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外台秘要 卷第二十五

◄◄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二十五

水穀痢方一十首

病源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府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榮衛,以養其臟,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道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者,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者,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脹形瘦,腹大失衣則䐜滿,食寒則洞泄,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即死,診其脈小,手足寒,難療也,脈大手足溫,易療也,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不死。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方。

地榆(六分)、白朮(五分)、赤石脂(七分研)、厚朴(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黃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

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

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於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

又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後名烏梅湯療熱下䘌)

又方

黃連(一升金色者)、陳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中焦熱水穀下痢。藍青丸方。

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朮、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出第四卷中)

崔氏療水穀痢方。

乾薑(三分)、雞子(二枚)、小豆(二百粒炒令香)、黃連(三分)

上四味,搗篩三味,納雞子黃白中,熟攪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瘥即停。(出第三卷中)

文仲療因仲夏熱多,令人發水谷痢,腸中鳴轉,一瀉五六升水方。

黃連(去毛)、厚朴(各三兩)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出第三卷中)

必效療水穀痢方。

小豆(一升煮)、臘(二兩煮)

上三味和,頓服之即愈。

又方

棕䕡皮(燒灰)

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熱水穀下痢方。

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方

黃連、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酸石榴皮(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並出第十卷中)

水痢方六首

廣濟療水痢及霍亂,崔氏方同云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度,但疑是冷。悉主之方。

白石脂、乾薑(各八分)

上二味搗篩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並手捻作丸如食法,下不止,加乾薑八兩。忌如常法。

又療水痢腹中氣方。

茯苓(八分)、白龍骨(八分研)、訶黎勒皮(八分)、黃連(八分)、酸石榴皮(八分)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丸,空心以飲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二服瘥止。(出第四卷中)

文仲療水痢百起者。馬藺散方。

馬藺子、乾薑、黃連(原無分兩)

上三味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

又方

朽骨灰、牛骨灰(亦得)、神麯(炒黃)

上三味等分為散,空腹飲服一方寸匕,無六月六日曲時,用常曲亦得,御敷。(並出第三卷中)

經心錄主水痢方。

雞子(二枚)、黃臘(一兩)

上二味熬熟食之,宜空肚食之,日三服佳。

又方

黃連、倉米(各三兩)

上二味作散,和雞子七枚,令熟並捻作丸,煮赤豆作漿粥,服三十丸,日三服。若渴但飲豆漿粥。(並出第二卷中)

久水痢不瘥腸垢方四首

病源腸垢者,腸間津液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烏梅(二十枚)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

石榴(一枚)

上一味合皮搗,絞取汁,隨多少服之,最良。

備急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赤石脂、桂心、乾薑、附子(炮)

上四味等分,搗篩,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飲下。(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文仲治久水痢難斷方。

黃連(二兩)、黃柏(二兩)、阿膠(二兩炙)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煮,納阿膠令烊,又納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此是古方極要。

冷痢方二十二首

病源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皆為冷也。色黃色赤,並是熱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其痢行數甚疏,出太多,此是冷痢。宜服調中散方。

龍骨、人參、黃連、阿膠(炙)、黃柏(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煮米飲服兩方寸匕,日兩服,瘥停。(出第四卷中)

肘後療水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黃連、乾薑(各三兩)

上二味搗篩,白酒一升半合煎,令可丸,飲服如梧桐子二十丸。忌豬肉冷水。

又方

黃連(二兩)、甘草(炙半兩)、附子(炮半兩)、阿膠(半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又方

半夏(洗)、烏頭(炮)、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又方

生薑汁(二升)、白蜜(一升半)

上二味相和,分再服之。

又方

腥(二兩切)、乾薑(三兩末)

上二味,以水六升半著米一合,煮作糜糜熟,納姜,一食令盡,不瘥更作。(備急同)

又方

酸石榴皮(燒灰)

上一味為末,服方寸匕。(文仲同)

又方

乾薑(二兩末)、雜麵(一升)

上二味為燒餅,熟食之盡,更作,不過三劑瘥。(文仲同)

又療純下白如鼻涕者方。

龍骨、乾薑、附子(炮)

上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五丸,漸至十丸,日一服。(文仲同)

又方

黃連(末)、臘、阿膠(各一兩)

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臘合烊,乃納黃連末,頓服之。(本云姚氏療卒注下並痢血一日夕數十行)

又方

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文仲同並出第二卷中)

千金論曰:凡五臟絕於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例,略如此耳。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夏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泄,秋下水者,患必是冷也。

又療久冷痢下純白者,此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之,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上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

上一味,溫清淳酒熱,和曲末一升,空腹一頓服之,日三。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調如常食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麵二升,作索餅,極熟爛煮之干漉,熱納蒜齏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飢時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差來,少食餘食,以此法療,不過二日必瘥。

又烏梅丸,療冷痢久下方。

烏梅(三百粒)、當歸(四兩)、乾薑(十兩)、桂心(六兩)、附子(六兩炮)、黃連(十六兩)、蜀椒(汗四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斗米,下搗如泥,盤中揉合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飲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增至二十丸。(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舊療痢於貴勝,用健脾丸多效,今療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健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充辦,亦不可將息,溫脾湯方。療積久冷痢赤白者。

