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二十四
癰疽方一十四首
集驗癰疽論。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堅,亦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黃帝曰善。(出太素第十六卷中)
經言五臟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一曰熛疽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殺人;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死;三曰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療,疽者數十種要如此,千氏法癰之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外消。若至小膿猶可療,大膿致禍矣。
一為腦屍,二為舌本,三為玄癰,四為喉節。
五為胡脈,六為五臟俞,七為五臟系。
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
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十三為九孔。
十四為兩腨腸,十五為神主之舍。(一本云主客之舍)
凡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癰乎。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害及矣。(範汪同)
候賊風證,但夜痛應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體亦不乍寒乍熱,但覺體瘮瘮然冷欲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此是賊風證也,宜即得針灸,服療風藥溫也。(方在療風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
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利已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乾地黃,隨時也。熱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大黃,餘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療癰法,又有䐔疾喜著四肢,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腳者,喜從躡蹀起至踝,赤如編繩,謂之䐔病也。又其發於臂者,喜腋下起至掌也。皆由四肢勞熱氣盛,為涼濕所折,風結筋中,成此疾也,不即療取消潰去膿,則筋攣縮也,其若但置不消復不潰,其熱歇,氣不散,喜變作䐔也。
又療之宜服漏蘆湯令下,外以鋒針針去血氣,針寫上結脈處,敷小豆薄則消也。皆可依療丹法消之,及潰成膿出,火針敷膏散如療癰法也。
又亦用甘蕉根薄之瘥。
又癰發腫高者,病源淺,腫下者病源深,大熱者易療,小熱者難療,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都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有膿,發腫都軟,血瘤也,非癰,發腫以漸知。長引日月,亦不大熱,時時牽痛,瘤也非癰。吳音曰:謂諸氣結亦有腫,久久不消成癰,療之宜散氣,氣已散。若初腫處有浮氣,年衰皆發癰,療之宜及年盛,並折散熱,可無此憂。
於氏法。夫癰疽脈洪粗難療,脈微澀者易療,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者,癰也,此或附骨以有膿也。
趙乃言,無虛勞腹中疾,或發血瘤瘡,瘡狀墳起,頭墨正爾置,不當灸療,療之火熨便焦爛,剝刮去焦痂,則血泄不可禁,必死,癰起於節解,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復生乎。
又發癰堅如石,走皮中無根,瘰癧也,久不消,因得他熱之疾時,有發為癰也。
又發癰至堅而有根者,名為石癰,療之法,當服酒,非酒即藥勢不宣。但當稍飲,取令相得和散便止。凡癰腫有肥人用貼宜栝蔞根,和平體宜赤小豆貼方。
以赤小豆五合,納苦酒中熬之畢,搗為散,以苦酒和之,塗拭紙上貼腫,從發腫兩頭以下。(範汪同)
又論少小有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疸,年衰必發癰疽也。(範汪同)
又黃帝曰:願聞癰疽之形與其期日,岐伯曰,略說癰疽之極者十八種。
又癰疽發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療,則血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膿者瀉已,則含豕膏,無冷食。三日而已,一去無食。
又發於股胻,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腫膿搏骨。
不急療,三十日死。(髀內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稱曰股胻也)
又發於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疾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療之方。
銼連翹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又發於尻者,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療之,不療三十日死。
又發於脛者,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療之。不療害人,又發於足上下者,名曰四淫。其狀大如癰,不急療百日死。又發於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療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逆𤋲之。
上灸百壯,石子當碎出也,不出可益壯。(從癰發高下以後範汪並同)
又石癰者,始發皮核相親著,不赤頭,不甚堅,微痛熱,熱漸自歇,便堅如石。故謂之石癰,難消,又不可得自熟,縱愈皆百餘日也。又發癰兩頭牽而傍推無根者,又不痛結筋,非癰也。發癰狀如蚢雖極大,此肉瘤非癰也,腫一寸至三寸癤也。三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名曰竟體疽,腫成膿,九孔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多發此疾,癰及疽血瘤鼠乳石癰結筋瘤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少不及禍者。
