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嚴氏濟生方 癥瘕積聚門

◄◄ 回「嚴氏濟生方」總目錄

目次

癥瘕積聚門

積聚論治

夫積有五積,聚有六聚。積者生於五臟之陰氣也;聚者成於六腑之陽氣也。此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風邪搏之,所以為積為聚也。

有如憂、思、喜、怒之氣,人之所不能無者,過則傷乎五臟,逆於四肢,傳克不行,乃留結而為五積。故在肝曰肥氣,在心曰伏梁,在脾曰痞氣,在肺曰息賁,在腎曰奔豚。其名不同,其證亦異。肥氣之狀,在左脅下,大如覆杯,肥大而似有頭足,是為肝積,診其脈弦而細,其色青,其病兩脅下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男子為積疝,女子為瘕聚。伏梁之狀,起於臍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猶梁之橫架於胸膈者,是為心積,診其脈沉而芤,其色赤,其病腹熱面赤,咽乾心煩,甚則吐血,令人食少,肌瘦。痞氣之狀,留於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是為脾積,診其脈浮大而長,其色黃,其病飢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息賁之狀,在右脅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或如蝨緣,或如針刺。奔豚之狀,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上下無時,有若豚走之狀,是為腎積,診其脈沉而急,其色黑,其病飢則見,飽則減,小腹裡急,腰痛口乾,目昏骨冷,久不愈,令人骨痿少氣。又如六聚之成於六腑則異是矣,何者?六腑屬於三陽,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陽化精氣,有如都會之腑,主轉輸以為常也。夫苟六腑失常,則邪氣聚而不散,始發既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亦無常處,故在上則格,在下則脹,傍攻兩脅,如有杯塊,易於轉動,故非五積之比也。凡脈快而緊者,積聚也。脈來小沉重者,胃中有積聚也。大抵病各有證,治各有方。如診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又諸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此又不可不察也。

又論:夫積者傷滯也。傷滯之久,停留不化,則成積矣。且人之臟腑,皆因觸冒以成疾病,惟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停滯難化,或吐或嘔,或泄或痢。當是之時,法宜推蕩,然後助養脾胃。所謂推蕩者,更宜斟量人之虛實,傷滯之輕重而推蕩之。停滯一消,則不成積,克化失宜,久之必成積聚癥瘕矣。所謂積者,有氣積、肉積、酒積、茶積、食積、痰積,更有婦室月經不通,遂成血積。凡治諸積之要,並載於後,倘於前證,參酌而用之可也。

香稜丸

治五積,破痰癖,消症塊及冷熱積聚。

木香(不見火)、丁香(各半兩)、京三稜(細銼,酒浸一宿)、枳殼(去瓤,麩炒)、莪朮(細銼,一兩,用去殼巴豆三十粒,同炒巴豆黃色,去巴豆不用)、青皮(去白)、川楝子(銼,炒)、茴香(炒)

上等分,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硃砂研極細為衣,每服二十丸,炒生薑鹽湯下,溫酒亦得,不拘時候。

妙應丸

治老人、虛人,一切虛寒,痃癖積塊,攻脹疼痛。

黑附子(二枚,各重七錢,去皮臍,剜作罐子)、硇砂(三錢用水一盞,化在盞中,火上熬干,秤)、木香(不見火,七錢半)、破故紙(微炒)、畢茇(各一兩)

上將飛過硇砂末,分入附子甕內,卻用剜出附子末蓋口,用和成白麵裹藥半指厚,慢炭火內煨令黃色,去面,同木香等為細末,卻將原裹附子熟黃面為末,醋調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磨積丸

治腸胃因虛氣癖於盲膜之外,流於季脅,氣逆息難,多日頻年,醫所不治,久則營衛停凝,一日敗濁潰為癰膿,多至不救。

胡椒(一百五十粒)、木香(不見火,二錢半)、全蠍(去毒,十個)

上為細末,粟米飲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橘皮湯下。

大七氣湯

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泄瀉,淋瀝無度。

京三稜、莪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藿香葉、桔梗(去蘆,銼,炒)、肉桂(不見火)、益智仁(各一兩半)、甘草(炙,三分)、香附子(炒去毛,一兩半)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阿魏丸

治氣積,肉積,心腹膨滿,結塊疼痛,或引脅肋疼痛,或痛連背膂,不思飲食。木香(不見火)、檳榔(各半兩)、胡椒、阿魏(用醋化開,旋入。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用阿魏膏子並粟米飯,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候,用生薑橘皮湯下。

脾積丸

治食積,茶積,飲食減少,面黃腹痛。

陳倉米(半斤,用巴豆七粒去殼,同米炒令赤色,去巴不用)、青皮(去瓤,炒)、陳橘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好醋搜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用淡薑湯送下。

麴櫱丸

治酒癖不消,心腹脹滿,噫醋吞酸,啘逆不食,脅肋疼痛。

神麯(銼,炒)麥糵(炒,各一兩)、黃連(去須,半兩,巴豆三粒,去殼,同炒令轉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沸湯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用薑湯吞下。

袞金丸

治痰積中脘,眈瞑嘔吐,頭疼噁心,時吐酸水。

陳皮(不去白)、天南星(生用)、乾薑(洗去灰,生用。各半兩)、雄黃(二錢半,研極細)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以前雄黃末為衣,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