大黃(三兩)、桂心(三兩)、附子(炮)、乾薑、人參(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並出第十五卷中)

備急葛氏療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豉(一升綿裹)、薤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陶效方云,療暴下大去血痢,姚療赤白下痢並效。(肘後同)

又方

牛角腮(燒灰)

上一味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肘後同)

又方

好面(炒)

上一味搗篩,煮米粥,納面方寸匕,日四五,云此療日百行,師不救者。(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生者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出第十卷中)

近效療冷痢方。

肉豆蔻(五顆合皮碎)、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戶部李尚書處得云療冷痢極者有效自用得力)

又療久冷痢方。

赤石脂搗作末,和麵作餛飩,空腹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者,不可服之。(以上二方新附)

文仲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乾薑、附子(炮)、皂莢(炙去子)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可再服即愈,亦可丸服。(小品肘後同)

又治冷痢。姜艾餛飩子方。

乾薑(末)、熟艾

上二味等分,作面餛飩如酸棗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腹脹者,炙厚朴煮汁服藥。此熱服訖,即須食飯大效,曾有產婦冷痢如白膏,服之立瘥,腹痛亦定。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及微下痢方。

白朮(八兩)、神麯末(五兩炒)、甘草(炙)、乾薑、枳實(炙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溫酒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痛者加當歸。(出第四卷中)

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黃連末(半雞子殼)、亂髮灰(准上)、淳苦酒(准上)、蜜(准上)、白臘(方寸匕)、雞子黃(一枚)

上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臘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灰,又攪煎,視可摶,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肘後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增損黃連丸,主腹內冷,食不消,及冷痢兼補方。

黃連、黃耆(各三分)、龍骨(三分)、當歸、甘草(炙五分)、乾薑、厚朴(炙各六分)、地榆、白朮、人參(各一分)

上十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蔣仲璋處)

又地榆丸,主冷痢,不消食,腹中脹痛,氣滿不能食方。

地榆(六兩炙)、赤石脂(七分)、厚朴(六分)、白朮(五分)、乾薑(六兩)、龍骨(七分)、黃連(十分)、當歸(五分)、熟艾(五分)、烏梅肉(六分)、甘草(四分炙)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並出第七卷中)

又深師療冷痢下膿血,絞臍痛,食不消,腹脹方。

吳茱萸、乾薑(各六分)、赤石脂、曲末(炒各八分)、厚朴(炙)、當歸(各四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下四十丸,日再,又療冷氣久痢,臍下痛出白膿,食不消方。

吳茱萸、人參、芎藭、桔梗、甘草(炙各四分)、枳實(炙三枚)、乾薑(十二分)、附子(炮八分)、曲味(二十分炒)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七丸,日二服,漸加之。(文仲云溫脾丸療久寒氣逆脹滿面目痿黃食不消化)

白痢方八首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於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白膿痢方。

甘草(六分炙)、厚朴(十二分炙)、乾薑、枳實、茯苓(各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厚朴(五兩炙)、豆蔻(五枚)、甘草(一兩炙)、乾薑(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赤石脂(八兩)、乾薑、當歸、龍骨(各三兩)、附子(炮)、牡蠣(各二兩熬)、芍藥、甘草(炙各一兩)、人參(一兩半)、白朮(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朮,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又方

龍骨(六兩)、厚朴(三兩炙)、赤石脂(五兩)、當歸(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烏梅肉(熬)、熟艾、黃柏、甘草(炙各八分)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

必效白痢方。

麻子汁

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又方

黃連末

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複數,龍骨湯方。

龍骨、牡蠣(各三兩煉)、烏梅肉、熟艾、白頭翁、乾薑(各一兩)、女萎、黃連、當歸(各二兩)、甘草(六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

重下方六首

病源此謂今赤白滯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曰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重下方

黃連(一升)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臍當小絞痛則瘥。

又方

鼠尾草

上一味,以濃煮煎如薄飴糖,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也。(文仲備急同)

文仲隱居效驗方,主下部絞痛,重下,下赤白方。

當歸、黃柏、黃連、乾薑(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煮取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絞痛,加當歸,下赤加黃連,下白加乾薑,大效神良秘之。(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備急療重下方,此即赤白痢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葛氏方)

豉(熬令少焦)

上一味搗,服一合,日再三服,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服,冷則用酒淋,日三服之。(肘後文仲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重下下赤者方。

取獺赤糞。(下白取白糞燒末)

上一味,以飲清旦空腹服一小杯,三旦飲之即愈。

又療得毒病後,得重下赤白絞痛方。

石鐘乳(一兩研)、黃連、防風、附子(炮)、黃柏、蜀椒汗、當歸、乾薑(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適寒溫服。(並出第十卷中)

卒暴冷下部疼悶方二首

千金療卒暴冷下部疼悶方。

燒磚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取瘥。

又方

黍米(二升)、臘、羊脂、膠(炙各二兩)