凡癰疽之疾,未見膿易療之,當上灸三百壯,四邊間子灸各二百壯,實者可下之,虛者可補之,有氣者下其氣。服占斯內塞散得愈,絕房三年,凡癰瘡審知膿者,破之皆當近下邊,膿出後當膏藥兌之,常使開潤勿令燥合也。若其人羸,勿一頓盡膿,徐徐令後稍出乃盡,癰方潰,其上皮薄,人喜當上破之,此終不愈,當下破之,乃得膿耳,勿要其皮厚也。凡癰有膿當破,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不可破針灸也。按之四邊堅,中軟,此為有膿瀋也,一邊軟亦有膿,都堅者此為菹核,或但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熟,偏有軟處,不可破者,疽當暖裹置耳。若灸刺破療,必暴劇不可救,及結筋腄(馳偽切)肉鼠乳。皆不當療也,又服內塞散,不與他療相害,晝夜十餘度,服散當以酒。
又發於腋下堅赤者,名曰米疽。療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啟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療之。(太素經曰頸前已纓)
又發於股陰者,名曰赤弛,不急療,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可療,一云六十日死。
又發於膝者,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死,須其柔色異。乃石之者生。(冷石熨之柔乃破之準例之也)
又諸癰腫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療。(太素經云膈八節門故不可療也)
又發於陽者,百日死。
又發於陰者,三十日死。(丈夫陽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
又發於踝者。名曰走緩,其狀肉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又發於足傍者。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療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療百日死。(云足側也)
又發於胸者,名曰背疽,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療,下入腹,入腹不療,十日死。(太素經云寒熱不去十日早死)
又發於足指者,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療,不赤黑可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活,不去者死。
又發於膚者,名曰舌疽。其狀如谷實瓜蔞,常苦寒熱,急療之,去其寒熱,不療,十歲死,死後出膿。
又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赤黑,不急療,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太素經曰項曰前曰頸)一云發頭。以前(十八種並)
千金論曰:夫癰疽初發,人皆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療。若療不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者,不一,發皆外皮薄為癰,皮厚為疽,宜急治之,夫癰壞後有惡肉者,以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斷絕房室。慎風冷勞煩,待筋脈平復,乃可任意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潰發,發則禍至。慎之慎之。
凡癰疽始發,或似小節,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如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須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藥,即灸當頭百壯,其大重者,灸四面及頭上二三百壯,壯數不慮多也,復敷冷藥貼膏,種種救療必瘥也。
又其用藥貼法,皆須當瘡中處開孔口,令泄瘡熱氣出,亦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即瘥。
身中忽有痛處似打狀,名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受溫風,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也,又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煮楊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刺出血也,其連翹湯可服數劑,及竹瀝湯,勿以一劑未效。便謂即止,遂不服耳,中間將白薇散佳。
素問曰:寒氣客於經絡,血凝滲澀不行,擁結為癰疽也,不言熱之作也,其後成癰,又陽氣湊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又以酢和蜂蛤灰塗之,干即易,瘥即止。
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皰子,皆始作急服五香連翹湯下之,數劑取瘥止。(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廣濟療癰疽排膿散方。
黃耆(十分膿多倍)、青小豆(一分熱口乾倍)、芎藭(三分肉不生倍)、芍藥(三分痛不止倍)、白蘞(三分有膿不合倍)、栝蔞(三分若渴小便利倍)、甘草(三分炙)
上七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利。忌海藻、菘菜、熱面魚蒜等。(千金同一方無白蘞甘草)
又療發癰疽排膿散方。
人參(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芎藭(一兩)、厚朴(一兩炙)、甘草(一兩炙)、防風(二兩)、白芷(二兩)、桔梗(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不利。若瘡未合,常服之。忌生冷、菘菜、海藻、生蔥蒜。(並出第五卷中)
劉涓子療癰疽,先宜敷大黃食肉膏,方在發背部。千金方食惡肉散,後用大黃附子等十物者乃是,次兌膏方。
當歸、芎藭、白芷(各二兩)、烏頭(一兩)、巴豆(二十枚去皮)、松脂(二兩)、豬肪(二分)
上七味㕮咀,納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納松脂,攪令相得,以綿布絞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大瘡雖深,兌之膿自出,就兌盡,即生善肉,瘡淺者不足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即止。
又療癰疽發壞出血,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一兩)、芍藥(一兩)、當歸(一兩)、大黃、芎藭、獨活、白芷、薤白、生地黃(各一兩)
