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備急千金要方」總目錄
目次
卷五下、少小嬰孺方下
(凡四類)
咳嗽第六
(方十四首)
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護小瘥,復發,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癇,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動,背脊⿰身夭䠷,眼反,須臾氣絕,良久復甦,已與常治癇湯,得快吐下,經日不間,爾後單與竹瀝汁,稍進,一日一夕中合進一升許,發時小疏,明日與此竹瀝湯,得吐下,發便大折,其間猶稍稍與竹瀝汁。
竹瀝湯方
竹瀝(五合)、黃芩(三十銖)、木防己、羚羊角、白朮(各六銖,一作白蘚)、大黃(二兩)、茵芋(三銖)、麻黃、白薇、桑寄生、萆薢(一方無)、甘草(各半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藥減半,納竹瀝,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進一服。
紫菀湯
治小兒中冷及傷寒暴嗽,或上氣咽喉鳴氣逆,或鼻塞清水出方。
紫菀、杏仁、黃芩、當歸、甘草、橘皮、青木香、麻黃、桂心(各六銖)、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
五味子湯
治小兒風冷入肺,上氣氣逆,面青,喘迫咳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方。
五味子、當歸(各半兩)、麻黃、乾薑、桂心、人參、紫菀、甘草(各一兩)、款冬花、細辛(各三銖)大黃(一兩半)、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兒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黃別浸一宿下。(一方無款冬花、大黃,有大棗三枚。)
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膿方:
燒淡竹瀝,煮二十沸,小兒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乳癖,若吐不欲食方:
乾地黃(四兩)、麥冬、五味子、蜜(各半斤)、大黃、硝石(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硝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當有宿乳汁一升許出。大者服五合。
射干湯
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方。
射干、麻黃、紫菀、甘草、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桂心(五寸)、大棗(二十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納蜜五合,煎一沸,分溫服二合,日三。
又方、半夏(四兩)、紫菀、桂心、生薑、細辛、阿膠、甘草(各二兩)、蜜(一合)、款冬花(二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五歲兒服一升,二歲兒服六合,量兒大小多少加減之。
杏仁丸
治大人小兒咳逆上氣方。
杏三升,熟搗如膏,蜜一升為三份,以一份納杏仁搗,令強,更納一份搗之如膏,又納一份搗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則利。
又方、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甘草(四兩)、白礬(一斤研末)、丁香、縮砂、草蔻、川升麻(各四兩)
上七味,以好酒一斗與半夏拌,和勻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風吹乾,每服一粒,嚼破,用薑湯下,或干吃,候六十日乾方得服。(疑非孫思邈方。)
八味生薑煎
治少小嗽方。
生薑(七兩)、乾薑(四兩)、桂心(二兩)、甘草、款冬花、紫菀(各三兩)、杏仁、蜜(各一斤)
上合諸藥為末,微火上,煎取如飴餔。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百日小兒如棗核許,日四五服,甚有驗。
四物款冬丸
治小兒嗽,晝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復啼方。
款冬花、紫菀(各一兩半)、桂心(半兩)、伏龍肝(六銖)
上為末,蜜和如泥,取如棗核大、敷乳頭令兒飲之,日三敷之,漸漸令兒飲之。
菖蒲丸
治小兒暴冷嗽,及積風冷嗽,兼氣逆鳴方。
菖蒲、烏頭、杏仁、礬石、細辛、皂莢(各六銖)、款冬花、乾薑、桂心、紫菀(各十八銖)、川椒(五銖)、吳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兒小以意減之,兒大以意加之。暴嗽數服便瘥。
桂枝湯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方。
桂枝(半兩)、甘草(二兩半)、紫菀(十八銖)、麥冬(一兩十八銖)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之。節乳哺。
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方。
麻黃湯
麻黃(四兩)、甘草(一兩)、桂心(五寸)、五味子(半斤)、半夏、生薑(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
癖結脹滿第七
(方三十首、灸法一首)
紫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它藥,數用神驗。