上四味合煮作粥,一頓令盡即瘥。(並出第十五卷中)

冷熱痢方七首

病源夫冷熱利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客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若熱摶於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而冷伏腸內摶津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滯,亦變赤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一作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息,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也。(出第十七卷中)

刪繁療下焦冷熱不調,暴下赤白痢。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白朮(六兩)、薤白(切一升)、升麻(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出第四卷中)

古今錄驗生春石榴,將療熱不調,下或滯或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酸石榴(五枚)

上一味合殼舂絞,取二升汁,分服五合,稍稍服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二三合佳。(千金同出第十卷中)

又深師無問冷熱新舊痢方。

黃連、黃柏、乾薑、甘草(炙)、艾、烏梅肉(熬各八分)、附子(三枚)、臘(一雞子大)

上八味搗篩,以蜜和臘於鐺中熔之,其著蜜須候臘熔盡,如干益蜜丸,空腹以飲服四十丸,日二,漸加至五六十丸。

近效療痢無問冷熱,神驗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茯苓(二兩)、阿膠(一兩炙)

上三味,先搗黃連茯苓為末,以少許水熔阿膠,和為丸。眾手丸之,曝乾,量患輕重,空腹以飲下三四十丸,漸漸加至六十丸,不過五六服必瘥,常用之極效。

又療苦下,無問冷熱,及膿血痢。悉主之方。

生犀角(屑)、黃柏(各二兩)、黃連、苦參(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糯米煮作飲,莫令生,每日空腹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便瘥,勿輕之。此方於度支王郎中處得曾用極效肘後有當歸云庚侍郎家方產後彌佳

崔氏治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並疳溫。(劉秘監積年患痢每服此即愈方)

阿膠(二兩一兩炙入藥一兩銷作清)、黃連(一兩)、乾薑(二兩)

入黃無食子(二枚久痢腸滑甚者量加至三四枚)

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醋熔膠清,頓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五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者以意斟酌,禁如常法。(一云若冷劑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出第三卷中)

文仲治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方。

黃連(四分)、黃柏、當歸、黃芩(各一兩)、阿膠(二兩炙)、熟艾(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以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服,特宜老人,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神驗。(出第三卷中)

熱毒痢方三首

肘後若下色黃者,協毒熱下也,療之方。

梔子(十四枚去皮)

上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再服。(出第二卷中)

千金療熱毒痢方。

苦參、橘皮、獨活、阿膠(炙)、藍青、黃連、鬼箭羽(一云鬼臼)、黃柏、甘草

上九味等分,搗篩,以蜜烊膠和,並手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稍加之。卒下疰痢者大良。(出第十五卷中)

文仲治熱痢久不瘥者黃連丸方。

黃連末以雞子白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至二十丸,日三。

熱毒血痢方六首

廣濟療熱毒痢血,其痢行數甚數,痢出不多,腹中刺痛,此是熱痢。宜生犀角散方。

生犀角(末)、酸石榴皮(熬)、枳實(熬令黃各三兩)

上三味各異搗篩為散,以飲服兩三寸匕,日再差,停熱食物。

又療熱毒痢血片,臍下絞刺痛方。

升麻、地榆、茜根、黃芩(各六分)、犀角(四分)、生地黃(八分)、梔子(七枚擘)、薤白(八分)、香豉(二合)

上九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日再。(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大熱毒純血痢,療不可瘥者方。

黃連(六兩)

上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著星月下,旦空腹頓服之,臥將息,不瘥,加黃連二兩,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療之佳。忌如常。

又療熱毒下黑血,五內攪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龍骨、白朮(各二兩)、阿膠(炙)、乾薑、當歸、赤石脂(各三兩)、附子(一兩炮)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痢,至於五日將絕,處此藥入口即定。(並出第十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熱毒下血及豆汁。犀角煎方。

犀角(屑)、人參、當歸(各三兩)、黃連(四兩)、蜜(一合)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三沸,分為三服,日三。忌同。(出第十卷中)

文仲治熱毒痢痢血。犀角散方。

生犀(三兩)、石榴皮(三兩燒)、黃連(三兩)、干藍(二兩)、地榆(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以米飲服三方寸匕,日二服。(出第三卷中)

赤痢方四首

病源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成痢挾熱,熱乘於血,則血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痢也。(出第十七卷中)

集驗療下赤痢方。

秫米(一把)、鯽魚酢(二臠細切)、薤白(一虎口細切)

上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古今錄驗同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赤帶下方。

成煎豬膏(三合)、清酒(五合)

上二味以緩火煎十沸,適寒溫,頓服之。取瘥止。

又論曰: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干脯,醬粉,鹹食。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並出第十五卷中)

必效療赤痢方。

香淡豉(半升)、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水一升半浸豉一日,濾取汁,碎黃連薄綿裹,豉汁中煎,取強半升,空腹頓服即上,桑泉蔣尉云效。(出第二卷中)

崔氏治赤痢。黃連丸方。

陳倉米(四分)、黃連(四分)、乾薑(四分)

