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十七
素女經四季補益方七首
素女經。黃帝問素女曰:男子受氣。陰陽俱等。男子行陽常先病。耳目本其所好。陰痿不起。氣力衰弱。不能強健敢問療之道。素女曰:帝之所問。眾人同有陰陽為身。各皆由婦人夭年損壽。男性節操。故不能專。心貪女色。犯之竭力。七傷之情。不可不思。常能審慎。長生之道也。其為疾病。宜以藥療之。今所說犯者七。第一之忌。日月晦朔。上下弦望。六丁之日。以合陰陽。傷子之精。令人臨敵不戰。時時獨起小便赤黃。精空自出夭壽喪身。第二之忌。雷電風雨。陰陽晦暝。振動天地。日月無精光。以合陰陽。生子令狂癲。或有聾盲喑啞瘂失神。或多忘誤。心意不安。忽常喜驚恐悲憂不樂。第三之忌。新飽食飲穀力未行。太倉內實五臟防響。以合陰陽。六腑損傷。小便當赤。或白或黃。腰脊疼痛頭項寄強。或身體浮腫。心腹脹滿。毀形夭壽。天道之常。第四之忌。新小便精氣微弱。榮氣不固。衛氣未散。以合陰陽令人虛乏陰陽氣閉。絕食無味。腹脹滿結。怫鬱不安。忘誤或喜怒無常。狀如癲發。第五之忌。作事步行身體勞。榮氣不定。衛氣未散。以合陰陽。藏氣相干。令人氣乏。喘息為難。唇口乾燥。身體流汗。谷不消化。心腹脹滿。百處痠疼。起臥不安。第六之忌。新息沐浴頭身發濕。舉重作事。流汗如雨。以合陰陽。風冷必傷。少腹急痛。腰脊疼強。四肢痠疼。五臟防響。上攻頭面。或生漏瀝。第七之忌。共女語話。玉莖盛強。以合陰陽。不將禮防。氣腠理開。莖中痛傷。外動肌體。內損腑臟。結髮塞耳。目視䀮䀮。心中怵惕。恍惚喜忘。如杵舂膈。咳逆上氣。內絕傷中。女絕痿弱。身可不防。犯此七篇。形證已彰。天生神藥。療之有方。
黃帝問高陽負曰:吾知素女明知經脈臟腑虛盈。男子五勞七傷。婦人陰陽隔閉。漏下赤白。或絕產無子。男子受氣陰陽同等。其病緣由。因何而起故欲問之。請為具說。對曰:深哉問也。男子五勞六極七傷病。皆有元本由狀。帝曰:善哉七傷之病幸願悉說。對曰:一曰陰汗。二曰陰衰。三曰精清。四曰精少。五曰陰下濕癢。六曰小便數少。七曰陰痿。行事不遂。病形如是。此謂七傷。黃帝曰:七傷如是。療之奈何。對曰:有四時神藥。名曰:茯苓。春秋冬夏。療隨病形。冷加熱藥。溫以冷漿。風加風藥色脈診評。隨病加藥悉如本經。春三月宜以更生丸。(更生者茯苓也)療男子五勞七傷。陰衰消小。囊下生瘡。腰背疼痛。不得俯仰。兩膝臏冷。時時熱癢。或時浮腫。難以行步。目風淚出。遠視䀮䀮。咳逆上氣。身體痿黃。繞臍弦急。痛及膀胱。小便尿血。莖痛損傷。時有遺瀝。汗衣赤黃。或夢驚恐。口乾舌強。渴欲飲水。得食不常。或氣力不足。時時氣逆坐犯。七忌。以成勞傷。此藥主之甚驗方。
茯苓四分(若不消食三分加一)、菖蒲四分(若耳聾三分加一)、山茱萸四分(若身癢三分加一)、栝蔞根四分(若熱渴三分加一)、菟絲子四分(若痿泄二分加一)、牛膝四分(若機閔不利加一倍)赤石脂四分(若內傷三分加一)、乾地黃七分(若煩熱三分加一)、細辛四分(若目䀮䀮三分加一)、防風四分(若風邪三分加一)、薯蕷四分(若陰濕癢三分加一)、續斷四分(若有痔加一倍)、蛇床子四分(若少氣三分加一)、柏實四分(若少力加一倍)、巴戟天四分(若痿弱三分加一)、天雄四分(炮若有風三分加一)、遠志皮四分(驚恐不安三分加一)、石斛四分(若體疼加一倍)、杜仲四分(若絕陽腰痛三分加一)、蓯蓉四分(若冷痿加一倍)
上二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漸增。以知為度。亦可散服。以清粥飲服方寸匕。七日知。十日愈。三十日餘氣平。長服老而更少。忌豬羊肉餳冷水生菜蕪荑等物。
又黃帝問曰:夏三月以何方藥。幸得具聞。對曰:宜以補腎茯苓丸。療男子內虛。不能食飲。忽忽喜忘。悲憂不樂。恚怒無常。或身體浮腫。小便赤黃。精泄淋瀝。痛絞膀胱。脛疼冷痹。伸不得行。渴欲飲水。心腹脹滿。皆犯七忌。上已具記。當療之法。隨病度量。方用如下。
茯苓(二兩食不消加一倍)、附子(二兩炮有風三分加一)、山茱萸(三兩身癢三分加一)、杜仲(二兩腰痛三分加一)、牡丹(二兩腹中游氣三分加一)、澤瀉(三兩有水氣三分加一)、薯蕷(三兩頭風加一倍)桂心(六兩顏色不足三分加一)、細辛(三兩目視䀮䀮三分加一)、石斛(二兩陰濕癢三分加一)、蓯蓉(三兩身痿三分加一)、黃耆(四兩體疼三分加一)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服七丸。日二服。忌生蔥生菜豬肉冷水大酢胡荽等物。
又黃帝問曰:春夏之療已聞良驗。秋三月以何方藥。對曰:宜以補腎茯苓丸。療男子腎虛冷。五臟內傷。風冷所苦。令人身體濕癢。足行失顧。不自覺省。或食飲失味。目視䀮䀮。身偏拘急。腰脊痛強。不能食飲。日漸羸瘦。胸心懊悶。咳逆上氣。轉側須人。起則扶升。針灸服藥。療之小折。或乘馬觸風。或因房室不自將護。飲食不量。用力過度。或口乾舌燥。或流涎出口。或夢寤精便自出。或尿血尿有淋瀝。陰下癢濕。心驚動悸。少腹偏急。四肢痠疼。氣息噓吸。身體浮腫。氣逆胸脅。醫不能識。妄加余療。方用如下。
茯苓(三兩)、防風(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細辛(二兩)、山茱萸(二兩)、薯蕷(二兩)、澤瀉(二兩)附子(二兩炮)、乾地黃(二兩)、紫菀(二兩)、牛膝(三兩)、芍藥(二兩)、丹參(二兩)、黃耆(二兩)、沙參(二兩)、蓯蓉(二兩)、乾薑(二兩)、玄參(二兩)、人參(二兩)、苦參(二兩)獨活(二兩)
上二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食前服五丸。臨時以酒飲下之。忌酢物生蔥桃李雀肉生菜豬肉蕪荑等。
又黃帝問曰:春夏秋皆有良方。冬三月復以何方治之。對曰:宜以垂命茯苓丸。療男子五勞七傷。兩目䀮䀮。得風淚出。頭項寄強。不得回展。心腹脹滿。上支胸脅。下引腰脊。表裡疼痛。不得喘息。飲食咳逆。面目痿黃。小便淋瀝。清精自出。陰痿不起。臨事不對。足脛痠疼;或五心煩熱。身體浮腫。盜汗流離。四肢拘攣;或緩或急。夢寤驚恐。呼吸短氣。口乾舌燥。狀如消渴。忽忽喜忘;或悲憂鳴咽。此藥主之。補諸絕。令人肥壯。強健氣力。倍常飲食。百病除愈方。
茯苓(二兩)、白朮(二兩)、澤瀉(二兩)、牡蒙(二兩)、桂心(二兩)、牡蠣(二兩熬)、牡荊子(二兩)、薯蕷(二兩)、杜仲(二兩)、天雄(二兩炮)、人參(二兩)、石長生(二兩)、附子(二兩)、乾薑(二兩)、菟絲子(二兩)、巴戟天(二兩)、蓯蓉(二兩)、山茱萸(二兩)、甘草(二兩炙)、天門冬(二兩去心)
上二十味搗篩。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服五丸。酒飲皆得。忌海藻菘菜鯉魚生蔥豬肉酢等物。
又黃帝問曰:四時之藥。具已聞之。此藥四時通服得不。對曰:有四時之散。名茯苓散。不避寒暑。但能久服。長生延年。老而更壯。方用如下。
茯苓、鍾乳(研)、雲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絲子、續斷、杜仲、天門冬(去心)牛膝、五味子、澤瀉、遠志(去心)、甘菊花、蛇床子、薯蕷、山茱萸、天雄(炮)、石葦(去毛)、乾地黃、蓯蓉(並等分)
上二十二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二十日知。三十日病悉愈。百日以上體氣康強。長服。八十九十老公還如童子。忌酢物羊肉餳鯉魚豬肉蕪荑等。
高陽負曰:凡經方神仙所造。服之療病。具已論訖。如是所擬。說從開闢以來。無病不治。無生不救也。(並出古今錄驗二十五卷中)
五勞六極七傷方一十首
病源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有五勞: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嚥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少腹急滿也。
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吸吸然內虛。五臟氣不足。發毛落。悲傷喜忘。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裡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液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又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少血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落。肌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診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遲即衛氣不足。浮即榮氣竭。脈直上者逆虛也。脈澀無陽是腎氣少。寸關澀無血氣。逆冷是大虛。脈浮微緩皆為虛。緩而大者勞也。脈微濡相薄為五勞。微弱相薄虛損為七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唯欲嘿氣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多言語。大喚呼。令神勞損。亦云不可泣淚及多唾洟。此皆為損液漏津。使喉澀大渴。又云:雞鳴時扣齒三十六下訖。舐口唇漱舌。聊上齒表。咽之三過。殺蟲補虛勞。令人強壯。又云:兩手拓兩頰。手不動。摟肚肘使急。腰內亦然住定。放兩肘頭向外。肘膊腰氣散盡勢大悶。始起來去七通。去肘臂之勞。又云:兩足跟相對坐上。兩足趾相向外扒。兩膝頭柱席兩向外扒使急始長舒兩手。