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外台秘要 卷第十九

◄◄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十九

腳氣腫滿方二十九首

病源此繇風濕毒氣,搏於腎經,腎主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水液不傳於小腸,致水氣壅溢腑臟,浸漬皮膚,故腫滿也。(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溫腎湯,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隨方。

茯苓、乾薑、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忌酢物生蔥,又療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者方。

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結乃服之。

又方

生豬肝一具細切,以淡蒜齏食之令盡,若不盡者,分再食之。(並出第十六卷中)

崔氏療腳氣遍身腫方。

大豆(二大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豆)、桑根白皮(一握切)、檳榔(二七枚碎)、茯苓(二兩切)

上四味。將三物以前豆汁浸經宿,煮取二升,絞去滓,添酒二合,納藥中,隨多少服之,忌酢物。(救急同)

又療遍身腫小便澀者,用麻豆方主之,療腳腫氣。

烏豆(一斗水四斗煮取一斗半去豆)、桑根白皮(切五升)、大麻子(二升熬研碎)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煎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

又方

烏豆(五升)、桑根白皮(切四升二物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大麻子仁(一升熬)、橘皮(二兩)、升麻(二兩)、杏仁(二兩)、豬苓(二兩)、丹參(三兩)、生薑(二兩切)

上九味切。將七物納前桑皮豆汁中,煮取四升,朝二服,相去如三食久,藥消進食,食消又更進二服。(此二方並唐尚書送)

又療腳氣,及腰腎膀胱宿水及痰飲,桃花散方。

收桃花陰乾,量取一大升,但隨虛滿,不須按捺,搗為散,紗羅下之,溫清酒和,一服令盡,通利為度,空腹服之,須臾當轉可六七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總瀉盡。若中間覺飢虛,進少許軟飯及麋粥,極安穩,不似轉藥,虛人廢朝謁,但覺腰腳輕快,使人踴躍,食味倍佳。腳先腫者,一宿頓消,如囊中貯物傾卻相似,又無毒,易將息,唯忌胡蒜豬肉,三月內腹虛,大都消息,慎生。

冷酸滑五辛酒面,及黏食肥膩,四五日外,諸食復常,又余見古方論云,腳氣但腫不悶,經服利藥,法令人渴,但腫縱不服利藥,亦遣人渴,宜利方。

取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一大升,別以三大升水煮一大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納麻汁,更煎三五沸,渴即飲之,冷熱任取,安穩,飢時啖豆亦佳,而利小便止渴消腫,大良,穀葉及桑白皮熬炙為飲,飲之亦良腫盛力弱不堪大藥者,取牛乳一小升,烏牛尿一小升,無烏牛尿用黃者亦得,和調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小便大利,腳腫即頓消。若一劑不除,隔一二日更服,氣力好者依前服,羸弱者每日平旦唯一服六七合,以瘥乃止。忌雜肉。(並出第六卷中)

文仲大麻子酒方,療腳氣上,腳腫小腹痹。

大麻子一升碎研,清酒三升漬三宿,溫服隨性,兼療頭風,補益。此一方傳用大良。(備急同)

又療腳氣滿,小便少者方。

檳榔(四十枚切)、大豆(三升)、桑根白皮(切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間粥亦得。若冷脹加吳茱萸二升,生薑二兩用亦良。(備急同)

又療腳氣,非冷非熱,老人弱人脹滿者方。

檳榔殼汁中,或茶飲中豉汁中,服檳榔仁散方寸匕。利甚快穩良。(備急同)

又腳氣滿方。

大豆一升,以水四升煮之令熟,去滓,取桑根白皮切一大升,和豆汁重煎之,厚薄如酪,布絞去滓,空腹日再。(備急同)

又徐王枳實散,宜春秋服,消腫利小便,兼補療風虛冷脹不能食方。

枳實(半斤炙)、桂心(一斤)、茯苓、白朮(各五兩)

上四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二匕,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等。(備急同)

又手腳痠痛兼微腫方。

烏麻(五升微熬碎之)

上一味。以酒一升漬一宿,隨多少飲之,盡更作大佳。(備急同)

又若身腫氣攻心者方。

生豬肉去脂,以漿水洗,於兩板中壓去汁,細切作膾,蒜齏啖之,日二頓,下氣除風,此方外國法。(備急同)

又捋腳方。

搗烏麻碎,水煮漬捋大驗。

又方

水煮杉木浸捋腳,去腫滿,大驗。(備急同)

又腳洪腫方。

取小豆一升,和穀楮心一握熟煮,吃三二升即瘥,如湯沃雪良。此二方經用效。(備急同並出第九卷中)

救急療風水毒氣遍身腫方。

穀楮白皮(三兩)、橘皮(一兩)、桑根白皮(五兩東引者)、紫蘇、生薑(各四兩)、大豆(二小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絞去滓,分為四服,其藥並須暖,不過三劑必當瘥,百日來唯禁大酢。(出第七卷中)

必效主腳氣數發,通身滿妨氣急者方。

取大麻子一升碎,以小便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蘇唐徐同出第三卷中)

蘇恭療下焦冷,腫滿胸塞,吐不下食者,兼去溫毒方。

防己、芍藥(各二兩)、枳實(炙)、獨活、防風、桂心(各三兩)、生薑(八兩)、葛根(三兩)、半夏(一升洗)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作四服,相去八九里久,中間食少粥,一方無防己枳實,加附子二兩炮,余依本方,忌羊肉餳生蔥。(出上卷中)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甚散腫氣,極驗。

大檳榔(七枚合子碎)、生薑(各二兩)、橘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忌如藥法,又葶藶丸,療水氣,及腳並虛腫方。

葶藶子(七分生用)、牽牛子、澤漆葉、海藻(洗去咸炙)、昆布(如上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郁李仁(各三分去皮)、桂心(一分)

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其藥用桑白皮切五合,赤小豆一合,通草一兩切,水二升,煮取一升下藥,忌生蔥。(出下卷中)

蕭亮療腳氣腫盛,因生瘡積年不瘥,膿血長流,依狀是風毒氣,為冬間服藥酒擁滯,散在腠理,宜服此方,療風癢及舊癬疥百病,輕腰腳,兼通大腸,療肺中熱毒氣方。

漏蘆、葳蕤、烏蛇脯(炙各二十四分)、枳實(十二分炙)、秦艽(九分)、苦參(一斤搗去筋脈取粉)、漢防己(八分)、玄參(二十二分)、干麥門冬(十二分去心)、白朮、黃耆(各十二分)、大黃(二十四分)、黃芩(八分)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四十丸,日再,漸加至五十丸,無問食前食後服,酒浸藥下之。