千金不傳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方中並無赤丸,而此用硃砂,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蕤核仁(各十八銖)、麥冬(十銖)、甘草(五銖)、硃砂、甘遂(各二銖)、牡蠣、蠟(各八銖)
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納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治小兒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可令充悅方:
芍藥、柴胡(各二兩)、大黃、人參(各一兩)乾薑(如熱以枳實代)、甘草(各半兩)、鱉甲、茯苓(各一兩半)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牛黃丸
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方。
牛黃(三銖)、附子(一枚)、真珠、巴豆、杏仁(各一兩)
上五味搗附子、真珠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納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完出為度。
芒硝紫丸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方。
芒硝、大黃(各四兩)、半夏、甘遂(各二兩)、代赭(一兩)、巴豆(二百枚)、杏仁(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為末,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納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納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治八歲以上兒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白芍、梔子、知母、大黃(各二兩)、柴胡(一兩六銖)、升麻、黃連、黃芩(各二兩半)、竹葉(切一升半)、桔梗(一兩半)、細辛(十五銖)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一本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無桔梗、黃連。
治十五以下兒熱結多痰,食飲減,自下方:
大黃、柴胡、黃芩、枳實(各一兩十八銖)、升麻、白芍、知母、梔子(各二兩半)、生薑(十八銖)、杏仁(二兩)、竹葉(切,一升半)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牛黃雙丸
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方。
牛黃、太山甘遂(各半兩)、真珠(六銖)、杏仁、芍藥、黃芩(各一兩)、巴豆(十八銖)
上七味為末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大小加減之。
牛黃鱉甲丸
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
牛黃、厚朴、茯苓、桂心、白芍、乾薑(各半兩)、麥曲、柴胡、大黃、鱉甲、枳實、川芎(各一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芫花丸
治小兒心下痞,痰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方。
芫花、黃芩(各一兩)、大黃、雄黃(各二兩半)
上四味為末,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以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納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真珠丸
治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不能飲食方。
真珠(半兩)、麥冬(一兩)、蕤仁(二百枚)、巴豆(四十枚)
上四味為末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下病赤黃白黑葵汁,下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甚驗。
鱉甲丸
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鱉甲、白芍、大黃(各三十銖)、茯苓、柴胡、乾薑(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䗪蟲、蠐螬(各二十枚)
上九味以末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鱉頭丸
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方。
鱉頭(一枚)、甘皮(半兩)、虻蟲、䗪蟲、桃仁(各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
治小兒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兩為末蜜丸,一歲兒如小豆十丸,日三,服盡即更合。
桂心橘皮湯
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方。
桂心、人參(各半兩)、橘皮(三兩)、黍米(五合)、成籜薤(五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地黃丸