兩向取勢。一一皆急三七。去五勞腰脊膝疼。傷冷脾痹。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䏶內卷。足努踹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向心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冷。又云坐抱兩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極勢足兩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勢還坐。上下來去二七。去腰足臂內虛勞。膀胱冷。又云:外轉兩腳。平蹹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畢。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努腰。去心勞痔病。膝頭冷。調和未損盡時。須言語不瞋喜。偏跏兩手抱膝頭。努膝向外。身手膝各兩極勢。挽之三七。左右亦然。頭須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勞。又云兩足相蹹。令足掌合也。蹙足極勢。兩手長舒。掌相向腦項之後。兼至蹹。相挽向頭。膊手向席來去七。仰手七。合手七。始兩手角上極勢。腰正足不動。去五勞七傷。臍下冷暖不和。數用之常和調適。又云:一足蹹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五勞三里氣不下。又蛇行氣。曲臥以正身復起踞。閉目隨氣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腸。服氣為食。以舐為漿。春出冬藏。不財不養。以治五勞七傷。又云:蝦蟆行氣。正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七傷。水腫之病。又云:外轉兩足十偏。引去心腹諸勞。內轉兩足十偏。引去心五息止。去身一切諸勞疾疹。(出第三卷中)
廣濟療五勞七傷六極八風十二痹。消渴。心下積聚。使人身體潤。服之多情性。補益養精方。
生乾地黃(十二分)、天門冬(十分去心)、乾薑(六分)、菟絲(十分酒漬二宿焙乾別搗)、石斛(八分)、當歸(六分)、白朮(六分)、甘草(八分炙)、肉蓯蓉(七分)、芍藥(六分)、人參(八分)、玄參(六分)、麥門冬(十分去心)、大黃(八分)、牛膝(六分)、紫菀(六分)、茯苓(八分)、防風(六分)、杏仁(八分去皮尖熬)、麻子仁(八分)、地骨皮(六分)、椒(三分去目汗)
上二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下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忌鯉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大酢蕪荑等。
崔氏腎瀝湯。療五勞六極八風十二痹。補諸不足方。
豬腎(一具去脂膜)、附子(四分炮)、芎藭(四分)、牡丹(四分)、桂心(四分)、茯苓(八分)、乾地黃(六分)、人參(四分)、桑螵蛸(八分炙)、磁石(八分研如粉)、牡荊子(八分)、當歸(四分)、黃耆(八分)、菖蒲(八分)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腎取一斗一升。去腎納藥。煎取四升。分四服。忌羊肉餳冷水酢生蔥蕪荑胡荽。(古今錄驗同)
又治丈夫五勞七傷。百病無不補之。乾漆散方。
乾漆(八兩熬令斷煙)、蓯蓉(八兩)、石斛(八分)、枸杞子(一升)、乾地黃(十兩)、遠志皮(五兩)、續斷(五兩)、菟絲子(五兩)、天雄(三兩炮)、桂心(三兩)
上十味搗篩為散。每旦服一匕暮一匕。酒飲皆得。忌豬肉生蔥蕪荑冷水。
又七味乾漆散方。(韋都水服不逾月光悅倍常療虛羸無比)
乾漆(三兩熬煙斷)、乾地黃(八兩)、芍藥(二兩)、蓯蓉(二兩)、五味子(二兩)、食茱萸(四兩)、枸杞子(四兩)
上藥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漸加至二匕。日二服。以知為度。忌蕪荑。
又五落散。主五勞六極七傷八不足。裡急。胸脅脹滿。背痛頭眩。四肢重。腰膂強。環臍腹痛。小便或難或數。劇者大便去血歙歙少氣。手足煩熱。臥不能舉起。起行不能久立。有病若此。名曰內極。或生愁憂恐怖。生熱。或飽食飲酒。房室自極。陽氣虛竭。耳鳴消渴。甚則手足浮腫。逆害飲食。名曰內消五勞七傷。視病所苦加其藥方。
大黃(六分)、麥門(炙七分去心)、栝蔞(五分)、白薇(七分)、甘草(五分炙)、當歸(十分)、乾地黃(七分)、山茱萸(七分)、桑螵蛸(七分炙)、石斛(九分六安者)、茯苓(五分)、桂心(三分)、鐵屑(三分研)、厚朴(三分炙)、吳茱萸(二分)
上十五味合搗篩。以白蜜一斤棗膏一斤。當蒸之。以溫湯浸之。和𣸈(疏有切)前藥。令如干飲狀。藥悉成。又別取牛膝五兩。肉蓯蓉六兩。附子三兩。炮三物合搗下篩。納諸藥。和令相得。以酒服之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之。長肌肉。補不足。久服益氣力。若少氣力加石斛。消渴加栝蔞。止痛結煩。裡急加芍藥。腹中痛下濃血。加厚朴四兩炙。四肢痠疼加當歸。歙歙少氣加天門冬。白薇。一名五若散。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酢物鯉魚等。(通按音搜沃也又淘米聲)
又落腎散一名腎著散。療腰背痛。少腹攣急。尿難。自汗出。耳聾。陰痿腳冷皆其病候方。
羊腎(一雙作脯炙燥)、磁石(六分研)、天門冬(五分去心)、人參(二分)、防風(三分)、天雄(三分炮)、龍骨(五分)、茯苓(一分)、續斷(七分)、肉蓯蓉(五分)、玄參(三分)、乾地黃(四分)、桑白皮(三分)、白膠(五分炙)、乾漆(五分熬)
上十五味下篩。空腹以大麥飲下二方寸匕。日五六服。忌鯉魚豬肉冷水蕪荑酢等物。
又枸杞酒。療五內邪氣。消渴風濕。下腦脅間氣。頭痛。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填骨髓。長肌肉。破除結氣。五勞七傷。去胃中宿食。利耳目鼻衄吐血。內濕風疰。補中逐水。破積瘀膿。惡血石淋。長髮。傷寒瘴氣。煩躁滿悶。虛勞喘吸。逐熱破血。及腳氣腫痹方。
用米(一石為一劑黍糯並得計常釀酒米一石用曲一斗此加五升彌佳其曲唯須上好者末之)枸杞(三十斤去赤皮半寸銼之以水一石浸之三日煮取五斗汁)、生地黃(二十斤洗去土細切共米同炊之)、秋麻子(三斗微熬細粉蒸氣出以枸杞湯淋取汁)、豆豉(二斗以枸杞湯煮取汁)
上四味。地黃一味。共米同蒸之。三物藥汁。總合得五斗。分半漬米。饙半及曲和釀飯。如人肌溫。總和一酘。蓋甕口。經二七日。壓取封泥。復經七日。初一度釀。用麻子二斗多。即恐令人頭痛。服酒慎蕪荑生冷陳宿豬犬雞魚面蒜油膩白酒房室等。服經一二七日將息病退。(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五勞六極七傷虛損。何謂五勞。五臟病。六極。六腑病。七傷。表裡受病。凡遠思強慮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慼慼所患傷人。寒溫失節傷人。故曰五勞六極七傷也。論傷甚眾。且言其七。悉主之方。
蓯蓉(七分)、五味子(八分)、地膚子(五合)、續斷(五分)、蛇床子(五分)、車前子(五合)、菟絲子(七合)、乾地黃(八分)、牡蠣(六分左顧者熬)、天雄(七分炮)、桑寄生(七分)、韭子(五合)、天門冬(八分去心)、地骨皮(八分)、白石英(八分)、陽起石(七分)、白龍骨(七分)
上十七味合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鯉魚蕪荑等。(出第十九卷中)
古今錄驗淮南八公石斛萬病散。療五勞七傷。大風緩急濕痹不仁。甚則偏枯。筋縮拘攣。胸脅支滿。引身強直。或頸項腰背疼痛。四肢酸煩。陰痿。臨事不起。癢濕。臥便盜汗。心腹滿急。小便莖中疼痛。或時便血。咽乾口燥。飲食不消。往來寒熱。羸瘦短氣。肌肉損減。或無子。若生男女。才欲及人便死。此皆極勞傷血氣。心神不足所致。藥悉主之。令人康健多子方。
牛膝(二分)、遠志(二分去心)、續斷(二分)、蛇床子(三分)、菟絲子(三兩酒漬)、蓯蓉(二分)、茯苓(二分)杜仲(二分)、桂心(二分)、乾薑(一分)、蜀椒(一分汗)、細辛(二分)、附子(二分炮)、天雄(二分炮)、防風(二分)、乾地黃(二分)、白朮(二分)、萆薢(二分)、石斛(二分)、雲母粉(二分)、菊花(二分)、菖蒲(二分)
上二十二味。隨病倍其分。搗篩為散。先食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為度。神良。忌豬羊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生菜大酢錫等。(千金有人參山芋巴戟天五味子山茱萸為二十七味)
又淮南王枕中丸療五勞六極七傷。胃氣不和。發於五臟虛勞。小便或難或數。令人多思。脾氣不和。宿食熱所為。流入百脈。食飲不進。沉滯著中隔。並來著一邊或食不消。夜服三丸方。
芎藭(二兩)、附子(二兩炮)、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黃芩(二兩)、芍藥(二兩)、乾薑(二兩)、蜀椒(二兩汗)、杏仁(四兩去皮尖熬)、白朮(五兩)、當歸(二兩)、大黃(一兩)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五丸。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並出第二十五卷中)