又方

牛蒡根(切二大升)、枳實(八兩炙)、磁石(一斤)、薏苡仁(一升)、玄參(六兩)、烏蛇脯(六兩炙)、生地黃(切二大升)、烏豆(小粒者一大升)

上八味細切。絹袋盛,以好無灰酒一大斗,浸經三日,任性多少,將以下前藥。

又洗方。

漏蘆(一大升)、白蘞(五兩)、甘草(三兩炙)、蒺藜子、槐白皮、五加根皮(各一大升)

上六味切。以水二大斗,煮取六升,納芒硝半大升,癢即洗,其湯微溫如人體,如瘡熱濕布𤄥上。忌海藻菘菜。

又解風毒入腰腳暴悶痛飲子方。

生犀角(屑)、蜀升麻、黃芩、干藍、漢防己、枳實(炙各二兩)、漏蘆(三兩炙)、白蘞(一兩)、梔子仁(十個)、甘草(原缺分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不問食前後。忌海藻菘菜酢。(此方忌酢恐更有茯苓)

又𤄥方。

取前方加大黃三兩,梔子四十顆,取軟白布剪作三二十筒孔,納藥汁中浸濕,敷瘡上,干即換。

近效療腳氣,兩腳腫滿,暴破衝心,眾醫不瘥方。

小便(三升)、黍(三斤)

上二味相和煮三五沸,將浸腳,日三四度,極神效,其藥於水盆中盛,下著火暖之,如池甕法,周迴泥塞,然後浸腳,捋使汗出,立效。

腳氣腫滿小便澀方三首

蘇恭防己湯,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上下痰水不能食,食則脹者方。

桑白皮(五兩)、大豆(五升以水二斗並桑白皮煮取一斗去滓)、防己、橘皮、赤茯苓、麻黃(去節各三兩)、生薑(五兩)、旋覆花(一兩)、杏仁(八十枚)、紫蘇莖葉(二兩切)

上十味切。以前件藥汁,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力弱者,分為五服,相去六七里久,微覆當大汗,小便利,腫氣消下,冷多加茱萸四兩,熱多加玄參四兩。忌酢物。

又腫滿小便少者,湯方。

檳榔(三十枚合子碎)、大豆(三升)、桑根白皮(二升)、生薑(一斤合皮)

上四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半,去滓,分為六七服,各相去十里久,再服,小便當利,腫即消,瘦弱不能忍者,時復以少粥止之。

又紫蘇湯方。

紫蘇莖(一兩)、甘草(炙)、橘皮(各一兩半)、生薑(三兩)、檳榔(五枚)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能長服之,永令氣消下。忌海藻菘菜。(並出上卷中)

腳氣上氣方五首

病源此由風濕毒氣,初從腳上,後轉入腹,而乘於氣,故上氣也。(出第十三卷中)

張文仲硇砂牛膝三物散,療腳氣上氣方。

硇砂、牛膝、細辛(各三兩)

上藥為散,酒和服方寸匕,日再,經四五服即效,此方敕賜慕容寶節將軍,服者云神效,蘇恭腳氣方云,是婆羅門法。(備急必效同)

又腳氣上氣入腹腫方。

野椒根(除上皮細銼一升)

上一味。以酒二升,投安瓶中,泥頭煻火,燒得一沸,然後溫服一盞,甚效,唯忌冷肥物,其餘不禁。(並出第九卷中)

蘇恭腳氣散,主腳弱上氣,痹滿不能食,常服方。

牛膝、硇砂、細辛、丹參、白朮、郁李仁(各三兩去皮)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主脹腫下氣,春秋冬三月時得服,夏熱不可服,春秋冬消腫利小便,兼補療風虛冷脹不能食。忌桃李雀肉生菜。(出上卷中)

唐療上氣,檳榔湯方。

檳榔(二七枚)、杏仁(四七枚去皮尖搗)

上二味。以小便一大升,煮取半升,分為二服,相去五六里許。此方甚下氣,一日一服之佳,如腹中欲須利,檳榔並子捶碎,如前煮取汁,服之即快利也。

又風引湯,療痹滿上氣,遍身脹,膝疼,並去風濕痛方。

大豆(三升)、附子(三兩炮)、枳實(炙)、澤瀉、橘皮(各四兩)、甘草(炙)、茯苓、防風(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酒二升,煮大豆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三劑腫消,去大豆澤瀉,更服三劑瘥。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酢物。(並出上卷中)

腳氣心腹脹急方四首

病源此由風濕毒氣,從腳上入於內,與藏氣相搏,結聚不散,故心腹脹急也。(出第十三卷中)

蘇恭諸腳氣定時候間滿腹脹不能食者,四時俱得服,下氣消脹方。

昆布(八兩)、射干(四兩)、茯苓、乾薑(各二兩)、羚羊角(屑)、橘皮(各三分)、杏仁(五分去皮尖)、蓽茇、吳茱萸、大黃(各六分大小便澀者著大黃無不須用)

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五丸,利多服七丸,以意消息,不能食者,加白朮六分,曲末十分,氣發服已前丸得定,如不定作檳榔皮湯壓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方

檳榔(七枚碎)、生薑(三兩切)、橘皮(二兩)、杏仁(三十枚)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服,相去七八里久,或作半劑一服亦得,氣脹發則服之,瘥止。

又若覺冷氣攻喉方。

當含吳茱萸三五粒,即氣散。

又腳氣夏盛秋歇,毒氣既謝,風緩猶在,若諸病皆退,但苦食腹脹不安,為氣在咽喉,吐不出,咽不入,心悶痰滿,食已吐酢水者,宜此昆布丸。若先服諸藥及湯酒等兼服之,不相違忤,昆布丸方。(一云具茱萸丸)

吳茱萸、蓽茇、茯苓、白朮、曲、葶藶(熬)、昆布(各四兩洗)、杏仁(去皮尖熬)、枳實(炙)、大黃、乾薑(各三兩)、旋覆花(一兩半)、橘皮(三兩半)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飲服十丸,一本云二十丸,日二服,利多減之,不利加之,常令微利,覺病退則止,發便服之,不可常服,令人瘦,六七日半合之,或三分減一分,不爾酸敗。一本有半夏六兩,以湯洗熬之,射干三兩,又一本無旋覆花乾薑大黃杏仁橘皮。忌羊肉餳桃李雀肉酢物。(並出上卷中)

