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張氏醫通 卷十三

◄◄ 回張氏醫通總目錄

目次

卷十三·專方

諸家類集方藥。皆隨論次第。是編逐門但隸專方。其藉古方加減各門可以通用者。彷彿祖劑之義。另自為卷於後。

中風門

侯氏黑散(金匱)、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

菊花(三兩)、白朮(一兩)、防風(八錢)、桔梗(六錢)、黃芩(四錢)、人參、茯苓、細辛、當歸、乾薑、芎藭、桂枝、牡蠣(熬)、礬石(各二錢二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服自能助藥力。(外臺藉此治風癲疾)大風四肢煩重。脾土受風水之制。土氣內結。不能敷布於四末也。心中惡寒不足者。胸中為濁氣填塞。心火內蘊。不得發越。熱極反兼寒化也。方中用菊花為君。以解心下之蘊熱。防、桂、辛、桔以升發腠理。參、苓、白朮以實脾杜風。芎、歸以潤燥熄火。牡蠣、礬石以固澀腸胃。使參、術之性。留積不散。助其久功。乾薑、黃芩一寒一熱。寒為風之嚮導。熱為火之反間也。用溫酒服者。令藥性走表以開其痹也。冷食而禁諸熱物者。恐礬得熱而下。不能盡其藥力。以礬石性得冷即止。得熱則下也。、郭雍曰。黑散本為滌除風熱。方中反用牡蠣、礬石止澀之味。且令冷食使藥積腹中。然後熱食。則風熱痰垢與藥漸次而下也。

風引湯(金匱、千金名紫石散)、除熱癱癇。並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日數十發。

大黃、乾薑、龍骨(熬。各一兩二錢)、甘草、牡蠣(熬。各六錢。)、滑石、石膏(各一兩八錢。)、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寒水石(如無。石鹽代之)、桂枝(各一兩。千金作桂心)

上十二味。杵節。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巢氏借治腳氣。郭雍借治火逆。)、風者外司厥陰。內應肝木。上隸手經。下隸足經。中見少陽相火。所以風自內發者。由火熱而生也。風生必害中土。土病則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癱者風木挾痰注於四肢也。癇者風熱擾其經脈內應於心主也。前方祛風外散。此方引風內泄。故用大黃。兼甘草、桂枝、滑石、石膏以化風熱。乾薑以為反諜。使火無格拒之虞。石英、寒水以潤血燥。石脂、龍骨、牡蠣以補塞其空。絕風火復來之路也。

千金三黃湯(金匱)、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黃芩(各三錢。八分)、獨活(三錢)、細辛(一錢五分)、黃耆(六錢)

上五味。水煎溫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錢半。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錢。悸。加牡蠣二錢。渴。加栝蔞根二錢。先有寒。加附子一片。、石頑曰。此方。千金云仲景三黃湯。治惡寒經日不止。不欲飲食。全似內外虛寒之候。而方中反用黃芩之苦寒。豈不礙麻黃輩之溫散乎。既用麻黃。復用黃耆。豈不礙表氣之閉拒乎。曷知惡寒經日不止。雖有似乎虛寒。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致。不欲飲食。亦是風熱內蘊之故。觀煩熱心亂一語。病情灼然。故方中雖以麻黃、獨活、細辛開發腠理於外。即以黃芩清解風出於內。更慮衛虛難於作汗。乃以大劑黃耆助之。與黃耆建中之義不殊。其用黃耆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一以杜虛風復入之路也。方後復云。心熱加大黃。言服前藥後心中煩熱不除。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泄也。其加枳實。加人參。加牡蠣。加栝蔞等法。或治旺氣。或助本元。各隨標本而施。加附子者。專佐麻黃之蒸發。助黃耆溫經。殊非陰寒之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沠。、詳金匱以千金二字名方。珍重之也。千金祖金匱之意而銜其集曰。備急千金方。不忘祖述之本也。

千金竹瀝飲子、治風痱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者。用此方。當先以竹瀝。(二十分。)生葛汁(十分。)、薑汁(一分)和服。然後用竹瀝飲子。

芎藭、防己、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分)、羚羊角(三分)、石膏(六分)、杏仁(十四粒)、麻黃、防風(各分半。)

上十三味。水煮減半。內竹瀝十分。生葛汁五分。薑汁半分。分三服取汗。間二三日更服一劑。三服後隨病進退增減。

地黃飲子、治腎氣不上交於心。舌喑足痱。

熟地黃(三兩。)、巴戟天(酒浸去骨。)、肉蓯蓉(酒浸。去腐。切焙。)、山茱萸(去核)、石斛、附子(炮。)、白茯苓、石菖蒲、遠志(甘草湯泡。去骨。)、甜肉桂、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五味子(五錢。)

共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五片。大棗一枚。薄荷七葉。水煎。日二服。服無時。、喻嘉言曰。方中桂、附、巴戟。原為驅逐濁陰痰涎而設。不可執己見而輕去之。

天麻丸、治腎臟虛熱生風。

天麻、牛膝(二味酒浸。二日。焙。)、川萆薢、黑參、羌活(各四兩。)、杜仲(酒炒。七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當歸(十兩。)、生地黃(酒浸。焙。十六兩。)

為末。煉白蜜丸。侵晨沸湯。臨臥溫酒。送七十丸。、方中雖以歸地補養陰血為君。其妙用全在天麻與牛膝同浸同焙。俾風痰濁濕咸從下趨而不敢上逆。得力又在附子之雄。引領歸、地直入下焦。填補其空。使風邪無復入之慮。萆薢、杜仲以祛在裡濕熱。羌活、黑參以疏在表風熱。標本合治有法。斂散各得其宜。此方具矣。

牛黃清心丸(局方裁定)、治初中痰涎壅盛。昏憒不省。語言謇澀。瘛瘲不遂。一切痰氣閉塞證。

牛黃、羚羊角(勿經火。鎊為末。)、茯苓、白朮(生用。)、桂心、當歸、甘草(各三錢。)、麝香、雄黃(煉。水飛淨。各二錢。)、龍腦(錢半。)、人參、犀角(各五錢)

上十二味。各取淨末配勻。蜜如成劑。分作五十丸。金箔為衣。待乾蠟護。臨用開化。沸湯薑湯任下。(原方尚有防風、黃芩、麥門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藭、阿膠。大豆黃卷、蒲黃、神麯、白蘞、乾薑、薯蕷、大棗一十六味。因太冗雜故去之。)

清心牛黃丸、治暴中神昏不語。痰塞心包。口角流涎。煩熱氣急。一切痰熱閉遏證。

西牛黃(三錢)、陳膽南星(一兩)、黃連(薑汁浸炒。五錢。)、當歸、甘草(炙。各三錢五分。)、辰、砂(五錢。水飛。)

為極細末。蒸餅和勻。分作五十丸。金箔為衣。候乾蠟護。臨服剖開。生薑湯、簿荷湯、人參湯。量虛實選用調化服。

至寶丹(局方)、治諸中卒倒。痰飲血氣俱閉。寒熱交錯者。

生烏犀角(鎊。)、硃砂(研。水飛。)、雄黃(研。水飛。)、生玳瑁(鎊)、琥珀(勿見火研。各一兩)、麝香(研)、龍腦(研。各一錢)、金銀箔(各五十片。)、西牛黃(研。半兩。)、安息香(以無灰酒飛過。濾去沙土。約取淨一兩。微火熬成膏。如無。以蘇合香油代之。)

上將犀玳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膏重湯煮後。入諸藥和搜成劑。分作百丸。蠟護。臨服剖用。參湯調化二丸。

卒中山嵐瘴氣。及產後惡血攻心。童便入薑汁化服。

蘇合香丸(局方裁定)、治傳屍殗殜。心腹卒痛。僵仆不省。一切氣閉。屬寒證。

蘇合香(另研。白色者佳。)、安息香(無灰酒熬。飛去砂土。各二兩。)、薰陸香(另研。)龍腦(另研。)、丁香、麝香(另研。勿經火。各一兩。)、青木香、白朮、沉香(另研極細。)、香附(炒。)、烏犀角(鎊屑。另研極細。)

上十一味為末。逐一配勻。諒加煉白蜜和劑。分作五十丸。另以硃砂一兩。水飛為衣。蠟護。臨用剖開。井花水生薑湯。溫酒化下一丸。(原方尚有白檀香、蓽茇、訶黎勒三味。因太澀燥。故去之。蘇合香丸取諸。香以開寒閉。僅用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嚮導。與至寶丹中用龍腦。桂心無異。)李士村曰。牛黃丸、蘇合香丸。

皆中風門中奪門之將。而功用迥異。熱阻關竅。用牛黃丸開之。寒阻關竅。用蘇合香丸開之。若夫口開手撒。眼合聲鼾。自汗遺尿等虛脫證。急用參、附峻補。庶或可救。若用牛黃、蘇合之藥。入口即斃也。

稀涎散、治中風卒倒。痰涎擁盛者。脈氣虛微禁用。

豬牙皂角(四條。去皮弦子。酥炙。另為末。)、白礬(一兩。半生半枯。為末。)

每用三字。溫水灌下。未蘇。少頃再用。一方。用巴豆六粒。去皮膜研壓去油。入礬中熔化。待礬枯為末。和牙皂末拌勻。每用四五分。吹入鼻中即吐。、濁氣風湧而上。則清陽失位倒置。故令暴僕。以此先治其標。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便止。若欲攻盡其痰。則液無以養筋。令人攣急筋枯。此為大戒。

舒筋三聖散、治口眼喎斜。左急右緩。血脈受邪者。

當歸、肉桂、延胡索(等分)

為散。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早暮各一服。

參歸(三聖散)、治風中血脈。左半肢廢。口目左喎。

舒筋三聖散去延胡索加人參。、風中血脈。急需流布營氣。營行脈中。便不當泛用風藥。所謂血行風自滅也。至於左半肢廢。氣血不能運行。延胡耗血。胡敢輕試。必藉人參引領當歸、肉桂。何慮虛風之不散乎。

正舌散、治驚痰堵塞竅隧。肝熱生風。舌強不正。

蠍尾(去毒。滾醋泡。炒。三錢。)、茯苓(一兩。薑汁拌曬。)

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並擦牙齦。日三度。面赤。倍蠍尾加薄荷半兩。每服四錢。水煎。熱服取汗效。

解語湯、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防風、天麻(煨切。薑汁拌焙。)、附子(炮。各一錢五分。)、棗仁(炒研。二錢五分。)、羚羊角(鎊。)、觀桂、羌活(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煎。入竹瀝半杯。薑汁數匕。服無時。脈虛。加人參。

祛風定志湯、治心虛驚悸。不能言。

防風、棗仁(炒研)、人參、當歸(各一錢)、遠志肉(一錢二分)、橘紅、菖蒲、南星(泡)、茯苓(各八分)、羌活、甘草(炙。各五分。)、生薑(五片。)

水煎。服無時。

甄權防風湯(千金)、治偏風。

防風、芎藭、白芷、牛膝、狗脊、萆薢、白朮(各三錢)、羌活、葛根、附子(外臺。作人參)、杏仁(各六錢)、薏苡仁、石膏、桂心(各九錢。)、麻黃(一兩二錢)、生薑(兩半)

上十六味。水煎。分三服。並針風池肩髃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各一。凡七穴。一劑覺好。更進一劑。即針一度。九劑九針即瘥。灸亦得。

薏苡仁湯、治中風濕痹。關節煩疼不利。

薏苡仁(一兩。薑湯泡)、芍藥(酒洗)、當歸(各錢半)、麻黃(去節)、桂(各八分)、蒼朮(去皮。芝麻拌炒。一錢。)、甘草(炙。七分)、生薑(七片)

水煎。服無時。若自汗。加石膏。煩熱疼痛。加酒黃柏。厥冷拘急。加熟附子。

升麻胃風湯、治胃風能食。手足麻瞀。目瞤面腫。

升麻、當歸、白芷、葛根(各六分)、蒼朮(制。八分)、麻黃(去節。)、藁本、羌活、草豆蔻(研)、蔓荊(子。研。各四分)、柴胡、黃柏(薑製。各三分)、甘草(炙。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水煎。食遠服。、按風入胃府。大便清血四射。用人參胃風湯之桂、芍祛之內散。風入胃經。面目瞤動。面腫者。用升麻胃風湯之升、葛、麻黃輩祛之外散。不可不辨。

犀角升麻湯、治風熱頭面腫痛。頰上如糊。咽喉不利。

犀角(鎊。三錢)、升麻(一錢五分)、防風、羌活(各一錢二分)、白芷、黃芩、白附子(各六分。)、甘草(炙。四分。)

水煎。食遠溫服。

烏藥順氣散(局方)、治暴中風氣攻注。遍身麻痹。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塞。有痰聲者。

麻黃(去根節。泡)、橘皮、烏藥(各三兩)、殭蠶(炒)、川芎、枳殼、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五錢)