雜療五勞七傷方三首
古今錄驗薯蕷丸。療丈夫五勞七傷。頭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煩熱有時。或冷痹骨疼。要髖不隨。食雖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脹滿。體澀無光澤陽氣衰絕。陰氣不行。此藥能補十二經脈。起發陰陽。通內製外。安魂定魄。開三焦。破積聚。厚腸胃。消五臟邪氣。除心內伏熱。強筋練骨。輕身明目。除風去冷。無所不療。補益處廣。常須服餌為佳。七十老人服之尚有非常力。況少者乎。謹具方如下。
干薯蕷(二兩)、蓯蓉(四兩)、牛膝(二兩)、菟絲子(二兩酒漬)、杜仲(二兩)、赤石臘(二兩)、澤瀉(二兩)、乾地黃(二兩)、山茱萸(二兩)、茯苓(二兩)、巴戟天(二兩去心)、五味子(一兩半)、石膏(二兩研)、遠志(一兩去心)、柏子仁(一兩)、白馬莖筋(干之二兩炙)
上十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酒空腹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再。忌大酢蕪荑蒜陳臭物。
又療五勞七傷諸虛。補益及下元。後用甚驗。五石黃耆丸方。
黃耆(二兩)、紫石英(二兩研)、赤石脂(二兩)、石硫黃(二兩研)、石斛(二兩)、白石脂(二兩)、白礬石(二兩煉研)、桂心(四兩)、烏頭(二兩炮去皮)、煉鍾乳(二兩研)、芎藭(二兩)、防風(二兩)、茯苓(三兩)、乾薑(四兩)、棗(一百枚)、當歸(二兩)、細辛(三兩)、人參(二兩)、肉蓯蓉(二兩)、附子(二兩炮)、乾地黃(二兩)、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白朮(二兩)
上二十四味草石各別搗篩。棗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下十丸。日三。漸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酢物蕪荑生菜。(千金有羊腎羌活無白朮鍾乳紫石英石硫黃赤石脂白石脂礜石止十九味)
又大薯蕷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晨夜氣喘急。內冷身重。骨節煩疼。腰背強痛引腹內。羸瘦不得飲食。婦人絕孕疝瘕諸病。服此藥令人肥白。補虛益氣方。
薯蕷(五分)、大黃(六分)、前胡(三分)、茯苓(二分)、人參(二分)、杏仁(三分熬去皮尖)、當歸(十分)、桔梗(二分)、防風(二分)、黃芩(八分)、麥門冬(八分)、甘草(五分炙加二分)、五味子(四分)、乾地黃(十分)棗(一百顆)、芍藥(四分)、石膏(四分研)、澤瀉(八分)、阿膠(四分炙)、白朮(二分)、乾薑(四分)、桂心(四分)、乾漆(三分)、黃耆(五分)
上二十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空腹以酒下三十丸。日再。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蔥蕪荑。(千金無防風麥門冬茯苓黃耆有天門冬歙卷白蘞附子張仲景方有大豆黃卷曲柴胡白蘞芎藭無附子黃芩石膏黃耆前胡為二十一味)
腰痛方六首
病源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診其尺脈沉主腰背痛。寸口脈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強痛。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腰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腰痛;四曰䐴腰墜墮傷損腰。是以腰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腰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云:飲食了勿即臥。久作氣病。令人腰疼痛。又曰:大便勿強努。令人腰疼目澀。又笑過多。即腎轉動。令人腰痛。又云:人汗出次。勿企床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腰痛。導引法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趾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足上。待共內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風膝冷。足疼。上氣腰疼。儘自消適。(出第五卷中集驗千金同)
範汪腰疼方。
用鱉甲(一枚炙令黃刮削令淨潔)
上一味搗篩。空腹以湯飲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莧菜。(小品亦主䐴腰痛)
備急療腰痛方。
用蒴藋葉火燎。厚鋪床上。及熱。臥眠上。冷復易之。冬月採取根舂碎熬及熱。准上用。兼療風濕冷痹。及產婦人患傷冷。腰痛不得動。亦用彌良。
又療腰膝髀連腿腳疼酸者方。
杜仲(八兩)、獨活(四兩)、乾地黃(四兩)、當歸(四兩)、芎藭(四兩)、丹參(四兩)
上六味切。以絹袋盛。以清酒二斗漬五宿。初服二合。日再服。以知為度。忌蕪荑。
古今錄驗寄生湯。療腰痛方。
桑寄生(四兩)、附子(三兩炮)、獨活(四兩)、狗脊(五兩黑者)、桂心(四兩)、杜仲(五兩)、芎藭(一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三兩)、石斛(三兩)、牛膝(三兩)、白朮(三兩)、人參(二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又玄參湯療腰痛方。
玄參(三兩)、人參(三兩)、杜仲(四兩)、芍藥(四兩)、桂心(一兩)、生薑(二兩)、乾地黃(三兩)、白朮(三兩)、通草(三兩)、當歸(三兩)、寄生(四兩)、芎藭(四兩)、防風(二兩)、丹皮(二兩)、獨活(二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日三夜一服。忌生蔥桃李雀肉胡荽蕪荑等。
又杜仲獨活湯。療腰痛方。
獨活(四兩)、生薑(六分)、麻黃(二兩)、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葛根(三兩)、栝蔞子(二兩)、防風(二兩)、杜仲(四兩)、附子(一兩炮)、杏仁(二兩去尖皮碎)、乾地黃(二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八升。清酒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菘菜海藻豬肉冷水。(並出第十七卷中)
風濕腰痛方四首
病源。勞傷腎氣。經絡既虛。或因臥濕當風。而風濕乘虛搏於腎。腎經與血氣相擊而腰痛。故云風濕腰痛。(出第五卷中)
集驗療風濕客於腰令人腰痛獨活湯方。
獨活(三兩)、生薑(六兩)、乾地黃(五兩)、芍藥(四兩)、防風(三兩)、桂心(三兩)、栝蔞(三兩)、甘草(二兩炙)、麻黃(二兩去節)、乾葛(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酒二升。煎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重作。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出第五卷中此方比前方、但無杜仲附子杏仁耳)
延年療腰痛熨法。
菊花(二升)、芫花(二升)、羊躑躅(二升)
上三味。以醋拌令濕潤。分為兩劑。納二布囊中蒸之。如炊一斗米許頃。適寒溫。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處定即瘥。(集驗範汪同一云酒拌)
又療腰痛大豆熨法。
大豆六升。水拌令濕。炒令熱。以布裹。隔一重衣熨痛處。令暖氣徹。冷即易之。(張文仲處)
又方
取黃狗皮裹腰痛處。取暖徹即定。(並出第十五卷中)
腎著腰痛方二首
病源腎主腰腳。腎經虛則受風冷。內有積水。風水相搏。浸漬於腎。腎氣內著。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其病之狀。身重腰冷。腹重如帶五千錢狀。如坐水中。形狀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久久變為水病。腎濕故也。(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腎著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從腰以下冷。如坐水中。形狀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是其證也。從作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之故得也。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炮)、白朮(四兩)、茯苓(四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腰中即溫。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經心錄方)甘草一兩。乾薑二兩。余同。(出第二十七卷中千金名腎著湯)
