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奇效良方 卷之十九

◄◄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十九

嘔吐噦門(附論)

經曰:足太陰脾之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下,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脈解篇》云: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卒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厥陰之病,少腹堅滿,厥心病嘔吐,食不下,入而復出,厥甚,寒氣入脾,食畢而吐。《至真要大論》云:諸嘔吐逆衝上,皆屬於火。又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靈樞》又曰:人之噦,蓋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寒氣邪氣穀氣,俱還入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又云:胃氣為噦。又曰:病深者其聲噦。東垣《發明》: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以飲食所傷,而致胃氣上逆,或嘔或吐或噦者,皆陰火之邪上衝,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氣充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以其虛實為異耳。如嘔者陽明也,且陽明者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故以生薑為主。或有形質之物為病者,因而越之可也。謂上焦氣壅,表實而言之,非以瀉氣而言之也。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則吐,以橘紅主之,有食已則吐,有食久則吐。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治以薑製半夏。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橘皮半夏湯是也。又有膈噎氣噫,食久反出,名曰反胃。反胃者因脾胃虛寒,宿穀不化,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有隨食而隨出者,脈緊澀者難治。蓋六淫之變,七情之逆,未嘗不由脾胃而病也,故胃為水穀之海,海之納水穀,胃若受病,飲食不下,穀食不行,營衛不和,則賊風虛邪犯其陽,飲食飢飽傷其陰,則嘔吐之作也,乃是足太陽足陽明二經之病也哉。《金匱要略》曰:嘔而心下痞者,有嘔而胸滿者,有乾嘔而利者,有嘔吐谷不得入者,有嘔吐病在膈上者,有胃反嘔吐者,有食已即吐者,有胃反吐而渴者,有吐後欲飲食者,有嘔吐涎沫者,有嘔而發熱者,有乾嘔手足冷者,有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四肢厥者,有似嘔不嘔者,有似噦不噦、心中無奈者,古人論嘔吐噦言之詳矣。見證立方,詳具於後,全在醫者對證用藥。又有婦人懷妊嘔吐者,名曰惡阻,各從其類而治之。又有同時霍亂者,當以溫胃養脾之劑。外有腳氣攻心嘔吐者,此證多端,所感不一。大抵脈病,順者生,逆者死,以脈推之,藥不失其次序,治之必收功矣。

嘔吐噦通治方

丁香煮散

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乾薑(炮)、川烏(炮,去皮臍)、甘草(炙,各半錢)、紅豆(去皮)、良薑(炒)、青皮、胡椒(各一錢)、陳皮(二錢)、益智(去皮,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鹽一捻,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藿香散

治七情傷感,氣鬱於中,變成嘔吐,作寒熱眩暈,痰滿不進飲食。

藿香(去土)、木香(不見火)、白朮(各一錢半)、半夏曲(二錢)、白茯苓、人參、桔梗(各一錢)、枇杷葉、官桂、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嘔吐,吞嚥酸水。

丁香(不見火,一兩)、白朮(一兩半)、半夏(湯泡七次)、乾薑(炮)、橘紅(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生薑湯送下。

藿香半夏散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噦逆。

藿香(二錢)、半夏(湯泡七次,炒黃色,三錢半)、丁香皮(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丁附治中湯

治胃寒停痰,嘔吐不已。

丁香、青皮(炒)、陳皮(炒)、白朮(煅)、人參(各二錢)、附子(炮)、甘草(炙,各一錢)乾薑(炮,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空心服。

理中湯

治感寒嘔吐。

方見寒門

旋覆花湯

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覆花(去梗,一錢)、半夏(湯泡七次)、橘紅、乾薑(炮,各一錢半)、檳榔、人參、白朮、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香薷飲

治伏暑嘔吐。

方見暑門。

玉浮丸

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弱,一切嘔吐。

方見翻胃門。

安脾散

治停飲傷胃,以致吃食咽酸,嘔吐黃水不已。

方見翻胃門

藿香安胃散

治嘔吐不止。

藿香、半夏(湯泡七次)、厚朴(薑汁製炒)、蒼朮(米泔水浸,炒)、陳皮(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養胃湯

