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癰腫毒方

◄◄ 回「備急千金要方」總目錄

目次

卷二十二、癰腫毒方

(凡六類)

疔腫第一

(論一首方二十九首、證十五首灸法一首)

論曰:夫稟形之類,須存攝養。將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時代謝,陰陽遞興。二氣更相擊怒,當是時也,必有暴氣。夫暴氣者,每月之中,卒然大風大霧,大寒大熱,若不時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體,頓折皮膚,流注經脈,遂使腠理壅隔,營衛結滯,陰陽之氣不得宣泄,變成癰疽疔毒,惡瘡諸腫。至於疔腫,若不預識,令人死不逮辰。所以養生之士須早識此方,凡是瘡痍無所逃遁。

凡療疔腫,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邊十餘下,令血出,去血敷藥,藥氣得入針孔中。若不達瘡內,療不得力。

又其腫好著口中頰邊舌上,見赤黑如珠子,磣痛應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結皮中,變作此疾,不即療之,日夜根長,流入諸脈數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動搖。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經五六日不瘥,眼中見火,神昏口乾心煩,即死也。

一曰麻子疔,其狀肉上起頭,大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衣麻,勿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烏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內隱隱微疼,忌瓦礫磚石之屬。

三曰雄疔,其狀疱頭黑黶,四畔仰瘡疱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高,忌房室。

四曰雌疔,其狀瘡頭稍黃,向里黶亦如灸瘡,四畔疱漿起,心凹色赤,大如錢孔,忌房室。

五曰火疔,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黶,四邊有疱漿起,如赤粟米,忌火炙爍。

六曰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斑,瘡中潰潰則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熱食爛臭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後日生三,乃至十,若滿三十六,藥所不能治,如未滿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疱。忌嗔怒蓄積愁恨。

八曰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看,並嫉妒人見之及毒藥。

九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黑粟粒起,忌食鹹物。

十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或如錢孔大,瘡頭白里黑黶,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渡河。

十一曰刀鐮疔,其狀瘡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爍,忌刺及鐮刀切割鐵刀所傷,可以藥治。

十二曰浮漚疔,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不痛,內黃處刺之則痛。

十三曰牛拘疔,其狀肉疱起,掐不破。

上十三種瘡,初起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者難治。其麻子疔一種始末惟癢。所忌者不得犯觸,犯觸者即難療。其浮漚疔、牛拘疔二種,無所禁忌,縱不療亦不能殺人,其狀寒熱與諸疔同,皆以此方療之,萬不失一。欲知犯觸之狀,但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是也。

治十三種疔方:

用枸杞,其藥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卻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採葉,夏三月上建日採枝,秋三月上建日採子,冬三月上建日採根。凡四時初逢建日,取葉子枝根等四種並曝乾。若得五月五日午時合和大良,如不得依法採者,但得一種亦得,用緋繒一片以裹藥,取匝為限,亂髮雞子大,牛黃梧子大,反鉤棘針二十七枚為末,赤小豆七枚末,先於緋上薄布亂髮,以牛黃末等布上曝,即卷緋繒作團,以發作繩,十字縛之,熨斗中急火熬令沸,沸定後自干,即刮取搗為末,絹篩以一方寸匕,取枸杞四味合搗,絹篩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為三匕令相得,又分為二份,早晨空腹酒服一份,日二。

齊州榮姥丸

凡是疔腫皆用治之方。

牡蠣(九兩爛者)、鍾乳、枸杞根皮(各二兩)、白石英(一兩)、桔梗(一兩半)、白姜石(一斤,軟黃者)

上六味各搗,絹篩合和令調,先取伏龍肝九升為末,以清酒一斗二升攪令渾,澄清取二升和藥捻作餅子,大六分,厚二分,其濁滓仍置盆中,布餅於籠上,以一幅紙藉盆上,以泥酒氣蒸之,仍數攪令氣散發,經半日,藥餅子干,納瓦坩中,一重紙,一重藥遍布,勿令相著,以泥密封三七日,干以紙袋貯置干處舉之。用法以針刺瘡中心深至瘡根,並刺四畔令血出,以刀刮取藥如大豆許納瘡上。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輕者一二度著,重者二日,根爛始出。輕者一日半日爛出,當看瘡浮起,是根出之候。若根出已爛者,勿停藥仍著之,藥甚安穩,令生肌易。其病在口咽及胸腹中者,必外有腫異相也。寒熱不快,疑是此病,即以飲或清水和藥如二杏仁許服之,日夜三四服,自然消爛或以物剔露根出,即瘥。當看精神,自覺醒悟。合藥以五月五日為上,七月七日為次,九月九日,臘月臘日皆可。若急須藥,他日亦得。修合須清淨燒香,不得觸穢,無令孝子、不具足人、產婦、六畜雞犬等見之。凡有此病者,忌房室、豬牛雞魚、生韭蔥蒜、蕓薹胡荽葵、酒醋、面等。若犯諸忌而發動者,取枸杞根湯和藥服並如後方,其二方本是一家,智者評論以後方最是真本。