上九味切,豬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敷兌瘡中,摩左右,日三。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又療癰疽瘡,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細辛、生地黃、蜀椒、當歸、芍藥、薤白、白芷、芎藭、丹參(各一兩)、豬膏(一升半臘月者)、甘草、蓯蓉、獨活、黃芩(各一兩)
上十五味,以苦酒一升二合,夏月漬一宿,冬月二宿,微火煎三沸,煮酒氣盡成,敷之。
又療癰疽始作便壞,熱毒發瘡膏方。
羊髓(一兩)、甘草(二兩)、胡粉(五分一法五兩)、大黃(一兩)、豬膏(二升)
上五味切,合膏髓煎二味烊,納甘草大黃,三上三下,絞去滓,內胡粉,絞令調和,敷瘡上,日五度。
又療癰疽已潰白芷摩膏方。
白芷、甘草(各二分)、烏頭(三分)、薤白(十五挺)、青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五味切,以豬膏一升,合煎白芷黃,膏成絞去滓,塗瘡四邊。勿著瘡中。(並出第五卷中)
深師內塞散,療癰疽潰漏,血脈空竭方。
黃耆、細辛、芍藥、薏苡仁、白芷、瞿麥(各二兩)、赤小豆(七兩)、乾地黃、人參、防風(各二兩)
上十味切,先以新成白苦酒置新器中,納赤小豆,須臾出銅器中,熬令燥,復須納苦酒中更熬,凡五反止,合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夜六七過,腹痛甚,倍芍藥,口未閉倍薏苡仁,膿多倍黃耆。(出第二十八卷中)
刪繁療癰疽等毒潰爛。豬蹄洗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薔薇根(一斤)、甘草(五兩炙)、芍藥(五兩)、白芷(五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豬蹄取八升,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稍稍洗瘡。(出第九卷中)
千金翼,黃帝問曰:有疽死者奈何。岐伯曰:身有五部,伏菟一,脁二,(一云膊)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刪繁同本出靈樞)
又王不留行散,主癰疽,及諸雜腫潰皆服之,亦療癰腫不潰,苦困無賴方。
野葛皮(半分)、五色龍骨(五兩)、王不留行子(二升千金方用三合翼云一升)、桂心(一兩)、當歸(二兩)、乾薑(一兩)、栝蔞(末六合)
上七味為散,食訖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習習為度,不知漸漸加之。此浩仲堪方,隨日濟闍黎施行,實為神散。癰腫即消,此方妙。(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
癰腫方二十五首
集驗療癰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即復者有膿,若當上破者,膿出不盡,不盡稍深蝕骨,骨碎出,當以魚導側際,從下頭破令膿出盡,出盡則骨生愈矣。若惡肉不盡者,食惡肉藥去之,膏塗之即愈,食肉藥方。
取白荻灰水淋之,煎令如膏,此不宜預作,作之十日則歇,並可以去黑子,黑子藥注便即拭去,不時拭則傷膚,又一方以桑皮灰亦妙。
凡破諸病肉厚處,當先廣封四面,不爾,瘡披裂氣泄便死,不可救也。(以前範汪同)有久癰余瘡為敗癰深疽,有脛間喜生瘡,中外惡瘡,霜寒凍不瘥經年,或骨疽亦名脛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惡汁出,百藥療不瘥,汁漬好肉處皆腫,亦有碎骨從中出者,可溫赤龍皮湯洗之,夏月日日洗之,冬日三日四日一洗,潰肉多者,可時敷白䕡茹散食去之,可一日之中,三四敷之,止後長敷家豬屎散得瘥也。
取豬屎燒作灰,下絹篩,以粉疽敗瘡中令滿,汁出脫去,便敷之,長敷須差也,若更生青肉,復著白䕡茹微如前法也。(出第八卷中)
千金翼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雞鳴,五寅日平旦;
五卯日日出,五辰日食時,五巳日禺中;
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眣,五申日晡時;
五酉日日入,五戌日黃昏,五亥日人定。
右以此日時遇疾發者,皆不起也。(出第二十三卷中)
廣濟療癰腫腫潰,內服藥,外宜貼膏方。
松脂(一斤煉者)、膒脂(三合生)、椒葉(一兩)、白蠟(三兩)、蛇銜(一兩)、黃耆(一兩)、芎藭(一兩)、白芷(一兩)、當歸(一兩)、細辛(一兩)、芍藥(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先煎脂蠟烊盡,納諸藥,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用剪故帛,可瘡大小塗膏貼上,日夜各一。又療癰腫,膿潰瘡中,有紫肉硬不消,以此散兌頭內蝕之方。
石硫黃(一分研)、馬齒礬石(二分熬令汁盡)、漆頭䕡茹(二分)、麝香(二分研)、雄黃(二分)、雌黃(一分研)、白礬(二分熬令汁盡)、丹砂(二分研)
上八味搗篩為散,攪令調熟,以敷瘡中,瘡惡肉上貼膏。日二易。(千金並翼深師同並出第三十卷中)
劉涓子療癰腫方。
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下篩,和雞子白敷上,即愈。(出第十卷中)
療癰腫有熱,黃耆貼方,數用神驗。
甘草(炙)、大黃、白蘞、黃耆、芎藭
上五味各等分搗篩,以雞子黃和,如濁泥,塗布上,隨赤熱有堅處大小貼之。燥易甚效。
刪繁療癰腫,白蘞薄貼方。
白蘞、當歸、芍藥、大黃、莽草、芎藭
上六味各等分搗篩,下雞子黃和如泥,塗布隨大小貼之。燥易。
又療癰腫堅核不消,白蘞貼之方。
白蘞、大黃、赤石脂、芍藥、莽草、黃芩、黃連、茱萸
上八味各等分搗篩,以雞子黃和如濁泥,塗布上隨核大小貼之。燥易。
又療癰腫,黃耆貼之方。(通按腫一作疽)
黃耆(一兩半)、黃芩(一兩)、芎藭(一兩)、黃連、白芷、芍藥(各二兩)、當歸(一兩半)
上七味搗篩,以雞子白和如膏,諸暴腫起處,以塗著布上,已貼燥易,腫處不覺貼冷便愈,熱勢毒者,加白蘞一兩尤佳。
又療癰腫,黃耆貼方。
黃耆、大黃、白芷、牡蠣(熬)、白蘞
上五味各等分搗篩,和雞子貼燥易。
又療癰腫已潰,四物黃連薄貼方。
黃連、黃柏、地榆、白芷(各一兩)
上藥搗篩,雞子白和塗布,敷癰上,對瘡口穿布出癰氣,令疏氣。
又療癰腫,一物栝蔞薄貼方。
以栝蔞根隨多少,止一物切五片,納苦酒中熬燥,搗篩之,苦酒和塗紙上,以貼癰腫上,服散人宜用。(並出第九卷中)
千金療癰腫。松脂貼方。
當歸、黃耆、黃連、芍藥、蠟、黃芩、芎藭、大黃(各一兩細切)、松脂(一斤半)、膒脂(一合半)
上十味切,以微火煎之,三上三下,綿布絞去滓,向火炙塗生箋紙上,隨大小貼之,一日三度易之。即瘥。
又療腫蒺藜散方。
蒺藜子(一升熬令黃)
上一味搗篩,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塗故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箋上,無蒺藜子,用小豆和雞子如前,干則易之,甚妙。
又箋湯方。
大黃、黃芩、白蘞(各三兩)、芒硝(六分)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以故帛四重納汁中,以箋腫上,暖復易,晝夜為之。(翼同)