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翻胃嘔吐。

方見翻胃門。

小半夏湯

治諸噦嘔吐,心下堅痞,膈間有痰水,眩暈。

半夏(五錢)、茯苓(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入生薑汁再煎二三沸,不拘時熱服。

三乙承氣湯

治嘔吐,水漿不入,食即吐,大便秘,或利而不快,時覺腹痛滿悶,或下痢赤白而嘔吐,食不下者,或大小腸膀胱結而不通,上為嘔吐。

方見傷寒門

沉香煎丸

治嘔吐,除中滿痞氣,痰逆噁心,宿昔成積,面黃腹脹,臟腑不調,水穀不化,此藥調順脾胃。

沉香、丁香、硫黃(別研,水飛)、檳榔(麵裹煨熟,去面)、胡椒、沒藥(別研)、丹砂(別研,水飛)、硇砂(明淨者,別研,水飛,煮)、良薑、青皮(去白,焙)、木香(各一兩)、縮砂(去皮,半兩)、巴豆(去皮心膜,新瓦上壓去油,一分)、阿魏(用醋浸開,同白麵和作餅,炙焦)、吳茱萸(以陳久者,湯浸取,沉者炒,以上各半兩)

上除別研藥外,余藥為細末,入別研藥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磁盒盛,貯封,每服二丸,食前臨臥用溫生薑橘皮湯下,更量人虛實大小加減。

木香白朮散

治嘔而吐食,謂持實擊強,是無積也。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實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和之,一名丁香半夏湯。

丁香、木香(各一錢)、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白朮、茯苓(各五錢)、甘草(四錢,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生薑芍藥湯調下。有積而痛,手按之愈痛,無積者按之不痛。一方無丁香。

丁香丸

治因食冷物,凝滯胃間,嘔吐不止。

大丁香(半兩)、木香、胡椒、藿香、甘草(炙,各三錢)、乾薑、肉桂(各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綠豆大,焙乾,時時干嚼,不必飲湯水,水入即愈吐。如覺痿弱,更加附子隨意。

大養胃湯

治飲食傷脾,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

厚朴(去皮)、生薑(各二兩)、肥棗(三兩,同上三味炒)、白朮、山藥、人參、川芎、橘皮、當歸、五味子、藿香、枇杷葉(刷去毛,薑汁炙)、黃耆、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或為細末,米湯調下亦可。

大枳殼丸

治一切酒食所傷,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疼痛,飲食不消,痰逆嘔惡,噫醋吞酸,飲食遲化,並宜服之。

枳殼(麩炒)、茯苓(去皮)、白朮、厚朴(薑製)、半夏(湯泡)、人參、木香、青皮(去穰)檳榔、陳皮(去白)、荊三稜(煨)、莪朮(煨)、麥蘖(微炒)、神麯(炒,各一兩)、乾生薑(半兩)、牽牛(微炒)、大黃(各二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用生薑湯送下。

曲術丸

治中脘有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噯宿腐氣。

神麯(三兩,炒)、蒼朮(米泔浸,三兩,日曝乾,炒)、陳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別煮神麯末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時生薑湯送下。

十珍餅子

治大人小兒嘔吐痰涎,粥藥難停,無問久新皆治。

丁香、沉香、官桂(去粗皮)、藿香、肉豆蔻、吳茱萸(湯洗焙乾)、木香(各半兩)、水銀(結砂子)、舶上茴香(各七錢)、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生薑汁製,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搗作餅子,每服十餅,不拘時生薑湯下,或化服亦得,量病加減。

助胃膏

治嘔吐不食。

人參、白朮、茯苓、橘皮、縮砂仁(各一分)、丁香、木香、肉豆蔻(煨)、草果仁(各一錢半)、白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煎湯化下。

一物湯

治卒吐逆,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

人參(二兩,拍破)