趙嬈方

姜石(二十五兩)、牡蠣(十兩,崔氏作七兩)、茯苓(三兩)、枸杞根皮(四兩)

上四味各搗篩合和,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水一斗半,煎取五升,去滓,納狗屎(崔氏云尿)二升,攪令調,澄取清和前藥熟搗,捻作餅子陰乾。病者以兩根刃針當頭直刺瘡,痛徹拔針出,刮取藥末急納瘡孔中,勿令歇氣,並遍封瘡。頭上即脹起,針挑根即出。重者,半日以上即出,或已消爛。根挑不出亦自瘥,勿憂。其病在內者,外當有腫相應,並皆惡寒發熱,以水半盞,刮取藥如梧子大五枚和服之,日夜三服,即自消也。若鬚根出,服藥經一日,以雞羽剔吐,即隨吐根出。若不出,根亦自消爛。在外者,亦日夜三度敷藥,根出後常敷勿住,即生肉易瘥。若犯諸忌而發動者,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研藥末一錢匕,和枸杞汁一盞服之,日二三服。並單飲枸杞汁彌佳。又以枸杞汁攪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合訖即可用,不待乾。所言白狗屎是狗食骨,其屎色如石灰,故言白狗屎也。如預製取,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臘月臘日尤良神驗。或有人忽喉中痛,乍寒乍熱者,即是其病,當即以此療之。無故而痛,惡寒發熱者,亦是此病,但依前服之,立瘥。前後二方同是一法,其用相同,亦主癰疽,甚效。

治疔腫病,忌見麻勃,見之即死者方:

胡麻、燭燼、針砂(等分)

上三味為末,以醋和敷之。

又方、石灰(三分)、馬齒菜(二分)

上二味搗,以雞子白和敷之。

石灰乃壯火之餘烈,善破陰毒惡瘡。《本經》有疽瘍瘙熱惡瘡死肌之治。馬齒菜散血消腫;雞子白清氣解熱,能使疔腫外出。勿以賤而忽諸。

又方、針刺四邊及中心,塗雄黃末立愈,神效。(一云塗黃土)。

又方、鼠新坌土,以小兒尿和敷之。

又方、鐵衣未,以人乳汁和敷之立愈。

又方、小豆花為末,敷之瘥。

又方、以人屎尖敷之,立瘥。

又方、以四神丹一枚,當頭上安,經宿根即出矣。

治一切疔切疔腫疔腫方:

用蒼耳根莖苗子,但取一色燒為灰,醋泔澱和如泥塗上,干即易,不過十度,根即拔,神良。余以貞觀四年,忽口角上生疔腫達耳,予令?十日不瘥。余以此藥塗之,得愈。以後常作此藥以救人,無不瘥者,故特論之以傳後人。疔腫方千首,皆不及此,雖齊州榮姥方亦不能勝此物之造次易得也。

又方、取鐵漿,每飲一升,立瘥。

又方、臘月豬脂以面和,封上瘥。

又方、蒺藜子一升燒灰,釅醋和,封上經宿便瘥。或針破頭,封上更良。

又方、皂莢子取仁作末敷之,五日內瘥。

玉山韓光方

韓光,治疔腫人也。貞觀初,衢州徐使君訪得此方。

用艾蒿一擔燒作灰,於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麵漿,以針刺瘡中至痛,即點之,點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良。貞觀中用治三十餘人,得瘥。故錄之。

魚臍疔瘡,似新火針瘡,四邊赤中央黑,可針刺之,若不痛即殺人,治之方:

以臘月魚頭灰和發灰等分,以雞溏屎和敷上。此瘡見之效否即殺人。(《外臺》不用發灰,用雞子清和敷)。

又方、以寒食餳敷之良。若硬者,燒灰塗貼即瘥。

治魚臍瘡,頭白腫痛不可忍者方:

先以針刺瘡四畔,搗白苣汁,滴著瘡孔內。

又方、水獺屎敷,大良。

治赤根疔方

熬白粉令黑,蜜和敷之良。

又方、以新坌鼠壤,水和塗之,熱則易。

又方、馬牙齒搗末,臘月豬脂和敷之,根即拔。燒灰用亦可。

犯疔瘡方:

蕪菁根、生鐵衣(等分)