上三味搗篩為末,緩火炒令色變,以納二顆雞子白中,熟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五十丸,以好無灰酒溫一盞下之,至晚間,痢赤色當變白,明旦即瘥。(出第三卷中)

久赤痢方二首

病源久赤痢者,由體虛,熱乘於血,血滲腸間,故痢赤。腸胃虛,不平復,其熱不退,故經久不瘥,胃氣逆則變為嘔噦也,胃虛穀氣衰,蟲動侵食,則變為䘌也。(出第十七卷中)

千金療下赤連年方。

地榆、鼠尾草(各一兩)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二服,如不瘥,取屋塵水盡去滓,服一升,日二服,古今錄驗服屋塵汁一小杯,余同此,是徐平方,療下血二十年者。若不止,重服即愈。(肘後同)

又方

鼠尾草、薔薇根、秦皮(用槲皮亦得)

上三味等分,水淹煎,去滓,以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濃汁服半升。(出第十五卷中)

卒下血方七首

深師治卒下血,晝夜七八行方。

黃連、黃柏(各四兩)

上二味切,以淳苦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二服,亦療下痢。

又療卒下血。蒲黃散方。

蒲黃(三合)、當歸(一兩)、鹿茸(一枚燒)

上三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先食,日三。(並出第一十六卷中)

集驗療卒下血不止方。

草龍膽(一握)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出第四卷中)

葛氏療卒下血方。

小豆(二升)

上一味搗碎,水三升和,絞取汁飲之,姚云立止。

又方

黃連(半兩)、黃柏(二兩)、梔子(二七枚)

上三味切,以酒二升漬一宿,去滓,煮三沸頓服之。(並出第十六卷中)

崔氏治卒下血不止方。

灶突中塵(一升)、黃連(五兩)、地榆(三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粥飲服方寸匕,日再服,重者夜一。

近效治卒下血,不問丈夫婦人立效。牛角䚡灰散方。

黃牛角䚡(一具燒赤色出火即青碧)

上一味為細散,食前濃煮豉汁和二錢匕,重者日三,神驗。

血痢方六首

病源血痢者,熱毒乘於血,血滲入大腸故也,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當無停積,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身熱者死,身寒者生,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血痢。黃連丸方。

黃連、白龍骨(炙)、禹餘糧、伏龍肝(各八分)、代赭研、乾薑(各六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飲服三十丸如梧子,漸加至四十丸,差止。

又療痢鮮血方。

茜根、黃連、地榆(各八分)、梔子(十四枚)、薤白(切)、香豉(各八分)、犀角(屑六分)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日再。(出第四卷中)

必效療患熱血痢方。

粳米(一升研)

上一味研碎,令米盡,取汁可一大升,於新瓷瓶中盛,取油絹密閉頭,系內著井水中,令至明飲之,敷與人無不瘥者。(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血痢及膿血方。

黃連(三兩)

上一味切,以清水三升漬一宿,旦煎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服令須臾盡。(文仲同)

又療下痢鮮血方。

乾地黃、犀角屑、地榆(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

又療下血痢,地膚散方。

地膚(五兩)、地榆根、黃芩(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水服方寸匕,日三。(並出第二卷中)

久血痢方三首

病源此由體虛受熱,熱折於血,血入腸,故成血痢,熱不歇,胃虛不復,故痢血久不瘥,多變嘔噦及為濕䘌。(出第十七卷中)

崔氏療痢血數十年方。

石灰(三大升炒令黃)

上一味以水一斗攪,令澄清,一服一升,三服止。(出第三卷中)

小品療下血連歲不愈方。

黃連(半斤)

上一味搗末,以雞子白和為餅子,微火炙令黃黑,復搗篩,服方寸匕,日三有效,下清血痿黃失色,醫不能療者,皆差。(肘後同)

文仲治七八十老人患積痢不斷,兼不能飲食方。

人參(四分)、鹿角(去皮取白作末炒令黃)

上二味搗篩為散,平旦以粥清服方寸匕,日再。(並出第三卷中)

蠱注痢方三首

病源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經脈血氣,漸至於臟腑,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毒氣侵食於臟腑,如病蠱注之狀,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苦時歲蠱注毒下者方

礬石(熬二兩)、乾薑、附子(炮)、黃連(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止更服。

又方

黃連、黃柏(等分)

上二味搗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四服。(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純痢血如鵝鴨肝,並協蠱毒方。

茜根、升麻、犀角、桔梗、黃柏、黃芩(各三兩)、地榆、蘘荷根(各四兩)

上八味切,以酒三升漬一伏時,服一升,日一服。(千金同未差更作出第六卷中)

腸蠱痢方一首

病源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愈,侵傷於臟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凡病下,應先下白後下赤,若先下赤後下白,為腸蠱方。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宿,每服一兩杯,日二三服,姚同。(出第二卷中)

膿血痢方七首

病源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也,其遇大腸虛,而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者,腸胃虛也。秋冬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內潰,多下血膿,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脈沉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熱病久下痢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梔子(二十枚)、黃連(四兩)、阿膠(炙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又一方加烏梅二十枚。(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文仲治熱痢,及下黃赤水及黃膿血,四肢煩,皮上冷者方。