上十味為散。每服半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熱服。、吳鶴臬曰。此治標之劑。初病邪氣實者宜之。

解風散、治風成為寒熱。頭目昏眩。支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滯。

人參(二兩半)、麻黃(去節。一兩半)、芎藭、獨活、細辛、甘草(炙。各一兩)

為散。每服四五錢。入生薑五片。薄荷七葉。水煎服。、按此本千金三黃湯去耆、芩加參、芎、甘草。彼主杜風清熱。此主解散虛風。同源異沠。、今人但知人參為補虛之藥。不知人參有祛邪蕩實之功。此證因虛風久襲。若獨用麻黃。無人參助其胃氣。必不能克效也。

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近效白朮附子湯(朮附湯下)、千金八風續命湯(續命湯下)、千金獨活湯(桂枝湯下)、三生飲(星香湯下)、四物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小續命湯(續命湯下)、三化湯(小承氣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大秦艽湯(四物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大建中湯(保元湯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大省風湯(星香湯下)、八味順氣散(四君子湯下)、千金附子散(麻黃湯下)、省風湯(星香湯下)、秦艽升麻湯(升麻湯下)、滌痰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星香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麻黃附子湯(麻黃湯下)、倉公當歸湯(麻黃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千金排風散(續命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

傷寒門

香蘇散(局方)、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

香附(薑汁浸。勿炒)、紫蘇莖葉(各二兩)、橘皮(一兩)、甘草(炙。五錢)

為散。每服半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去滓熱服。暖覆取微汗。日三夜一服。以得汗身涼為度。

芎蘇散、治三時感冒。偏於血分者。

半夏、茯苓、橘皮、葛根、柴胡、紫蘇、川芎、枳殼、桔梗(等分。)、甘草(炙。減半)

為散。每服半兩。加薑、棗煎服。取微汗效。、本方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名參蘇飲。治虛人感冒。偏於氣分者。

十神湯(局方)、治感冒頭痛。

麻黃(去節。泡)、葛根、紫蘇、香附、橘皮、芍藥、川芎(各一錢)、白芷、升麻、甘草(炙。各五分)、生薑(五片。)、蔥白(四莖)

水煎。去滓熱服。取微汗。

大陷胸丸(玉函)、治結胸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大黃(八兩)、葶藶(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陷胸湯(玉函)、治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

大黃(二兩)、芒硝(三合)、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小陷胸湯(玉函)、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三錢)、半夏(三合。洗)、栝蔞實(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蔥白香豉湯(千金)、治時疫傷寒。三日以內。頭痛如破。及溫病初起煩熱。

蔥白(連須。一握)、香豉(三合)、

上二味。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秋冬加生薑二兩。、按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與產後痢後用伏龍肝湯丸不殊。既可探決死生。且免招尤取謗。真危證解圍之良劑也。

加減蔥白香豉湯、治三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難用葳蕤湯者。用此代之。

此即蔥白香豉湯蔥白減半。加葳蕤二錢。白薇、青木香、桔梗各一錢。甘草、薄荷各三分。白蜜三匕。

葳蕤湯(千金)、治風溫自汗身重。及冬溫發熱咳嗽。

葳蕤(錢半)、石膏(二錢。碎)、白薇、青木香、麻黃(去節。泡)、杏仁(去皮尖。碎)甘草(炙。)、獨活、芎藭(各一錢)

上九味。水煎。日三服。(一方。有葛根一錢。)、按千金葳蕤湯乃長沙麻黃升麻湯之變方。為冬溫咳嗽咽乾痰結。發熱自利之專藥。以冬時有非節之暖。則陽氣不藏。少陰受病。故首推葳蕤之潤燥止咳為君。佐以白薇、青木香苦鹹降泄。即春時伏氣發溫。更感於風之證。亦不出此。以葳蕤為少陰厥陰二經之嚮導也。麻黃為發汗之重藥。得石膏則有分解寒熱互結之功。倘病勢較輕。不妨於中裁去麻黃、石膏、獨活、芎藭、杏仁等味。合以蔥白、香豉之類。未為不可。如果熱勢紛糾急須開泄者。麻黃、石膏又所必需。在用方者臨病之權衡耳。

犀角地黃湯(千金)、治傷寒溫病。一應發汗而不得汗。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血面黃。或中脘作痛。

犀角、生地黃(酒浸。另搗)、牡丹皮、白芍(等分。)

上四味。水煎去滓。入地黃。再煎數沸。濾清服。喜忘如狂。加大黃、黃芩。脈大來遲。腹不滿而自言滿者。加當歸、肉桂。吐衄。加藕汁、扁柏、童便。

豬膚湯(玉函)、治少陰經伏熱咽痛。、豬膚(五兩。撏光後以湯泡刮下者。)、水煎。濾去滓。加白蜜、白粉。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黃連阿膠湯(玉函)、治熱傷陰血便紅。

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一錢。)、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一枚。生)

上三味。水煎去滓。入阿膠烊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玉函)、治誤下痢不止。脈促喘而汗出。

葛根(半兩。)、黃芩(二錢。)、黃連(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先煮葛根。次納諸藥。去滓。分溫再服。

人中黃散、治疙瘩溫。

人中黃(一兩。)、雄黃、辰砂(各一錢。)

為散。每服二錢。薄荷、桔梗湯下。日三夜二服。

導赤瀉心湯、治熱傳手少陰。神昏。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山梔(薑製。炒黑)、滑石(碎)、知母、犀角、甘草(生)、人參、麥門冬(去心)、茯神(各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燈心(一握)

水煎熱服。此湯專治傷寒熱傳手少陰心經之證。蓋取金匱瀉心湯為主。以其熱在上而不在下。病在氣而不在血。故於本方裁去大黃。易入山梔以清包絡之熱。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煩。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滑石為導赤之嚮導。薑、棗為散火之間使。用犀角者。即導赤散中之地黃。用滑石者。即導赤散中之木通。雖無導赤散中藥味。而導赤散之功效備其中矣。嘗見時師畏人參助火。除去不用。此與驅飢疲而御大敵何異哉。

桂枝湯(方祖)、麻黃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五苓散(方祖)、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黃龍湯(小承氣湯下)、小承氣湯(方祖。)、小柴胡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半夏瀉心湯(方祖)、大黃黃連瀉心湯(伊尹三黃湯下)、附子瀉心湯(伊尹三黃湯下)、梔子豉湯(方祖)、枳實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下)、四逆湯(方祖)、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白通湯(四逆湯下)、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越婢湯(麻黃湯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白虎湯(方祖)、涼膈散(方祖)、雙解散(涼膈散下)、黃連解毒湯(伊尹三黃湯下)、三黃石膏湯(伊尹三黃湯下)、三黃梔子豉湯(伊尹三黃湯下)、清熱解毒湯(白虎湯下)、人中黃丸(伊尹三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乾薑人參半夏丸(理中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附子湯(朮附湯下)、回陽返本湯(四逆湯下)、生地黃黃連湯(四物湯下)、生脈散(方祖)

暑門

金匱一物瓜蒂湯、治夏暑以水灌汗。身熱疼痛。

瓜蒂(十四個。熬銼)

上一味。水煎。去滓頓服。少頃即吐。不吐探之。、此方之妙。全在探吐以發越郁遏之陽氣。則周身汗出表和。而在內之煩熱。得苦寒湧泄亦盪滌無餘。今人目睹其方而不知用。醫道之陋若此。

消暑十全散、治傷暑。兼感風邪。發熱頭痛。

香薷(二錢。)、扁豆(炒捶)、厚朴(薑製)、陳皮、甘草(炙)、白朮、茯苓、木瓜、藿香、蘇葉(各一錢)

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效。

局方香薷飲、治傷暑。腹中不和。煩渴引飲。

香薷(二錢)、厚朴(薑製。一錢)、扁豆(炒研。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

水煎。井中沉冷服之。身熱欲得汗者熱服。

黃連香薷飲(活人)、治傷暑。大熱煩渴。、

香薷(二錢)、黃連(酒炒。半錢)、厚朴(薑製。一錢)

水煎熱服。

導赤散(局方)、治小腸實熱。小便赤澀。

生地黃(五錢)、木通、甘草梢(生。各一錢。)、竹葉(一握。)

上四味。水煎熱服。溺血。加辰砂五分。(一方多燈草。一方多車前。)、

十味香薷飲、治傷暑。體倦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酒炒。)、白朮、茯苓、甘草(炙。)、扁豆、陳皮(醋炒。)、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

水煎。欲作汗熱服。欲利小便冷服。

六和湯、治傷暑霍亂煩悶。喘嘔吐瀉。

香薷(二錢。)、人參、茯苓、甘草(炙)、扁豆、厚朴(薑製。)、木瓜、杏仁(泡。去皮尖。)、半夏(醋炒。各一錢)、藿香、砂仁(炒研。各六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水煎熱服。

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五苓散(方祖)、梔子豉湯(方祖)、益元散(方祖)、白虎湯(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消暑丸(二陳湯下)、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養胃湯(平胃散下)、大順散(理中湯下)、冷香飲子(四逆湯下)、漿水散(四逆湯下)、來復丹(金液丹下)、清燥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蒼朮白虎湯(白虎湯下)、生脈散(方祖)、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針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桂苓丸(五苓散下)、參苓白朮湯(四君子湯下)、錢氏白朮散(四君子湯下)、黃連解毒湯(伊尹三黃湯下)、保元湯(方祖)

濕門

羌活勝濕湯、治風濕上衝頭痛。項似拔。腰似折。

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藁本、蔓荊子(碎。)、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三片。)

水煎熱服。緩取微似汗。過汗則風去濕不去也。如無頭痛。去蔓荊子。換蒼朮。

除風濕羌活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日晡發熱。

羌活、防風、柴胡、藁本、蒼朮(泔制。各一錢)、升麻(八分。)、生薑(一斤。)

水煎。空心熱服。覆暖取微汗。、按羌活勝濕湯。與除風濕羌活湯。同源異沠。此治頭項之濕。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風藥。以祛上盛之邪。然熱雖上浮。濕本下著。所以復用獨活透達少陰之經。其妙用尤在緩取微似之汗。故劑中加用甘草。以緩諸藥辛散之性。則濕著之邪。亦得從之緩去。無藉大開汗孔。急驅風邪之法。使肌腠餒弱無力。濕邪因之內縮。但風去而濕不去也。其有腰以下重。寒濕之邪留於陰分也。本方加防己以逐濕。必兼生附以行經。或見身重腰沉沉然。濕熱之邪遍於陽分也。本方加蒼朮以燥濕。必兼黃柏以清熱。非洞達長沙朮附、桂附、梔子、柏皮等方。不能效用其法。其除風濕羌活湯。治外淫之濕。而無上衝頭項之痛。則川芎、蔓荊無預也。亦無濕著腰疼之患。與獨活尤無交涉。故但用羌、防、藁、姜。益入升、柴、蒼朮。開提周身關腠。則濕邪自無所容而外散矣。

神術湯(局方)、治風木之邪。內乾濕土。泄利下血。

蒼朮(泔浸。麻油拌炒。)、藁本、川芎、羌活(各一錢。)、白芷、甘草(炙。)、細辛(各五分)、生薑(三片。)、蔥白(二莖連須。)

上九味。水煎熱服。按神術湯純用風藥。與羌活勝濕相去不遠。如何可治泄利下血。蓋火淫陽明之血。則燥金受傷。只合清涼。最嫌風燥。若風乘太陰之血。則濕土被郁。法當升散。切戒寒涼。當知陽明來者。色必鮮明。太陰來者。色必清稀。其源各異。故其治亦迥乎不侔。究其旨。不越風能勝濕之義。蒼朮專主木邪乘土。故能治外納諸邪。以風木之邪內乾土臟。故用羌、藁、芷、辛等風藥。兼川芎以引入血分。甘草以調和胃氣。胃氣敷布有權。泄利下血自止。蓋汗即血之液。奪其汗則血中之濕熱邪氣。悉從外泄而無內滯之患矣。

升陽除濕防風湯(即升陽防風湯。)、治風濕飧泄。及腸風滯下便血。

防風(二錢。)、蒼朮(泔浸。去皮飯上蒸)、白朮(土炒。)、茯苓、白芍(各一錢)、生薑(一片。)

水煎。熱服取微汗。、陽陷於下。則成飧泄。濕犯於上。則令頭痛。清濁倒置而然。故用風藥以勝濕也。然風木之病。稍加桂枝、甘草監製。其功尤捷。

茵陳蒿湯(玉函)、治濕熱發黃。便秘脈實。

茵陳蒿(五錢。)、梔子(五枚。碎)、大黃(三錢)