腳氣寒熱湯酒方一十首

千金甘草湯。療腳弱,舉身洪腫,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甘草(一兩炙)、人參(一兩)、半夏(一升洗)、桂心(三兩)、小麥(八合完用)、大棗(二十枚擘)、生薑(八兩)、吳茱萸(二升)、蜀椒(三兩出汗)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麥取一斗,去麥,納諸藥煮取四升,一服六合,作六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又若寒熱日再三發,可服此常山甘草湯方。

常山(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相去五里久,進一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白朮膏酒。療腳弱風虛,五勞七傷,萬病皆主之方。

生白朮(淨洗一石五斗仍須揀擇搗取汁三斗煎取半)、濕荊(二十五束束別三尺圍各長二尺五寸徑頭二寸火燒取瀝三斗煎取半)、青竹(三十束束別三尺圍各長二尺五十徑頭一寸燒取瀝三斗煎取半)生地黃(五大斤粗大者搗取汁三斗煎取半)、生五加根(三十斤淨洗訖銼於大釜內以水四石煎之去滓清澄取汁七斗以銅器中盛大釜內水上煎之取汁三斗五升其煎諸藥法一準五加法)

右件白朮等五種藥,總計並訖,得汁九斗五升,上糯米一石五斗,上小麥曲八斤,曝乾末之,以藥汁六斗,浸曲五日,待曲起,第一淨淘米七斗,令得三十遍以上,下米置淨席上,以生布拭之;然後炊之,下饋,以余藥汁澆饙調強弱更蒸之,待饙上痂生;然後下於席上,調強弱冷熱,如常釀法醞之,蜜蓋頭三日後,第二酘更淘米四升。一如前法酘之,三日後即加藥如下。

桂心(六兩)、甘草(六兩炙)、白芷(六兩)、當歸(六兩)、芎藭(六兩)、麻黃(六兩去節)、乾薑(一斤)、五加皮(一斤)、細辛(六兩)、防風(六兩)、附子(五兩炮)、牛膝(九兩)

上十二味㕮咀訖。第三酘以米四斗,淨淘如前法,還以余汁澆饙重蒸,待上痂生,下置席上,調冷熱如常釀法,和上件藥酘之三日外,後嘗甘苦得中訖,密封頭二七日後,押取清酒,一服四合,日再,細細加,以知為度,溫酒不得過熱慎生冷酢滑豬鯉牛肉蔥菜等物。

又松葉酒,療腳弱,十二風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療不得力。服此一劑,便能遠行,不過一兩劑方。

松葉(六十斤)

上一味㕮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五斗米。如常法,別煮松葉汁以漬米,並饙飯釀,泥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神妙。(並出第七卷中)

崔氏療腳弱,獨活湯方。

獨活(三兩)、生石斛(三兩)、白朮(一兩)、防風(一兩半)、茯苓(四兩)、白前(一兩)、羚羊角(二兩屑)、芎藭(二兩)、桑根白皮(二兩)、黃芩(三兩)、附子(一兩炮)、生薑(三兩)、桂心(一兩)、防己(一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隔四日一劑,宜服兩劑佳,慎生冷酢滑豬魚蒜桃李雀肉生蔥。(蘇恭同出第六卷中)

備急療腳氣屈弱若田舍貧家無藥者,可釀菝葜及松節酒皆善方。

菝葜一斛淨洗銼之,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又以水二斛,煮滓取一斛以漬飯,釀之如酒法,熟押取飲隨多少。若用松節及葉,亦准此法,其汁不壓也。患腳氣屈弱,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內堅結者,服之不過三五劑,皆平復如常,神驗。(肘後文仲同)

又金牙酒,最為療腳氣屈弱之要,今載之方如下。

金牙、細辛、茵芋(肘後作莽草)、乾薑、乾地黃、防風、附子(去皮)、地膚子、蒴藋、升麻(各四兩)、人參(二兩)、獨活(一斤)、牛膝(五兩)、石斛(五兩)

上十四味切之。以酒四斗,漬之六七日,服二三合稍加之,亦療口不能語,腳屈至良,又側子酒亦驗。(肘後同千金無升麻人參石斛牛膝茵芋乾薑有蜀椒莽草止十味云冷加乾薑)

又陶效驗方云,金牙酒療腳弱風冷痹曳,又令人肥健,勝舊百倍,起三十年嚲曳不能行,口不能語者。昔趙寅陽嚲曳二十六年,肉冷如鐵唯余骨爾,服此三十日便起,郄太山家代傳秘之云,一方用茵芋四兩,初服無數,任性令足。使有酒色,便止,不得食肥肉生菜,其方無牛膝石斛二物,余同。(文仲同並出第二卷中)

蘇恭獨活酒,十月以後腰腳屈弱,兼頭眩氣滿,服此方。

獨活、生薑、石斛(各六兩)、牛膝、丹參、萆薢、側子炮、茯苓(各四兩)、防風、薏苡仁、山茱萸、桂心、白朮、天雄(炮)、芎藭、秦艽、當歸、人參(各二兩)、甘菊花(二兩)、生地黃(八兩)

上二十味切。絹袋貯,以酒二斗五升漬四日,溫服三四合,日二服,頭風患冷者,加椒二兩汗。(出第一卷中)

腳氣痹弱方七首

病源此由血氣虛弱,受風寒濕毒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出第十三卷中)

肘後療腳氣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屈弱,或少腹不仁,或時冷時熱,皆其候也,不即療,轉上入腹便發氣,上則殺人,療之多用湯酒摩膏藥,種數既多,不但五三劑,今止取單行效用方。

急先取好豆豉一斗,三蒸三曝乾,以好酒三斗漬三宿,便可飲,隨人多少,欲盡預作。若不及待漬,便以酒煮豉飲之,以滓敷腳,其勢得小退,乃更營諸酒及膏湯炙之。(文仲備急同)

又獨活酒方。

獨活(五兩切)、附子(五兩生用去皮破)

上二味。以酒一斗,漬三宿,服從一合始,以微痹為度。忌豬肉冷水。(文仲備急同)

又方

好硫黃(二兩末之)、牛乳(五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乳水至五升,乃納硫黃煎取三升,一服三合,亦可直以乳煎硫黃,不用水也,卒無牛乳羊乳亦善。(千金翼云一服一合不知至三合)