黃連(八兩)、熟艾(一兩)、黃柏(四兩)、黃芩(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黃臘二兩安一升蜜中煮,令消,及暖和藥,白飲服六七十丸如小豆,日二夜一,即驗。

又久下痢膿血方。

赤石脂(一升)、烏梅(二十個)、乾薑(四片)、粳米(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令熟藥成,服七合,日三。(肘後同並出第三卷中)

刪繁療下焦熱,或痢下膿血。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八兩)、烏梅(二十枚去核)、梔子(十四枚)、白朮、蜀椒(汗)、麻(各三兩)、乾薑(二兩)、粟米(一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五合服之。(出第四卷中)

備急葛氏云:若挾熱者多下赤膿雜血方。

黃連、灶突中塵(各半兩)

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云以棗膏和分作三丸日服一丸姚氏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腸澼溏便膿血,乾薑散方。

乾薑、黃連、桂心(各一分)

上三味搗篩,服方寸匕,著麋中食,日三,多膿加姜,多血加桂。有驗。

又療中寒下痢膿血,附子散方。

蜀附子(一枚炮)、曲、乾薑(各三分)

上三味下篩為散,先食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並療婦人漏下。忌如前。(並出第三卷中)

赤白痢方六首

病源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而入,客於腸間,腸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於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腦,世謂之魚腦痢也。(出第十七卷中)

文仲鹿茸散,治青黃白黑魚腦痢,日五十行方。

鹿茸(二分炙)、石榴皮(二兩)、乾薑(二分)、棗核中仁(七枚)、赤地利(一兩燒作灰服後云赤𦋺如三指)

上五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若下數者,可五六服。(肘後同)

小品卒久赤白下方。

燒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隨意服,已試良。(肘後同)

深師療赤白下者,黃連湯方。

黃連、黃柏、乾薑、石榴皮、阿膠(炙各三兩)、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為三服,日再。(出第二十六卷中)

延年駐車丸,主赤白冷熱痢腹痛方。

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三兩)、阿膠(炙三兩)

上四味搗篩,三年酢八合消膠令熔和,並手丸如大豆,以飲服三十丸,日再。(肘後同出第七卷中)

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

上一味,以取豉爆令乾香,搗為末,壯年者一大升豉心為四服,小兒量與之。(出第九卷中)

必效主赤白痢方。

黃連(二兩)、阿膠(四片)

上二味,以好酒二大升合黃連煎十五沸,漉出滓,然後納膠令烊,溫分三服。(出第二卷中)

久赤白痢方四首

病源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噦,胃弱氣逆,故嘔也,氣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噦亦變為䘌蟲食人五臟也。三月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於五臟,則心懊憹而悶,齒斷唇口並生瘡,下食於腸,則肛門傷爛而穀道開也。輕者可治,重者致死。(出第十七卷中)

崔氏馬藺子散,療赤白痢,腹內㽲痛,並久水穀痢,色白如泔澱,悉主之,極重者不過三四日,必瘥方。

馬蘭子(一升熬)、地榆根皮(八分)、厚朴(炙八分)、熟艾(八分)、赤石脂(一升)、龍骨(十分)、茯苓(十分)、當歸(十分)

上八味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加至四五匕,日再夜一,白飲服。(出第三卷中)

文仲療赤白痢五六年者方。

燒大荊

上一味取瀝服五六合,即瘥。(肘後同)

又卒腹痛下赤白,數日不絕方。

雞子(一枚扣頭取黃去白)、胡粉末(令滿殼燒焦成劑)

上二味以酒服之。(肘後同並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赤白痢日數十行,無問老小方。

甘草(二兩炙)

上一味切,以漿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疳痢方六首

必效療冷疳痢方。

取莨菪子(熬令黃色)

上一味搗為末,和臘月豬脂,更搗令熟為丸,綿裹如棗許大,以內下部,因痢出,即更納新者,不過三度即瘥。(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五疳蒸下痢方。

苦參(三兩)、青葙、甘草(炙各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灌即愈。凡蒸但服生地黃汁即瘥。

又方

青黛、丁香、黃連(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用泔澱和為丸,口中有瘡含之。若下部有瘡,以綿裹納下部,日服五六十丸,含之令下瘥。

又方

丁香、麝香(別研)、石黛、石鹽、山榆仁、小柏皮、桂心、乾薑、青礬石(燒)、頭髮灰

上十味搗為散,著瘡上,乾者和臘月豬膏暖著,療時行病後食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而得久蒸絡變為疳,必須攻下部,不可輕之。

又療疳濕痢方。

青葙、雄黃(研)、石硫黃(研)、蕪荑、雷丸(各二兩)、苦參、狼牙(各三兩)、藜蘆(一兩炮)

上八味搗篩為散,取如杏仁大,納下部中。

又療疳濕痢神效方。

黃連(三兩)、零陵香(一兩半)、犀角(屑一分)、丁香(三十枚)、麝香(一大豆)、牛黃(一大豆)