又癰腫痛煩困方。
以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布綿裹,緩急得所,日二易,止痛消腫,食膿血,良無比,勝於眾貼。冬以先收乾者,臨時鹽湯沃潤用之。亦可薄削楸皮用之。(備急張文仲肘後同)
又諸癰腫牢堅諸藥不療方。
削附子如棋子,厚一指,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火炙附子令熱徹,附子欲干,輒令更唾濕之,常令附子熱氣入腫中,無不愈者,此法絕妙。(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千金翼黃耆湯,主癰腫,熱盛口乾,除熱止渴方。
黃耆、升麻、栝蔞、乾地黃(各二兩)、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二兩)、黃苓(一兩半)、梔子(二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劉涓子用升麻一兩梔子十四枚余藥同)
又白蘞薄貼,主癰腫方。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和雞子白如泥,塗布上薄貼腫上,干則易之,可以三指撮藥末,納三升水中煮三沸,綿注汁拭腫上數十遍,以寒水石末和塗腫上,以紙覆之,干則易之。一易輒以煮汁拭之。日夜三十度。(劉涓子同)
又療癰腫方。
伏龍肝以大酢和作泥,塗布上貼之,干則易之,消矣。
又凡腫已潰未潰者方。
以膠一片,水漬令軟,納納然稱腫之大小貼,當頭上開孔。若已潰還合者,膿當被膠,急撮之,膿皆出盡,未有膿者,腫當自消矣。
又方
燒鯉魚作灰,酢和塗之一切腫上,以瘥為度,至良。
又溫中湯,主癰腫取冷過多,寒中下利,食完出方。
甘草(炙)、乾薑、附子(各六分炮)、蜀椒(二百四十枚汗)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劉涓子同出第二十三卷中)
張文仲劉涓子療癰消膿。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桂心、人參、細辛、敗醬、乾薑、厚朴(炙)、甘草、防風、桔梗(各一兩)、栝蔞(一兩)
上十一味搗為散,服方寸匕,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及疽,灸亦不能發,壞者可服之,瘡未壞者去敗醬。已壞發膿者,納敗醬,此藥時有化癰疽令成水,為妙。
隱居必效方消癰腫。
白蘞(二分)、藜蘆(一分)
上二味搗為末,以苦酒和如泥,貼腫上,日三,大良。(備急同出第五卷中)
石癰方五首
千金堅如石覈覆大,色不變,或作石癰,療之,煉石散方。
鹿角(八兩一作白灰)、白蘞(三兩)、粗理黃石(一斤酢五升先燒石令赤內酢中復燒內之酢盡半止)
上三味搗篩作細末,以余醋拌和如泥,厚塗之,干即塗,取消止,盡更合,諸漏瘰癧藥悉皆主之,並須火針瘡上塗膏。
又方
單磨鹿角半夏塗,不如上方佳也。(集驗文仲小品古今錄驗同)
又療石癰,堅如石不作膿方。
以生商陸根爛搗敷之,燥則易,又治腦漏及諸癰癤。(古今錄驗同)
又方
以蜀桑根白皮陰乾搗末,消膠,以酒和敷上,即救出。(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備急療若發腫至堅而有根者,名曰石癰也方。
灸腫三百壯,當石子破碎出,如不出,益壯,乃出,其癰疽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針角,針角殺人。(集驗文仲千金同出第四卷中)
癰癤方一十四首
劉涓子療癰癤諸腫有熱方。
地黃(三斤洗細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湯,令小厚,以塗紙當瘡中央貼之,日再三易,數用大良,並療牛頷上腫。(出第十卷中)
集驗療癰及癤如結實赤熱者方。
以水磨半夏塗之,燥復更塗,得流便消也,出草中,可自掘生半夏乃佳,此療神驗,勿不信也。(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凡癤無頭者方。
吞葵子一枚即出,勿多服,頭多也
又方
燒葛蔓灰封上自消。
又方
牛糞封之佳。
又方
以鼠黏葉貼之。
又方
用水和雀糞敷之。
又方
狗頭骨、蕓薹子
上二味等分為末,和酢封之。
又療癰癤潰後膿不斷,及諸物刺傷不瘥方。
取石硫黃三兩粉之,一味筋一片磓頭令碎,少濕之,納石硫黃中,刺瘡孔,以瘡瘥為度。(通按筋字可疑)
又幹地黃丸,主虛熱消瘡癤方。
乾地黃(四兩)、大黃(六兩)、桂心(二兩)、芍藥(三兩)、茯苓(三兩)、王不留行(二兩)黃芩(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遠志(二兩)、升麻(二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枳實(二兩炙)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長服令人肥健。(翼同)
又地黃煎方,補虛除熱,可將和服取利也,散石癰疽癤痔,熱悉宜服,百日癰疽永不發也。
取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押,取汁令盡,一味以新布重絞其汁,澄清置銅器中,湯上煮之減半,復下更新布絞去粗碎結濁者,滓穢盡,復煎之濃竭,令如飴糖,置瓷器中,酒服如彈丸大,日三,勿加,至百日服之有驗。
又梔子湯,主表裡俱熱,三焦不實,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二兩)、大黃(四兩)、梔子(二七枚擘)、黃芩(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去滓,納芒硝二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並出第一十三卷中)
千金翼論曰:一切癰疽,皆是瘡痕根本,所患癰之後,膿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瘻,是以漏方次之,大須急救之。
馬齒草(五升切)、槲白皮(一斤水五升煮取一升澄清)、麝香(半臍乾之仍研作末)、杏仁(半升油煎令黑搗如膏)
上四味,以瓷器貯之,合和,以三四重綿密系口,病已成瘡者,以泔清淨洗拭乾,剪作貼子,塗藥貼著瘡上,日三易。若未作瘡,如作瘰癧子者,以艾一升,熏黃如棗大,乾漆如棗大,末之,釜月下土三味並末和,艾作炷灸三七壯。(本方療鼠瘻出第二十三卷中)
又主癤腫方。
生椒末,曲末,釜月下土末之,以大酢和敷之。(並出第二十四卷中)
附骨疽方八首
千金診附骨疽法,凡附骨疽者,無故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喜著大節解中,丈夫產婦喜著胯髀,嬰兒亦著脊背,丈夫急者先覺痛,不得動搖。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漸急,洪腫如肥狀是也,小兒才近便大啼呼,即是肢節有痛候也,大人緩者,先覺肥洪洪然,經日便覺痹痛不隨,小兒四肢不能動搖,亦如不隨狀,著肢節解中有洪洪處,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腫,不至潰死,體皆青黯,大人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為賊風風腫也。