上三味。水煎熱服。微利黃水去為度。未去。越三日再服。、按茵陳蒿湯。其旨全在通利水道。不得不借幽門為嚮導爾。

清熱滲濕湯、治夏月濕熱痿困。煩渴泄瀉溺赤。

黃柏(鹽酒炒黑。三錢)、蒼朮(去皮。同芝麻炒)、白朮(生)、茯苓、澤瀉、黃連(酒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生。三分)、竹葉(十片。)

水煎熱服。小便利為效。、老人虛人。加肉桂少許。氣虛喘乏。加人參。脈虛。合生脈散。內傷生冷。加炮姜。、按此本二妙合五苓之半。加黃連、甘草以燥夏令之濕熱。良可法也。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走注。遍身骨節煩疼。胸膈不利。足脛赤腫重痛。

羌活、甘草(炙。)、黃芩、茵陳(酒炒。各一錢。)、人參、苦參(酒洗。)、升麻(多汗。易黃耆。)、葛根、蒼朮(泔浸。自汗。易桂枝。)、歸身(各六分。)、白朮(薑製。)、防風(下腫。易防己。)、知母(疼熱。易黃柏)、豬苓、澤瀉(各八分)

水煎。熱服無時。、此濕熱疼腫之聖方。若不赤不腫痛上不熱為寒濕。禁用。

滲濕湯(理中湯下)、五苓散(方祖)、除濕湯(平胃散下)、腎著湯(理中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苓桂朮甘湯(桂枝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麻黃加朮湯(麻黃湯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五積散(平胃散下)、防己黃耆湯(方祖)、桂枝附子湯(朮附湯下)、白朮附子湯(朮附湯下)、甘草附子湯(朮附湯下)、桂枝湯(方祖)、桂苓甘露飲(五苓散下)、虎潛丸(大補丸下)、神芎丸(伊尹三黃湯下)、半夏瀉心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清燥湯(保元湯下)、春澤湯(五苓散下)、控涎丹(十棗湯下)、地黃飲子(中風門)、黑錫丹(金液丹下)、生脈散(方祖)、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燥門

千金五味子湯、治傷燥。咳唾中有血。引胸脅痛。皮膚乾枯。

五味子(五分。炒研)、桔梗、甘草、紫菀茸、續斷、竹茹、桑根皮(蜜炒。各一錢。)、生地黃(二錢)、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細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千金麥門冬湯、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須熱。渴而便秘。

麥門冬(去心。二錢)、桔梗、桑根皮(蜜炙。)、半夏、生地黃、紫菀茸、竹菇(各一錢。)、麻黃(七分)、甘草(炙。五分)、五味子(十粒。碎。)、生薑(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石頑曰。按千金麥門冬湯。即五味子湯中去續斷、赤小豆加門冬、麻黃、半夏、生薑。而五味子湯專治燥咳。方中反用續斷以燥濕。麥門冬湯專治火熱乘肺。咳唾有血。反用麻黃、半夏。世都莫解其故。是以並其方而置之。不知致燥之由。皆緣經脈阻滯。非續斷不能通之。咳唾有血。是傷寒大病後。餘邪蘊釀為火而乘於肺。非麻黃不能開之。痰凝氣結。津液不行。非半夏不能祛之。與活人知母麻黃湯和劑款冬花散等立法不殊。今人每謂半夏性燥。一切渴家亡血家禁用。又謂半夏辛溫。不當與門冬、竹茹寒潤藥同用。若爾。則金匱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俱不足法耶。

千金地黃煎、治風熱心煩。咳喘便秘。脾胃熱壅。食不下。

生地黃汁、枸杞子汁(二味酒搗。各取汁)、荊瀝、竹瀝(各半斤)、真酥、生薑汁(各一合。)、人參、天門冬(去心。各一兩)、白茯苓(八錢)、大黃(酒蒸)、梔子(薑汁炒黑。各五錢)

上十一味。以後五味為細末。入前六汁內。調服方寸匕。再服漸加。以利為度。

生地黃煎(千金)、治積熱煩渴。日晡轉劇。喘咳面赤。能食便秘。

葳蕤、知母、茯神、栝蔞根、鮮地骨皮(各二兩)、石膏(四兩。碎)、生地黃汁(二升)、麥門冬汁、白蜜(各一合)、生薑汁(二合。)、竹瀝(六合半。)

上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門冬汁。緩火煎至。四升。下煉白密、薑汁再煎數沸。

初服三合。日三夜一服。加至四合。夏月為散。收薑汁、竹瀝焙乾蜜丸服。煎膏尤妙。、喻嘉言曰。此方生液涼血。制火撒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良劑。然非能食便秘者。斷不可施。

通幽湯、治大便燥結。便出堅黑。

油當歸(二錢五分。)、升麻(三分。醋浸)、桃仁泥(一錢)、甘草(生炙。各五分)、紅花(少許)、熟地黃、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水煎。將成用藥汁磨檳榔五分。調入稍熱服。

潤燥湯

通幽湯加麻仁、大黃各一錢。

清涼飲、治上焦積熱。肺氣不化。口舌乾燥。

黃連、黃芩、薄荷、黑參、當歸、赤芍藥(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熱服。大便秘結。加酒蒸大黃。

四順清涼飲(一名四順飲。)、治血熱便秘脈實者。

當歸、赤芍、甘草、大黃(酒蒸。各一錢五分)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熱服。、按清涼飲治上焦之燥熱。故用薄荷之辛散。四順飲主下焦之燥結。故用大黃之苦寒。功用天淵。

麻仁丸(玉函)、治脾約。大便燥結。

厚朴(姜汗炒。)、芍藥、枳實(炒。各二錢)、大黃(四錢)、麻仁泥、杏仁(泡。去皮尖。各錢半)

上六味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飲服五十丸。日三服。以利為度。

潤腸丸、治大腸風熱血秘。

麻仁、桃仁(另研。各一兩。)、羌活、當歸(各半兩)、大黃(綠礬水浸。濕紙裹煨。半兩。)、皂角仁、秦艽(各半兩。一作防風。)

除二仁另研外。為細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本方加郁李仁、防風。名潤燥丸。

豬膽導(玉函)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虛人不可用膽導。陳醬薑、陳醬瓜皆可削為導。濕熱肥盛痰悶。可用黃瓜根浸濕削之為導。此即土瓜根導也。

蜜煎導

白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五寸。當熱時急作。冷則硬。納穀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去之。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固本丸(二冬膏下)、滋燥養營湯(四物湯下)、大補地黃丸(四物湯下)、虎潛丸(大補丸下)

火門

紫雪(局方)、治腳氣瘴毒。內外熱熾。狂越躁亂。心腹㽲痛。口舌生瘡。一切實火閉結。諸藥不效者。

黃金(十兩。賃金鋪中葉子有效。)

用水三斗。先煮一斗。旋添。煮至一斗為度。去金取汁煮下項藥。

石膏、寒水石(如無真者。元精石代之。)、磁石(醋煅)、白滑石(各五兩)

上四味。搗入前汁中。煮至五升。入下項藥。

烏犀角(鎊)、羚羊角(鎊)、青木香(切)、沉香(研。各五錢)、黑參(切)、升麻(各一兩六錢)、生甘草(八錢)、丁香(搗研。一錢。)

上八味。入前汁中。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入下項藥。

芒硝(一兩。)、焰硝(三兩)

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捶攪不住手。候有七合半。投在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藥。

硃砂(研細。水飛淨。五錢)、麝香當門子(研。一錢二分)

上二味。入前藥中。攪勻。勿見火。寒之二日。候凝結成霜紫色。鉛罐收貯。每服一分至二分。杵細。冷水或薄荷湯調下。小兒以意量減。、此即千金玄霜。局方於紫雪方中。參入甘草、丁香、硃砂三味。遂用紫雪之名。一方而兼兩方之制。但此專主石藥毒火。方中丁香一味。用方者審之。、黃金本無氣味。必鋪中葉子。曾經煉煅。煮之方有性味。以其香味易散。故較原方減小其制。

碧雪(局方)、治一切積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喉閉壅塞。水漿不下。天行時疫。發狂昏憒。並皆治之。

寒水石、芒硝、石膏(煅飛)、青黛、馬牙硝、朴硝、硝石、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滓。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熔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含化咽津。不拘時候。如喉閉壅塞。不能咽物者。用小竹筒吹藥入喉中。頻用神效。

千金朴硝煎、治服石藥。成消癉大渴者。

朴硝(一斤。)、芒硝(八兩)、石膏(二兩)、寒水石(四兩)

上四味。先納二硝於八升湯中。攪令消。以紙密封一宿取清。納銅器中。別搗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絹袋盛之納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漠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瀉貯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積熱困悶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攪和令消。頓服之。日三。熱定即止。(武德中。貴高人加金二兩)

崔氏八味丸(方祖)、保元湯(方祖)、既濟解毒湯(伊尹三黃湯下)、火鬱湯(升麻湯下)瀉陰火升陽湯(保元湯下)、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佐金丸(方祖)、當歸龍薈丸(伊尹三黃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四君子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

傷飲食門

枳實導滯湯、治傷濕熱之物。痞悶不安。

枳實(炒。三錢)、白朮(炒焦。五錢)、茯苓(三錢)、黃芩(酒炒。二錢)、黃連(薑汁炒。三錢)、澤瀉(炒。二錢)、大黃(酒蒸。一兩)、神麯(炒。四錢)、生薑(三片)

水煎。食遠服。、此枳朮丸合三黃湯。而兼五苓之制。以祛濕熱宿滯也。

木香化滯湯、治氣食痞結。腹微痛。不思飲食。

半夏、甘草(炙。)、草豆蔻(研。各一錢)、柴胡、木香、橘皮(各六分)、枳實(炒)、當歸(各四分)、紅花(一分)、生薑(五片)

水煎。食遠稍熱服。

保和丸、治宿食酒積。

山楂肉(薑汁泡。二兩)、半夏(薑汁。炒)、橘紅(炒)、神麯(炒。便血。用紅曲)、麥糵(炒。去殼)、茯苓、連翹、萊菔子、黃連(薑汁炒。各五錢)

為末。水泛為丸。每服二錢。茶清送下。、本方加炒白朮二兩。名大安丸。、按保和丸、大安丸中麥糵傷腎。菔子傷肺胃之氣。恐非丸劑所宜久服之品。當易枳實、香附子。功用不殊。而不致傷犯先後天之真氣也。

紅丸子、治宿食冷積作脹。

荊三稜(炒)、蓬莪朮(煨)、青皮(炒)、陳皮(炒)、乾薑(炮。等分)

為末。陳酒麴糊丸。梧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五丸。食前沸湯下。小兒量減。

葛花解酲湯、治傷酒嘔吐胸痞。小便不利。

葛花、白豆蔻、砂仁(炒。各一錢)、青皮(炒)、神麯(炒)、澤瀉、乾薑(各五分)、白朮(炒。八分)、人參、橘紅、茯苓、豬苓(各四分)、木香(一分)

水煎服。但得微汗。則酒濕去矣。

按此雖本五苓、四君子。益入葛花、豆蔻等辛散之味。大損元氣。世人不知。妄謂方中人參有補益之功。恃此縱飲。是自伐其天也。

曲糵丸、治酒積成癖。腹脅滿痛。後便積沫。

神麯(炒)、麥糵(炒。去殼。各一兩)、黃連(半兩。同巴豆七粒炒。去巴豆)

為末。水泛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薑湯下。、酒積下白沫。加炮姜二錢。下鮮血。倍黃連。下瘀血。加紅曲一兩。

塌氣丸、治肝氣乘脾腹脹。

胡椒(一兩。)、蠍尾(去毒。滾醋泡去鹽。炒香。半兩)

為末。曲糊丸。粟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神保丸、治心胸腹脅脹痛。大便不通。宿食不消。

塌氣丸加木香二錢五分。巴豆霜二分半。本方中胡椒用二錢五分。蠍用全者七枚。、為末。湯浸蒸餅丸。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丸。空心。薑湯、醋湯、砂糖湯任下。

酒癥丸(局方)、治酒癖腹痛下積。遇酒即吐。

塌氣丸去胡椒。加雄黃油煎。皂子大一枚。巴豆十五粒不去油。本方中蠍梢用十五枚不去毒。

為末。入白曲二兩半。滴水丸如豌豆大。候稍干。入麩炒香。每服二三丸。溫酒下。茶清亦可。

平胃散(方祖)、枳朮丸(枳朮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二陳湯(方祖)、芎蘇散(傷寒門)、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小承氣湯(方祖)、備急丸(方祖)、白散(備急丸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七味白朮散(四君子湯下)、九味資生丸(四君子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八味順氣散(四君子湯下)、五苓散(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四君子湯(方祖)、涼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勞倦門

硃砂安神丸、治熱傷心胞。氣浮心亂。虛煩不寧。

硃砂(水飛。五錢。一半為衣。)、甘草(五錢)、黃連(酒蒸。六錢)、當歸(二錢五分)、生地黃(一錢五分)