經心錄腎著散方。
桂心(三兩)、白朮(四兩)、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炙)、澤瀉(二兩)、牛膝(二兩)、乾薑(二兩)、杜仲(三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每服三方寸匕。酒一升煮五六沸。去滓。頓服之。日三。忌生蔥桃李雀肉海藻菘菜酢物。(千金同出第四卷中)
腎虛腰痛方七首
小品腎虛腰痛。治之方。
丹皮(二分去心)、萆薢(三分)、白朮(三分)、桂心(三分)
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湯服之。忌生蔥胡荽桃李雀肉等。(必效備急範汪同)
又療腰痛少氣。陰弱寒冷。小便清冷瀝滴。陰下濕癢。少腹急。無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續斷(三分)、麥門冬(三分)、薯蕷(三分)、附子(三分炮)、乾薑(二分)、棘刺(四分)
上七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必效同並出第五卷中、一方無干姜)
備急陶氏腎氣丸。主短氣。腰痛身重。調中補筋脈不足方。
乾地黃(五分)、續斷(五分)、人參(五分)、萆薢(三分)、阿膠(三分炙)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下十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忌蕪荑生冷。(出第四卷中)
必效寄生散。療腎虛腰痛方。
桑寄生、鹿茸(炙)、杜仲
上三味。各一分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鹿茸(炙)作散。酒服方寸匕。一味任多少為之。(並出第三卷中範汪亦主䐴腰痛)
古今錄驗療腰痛。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瘥。久久流入腳膝。冷痹疼弱重滯。或偏枯。腰腳疼攣。腳重急痛。獨活續斷湯方。
獨活(二兩)、續斷(二兩)、杜仲(二兩)、桂心(二兩)、防風(二兩)、芎藭(三兩)、牛膝(二兩)、細辛(二兩)秦艽(三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當歸(二兩)、芍藥(二兩白者)、乾地黃(三兩)、甘草(三兩炙)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將息勿取冷。宜用蒴藋葉火燎。厚安床上。及熱臥上。冷即易之。冬月取根搗用。事須熬之。忌蕪荑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酢物。(肘後有附子無續斷甘草牛膝人參當歸止十二味)
又療男子患腰腎疼痛。髀膝有風冷。耳鳴。食飲無味。並有冷氣方。
乾地黃(四兩)、茯苓(三兩)、白朮(二兩)、澤瀉(三兩)、山茱萸(三兩)、蓯蓉(二兩)、五味子(三兩)、桂心(二兩)、石斛(二兩)、巴戟天(二兩)、防風(二兩)、人參(二兩)、磁石(二兩研)
上十三味搗篩。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蔥酢物蕪荑。
䐴腰痛方三首
病源䐴腰者。謂卒然損傷於腰而致痛也。此由損血搏於背脊所為。久不已。令人氣息乏少。面無顏色。損腎故也。(出第五卷中)
範汪療䐴腰有血。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上一味搗末。以苦酒和塗痛處。此令人喜臥可勤用之。再為必瘥。
又療臍腰方。
生地黃
上一味搗絞取汁三升。煎得二升。納蜜一升。和煎之三五沸。日服一升。亦可一日盡三升。以瘥止。甚效。
經心錄療䐴腰痛方。
桑寄生(二兩)、丹皮(二兩去心)、鹿茸(二兩炙)、桂心(二兩)
上四味搗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蔥胡荽。(範汪千金同出第五卷中)
卒腰痛方七首
病源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腰痛也。(出第五卷中)
集驗療腰卒然痛。杜仲酒方。
杜仲(半斤)、丹參(半斤)、芎藭(五兩)、桂心(四兩)、細辛(二兩)
上五味切。以酒一斗浸五宿。隨多少飲之。延年忌生蔥生菜。(經心錄同無桂心出第五卷中)
延年療腰卒痛拘急。不得喘息。若醉飽得之欲死者。大豆紫湯方。
大豆(一升熬令焦)
上一味。以好酒二升。煮豆令熟。隨多少飲。勿至醉。亦云用酒一升。(出第十五卷中)
文仲葛氏療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正立。以小竹柱地。度至臍斷竹。乃以度度後。當背脊灸竹上頭處。隨年壯。灸畢藏竹。勿令人知之。(千金同)
又方
鹿角長六寸燒
上一味。搗篩為末。以酒服方寸匕。陶云。鹿茸尤良。(小品範汪同)
又方
桂心(八分)、丹皮(四分去心)、附子(二分炮)
上三味搗篩為末。以酒服一刀圭。日再服。此主脅肋氣痛如打者。忌生蔥胡荽豬肉冷水。(千金同)
又方
灸脊窮骨上一寸七壯。左右各一寸灸七壯瘥。(備急同)
經心錄杜仲酒。療卒腰痛方。
杜仲(半斤)、丹參(半斤)、芎藭(五兩)
上三味切。以酒一斗漬五宿。隨性少少飲之。即瘥。(出第四卷中)
久腰痛方二首
病源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腎虛而受於風邪。風邪停滯於腎經。與血氣相擊。久而不散。故為久腰痛也。(出第五卷中)
小品療腰痛。及積年痛者方。
乾地黃(十分)、白朮(五分)、乾漆(五分)、桂心(八分)、甘草(五分炙)
上五味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蕪荑等。(範汪同)
必效療積年腰痛方。
取一杖令病人端腰立杖。以杖頭當臍中分。以墨點訖。回杖於背。取墨點處當脊量兩口吻。折中分灸兩頭。隨年壯妙。
腰胯痛方二首
廣濟療臍下冷。連腰胯痛。食冷物即劇方。
牛膝(八分)、當歸(八分)、黃耆(八分)、芍藥(八分)、厚朴(六分炙)、白朮(八分)、茯苓(六分)、人參(六分)、橘皮(八分)、訶黎勒皮(八分熬)、桂心(六分)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蔥酢物。
又療腹中冷氣。食不消。腰胯冷痛者方。
檳榔仁(八分)、當歸(六分)、牛膝(八分)、芍藥(六分)、枳實(八分炙)、人參(六分)、白朮(八分)、桂心(六分)、芎藭(六分)、吳茱萸(六分)、橘皮(六分)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若飲酒衝上頭面。宜煮薑棗湯下。飲服亦得。忌桃李雀肉生蔥。(並出第四卷中)
腰腳疼痛方三首
病源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於風冷。風冷與真氣交爭。故腰腳疼痛也。(出第五卷中)
廣濟療患腰腎虛冷。腳膝疼痛。胸膈中風氣。重聽丸方。
石斛(五分)、五味子(六分)、牡丹皮(八分)、桂心(四分)、白朮(六分)、丹參(六分)、磁毛石(十分研)、芍藥(四分)、檳榔仁(十分)、枳實(六分炙)、通草(六分)、細辛(四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忌生蔥雀肉桃李生菜胡荽。(出第四卷中)
集驗秦艽散。療風冷虛勞。腰腳疼痛諸病。悉主之方。
秦艽(四分)、白朮(十四分)、桔梗(四分)、乾薑(五分)、附子(三分炮)、牡蠣(熬)、防風(六分)、人參(四分)、茯苓(四分)、椒子(二分汗)、黃芩(三分)、桂心(五分)、細辛(三分)、甘草(三分炙)、杜仲(三分)
上十五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一方加鍾乳粉一兩。亦好。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豬肉冷水。
文仲療腰髀連腳疼方。
杜仲(八兩)、獨活、當歸、芎藭、乾地黃(各四兩)、丹參(五兩)
上六味切。以絹袋盛。上清酒二斗漬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忌蕪荑。(備急同)
腰胯疼冷方二首
廣濟療下冷腰胯。肋下結氣刺痛方。
當歸(六分)、鱉甲(八分炙)、桑耳(八分炙)、禹餘糧(八分研)、白石脂(八分)、芍藥(八分炙)、厚朴(六分炙)、吳茱萸(六分)、茯苓(六分)、橘皮(六分)、檳榔仁(六分)、人參(六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服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忌莧菜酢物。
延年生石斛酒。主風痹腳弱。腰胯疼冷。利關節。堅筋骨。令強健悅澤方。
生石斛(三斤捶碎)、牛膝(一斤)、杜仲(八兩)、丹參(八兩)、生地黃(切三升曝令乾)
上五味切。以絹袋盛。以上清酒二斗。入器中漬七日。每食前溫服三合。日三夜一服。加至六七合。至一升。忌蕪荑。(出第一卷中)
腰腎膿水方二首
必效療腰腎病膿水方。
牛膝(六分)、檳榔仁(七枚)、防己(六分)、牽牛子(八分熬)
上四味搗篩為散。空腹以酒下三錢匕。以宜瀉即瘥。如利三五行。即以醋飲止之。慎生冷油膩蒜等物。後以補腎氣湯丸也。
深師療腰疼下膿水方。
石鹽、乾薑、杏仁(去尖)、醬瓣(各等分)