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方。
乾地黃、大黃(各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當歸、柴胡、杏仁(各半兩)
上六味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
馬通粟丸
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方。
馬通中粟(十八銖)、杏仁、紫菀、細辛(各半兩)、五味子、石膏、秦艽、半夏、茯苓(各六銖)
上九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少小腹脹滿方:
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韭根汁和豬脂,煎細細服之。
又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又方、米粉、鹽等分,炒變色,腹上摩之。
當歸丸
治小兒胎寒𠸯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方(一名黑丸)。
當歸、狼毒(各九銖)、吳茱萸(一作杏仁)、川椒(各半兩)、細辛、乾薑、附子(各十八銖)、巴豆(十枚)、豉(七合)
上九味搗八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納藥末,搗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馬齒礬丸
治小兒胎寒𠸯啼,驚癇腹脹,不嗜食,大便青黃,並大人虛冷內冷,或有實不可吐下方。
用馬齒礬一斤燒半日,以棗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兒以意減之,以腹內溫為度,有實實去,神妙。
治小兒忽患腹痛,夭矯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半夏丸
治小兒暴腹滿欲死方。
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治小兒霍亂吐痢方:
人參(一兩)、厚朴、甘草(各半兩)、白朮(十八銖)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兒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一方加乾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
藿香湯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方。
藿香(一兩)、生薑(三兩)、青竹茹、甘草(各半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
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方:
人參、蘆籜(各半兩)、扁豆藤(二兩)、倉米(一撮)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人參(一兩)、木瓜(一枚)、倉米(一撮)
上三味㕮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兒霍亂方:
牛涎灌口中一合。
又方、研尿滓,乳上服之。
治少小吐痢方:
亂髮(半兩燒灰)、鹿角(六銖)
上二味為末,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治小兒癖,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癰疽瘰癧第八
(論一首、方六十三首、灸法一首)
漏蘆湯
治小兒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方。
漏蘆、連翹(《肘後》用白薇)、白蘞、芒硝(《肘後》用芍藥)、甘草(各六銖)、大黃一兩、升麻、枳實、麻黃、黃芩(各九銖)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肘後》治大人各用二兩,大黃三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丹毒須針鑱去血,《經心錄》無連翹有知母、芍藥、犀角各等分)。
五香連翹湯
治小兒風熱毒腫,腫色白,或有惡核瘰癧,附骨癰疽,節解不舉,白丹。
走竟身中,白疹瘙不已方。
青木香、薰陸香、雞舌香、沉香、麻黃、黃芩(各六銖)、大黃(二兩)、麝香(三銖)、連翹、海藻、射干、升麻、枳實(各半兩)、竹瀝(三合)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藥減半納竹瀝,煮取一升二合,兒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歲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黃。)
連翹丸
治小兒無故寒熱,強健如故,而身體頸項結核瘰癧,及心脅腹背裡有堅核不痛,名為結風氣腫方。
連翹、桑白皮、白頭翁、牡丹、防風、黃柏、桂心、香豉、獨活、秦艽(各一兩)、海藻(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小豆,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五歲以上者以意加之。
治丹毒大赤腫,身壯熱,百治不折方:
寒水石(十六銖)、石膏(十三銖)、藍青(十二銖,冬用乾者)、犀角、柴胡、杏仁(各八銖)、知母(十銖)、甘草(五銖)、羚羊角(六銖)、芍藥、黃芩(各七銖)、梔子(十一銖)、竹瀝(一升)、生葛汁(四合澄清)、蜜(二斤)、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五升並竹瀝煮,取三升三合,去滓,納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取二升,一二歲兒服二合,大者量加之。