除硃砂。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獨參湯。或補中益氣湯送下。、凡言

心經藥。都屬心包。惟硃砂外稟離明。內含真汞。故能交合水火。直入心臟。但其性徐緩。無迅掃陽焰之速效。是以更需黃連之苦寒以直折其勢。甘草之甘緩以款啟其微。俾膈上之實火虛火。悉從小腸而降泄之。允為勞心傷神。動作傷氣。擾亂虛陽之的方。豈特治熱傷心包而已哉。然其奧又在當歸之辛溫走血。地黃之濡潤滋陰。以杜火氣復熾之路。其動靜之機。多寡之制。各有至理。良工調劑之苦心。其可忽諸。

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理中湯(方祖)、平胃散(方祖)、五苓散(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枳朮丸(枳朮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調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升陽順氣湯(保元湯下)、升陽補氣湯(升麻湯下)、門冬清肺飲(生脈散下)、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保元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八珍湯(四君子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虛損門

薯蕷丸(金匱)、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

薯蕷(即山藥。二兩。)、當歸、桂枝、曲、乾地黃、大豆黃卷(各七錢半)、甘草(炙。一兩二錢)、人參、阿膠(各五錢)、芎藭、芍藥、麥門冬、白朮、杏仁、防風、柴胡、桔梗、茯苓(各四錢)、乾薑(二錢)、白蘞(錢半)、大棗(五十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白蜜和丸。如彈子大。空心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酸棗湯(金匱)、治虛勞虛煩不得眠。盜汗。

酸棗仁(炒。半兩)、甘草(炙。一錢)、茯苓、知母(炒)、芎藭(各二錢)

上五味。水煎。溫分二服。、深師。加生薑。便溏。去知母加人參。服此盜汗不止。去芎藭加芍藥。怔忡。去知母、芎藭。加人參、黃耆、當歸、陳皮、蓮肉。

大黃䗪蟲丸(金匱)、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宜用此方。攻其惡血。然後補之。

大黃(二錢半。)、黃芩(二錢。)、甘草(三錢)、桃仁(一合)、杏仁(一合)、乾地黃(一兩)、芍藥(四錢)、乾漆(煅令煙盡。一錢)、虻蟲(一合)、水蛭(十枚。豬脂熬。)、蠐螬(一合)、䗪蟲(半合)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溫酒服五十丸。日三服。

百勞丸、治一切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者宜服。

當歸(炒)、乳香、沒藥(各一錢)、人參(二錢)、大黃(四錢)、梔子(十四枚。去皮熬。)、虻蟲(十四枚)、水蛭(十四枚。熬黑)

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百勞水下。取下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以杓揚之百遍。然後煮沸。即甘瀾水法也。

瓊玉膏、治虛勞乾咳。喉中血腥。腸中隱痛。

鮮地黃(四十兩)、人參(另為末)、白茯苓(另為末。各十兩)、沉香(另研)、琥珀(另研。各半兩)

先以地黃熬膏。點紙上不滲。入人參、茯苓末。併入糖晶二十兩。攪勻熔化。離火。再入琥珀、沉香和勻。瓷罐收藏。清晨午前。溫酒服數匙。沸湯亦可。

四味鹿茸丸、治肝腎督脈皆虛。咳嗽吐血。脈虛無力。上熱下寒。

鹿茸(酥炙。另搗成泥)、五味子、當歸身(各一兩)、熟地黃(二兩)為細末。酒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腹溫酒送下。

濟生鹿茸丸(作湯。名生料鹿茸丸)、治腎臟真腸久虛。下體痿弱。疼痛喘嗽。水泛為痰。

鹿茸(酒炙)、牛膝(鹽酒炒。)、五味子(各二兩)、石斛、巴戟肉、附子(炮。)、川楝肉(酒蒸)、山藥、肉桂、杜仲(鹽酒炒。)、澤瀉(鹽水炒。各一兩)、沉香(另研。五錢)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侵晨溫酒下。俗本尚多白棘、菟絲、磁石、陽起石四味。

安腎丸、治腎虛風襲。下體痿弱疼痛。不能起立。

肉桂、川烏頭(炮。各一兩五錢)、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天(去骨。)、薯蕷(薑汁炒。)、茯苓、石斛(酒炒)、川萆薢(炒)、白朮、肉蓯蓉(酒浸去腐)、補骨脂(炒。各四兩八錢)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鹽湯。臨臥溫酒下。腎臟為風寒所襲。所以不安。故用烏頭、蒺藜祛風散寒之劑。風去則腎自安。原無事於溫補也。其他桂、苓、朮、薢、脂、戟、蓯、斛。雖曰兼理脾腎。而實從事乎祛濕利水。只緣醉飽入房。汗隨風蔽。所以肢體沉重。非藉疏通溝洫。病必不除。因彷彿地黃飲子而為製劑。彼用地黃、菖、志、冬、味、萸、附以交心腎之氣。此用蒺、薢、朮、蕷、骨、脂、烏頭以祛坎陷之風。與崔氏八味丸。迥乎不同也。四烏鰂骨一蘆茹丸。(素問)、治氣竭肝傷。脫血血枯。婦人血枯經閉。丈夫陰痿精傷。

烏鰂骨(四兩。即烏賊骨)、蘆菇(一兩。本草作茹蘆。即茜根。)

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內經之方不多見。僅僅數方。世都棄置不講。況甲乙太素誤作䕡茹。致王太僕亦作䕡菇性味訓解。所以目睹其方。究竟不識為何物爾。嘗考本草二味。並皆走血。故內經以之治氣竭傷肝。血枯經閉等證。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者。取異類有情。以暖腎調肝。則虛中留結之乾血。漸化黃水而下矣。後飯者。先藥後飯。使藥力下行也。惟金水二臟。陰虛陽擾。喘嗽失血。強中滑精者禁用。以其專主溫散。而無涵養真陰之澤也。、或問烏鰂茹蘆。俱搜血之品。如何可治血枯經閉之疾。答曰。夫血枯經閉。非純虛而經絕不行也。良由氣竭肝傷。乾血內結。以故營血不能內藏。如胸脅支滿目眩。血結肝部也。聞腥臊妨於食。血結胃脘也。出清涕。胃氣衰而濁逆清道也。凡崩淋胞痹諸證。若沃以湯。上為清涕。皆陽衰不能灌注精微。敗殘之液。悉化為涕。得湯氣蒸而上走空竅也。是知血枯經閉。心以清理乾血為首務。故金匱治五勞虛極羸瘦。內有乾血。用大黃䗪蟲丸。由此而推。胞痹精傷。亦必清理敗濁為首務。蓋大黃䗪蟲丸。一派破瘀之味。較烏鰂蘆茹丸之搜血。猛竣白倍耳。、又問雀卵以時而生。急需未可必得。奈何。答曰。大匠在乎繩墨。不拘物料。皆可成器。雀卵功專暖腎。如無。雀肉煮搗可代。雞卵及肝亦可代。雞屬巽而肝主血也。活法在人。可執一哉。

花蕊石散(局方)、治氣虛血凝。瘀積壅聚。胸膈作痛。宜用重劑竭之。

花蕊石(五兩。碎。產硫黃山中。狀如黃石。中有黃點如花之心。故名花蕊。近世皆以玲瓏如花蕊者偽充。欲試真偽。煅過置血上血即化水者真。)、硫黃(二兩。)

上二味。同入煬成罐內。鹽泥封固。煅一伏時。研如面。每用二錢。食遠童便調服。婦人產後血逆血暈。胞衣不下。或子死腹中。俱宜服之。瘀血化為黃水。然後以獨參湯調之。

十灰散、治虛勞吐血咯血。先用此遏之。

大薊、小薊、柏葉、薄荷、茜根、茅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等分。)

各燒灰存性。紙裹蓋地上一夕。食遠服二三錢。童便調下。、花蕊石散為破血之峻劑。功專化血為水。而世畏其峻。罕能用之。葛可久言。暴血成升斗者。宜花蕊石散。若病久涉虛。及肝腎二家之血。非其所宜。且與十灰散。並舉而言。不分寒熱主治。所以後世不能無誤用之失。當知十灰散。專主火炎上湧之血。倘誤用以治陰邪固結之證。為害猶輕。若誤用花蕊石散治血熱妄行之病。為患莫測。況血熱妄行。十常八九。陰邪固結。十無一二。所以舉世醫者病者。俱畏之如蠍。遂致置而不講。乃致一切陰邪暴湧之血。悉皆委之莫救。豈其命耶。

瑞金丹、治虛勞吐紅瘀結者。

川大黃(酒拌。炒黑至黃煙起為度)、真秋石(各一兩)

上杵為細末。煮紅棗肉為丸。小豆大。空腹簿荷湯下二錢。瘀在心包。不時驚悸。面赤神昏者。加真鬱金三錢。(皮色如梧桐子紋皺者真)、瘀在胃。吐血成盆者。犀角地黃湯送下。

童真丸、治虛勞吐血。氣虛喘嗽。

真秋石、川貝母(去心。等分)

上二味。煮紅棗肉為丸。空腹薄荷湯下二錢。、如脈虛氣耗。加人參。若脈細數為陰虛。禁用人參。加牡丹皮。脾虛溏泄。加山藥、茯苓、炙甘草。

龜鹿二仙膏、治督任俱虛。精血不足。

鹿角膠(一斤)、龜版膠(半斤)、枸杞(六兩)、人參(四兩。另為細末)、桂圓肉(六兩)

上五味。以杞、圓煎膏。煉白蜜收。先將二膠酒浸。烊杞圓膏中。候化盡。入人參末。瓷罐收貯。清晨醇酒調服五六錢。

聚精丸、治腎虛封藏不固。

鰾膠(白淨者。一斤。碎切。蛤粉或牡蠣粉炒成珠。再用乳酥拌炒則不黏韌)、沙苑蒺藜(五兩。乳浸一宿。隔湯蒸一炷香。曬乾勿炒。)

為細末。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候蜜將冷為丸。不可熱搗。熱搗則膠黏難丸。丸如綠豆大。空心溫酒或白湯下八九十丸。忌諸魚牛肉。、張景岳加五味二兩。

大補黃庭丸、治虛勞食少便溏。不宜陰藥者。

人參(一兩)、茯苓(一兩)、山藥(二兩)

上為末。用鮮紫河車一具。用河水二升。稍入白蜜。隔水熬膏。代蜜為丸。空心淡鹽湯下三錢。

巽順丸、治婦人倒經。血溢於上。男子咳嗽吐血。左手關尺脈弦。背上畏寒。有瘀血者。

烏骨白絲毛雞(一隻。男雌女雄。取嫩長者。溺倒。泡去毛。竹刀剖脅出肫肝。去穢。留內金。並去腸垢。仍入腹內。)、烏鰂骨(童便浸。曬乾為末。微炒黃。取淨四兩)、茹蘆(去梢。酒洗。切片。淨一兩。即茜根)、鮑魚(切薄片。四兩。)

上三味。入雞腹內。用陳酒、童便各二碗。水數碗。砂鍋中旋煮旋添。糜爛汁盡。搗爛焙乾。骨用穌炙。共為細末。乾山藥末調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百勞水下。(百勞水見。百勞丸下。)

烏骨雞丸(秘旨)、治婦人鬱結不舒。蒸熱咳嗽。月事不調。或久閉不行。或倒經血溢於上。或產後褥勞。或崩淋不止。及帶下赤白白淫諸證。兼療男子斫喪太早。勞嗽吐紅。成虛損者。

烏骨白絲毛雞(一隻。男雌女雄。製法同巽順丸)、北五味(一兩。碎)、熟地黃(四兩。如血熱。加生地黃二兩)

上二味。入雞腹內。用陳酒、酒釀、童便於砂鍋中煮。如巽順丸。

綿黃耆(去皮。蜜酒拌炙。)、於術(飯上蒸九次。各三兩)、白茯苓(去皮。)、當歸身(酒洗。)、白芍藥(酒炒。各二兩)

上五味。預為粗末。同雞肉搗爛焙乾。骨用酥炙。共為細末。入下項藥。

人參(三兩。虛甚加至六兩)、牡丹皮(二兩。酒淨。勿炒)、川芎(一兩。童便浸。切曬)

上三味。各為細末。和前藥中。另用乾山藥末六兩打糊。眾手丸成。曬乾勿令餿。瓷罐收貯。侵晨人參湯或沸湯送下三錢。臥時醇酒再服二錢。大便實者。煉白蜜為丸亦可。、骨蒸寒熱。加九肋鱉甲三兩。銀柴胡、地骨皮各一兩五錢。經閉。加肉桂一兩。崩漏下血。倍熟地。加真阿膠二兩。倒經血溢。加麥門冬二兩。鬱結痞悶。加童便制香附二兩。沉香半兩。赤白帶下。加真川萆薢二兩。四制香附二兩。蘄艾一兩。白淫。倍用參、耆、苓、術。按烏骨雞丸。諸藥皆平常無奇。而調經最驗。蓋雞屬巽補肝。尤妙在烏骨益腎。變巽歸坎。甲癸同源。兼滋衝任也。孫真人云。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貴人賤畜。至於愛命。人畜一也。如白鳳膏、烏骨雞丸等方。為虛損門中調經要藥。在證治之所必需者。不得已而用之。以人命至重。非蜎飛蠕動之比。苟有他方可以代充取效。尤為曲體天地好生之心。倘用之無濟。徒傷生命。以為財利之謀。仁人君子。諒不為之也。