又凡人身體患熱,當風取涼,風入骨解中,風熱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鳴,又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而作此疾,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小兒未知取風冷,何意而有此疾,由其血氣盛肌嫩,漸為風冷折之。即腠理凝結故也。
又凡骨疽者久瘡不瘥,瘥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名為骨疽方。
以豬膽和楸葉搗封之。
又方
搗白楊葉下篩敷之。
又方
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三尺,取乾雞屎五升,以艾及荊葉和之,令可燃火,令煙出,納疽孔坑中,以衣擁坑口勿泄煙,半日許,當有蟲出。
又癰疽敗及骨疽方。
末龍骨,粉瘡四面厚二分。
又方
用自死蝦蟆一枚,頭髮一把,以豬膏一片半,納二物煎之,消盡下之,欲冷,納鹽一合攪和,以膏著瘡中,日一易,蟲出如發,蟲盡愈。
又骨疽百方療不瘥方。
可瘡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無不愈也。(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備急若骨疽積年,每一年一發,汁出不瘥方。
取膠熬搗末,粉勃瘡上,及破生鱧魚以㩉之,如食頃,刮視其小蟲出,更洗更敷,蟲出盡止。(備急文仲同)
又療疽瘡骨出方。
黃連、牡蠣(各二分熬)
上二味末,先以鹽湯洗以粉之。(文仲同出第四卷中)
瘭疽方一十六首
集驗論胸中痛少氣,急入暗中,以手掩左眼,竟視右眼見光者,胸中結癰也,若不見光,瘭疽內發,若吐膿血。此不療之疾,宜以灰掩膿血上,不爾,著傍人也,又齒間臭熱血出,是瘭疽也,七日死,療所不差,宜以灰掩地血,瘭疽喜著指,與代指相似,人不別者,亦呼作代指,不急療,其毒逐脈上,入臟殺人也,南方人得此疾,皆斬去指,恐其毒上攻臟,故瘭疽著指頭者,其先作黯疱,然後腫赤黑黯,瘮痛入心是也。(出第八卷中)
千金瘭疽論說曰:瘭疽者,肉中忽生點子如豆粒,小者如黍粟,劇者如梅李,或赤黑青白不定一種,其狀有根不浮腫,痛瘮應心,根深至肌,少久便四面悉腫,疱黯黯紫黑色,能爛壞筋骨也,毒散逐脈,入臟殺人,南方人名為榻著,毒著厚肉處,即割去之。亦燒鐵烙疱上,合焦如炭,亦疱上灸百壯為佳,單搗酸草葉敷腫四面,防其長大,飲葵根汁及藍青汁。若犀角汁升麻汁竹瀝汁黃龍湯諸單療,折其勢耳其病亦喜著指,故與代指相似,人不識之,呼作代指,不急療之,亦逐脈上。入五臟殺人,南方人得之,皆斬去指,疽著指初指,頭先作黯疱,然後腫赤黑黯,瘮痛入心是也,復有惡肉病者,身上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長,推出如牛馬乳,上如雞冠狀,不療,自長出不止,不痛癢,此由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變成此疾,療之宜服漏蘆湯,外燒爍,日日為之,令焦盡,竟以升麻膏敷之,積日乃瘥。(備急同出第二十三卷中)
劉涓子療瘭疽侵淫廣大,羊髓膏方。
羊髓(二兩)、大黃、甘草(炙)、胡粉(各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豬膏二升半,合煎微火,三上三下,絞去滓敷,日四五。(深師云兼療赤黑爛壞成瘡出第五卷中)
千金療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復發方。
黃耆(六分)、款冬花(二分)、升麻(四分)、附子(一分炮)、苦參(一分)、赤小豆(一分)
上六味下篩,酒服半錢匕,漸增至一錢,日三服。(範汪方無苦參有赤小豆)
又方
虎糞白者以馬尿和之,曝令乾,燒灰粉之。(翼同)
又方
胡粉、青木香、龍骨、滑石(各二兩)
上四味下篩,以米粉一升和之,稍以粉之,日四五。
又方
灶室塵、灶突中墨、灶釜底土(各一升)
上三味合研令勻,以清水一斗,煮三沸,取汁,洗瘡,日二三度。
又凡瘭疽手足肩背,忽累累如赤小豆,刺之汁出者是,療之方。
剝卻瘡皮,溫泔清洗,胡燕窠和百日男子屎塗之。
又方
熬蕪菁子熟搗,綿裹敷之,勿止。(文仲備急附後同)
又方
熬麻子末摩上,日五六度。
又方
面和酒敷之。
又方
鯽魚三寸長者,亂髮如雞子大,豬脂一斤煎,以成膏塗之。
又療瘭疽秘方,世所不傳,神良無比。
射干、甘草(炙)、升麻、枳實(炙各二兩)、大黃(十分)、麝香(二分研)、乾地黃(二兩)、犀角(六分屑)、前胡(三兩本方云三分)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瘥止,不限劑數。(翼同深師加黃芩十分余同)
又瘭疽漏蘆湯方。
漏蘆、白蘞、黃芩、麻黃(去節)、白薇、枳實(炙)、升麻、芍藥、甘草(各二兩炙)、大黃(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無藥,單用大黃下之良。(張文仲備急並翼並同)
又升麻膏方。
升麻、白薇、漏蘆、連翹、芒硝(各二兩)、黃芩、蛇銜、枳實(各二兩炙)、梔子仁(二十枚)、蒴藋(四兩)
上十味切,搗破令細,後以水三升漬半日,以豬膏五升煎,水氣竭,去滓,敷諸丹毒皆用,及熱瘡腫上,並日三易之。
升麻㧺湯方。
升麻、漏蘆、芒硝(各二兩)、梔子(二十枚)、黃芩(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合蒴藋五兩,煮取七升。冷㧺諸丹腫上,常令濕,內宜服漏蘆湯,甚佳。
又瘡瘭疽侵淫多汁,日就浸大。胡粉散方。
胡粉(二分熬)、黃連(三分)、甘草(三分炙)、䕡茹(二分)
上四味下篩,以粉瘡上,日三。(翼文仲備急深師同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千金翼薄㩉湯,主瘭疽侵淫,欲作未成,或如桃李核,或如雞子赤焮方。
甘草(炙)、黃芩、大黃、黃連、當歸、芒硝(各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鐺中下芒硝一沸,攪之。貼布帛中,以㩉腫上,數百遍。(劉涓子深師同出第二十三卷中)
緩疽方四首
集驗論有緩疽者,初結腫形似癰,回回無頭尾,其色不異,但痛深有根核,又與皮肉相親著外耳,一名內癰,其有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狀,積日不消,喜變紫色黯黑。久即皮內俱爛,如牛領瘡狀,便通體遍青黯色,而不作頭穿潰出膿。初作服五香連翹湯,鑱去血,以小豆薄塗之,其間數針,鑱去血又薄之取消也。若不消,色未變青黯者,以煉石薄之。若失時不得療,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湯拓洗之,薄升麻膏。若生臭惡肉者,可以單行一物白䕡茹散敷之,青肉去盡便停也,好肉既生,但敷升麻膏良,不生,單敷一物黃耆散也。若敷白䕡茹散,積日青惡肉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䕡茹取半錢匕,和三大錢匕白䕡茹散中,合和敷之,惡肉去盡,還以淳用白䕡茹散也,視好肉欲生,可敷黃耆散也,黃耆散方,白䕡茹散方,漆頭䕡茹散方。並一味單行,隨多少搗篩為散。(出第八卷中)
範汪飛黃散,療緩疽惡瘡,食惡肉方。
