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三十七
五疸門
五疸之病,諸書所載甚繁,其證不過有五:一曰黃汗,二曰黃疸,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黃汗為病,身體俱腫,汗出不渴,其汗能染衣,黃如柏汁,此由脾胃有熱汗出,或風所閉熱結,其汗黃也。黃疸食已即飢,遍身俱黃,臥時身體帶青帶赤,增寒壯熱,此飲酒食過度,臟腑熱,水穀並積於脾胃,風濕相搏,熱氣熏蒸,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必振寒而後熱。谷疸之證,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遍身發黃,此脾胃有熱,因大飢過食所傷胃氣所致也。酒疸之病,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此由飢中飲酒,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疸者,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不利,此由過於勞傷,極於房室之後,入水所致,多渴腹脹者難治。丹溪論云:不必分其五等,皆濕熱而成。此證譬猶醬曲,濕與熱搏,氣不得透,鬱而生黃。五疸之分,皆是前人之所注。且如張長沙謂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脈來浮滑緊數,乃熱蓄陽明胃經,可作陽明實發黃。朱肱云: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而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鬱蒸而發黃也。且如傷寒當汗不汗,當利小便不利,亦生黃。夫脾屬土,而受水濕發黃者有之,脈來沉細而無力,身冷而黃,為寒熱搏於太陰脾經,當作陰證治之。又有蓄血一證,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其人發狂,乃為瘀血蓄在下焦而發黃也。若嗜酒之人,多致發黃,蓋酒性大熱,熱與濕搏於胃中,而黃髮於外,其證外無熱,內則小便不利,胸中如啖蒜薤狀,當心足下皆熱,久遠則成黑疸。脈若浮滑,腹滿欲嘔吐者,必先吐之,脈若沉滑,腹滿大便秘者,必先下之。又有卒然發黃,心滿而喘,命在須臾者,為之卒黃,但心戰發熱是也。大概疸病,渴者難治,不渴者易治。疸毒入腹,喘滿者危;脈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脈微小,小便利不渴者生;寸口無脈,鼻氣冷者亦不治。又有口淡怔忡,耳鳴腳弱,或微寒熱,小便赤白濁,又當作虛證治之,不可妄用涼藥,愈傷血氣。治法分利濕熱,最為切當,臨病之際,在乎脈證辨之。人命醫之所繫,可不謹乎?
五疸通治方
加減五苓散
治飲食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茵陳、豬苓(去皮)、白朮、赤茯苓(去皮)、澤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一方有桂心。
葛根湯
治酒疸。
乾葛(三錢)、梔子仁、枳實(去穰,麩炒)、豆豉(以上各二錢)、甘草(一錢,炙)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當歸白朮湯
治酒疸發黃,心胸堅滿,不進飲食,小便黃赤,其脈弦澀。
當歸、黃芩、茵陳、甘草(炙,以上各一錢)、白朮(二錢)、半夏(湯泡)、杏仁(去皮尖,麩炒)、枳實(麩炒)、前胡(以上各一錢半)、茯苓(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白朮湯
治酒疸,因下後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數。
白朮、桂心(各二錢)、豆豉、枳實(麩炒)、乾葛、杏仁、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秦艽飲子
治五疸,口淡咽乾,發熱微寒。
秦艽(去蘆)、當歸(去蘆,酒浸)、芍藥、白朮、官桂(去皮)、茯苓(去皮)、陳皮、熟地黃(酒蒸)、小草、川芎、半夏(湯泡)、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山茵陳散
治疸證發熱,大小便秘澀。
山茵陳、梔子(各二錢)、赤茯苓、枳實(各一錢半)、葶藶、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色疸。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黃耆(炙)、白扁豆(炒,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一清飲
治疸證發熱,諸熱通用。
柴胡(三錢)、赤茯苓(去皮,二錢)、桑白皮(炒)、川芎(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一盅,食前服。
茵陳湯
治時行瘀熱在裡,鬱蒸不散,通身發黃。
茵陳(一兩三錢)、大黃(四錢)、梔子仁(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金黃丸
治酒積食積,諸積面黃疸,積硬塊。
荊三稜、牽牛(各二錢半)、巴豆(四十九粒,出油)、黍米粉、香附子(各半兩)、澤瀉(一錢半)
上為細末,用梔子煎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遠用白湯送下。
谷疸丸
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牛膽(一個,取汁)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薑甘草煎湯送下。
滑石散
治女勞疸。
滑石(一兩半)、白礬(一兩,枯)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清,食前調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
黃連散
治黃疸,大小便秘澀,臟腑壅熱。
黃連、川大黃(各二兩,用好醋拌炒)、黃芩、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溫水調服,日三。
必效散
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龍膽草、山梔子、茵陳、黃芩(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嗅藥瓜蒂散
治黃疸,遍身如金色,累效。
瓜蒂(二錢)、母丁香(一錢)、黍米(四十九粒)、赤小豆(半錢。)
上為細末,每夜吹兩鼻孔內,嗅入便睡,明日取下黃水,次服黃連散。
桂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潤胸中痛,腰以下無汗,其腰馳痛,如有物在皮中,劇者不能飲食,煩躁,小便不利。
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一錢,炙)、黃耆(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三枚,煎至一盅,食遠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
梔子丸
治時行病急黃,及瘴瘧疫癘。
梔子仁、茵陳、芒硝、大黃(蒸,以上各一兩)、杏仁(去皮尖,炒,七錢)、豆豉(湯浸軟,另碾)、鱉甲(醋炙)、常山(以上各半兩)、巴豆(去皮膜油,二錢)
上為細末,餳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遠用米飲送下,吐利是效,未效加一丸。
茵陳散
治黃疸,食已即飢,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寒熱,或身體多赤多青。皆由酒食過度,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而成。
茵陳、木通、大黃(炒)、梔子仁(以上各一兩)、石膏(二兩)、栝蔞(一個)、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一莖,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又有傷寒瘀血不解,郁發於表,發為黃疸,其脈浮緊,當以汗解,獨煎好麻黃湯飲之。
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淡豉(各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㕮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竹葉十四片,不用姜。一方無甘草。
黃耆苦酒湯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黃如柏汁,脈自沉。此由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中,從外而得之。
黃耆(銼,五兩)、芍藥、官桂(去粗皮,各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用苦酒一盞半,同煎取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服之當心煩,苦酒助故也。一方用苦酒三合,水一盞半,同煎服。
犀角散
治急黃,心膈煩躁,目赤痛。
犀角屑、黃芩、升麻、梔子仁(以上各一兩)、茵陳、朴硝(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服。
治陰黃汗染衣涕唾黃。
上用蔓菁子搗末,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服五升而愈。
秦艽湯(一名秦艽散)
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去苗土,一兩)、旋覆花、赤茯苓(去皮)、甘草(銼,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匕,以牛乳汁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瞿麥散
治黃疸,小便赤澀,心神煩悶。
瞿麥、麥門冬(去心)、茵陳、黃芩(以上各一兩)、梔子(二兩)、大黃(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服,以小便利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