逍遙散(局方)、治肝氣抑鬱。寒熱咳嗽。月事不調。

柴胡(七分炒。)、白朮(蜜水拌蒸。一錢)、茯苓(一錢)、甘草(炙。八分)、當歸(一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陳皮(略去白。八分。乾咳用蜜制)、薄荷葉(五分)、煨姜(三片)

上九味。水煎。半飢時服。

加味逍遙散。

逍遙散加牡丹皮一錢五分。炒黑山梔一錢。、脾虛食少便溏。去山梔易香附。、此本八珍湯。去參之益氣。芎之上竄。地之膩膈。而加入柴胡、陳皮、薄荷以疏肝氣。姜用煨者。取其守中而不致於辛散僭上也。加丹皮、山梔者。以清上下之火也。

芎歸血餘散、治傳屍勞瘵面赤。五心煩熱。

室女頂門生髮(一團。洗淨。煅存性。)、芎藭(童便浸。切五錢)、當歸(三錢)、木香、桃仁(去皮。各二錢)、真安息香(如無。蘇合香油代之)、雄黃(各一錢)、全蠍(三枚。不去毒。炒香)、降真香(五分)、獺肝(一具。如無。以江上大鯉魚頭活截一枚代之。酥炙。)

為散。新汲水煎。月初五更。空腹服頭導。日午服二導。

鱉甲生犀散、治傳屍勞瘵。脾虛唇面手足清。

天靈蓋(一具。酥炙。男者色不赤黑。可用。女者有赤黑色勿用。)、鱉甲(九肋者。一枚。酥炙)、虎長牙(一枚。酥炙)、安息香、桃仁(去皮)、尖檳榔(各半兩)、生犀角(鎊。)、木香、甘遂、降真香、乾漆(炒令煙盡)、真阿魏(酒研。各三錢)、雷丸(二錢)、穿山甲(取四趾尾尖上者。土炒。三錢)、全蠍(三枚。醋泡。炒香)、地龍(七枚。生研和藥)

上為細末。每服半兩。先用香豉四十九粒。連須蔥白七莖。石臼杵爛。新汲水碗半。童便半碗。納藥末。煎取七分。入麝香一字。月初五更空腹溫服。少時必瀉出蟲。以淨桶盛之。鉗取付烈火焚之。如瀉不止。煅龍骨、炒黃連等分為末。沸湯下五錢。次日用白梅粥補之。

傳屍丸、治傳屍勞瘵。初起元氣未敗者。

鰻鱺魚(半斤外者。七條)

甑中先鋪薄荷葉四兩。入鰻在內。摻乾山藥粗末斤余。鍋內入去心百部一斤。煮三炷香。候鰻爛極去薄荷。取鰻與山藥連骨搗爛。焙為末。煉白蜜丸。侵晨臨臥沸湯各服五錢。

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理中丸(方祖)、固本丸(二冬膏下)、集靈膏(二冬膏下)、四物湯(方祖)、犀角地黃湯(傷寒門)、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聖愈湯(保元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納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十補丸(崔氏八味丸下)、香茸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甘草乾薑湯(理中湯下)、炙甘草湯(桂枝湯下)、白鳳丸(平胃散下)、生脈散(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增損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滋腎丸(大補丸下)、玉燭散(四物湯下)、蘇合香丸(中風門)、四君子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桂枝人參湯(理中湯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澤術麋銜湯(汗門)

潮熱門

涼膈散(方祖)、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小柴胡湯(方祖)、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惡寒門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理中丸(方祖)、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二陳湯(方祖)、火鬱湯(升麻湯下)、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大建中湯(保元湯下)、金花湯(伊尹三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附子湯(朮附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人參白虎湯(白虎湯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苓桂朮甘湯(桂枝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

振寒門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湯下)

戰慄門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麻黃湯(方祖)

寒熱門

小柴胡湯(方祖)、柴胡四物湯(小柴胡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理中湯(方祖)、逍遙散(虛損門)、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越婢湯(麻黃湯下)、火鬱湯(升麻湯下)、梔子豉湯(方祖)、桂苓丸(五苓散下)、既濟湯(白虎湯下)、既濟解毒湯(伊尹三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五苓散(方祖)

瘧門

金匱蜀漆散、治牝瘧多寒。

蜀漆(即常山苗。)、雲母(燒二晝夜。)、龍骨(熬。等分。)

上杵為散。發前以漿水調半錢。(即酸漿。漿水散下)、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按蜀漆性升。上湧頑痰最速。雲母性溫。開發陰邪最猛。二味相需。較之常山、陽起石更捷。又恐湧泄太過。即以龍骨斂固其津。仍取龍性純陽。同氣相求。佐上藥以發越陰分伏匿之邪。則牝瘧之寒自已。與桂枝龍骨牡蠣湯、火逆湯之義不殊。其外臺牡蠣湯。用吐蠣、蜀漆、麻黃、甘草四味。藥雖異而功用則同。蓋蜀漆得雲母。則溫散頑痰於內。蜀漆得麻黃。則溫散寒邪於外。亦恐發泄太過。即以牡蠣收斂陰津。仍取其性入陰。有軟堅散結之功也。用甘草者。令以協和中外。則胃氣有權。方得振祛邪作汗之力耳。

達原飲、治疫瘧壯熱。多汗而渴。

黃芩(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白芍(一錢)、知母(二錢)、厚朴(一錢)、檳榔(二錢)、草果(一錢)、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擘)

水煎。發前熱服。溫覆取微汗。或問疫邪初犯募原。吳又可以達原飲為主方。詳方中檳榔、草果、厚朴。俱屬清理腸胃之品。知母直瀉少陰邪熱。與募原何預而用之。答曰。募原雖附軀殼。貼近於里。為經絡臟腑之交界。況濕土之邪。從竅而入。以類橫連。未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清理腸胃為先。非若傷寒傳次。表證未罷。誤用里藥。則有結胸傳裡之變。即尚未離表。但須薑、棗。佐芩、芍、甘草以和解之。若見少陽陽明太陽。必兼柴胡、葛根、羌活以開泄之。

設裡氣不通。勢必盤錯於中而內陷。則加大黃以攻下之。又可專工瘟疫。歷治有年。故立此為初犯募原之主方。其殿後則有白虎、涼膈為鼎足之任。以此推原。其他變證。則三黃雙解、清熱解毒、人中黃丸等方。可默識其微。而用之必當矣。余嘗以此治疫瘧、時瘧。靡不應手獲效。總藉以分解中外寒熱諸邪之力耳。

何首烏散、治瘧積滯去後。寒熱不止。至夜尤甚。

生何首烏(五錢。碎)、青皮、陳皮、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七片)、大棗(三枚。擘)

水煎。露一宿。侵晨熱服。、多汗而渴。加知母、烏梅。虛人腹痛。加人參、厚朴、木香。

七寶飲、治一切實瘧。服調理藥不止。

厚朴、常山(醋炒。)、檳榔、陳皮、青皮、草果(各一錢。)、甘草(炙。七分)、生薑(七片)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一方。多半夏一錢。大棗一枚。)

常山飲、治瘧發晡時。至夜數不止。脈實邪盛者。

常山(醋炒)、檳榔、青皮(炒)、甘草、當歸(各一錢)、穿山甲(煅八分。世本。作木通。)、黑豆(四十粒)、生薑(七片)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

鱉甲煎丸(金匱)、治瘧母一切痞積。

鱉甲(炙。一兩二錢)、柴胡、芍藥、牡丹、䗪蟲(熬)、烏扇(燒)、鼠婦(熬)、蜣螂(熬。各四錢)、桂枝(千金。作桂心)、阿膠(各三錢)、黃芩、桃仁、乾薑、大黃、半夏、人參、厚朴、蜂房(炙。各二錢)、石韋(去毛)、紫葳(各二錢半)、葶藶、瞿麥(各一錢半)、赤硝(一兩)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末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無鼠婦赤。硝。多海藻大戟)此方妙用。全在鱉甲之用灰淋酒。煮如膠漆。非但鱉甲消積。酒淋灰汁。亦善消積。較瘧母丸之用醋煮。功用百倍。

瘧母丸、治瘧痞結於左脅硬痛。

青皮、桃仁、神麯、麥芽(各一兩。四味俱炒)、鱉甲(三兩)、山稜、蓬朮、海粉(即蛤粉。各五錢)、香附(二兩。五味俱醋煮)、紅花(三錢)

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薑湯下。

白虎湯(方祖)、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下)、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小柴胡湯下)、柴胡桂薑湯(小柴胡湯下)、二陳湯(方祖)、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下)、人參養胃湯(平胃散下)、清脾飲(小柴胡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人參實衛湯(保元湯下)、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理中湯(方祖)、小建中湯(桂枝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內補當歸建中湯(桂枝湯下)、涼膈散(方祖)、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四獸飲(四君子湯下)、芎歸鱉甲飲(四物湯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厥門

四逆散(小柴胡湯下)、四逆湯(方祖)、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地黃飲子(中風門)、崔氏八味丸(方祖)、小承氣湯(方祖)、二氣丹(金液丹下)、五苓散(方祖)、白虎湯(方祖)、七氣湯即人參七氣湯(方祖)

氣門

烏沉湯(局方)、治一切冷氣。及婦人血氣攻擊。心腹撮痛。

天台烏藥、沉香、人參(各一兩)、甘草(炒。五錢)

上四味為末。每服半兩。入生薑三片。煎成入食鹽一字。熱服。

沉香降氣散(局方)、治一切氣滯。胸膈不舒。婦人經癸不調。少腹刺痛。

沉香(四錢)、甘草(炙。八錢)、砂仁(炒。四錢)、香附(童便浸。去外皮。微炒。二兩)

上四味為散。每服二錢。入鹽一字。沸湯調服。

木香調氣散、治氣滯胸膈虛痞。嘔逆刺痛。

白豆蔻(去殼)、丁香、木香、檀香(各二錢)、藿香、甘草(炙。各八分)、砂仁(四錢。炒)

上為散。每服二錢。入鹽一字。沸湯調如稠糊。晨夕各一服。或滴水為丸。服二錢。、本方加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橘皮、青皮、蓽澄茄。名育氣散。治虛寒腹痛。進飲食。

四磨湯、治一切氣塞。痞悶不舒。不時暴發。

沉香、烏藥、檳榔、人參

上等分。酒磨。各約半錢。入鹽一字。沸湯點服。或磨上三味。倍用人參煎湯。入鹽調服。

六磨湯

四磨湯加枳殼、木香。、按四磨湯。雖用人參。實為散氣之峻劑。蓋檳、沉、烏藥。得人參助之。其力愈峻。服後大便必有積沫。下後即寬。若六磨更加破氣二味。下氣尤迅。近世醫人以氣滯不敢用參。但用諸破氣藥磨服。殊失本方之旨。

沉香化氣丸、治食積痰氣。痞脹妨食。

大黃(酒蒸。)、條黃芩(各二兩)、人參、白朮(各三兩)、沉香(五錢。另研)

上將前四味銼碎。用薑汁竹瀝七浸七曬。候乾為末。和沉香末再研。神麯糊丸。水飛硃砂為衣。曬乾勿見火。每服二錢。淡薑湯送下。小兒量減。、此仿王隱君滾痰丸之制。去礞石加參、術以祛食積痰飲。雖較滾痰丸稍遜。然二黃得參、術以鼓其勢。亦是突圍猛帥。勿以其中有參、術。視為兼補漫施。以伐後天。為害非淺鮮也。

四七湯(二陳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二陳湯(方祖)、理中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神保丸(傷飲食門)、蘇合香丸(中風門)、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三因七氣湯(七氣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郁門

越鞠丸、治諸郁痞悶。

香附(童便浸)、蒼朮(泔浸。去粗皮。麻油炒)、撫芎(童便浸。各二兩)、山梔(薑汁炒黑)、神麯(炒香。各一兩五錢)

滴水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白湯下。陰虛多火禁用。、越鞠者。若人鞠躬鬱伏。忽爾其氣發越也。香附理氣鬱。芎術開濕鬱。撫芎調血鬱。梔子治火鬱。神麯消食鬱。總以理氣為主。若濕鬱。加白朮、茯苓。熱鬱。加青黛、黃連。痰鬱。加半夏、海石。食鬱。加枳實、山楂。血鬱。加桃江、肉桂。氣鬱。加木香、砂仁。此因病變通之大略也。