上二味和搗,以大針刺作孔,復削蕪菁根如針大,以前生鐵衣塗上刺孔中,又塗所搗者封上,仍以方寸匕,緋帛塗貼上。有膿出即易,須臾,拔根出立瘥。忌油膩、生冷、醋滑、五辛、陳臭、黏食。

又方、刺瘡頭及四畔令汁盡出,搗生慄黃敷上,以面圍之,勿令黃出,從旦至午,根拔矣。

又方、以面圍瘡如前法,以針亂刺瘡,銅器煮醋令沸,瀉著面圍中令容一盞,冷則易之,三度,根即出。

又方、取蛇蛻皮如雞子大,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滓,頓服,立瘥。

又方、燒蛇蛻皮灰,以雞子清和塗瘥。

又方、取蒼耳苗搗,取汁一二升服之,滓敷上,立瘥。

灸方

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於意表也。

癰疽第二

(脈七首、論一首、方八十七首禁法二首、灸法三首)

脈數身無熱即有內癰。

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洗洗惡寒,若有痛處,當結為癰。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燥,不知痛處,其人當發癰腫。

脈微而遲必發熱,脈弱而數,此為振寒,當發癰腫。

凡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即為營,數即為衛。營衛相逢,即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癰膿。身有痛處,時時苦有瘡。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當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器所傷,亡血之故也。

趺陽脈滑而數,法當下重少陰。脈滑而數,婦人陰中生瘡。

論曰:夫癰疽初發至微,人皆不以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稍遲緩即病成。以此致禍者不一。但發背,外皮薄為癰。外皮厚者,為疽,宜急治之。

凡癰疽始發,或似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如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小異,即須大驚忙,急為攻治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壯。其大重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壯,數灸不必多也。復敷以冷藥種種救療,必速瘥也。

凡用藥貼,法皆當瘡頭處開孔,令瀉熱氣。亦當頭以火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用不致禍也。

凡癰,無問大小,已覺即取膠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軟,看大小當頭上開一孔如錢眼大,貼腫上令相當,須臾乾急。若未有膿者,即定不長。已作膿者,當自出。若以鋒針當孔上刺出膿,大好,至瘥乃洗去膠。

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疱子,皆始作。急服五香連翹湯下之,數劑取瘥乃止。

凡癰,高而光大者不大熱,其肉正平無尖而紫者,不須攻之。但以竹葉黃耆湯申其氣耳。肉正平為無膿也,癰卒痛,以八味黃耆散敷之。大癰七日,小癰五日。其自有堅強者,寧生破,髮乳。若熱手不可近者,先內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若背生破無苦,在乳宜令極熟候手按之,隨手即起者,瘡熟也,宜針之,針法要得著膿,以意消息,胸背不過一寸。斟量不得膿,即與食肉膏散著銳頭,納癰口中,如體氣熱歇,即服木占斯散。五日後癰欲著痂者,即服排膿風塞散。

凡癰,破之後便綿惙欲死,內寒外熱(缺文),腫有似癰而非者,當以手按腫上無所連,乃是風毒耳,勿針之。但服升麻湯,外摩膏。破癰口當令上留三分,近下一分針之。務令極熱,熱便不痛。破後敗壞不瘥者,作豬蹄湯洗之,日二度。夏用二日,冬用六七日。用湯半劑亦可。凡癰壞後有惡肉者,宜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淨後,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好肉速生。當斷絕房室,忌風冷,勿自勞煩,俟筋脈平復,乃可任意耳。緣新肉易傷,傷則里潰,潰則重發,發則難救,慎之慎之,白痂最忌。

凡諸暴腫,一一不同,無有近遠,皆服五香連翹湯。刺去血,以小豆末敷之。其間數數以針刺去血。若失療已潰爛者,猶服五香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依方用之,外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二方俱見後丹毒篇)。若生息肉者,以白䕡茹散敷之,青黑肉去淨即停止,好肉生敷升麻膏。如肌不生敷一物黃耆散。若敷白䕡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用漆頭䕡茹散半錢和白䕡茹散三錢,稍稍敷之。其散各取當色單搗下篩,成散用之。此數法(《集驗》用治緩疽)。

或身中忽有痛處,如遭打撲之狀,各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時受溫氣,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煎楊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者,即刺出血也。其五香連翹湯及小竹瀝湯可服數劑。勿以一劑未瘥便止,以謂藥無效,即禍至矣。中間將白薇散佳。又有氣腫痛,其狀如癰腫,無頭虛腫色不變,但皮急痛,不得手近,亦須服此五香湯,次白針瀉之,次與蒺藜散敷之。

