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嚴氏濟生方」總目錄
目次
諸暑門
中暑論治
夫中暑所以脈虛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且暑者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是以暑氣傷心,令人身熱頭痛,狀類傷寒,但背寒面垢,此為異耳,甚則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煩渴口燥,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此皆暑氣之所為也。大抵中暑悶亂,切不可便與冷水及臥冷濕地,得冷則死。唯溫養,用布衣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或掬熱土圈臍心,乃更溺之,候漸甦醒,以米湯徐徐灌之,然後隨證調治。近來江浙之間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屢見之矣。醫經所載,診其脈浮而虛,蓋浮則為風,虛則為暑,此中暑而又傷風,故有是證,俗命名謂之暑風,若作驚癇治之,多致不救。倉卒之際,宜以溫熱水化蘇合香丸灌之,候期稍蘇,卻以黃連香薷散加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
二氣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並皆治之。
硝石、硫黃(等分)
上為末,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時候。
水浸丹
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口乾煩渴。
黃丹(一兩一分)、巴豆(二十五枚,去皮心)
上同研勻,用黃蠟拌作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冷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
冷香飲子
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三兩)、附子(炮,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碗,生薑十片,煎至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
加味香薷飲
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煩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厥冷。
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薑製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須,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用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沉冷服,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