火鬱湯(升麻湯下)、小承氣湯(方祖)、利金湯(桔梗湯下)、二妙散(大補丸下)、半夏厚朴湯(二陳湯下)、逍遙散(虛損門)、佐金丸(方祖)、四君子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歸脾湯(保元湯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四烏湯(四物湯下)

痞滿門

五膈寬中散、治七情鬱結。痰氣痞塞。遂成五膈。

厚朴(薑汁炒。二兩。)、甘草(炙。一兩)、木香(五錢)、白豆蔻仁(三錢)

為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入鹽一字。和滓服。

丁沉透膈湯

五膈寬中散加丁香、沉香、半夏、草果、人參、白朮、香附、砂仁、生薑、大棗。水煎服。(一方。多青皮。陳皮。神麯。麥芽)

增損流氣飲、治諸氣鬱滯。胸膈痞滿。面目浮腫。

半夏、赤茯苓、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蘇葉、香附、檳榔(大便溏者。去之)、木香、大腹皮、枳殼、桔梗(各七分)、人參(一錢五分)、肉桂、厚朴(薑製。各八分)、生薑(七片)、紅棗(二枚。擘)

水煎熱服。、按十六味流氣飲。以二陳加入破氣諸藥。雜合成劑。施之藜藿。往往克應。遂為名方。其木香流氣飲。依傍局方七氣、金匱四七。似覺彼善於此。然亦雜亂無章。至於分心流氣飲、分氣紫蘇飲。皆彷彿流氣。風斯愈下。今止取木香流氣。刪其繁蕪。以為存羊之意。

寶鑑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滯氣。心胸腹脅痞滿。大小便澀滯不快

木香、檳榔、枳殼(炒)、青皮(炒)、陳皮(炒)、廣朮(煨)、黃連(各一兩)、黃柏(炒)、香附(醋炒)、大黃(酒蒸)、牽牛(腹滿便秘用黑者。喘滿膈塞用白者。取頭末。各二兩)

滴水為丸。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食遠薑湯送下。以利為度。、本方去陳皮、廣朮、香附、黃連、黃柏、大黃、牽牛。加杏仁、半夏、皂角、郁李仁。蜜丸薑湯下五十丸。即御藥院木香檳榔丸。專主痰痞風秘。寶鑑方治氣痞熱秘。各有攸宜。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半夏瀉心湯下)、半夏瀉心湯(方祖)、指迷七氣湯(七氣湯下)、理中丸(方祖)、小陷胸湯(傷寒門)、伊尹三黃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小柴胡湯(方祖)、平胃散(方祖)、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橘皮枳實生薑湯(胸痹門)、九味資生丸(四君子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腹滿門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

半夏(一錢)、厚朴、黃連、黃柏(上四味俱薑製)、川烏(炮)、乾薑(炮)、吳茱萸(淨。用開口者。炒)、草豆蔻(炒研)、木香、人參(各五分)、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

上水煎。稍熱食前服。大忌房勞。生冷炙煿。酒面糟醋鹽醬等物。、身熱脈浮喘滿。有表證。加麻黃五分。血虛至夜煩熱。加歸身、黃耆各五分。陽氣下陷。便溺赤澀。加升麻、柴胡各三分。脾胃虛寒。飲食不磨。去黃柏加益智仁、蓽澄茄、青皮各二分。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熱脹。

厚朴、半夏、黃連(三味俱薑汁炒)、黃芩、枳實、白朮(二味同拌濕。炒焦。)、乾生薑、茯苓、豬苓、澤瀉、人參(各五錢)、甘草(炙。一錢)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後沸湯下。、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加陳皮、砂仁各五錢。經脈濕滯。腹皮腿臂痛不可拊者。加片子薑黃一錢。肺熱氣化不行。溺秘喘渴者。加知母三錢。、東垣分消湯丸。一主溫中散滯。一主清熱利水。原其立方之旨。總不出內經平治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脹。乃下焦陰氣逆滿。郁遏中焦陽氣。有似乎陰之象。故藥中雖用烏頭之辛熱。宣布五陽。為闢除陰邪之嚮導。即用連、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風水膚脹脈浮。證起於表者。孰敢輕用開鬼門之法以鼓動其陰霾四塞乎。熱脹。用黃芩之輕揚以降肺熱。則用豬苓、澤瀉以利導之。故專以潔淨府為務。無事開鬼門宣布五陽等法也。

附子粳米湯(金匱)、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腹逆滿嘔吐。

附子(薑汁炮。切。)、半夏(薑汁。炒。)、甘草(炙。各三錢)、大棗(十枚。擘)、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良方。但用薑汁製附子一味。煮粥食之。

千金溫胃湯、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

附子、當歸、厚朴、人參、橘皮、芍藥、甘草(各三錢。)、乾薑(四錢)、蜀椒(一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厚朴七物湯(小承氣湯下)、厚朴三物湯(小承氣湯下)、當歸龍薈丸(伊尹三黃湯下)、四物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沉香降氣散(氣門)、局方七氣湯(方祖)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枳實導滯丸(傷飲食門)

水腫門

疏鑿飲、治水氣通身浮腫。煩躁喘渴。小便不利。

澤瀉、商陸、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淨)、椒目、木通、秦艽、茯苓、檳榔(各七分)、生薑(三片)

水煎。頓服。

禹功散、治陽水便秘脈實。初起元氣未傷者。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炒)、木香(各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加生薑自然汁。調如稀飲服。

沉香琥珀丸、治血結小腹青紫筋絆。喘急脹痛。

琥珀(另研。)、杏仁(一作桃仁)、蘇木、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隔紙焙)、郁李仁(去皮。各一兩)、沉香(另研。)、陳皮、防己(酒洗。各五錢)、麝香(一錢)

蜜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人參湯下。

三白散、治陽水囊腫。二便不通。

白牽牛(頭末。二兩)、桑白皮(薑汁炒)、白朮(生用)、陳皮、木通(各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空心淡薑湯送下。未效。再服。

實脾散、治陰水發腫。宜此先實脾土。

白朮(炒焦)、附子(炮)、乾薑(炮)、茯苓、木香、木瓜、草果仁、厚朴(薑製)、大腹子(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為散。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治水以實脾為先務。不但陰水為然。方下所云。治陰水發腫。宜此先實脾土。儼然陰水當溫散。陽水當寒瀉之旨橫於胸中。夫陰水因腎中真陽衰微。北方之水不能蟄藏。而泛溢無制。倘腎氣不溫。則真陽有滅頂之凶矣。實土堤水。寧不為第二義乎。何方中不用肉桂辛溫散結。反用木瓜、厚朴、大腹子耶。即有滯氣當散。厚朴尚可暫投。若大腹子之開泄大便。斷乎不可妄用也。

復元丹、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

附子(炮。二兩。)、白朮(炒焦。)、肉桂、吳茱萸(揀去閉口者。炒)、川椒(炒去汗)、茴香、木香、厚朴(薑製。各一兩)、澤瀉(炒)、肉果(煨。各半兩)、茯苓(一兩五錢)

為末。陳米飲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紫蘇湯或砂仁湯送下。

五皮散(局方)、治濕熱積於脾經。面目四肢浮腫。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分)為散。每服五錢。水煎熱服。、澹寮方。去骨皮、加皮。加桑皮、橘皮。治喘而腹滿。

五子五皮湯

五皮散加紫蘇子、萊菔子、香附子、車前子、葶藶子。、一方。無香附子。多大腹子。加生薑煎服。

椒仁丸、治婦人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血化為水。名曰血分。

椒仁(炒)、甘遂、續隨子(去皮。即千金子)、附子(炮)、郁李仁(去皮)、黑牽牛(頭末)、五靈脂(酒研。去砂土)、當歸、吳茱萸(揀淨。湯泡。炒)、延胡索(各五錢)、芫花(醋炒。二錢)、蚖青(十枚。去翅足。糯米炒)、膽礬、白砒(各一錢)、石膏(三錢)

為末。曲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橘皮湯下。

葶藶丸、治先因小便不利。後至四肢浮腫。名曰水分。

甜葶藶(隔紙焙)、續隨子(去皮。各五錢)、干筍末(一兩)

為末。煮紅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煎萹蓄湯送下。大便利者禁用。

人參丸、治月經不利。血化為水。四肢浮腫。亦曰血分。

人參、當歸、大黃(酒蒸)、瞿麥穗、赤芍藥、赤茯苓、肉桂(各二兩)、苦葶藶(熬。一兩)

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米飲下。

增損流氣飲(痞滿門)、葶藶木香散(五苓散下)、胃苓湯(平胃散下)、羌活勝濕湯(濕門)、歸脾腸(保元湯下)、金液丹(方祖)、越婢加朮湯(麻黃湯下)、耆芍桂酒湯(桂枝湯下)、桂枝加黃耆湯(桂枝湯下)、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下)、枳朮湯(方祖)、浚川散(伊尹三黃湯下)、神祐丸(十棗湯下)、神芎丸(伊尹三黃湯下)、五苓散(方祖)、理苓湯(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真武湯(朮附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除濕湯(平胃散下)防己黃耆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耆湯下)、蒲灰散(益氣散下)、麻黃附子湯(麻黃湯下)、杏子湯(麻黃湯下)

鼓脹門

雞矢醴(素問)、治鼓脹內有濕熱停積。旦食不能暮食。

騸雞矢白(但與陳米餵養。勿與雜食。則矢干有白)

上取八合微炒。入無灰酒三升。煮取一升五合。五更熱服。(如無。以不落水雞內金炙膽為末。荷葉裹陳米飯為丸。每服二三錢。空心溫酒送下。)此方出黃帝內經。

世本。有加大黃、桃仁者大謬。

啟峻湯、治脾腎俱虛。腹脹少食。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炒枯。各一錢五分)、陳皮(八分。)、甘草(炙。五分)、肉桂(半錢)、茯苓(一錢五分)、乾薑(炮四分)、肉果、沉香(各八分)、附子(炮。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氣滯硬滿者。去黃耆加厚朴。此方出醫林黃治。啟東之方不多見。僅一夔耳。

散血消脹湯、治血脹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

歸尾(一錢五分。)、五靈脂、觀桂、烏藥、甘草(炙)、木香(各六分)、川芎(一錢二分)、半夏、蓬朮(煨。各八分)、紫蘇(三分)、砂仁(一錢。炒)、生薑(五片)

水煎。食前溫服。

琥珀人參丸、治血蠱。

人參、五靈脂(各一兩)、琥珀、肉桂、附子(生。各五錢)、赤茯苓、川芎、沉香、穿山甲(煅。各三錢)

為末。濃煎蘇木汁為丸。每服二錢。早暮溫酒各一服。、此人參與五靈脂並用。最能浚血。血蠱之的方也。

二陳湯(方祖)、中滿分消湯(腹滿門)、中滿分消丸(腹滿門)、下瘀血湯(抵當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平胃散(方祖)、五苓散(方祖)、金匱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蘇合香丸(中風門)、黑錫丹(金液丹下)、大黃附子(小承氣湯下)

積聚門

金匱奔豚湯、治腎積上賁犯肺。喘脹發熱。

甘草、芎藭、白芍、當歸、黃芩(各一錢)、半夏、甘李根白皮、葛根(各二錢)、生薑(三片)

上九味。水煎。溫分四服。日三夜一。以積下小腹減為度。不應。加戎鹽一字。(千金。無甘草黃芩。有吳茱萸石膏人參茯苓桂心)

赤丸(金匱)、治寒積厥冷。

茯苓、半夏(各四兩。一方用桂)、烏頭(二枚。炮)、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為末。納真朱(即硃砂)、為色。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千金。無半夏。有附子桂心射罔。)

普濟方用白鳳仙子一錢。小川烏二枚。半夏三枚。杏仁四十九粒。各生搗為末。紅棗肉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早暮各服七丸。俱溫酒下。若治小兒。丸如粟米大。量用三五丸。待穀道血出住服。忌大葷生冷腐醋等物。此方與赤丸功效相類。故附於此。、此方烏頭與半夏同劑。用相反以攻堅積沉寒。非妙達先聖至理。不能領略其奧。與胡洽治膈上積用十棗湯。加甘草、大戟同一妙義。而普濟方。僅用烏頭、半夏二味。易白鳳仙子、杏仁、黃丹為衣。服七丸至穀道見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蓋藥之相反相惡。不過兩毒相激。原非立能傷人。後世以為相反之味。必不可同用。陋哉。

