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論
效能
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適應症
感冒、喘咳、口渴、肌肉疼痛。
處方
麻黃 6、杏仁 1.5、桂枝 2、生薑 3、大棗 3、甘草 2、石膏 5。
湯頭歌訣
【方源】:張仲景方
【功效】:風寒兩解。
大青龍湯桂麻黃 杏草石膏薑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 風寒兩解此為良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炙)各三兩,杏仁四十枚、石膏(如雞子大)一塊、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煩為陽、為風,躁為陰、為寒。必太陽證兼煩躁者,方可用之。以杏、草佐麻黃發表,以薑、棗佐桂枝解肌,石膏質重瀉火、氣輕亦達肌表。青龍者,義取龍興而雲升雨降,鬱熱頓除,煩躁乃解也。若少陰煩躁而誤服此則逆。麻黃湯治寒,桂枝湯治風,大青龍兼風寒而兩解之。陶節菴曰:此湯險峻,今人罕用。
傷寒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鷄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