上四味搗。以綿裹導之六七過。下膿水兼下氣妙。瘥止。
虛勞補益方九首
深師黃耆湯。療丈夫虛勞風冷少損。或大病後未平復而早縈勞。腰背強直。腳中疼弱。利諸不足方。
黃耆(二兩)、遠志(二兩去心)、麥門冬(二兩去心)、茯苓(二兩)、生薑(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二兩洗)、當歸(一兩)、前胡(二兩)、橘皮(二兩)、蜀椒(一兩汗)、芍藥(二兩)、烏頭(三枚炮)、大棗(二十枚)、桂心(二兩)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增減量性服之。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生菜豬肉冷水酢物等。(出第三卷中千金無遠志橘皮蜀椒烏頭有細辛五味子止十四味
千金療虛勞補養方。
豬肚(一具淨洗切)、白朮(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忌桃李雀肉等。
又方
豉(二升蒸三斗米下)、薤白(一斤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出第十九卷中)
崔氏腎瀝湯。療腎臟虛勞所傷。補益方。(李子豫增損)
羊腎(一具切)、黃耆(二兩)、乾薑(四分)、當歸(二兩)、甘草(二兩炙)、黃芩(二兩)、遠志(二兩去心)、五味子(三合)、芍藥(三兩)、澤瀉(二兩)、人參(二兩)、茯苓(二兩)、大棗(二十枚擘)、桂心(二兩)、防風(二兩)、麥門冬(四兩去心)、乾地黃(三兩)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九升。先煮腎減四升。即去腎。入諸藥。煮取三升二合。絞去滓。空腹分服八合。日三。忌生蔥醋物海藻菘菜蕪荑等。(出第八卷中)
文仲益州長史蔡淳妻褚氏。所上補益方。
蓯蓉、桂心、菟絲子(酒漬)、乾漆(熬)、蛇床子(各三兩並搗為末)、生地黃(一斤切以上好酒一斗漬之晝曝夜漬酒盡則止曝乾搗篩以和前藥)
上六味。蜜和丸如彈丸。酒飲任下二丸。嚼破。日三。楮云:奴年七十六。患腰腳。服之即瘥。顏色如三十時。常服者髓滿骨中。忌生蔥蕪荑。(出第二十九卷中)
延年鍾乳散。生補虛勞。益氣力。消食。強腰腳無比方。
鍾乳粉(二分)、防風(一分)、人參(一分)、細辛(半分)、桂心(二銖)、乾薑(一銖)
上六味為散。分作三帖。每日溫酒服一帖。食時服。進食不用過飽。亦不得飢。日一服。常飲酒令體中醺醺。若熱煩。以冷水洗手面即定。不用熱食。亦不得大冷。忌生蔥生菜。(出第一卷中)
又單服鹿角膠。主補虛勞。益髓長肌。悅顏色。令人肥健方。
鹿角膠
上一味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二三匕效。
又枸杞根釀酒。療風冷虛勞方。
枸杞根(切一石五斗)、鹿骨(一具炙碎)
上二味。以水四石。煎取六斗。去滓澄清。曲一斗須幹好。糯米一石。炊如常法造酒。酒熟蜜封頭。然後壓取清酒服之。除風補益悅澤人無比。
古今錄驗調中湯。療虛勞。補益氣力方。
麥門冬(半兩)、干棗(一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桂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忌生蔥海藻菘菜醋物。
補益虛損方七首
延年常服枸杞補益延年方。
春夏採苗葉。如常食法。秋冬採子根。以九月日採子曝乾。十月採根取皮作散。任服。至於造酒服餌。各有常宜。及羹粥為妙。
又生枸杞子酒。主補虛。長肌肉。益顏色。肥健人方。
枸杞子(二升)
上一味。以上清酒二升掿碎。更添酒浸七日。漉去滓。任情飲之。
又生地黃煎。主補虛損。填骨髓。長肌肉。去客熱方。
生地黃汁(五升)、棗膏(六合)、白蜜(七合)、酒(一升)、犛牛酥(四合)、生薑汁(三合)、紫蘇子(一升研以酒一升絞取汁)、鹿角膠(四兩炙末)
上八味。先煎地黃等三分減一。納蜜酥。以蜜調入膠末。候煎成。以器盛之。酒和服。
又方
黃耆(三分)、人參(三分)、防風(二分)、茯神(二分)、甘草(八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納前煎中。更煉為丸。服之大效。忌海藻菘菜酢物。(張文仲同)
又生地黃煎。主補虛損。填骨髓。長肌肉。去客熱方。
生地黃汁(五升)、棗膏(六合)、白蜜(一升)、好酒(七合)、犛牛酥(三合)
上五味先煎生地黃汁如稠糖。攪不停手。次納棗膏蜜煉如糖。煎成可丸如彈丸。日以酒服一枚。日服。漸至二枚。食訖。以酒送含咽並得。無所忌。唯禁蕪荑。(蔣孝璋處)
又地黃煎中加補益鎮心強志力方。
鹿茸(八分炙)、人參(六分)、枸杞子(十二分)、茯神(六分)、乾薑(三分)、桂心(三分)、遠志(二分去心)
上七味搗篩細末。取前地黃煎一升。納藥臼中和搗令勻。丸如梧子大。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日再服。忌生蔥大酢。(張文仲處)
又枸杞子煎方。是西河女子神秘有驗。千金不傳。又名神丹煎。服者去萬病。通知神理。安五臟。延年長生。並主婦人久無子冷病。有能常服大益人。好顏色。年如十五時方。
枸杞子(三升)、杏仁(一升去皮尖研)、生地黃(研取汁三升)、人參(十分)、茯苓(十分)、天門冬(半斤搗汁乾者末亦得)、白蜜(五升)、牛髓(一具無亦得)、酥(五升)
上九味各別。依法料理。先煎汁等如稀餳。納諸藥煎候如神膏。入水不散即成。一服兩匙。酒和服之。忌鯉魚酢物。當合之時。淨潔向善。即得延年。強記益心力。用王相日合。雖此日復須天晴明無風雨。成滿日大良。文仲云:此藥性非冷非熱。除風理氣。鎮心填骨髓。更於方內加白朮。令人能食。時節既熱。又非好日。且可五分中合二。分多合恐酢壞。服覺安穩。續合不遲。忌桃李雀肉等。(張文仲處出第二卷中)
虛勞羸瘦方五首
病源夫血氣者。所以榮養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膚。故羸瘦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令附於後。養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令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練精。又云: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出第三卷中)
崔氏地黃酒。療虛羸。令人充悅益氣力。輕身明目方。(雍州高長史得效)
生地黃(肥大者一石二斗搗以生布絞取汁四斗四升)、杏仁(一斗去尖皮雙仁熬搗末)、大麻子(一斗熬搗末)、糯米(一石曝乾)、上曲(一斗五升曝乾細銼)
上五味。先以地黃汁四斗四升。浸曲候發。炊米二斗作飯。冷暖如人肌。酘曲汁中和之。候飯消。更炊米一斗作飯酘如前法。又取杏仁麻子末。各一升二合半。和飯攪之酘曲汁中。待飯消。依前炊米飯一斗。以杏仁麻子末各一升二合半。一如前法酘之。凡如此可八酘訖。待酒發定封泥之。二七日壓取清。每溫飲一升。漸加至二升。日再服。令人能食。久飲之。去萬病。婦人服之更佳。無子者令人有子。忌蕪荑。
又療虛羸無比。薯蕷丸方。
薯蕷(二兩)、蓯蓉(四兩)、牛膝(二兩)、菟絲子(二兩酒漬)、杜仲(二兩)、五味子(十分)澤瀉(二兩)、乾地黃(三兩)、巴戟天(二兩)、茯神(三兩本方作茯苓)、山茱萸(二兩)、赤石脂(二兩)
上十二味搗篩。以蜜和丸如梧子。食前以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再夜一服。無所忌。唯禁大醋蕪荑蒜陳臭物。服之七日。令人健。四體潤澤。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澤。消食。身體安和。音聲清明。是其驗。十日後日長肌肉。其藥通中入腦鼻必痠疼不可怪。若欲求大肥。加敦煌石膏二兩。若失性健忘。加遠志一兩。少津液加柏子仁一兩。一月許即充足。
古今錄驗通命丸。療虛勞百病。七傷六極。少氣羸弱。不能飲食方。
茯苓(六分)、甘草(六分炙)、杏仁(六分去皮尖熬)、牛膝(七分)、黃芩(五分)、阿膠(三分炙)、防風(四分)干天門冬(六分去心)、芍藥(六分)、大黃(六分)、當歸(六分)、乾薑(六分)、乾地黃(七分)、人參(六分)桂心(三分)、乾漆(四分熬)、紫菀(五分)、白朮(四分)、蓯蓉(五分)、吳茱萸(三分)、蜀椒(三分汗)、石斛(三分)
上二十二味搗篩。以棗膏蜜相拌和作丸。食前服七丸。日三。不知漸增。以知為度。病劇者夜更一服。忌蕪荑鯉魚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等。(出第二十五卷中)
又療體虛少氣。羸瘦不堪。榮衛不足。善驚。胸膈痰冷。而客熱欲冷水飲食。則心腹弦滿。脾胃氣少。不能消食。或時衄血方。
黃耆(二兩)、附子(一兩炮)、大棗(十四枚)、甘草(二兩炙)、蜀椒(一兩汗)、生薑(六兩)、芍藥(二兩)、茯苓(二兩)、當歸(二兩)、人參(三兩)、黃芩(二兩)、桂心(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一。適寒溫。忌海藻生蔥菘菜豬肉冷水大酢。
又療男子虛羸七傷。八公散方。
麥門冬(去心)、石葦(去毛)、五味子、茯苓、菟絲子(酒漬)、乾地黃、桂心
上七味等分。搗篩為散。以飲服方寸匕。日三後食。二十日知。三十日自任意欲行百里並得。益顏色。久服令人耐老輕身。七十有子。忌大酢生蔥蕪荑。(出第二十卷中)
虛勞食不生肌膚方三首
範汪療男子七傷。面目黃黑。飲食不生肌肉。手足㾓疼。少腹重急。小便利方。