上六味,以水洗黃連零陵香丁香,澄取清水去滓,更以水添滿九升,納黃連零陵丁香犀角煮兩沸,然後著牛黃麝香煎一沸,取一升,分作三服,如一日服不盡,二日服。(又深師以九升先以一升煮添盡九升取一大升分為三服並出第十卷中)

久疳痢及久痢成疳方九首

廣濟療久患疳痢不瘥,兀子礬散方。

兀子礬(八分燒)、麝香(二分研)、吳白礬(六分燒)、雲母(粉五分)、桂心(二分)、龍骨(六分)、無食子(七顆燒)、黃連(八分)

上八味搗篩為散,空腹以生薑汁和三錢匕服,日再,煮薑湯下。

又療積年疳痢羸瘦,面色痿黃方。

石硫黃(研)、黃連(各一兩)、艾(一兩)、蜜(一升)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黃連艾,取半升,後納石硫黃末,更煮三五沸,即絞去滓,又納蜜更煮三五沸,下分為三服。(並出第四卷中)

必效療積久痢成疳灌方。

樗根(一握淨洗剝白皮搗絞取汁三合取時勿令見風)、麻子脂(二合燒如車脂)、酢泔澱(一合)、椒(四分汗)、豉(二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取椒豉和煎,絞取汁二升,和樗汁麻油泔澱等三味,分為兩分。用一分灌,隔一日更取余者復灌,其藥欲用時,溫溫即得。

又療痢初較後膿血,或變純白,或成魚腦,五十日以上或一二年不瘥,變成疳,所下如泔澱方。

生羊肝(一具)

上一味,取大酢一年以上者,米麥並中年深者佳,取羊肝則去上膜,柳葉切,朝旦空腹取肝手拈取酢中出,吞之。覺心悶則止,不悶還服之,一日之間能不食粥飯,盡一具羊肝者,大佳,不然,除飽吞以外,料理如生肝,以姜齏下飯如常法食之,日食一具肝,不過二三具,即永瘥。後一月不得食熱面、油膩、醬、豬魚雞肉等。

又療疳痢久不瘥,羸瘦著床欲死方。

新出羊糞(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升漬經宿,明旦絞汁頓服之,極重者不過三服。

又療疳法,丈夫婦人小兒久痢,百方療不能瘥,此方最效。

丁香、麝香、黃連(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杏核大取竹筒吹入下部,小兒取核子量力減之,不過三四回瘥,積年久疳痢不瘥,蔡光州云,常用奇效。(備急同並出第三卷中)

又療久痢變成疳,下部窮生惡瘡,惡寒壯熱者方。

桃白皮(切一升)、槐白皮(一升)、苦參(切五合)、艾、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熊膽棗許大,攪令勻。取二升灌下部,餘三分服。

近效新附療久痢及疳痢,諸方不瘥者。此方必效。

揀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當取時不宜見狗及風)

上一味細切,搗如泥。取細面捻作餛飩如小棗,勿令破,熟煮,吞七枚,重者不過七八服,皆空腹服之。

又疳痢曉夜無度者方。

取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

上一味,以和粟米泔一雞子殼許,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若神,小孩兒減半用之。(醫人褚球錄上)

數十年痢方一十一首

千金療下痢丸,主數十年痢下,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時服之,令人不霍亂方。

黃連、黃柏、桂心、大麥蘗(一升半)、乾薑(各三兩)、吳茱萸(四兩)、蜀椒(汗半兩)、曲(一升熬炒)、烏梅(二升半)

上九味搗篩,蜜和,食已飲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至二十丸,亦可至三十丸。

又療數十年下痢,消穀下氣補羸,烏梅肉丸方。

曲(好者一升炒)、附子(炮二兩)、大麥蘗(炒一升)、當歸(三兩)、桂心(三兩)、黃連、吳茱萸、烏梅肉、乾薑(各四兩)、蜀椒(一兩汗)

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食已飲服十丸,日三。

又四續丸,主三十年疰痢,骨立萎黃,腸滑不療方。

雲實(五合)、蠟(五兩白者)、附子(炮二兩)、女萎(三兩)、龍骨(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末,以蠟煎烊以丸藥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必瘥,其雲實熬令香。(千金名臘煎丸)又療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轉筋,起止須人扶,陰冷無子,椒艾丸方。

赤石脂(二兩別末)、熟艾(一升)、乾薑(三兩)、蜀椒(三百枚汗)、烏梅(三百枚醋浸剝取肉)

上五味,先搗篩姜椒為末,將熟艾梅肉著一斛酒,飯下蒸,令飯熟,內乾薑椒末赤石脂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不瘥,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艾一斤。

又療三十年痢不止方。

厚朴(炙)、乾薑、阿膠(炙各二兩)、黃連(五兩)、石榴皮、艾葉(各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療積久三十年常下神效方。

赤松木皮(去上蒼皮二斗)

上一味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即止,不過服一斗永瘥,秘方,三十年痢,百日服瘥良。(並出第十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三十年寒下及霍亂,諸藥所不能療,並腸滑。若是蠱疰所中方。

