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二十三
咳逆門(附論)
《內經》云:歲金太過咳逆,金鬱之發咳逆,少陰二氣咳逆。《活人書》云:咳逆,仲景所謂噦是也。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非。蓋噦者乾嘔也,若有物直出,則為吐也,物旋出則為嘔也,嘔無物出則為噦也。咳逆者,或水漬於肺,而心下痞,或連續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而錯喉而氣搶,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吃忒者,差錯之義,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使上,至咽喉中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按鼻,嚏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千金》以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格致餘論》云: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元氣之賊,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而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以為危證,然亦有實者,今以治驗略言之。有一弱人,暑月因大飢大怒,得滯下疾,渴飲蜜水,滯下緩而吃作,倦甚,知其因下久而陰火盛,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原散與之,數日而止。又有一膏粱老人,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吃作脈大,眾以為難,以形瘦觀之,尚可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不數日獲安。此二人虛之為也,又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則舉身跳動,神昏不知,問之乃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此曝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矣。《難知》云:《活人》以咳逆為噦,謂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邪氣在胃,故斷之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者,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但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若標病應見,止當治標,不必名噦,若言作噦,使後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三因》云:咳逆之病,古人以為噦耳。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疾。亦有胃中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大抵傷寒久病後,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者,皆病深之候也。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謂別無惡候者也。丹溪云:吃病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心。朱奉議首論熱降,而以下豈無超穎之士,而極言者,孰不謂之熱而有此乎?至於海藏,深發前人所未發,故猶有陰證發之說,但形證少瘥耳。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補中須分寒熱,或因汗吐下誤服寒涼過劑,當以溫而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衝上,當以平而補之。挾熱者涼而補之,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咳逆,當以下之。如痰飲停蓄心下,曝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當隨其邪之所在,而湧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諸論具詳,皆前人所述,學者當守規矩以治之。
咳逆通治方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
橘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炙)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三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柿蒂湯
治胃膈痞滿咳逆。
柿蒂(五錢)、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一盅,不拘時服。
半夏生薑湯
治噦欲死。
半夏(湯泡,六錢)、生薑(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分作二服,不拘時服。
桂苓白朮丸
治痰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進飲食。調和五臟。
辣桂、乾生薑(各二錢半)、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一兩)、白朮、陳皮(去白)、澤瀉(以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病在膈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病在中,不拘時服。一方用黃柏黃連各半兩,水丸服效。
小柴胡湯
治傷寒熱證,咳逆嘔噦。
方見傷寒門(加柿蒂煎服。)
灸咳逆法
其法於患人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處,如婦人即屈乳頭,下乳頭齊處是穴。灸之,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只灸一處,火到肌即瘥,如不瘥不可治也。其穴當取乳下骨間,動脈處是穴。
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柿蒂、人參、茯苓、橘皮、良薑(炒)、半夏(以上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服之,亦妙。
治久患咳噫,連咳四五十聲者
上用生薑自然汁半合,入蜜一匙,同煎令熟,不拘時溫服,如此三四服立效。
治寒氣攻胃咳噫。
上用黑豆二合,炒熱內於瓶中,以熱醋沃之,紙封,開小孔子,令患人以口吸其氣,入咽喉中,即定。
橘皮乾薑湯
治胃中有寒咳逆。
橘皮、乾薑、通草、桂心、人參、甘草(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六分,溫服,日三服。
羌活附子散
止咳逆。
羌活、附子(炮,去皮臍)、茴香(炒,各半兩)、木香、丁香、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盞,鹽少許,煎數沸,空心服,一方無丁香,一方用丁香,不用木香。
丁香散
治咳逆噎汗。
丁香、柿蒂(各一錢)、良薑、甘草(炙,各半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熱湯乘熱點服。
丁香柿蒂散
治諸種吃噫,嘔逆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丈夫女子傷中絕脈,筋急痛咳逆
上以鹿髓和熱酒服之良。
治寒氣攻胃咳噫。
草豆蔻(去皮)、益智(去皮,各一兩)、乾柿蒂(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熱服。
治咳逆。
上以蘇合香丸,用丁香柿蒂煎湯化下。噫逆即咳逆也,乃胃寒所致,良薑為要藥,人參白茯苓佐之,蓋良薑能溫胃,能解散胃中風邪。
香飲子
治咳逆不止。
上用乾柿蒂十五枚為末,用水一盞,加白鹽梅少許,煎至六分,不拘時溫服。
蓽澄茄散
治噫氣咳逆,亦治傷寒咳逆,日夜不定。
篳澄茄、良薑(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沸,投醋半盞;取出呷之。
治諸吃噫。
橘皮(三兩,湯浸,去穰,銼)、枳殼(一兩,去穰,麩炒。)
上銼碎,以水一升,煎至五合,去滓,通熱頓服。
治寒氣攻胃咳噫。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同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熱服。
硫黃嗅法
治咳逆服藥無效者。
硫黃、乳香
上各等分為末,用酒煎、急令患人嗅之。
又方嗅法
雄黃(二錢)
上為末,用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