麥門冬(各一兩二錢)、熟地(二兩半,用砂仁末六錢,茯苓二兩一塊,同稀絹包,入好酒煮七次,去茯苓不用)、夏加五味子七錢

上除熟地黃另杵外,共為末,用酒煮米糊同熟地膏搗丸,桐子大;或蜜丸亦可。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鹽湯、薑湯任下,冬月酒下。婦人,加當歸二兩,去龜板;男子遺精白濁,婦人帶下,加牡蠣一兩半。

(丹溪)、大補陰丸、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炒)、知母(鹽酒炒,各四兩)、熟地(酒洗,蒸,搗爛)、龜板(酥炙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用豬脊髓蒸熟,和煉蜜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薑、鹽、酒送下。

《秘傳》、大補天丸、治男婦虛損勞傷,形體羸乏,腰背疼痛,遺精帶濁。

紫河車(初胎者一具,米泔洗淨,入小砂罐內,加水一碗煮沸,候冷取起,放竹籃中,四圍用紙糊密,烘乾為末,入群藥和勻)、黃柏(蜜炒)、知母(乳炒)、龜板(酥炙,各三兩)、懷熟地(五兩,搗)、牛膝(酒洗)、肉蓯蓉(酒洗)、麥門冬、山藥(炒)、虎脛骨(酥炙)、黃耆(蜜炙)、茯神(各兩半)、杜仲(制)、何首烏(制)、人參、白芍藥(冬月一兩)、枸杞(各二兩)、生地(酒洗,沙鍋煮爛,搗)、天門冬、當歸(酒洗)、北五味(各一兩)、冬加乾薑(半兩,炒黑)

上為細末,用豬脊髓三條蒸熟,同煉蜜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冬月酒下。

大補地黃丸

治精血枯涸燥熱。

黃柏(鹽酒炒)、熟地(酒蒸,各四兩)、當歸(酒洗)、山藥(炒)、枸杞(各三兩)、知母(鹽酒炒)、山茱萸、白芍藥(各二兩)、生地(二兩半)、肉蓯蓉(酒浸)、玄參(各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丹溪)、補陰丸、一名虎潛丸。降陰火,滋腎水。

黃柏(制)、知母(制)、熟地(酒洗,各三兩)、龜板(酥炙,四兩)、白芍(酒炒)、當歸、牛膝(各二兩)、虎脛骨(酥炙)、鎖陽(酥炙)、陳皮(各兩半)

上為細末,酒煮羯羊肉為丸,桐子大。冬加乾薑半兩。每服五、六十丸,姜鹽湯,或酒下。

(節齋)、補陰丸

黃柏、知母(俱酒炒)、龜板(各三兩)、熟地(五兩)、鎖陽、枸杞、天冬、白芍(各二兩)、五味(一兩)、乾薑(五錢)

煉蜜入豬脊髓三條搗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冬月用酒。

三補丸

治三焦火熱。

黃連、黃芩、黃柏

滴水丸,桐子大。白湯送下,或淡鹽湯亦可。

(東垣)、滋腎丸、降腎火。桂與火邪同體,此寒因熱用法也。凡不渴者,病在下焦,宜用之。《良方》云:或腎虛足熱,小便不利,肚腹腫脹,皮膚脹裂,眼睛突出,此神劑也。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知母(同上)、肉桂(二錢)

為細末,熟水為丸。百沸湯空心送下二百丸。

加味虎潛丸

治諸虛不足,腰腿疼痛,行步無力。壯元氣,滋腎水。

熟地黃(八兩)、人參、黃耆(炙)、當歸、杜仲(酥炙)、牛膝(酒蒸)、鎖陽(酒洗)、龜板(酥炙)、菟絲子(制)、茯苓、破故紙(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虎骨(酥炙,各一兩)山藥(炒)、枸杞(各二兩)

上煉蜜加豬脊髓酒蒸熟同搗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淡鹽湯,或酒任下。

加味坎離丸、生精養血,升水降火。

川黃柏(八兩,分四分,用清酒、鹽水、人乳、蜜水各浸二兩,曬乾,炒褐色)、熟地(八兩,用茯苓四兩打碎,砂仁二兩,三味同入絹袋中,好酒三瓶煮乾,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知母(八兩,鹽酒浸炒)、白芍(酒浸一日,曬乾)、當歸、川芎(各四兩)

上為末,同鋪筐中,日曬夜露,三日為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冬月溫酒任下。

三才封髓丹

降心火,益腎水。

天門冬、熟地黃、人參(各一兩)、黃柏(炒褐色,三兩)、砂仁(炒,半兩)、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肉蓯蓉五錢,切片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空心送下。

當歸龍薈丸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肝經實火皆宜用之,及一切躁擾狂越,驚悸不寧等證。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蘆薈、大黃、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白湯任下。

《良方》、蘆薈丸、治疳癖肌肉消瘦,發熱潮熱,飲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肝火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證。

蘆薈、胡黃連、黃連(炒焦)、木香、白蕪荑(炒)、青皮(各五錢)、當歸、茯苓、陳皮(各兩半)、甘草(炒,七錢)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湯下。

大蘆薈丸

方在小兒。治小兒肝脾疳積發熱。

加減蘆薈丸

方在小兒。治證同前。

三聖丸

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炒)、橘紅(炒,一兩)、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薑湯下。

術連丸

治嘈雜。

白朮(四兩,土炒)、黃連(一兩,薑汁炒)

上為末,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百餘丸,薑湯下。

軟石膏丸

治嘈雜噯氣。

軟石膏(煅)、半夏(制)、南星(制)、香附子(炒)、梔子仁(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粥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地榆丸

治血痢下血極效。

地榆(微炒)、當歸(微炒)、阿膠(糯米炒)、黃連(去須)、訶子(取肉炒)、木香(曬乾)、烏梅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或食前,陳米飲吞下。

槐角丸、治五種腸風下血,並痔漏脫肛。

槐角(炒)、黃芩、地榆、當歸、防風、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米酒、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一方有烏梅肉。

《御藥》、阿膠丸、治腸風下血。

黃連、阿膠(炒珠)、赤茯苓(等分)

上將連、茯為末,阿膠用酒熬化,和末,眾手為丸。食前米湯送三、五十丸。或共為末糊丸亦可。

聚金丸

治酒毒大腸蓄熱下血。

黃芩、防風(各二兩)、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臟連丸

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

大鷹爪黃連(半斤)、槐米(二兩)、枳殼(一兩)、防風、粉草、槐角、香附、牙皂、木香(各五錢)

上用陳倉米三合,同香附一處為末,外藥共為細末,用豬大臟約長二尺,洗淨,裝入米、附縛定,量用水二大碗,沙鍋炭火煮,干即添水,漫火煮爛如泥,取起和藥搗勻,丸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七、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一料病痊。

《局方》、酒蒸黃連丸、治一切熱瀉便血,並伏暑發熱,解酒毒。

黃連(半斤,用淨酒二升,浸以丸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乾)

上為末,滴水丸。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黃連丸

治腸紅便血,痔瘡腫痛。

黃連、吳茱萸(等分)

上二味,用滾湯同漉過,罨一、二日,同炒揀開,各另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糞前紅,服茱萸丸;糞後紅,服黃連丸,俱酒上。此與左金丸稍同。

豬臟丸

方在外科。治大便痔漏下血。

保和丸

方在小兒。治飲食酒積停滯。

四順清涼飲

方在攻陣。治臟腑血熱,煩渴秘結。

(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者。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