蓼子、艾屑(各一升)、龍膽、續斷、白朮(各三兩)、蜀椒(汗)、附子(炮)、桂心、苦參乾薑、甘草(炙)、鼠尾草(各二兩)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一歲兒服一丸如梧子;三歲兒服二丸;五歲兒服三丸;大人服五丸,飲下,療寒熱氣愊愊在胸中,卒氣痛繞臍神良。

廩丘公療下痢三十年方。

茯苓、乾薑、黃連(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之,一日漸增至百丸,苦痢劇者,加龍骨附子炮等分,一服十丸,漸增之。以知為度。

又當歸湯,療三十年下痢,止諸痛方。

當歸(一兩)、生薑(八兩)、大棗(二十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作三服,不瘥,復作之。又云:吾患痢三十餘年,諸療無效。唯服此方得愈也,安石榴湯,療大疰痢及白滯,困篤欲死,腸已滑,醫所不能療方。

乾薑(二兩生薑倍之)、黃柏(一兩細切)、石榴(一枚小者二枚)、阿膠(二兩別研漬之)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膠令烊,頓服不瘥復作,療老小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須預取之。(肘後同一方無黃柏用黃連並出第二卷中)

又深師療久痢方。

龍骨、赤石脂、無食子(各六分)、地榆(三分)、熟艾(三月者良三分)、橡子、黃柏(各五分)

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四十五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六十丸。

休息痢方五首

病源休息痢者,胃管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休息痢方。

黃連(切)、龍骨(如鴨子大一枚)、膠(如掌大炙)、熟艾(一把)

上四味,水五升,煮三物,取二升去滓,乃納膠,膠烊分再服,濃煮乾艾葉亦佳,又當煮忍冬米和作飲,飲之。

又方

乾地榆(一斤)、附子(一兩炮)

上二味,以酒一斗漬五宿,飲一升,日三服,盡更作。

又方

龍骨(四兩)

上一味,搗如小豆,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又以米飲和為丸,服十丸。(文仲同並出第二卷中)

文仲葛氏若久下經時不愈者,此名為休息下,療之方。

取大骨

上一味,炙令黃焦,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三愈。(肘後備急同)

胡洽曲柏丸,療數十年休息痢下,不能食,消穀下氣,療虛羸方。

麥柏(炒)、曲(炒各一升)、附子(炮)、桂心、烏梅肉(各二兩)、人參、茯苓(各四兩)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食前飲服十丸,日三,稍稍增之。(肘後備急同並出第三卷中)

腹肚不調痢一首

廣濟療冷熱不調痢膿水方。

人參、乾薑、枳實(炙各四分)、厚朴(炙)、龍骨、赤石脂、黃連、苦參(各六分)、黃芩(五分)

上九味,搗篩蜜丸,空腹以飲服如大豆十五丸,日二漸加。(出第三卷中)

泄痢不禁不斷及日數十行方三首

集驗結腸丸,療熱毒下不斷,不問久新悉療之方。

苦參、橘皮、獨活、阿膠(炙)、芍藥、乾薑、黃柏、甘草(炙)、鬼臼(各四分)

上九味搗篩,蜜與膠共烊以和丸,並手捻作丸如梧子,曝燥,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此方亦療諸疰下,及卒下悉效。

又禪脾丸,療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方。

附子(炮一兩)、蜀椒(汗一兩)、桂心(二兩)、赤石脂、黃連、人參、乾薑、茯苓、大麥柏、陳面(炒)、石斛、當歸(各二兩)、鍾乳(三兩研)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以酒服十丸如梧子,日三,稍稍加之。(出第四卷中)

文仲療五勞及飽食房室傷胃,令人大便數,至溷而不能便,日數十行,劇者下血,並婦人產後余疾,腹絞痛方。

附子(一枚炮)

上一味,以豬脂如雞子黃大,煎附子裂為候,削去上黑皮,搗篩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三丸,日三,稍加,可至十丸,當長服之,永不痢。(出第三卷中)

下焦虛寒及遠血近血方二首

崔氏療下焦寒損或先見血後便,此為遠血,或痢不痢,伏龍肝湯方。

伏龍肝(五合研)、甘草(一兩炙)、乾地黃(五兩)、燒發灰(屑二合)、黃芩、牛膝、乾薑生槲皮、阿膠(各二兩炙)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乃下發,分作三服。

又療下焦虛寒損,或前便轉後見血,此為近血,或痢下,或不痢好,因勞冷而發,續斷湯方。

續斷、當歸、桔梗、阿膠(炙)、桂心(炙三兩)、乾薑、乾地黃、芎藭(各四兩)、蒲黃(一升)、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更烊膠取沸,下蒲黃,分為三服。(並出第四卷中)

下痢食完出及上入下出方一首

範汪溫中湯,療寒下食完出方。

甘草(炙)、乾薑(各三兩)、蜀椒(八十枚汗)、附子(一枚炮)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再服。若嘔納橘皮半兩,小與老皆取服之良。(出第十五卷中)