又方

先煎牛乳三升,令減半,以五合服硫黃末一兩,服畢,厚覆取汗,勿令得風,中間更一服,至暮又一服。若已得汗不更服,但好消息將護之;若未瘥愈,後數日中亦可更作;若長將亦可煎為丸,北人服此療腳多效,但須極好硫黃取預備之。(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松脂散,主一切風,及大風腳弱風痹方,薰陸法亦同。

取松脂三十斤,以棕皮袋盛,系頭,鐵鐺底布竹木,置袋於上,石押之,下水於鐺中,令滿煮之,膏浮出得盡,以後量更二十沸;接取置於冷水中,易袋洗鐺,更煮如此九遍,藥成,搗篩為散,以粗羅下之,用酒服一方寸匕,日二。初和藥以冷酒,藥入腹後,飲熱酒行藥,以知為度,如覺熱即減,不減令人大小便秘澀,宜食蔥羹,仍自不通,宜服生地黃汁,微取泄利也,除忌大麻子以外無所禁。若欲斷米,加茯苓與松脂等分,蜜和為丸,但食淡面餺飥日兩度,一食一小碗,勿多食也。作餺飥法,硬和麵熟挼,煮五十沸,漉出冷水淘,更置湯中煮十餘沸;然後漉出食之,服松脂三十日後,自覺有驗,兩腳如似水流下是效,如恐秘澀,和一斤松脂茯苓與棗粟許大,蘇即不澀,服經一百日後,腳氣當愈,仙經曰:服松脂一年,增壽一年,服之二年,增壽二年,服之乃至十年增壽十年。(出第七卷中)

蘇恭煮散,療腳氣,經春夏及秋腳弱或腫,氣時上衝心,身體痹悶者方。

獨活、茯苓、牛膝、漢防己、白朮、黃耆、麻黃(去節)、柴胡(各六兩)、當歸、防風、橘皮桂心、人參(各四兩)、附子(三兩生用)、磁石(十六兩碎如豆)、羚羊角(三兩屑)、生薑、杏仁半夏(洗)、吳茱萸、檳榔(碎)、丹參(八兩)

上二十二味。不著分兩,自隨時加減,餘二十物切如豆,分作三十貼,貼著生薑一兩合皮碎切,杏仁十四枚去皮尖碎。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頓服之,日一服,或二日一服,冷多加吳茱萸半兩,熱多加麥門冬半兩,大熱以竹瀝一升代水,嘔逆食不下加半夏一兩,毒悶加青木香二分,以意消息之,患人大便難加大黃半兩,服滿食不消加檳榔三二枚,所加藥,病瘥即止,不常服。忌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蔥桃李雀肉酢物。(出第一卷中)

又療諸腳氣弱,未至大發,尋常煮散方。

獨活、漢防己、麻黃(去節)、茯苓、丹參、牛膝(各六兩)、磁石(十六兩碎)、黃耆、防風、人參、犀角(各六兩)、升麻、青木香、桂心(各四兩)、石膏(十四兩碎)、吳茱萸(八兩)、生薑、半夏(洗)、檳榔(大者)、杏仁、大黃(切)

上二十一味。將十六物搗切如豆,分作三十分,分和為一服,服以檳榔三枚,生薑一兩,各合皮切,杏仁十四枚去皮尖,以水二升三合,煮取七合,去滓,日晚或夜中服之,日一服。若氣盛時日二服,可一服,或二日一服,或三日一服;若心下滿嘔逆者,加半夏一兩,嘔定止;若大便澀者,可去磁石,加大黃一兩,大便利即停。忌生蔥醋物羊肉餳。

腳氣痹攣方二首

病源腳氣之病,有挾風毒者,則風毒搏於筋,筋為攣,風濕乘於血則痹。故令痹攣也。(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石斛酒,療風虛氣滿,腳疼冷痹,攣弱不能行方。

石斛(五兩)、丹參(五兩)、防風(二兩)、側子(四兩)、桂心(三兩)、乾薑(三兩)、羌活(三兩)、秦艽(四兩)、芎藭(三兩)、杜仲(四兩)、薏苡仁(一升碎)、五加根皮(五兩)、山茱萸(四兩)、橘皮(三兩)、椒(三兩)、黃耆(三兩)、白前(三兩)、茵芋(三兩)、當歸(三兩)、牛膝(四兩)、鍾乳(八兩)

上二十一味切。將鍾乳搗碎,別絹袋盛,繫於大藥袋內,以清酒四斗漬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之,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防己湯,主風濕四肢疼痹,攣急浮腫方。

木防己(三兩)、茯苓(四兩)、芎藭(三兩)、芍藥(二兩)、桂心(三兩)、甘草(六分炙)、大棗(十二枚擘)、麻黃(三兩去節)、桑根白皮(切二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減一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服漸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風冷。(出第十六卷中)

風偏枯方二首

(此風偏枯以下五門併兼療腳氣風毒等病相類)

病源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於風濕,風濕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生氣去,邪獨留,則成偏枯,其狀半身不隨,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間。宜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診其胃,脈沉大,心脈小牢急,皆為偏枯,男子則廢左,女子則廢右。若不喑舌轉者可療,三十日起,其年未滿二十者,三歲死,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也,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致,憂思所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諸風痹。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障礙。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療疽痹大風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出第一卷中)

深師大八風湯,療毒風濕痹嚲曳,或手腳不隨,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經五臟恍恍惚惚,或多語喜忘,有時恐怖,或肢節痠疼,頭眩煩悶,或腰脊強直不得俯仰,又加腹滿食少時氣咳,或始遇病時,猝倒悶絕,即不能語便失音,半身或舉體不隨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冷所致,二十三種大八風湯方。

當歸(二兩半)、升麻(一兩半)、烏頭(二兩炮)、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遠志(二兩去心)、獨活(二兩)、五味子(一兩半)、防風(二兩)、芎藭(二兩)、麻黃(二兩去節)、乾薑(二兩半)、秦艽(二兩)桂心(二兩)、大豆(二升)、石斛(二兩)、甘草(二兩牛炙)、杏仁(四十枚)、人參(二兩)、茯苓(二兩)、黃耆(二兩)、紫菀(二兩)、石膏(二兩碎)

上藥㕮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強人分四服,羸人分五六服。(千金翼同出第九卷中)

古今錄驗療三十年風躃偏枯不能行。香豉散方。

生地黃(三十斤)、香豉(三升綿裹)

上二味。洗地黃㕮咀,先蒸半日曝燥,更合豉蒸半日,曝令燥,搗下篩以酒服三方寸匕,日三亦可水服,益精爽氣,服數月有神效。(出第十四卷中)

