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盜汗門附論
《內經》云:汗者心之液。又云:陽加於陰謂之汗。由此推之,是陽熱加於陰血,散於外而為汗也。然有自汗盜汗之別焉。成無己云: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盜汗者,睡而汗出也。因而思之,自汗盜汗,其一液也,其出異也。盜如盜竊之盜,窺人息而潛出,行於陰也;自汗如自然之自,居常有而明顯,見於陽也。皆因腠理空疏,衛護氣虛,不能緻密收斂於表,虛則陽熱泄焉。陽主動而散津液,走於肝,若陽蒸陽分而液出者為自汗,陽蒸陰分而液出者為盜汗,由是內分陰陽之虛,外閉腠理之氣,乃得其源也。皆由心腎俱虛以致此。陰虛陽必湊,發熱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陰陽偏勝,有傷風中暑。故經云:風從外入,令人汗出頭痛,身重惡寒,天熱衣厚則為汗,天寒衣薄則為溺。病痹多汗而濡者,其濕甚也。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氣有餘為身熱無多,勞則氣耗,喘且汗出。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或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背或身,其不循胃氣之道出。此因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常道。此氣剽悍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泄。驚怖房勞,虛極痰飲,亦成此證。診法尺脈澀滑謂之多汗,男子平人脈虛細微者,善盜汗也。參之表裡虛實之異其藥,條列諸家方論者,察其所宜而用之。經言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長沙言: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且太陽此五證,全在乎醫於本經內藥治之。當涼反熱,當熱反涼,醫之過歟。《金匱要略》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除濕固腠理為先。東坦云:飲食勞倦皆自汗,當用甘溫之劑,滋益皮毛之氣,不合自汗損其元氣也。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當用清暑益氣治之。《試效方》云;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勝濕之劑,最為穩當。王海藏云:太陽自汗桂枝湯,陽明自汗白虎湯,少陰自汗四逆湯,陽明發熱自汗多者大承氣湯。此皆內傷外感之邪,干衛而出也。此方論皆前人注立,後之學者識經絡,用之取效,不明脈理,錯認經絡,用之反禍不輕。其於盜汗,非若自汗,猶有實者,此則陽熱侵行於蒸出,陰液復越於表,是陰虧而表亦虛也。其汗因寢而至,寢則衛氣亦行於里,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故經曰:太陽所至為寢汗,東坦謂太陽老陽也。太陽標有陽之名,無陽之實,以膀胱之真寒為純陰之氣也。《蘭室秘藏》治療之證以黃耆黃連生地黃當歸之屬,滋陰以制陽熱,靜而汗止,此其論也。
自汗盜汗通治方
桂枝湯
治傷風脈浮,自汗惡風。
方見傷寒門
朮附湯
治中濕脈細,自汗體重。
方見頭痛門
黃耆建中湯
治男子血氣不足,體常自汗。
方見諸虛門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黃柏、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連(以上各一錢半)、黃耆(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臨臥服。
黃耆湯
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或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並宜服之。
黃耆(去蘆,蜜炙,二錢)、白茯苓(去皮)、熟地黃(酒蒸)、肉桂(不見火)、天門冬、麻黃根、龍骨(以上各一錢)、五味子、浮小麥(炒)、防風(去蘆,各八分)、當歸(去蘆,酒浸)、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遠服。發厥自汗加附子,發熱自汗加石斛。
三建湯
治真氣不足,上盛下虛,面赤自汗,小便頻數。如汗不斂,加肉桂黃耆。
方見諸虛門
建中湯
治表虛自汗。
芍藥(五錢)、官桂、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本方加黃耆二錢,名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自汗。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治婦人血虛自汗。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枝一錢,熟附子半個,名桂枝附子湯,煎空心服。