上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熱服,兼以人參汁煮粥吃立愈。徐郎中患反胃,諸方不瘥,只服參而愈。

炮附子丸

治胃脘有熱,胃中有寒,嘔吐不止。

上用附子炮去皮臍,碾為細末,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就濕以大黃末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薑湯送下。

加味二陳湯

治胃熱嘔吐不已。

半夏(湯泡七次)、陳皮(各半兩)、白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半)、刮筀竹、青(四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啜服。

麥門冬湯

療煩熱嘔逆,食下則出。

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各三兩)、茅根、生薑(各五兩)、人參、甘草(炙,各一兩)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食。

葛根(三兩)、半夏(湯泡七次,一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竹茹如棗許,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有熱,手足心熱,政和中,一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即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槐花散亦相類。一方加棗一枚同煎。

加味七氣湯

治氣鬱嘔吐。

半夏(制,二兩半)、人參、厚朴(制)、辣桂(各一兩)、茯苓(一兩半)、甘草(勻,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服。加木香煎亦得。

小丁沉丸

治乾嘔,和調胃氣。

丁香、蘹香子(炒)、木香(各半兩)、縮砂仁、白芷(炒)、益智(去皮)、陳皮(湯浸去白,焙)、沉香、甘草(炙)、生薑(一斤,細切,入青鹽四兩拌勻,醃一宿,焙乾,以上各一兩)、阿魏(一分,用醋半升,熬為膏)

上為細末,入阿魏膏抖勻,用醋煮麵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研丹砂麝香細末各少許,同為衣,每服一丸,細嚼,用姜鹽湯送下,空心服。

草豆蔻湯

治乾嘔,和胃下氣。

草豆蔻(去皮)、藿香、枳殼(去穰,麩炒)、陳皮(湯浸去白,焙)、白朮、山芋(各半兩)桂心(去皮)、丁香(各一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二枚,擘破,粟米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生薑丸

治乾嘔噁心,益津液,和胃氣。

生薑(二斤,和皮切作片,以青皮三兩同淹一宿,慢火焙乾)、甘草(炙,銼)、陳皮(湯浸去白,焙乾,各四兩)、香白芷、縮砂仁(去皮)、胡椒(各一兩)、莪朮(炮,二兩)

上為細末,以麵糊和丸,如小彈子大,用丹砂細末為衣,每服一丸,細嚼,溫酒送下,食前服。

開胃丸

治乾嘔氣逆不止。

半夏曲(微炒,三兩)、人參(一兩半)、白豆蔻(去皮)、陳皮(去白,焙)、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同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不拘時用粥飲送下。

參粟湯

治乾嘔不下食。

人參(一兩)、陳粟米(一兩半)、生薑(切碎,五兩)、半夏(湯泡七次,去滑,四兩,用生薑浸,切碎,焙乾)

上同入銀石鍋中,慢火焙令焦黃,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去核煎至七分去滓,微熱空心服。

三聖散

治噦逆不食。

半夏(七枚,大者先以錐子穿透心,用左搓麻線空過,於井花水內浸,一日一換水,候七日取出焙乾)、丁香(四十九粒)、胡椒(各四錢)

上為細末,大人用生薑湯調一字,小兒箸頭蘸生薑汁後點藥少許口中立愈,至甚者不過三服。

石蓮丸

治胃寒噦逆。

石蓮肉(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用蜀椒湯送下,噦止勿再服。

溫中白朮丸

治胃寒嘔噦。

白朮(三兩半)、半夏(二兩,制)、乾薑(一兩)、丁香(半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時生薑湯送下。

思食丸

助脾胃,消導飲食,止吐逆。

烏梅肉(五錢)、神麯(炒)、麥蘖(炒,各六錢)、人參、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用米飲湯送下。

參香枳朮丸

開胃進食,止嘔吐。

人參、木香(各三錢)、枳殼(麩炒,一兩)、白朮(一兩半)、陳皮(四錢)、乾生薑(二錢半)

上為細末,用荷葉包米煨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時用米湯送下。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