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五

◄◄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四十五

痿門(附論)

蓋人身之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而成其形,內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喜怒不節,勞役兼致,內之精血虛耗,榮衛失調,發為寒熱,使皮血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似柔風腳弱相類。以脈證並所因別之,不可混作柔風腳氣論。此乃外所因。凡痿躄乃內藏氣不足之所為也。大抵痿弱之由,因肺熱脾虛弱薄,著足痿躄,其色白而毛敗,名皮痿,曰肺熱葉焦,曰五臟因肺熱發為痿躄也。心下熱,其膝樞紐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脛筋縱緩不能任地也。色赤而絡脈溢,名脈痿。由悲哀太甚,陽氣內傷,數尿血,曰大筋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病肝熱口苦,筋膜乾,筋急而攣,色蒼而爪枯,曰筋痿。由思慮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房勞太甚,宗筋弛緩,及為白淫,曰筋痿者,生於肝也。病脾熱胃干而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肉蠕動,曰肉痿,由漸於濕地,居處下澤,濡漬痹而不仁,曰肉痿也。病腎熱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齒槁,曰骨痿。因所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陽氣內乏,熱舍於腎,致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為之曰骨痿,生於大熱者也。《難經》曰: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是也。大抵諸痿生於肺熱,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因是就生就制而言,補瀉大經大法,不外於此。東方木肝也,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二,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水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馳受熱,則金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腳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者,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水,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痿通治方

東坦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履者,宜服。

方見濕門

藿香養胃湯

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

藿香、白朮、神麯(炒)、白茯苓、烏藥、縮砂、半夏曲、薏苡仁、人參(以上各一錢半)、蓽澄茄、甘草(炒,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補肝湯

治前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軟無力。

黃耆(去蘆,一錢半)、人參(去蘆)、乾葛、白茯苓(去皮)、豬苓、升麻(以上各一錢)、柴胡(去蘆)、當歸身、羌活、連翹、黃柏(炒)、澤瀉、蒼朮、神麯、知母、防風、陳皮、甘草(炙,各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熱服,忌酒濕面。

溫腎湯

治面色痿黃,腳痿弱無力,陰汗出。

麻黃、柴胡(各六分)、白朮、酒黃柏、豬苓、白茯苓(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錢)、防風(去蘆)、蒼朮(各一錢半)、澤瀉(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熱服,候一時才飲食。

芎桂散

治四肢疼痛軟弱,行步不便。

川芎(一兩半)、桂心、乾薑(炮)、甘草(炙,以上各一兩)、川烏頭(八兩,切作片,水浸一宿,切作算子條,更以米泔浸一宿,不洗,日乾,麩炒微赤為度,幹了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鹽酒調下,日進三服。

加味四斤丸

治腎熱肝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自不勝持,起居須人扶,足不能任地,驚恐戰掉,潮熱時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諸虛不足。

肉蓯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木瓜(干)、鹿茸(燎去毛,酥炙)、熟地黃、五味子(酒浸)、菟絲子(酒浸,另研。)

上各等分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米飲任下。一方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麋角丸

治五痿,皮緩毛瘁,血脈枯槁,肌膚薄著,筋骨羸弱,飲食不美,庶事不興,四肢無力,爪枯發落,眼昏唇燥,疲備不能反側。

麋角(鎊,一斤重,用酒浸一宿)、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熟地黃(四兩)

上用大麥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以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藥與麥,別焙乾為末,浸藥酒,添清酒,煮麥粉為糊搜和,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米湯送下。

健步丸

治膝中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酒防己(一兩)、防風、澤瀉(各三錢)、川烏(炮,去皮)、酒苦參(各一錢)、肉桂、滑石(炒)、栝蔞根(酒洗)、柴胡、羌活、甘草(炙,各半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龍骨丸

治膀胱腎冷,坐起欲倒,目𥉂𥉂,氣不足,骨痿。

龍骨、柏子仁、防風、乾地黃、甘草(以上各五分)、禹餘糧、白石英、白茯苓、桂心、黃耆(以上各七分)、五味子、羌活、附子、人參(以上各六分)、山茱萸、玄參、川芎(以上各四分)、磁石、杜仲、乾薑(各八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日二服。

起痿丹

治諸痿,法當在陽明與衝脈。陽明在胃,乃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之利機關;衝脈者,諸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養於宗筋,會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至筋脈骨肉,各得其時,病乃已矣。腎經虛憊,遂成骨痿,腰腳難舉,日加困乏。

附子(炮,去皮臍)、沉香(不見火)、硃砂(別研)、枸杞子(去枝梗)、母丁香、木香(不見火)、陽起石(煅)、肉蓯蓉(酒浸,焙)、熟地黃、麝香(別研)、天雄(炮,去皮臍,或用鹿茸亦可)、官桂(去粗皮)、硫黃(以上各一兩)、膩粉(半兩)、白丁香(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以薑汁火上入藥熔化,卻用手點藥於腰眼上,磨擦至藥盡,用至二十丸,大有神效。若有他處癱瘓風疾,加皂角一片,去筋捶爛,薑汁浸一宿,瓦上焙乾為末,入前藥內,依前法用。

又方、治筋痿,兩手握固無力,兩腿行動無力,急飢食少,此名筋痿。其證候口舌生瘡,忽生痰涎,忽然睡中涎溢,身上躁熱,忽時增寒,項頸強急,小便赤白不定,大腑忽冷忽熱不調。

連翹、防風、荊芥穗、蔓荊子、羌活、獨活、牡丹皮、山梔仁、秦艽、麻黃(去根)、木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用白湯調下。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服此益精。

萆薢、杜仲(炒去絲)、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等分)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筋弱不能收持,宜益精緩其中。

牛膝(酒浸)、萆薢、杜仲(炒去絲)、白蒺藜、防風、菟絲子(酒浸)、蓯蓉(酒浸,等分)、官桂(減半)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煨腎丸

治腎肝損及脾損,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牛膝、萆薢、杜仲(炒去絲)、白蒺藜、防風、菟絲子(酒浸)、蓯蓉(酒浸)、葫蘆巴、破故紙(酒炒,等分)、官桂(減半)

上為細末,將豬腰子制如食法,搗爛,煉蜜和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如腰痛不起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