喬氏陰陽攻積丸、治寒熱諸積。

吳茱萸、乾薑(炮)、觀桂、川烏(炮)、黃連(薑汁拌炒)、半夏(薑製)、茯苓、延胡索、人參(各一兩)、沉香(另研)、琥珀(另研。各五錢)、巴豆霜(另研。一錢)為末。皂角四兩煎汁糊丸綠豆大。每服八分。加至一錢五分。薑湯下。與脾胃藥間服。、此方出士材先生必讀。先生向寓郭園。會以此方授之郭嫗。云是喬三餘所定。方中萸、桂走肝。乾薑入脾。烏頭達腎。專取辛烈以破至陰之固壘。半夏、茯苓以開痰蔽。延胡、琥珀以散血結。沉香以通氣閉。巴霜以蕩堅積。黃連以除旺氣。人參以助諸味之力也。其所授郭嫗之方。酒麴糊丸。較之皂角汁稍平。妙用全在與脾胃藥間服。予會效用此方。每以六君去朮倍苓。加肉桂、當歸。米飲糊丸。或朝服增損六君。夕用陰陽攻積。或服攻積一日。六君二三日。隨人強弱而施。但初服未嘗不應。積勢向衰。即當停服。所謂衰其大半而止。專力補脾可也。

千金耆婆萬病丸、治七種痞塊。五種癲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屍。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種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𤸷痹。並風入頭。眼暗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眠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連胸背。鼓氣堅結流入四肢。或復叉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種下痢。疳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滯患。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痠疼。四肢沉重。行立不能久。婦人因產冷入子臟。臟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為患。或因此斷產。並小兒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聾鼻塞等病。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

牛黃、麝香、犀角(鎊)、桑白皮(銼。炒)、茯苓、乾薑(炮)、桂心、當歸、芎藭、芍藥、甘遂、黃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細辛、桔梗、巴豆(去皮心膜。炒)、前胡、紫菀(去蘆)、蒲黃(微炒)、葶藶(炒)、防風、人參、硃砂、雄黃(油煎)、黃連(去須。)、大戟(銼。炒)、禹餘糧(醋煅)芫花(各一錢六分。醋炒赤)、蜈蚣(六節。去頭足。炙)、石蜥蜴(一寸。去頭足。炙)、芫青(十四枚。入糯米同炒。米色黃黑。去頭足翅)、

上三十一味。(崔氏。無黃芩、桑白皮、桔梗、防風。為二十七味)、並令精細。牛黃、麝香、犀角、硃砂、雄黃、禹餘糧、巴豆別研。余者合搗。重絹下篩。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密封之。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須吐利為度。不得限以丸數。病強藥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發遲。以熱飲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飯兩三口止之。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黏食。大蒜豬雞魚狗。牛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一日服二日補之。得食新米韭根汁。作羹粥臛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產婦勿服。吐利後以常須閉口少語。於無風處溫床暖室將息。若旅行卒暴無飲。以小便送之為佳。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亦以吐利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積久疾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為度。(其細證服法註解。並詳千金衍義膽腑門本方下。)

木香通氣散、治寒氣成積。腹痛堅滿不可忍。

木香、戎鹽、三稜(炮。各半兩。)、厚朴(薑製一兩)、枳實(炒)、甘草(炙。各三錢)、乾薑(炮)、蓬朮(煨。各二錢)

為散。每服三錢。食前淡薑湯調下。

四味阿魏丸、治肉積發熱。

山楂肉(薑汁炒。一兩)、連翹仁、黃連(薑汁炒。各五錢)

為末。另用阿魏一兩。醋煮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沸湯下。脾胃虛人。六君子湯下。

和血通經湯、治婦人寒客胞門。月事不來。結為石瘕。及一切血結成積。

當歸、熟地黃、蘇木(各一錢)、三稜(炮)、廣朮(炮)、木香、貫眾、肉桂(各八分)、紅花(三分)、血竭(五分)

食前紅酒煎服。忌酸醋生冷之物。

見睍丸、治寒氣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石瘕。腹中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炮。去皮臍。四錢)、鬼箭羽(如無。鯪鯉甲代之。肥人痰閟。鬼臼南星代之)、紫石英(各三錢。另飛。)、澤瀉、肉桂(勿見火。)、延胡索、木香(各二錢)、檳榔(二錢五分)、血竭(一錢五分。另研)、水蛭(一錢。如無廣朮代之)、桃仁(三十粒。去皮尖。乾漆灰拌炒。去漆灰)、京三稜(五錢。銼)、大黃(三錢。銼。用酒同三稜浸一宿。焙。)

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為末。入另研二味和勻。紅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湯下。食前溫酒亦得。虛者。去水蛭、三稜。加人參一兩。當歸五錢。虛甚。用十全大補湯送下。

阿魏麝香散、治腸覃諸積痞塊。

阿魏(五錢。酒煮。)、麝香(一錢)、雄黃(三錢)、野水紅花子(四兩)、神麯(炒)、人參、白朮(生。各一兩)、肉桂(五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用烏芋(即荸薺)三個。去皮搗爛和藥。早晚各一服。砂仁湯過口。

三因化氣散、治息積上下賁脹。

肉桂(勿見火)、蓬朮(煨)、青皮(炒)、陳皮、乾薑(炮)、沉香(另研。勿見火。各五錢。)、木香、甘草(炙)、丁香、胡椒、砂仁(各二錢。炒)、茴香(炒。四錢)

為散。每服三錢。薑、蘇、鹽湯調下。婦人。醋湯調服。

阿魏膏、治一切痞塊。

羌活、獨活、黑參、觀桂、赤芍、穿山甲(炮)、生地黃、豭鼠糞、大黃、白芷、天麻(各五分)、紅花、槐柳枝(各三錢)、土木鱉(二十枚。去殼)

上用真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黑去滓。入亂髮雞子大一握。再熬濾清。徐下真黃丹煎。較軟硬得中。入芒硝、阿魏、乳香、沒藥各五錢。取起離火。再入蘇合香油半兩。麝香三錢。調勻成膏。瓷器收藏。臨用時取兩許。攤大紅紵上貼患處。內服健脾消積開鬱藥。凡貼膏須正當痞塊。不可偏。偏則隨藥少處遁去。即不得力。貼後以綿紙掩。用芒硝隨患處鋪半指厚。用熱熨斗熨一時許。日熨三次。硝耗再加。月餘藥力盡。其膏自脫便愈。年久者連用二膏。無不消盡。若是肝積見於左脅。加蘆薈末和硝熨之。倘積去。於所遁處再貼一膏。必仍歸舊窠矣。、普濟方。無羌活、黑參、白芷、天麻、生地、赤芍。多川烏、南星、半夏、甘遂、甘草、人參、五靈脂各五錢

䳄䳓丸、治食魚鱉成痞。此方最捷。余俱不效。

䳄䳓(一雙。去毛。水酒各半煮爛。入阿魏五錢。更煮汁盡為度。取肉搗爛焙乾。骨用酥炙。)、水紅花子(六兩)、白朮(二兩)、阿魏(一兩)、神麯、茯苓、當歸(各一兩)、橘紅、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加生薑自然汁半杯。入煉白蜜丸彈子大。細嚼一丸。沸湯或溫酒過口。早暮各一服。

阿魏化痞散、治瘧痞寒熱及痃瘕。虛人禁用。

川芎、當歸、白朮、赤茯苓、紅花、阿魏(各一錢)、鱉甲尖(酥炙醃。三錢)、大黃(八錢。酒炒)、蕎麥麵(一兩)

為散。每服四錢。好酒一盞。調稀糊服。服後三日。腹痛見膿血為驗。忌生冷油膩。大葷濕面等物。

金匱三物大建中湯(理中湯下)、金匱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大七氣湯(局方七氣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五苓散(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痰飲門

甘遂半夏湯(金匱)、治病者脈伏。自利反快而渴。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薑湯泡。去涎水。)、芍藥(半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水煎去滓。以蜜半杯和服。按甘遂與甘草相反。而一方並用。乃浚痰逐飲之峻劑。非聖於治者。不敢擬議也。

木防己湯(金匱)、治支飲心下痞堅。脈沉面黑。吐下不愈者。

木防己(三錢)、石膏(雞子大一枚。)、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水煎。溫分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

木防己湯減防己一錢。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各四錢。、水煎去滓。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治支飲喘不得息。肺癰喘不得臥。

葶藶(熬黃。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擘)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

己椒藶黃丸(金匱、千金名椒目丸)、治腹滿口乾燥。此腸胃間有水氣。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倍術丸(局方)、治五飲留伏。腹中鳴轉淥淥有聲。

白朮(薑汁拌曬。二兩)、乾薑(炮)、肉桂(勿見火。各一兩)

神麯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淡薑湯下。

青礞石丸、治中外老痰。胸膈痞悶。經絡四肢不遂。

青礞石(硝煅。五錢)、半夏(一兩)、風化硝(三錢)、白朮(生。一兩)、橘紅(五錢)茯苓(八錢)、黃芩(四錢)

神麯糊丸。空心淡薑湯下二錢。

滾痰丸(一名王隱君滾痰丸。一名礞石滾痰丸。一名沉香滾痰丸。)治諸實熱。積痰異證。孕婦勿服。

青礞石(色青者良。三兩。同焰硝三合入煬成罐內。赤石脂封護。煅過水飛。淨二兩)、沉香(另研。一兩)、川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炒。八兩)、

為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至二錢。食遠沸湯下。(原方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張景岳倍之。)

沉香化痰丸、治胸中痰。熱積年痰火。無血者宜服。

半夏曲(八兩。用薑汁一小杯。竹瀝一大盞制)、黃連(二兩。薑汁炒。)、木香(一兩)、沉香(一兩)

為細末。甘草湯泛為丸。空心淡薑湯下二錢。

運痰丸、治脾虛熱痰堵塞。膈氣不舒。

沉香化痰丸半料。合四君。參、朮、茯苓各三兩。甘草一兩。

消痰餅子、治老痰結於喉中。燥不得出。

栝蔞仁(壓去油。取霜)、杏仁(去皮尖。研如脂)、海石(煅)、桔梗、連翹、風化硝(等分)

先用生薑自然汁少許拌。加煉白蜜丸彈子大。不時噙化一丸。

倒倉法、治臟腑腸胃經絡宿滯。諸藥不效者。

夏月三伏中。揀肥嫩黃牛肉四蹄各七八斤。切作小片。去筋膜。入砂鍋中。長流水煮糜爛。搗絞取汁。三次去滓。以汁入鍋內。漫火熬至琥珀色為度。膠成。隔水燉鍋中。時添微火。則不冷不餿。須預先斷肉。食淡三日。前一日勿食晚飯。於明亮密室中不通風處行之。置穢桶瓦盆。貯所下之物。以新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膠汁飲一杯。少頃又飲一杯。積數十杯。自然吐利。視所出之物。必盡病根乃止。吐利後必渴甚。不可與湯。以所出之溺。乘熱飲之。以盪滌余垢。行後倦怠覺飢。先以米飲。次與淡稀糜。三日後方可稍食菜羹。調養半月或一月。自覺精神渙發。形體輕健。沉疴悉去矣。自後終身須忌牛肉。永不復發。如有餘膠。熬如鹿骨膠收藏。即霞天膠。可入補劑。

瓜蒂散、治寒痰結於膈上。及濕熱頭重鼻塞。

瓜蒂(一分。熬。)、赤小豆(二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匙。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苓桂朮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十棗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澤瀉湯(五苓散下)、厚朴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五苓散(方祖)、半夏厚朴湯(二陳湯下)、桂苓丸(五苓散下)、二陳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利金湯(桔梗湯下)、十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千緡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崔氏八味丸(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控涎丹(十棗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小陷胸湯(傷寒門)、四七湯(二陳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

深師消飲丸(枳朮湯下)、外臺茯苓飲(四君子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加味歸脾湯(保元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二冬膏(方祖)、真武湯(朮附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枳朮丸(方祖)

咳嗽門

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匱)、治咳逆氣從小腹上衝。

桂枝、茯苓(各四兩)、甘草(炙。三錢)、五味子(二錢)

水煎。去滓。溫分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金匱)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枝。加乾薑、細辛各三錢。、嘔逆。更加半夏二錢。形腫。更加杏仁二錢。面赤如醉。更加大黃三錢。

射干麻黃湯(金匱。射音夜)、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三錢。)、麻黃(去節。四錢)、細辛(一錢)、紫菀、款冬花(各三錢)、五味子(一錢。捶)、半夏(二錢。洗)、生薑(四片)、大棗(二枚。擘)

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湯成去滓。溫分三服。

厚朴麻黃湯(金匱)、治咳而脈浮。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

厚朴(半兩)、麻黃(去節。四錢)、石膏(雞子大。碎)、杏仁(去皮尖。半兩)、半夏(洗。半兩)、乾薑(二錢)、細辛(一錢)、五味子(半錢。捶)、小麥(一合)

先煮小麥。去滓納諸藥。湯成去滓。分溫三服。、按此本麻杏甘石、越婢半夏及大小青龍之制。主以厚朴。辛溫散氣。使以小麥補肝助胃。西北二方發汗之首劑也。

澤漆湯(金匱)、治咳而脈沉。上氣咽喉不利。

澤漆(一兩。即大戟苗。)、白前(形如細辛而白。產徽州砂石水中。徽人藥肆中覓之)、紫參(如無。紫菀代之)、半夏(洗。各錢半)、桂枝(千金。作桂心)、人參、甘草、黃芩(各一錢)、生薑(四片)