取丹砂著瓦盆,南雌黃,著中央磁石,北曾青,東白石英,西礜石,上石膏,次鍾乳,下雄黃,覆雲母,薄布下,各二兩,先搗篩瓦盆中,以一盆覆上羊毛泥令厚,作三隅灶,燒之以陳葦,一日成,取其飛者使之,甚妙。
又療緩疽,以飛黃散食惡肉令盡,作土灶熏之方。
雄黃(一兩)、雞白屎(一兩)、藜蘆(一兩)、丹砂(一兩)、干鰻鱺魚(一兩)
上五味搗下篩,青布裹之,熏經三日乃止,止畢,要以蛇銜膏摩之良。(簡範汪方無蛇銜膏崔氏方附於後並出第三十一卷中)
崔氏蛇銜膏,療癰腫瘀血,產後血積,耳目暗等,牛領馬鞍瘡方。
蛇銜(一兩)、大黃、附子(去黑皮)、芍藥、當歸、細辛、黃芩、大戟、椒(去目)、莽草獨活(各一兩)、薤白(十四莖)
上十二味並切之,以苦酒淹之一宿,以不中水成煉豬膏二升,龍銜藤一兩,合膏,煎名龍銜膏,今又有龍草,似蛇銜而葉大耳,亦有取其根合煎者,亦名龍銜膏。(出第二卷中)
小品療緩疽,初作即以小豆薄塗之,亦消也。(出第十卷中)
發背方四十一首
(其乳石發背自有正方在第三十八卷中具述)
千金論曰:凡發背皆由服餌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諸石而自發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其臨困時,方圓徑三四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膿皆反出,尋即失音不言。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淨土冷水和泥捻作餅子,徑一寸半,厚二分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榆莢大,灸二七炷即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乃瘥,並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常以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亦有當兩腎上發者。
又論曰凡服石人皆須大勞役,四體無得自安,如其不爾,多有發動,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稱適已情,必須違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終無發動之慮。
又發背方。
凡腫起於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面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背也。即禁房,慎蒜面,不速灸治,即入內殺人,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療之皆死。
又方
取亂髮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
以三年酢滓,微火煎,令調和牛脂封上,日一易。
又方
取狗牙灰酢和敷之。
又方
取豬羊脂封之,亦療髮乳。
又方
以蛇頭灰水和敷之。
又方
飲鐵漿三升,下利為佳。
又方
以鹿角灰酢和塗之。古今錄驗同
又方
燒古蜯末之如粉,雞子白和敷上,日三,即瘥止。
又發背及癰疽潰漏,並未潰毒腫方。
栝蔞、榆皮、胡燕窠、鼢鼠土
女人月水布洗取汁
上五味並須等分,以月水汁和如泥,封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四面封,已覺即封,從一日至五日,令瘥。(翼同)
又療癰疽潰漏發背,及小小瘰癧,李根散方。
李根、半夏(洗)、栝蔞(各一升)、甘草(二兩炙)、葛根(三兩)、桂心(四兩)、當歸(二兩)、通草(一兩)、芎藭(一兩半)、白蘞(一兩)、桔梗(二兩)、厚朴(炙)、黃芩(各一兩)、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
上十五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服,有患發背骨出,身有三十餘癰癤,服此瘥。忌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範汪同)
又治諸虛不足,發背癰疽經年,瘥後復發,或由大風聚結毒氣,在內閉塞,夏月已來,出攻於背,久不療,積聚作膿血。為瘡內漏大內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乾薑(各六分)、當歸(四分)、附子(二分炮)、肉蓯蓉(八分)、石斛(五分)、菟絲子(三分酒漬)、巴戟天(八分)、瞿麥(三分一云地麥地膚地膚子也)、遠志(八分去心)、人參(五分)、甘草(五分炙)、麥門冬(八分去心)、石葦(四分)、芎藭(四分)、芍藥(五分)、乾地黃(八分)、桂心(五分)
上二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兩匕,長服終身不發癰癤。忌同前。
又內補散,療癰瘡發背方。
蜀升麻、黃芩、人參(各二分)、乾薑、白蘞、桂心、甘草(炙)、附子(炮)、防風(各一兩)、芎藭(一兩)、赤小豆
上十一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一云蜀椒非)
又內補散,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桂心、人參(各二兩)、芎藭、厚朴(炙)、桔梗、甘草(炙)、防風、白芷(各一兩)
上九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服勿停。忌。(範汪同)
又瞿麥散,主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二兩)、芍藥(二兩)、桂心(半兩)、赤小豆(半合)、芎藭(半兩)、白蘞(半兩)、黃耆(一兩)、當歸(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九味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蔥。翼深師同
又薏苡仁散,主令癰自潰長肌肉方。
薏苡仁、桂心、乾薑、白蘞、當歸、肉蓯蓉(各一兩)
上六味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翼同)
又黃耆竹葉湯,主胸背遊熱癰疽方。
生地黃(八兩)、黃耆、甘草(炙)、芍藥、黃芩(各三兩)、人參、石膏(碎)、芎藭、當歸(各二兩)、生薑(五兩)、大棗(三十枚擘)、半夏(四兩洗)、淡竹葉(切一升)、麥門冬(去心三兩)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古今錄驗同)
又排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去心)、甘草(炙)、人參、芎藭、當歸、黃耆(各一兩)、桂心(二分)、附子(炮二枚)、厚朴(二兩)、赤小豆(五合熬)
上十四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同前。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背上惡肉方。
麝香(研)、雄黃(研)、真珠(研各一兩)、礬石(一兩熬)