下痢腸滑方三首

範汪苦酒白丸,療赤白滯下,腸已滑,日數十行者方。

女萎、半夏(洗各二兩)、附子(炮)、藜蘆(炙去頭各一兩)

上四味搗合下篩,和以十年苦酒,頓丸如梧子,若有下者,飲服三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出第十五卷中)

集驗療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皆完出。豬肝丸方。

豬肝(一斤煮焙乾)、黃連、阿膠(炙)、烏梅肉(各二兩)、胡粉(七棋子)

上五味搗下篩,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亦可散服。(葛氏文仲胡洽同肘後云亦可散服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

黃連(六兩)、阿膠、鼠尾草、當歸、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酒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若熱不絞痛,去乾薑加當歸,以水煮之。(出第十五卷中)

大注痢及赤白困篤腸滑方二首

深師卒大注痢,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方。

乾薑(二兩生者焙)、黃柏、石榴皮(各一兩)、阿膠(二兩半)、淡豉(一升)、前胡(四兩)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三合,去滓,內膠,頓服,不差,更作,無毒,宜老小羸人,稍稍服之。此湯兼療傷寒大下,及赤白困篤,亦皆主之。(出第二十六卷中)

範汪療得病羸劣,服藥不愈,因作腸滑,下痢膿血,日數十行,復中絞痛,身熱如火,頭痛如破,其脈如澀方。

黃連(四兩)、苦參(二兩)、阿膠(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服二合,日三,少少益至半升,服湯盡者復合,以愈為度,曾試驗。(古今錄驗同)

痢兼渴方二首

病源夫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藏腑,藏腑虛受風邪,邪入於腸胃故痢,痢則津液空竭,藏腑虛燥。故痢而兼渴也,渴而引飲,即痢不止,翻溢水氣,脾胃已虛,不能克消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則變成腫也。(出第十七卷中)

必效療痢兼渴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烏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者,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嚥之,即定,仍含之。(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熱渴痢方。

冬瓜(一枚)

上一味,以黃土厚一尺,火炮,穩約以水爛去土淨洗,絞取服之。

許仁則痢方七首

許仁則云,此病有數種,有水痢,有谷痢,有血痢,有膿痢,有膿血相和痢者,有腸澼痢,其水痢者,本由脾氣熱,消穀作水,穀氣不得消,便生此痢,谷痢者,由脾氣冷,穀氣不消。而生此痢,血痢者,由毒熱在腹,血流入腸,致有此痢,膿痢者,由積冷所致,膿血相和痢者,由冷熱相擊,便致此痢,腸澼痢者,由積冷在腸。腸間垢涕不能自固,便有此痢,色數雖多,其源則一,皆緣飲食不節,將息失宜也。

又水痢之候,心腹甚痛,食無妨,但食後即痢,食皆化盡,唯變作水穀無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有此伏者,宜依後黃芩等五味散服之方。

黃芩、黃連、黃柏(各五兩)、黃耆(四兩)、龍骨(六兩)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二服,稍稍加至二三匕,服差乃止。

又谷痢之候,痢無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過冷便發,有此疾候者,宜依後附子等五味散主之方。

附子(炮)、細辛、白朮(各五兩)、乾薑(四兩)、神麯(一升)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血痢之候,小腹絞痛,無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有此患者。宜依後方。

犀角五味散方。

生犀角(末五兩)、阿膠(炙四兩)、黃柏(四兩)、艾葉、乾薑(各三兩一作干藍)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膿痢之候,腹亦刺痛,食亦不大稀,但大便兼膿,遇冷而劇,有此候者,宜依後神麯等五味散服之良。

曲末(一升)、乾薑(六兩)、丁香、豆蔻(各四兩)、高良薑(五兩)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膿血相和痢候,食不甚稀,每出膿血,與食相兼,腹亦小痛,有此候者,宜依後黃耆等五味散服之方。

黃耆(六兩)、赤石脂(八兩)、厚朴(五兩炙)、乾薑、艾葉(炙各二兩)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腸澼痢候,食稀或稠,便但似膿,每便極滑,痢有常期,有如此者,宜依後豆蔻子等八味散服之方。

豆蔻子、丁香(各三兩)、細辛、附子(炮)、乾薑(各四兩)、人參、黃耆(各五兩)、赤石脂(六兩)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前件諸痢,患無新舊,如藥療之,蹔差還發,此即縱以新藥止之。終存其根,本由腸胃中冷熱不調,病根固結,必須湯藥滌之,以泄病勢,痢後更以藥物補助之,有此候者,宜依後附子等六味湯以利之。後服高良薑十味散以補之方。

附子(炮)、細辛、甘草(炙)、人參(各二兩)、乾薑(三兩)、大黃(五兩)

上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十里久,一服此湯,當得快利,利中有惡物如魚腦狀,或如桃李,但異於常利,勿怪之,將息經三四日。宜合後高良薑等十味散服之方。

高良薑、細辛、黃耆、白朮、苦參(各五兩)、丁香(二兩)、人參、乾薑(各四兩)、豆蔻子(三兩)、赤石脂(六兩)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匕。(並出上卷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