上九味。先煮澤漆。去滓納諸藥。湯成去滓。溫服至夜盡。

麥門冬湯(金匱)、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夏(洗。錢半)、人參(一錢)、甘草(炙。六分)、粳米(半合)、大棗(四枚。擘)

上六味。水煎。溫分日三夜一服。、按此即白虎加人參湯去石膏、知母。加麥冬、半夏、大棗也。

金沸草散、治肺感風寒。咳嗽鼻塞聲重。

旋覆花(即金沸草)、麻黃(去節。蜜制)、前胡(各七分)、荊芥穗、半夏、甘草(炙)、芍藥(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擘)

水煎。去滓濾清。溫服。

消風散(局方)、治風熱咳嗽。遍身疥瘰。小兒瘡疹餘熱。

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穗、藿香、人參、茯苓、殭蠶、蟬蛻(等分)、甘草(炙)、陳皮、厚朴(薑製。減半)

上十二味。為散。每服三四錢。茶清調下。或用五錢。水煎去滓服。如久病頭風目翳。每日三服效。、此方妙用。全在厚朴、人參。當知肌表之疾。無不由胃而發。故用厚朴清理其內。即以人參助諸風藥。消解風熱於外。則羌、防、荊芥輩。方始得力耳。

瀉白散、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桑根皮(薑汁和蜜炙。)、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為散。每服四五錢。入粳米百粒。竹葉一把。水煎服。加橘紅、桔梗。名加味瀉白散。有熱。更加知母、黃芩。如有客邪禁用。、或問地骨皮。三焦氣分藥。瀉白用之何義。答言三焦屬腎。實則瀉其子也。門人曰唯。吾道一以貫之。

蘆吸散、治冷哮寒嗽。喘促痰清。但肺熱者禁用。

款冬花、川貝母(去心)、肉桂、甘草(炙。各三錢)、鵝管石(五錢。煅。即鍾乳之最精者)

為極細末。以蘆管吸少許。噙化咽之。日五七次。、此即宣明焚香透膈散之變法。彼用雄黃、佛耳。此用桂心、貝母、甘草。彼取無形之氣。以散肺中之伏寒。此用有形之散。以搜肺絡之伏飲。藥雖相類。而用法懸殊。總取鍾乳、款冬之溫肺利竅也。

千金補肺湯、治肺胃虛寒咳嗽。

五味子(一錢)、乾薑、桂心、款冬花、麥門冬(去心。各三錢)、桑白皮(薑汁和蜜炙黃。二錢。)、大棗(三枚。擘)

水煮。溫分三服。

紫菀茸湯(改定)、治傷酒湊肺。發咳痰中見血。

紫菀茸(三錢)、薇銜、白朮(於潛者良。生用)、澤瀉(各一錢)、牡丹皮、麥門冬(去心。各錢半)、犀角(八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藕汁(半杯。)

上九味。水煎食遠服。、瘦人陰虛多火。忌用燥藥。去白朮易白芍藥一錢。兼傷肉食。胸膈膨脹。去犀角、芍藥加炮黑山楂肉三錢。炒枳實一錢。

紫菀散、治咳唾有血。虛勞肺痿。

紫菀茸、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去心。)、桔梗、茯苓、阿膠、川貝母(去心。各一兩)、五味子、甘草(炙。各五錢)

為散。每服四五錢。水煎去滓服。

紫菀膏、治肺熱咳嗽。肌膚灼熱。面赤如醉。

紫菀茸(二兩)、款冬花(一兩)、杏仁(泡。去皮尖。炒研)、枇杷葉(刷去毛。蜜水炙)木通、桑根皮(蜜炙)、大黃(酒蒸。各半兩)

熬膏蜜收。不時噙化一二匙。中病即止。不可過服。久嗽。去杏仁、大黃。煎成加童便半盞。

小青龍湯(桂枝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炙甘草湯(桂枝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理中湯(方祖)、桂枝湯(方祖)、華蓋散(麻黃湯下)、九寶湯(麻黃湯下)、芎蘇散(傷寒門)、寧嗽化痰湯(二陳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真武湯(朮附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葳蕤湯(傷寒門)、越婢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涼膈散(方祖)、加減蔥白香豉湯(傷寒門)、小陷胸湯(傷寒門)、麻黃加朮湯(麻黃湯下)、二陳湯(方祖)、千緡湯(二陳湯下)、千金麥門冬湯(燥門)、千金五味子湯(燥門)、桔梗湯(方祖)、地黃煎(燥門)、千金生地黃煎(燥門)、生脈散(方祖)、二冬膏(方祖)、麻杏甘石湯(麻黃湯下)、保元湯(方祖)、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四七湯(二陳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加味逍遙散(虛損門)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枳殼煮散(桔梗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平胃散(方祖)、越鞠丸(郁門)、四烏鰂骨一蘆茹丸(虛損門)、百勞丸(虛損門)、溫肺湯(七氣湯下)、半夏溫肺湯(七氣湯下)、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瓊玉膏(虛損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濟生鹿茸丸(虛損門)、門冬清肺湯(生脈散下)、三拗湯(麻黃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五苓散(方祖)、局方七氣湯(方祖)、瑞金丹(虛損門)、童真丸(虛損門)、烏骨雞丸(虛損門)、大溫經湯(四物湯下)

肺痿門

千金溫中生薑湯、治肺痿虛寒。噓吸胸滿。

生薑(一兩)、桂心橘(各一兩三錢)、甘草、麻黃(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兩沸去沫。然後入諸藥。合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咽燥而渴。

生薑(半兩)、甘草(炙。二錢)、人參(三錢)、大棗(五枚。擘)

上四味。水煎溫服。

人參蛤蚧散、治肺痿失音。咳唾膿血。或面上生瘡。

川蛤蚧(十對。酒浸。酥炙。色白形如守宮者真。若剖開如鼠皮者假)、知母(酒炒)、川貝母(去心)、桑白皮(薑汁和蜜炙)、茯苓(各三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杏仁(去皮尖。五錢)

為散。每服三錢。不拘時。茶清或蜜水調服。

甘草乾薑湯(理中湯下)、炙甘草(桂枝湯下)、紫菀散(咳嗽門)、固本丸(二冬膏下)、劫勞散(四物湯下)、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肺癰門

皂莢丸(金匱)、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

皂英(刮去皮弦子。酥炙)

上一味未之。蜜九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千金葦莖湯、治肺癰胸中甲錯。

葦莖(即蘆管。取節一升)、薏苡仁(三合)、桃仁(五十枚。碎)、瓜瓣(即甜瓜子。半升。研。如無。栝蔞仁代之)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皂莢滌肺胃濁垢。草藶瀉肺下水氣。葦莖通肺絡瘀塞。治肺癰鼎峙三法。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湯下)、桔梗湯(方祖)、十六味桔梗湯(桔梗湯下)、葶藶大棗瀉肺湯(痰飲門)、

葶藶薏苡瀉肺湯(桔梗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喑門

千金酥蜜膏、治肺氣虛寒。癘風所傷。語聲嘶塞。咳唾上氣喘嗽。及寒鬱熱邪。聲喑不出。

酥、崖蜜、飴糖(各一升)、生薑汁、生百部汁、棗肉、杏仁(各半升。研)、柑皮(五具末)

上八味。先將杏仁和水三升。煮減半。去滓入酥、蜜、薑、飴等味。文火再熬。取二升。溫酒調服方寸匕。細細嚥之。日三服。七日痰色變。二七日唾稀。三七日嗽止。、木方去百部、柑、飴。加通草、款冬令二兩。菖蒲、人參、竹茹各一兩。五味、細辛、桂心各半兩。名通聲膏。、肺竅為風寒所襲。而致喘咳上氣。語聲嘶塞。故用薑汁、杏仁、柑皮、百部。溫散肺絡之結。膠、飴、棗肉、乳酥、崖蜜。熬膏酒服。通行脾肺之津。津回燥潤而聲自復矣。、於本方中除去百部、柑皮之耗氣。膠飴之助壅。加五味、人參資肺之津。款冬、竹茹清肺之燥。桂心、細辛搜肺之邪。通草、菖蒲利肺之竅。仍取前方中酥、蜜、杏仁、薑汁、棗肉。滋培津氣而通其聲。蓋酥蜜膏酒專滋肺胃之燥。通聲膏專資脾肺之津。津本大腸所主。故千金以此方隸諸大腸府門。

消風散(咳嗽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麻杏甘石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童真丸(虛損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桔梗湯(方祖)、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

喘門

麻黃蒼朮湯、治秋冬感寒。至夜大喘。

麻黃、羌活(各八分)、蒼朮(泔浸切。麻油炒)、柴胡(各五分)、防風、當歸(各四分。)、黃芩(三分)、草豆蔻(炒研。六分)、黃耆(酒炒。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碎)、甘草(炙。三分。生。四分)、

水煎。臨臥熱服。

麻黃定喘湯、治寒包熱邪。哮喘痰嗽。遇冷即發。

麻黃(去節。八分)、杏仁(十四粒。泡去皮尖。研)、厚朴(薑製。八分)、款冬花(去梗。)、桑皮(蜜炙)、蘇子(微炒。研。各一錢)、甘草(生炙各四分)、黃芩、半夏(薑製。各一錢二分)

煎成去滓。以生銀杏七枚。搗爛入藥。絞去滓。乘熱服之。去枕仰臥。暖覆取微汗效。

局方人參定喘湯、治遠年咳逆。上氣胸滿。痞塞聲不出。

人參、麻黃(去節。)、甘草(炙)、阿膠、半夏曲(各一錢)、桑白皮(蜜炙)、五味子(碎。各半錢。)、罌粟殼(蜜炙。二分)、生薑(三片)

水煎。食後服。溫覆取微汗。

鍾乳丸、治冷哮痰喘。但有血者勿服。

滴乳石(酒濕研七日。水飛七次。甘草湯煮三伏時。蘸少許捻開。光亮如蠧魚為度。)、麻黃(醋湯泡。焙乾)、杏仁(揀去雙仁。泡。去皮尖。)、甘草(炙。等分。)

煉白蜜丸。彈子大。五更臨臥各噙化一丸。去枕仰臥。勿開言。數日效。、此即麻黃湯去桂枝。麻杏甘石湯去石膏。而易鍾乳。互換一味。寒熱天淵。、本草言服鍾乳人。一生忌術。以石藥慓悍。白朮壅滯。犯之恐有暴絕之虞。而千金方有二味並用者。又非庸工可以測識也。

冷哮丸、治背受寒氣。遇冷即發喘嗽。頑痰結聚。胸膈痞滿。倚息不得臥。

麻黃(泡)、川烏(生)、細辛、蜀椒、白礬(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陳膽星、杏仁(去雙仁者。連皮尖用)、甘草(生。各一兩)、紫菀茸、款冬花(各二兩)

上為細末。薑汁調神麯末打糊為丸。每遇發時。臨臥生薑湯服二錢。羸者一錢。更以三建膏貼肺俞穴中。服後時吐頑痰。胸膈自寬。服此數日後。以補脾肺藥調之。候發如前再服。、按此少變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法。而合稀涎散以湧泄其痰。開發肺氣之剛劑。但氣虛少食。及痰中見血。營氣受傷者禁用。以其專司疏泄而無溫養之功也。觀方下所云。服此數日後。以補脾肺藥調之。候發如前再服。擒縱緩急之妙。盡在乎此。

三建膏、治陰疽歹肉不化。

天雄、附子、川烏(各一枚。)、桂心、觀桂、桂枝、細辛、乾薑、蜀椒(各二兩)

上切為片。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攄淨再熬。徐下黃丹。不往手攪。滴水不散為度。陰疽以蔥湯洗淨。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腹痛少食泄瀉。攤成加丁香末少許。貼臍中及中脘。陽衰精冷。攤成加阿芙蓉少許。貼臍中及丹田。冷哮喘嗽。攤成加麝少許。貼肺俞及華蓋膻中。癥瘕冷積。攤成加麝香、阿魏少許貼患處。

崔氏八味丸(方祖)、逍遙散(虛損門)、佐金丸(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華蓋散(麻黃湯下)、滲濕湯(理中湯下)、白虎湯(方祖)、二陳湯(方祖)

四七湯(二陳湯下)、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靈砂丹(金液丹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四磨湯(氣門)、千緡湯(二陳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神保丸(傷飲食門)、三拗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九寶湯(麻黃湯下)、寧嗽化痰湯(二陳湯下)、苓桂朮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厚朴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四君子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七氣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杏子湯(麻黃湯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溫肺湯(七氣湯下)、越婢加朮湯(麻黃湯下)、蘆吸散(咳嗽門)、滾痰丸(痰飲門)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