防風散
治盜汗。
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參(一錢二分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
白朮散
治盜汗極驗。
白朮(不拘多少,銼作小塊,或稍大)浮麥(一升)
上用水煮乾,如白朮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軟取出,去麥不用,切作片,焙乾,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不拘時,另用浮麥煎湯調服。
麥煎散
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面黃肌瘦,並皆治之。
柴胡(去苗)、秦艽(各二兩)、鱉甲(二兩,醋煮三五十沸,去裙襴,再用醋炙黃)、乾漆(炒盡煙)、人參、茯苓、乾葛、川烏(炮,去皮尖)、玄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湯一盞,去麥入藥,再煎三五沸,食後服。
大建中湯
治虛熱盜汗,百節痠疼,腰痛,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綿黃耆(炙)、遠志(燈心煮,去心)、當歸(酒洗)、澤瀉(以上各二錢)、白芍藥、龍骨(煅)、人參(以上各一錢半)、甘草(一錢,炙)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止汗溫粉
川芎、白芷、藁本(以上各一兩)、米粉(三兩)
上為末,每用綿包裹,撲於身上。
止汗紅粉
麻黃根、牡蠣(煅,各一兩)、赤石脂、龍骨(各半兩)
上為末,以絹袋盛,如撲粉用之。
牡蠣白朮散
治漏風證,飲酒中風,汗多,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惡風倍防風白朮,汗多面腫倍牡蠣。
耆附湯
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黃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服。
撫芎湯
治自汗頭眩,痰逆噁心。
川芎、白朮(炒)、陳皮(以上各二錢)、甘草(一錢,炙)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牡蠣散
治諸虛,體常自汗,驚惕不寧。
左顧牡蠣(用米泔水洗,煅過)、黃耆(蜜炙)、麻黃根(以上各一兩)、白朮(半兩)、甘草(炙,一分)、小麥(百餘粒)
上銼,每服三錢,水三盞,煎一盞半服。一方為細末,每服三錢,入紅棗三枚同煎,分三服。
止自汗方
上用川鬱金研為細末,臨臥以唾津調敷乳上。
周衛湯
治自汗。
麻黃根、黃耆(各一錢)、生甘草梢、當歸梢、生黃芩(各半錢)、生地黃、麥門冬(各三分)、五味子(七個)、豬苓(二分)、羌活(七分)、蘇木、紅花(各一分)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食前服。
四白散
治男子婦人血虛發熱,夜多盜汗,羸瘦,腳痛不能行。
白朮、白扁豆、藿香、益智、厚朴、黃耆、陳皮(以上各一兩)、白茯苓、人參、半夏、烏藥、白豆蔻、甘草(以上各半兩)、芍藥(一兩半)、檀香、沉香(各二錢半)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又方、治盜汗,夜臥床蓆,衣被並濕。
麻黃根、牡蠣(煅為粉,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枸杞根白皮(各四兩)、大棗(七枚,擘破)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六服,如人行八九里久中任食,一日令盡,忌蒜熱面等物。
止汗粉
麻黃根、牡蠣粉、敗扇灰、栝蔞(以上各三兩)、白朮(二兩)、米粉(三升)
上為末,和粉攪勻,以生絹袋盛,用粉身體,日三兩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意灸亦得,汗即漸止。
加腦子收陽粉
治一切虛汗,盜汗自汗,及漏風等證,汗泄不禁,服諸藥不能止者,並宜用之。
麻黃根、藁本、白芷、牡蠣(煅)、龍骨(以上各半兩)、米粉(二兩)、腦子(半錢)
上為細末研勻,以紗帛包藥,於汗處撲敷之,汗止為度。
椒目散
治盜汗,日久不止。
椒目、麻黃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無灰熱酒調,食後服。
團參湯
治大人小兒腋汗。大人乃心血液盛,面常發赤者是也。小兒因驚而得,宜服珍珠散。史丞相苦常盜汗不止,氣弱體贏,治之不愈,一日洪舍人相見,一醫人云:心血液盛亦為汗,非虛也,宜用藥收斂心經。遂傳此方,服之而愈。
人參(新羅者)、川當歸(去蘆,焙,各半兩)
上㕮咀,用豬心一個,切作三片,藥三分服,每服用水一碗,豬心一片,煎至一盞,去滓服,食前二次服。一方加黃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