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方五首

病源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主在春,其經絡虛,春過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若筋屈不已,又遇於邪,則移變入肝,其狀夜臥則驚,小便數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手前後遞互交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低頭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體,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轉二七,去膊並冷血筋急,漸漸如消。又云:兩手抱左膝,生腰鼻內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又云:以兩手抱左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痹。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抑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去膊內風,兩膊並內冷血,兩腋筋脈攣急。

又云:踞伸左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者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痹。(出第一卷中)

千金療口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張仲景三黃湯方。

麻黃(五分去節)、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分炙,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熬,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炮,此方神秘不傳。(張文仲備急深師及翼古今錄驗同)

又麻子湯,療大風周身,四肢攣急,風行在皮膚,身勞強服之不虛人,又主精神矇昧方。

秋麻子(三升淨擇水漬一宿)、防風(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生薑(二兩)、橘皮、桂心(二兩)、竹葉(一握洗)、石膏(二兩碎)、細辛(二兩)、蔥白(一握)、香豉(一合)

上十一味切。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極熟,漉卻滓,取九升,別煮麻黃數沸,掠去沫,納諸藥汁中,煮取三升,去滓。空腹分三服,服訖當微汗,汗出以粉塗身,然極重風者不過三劑,乃至五劑以來,無不瘥,輕者不過兩劑瘥。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加獨活三兩,比小續命湯准當六七劑。忌生蔥生菜。(一方無細辛)

又白蘞薏苡湯,療風,拘攣不可屈伸方。

白蘞(一升)、薏苡仁(一升)、芍藥(一升)、酸棗仁(一升)、乾薑(一升)、附子(三枚炮破)、甘草(炙一升)、桂心(一升)、牛膝(一升)

上九味。淳酒二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忌生蔥豬肉海藻。(古今錄驗同翼方有車前子並出第八卷中)

崔氏療暴得風,四肢攣縮枯細,不能行動,用大豆蒸,貧人不能辦藥者,可依此方。

取大豆三升淨揀擇淘之漉出蒸之,待氣溜下甑傾二大升醶醋甑中,和攪令遍,於密屋內地上設鋪席一帛帕,傾豆著帕上,仍以五六重綿衣覆豆,令病人於豆上臥,以被覆之。若豆冷漸漸卻綿衣,令一人於被內引挽攣急處,卻綿衣盡,豆冷收取,更著甑中,依前法蒸熱下甑,復著升半酢和豆,一準前法,用鋪設,每一收豆,作二升荊瀝湯與病人飲,飢即任食。日再度,夜一度,如此經三日三夜即休。忌風。(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西州續命湯,療中風入藏,及四肢拘急不隨,緩急風方。

麻黃(三兩去節)、石膏(二兩)、芎藭(一兩)、生薑(三兩)、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桂心(一兩)、郁李仁(三兩去皮)、防風(一兩)、杏仁(四十枚)、當歸(一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初服取汗,米粉於衣里粉之。忌海藻菘菜生蔥。(出第四卷中)

風不仁方三首

病源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也,是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不仁脈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赤松子曰: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云:展左足右足上,除不仁脛寒。(出第一卷中)

深師茵芋酒,療新久風,體不仁屈曳或拘急腫,或枯焦皆主之,施連所增損方甚長。

茵芋(二兩)、狗脊(二兩)、躑躅花(二兩生用)、烏頭(二兩生用)、附子(二兩生用)、天雄(一兩生用)

上六味切。以酒一斗,絹囊盛藥漬之,冬八九日,夏五六日,初服半合,不知增之,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千金翼同)

又八風湯,療五緩六急不隨,身體不仁,下重,腹中雷鳴,失小便方。

防風(二兩)、芍藥(二兩)、茯苓(二兩)、黃耆(三兩)、獨活(四兩)、當歸(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一兩炙)、大豆(二升)、附子(大者一枚炮)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酢物。

又犀角丸,療百病鬼注,惡風入皮膚,淫淫液液,流移無有常處,四肢不仁,牽引腰背,腹脹滿,心痛逆,胸滿不得飲食,吸吸短氣,寒熱羸瘦,夜喜惡夢,與鬼神交通,咳嗽膿血皆療之方。

犀角(二分屑)、獺肝(三分炙)、雄黃(四分研)、桂心(二分)、丹砂(四分研)、貝齒(十分炙研)、巴豆(三十枚熬去心)、蜈蚣(一枚去頭足炙)、真珠(四分研)、射罔(一分)、麝香(一分研)、羚羊角(二分屑)、牛黃(二分研)、附子(一分炮)、鬼臼(二分)

上十五味搗下篩,蜜和更搗五千杵,平旦服如胡豆二丸,酒飲並得,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血物蘆筍。(並出第九卷中)

風濕痹方四首

病源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痠疼,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痹也。由血氣虐則受風濕而成此病,久不瘥,入於經絡,搏於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任縱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痛,又正臥疊兩手者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痛痹,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久行,手亦如足,周行滿十方止。

又云: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伸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療痹濕不可任,腰脊痛。(出第一卷中)

千金諸風痹方。

桂心(一兩)、當歸(一兩)、茯苓(一兩)、防風(一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一兩)、生薑(五兩)、秦艽(二分)、葛根(二分)、干棗(三十枚擘)、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十一味切。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又療風痹遊走無定處,名曰血痹,大主之方。

萆薢(四分)、薯蕷(四分)、牛膝(四分)、澤瀉(四分)、蠐螬(三分熬)、天雄(三分炮)、車前子(三分)、乾漆(熬三分)、白朮(三分)、地膚子(三分)、山茱萸(五分)、狗脊(三分)、茵芋(一分)乾地黃(十分)

上十四味搗篩,蜜和丸,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稍稍加之。忌桃李雀肉豬肉冷水蕪荑等物。

又白蘞散,療風痹腫,筋急展轉,易無常處方。

白蘞(二分)、附子(一分炮)

上二味搗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忌豬肉冷水。(並出第八卷中)

古今錄驗六生散,療急風痹,身軀拘痛方。

生菖蒲(一斤切)、生地黃(一斤)、枸杞根(一斤)、生商陸根(一斤)、生烏頭(半斤)、生薑(二斤)

上六味,以淳酒漬之一宿,出曝乾,復納酒中,令酒盡,曝令燥,搗下篩,以清酒一升,服一錢匕,日再服之。忌豬羊肉冷水蕪荑餳。(出第十四卷中)