石斛(六分)、山茱萸(六分)、肉蓯蓉(六分)、牛膝(六分)、五味子(六分)、附子(四分炮)、遠志(六分去心)、桂心(四分)、人參(六分)、茯苓(六分)、菟絲子(八分酒漬)、秦艽(四分)
上十二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食前服之。忌豬肉冷水生蔥酢物。(出第七卷中、。一方無牛膝用萆薢)
小品黃耆湯。療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䀮䀮。惚惚志損。常躁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方。
黃耆(三兩)、人參(一兩)、芍藥(二兩)、生薑(半斤)、桂肉(三兩)、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經心錄同出第三卷中)
集驗淮南五柔丸。療虛勞不足。飲食不生肌膚。三焦不調。大便秘澀。此藥和腸臟。並療癖飲百病方。
大黃(一斤)、前胡(二兩)、茯苓(一兩)、細辛(一兩)、蓯蓉(一兩)、半夏(一兩湯洗)、當歸(一兩)、葶藶子(一兩熬)、芍藥(一兩)
上九味搗篩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食前以湯飲下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丸。忌生菜酢物羊肉餳等。(延年崔氏同出第五卷中)
長肌膚方三首
範汪大行諧散。主強中益氣。補力不足。長養肌肉。通和百脈。調利機關。輕身潤澤。安定五臟。強識不忘方。
白防己(二兩)、菴䕡子(五兩)、豬苓(七兩)、六安石斛(二兩)、占斯(四兩一名良無極)、鍾乳(五兩研)、蓯蓉(七兩)、麥門冬(二兩去心)、茯苓(五兩)、牡丹皮(七兩)、地膚子(五兩)、澤瀉(二兩)桂心(五兩)、甘草(五兩炙)、白朮(七兩)、胡麻(三升熬令香)、當歸(五兩)、覆盆子(五兩)、薔薇(五兩)牛膝(三兩)、八角附子(三兩炮)
上二十一味搗篩。蜜一升。生地黃汁三斤。取汁合令相和。微煎以和前藥。丸如桐子大。曝乾。以酒湯飲下三十丸。又和曝乾以作散。服方匕。方云作散即恐不得丸。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胡荽桃李雀肉等。(出第七卷中。一方無薔薇用鬼蓋)
延年服大豆法。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又能嗜食。瘦人服兩劑。即令肥充不可識。肥人不得服之方。
大豆五升取肥好者一依作醬法料理取黃
上一味搗末。以絹篩之。以豬肪脂好銷煉如法。去滓。以膏和豆末作團訖。以油帛裹之。著於瓷器中收之。一服如梧子五十丸。細細加至一百丸。日再。以酒飲任用下之。一無所禁。瘦人不過兩劑即大肥。服十日已去食不知飽也。秘驗神方。
又甘草丸。主安養五臟。長肌肉。調經脈。下氣。補脾胃。益精神。令人能食。強健倍力方。
甘草(四兩炙)、人參(二兩)、白朮(二兩)、芍藥(二兩)、黃耆(二兩)、遠志(二兩去心)、大麥蘖(二兩熬令黃)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棗膏和蜜攪調和藥。令成丸。食後少時。以酒或飲任下五丸如梧子。漸加至七丸。日再服。長服勿絕。盡即更合。非止一劑即停。多分兩恐難盡又壞。分兩少。服盡更常得新藥。服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並出第一卷中)
腎氣不足方六首
深師療腎氣不足。心中悒悒而亂目視䀮䀮。心懸少氣。陽氣不足。耳聾。目前如星火。消疽痔。一身悉癢。骨中痛。少腹拘急。乏氣咽乾。唾如膠。顏色黑。補腎方。
磁石(二兩研綿裹)、生薑(二兩)、防風(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五味子(二兩)、附子(一兩炮)、玄參(二兩)、牡丹皮(三兩)、大豆(二十四枚)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於銅器中揚三百遍。煮藥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二升八合。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胡荽等。(出第十三卷中。一方無生薑磁石有石膏揚水二千遍)
小品增損腎瀝湯。療腎氣不足。消渴引飲。小便過多。腰背疼痛方。
腎(一具豬羊並得)、遠志(二兩)、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五味子(二合)、澤瀉(二兩)、乾地黃(二兩)、茯苓(一兩)、桂心(二兩)、當歸(二兩)、芎藭(二兩)、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生薑(五兩)、棗(二十枚)、螵蛸(二十枚炙)、雞䏶胵里黃皮(一兩)
上十七味。以水一斗五升。煮腎取一斗三升。去腎煎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蔥蕪荑酢物。
又加減腎瀝湯。療大虛內不足。小便數。噓嗡焦熇引水漿。
膀胱引急方。
腎(一具豬羊並可用)、遠志(二兩去心、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一兩)、大棗(四十枚)、芎藭(二兩)、五味子(二兩)、當歸(二兩)、澤瀉(二兩)、桂心(四兩)、乾薑(二兩)、乾地黃(三兩)、黃連(二兩)、桑螵蛸(三十枚)、龍骨(二兩)、甘草(三兩炙)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如常法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蕪荑等物。
古今錄驗瀉腎湯。療腎氣不足方。
芒硝(二兩)、礬石(二兩熬汁盡)、大豆(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再服。當快下。(出第二十七卷中)
又療丈夫腰腳疼。腎氣不足。陽氣衰。風痹虛損。惙惙諸不足。腰背痛。耳鳴。小便餘瀝。風虛勞冷。腎氣丸方。
羊腎(二具炙)、細辛(二兩)、石斛(四兩)、蓯蓉(四兩)、乾地黃(四兩)、狗脊(一兩黑者)、桂心(二兩)、茯苓(五兩)、牡丹皮(二兩)、麥門冬(三兩去心)、黃耆(四兩)、人參(二兩)、澤瀉(二兩)、乾薑(二兩)、山茱萸(二兩)、附子(二兩炮)、薯蕷(二兩)、大棗(一百枚取膏和丸)
上十八味搗篩。以棗膏少著蜜合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胡荽蕪荑酢物。(出第二十五卷中)
經心錄羊腎湯。療腎氣不足。耳無所聞方。
羊腎(一具)、芎藭(一兩)、茯苓(二兩)、人參(三兩)、附子(一兩炮)、桂心(二兩)、牡丹皮(一兩)、磁石(二兩)、當歸(二兩)、乾地黃(三兩)、大棗(五枚擘)、牡荊子(一兩碎)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藥腎取一斗。去腎煮取四升。分四服。晝三夜一。忌豬肉冷水生蔥胡荽蕪荑酢物。(出第四卷中)
虛勞裡急方六首
病源虛勞則腎氣不足。傷於衝脈。衝脈為陰脈之海。起於關元。(穴在臍下)隨腹直上至咽喉。勞傷內損。故腹裡拘急也。上部之脈微細。而臥引裡急。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寸口脈陽弦下急。陰弦裡急。故為胃氣虛。食難用飽。飽則急痛不得息。寸微關實尺弦緊者。少腹腰背下苦拘急痛。外如不喜寒。身憒憒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裡急飽食。後小嚥氣數十。令溫寒者乾嘔腹痛。從口納氣七十所。大䐜腹小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極熱以摩腹。令氣下也。(出第三卷中)
深師黃耆湯。療大虛不足。少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者方。
黃耆(三兩)、半夏(一升洗)、大棗(二十枚擘)、生薑(四兩)、桂心(四兩)、芍藥(四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夜再。若手足冷加附子一兩。忌生蔥海藻菘菜羊肉餳。
又大建中湯。療內虛絕。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寤。補中益氣方。
黃耆(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擘)、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先服後食。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
又樂令黃耆湯。療虛勞少氣。胸心痰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足逆冷。體常自汗。補諸不足。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榮衛不調百病。又治風裡急方。
黃耆(二兩)、當歸(三兩)、烏頭(三兩炮去皮尖四片入蜜炙之令黃色)、桂心(三兩)、生薑(四兩)、蜀椒(二兩汗)、人參(二兩)、芍藥(二兩)、大棗(二十枚擘)、茯苓(二兩)、遠志(二兩去心)、半夏(四兩洗)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再。忌生蔥羊肉餳豬肉冷水大酢。(千金有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門冬無烏頭蜀椒遠志為十四味)