麻黃湯
治小兒丹腫及風毒風疹方。
麻黃(一兩半)、獨活、射干、甘草、桂心、青木香、石膏、黃芩(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再。
又方、治小兒惡毒丹及風疹方。
麻黃、升麻、葛根(各一兩)、射干、雞舌香、甘草(各半兩)、石膏(半合)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三服,日三。
拓湯
治小兒數十種丹方。
大黃、甘草、當歸、川芎、白芷、獨活、黃芩、芍藥、升麻、沉香、青木香、木蘭皮(各一兩)、芒硝(三兩)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以綿搵湯中,適寒溫拓之,干則易之,取瘥止。
治小兒溺灶丹,初從兩股及臍間起,走入陰頭,皆赤方:
桑根皮切一斗,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之。
治小兒丹毒方:
搗慎火草,絞取汁塗之,良。其丹毒方具在別卷(第二十二卷)。
治小兒赤遊腫,若遍身,入心腹,即能殺人方:
搗伏龍肝為末,以雞子白和敷,干易之。
又方、白豆末水和敷之,勿令乾。
治小兒半身皆紅赤,漸漸長引者方:
牛膝、甘草
上二味㕮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龍肝末敷之。
治小兒身赤腫起者方:
熬米粉令黑,以唾和敷之。
又方、伏龍肝、亂髮灰
上二味為末,以膏和敷之。
治小兒猝腹皮青黑方:
以酒和胡粉敷上,若不急治,須臾便死。
又、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五香枳實湯
治小兒著風熱,㾦㿔堅如麻豆粒,瘡癢搔之,皮剝汁出,或遍身頭面,常常發者方。
青木香(九銖)、麝香(六銖)、雞舌香、薰陸香、沉香、防風、秦艽、漏蘆(各半兩)、升麻、黃芩、白蘞、麻黃(各一兩)、枳實(一兩半)、大黃(一兩十八銖)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兒五六歲者一服四五合,七八歲者一服六合,十歲至十四五者加大黃半兩,足水為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小兒火灼瘡,一身盡有如麻豆,或有膿汁,乍痛乍癢方:
甘草、白芍、白蘞、黃芩、黃連、黃柏、苦參(各半兩)
上七味為末,以蜜和敷之,日二夜一,亦可作湯洗之。
治小兒上下遍身生瘡方:
芍藥、川連、黃芩(各三兩)、苦參(八兩)、大黃(二兩)、蛇床子(一升)、黃柏(五兩)、菝葜(一斤)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兒洗浴。
治小兒瘡初起,熛漿似火,瘡名熛瘡,亦名爛瘡方:
桃仁熟搗,以面脂和敷之,亦治遍身赤腫起。
又方、馬骨燒灰敷之。
水銀膏
治小兒熱瘡方。
水銀、胡粉、松脂(各三兩)
上三味以豬脂四升煎松脂,水氣盡,下二物攪令勻不見水銀以敷之。
苦參湯
浴小兒身上下百瘡不瘥方。
苦參(八兩)、地榆、川連、王不留行、獨活、艾葉(各五兩)、竹葉(二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兒瘡上,浴訖敷黃連散。
治三日小兒頭面瘡起,身體大熱方:
升麻、柴胡、石膏(各六銖)、甘草、當歸(各十二銖)、大黃、黃芩(各十八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兒大小用之。
治小兒頭面身體悉生瘡方:
榆白皮隨多少曝令燥,下篩,醋和塗綿以敷瘡上,蟲自出,亦可以豬脂和塗之。
枳實丸
治小兒病風瘙癢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㾦㿔如麻豆粒,年年喜發,面目虛肥,手足乾枯,毛髮細黃,及肌膚不光澤,鼻氣不利,此則少時熱盛極,體當風,風熱相搏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風疾方。
枳實(一兩半)、菊花、蛇床子、防風、刺蒺藜、白薇、浮萍(各一兩)、天雄、麻黃、漏蘆(各半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大豆許。五歲兒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二。五歲以上者隨意加之。兒大者可為散服。
治小兒風瘙癮疹方:蒴藋、防風、羊桃、石南、秦椒、升麻、苦參、茵芋、芫花(一云茺蔚)、刺蒺藜、蛇床子、枳實、礬石(各一兩)
上十三味㕮咀,以漿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納礬令小沸,浴之。
又方、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漏瘡多年不瘥,搗末敷之,亦主骨疽癲疾瘰癧絕妙。
澤蘭湯
主丹及癮疹入腹殺人方。
澤蘭、川芎、附子、茵芋、藁本、莽草、細辛(各十二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先與此湯,然後作余治。
論曰:小兒頭生小瘡,浸淫疽癢,黃膏出不生痂,連年不瘥者,亦名妒頭瘡,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內服漏蘆湯,外宜敷飛烏膏散,及黃連胡粉、水銀膏散,(方具見別卷。)
藜蘆膏
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方。
藜蘆、黃連、雄黃、黃芩、松脂(各二兩)、礬石(五兩)、豬脂(半斤)
上七味為末,煎令調和,先以赤龍皮天麻湯洗訖敷之。(赤龍皮即槲皮。)
治小兒頭瘡,經年不瘥方:
松脂、苦參、黃連(各一兩半)、大黃、胡粉(各一兩)、黃芩、水銀(各一兩六銖)、礬石(半兩)、蛇床子(十八銖)
上九味為末,以臘月豬脂和研,水銀不見敷之。
又方、取屋塵末和油瓶下滓,以皂莢湯洗敷之。