風濕方九首

病源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若地下濕,復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值暖,猥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四肢緩縱不隨,入臟則喑瘂,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為腳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真誥云:櫛頭理髮,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更櫛番用之。(出第十一卷中)

深師療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漢防己(四兩)、白朮(三兩)、蜀黃耆(五分)、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服湯當坐被中,欲解汗出,如蟲行皮中。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千金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四物附子湯,療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一身悉腫方。

附子(二枚炮八破)、桂心(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藥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當微汗。若汗出煩者,一服五合蔡公數用驗。忌豬肉冷水生蔥余忌同前方。(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療風濕百節疼痛,不可屈伸,痛時汗出方。

芍藥(四兩)、甘草(三兩炙)、芎藭(四兩)、附子(三兩炮四破)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相去十里頃,忌同。

又療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湯方。

桂心(四兩)、麻黃(二兩去節)、芍藥(二兩)、天門冬(二兩去心)、生薑(三兩)、杏仁(五十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忌鯉魚,忌同。(並出第九卷中)

古今錄驗附子湯,療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不得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短氣,小便不得利,惡風不欲去衣,或一身流腫方。

桂心(三兩)、白朮(三兩)、附子(二枚炮八破)、甘草(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即止。若汗出煩者,稍服五合,驃騎使吳諧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覺如風,至七日猝起便頓倒,髀及手皆不隨,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腫,心多滿,至九月四日,服此湯一劑,通身流汗,即從來所患悉愈。本方不用生薑,既有附子,今加生薑三兩。忌同。

又療風濕體疼,惡風微腫。天門冬湯方。

天門冬(三兩去心)、葛根(四兩)、生薑(三兩)、桂心(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忌鯉魚,余同前。(深師無芍藥名天門冬湯並出第十四卷中)

又療頭風濕,面如針刺之狀,身體有腫,惡風汗出短氣,不能飲食。麻黃湯方。

麻黃(四兩)、芎藭(一兩)、莽草(一兩)、當歸(一兩)、杏仁(三十枚)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糜粥將息佳。

又辨中風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偏枯者。半身偏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知可療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寫於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風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腹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嘔眩時時汗出,目眩悲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騎士息王恕母年五十,紗扇自扇,汗出中風,口不得語,身緩不收,積一月困篤張苗為作七物獨活湯,服五劑得愈,又士度良母年七十餘中風,但苦口不得語。積百餘日,往來飲食如故,苗又與合獨活湯四劑得愈,七物獨活湯療腳弱及中風濕緩縱不隨方。(出胡洽)

獨活(五兩)、葛根(四兩)、乾薑(二兩)、桂心(四兩)、半夏(四兩洗)、甘草(二兩炙)、防風(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得少微汗出好。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

又療濕家始得病時,可與薏苡麻黃湯方。

薏苡(半升)、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炙)、杏仁(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濕家煩疼,可以甘草麻黃湯發汗,不瘥,更合飲家加白朮四兩,名白朮麻黃湯。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方分兩小異並出第十五卷中)

許仁則療腳氣方三首

許仁則曰:此病有數種,有飲氣下流以成腳氣飲氣即水氣之漸。亦有腎氣先虛,暑月承熱,以冷水洗腳,濕氣不散,亦成腳氣,亦有腎氣既虛,諸事不節,因居卑濕,濕氣上衝,亦成腳氣。此諸腳氣,皆令人腳脛大,腳跌腫重,悶甚上衝心腹,滿悶短氣,中間有乾濕二腳氣,濕者腳腫,乾者腳不腫,漸覺枯燥。皮膚甲錯,須細察之。若先覺心腹脅肋刺痛,胸背滿悶,吃食之後,此狀彌加,時時氣短,手腳沉重,骨髓疼,多喝氣,每食諸黏膩陳敗臭物,即諸狀轉劇。此即飲氣下流而成腳氣,有此候者,自宜依前療飲氣將成水氣,細辛等八味湯葶藶子等十五味丸療之。若先無前狀,但覺腳腫疼悶沉重。有時緩弱,乍衝心腹滿悶,小腹下不仁,有時急痛,宜依後吳茱萸等五味湯,桑根白皮等十味丸,側子等十味酒,細細服之。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二兩)、生薑(五兩)、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大檳榔(十枚)

上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久,一服覺諸狀可,欲重合服亦佳。服湯後,將息經三四日,即服後桑根白皮等十味丸。忌生蔥。

又方

桑根白皮(五兩)、生薑(屑六兩)、蜀椒(汗)、桂心、升麻(四兩)、五味子(四兩)

上藥搗篩,蜜和為丸,以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覺熱,食前服;覺冷,食後服之。

忌同。(蜀椒桂心元未見分兩)

又至九月以後,宜合側子等十味酒服之,兼將下丸方。

側子(五兩)、生薑(八兩)、桑根白皮(八兩)、桂心(四兩)、白朮(八兩)、五加白皮(六兩)、丹參(六兩)、續斷(五兩)、牛膝(五兩)、細辛(四兩)

上藥切,絹袋盛,用無灰酒五升,浸五六日,初服一雞子黃許,日再服,稍稍加之,以知為度。必用前數法不覺可,宜依舊腳氣方用之。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生菜。(吳升同並出一卷中)

論陰陽表裡灸法三十七首

蘇恭云:凡腳氣發有陰陽表裡,當隨狀療之,不可妄依古方也,惠陰療陽,病表救里,皆為重虛實,危殆之甚也。若病從陰發,起兩足大指內側,上循脛內及膝里,頑痹不仁,或腫先發於此者,皆須隨病灸復留中都陰陵泉等諸穴,灸者先從上始,向下引其氣,便各灸二十壯,向後隔七日灸七壯。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若病從陽發,起兩小指外側,向上循脛外,從絕骨至風市,頑痹不仁,或腫起於此者,須灸陽輔絕骨陽陵泉風市等諸穴,灸數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氣毒兼行表裡者,乃可量其輕重,隨灸膏摩之。若上下遍發,表裡各灸一二處,以此通泄之,其用藥內攻,各量病投藥也,逐偏若處,常使灸瘡不瘥為佳,風氣都除,乃隨瘡瘥,瘥後瘢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須灸三里絕骨,勿令瘡瘥佳。