集驗療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方。
黃耆(三兩)、桂心(三兩)、甘草(三兩炙)、芍藥(二兩)、生薑(四兩)、大棗(十二枚擘)飴糖(一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納飴糖。令消。適寒溫。服一升。間日可作。嘔者倍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忌生蔥海藻菘菜。(古今錄驗同、此本仲景方恐是甘草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也。通按當以此為準與金匱方同)
古今錄驗黃耆湯。主虛勞裡急。引少腹絞痛。極攣。卵腫縮疼痛方。
黃耆(三兩)、甘草(三兩炙)、桂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一斤)、大棗(十二枚擘)、飴糖(半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納糖令消。分服一升。嘔即除飴糖。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黃耆湯。療虛勞裡急。少腹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方。
芍藥(六兩)、黃耆(四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二兩)、乾薑(四兩)、當歸(四兩)、大棗(十二枚)、飴糖(六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飴糖令消。分三服。忌海藻生蔥菘菜。(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虛勞心腹痛方二首
病源虛勞者。臟氣不足。復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熱擊搏。故令心腹俱痛。(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療虛勞。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並婦人少腹痛。芍藥湯方。
芍藥(六兩)、桂心(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大棗(十二枚擘)、飴糖(一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糖。分服七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蔥。(此仲景小建中湯方本云甘草二兩生薑三兩)
又建中黃耆湯。療虛勞短氣。少腹急痛。五臟不足方。
黃耆(三兩)、甘草(三兩炙)、桂心(三兩)、生薑(一斤薄切)、飴糖(半斤)、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糖。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並出第三卷中)
虛勞偏枯方一首
病源夫勞損之人。體虛易傷風邪。風邪乘虛客於半身。留在肌膚。未即發作。因飲水。水未消散。即勞於腎。風水相搏。乘虛偏發。風邪留止。血氣不行。故半身手足枯細為偏枯也。(出第四卷中)
古今錄驗主新飲水未散而交接。令人偏枯。身偏不足。乾地黃丸方。
乾地黃(五分)、乾漆(四分熬)、萆薢(三分)、防風(二分)、椒(一分汗)、附子(二分炮)、烏頭(一分炮)
上七味搗篩。以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丸。酒下。日三。以知為度。忌蕪荑豬肉冷水。(出第二十四卷中)
虛勞骨熱方二首
集驗枸杞湯。療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方。
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一升去心)、小麥(二升洗)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分服一升。瘥止。(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虛勞少氣。骨節中微熱。諸疼痛。枸杞湯方。
枸杞葉(十斤)、乾薑(二兩)、桂心(一兩)、甘草(五兩炙)、大麻子仁(二升)
上五味切碎。以河水三斗。煮取九升。去滓。每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出第二十三卷中)
虛勞虛煩不得眠方八首
病源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得眠者。何也。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其出悍剽疾利。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息也。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其入於陰也。常從足少陰之分。行於五臟六腑。今邪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營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眠也。(出第三卷中)
深師小酸棗湯。療虛勞不得眠。煩不可寧者方。
酸棗仁(二升)、知母(二兩)、生薑(二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二兩)、芎藭(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酸棗仁。減三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加桂二兩。忌海藻菘菜酢物。(出第三卷中)
小品流水湯。主虛煩不得眠方。
半夏(二兩洗十遍)、粳米(一升)、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東流水二斗揚之三千遍令勞。煮藥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忌羊肉餳醋物。有半夏必須著生薑四兩。不爾戟人咽。不審古方。何以如此。今改正之。
集驗療虛煩悶不得眠。千里流水湯方。
半夏(三兩洗)、生薑(四兩)、麥門冬(三兩去心)、酸棗仁(二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三兩)、黃芩(二兩)、萆薢(二兩)、人參(二兩)、茯苓(四兩)、秫米(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之萬遍。澄清一斗。煮諸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酢物生蔥。
又煩悶不得眠方。
生地黃(五兩)、香豉(五合綿裹)、人參(二兩)、粟米(三合)、茯苓(四兩)、知母(四兩)、麥門冬(三兩去心)、前胡(三兩)、甘草(二兩炙)、枸杞根皮(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四服。忌海藻菘菜蕪荑酢物。
延年酸棗飲。主虛煩不得眠。並下氣方。
酸棗(二升)、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生薑(一兩半)、麥門冬(一兩去心)、橘皮(二兩陳者)、杏仁(二兩去皮尖碎)、紫蘇(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大酢。
又酸棗飲。療虛煩不得眠。肋下氣衝心方。
酸棗仁(一升)、人參(二兩)、白朮(二兩)、橘皮(二兩)、五味子(二兩半)、桂心(一兩)、茯苓(二兩)、生薑(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蔥酢物。(蔣孝璋方)
又酸棗飲。主虛煩不得眠方。
酸棗仁(一升)、茯神(二兩)、人參(二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再服。忌酢物。(蔣孝璋處)
又茯神飲。療心虛不得睡。多不食。用此方。
茯神(四兩)、人參(三兩)、橘皮(二兩)、甘草(一兩半炙)、生薑(二兩)、酸棗仁(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物。(蔣孝璋處並出第十一卷中)
病後不得眠方二首
病源大病之後。腑臟尚虛。榮衛未和。故生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故不得眠。若心煩而不得睡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臥者。膽冷也。(出第三卷中)
集驗溫膽湯。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