上四味細篩,以豬膏攪令如泥,塗惡肉盡止,更敷生肉膏佳。
又療癰疽敗壞生肉膏方。
生地黃(一斤)、辛夷、獨活、當歸、黃耆、大黃、芎藭(各一兩)、薤白(五兩)、白芷、芍藥、黃芩、續斷(各一兩)
上十味切,以臘月豬脂四升煎,敷之佳。
又方
大黃、附子(炮)、芎藭、雄黃、真珠(各一兩)、白蘞、礬石(燒)、黃芩、䕡茹(各二兩)、雌黃(一兩)、莽草(一兩)
上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沸,去滓,納䕡茹礬石末攪之,塗瘡上,惡肉盡止。(劉涓子同)
又方
䕡茹(漆頭者)、礬石(各二分熬)、雄黃(二分研)、硫黃(二分)
上四味為散,納瘡口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發背上初欲作腫即服此方。
梔子仁(一百枚)、大黃、升麻、黃芩、甘草(炙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使利便止,不下更進一服。忌海藻菘菜,從瞿麥散以下九方。並療發背部中已次之。(文仲備急同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範汪療癰腫發背虎牙散方。
虎牙(炙)、乾薑、附子(炮)、當歸、甘草(炙)、防風、桂心、王不留行、茯苓(各一兩)
上九味搗下篩,服方寸匕,日三。忌同前。(出第三十一卷中)
又療癰發背,排膿內補,鐵屑散方。
當歸、人參、細辛、甘草(炙)、蓯蓉、黃耆、桂心、防風、黃苓、鐵屑、芎藭、芍藥
上十二味,各等分合搗為散,服方寸匕。忌同前。
又療癰腫牢核,發背成膿。莽草膏方。
莽草、芎藭、當歸、細辛、附子(炮)、黃芩、烏頭(炮)、牛膝、躑躅、野葛、茯苓、防風、杜蘅(各一兩)、豬脂(二斤)
上十四味切,用豬肪合煎,去滓,敷瘡上,日再。忌同前。
又卓氏白膏,療癰疽發背,金瘡已壞,及未敗火瘡。諸瘑疥患療之方。
當歸、附子(炮)、細辛、芎藭、續斷、牛膝、通草、甘草(炙)、白芷(各二兩)、蜀椒(三合)、芍藥、黃耆(各一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豬膏二升,煎之微火上,以白芷色黃,藥成,絞去滓,以敷瘡上。日三,忌同前。
又療發背髮乳房及諸惡瘡膏方。
黃連、當歸、馬齒、芎藭、薯蕷(各一兩)、珍珠(十四枚)、礬石(半兩燒)、黃柏(半兩)、石葦(三分去毛)、生竹皮(三合)、豬肪(一斤)
上十一味㕮咀,細切肪,美酒一升合煎,石葦焦,膏成去滓,有病稍稍敷上,亦可酒服棗核大一枚。忌同前。(並出第四十一卷中)
救急療發背,百無不瘥方。
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取貼上,暖徹易之,五六十片即瘥。若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療發背,若初覺赤腫,腫上作小瘡,疼不可近方。
急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筒擊射腫上,日夜不止,疼歇腫消。(出第五卷中)
又療發背方。
取白麵搜,圍腫四畔,令童子七人尿漬之。
又方
以馬糞封之,干易,婦人髮乳亦瘥。
又方
取蔚臭草搗取汁,服一雞子,滓封上,熱即易之。
又方
搗地菘汁一升,日再服,以瘥止。
又方
大黃、石灰(熬)、小豆
上三味等分末,白酒和塗,立效。忌羊肉、熱面、大酢。(並出第六卷中)
近效凡發背皆發出自腸胃,流入五臟,仕流多腳氣為主,或有先服乳石並熱肉面,並失飢房室過度,皆作此疾,縱身不曾服乳石,先代服亦有此病,或有下里人服面過度。亦有患者,請依後方,萬不失一,發背亦覺有腫,即須審看根硬軟,如硬頭一點白,燒四邊紫黑色,時掣痛,憎寒不食,狀若天行,此石癰,知是此狀,即須當上灸一百壯,艾炷大如鼠屎許大。凡發背初亦一點白,四邊赤色,漸漸長大,或杯盞並碗許大,四邊生飯漿小小瘡如粟米許大,亦時時抽掣痛,此兩狀。皆是死病。一日內堪醫,十日以外不濟,就中冬月得此病,即延得三五日,其發背初覺,即須當頭灸二十一壯,如杯許大,即五花灸之,各二十一壯,即服牛蒡子栝蔞葛粉,第二服犀角湯瀉之,不然服犀角丸。亦得大效也。忌梨、鯉魚、面、酒、肉漿水粥。(真臚肪賈顯錄)
凡發背候,憎寒壯熱,身如拘束,或口乾不用食,瘡初出如青紫色者毒重,赤者輕,膿如稀泔者極重,膿稠白赤者輕。(張道士升玄房陵口錄留)
又療惡寒嗇嗇,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癮疹起方。
硝石(三兩)
上一味,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疊三重,可似欲赤處方圓濕布㩉根,熱即換之,頻易瘥。
又療發背及一切毒腫方。
生麻油(六合)、黃丹(二兩半)、地膽(兩錢搗碎篩)、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絹篩)
上四味,和於銅器中盛,用炭火重湯煎候沫溢出,與器口欲平,取小麥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納藥中攪,使與相和,膏擎下,安銅器冷水中,成膏訖,以故綿塗膏貼所苦處,晨夕換膏。
又療前瘡定訖,令生肌方。黃四員外云極效
麝香(兩錢)、棗皮灰(半兩)、生麻油(六合)
上三味,依法和,用火重湯上煎十餘沸,稀稠前藥相似,取故綿塗膏貼瘡上,膏漸取瘳減。唯得吃白羊頭肉,但是豆並不得吃,余如藥法。
又療癰腫犀角丸,主腸癰乳癰發背,一切毒腫,服之化為水神驗方。
犀角(十二分)、蜀升麻、黃芩(各四分)、大黃(五分)、防風(四分)、巴豆(二十二枚去心皮熬令黃)、人參(四分)、當歸(四分)、黃耆(四分)、干蓼藍、黃連、甘草(炙)、梔子仁(各四分)
上十三味搗為末,別搗巴豆,成膏納末和,以杵研搗令相得,煉蜜和搜,更搗二三百杵,暖湯服三丸如梧子,得利三兩行,吃冷粥止即瘥,不利,加至四五丸,初服取快利,後漸減丸數,取鴨溏微泄為度,老小以意增減,腫消及和潤乃止,利卻黃水即覺輕,皮皺色變,一切腫皆內消,神驗不可論。忌熱面、蒜、豬肉、蘆筍、魚、海藻、菘菜、生冷、黏食。以上並主發背。
癰疽發背雜療方二十六首
劉涓子療發背髮乳,口已合,皮上急痛,生肉摩踠折。丹參膏方。
丹參、防風、白芷、細辛、芎藭、黃芩、芍藥、牛膝、大黃、槐子、獨活、當歸(各一兩)
上十二味切,以臘月豬脂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摩病,日三四,不須向火。(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
肘後療諸癰疽發背及乳方。
熬粢粉令黑,雞子白和之,以塗練上貼癰,小穿練上作小口,以泄毒氣令散,燥復易之。此藥神效。(文仲備急同)
又方
以釜底上搗取散,以雞子中黃和塗之,加少豉彌良,以五月葫及少鹽佳。(文仲備急同一本無下一法)
又方
取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干易之佳。
刪繁療癰疽發背,九物大黃薄貼方。
大黃、黃芩(各三兩)、白芷(二兩)、寒水石(五兩)、白蘞(五兩)、黃柏(二兩)、石膏、赤石脂、黃連(各三兩)
上藥下篩,以三合投粉麋二升中和之,薄塗紙貼腫上,燥易之,腫下止,不下厚敷之。忌生冷、熱面、大酢。
又蝟皮散,療諸瘻及浮核壞敗,並主男子發背,女子髮乳等癰疽,或膿血肉瘤方。
蝟皮(一具燒)、杜仲(八分炙)、續斷(五分)、附子(炮)、地榆(各五分)、厚朴(八分)、藁本(五分)、當歸、桂心(各五分)、小露蜂房(一具燒)