炙腳氣穴名

陽陵泉(二穴在膝外側骨下宛宛陷中是也)、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骨絕頭陷中又云一尺是也)、風市(二穴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無風市二穴此處恐是環銚風市疑其別名未詳所出)、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是也)、陽輔(二穴在絕骨前半寸少下是也徐云明堂無絕骨名有陽輔二穴在膝蓋下外側三寸傍廉骨當小指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丙卷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前三分與此不同)、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是也)、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是也)、下廉(二穴在條口下一寸是也)、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是或云一寸半)、犢鼻(二穴在膝蓋上外角宛宛中是也一云膝下黃帝三部針灸經丙卷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膝目(二穴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無膝目二穴)、曲泉(二穴在膝內屈文頭是又云從三里上度一寸五分又橫向脛二寸當脈中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丙捲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宛宛中是蘇徐同)、中都(二穴在陰陵泉三陰交中間是蘇一名太陰穴黃帝三部針灸經中郄一名中都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央)、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是蘇徐云名太陰也)、復溜(二穴在內踝上二寸是蘇徐云名曰外命黃旁三部針灸經復溜無外命之別名)、少陽維(二穴在內踝後一寸動筋中是徐同)、太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徐同)、太陰蹺(二穴在內踝下向宛宛中是黃帝三部針灸經並同人腧穴經並無少陽維太陰太陰蹻三穴名)、委中(二穴在膝後屈中央是徐蘇同)、承筋(二穴在腨當中陷中是徐蘇同)、承山(二穴在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是徐蘇同)、湧泉(二穴在腳心中是蘇徐同)

上件穴並要,不可揔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絕骨承筋,大沖,崑崙,湧泉,有患者可灸,又謹按明堂制,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臏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宜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秦承祖華佗等取穴,並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並不可信。(徐同)徐論。患腳氣體皆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瘡敗又不得覆,風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時血凝,又逆天理,急不得已,無藥物處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有從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氣便上,謬矣,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大門也,風毒所攻,亦復如是,此皆經試,萬不失一,必不為誤耳。(蘇同)

蘇恭云: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噦逆者灸湧泉。若從頭至連背痛,寒熱如瘧,及腰痛者,灸委中,頭項背痛,隨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

又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後,有餘病者,灸無妨,唯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佳耳。

又云:若氣上擊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炷,氣即便退;若未退即悶,兼煮豉酒熱飲逐之即瘥,不去即取烏特,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為止,縱至三服五服彌佳。

又若已灸腳而胸中氣猶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文後,一云三寸兩筋間是也。

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髀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捻少腹下兩傍接髀大斜文中,有脈跳動,便當文上灸跳三七炷即定,灸畢,背須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

又若心腹氣定,而兩髀外連膝悶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後更發,復灸三炷。

又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苦髀膝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然不可針,亦不可多灸,唯只灸七炷以下。

又若腳十指痠疼悶,漸入趺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疰,即愈。

又若大指或小指傍側疼悶,覺內有脈如流水,上入髀腹者,宜隨指傍處灸三炷,即愈。(並出上卷中)

唐論。若手指本節間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間疼處七炷,即定。

又若心胸氣滿,已炙身脛諸穴,及服湯藥,而氣猶不下,煩急欲死者,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可數灸,但極急乃灸七炷耳,以前諸灸法並經用,所試皆驗,灸畢應時即愈。故具錄記之,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

灸用火善惡補寫法一首

張仲景云: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其分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數也,過謂余病則宜依之。若腳氣不得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數,則卒難愈疾,小品論灸有八木火,明堂論灸有補寫之法;若能依之,應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則難愈,柏木火則瘡多汁,橘木火則傷皮,桑木火則肉枯,棗木火則髓消,竹木火則傷筋,多壯則筋縱,枳木火則陷脈漬,榆木火則傷骨,多壯則骨枯。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火用陽燧之火,其次用䃈石之火,天陰則用槐木之火,陽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於下承之,便得火也,䃈石似玉堅。以此石擊實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匈奴取火法,今胡人猶爾,灸有補寫者,甲乙經云,用灸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灸寫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言以口炊艾炷令疾滅,即是寫也。不吹聽自滅者,即補也,小品又云。黃帝曰:灸不過三分,是謂從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也。若滅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燧小不得減一分半也,嬰兒以意減之。凡灸瘡得膿增壞,其病乃出,瘡不壞則病不除矣。甲乙經云:灸不發者,灸故履底熨之。三日即發也,甚宜解此,又近有蘇恭善醫此疾,馳名於上京,顯譽於下邑,換腳氣方卷論,方則信為指南,敘灸亦未成膠柱,乃云毒氣如賊出,何必要在大門,腹背手足皆須灸也,愚謂灸痛風毒所攻腹,則引賊入室,如何令賊出門特宜知之,不可輕脫。若手指疾悶,灸無妨也。(出第一卷中)

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

千金防風湯,療肢體虛風,微經內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南州人士常用,亦療腳弱甚良方。

防風(三兩)、麻黃(三兩去節)、秦艽(三兩)、獨活(三兩)、當歸(三兩)、遠志(二兩去心)、木防己(二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石膏(一兩碎)、麝香(二分)、生薑(二兩)、半夏(二兩洗)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當三兩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當歸,加桂心三兩,去大黃。忌海藻菘菜羊肉餳。(一方有白朮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青丸主腳氣皮肉身體諸風方。

烏頭(一兩)、附子(三兩炮)、麻黃(四兩去節)、加枳實(四兩炙)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如生用烏頭附子,服如麻子五丸。(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曰楊皮酒,主腳氣偏廢,及主一切風,緩風手足拘攣並效方。

取白楊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上,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熬令黃赤色,即止,納不津器中,以酒浸隨皮多少,每令酒浸皮二三寸,乃以泥封,冬月二七日,春夏一七日開飲,晝二夜一,隨性多少,有酒氣為度,得脊口為佳,病可者飲至一石。若重者乃至兩石,以瘥為度,酒唯須不灰,其白楊不得取丘塚者,服每日一兩行鴨溏利。(蘇恭文仲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蘇恭療諸氣方。

杏仁(一百二十枚)、大棗(六十枚去皮核)、香豉(三百粒熬令乾)

上三味。先搗豉,次搗杏仁,次搗棗,令極熟,取如彈丸大,含之,細細嚥之。忌如藥法,此方雖少,深有效驗。

又凡腳氣內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泄等,並是腳氣之要。若有攣急及有不仁之處,不問冬夏常用膏,摩之,冶葛膏療江南風毒。先從手腳上腫痹,及上頸痹,及面,卻入腹即殺人。宜用此膏摩之方。