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虛勞客熱。百病之後。虛勞煩擾。不得眠臥。骨間勞熱。面目青黃。口乾煩躁。偃慬(渠斤切煩也)不自安。短氣乏少。食不得味。縱食不生肌膚。胸中痰熱。煩滿憒悶。大竹葉湯方。
甘草(二兩炙)、小麥(五合完用)、黃耆(二兩)、人參(二兩)、知母(二兩)、大棗(二十枚擘)、半夏(三兩洗)栝蔞(一兩)、粳米(一升)、黃芩(一兩)、當歸(二兩)、生薑(四兩)、前胡(二兩)、芍藥(二兩)、麥門冬(六合去心)、龍骨(三兩)、桂心(三兩)、竹葉(切一兩)
上十八味切。用東流水二升。煮取五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夜二。不過兩劑。如湯沃雪效。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虛勞百病方五首
廣濟療虛勞百病。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切八片)、茯苓(三兩)、五味子(二兩)、肉蓯蓉(三兩)、牛膝(二兩)、防風(二兩)、黃耆(二兩)、澤瀉(二兩)、五加皮(二兩)、地骨皮(二兩)、磁石(六兩)、桂心(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腎取一斗。去腎。入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溫服。服別相去如七八里久。不利。春夏秋三時。並可服之。忌生蔥酢物油膩陳臭。(出第四卷中)
古今錄驗彭祖丸。無所不療。延年益壽。通腑臟。安神魂。寧心意。固榮衛。開益智慧。寒暑風濕氣不能傷。又療勞虛風冷百病方。
柏子仁(五合)、石斛(三兩)、天雄(一兩炮)、巴戟天(三兩去心)、續斷(三兩)、天門冬(三兩去心)、澤瀉(二兩)、菟絲子(五兩)、人參(二兩)、乾地黃(四兩)、薯蕷(二兩)、遠志(二兩去心)、蛇床子(五合取仁)、鍾乳(三兩煉研成粉)、覆盆子(五合)、蓯蓉(六兩)、山茱萸(二兩)、杜仲(三兩)、菖蒲(二兩)、五味子(五兩)、桂心(四兩)、茯苓(二兩)
上二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八丸。日再。漸加至十丸。本方與天門冬散方同。但以覆盆子代菊花。先服藥。齋五日不食脂肉菜五辛。藥宜以酒服。勿令醉。服二十日斷白瀝。三十日漸脫。六十日眼童子白黑分明。不復淚出。溺血餘瀝斷。八十日白髮變黑。腰背不復痛。行步腳輕。百五十日都瘥。意氣如年少時。諸病皆除。長服如神。忌鯉魚生蔥豬羊肉冷水酢物蕪荑餳。
經心錄鍾乳散。療傷損虛乏少氣虛勞百病。令人丁壯能食。去風冷方。
鍾乳粉(用五分)、附子(五分炮)、白朮(十四分)、防風(十分)、牡蠣(十分熬)、栝蔞(十分)、乾薑(五分)、桔梗(五分)、茯苓(五分)、細辛(五分)、桂心(五分)、人參(五分)
上十二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漸加至二匕。忌食生菜生蔥豬肉冷水桃李雀肉大酢。
又更生散。療虛勞百病方。
防風(十分)、栝蔞(十分)、鍾乳(十分粉)、赤石脂(十分)、海蛤(十分)、乾薑(六分)、白朮(六分)、桔梗(五分)、白石脂(十分)、細辛(六分)、人參(五分)、附子(三分炮)、桂心(三分)
上十三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忌豬肉冷水生菜生蔥桃李雀肉等。(出第四卷中一方以一分半為一簿以溫酒一簿日再)
又陸抗膏。療百病勞損傷風濕。補益神效。男女通服之方。
豬脂(三升)、羊脂(二升)、牛髓(二升並煉成)、白蜜(二升)、生薑汁(三升)
上五味。先煎豬脂等。次下薑汁又煎。次下蜜復煎。候膏成收之。取兩匙。溫酒服。又一方。加生地黃三升。忌蕪荑。(出第六卷中)
虛勞陰痿方七首
病源腎開竅於陰。若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氣。故痿弱也。診其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者。陰氣衰。陰陽衰微。而風邪入於腎經。故陰不起。或引少腹痛也。養生云:水銀不得令近陰。令消縮。(出第四卷中)
廣濟療陰痿不起。滴瀝精清。鍾乳酒方。
鍾乳(三兩研絹袋盛)、附子(二兩炮)、甘草(二兩炙)、當歸(二兩)、石斛(二兩)、前胡(二兩)、薯蕷(三兩)、五味子(三兩)、人參(二兩)、生薑屑(二兩)、牡蠣(二兩熬)、桂心(一兩)、菟絲子(五合)枳實(二兩)、乾地黃(五兩)
上十五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二斗漬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量性飲之效。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蕪荑生冷黏食等。(出第四卷中)
範汪療男子虛勞。陰痿不起。無子方。
杜仲(十分)、蛇床子(八分)、菟絲子(五分酒漬)、遠志(五分去心)、茯苓(四分)、天雄(五分炮)、澤瀉(五分)、石斛(五分)、蓯蓉(四分)、五味子(四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效。忌豬肉冷水酢物。(出第七卷中)
備急蓯蓉丸。療痿弱。益精氣。男子服之外充。婦人服之內補。百病瘥方。
鍾乳粉(三分)、萆薢(三分)、蓯蓉(三分)、乾地黃(六分)、薏苡仁(三分)、菟絲子(四分)
上六味搗篩。以雞子黃棗膏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再服。忌蕪荑。
又遠志丸。療男子痿弱丸。
續斷(二兩)、薯蕷(二兩)、遠志(二兩去心)、蛇床子(二兩)、肉蓯蓉(二兩)
上五味搗篩。以雀卵和丸如小豆。以酒下七丸至十丸。百日知之。神良。
文仲療陰下濕癢。又痿弱。粉散方。
白粉、乾薑、牡蠣(各三分熬)
上三味搗篩為散。欲臥時粉陰下。至起亦粉。粉盛疏布袋中撲之佳。此大驗。又方。加麻黃根三兩。
又方
礬石(熬令汁盡)、蛇床子、黃連(各三分)
上三味為散。粉之同前。
經心錄雄鵝散。療五勞七傷陰痿。十年陽不起。皆繇少小房多損陽。神女養母得道方。
雄鵝(十分熬)、石斛(三分)、巴戟天(二分)、天雄(二分炮)、五味子(二分)、蛇床子(二分)、薯蕷(二分)、菟絲子(二分)、牛膝(二分)、遠志(二分去心)、蓯蓉(五分)
上十一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亦可丸服。日三。忌豬肉冷水。(出第四卷中)
虛勞小便利方五首
病源此繇下焦虛冷故也。腎主水。與膀胱為表裡。膀胱主藏津液。腎氣衰弱。不能制於津液。胞內虛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出第四卷中)
溲師黃耆湯。療虛乏。四肢沉重。或口乾吸吸少氣。小便利。諸不足方。
黃耆(三兩)、茯苓(二兩)、桂心(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一兩)、半夏(三兩洗)、生薑(五兩)、當歸(一兩)、大棗(三十枚)、人參(二兩)、桑螵蛸(二十枚熬兩片破)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大酢。(出第四卷中)
又療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黃耆建中湯方。
黃耆(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三十枚)、桂心(二兩)、芍藥(四兩)、生薑(四兩)、人參(二兩)、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古今錄驗同出第十九卷中)
又阿膠湯。療虛勞。小便利而多。有人虛勞服散。又虛熱盛。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小便利。脈細弱。服此方。利即減。
阿膠(二兩)、乾薑(二兩)、麻子(一升搗碎)、遠志(四兩去心)、附子(一枚炮)、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銷。分三服。一方云:小便利多。日夜數十行。一石五斗者良。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小品黃耆湯。療虛勞少氣。小便過多方。
黃耆(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大棗(三十枚擘)、芍藥(二兩)、乾地黃(二兩)、黃芩(一兩)、桂心(二兩)、生薑(二兩)、當歸(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豬肉冷水。(出第十卷三中一方有黃連一兩)
必效療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黃耆建中湯方。
黃耆(三兩)、桂心(二兩)、人參(二兩)、當歸(二兩)、芍藥(三兩)、生薑(八兩)、膠飴(八兩)、大棗(三十枚)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七味取三升。去滓。下飴烊銷。分三服。若失精加龍骨一兩。白蘞一兩。忌生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