上十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進,取瘥止。忌豬肉、生蔥、冷水。
又陵鯉甲散,療發背乳房癰腫方。
陵鯉(一頭取甲爪炙)、桂心(三分)、當歸(二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進。(出第九卷中)
千金療癰疽發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黃耆、黃連、芍藥(各三分)、黃芩(三兩)、薔薇根、狼牙根(各八兩)
上七味以水三斗,煮蹄令熟澄取二斗清,切藥,煮取一斗,洗瘡一食頃,以綿拭燥,著生肉膏,日二瘥,生痂止痛,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又療癰疽發十指,或起膀胱及發背後生惡肉方。
豬蹄(一具)、當歸、大黃、芎藭、芍藥、黃芩、獨活、莽草(各一兩)
上八味,蹄取膝下斷治如食法,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納藥,煮取四升,去滓,漬瘡兩食頃,拭令燥,以麝香膏敷之。
其方在前發背部中,只有四味者是也。
又生肉膏,主癰疽發背已潰令生肉方。
甘草(炙)、當歸、白芷、蓯蓉、蜀椒、細辛(各二兩)、烏啄(六枚)、薤白(二十莖)、乾地黃(三兩)、續斷(一兩無以蛇銜替之)
上十味,以好酢半升相和,漬二宿,豬膏三斤,煎令三沸,三上三下膏成,使用。(劉涓子同)
又癰發腹背陰匿處,通身有數十者方。
取牛糞乾者燒,搗下重絹,以雞子白和以塗之,干復易。(肘後張文仲備急同)
又若已結膿使聚長者方。
以生栝蔞根細搗,苦酒和敷上,燥復易之,末赤小豆亦佳。
又凡發背為癰疽,已潰未潰者方。
以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腫作餅,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腫上布豉餅,艾列其上灸其豉,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其熱痛急易之,癰疽當減便得安,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孔中汁出即差。(備急文仲並翼同)
又癰腫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勢焮熱,毒氣猛盛,日夜疼痛,百藥不治者方。
毈叚雞子(一枚)、新出狗屎(如雞子大)
上二味攪令調和,微火熬之,今稀稠得所,捻作餅子,腫頭堅處貼之,以紙貼上,以綿抹之,時時看之,覺餅子熱即易,勿令動轉及歇氣,經一夜定,其多日患者,三日貼一度瘥止。(謹按千金論曰此方穢惡不可施於貴勝然其愈疾一切諸方皆不及又自外諸方還復備員作儀注而已學者常當曉斯以備諸急云耳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千金翼諸癰腫發背,及癰癤已潰爛疼痛方。
蒸糜谷更遞熨之,當即愈。(一云薔薇谷更炙熨之)
又連翹五香湯,主一切惡核瘡腫方。
連翹、射干、升麻、獨活(各二兩)、桑寄生(二兩)、通草(二兩)、大黃(三兩)、丁香(一兩)、青木香(二兩)、沉香(二兩)、薰陸香(二兩)、麝香(三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減半,內竹瀝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瘥,中間常服佳。
又五香湯,主惡氣毒腫方。
沉香、青木香、丁香(各一兩)、薰陸香(一兩)、麝香(半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集驗方用雞舌香一兩不用丁香出第二十四卷中)
崔氏療發背及諸瘡,久不瘥有效方。
先以甘草湯洗瘡,拭極干,乃嚼胡麻敷上,干即易,從旦至日西,去胡麻,乃取黃連末滑石末,中半相和,以敷瘡上,數數易,明日又依前敷胡麻及黃連等末,更不須洗瘡,不過六七日。即瘥。(必效備急同)
又連翹湯,療患瘡腫而渴方。
連翹、蜀升麻(各二兩)、黃芩(三兩)、枳實(二兩炙)、干藍(三兩)、芍藥(二兩)、玄參(二兩)、白蘞(二兩)、甘草(二兩炙)、羚羊角(屑二兩)、通草(二兩)、黃耆(二兩)、大黃(三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利一兩行後,更服去大黃干藍,即不利。忌海藻、菘菜。
又犀角飲子方。
犀角(三兩屑)、羚羊角(三兩屑)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渴即飲,盡更作之,時熱恐壞,懸著井底,甚妙。
又五香連翹湯,療惡瘡熱毒腫,恐惡毒氣入腹,兼取利以泄毒氣方。
連翹(三兩)、蜀升麻(二兩)、薰陸香(二兩)、淡竹瀝(一升)、麝香(一分研)、青木香(二兩)、丁香(一兩)、獨活(二兩)、寄生(三兩)、射干(二兩)、甘草(二兩)、沉香(一兩)、大黃(四兩水一升別漬)、朴硝(二兩熬干別內)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絞去滓,然後納大黃朴硝竹瀝,更煮一兩沸,去滓,納麝香,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得利一二行為度。慎雞、豬、魚、蒜、生冷、酢滑、油膩、麵食、小豆、五辛、葵菜等。(備急文仲同並出第五卷中)
備急葛氏療始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房方。
皆灸上百壯,半夏末雞子白和塗良。姚云:生者神驗,以水和塗之。(肘後文仲古今錄驗小品並同)
又方
以酢和墓上土茱萸搗,姜小蒜薄貼並良。(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救急療熱毒風丹併發背,犀角膏方。
犀角(六分屑)、升麻(十大分)、羚羊角(六分)、梔子仁(二七枚)、薤白(切一升)、吳藍(八分大藍亦得)、玄參(六分)、續斷、大黃、白蘞、射干、白芷(各六分)、蛇銜(切一升)、寒水石(十二分)、黃芩(六分)、慎火草(切一升)、麻黃(六分去節)
上十七味,切,以竹瀝三升,生地黃汁五合,漬藥一宿,納豬脂二升,微火上煎,十上十下,候白芷黃,膏成,去滓,塗病上。(出第五卷中)
文仲療發背及婦人髮乳及腸癰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厚朴(炙)、甘草(炙)、細辛、栝蔞、防風、乾薑、人參、桔梗、敗醬草(各一兩)
上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度。病在上當吐,病在下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屬。凡癰腫即可服,兼療諸疽痔。若瘡已潰便早愈,發背無有不療,長服去敗醬,亦療婦人諸產癥瘕,益良。(是劉涓子方千金範汪刪繁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諸癰瘡發背有膿血,當歸貼方。
當歸(一分)、蠐螬(一分)、丹參(一分)、附子(一分炮)、蠟蜜(一分)、梔子(十枚)、桂心(一分)、膠(一分)
上八味合煎以貼瘡上。(出第二十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