冶葛(二兩)、蛇銜(二兩)、犀角(二兩屑)、烏頭(二兩)、桔梗(二兩)、茵芋(二兩)、防風(三兩)、蜀椒(二兩)、乾薑(二兩)、巴豆(三十枚又方云二兩去心皮)、升麻(二兩)、細辛(二兩)、雄黃(半兩)、鱉甲(一兩炙)

上十四味細切。以酒四升漬藥一宿,以不中水豬膏五斤,以煎藥於微火上,三上三下,令藥色變黃,勿令焦黑,膏成。絞去滓,乃下之,攪令調和,以摩病上。忌豬肉冷水生菜莧菜蘆筍等。(一方有石南白芷為十六味千金無茵芋細辛有莽草丹參躑躅花)

又療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毒,所有腹內絞痛,百病摩之皆愈方。

莽草(三分)、牡丹皮(二兩)、蜀椒(四分)、藜蘆(三分)、芫花(二兩)、大黃(四分)、皂莢(二分)、附子(三兩)

上八味搗篩,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脂三斤,微火上煎之,三上三下,令藥色黃,膏成去滓,以摩腫敷瘡,有毒不可服,及近孔要處,合藥勿令婦人孝子雞犬見之。其二膏療風毒最善,然冶葛膏救急勝於曲魚膏,久摩不已。令人肉漸枯細,曲魚膏雖稍緩,常用為佳,常以臘月合一劑用之極效。忌豬肉冷水胡荽。

又冶葛膏有巴豆,摩多損皮肉,用莽草膏方。

莽草(五兩)、附子(八兩生用去皮)、丹參(四兩)、漢防己(三兩)、芎藭(四兩)、椒(三兩)、吳茱萸(四兩)、白芷(三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雞舌香(半兩)、犀角(二兩屑)、當歸(三兩)、商陸根(四兩)、青木香(半兩)

上十五味切。以酢漬一宿,以好酥三大斤煎,九上九下,布絞去滓,用摩頑痹並腫處好,膏入肉亦無損傷,服諸藥不相妨,神效。忌豬肉冷水。

又冶葛膏方。

冶葛(二兩)、犀角(二兩屑)、漢防己(二兩)、莽草(二兩)、烏頭(五兩生用)、吳茱萸(五兩)、椒(三兩生用)、丹參(三兩)、躑躅花(一升)、升麻(三兩)、乾薑(二兩)、附子(五兩)、白芷(一升)、當歸(三兩)、桔梗(三兩)

上十五味切。酢漬以成,煎豬肪七升,煎五上五下,去滓用之,以酥代肪善。忌豬肉冷水,舊方無白芷防己茱萸附子當歸有巴豆雄黃蛇銜防風鱉甲。

又神明膏方。

附子(十四枚小者三十枚炮)、吳茱萸(一升生用)、蜀椒(一升半)、白芷(一升)、前胡切一升)、芎藭(切一升)、白朮(切一升)、桂心(三兩)、當歸(三兩)、漢防己切一升風多去之腫者去細辛)、細辛(二兩)

上十一味切。酢淹漬一宿以成,煎豬肪五升,煎五上五下,去滓,摩腫及不仁,大試有驗,有牛酥代豬脂大佳。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李等。

又腳氣風毒發,不與人期,攻心即死。若居僻遠無藥物處,致斃為橫死,其要藥常宜備隨身。

半夏(洗)、青木香、吳茱萸、木瓜、犀角(屑)、大黃、生薑、橘皮9常須備之)、檳榔、茯苓、昆布、蓽茇、紫蘇、杏仁、前胡、細辛、桂心、旋覆花(亦其次也)

並須備急救命。若卒患無藥處,隨病所在,三五味濃煮服之,後依方合藥服之。

又凡人入八月,氣自漸定,非意氣大發者,作半夏獨活湯,多唾或睡覺心忪心悶,風熱故也。竹葉湯食後服之為佳,如不已,作後湯服。

麥門冬(三兩去心)、茯苓(二兩)、石膏(四兩碎)、小麥(五合)、竹葉(切一升)、生薑(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食後分再服,相去七八里久。忌酢物。

又尋常氣滿,三日兩日服一劑,湯方。

檳榔(七枚碎)、橘皮(一兩)、厚朴(二兩炙)、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相去五六里久,復服之。此藥性溫,去冷氣。

又蒼耳酒,去皮節頭足諸熱,風藥性冷不便熱方。

六月以後收取日乾,至九月銼一大斛,水三斛,煮取四斗,漬二大斗曲三度,總以米一大斛漬三日,如凡釀法將息酘之,酒熟。日二三服五合,身諸風骨髓中風若瘥,或發瘡,瘡瘥後,皮痛膚堅實,光悅腰腳甚便。若虛熱羸瘦弱人,無問男女,加生地黃五升,牛膝根銼三升,丹參二升,天門冬二升,松葉五升,枸杞根五升,杏仁一升去皮尖,荊根若子二升,水三石,別煮牛膝丹參松葉等取六斗,並蒼耳汁總一石漬五斗曲。用米二石五斗,分四度酘,杏仁末著第一酘飯中下,生地黃搗如泥,著第二酘飯中下,天門冬蒸熟剝去皮搗如泥,著第三酘飯中下,又大麻子一大斗搗碎,著第四酘中下,大去皮膚風,補虛大良效多,頭風者得甘菊花一升漬第五酘糟中下,攪之調酒熟,大小同服並得,余無禁忌,毒魚肉並勿食,有藥處可辨,無藥處可以蒼耳為本,如或少三兩物亦得,不必俱備,年常釀至三月服,極攘眾疾,復延齡輕身,將漬石斛等藥灑彌佳。忌鯉魚蕪荑。

又單釀鼠黏根酒,和蒼耳單酒法,大去風疼癢,止咳嗽,消淡癖,差疽瘻,亦是良藥,腳氣人作漬側子等酒彌佳,一名牛蒡根,草名䙴責根,又患昏昏頭旋彌甚,氣滿背痛,取前蒼耳酒漬此後藥方。

獨活、山茱萸、天門冬(去心)、黃耆、甘菊花、防風、天雄(炮)、側子(炮)、防己、白朮、茯苓、牛膝(各四兩)、枸杞(三兩)、丹參(四兩)、生薑(六兩)、磁石(十兩)、貫眾(三兩)、生地黃(八兩切)

上十八味切。以絹袋盛,酒二大斗漬七日,溫服一盞,日二三服。忌豬魚陳臭物,余無禁,主腰腳,兼去酒風。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鯉魚蕪荑酢物。(並出第一卷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