又方、發中生瘡頂白者,皆以熊白敷之。
小兒頭瘡方:
胡粉(一兩)、川連(二兩)
上二味為末,洗瘡去痂拭乾敷之即瘥,更發如前敷之。
又方、胡粉、連翹(各一兩)、水銀(半兩)
上三味,以水煎連翹,納胡粉、水銀和調敷之。
又方、白松脂、胡粉(各二兩)、水銀(一兩)、豬脂(四兩)
上四味合煎,去滓,納水銀粉調敷之,大人患同。
苦參湯
治小兒頭瘡方。
苦參、黃芩、川連、黃柏、甘草、大黃、川芎(各一兩)、蒺藜子(三合)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漬布拓瘡上,日數過。
治小兒禿頭瘡方:
取雄雞屎陳醬汁、苦酒和,以洗瘡了敷之。
又方、芫花臘月豬油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千金翼》治白禿)。
治小兒頭禿瘡方:
葶藶子細末,先洗敷之。
又方、不中水蕪青葉燒灰,和豬脂敷之。
治小兒頭禿瘡,無發苦癢方:
野葛(末)、豬脂、羊脂(各一兩)
上三味合煎,令消待冷以敷之,不過三上。
治少小頭不生髮,一物楸葉方:
楸葉搗取汁敷頭上,立生。
治小兒頭不生髮方:
燒鯽魚灰末以醬汁和敷之。
治小兒瘻瘡方:
塚中石灰厚敷之,良。
又方、燒桑根灰敷之,並燒烏羊角作灰,相和敷之。
治小兒瘻疽方:
丹砂、大黃(各三十銖)、雄黃、漆頭䕡茹、雌黃(各二十四銖)、礬石、莽草(各十八銖)、川連(三十六銖)
上八味㕮咀,以豬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諸石末攪凝敷之。
治小兒惡瘡方:
熬豉令黃為末,敷瘡上,不過三敷愈。
治小兒疽極,月初即生,常有黃水出方:
以醋和油煎令如粥,及熱敷之,二日易,欲重敷,則以皂莢湯洗瘡,仍敷之。
治小兒月蝕瘡,隨月生死方:
以胡粉和酥敷之,五日瘥。
治月蝕九竅皆有瘡者方:
燒蚯蚓屎末,和豬膏敷之。
治小兒浸淫瘡方:
灶中黃土、發灰
上二味各等分為末,以豬脂和敷之。
治小兒黃爛瘡方:
四交道中土、灶下土
上二味各等分為末敷之。亦治夜啼。
又方、燒艾灰敷之。
又方、燒牛屎敷之,亦可滅瘢。
治小兒疥方:
燒竹葉為灰,雞子白和敷之,日三,亦治疥瘡。
又方、燒亂髮灰和臘月豬脂敷之。
又方、以臭酥和胡粉敷之。
治小兒頭面瘡疥方:
麻子五升為末,以水和絞取汁,與蜜和敷之。若有白犬膽敷之,大佳。
治小兒濕癬方:
枸杞根搗末,和臘月豬脂敷之。
又方、桃青皮搗末,和醋敷之,日二。
又方、煎馬尿洗之。
又方、燒狗屎灰和豬脂塗之。
又方、揩破以牛鼻上津敷之。
治小兒身上生赤疵方:
取馬尿洗,日四五度。
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方:
取狗熱屎敷之,皮自卷落。
治小兒疣目方:
以針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汁黃膿敷之,莫近水三日,即膿潰根動脫落。
小兒雜病第九
(方一百十一首、灸法十三首)
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桑汁敷乳上,使兒飲之。
又方、飲羖羊乳及血。
治小兒風臍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方:
取東壁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燒蒼耳子粉之。
又方、干蠐螬蟲末粉之,不過三四度瘥。
治小兒臍不合方:
取車轄脂燒灰,日一敷之。
又方、燒蜂房灰為末敷之。
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燒甑帶灰和膏敷之。
治小兒臍赤腫方:
杏仁(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
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
白石脂散
治小兒臍汁不止,兼赤腫方。
以白石脂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
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方:
鵝屎汁瀝兒口中。
又方、黍米汁塗之。
又方、取小兒父母亂髮洗淨,纏桃枝沾取井花水,東向向日以發拭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過瀝洗,三朝作之。
治小兒心熱,口為生瘡,重舌鵝口方:
柘根銼五升,無根弓材亦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煎取五合,細細敷之,數次良。
治口瘡白漫漫方:
先以父淨髮拭口,次取桑汁塗之。
治重舌舌強,不能收唾方:
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兒不能乳。
又方、取蛇蛻燒末,以雞毛沾醇醋點藥,掠舌下愈。
治小兒重舌方:
取田中蜂房燒灰,和酒塗喉下愈。
又方、衣魚塗舌上。
又方、灶月下黃土末,苦酒和塗舌上。赤小豆末醋和塗舌上。
又方、黃柏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良。
治重舌方:
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趾歧中。又灸兩足外踝上三壯。
治小兒舌上瘡方:
蜂房燒灰,屋間塵各等分,和勻敷之。
又方、桑白汁塗乳,與兒飲之。
又方、羊蹄骨中生髓和胡粉敷之。
治舌腫強滿方:
滿口含糖醋良。
又方、飲羖羊乳即瘥。
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方:
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蜜(二斤)、甘草(如指大三寸)、臘月豬脂(一斤)
上三味合煎相得,含如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又方、礬石如雞子大,置醋中,塗兒足下二七遍愈。
治小兒燕口,兩吻生瘡方:
燒發灰和豬脂敷之。
治小兒口下黃肌瘡方:
取羖羊髭燒灰,和臘月豬脂敷之。角亦可用。
治口旁惡瘡方:
亂髮灰、故絮灰、黃連、乾薑
上四味等分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遍。
治口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雞屎白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治小兒口噤方:
鹿角粉、大豆末
上二味等分,和乳塗乳上飲兒。
又方
驢乳、豬乳(各二升)
上二味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許,三四服瘥。
雀屎丸
治小兒猝中風,口噤不下一物方。
雀屎如麻子丸之,飲下即愈,雞屎白亦佳。
治小兒口中涎出方、以白羊屎納口中。
又方、以東行牛口中沫塗口中及頤上。
又方、桑白汁塗之瘥。
治小兒卒毒腫著喉頸,壯熱妨乳方:
升麻、射干、大黃(各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歲兒分三服,以滓敷腫上,冷更暖,以敷,大兒以意加之。
升麻湯
治小兒喉痛,若毒氣盛,便咽塞,並治大人咽喉不利方。
升麻、生薑、射干(各二兩)、橘皮(一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治小兒喉痹腫方:
魚膽二七枚以和灶底土塗之,瘥。
治小兒喉痹方:桂心、杏仁(各半兩)
上二味為末,以綿裹如棗大,含,咽汁。
治小兒解顱方:
熬蛇蛻皮為末,和豬頰車中髓敷頂,日三四度。
又方、豬牙頰車髓敷囟上瘥。
半夏熨湯
治小兒腦長解顱不合,羸瘦色黃,至四五歲不能行方。
半夏、生薑、川芎(各一升)、細辛(三兩)、桂心(一尺)、烏頭(十枚)
上六味㕮咀,以醇苦酒五升漬之,晬時,煮三沸,絞去滓,以綿一片浸藥中,適寒溫以熨囟上,冷更溫之,復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可愈。
治小兒解顱,生蟹足敷方:
生蟹足、白蘞(各半兩)
上二味搗末,以乳汁和敷顱上,立愈。
治小兒解顱,三物細辛敷方:
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十八銖)
上三味為末,以浮汁和敷顱上,干復敷之,兒面赤即愈。
治小兒囟開不合方:
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
上三味為末,以乳和敷囟上,日一,十日知,二十日即愈。
又方、取豬牙車骨煎取髓,敷囟上愈。
小兒囟陷方:
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治小兒狐疝傷損生㿗方:
桂心(十八銖)、白朮(一兩十八銖)、地膚子(二兩半)
上三味為末,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
又方、芍藥、茯苓(各十八銖)、防葵(一作防風)、大黃(各半兩)、半夏、桂心、川椒、(各六銖)
上七味為末,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五等丸
治小兒陰偏大,又卵核堅㿗方。
黃柏、香豉、牡丹、防風、桂心(各二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大豆,兒三歲飲服五丸,加至十丸。兒小以意酌量著乳頭上服之。
治小兒卵腫方:
取雞翅六莖燒灰服之,隨卵左右取翮(《古今錄驗》云,治陰大如斗。)
治小兒氣㿗方:
土瓜根、芍藥、當歸(各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取五合,日二。
又方、三月上除日取白頭翁根搗碎,隨偏處敷之,一宿作瘡,二十日愈。
治氣㿗方:
灸足厥陰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壯。
治小兒陰瘡方:
以人屎灰敷之,又狗屎灰,又狗骨灰,又馬骨灰,皆可敷之。
治小兒歧股間連陰囊生瘡,汁出,先癢後痛,十日五日自瘥,或一月或半月復發,連年不瘥方:
灸瘡搔去痂,帛拭令乾,以蜜敷,更溲麵作燒餅,熟即以餳塗餅上熨之,冷即止,再度瘥。
治小兒陰腫方:
狐莖炙搗末,酒服之。
又方、灸大敦七壯。
又方、斫桑木白汁塗之。
又方、搗蕪菁敷上。
又方、搗垣衣敷上。
又方、以衣中白魚敷之。
又方、豬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腫上。
治小兒陰瘡方:
取狼牙濃煮汁洗之。
又方、黃連、胡粉等分,以香脂油和敷之。
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
青木香、甘草、石膏、甘遂(各十八銖)、麝香(三銖)、大黃、前胡(各一兩)、黃芩(半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鱉頭丸
治小兒積冷久下瘥後余脫肛不瘥,腹中冷,腫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鱉頭(二枚炙令焦)、磁石(四兩)、桂心(三兩)、小蝟皮(一枚炙令焦)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大豆,兒二歲至五歲,服五至十丸,日三。兒大以意加之。
小兒脫肛方:
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
又、灸尾翠骨三壯。
又、灸臍中隨年壯。
治小兒疳濕瘡方:
鐵衣著下部中,即愈。
又方、灸第十五椎挾脊兩旁七壯,未瘥加七壯。
治小兒疳瘡方:
以豬脂和胡粉敷之。五六度
又方、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
又方、羊膽二枚和醬汁於下部灌之。豬脂亦佳。
治濕瘡方:
濃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治小兒久痢膿濕䘌方:
艾葉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
除熱結腸丸
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坐䘌生蟲方。
川連、柏皮、苦參、鬼臼、獨活、橘皮、芍藥、阿膠(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以藍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五丸至十丸(冬無藍汁,可用藍子一合,舂蜜和丸)。
治小兒蛔蟲方:
削楝木上蒼皮,以水煮取汁飲之,量大小多少,為此有小毒。
治小兒羸瘦有蛔蟲方:
雚蘆二兩,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與服。
又方、萹蓄三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搗汁服亦佳。
又方、桃白皮(三兩)、東引吳茱萸根白皮(四兩)
上二味㕮咀,以酒一升二合,漬之一宿,漸與服取瘥。
又方、取豬膏服之(一云治蟯蟲)。
又方、搗槐子納下部中,瘥(一云治蟯蟲)。
又方、楝實一枚納孔中(一云治蟯蟲)。
治寸白蟲方:
東行石榴根一把,水二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桃葉搗,絞取汁,服之。
治小兒三蟲方:
雷丸、川芎
上二味各等分為末,服一錢匕,日三。
治大便竟出血方:
鱉頭一枚炙令黃黑為末,以飲下五分匕,多少量兒大小,日三服。
治小兒尿血方:
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床。
又方、灸第七椎兩旁各五寸,隨年壯。
治小兒遺尿方:
瞿麥、石葦、龍膽、皂莢、桂心(各半兩)、雞腸草、人參(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六銖)
上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小豆葉搗汁服。
又方、燒雞腸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
又方、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地膚子湯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方。
地膚子、瞿麥、知母、黃芩、枳實、升麻、葵子、豬苓(各六銖)、通草、海藻、橘皮(各三銖)、大黃(十八銖)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
小兒淋方:
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取蜂房、亂髮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方:車前草(切,一升)、小麥(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㿗方:
蜥蜴一枚燒末,酒服之。
治小兒吐血方:
燒蛇蛻皮為末,以乳服之,並治重舌。
又方、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兒鼻塞生息肉方:
通草、細辛(各一兩)
上二味搗末,取藥如豆,著綿纏頭納鼻中,日二。
治小兒鼻塞不通,濁涕出方:
杏仁(半兩)、川椒、附子、細辛(各六銖)
上四味㕮咀,以醋五合漬藥一宿,明旦以豬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黃,膏成去滓,冷更以
塗絮導鼻孔中,日再,兼摩頂。
治小兒聤耳方:
末石硫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治小兒耳瘡方:
燒馬骨灰敷之。
又方、燒雞屎白,筒中吹入。
治小兒齒落久不生方:
取雄鼠屎二七枚,以一屎拭一齒根處,盡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頭尖)。
治小兒四五歲不語方:
末赤小豆,酒和敷舌下。
又方、灸足兩踝各三壯。
治小兒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為末,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
蒲黃湯
治小兒落床墜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方。
蒲黃、麥冬、大黃、黃芩(各十銖)、甘草(八銖)、芒硝(七銖)、黃連(十三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分三服,消息視兒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兒食不知飢飽方:
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治小兒食土方:
取肉一斤繩系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炙與食。
治小兒噦方:
生薑汁、牛乳(各五合)
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二服。
又方、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兒疰方:
灶中灰鹽等分,相和熬,熨之。
治小兒誤吞針方:
取磁石如棗核大,或吞或含,其針立出。
治小兒誤吞鐵等物方:
艾蒿一把銼,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兒蠼螋咬繞腹匝即死方:
搗蒺藜葉敷之,無葉,子亦可。
又方、取燕窠中土豬脂和敷之,干則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