胸中痛短氣者,當入暗室中,以手中指捺左眼,視若見光者,胸中有結癰。若不見光者,是瘭疽內發出也。

經云:氣宿於經絡中,血氣俱澀不行,壅結為癰疽也。又言:熱之所作,其後為癰,又陽氣溱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由人體有熱,被寒冷搏之而脈凝結不行,熱氣壅結成癰疽。方有灸法,亦有溫治法。以其中冷未成熱之時,其用冷藥貼敷之。治熱已成,以消熱令不成膿也。赤色腫有尖頭者,藜蘆膏敷之。一云醋和蚌蛤灰塗,干則易之。

余平生數病癰疽,得效者即記之。考其病源,多是藥氣所作,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孫多有此疾。食中尤不宜食麵,及酒蒜,及慎溫床厚被。能慎之者,可得終身無他,此皆躬自驗之,故特論之也。

五香連翹湯

治一切惡核瘰癧、癰疽、惡腫患方。

青木香、沉香、丁香、薰陸香、麝香、連翹、射干、升麻、獨活、寄生、通草(各二兩)、大黃(三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納竹瀝三升煮,更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肘後》有紫葛、甘草、無通草。治惡肉惡脈、惡核風結腫氣痛。《要籍喻義》有黃耆、甘草、芒硝各六分。《千金翼》云:未瘥,中間常服佳。與小兒篇方小異)。

黃耆竹葉湯

治癰疽發背方。

黃耆、甘草、黃芩、芍藥、麥冬(各三兩)、當歸、人參、石膏、川芎、半夏(各二兩)、生薑(五兩)、生地黃(八兩)、大棗(三十枚)、淡竹葉(一握)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竹葉,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日三夜一。

八味黃耆散方

黃耆、川芎、大黃、黃連、芍藥、莽草、黃芩、梔子仁(等分)

上八味治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塗故帛上,隨腫大小敷之,干則易。若已開口,封瘡上,須開頭令歇氣。

王不留行散

治癰腫不能潰,困苦無賴方。

王不留行子(三合,《千金翼》作一升)、龍骨、當歸(各二兩)、野葛皮(半分)、乾薑、桂心(各一兩)、栝蔞根(六分)

上七味治下篩,食後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習習為度,不知稍加之,令人安穩,不覺膿自潰即著痂平復,神良。此浩仲堪方。隋濟闍黎名為神散,治癰腫即消。(《千金翼》云:治癰疽及諸雜腫已潰,皆服之。)

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婦人乳癰、諸癤未潰者,便消不消者,令速潰疾愈方。

木占斯、人參、乾薑(一云乾地黃)、桂心、細辛、厚朴、敗醬、防風、栝蔞根、桔梗、甘草(各一兩)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藥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疽灸之不能發壞者,可服之。未壞者去敗醬。已發膿者,納敗醬。服藥日七八,夜二三,以多為善。若病在下,當膿血出,此為腸癰也。病在裡痛者,服此即不痛。長服治諸瘡及疽痔,已潰便早愈,醫人不知用此藥。發背無有治者,若始覺背上有不好處而渴者,即勤服之。若藥力行,覺渴止便消散。若雖已壞,但日夜服勿住藥,腫自消散不覺。欲長服者,當去敗醬。婦人乳癰,宜速服此。一方無桂心,名木占斯散,主癰疽堅結。若已壞者,速愈。未壞者,使不成癰便消。(張文仲無桂心。劉涓子云:此是華佗方)。

排膿內塞散

治大瘡熱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甘草、人參、川芎、當歸、黃耆(各一兩)、厚朴(二兩)、桂心(二分)、附子(二枚)、赤小豆(五合,酒浸熬之)

上十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豬蹄湯

治癰疽發背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黃耆、黃連、芍藥(各三兩)、黃芩(二兩)、薔薇根、狼牙根(各八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斗,煮豬蹄令熟,澄清取二斗,下諸藥,煮取一斗,去滓,洗瘡,一食頃,以帛拭乾,貼生肉膏,日二。如痛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又方、治癰疽發十指,或起膀胱,及發背後生惡肉者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當歸、芎藭、芍藥、大黃、黃芩、獨活、莽草(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三斗,煮豬蹄取八升,去滓,納諸藥,取四升,去滓,漬瘡兩食頃洗,拭乾敷麝香膏。

麝香膏

治癰疽及發背諸惡瘡,去惡肉方。

麝香、䕡茹(一作真珠)、雄黃、礬石(各一兩)

上四味治下篩,以豬膏調和如泥塗之,惡肉盡止,卻敷生肉膏。

食惡肉膏方

大黃、川芎、莽草、真珠、雌黃、附子(生用各一兩)、白蘞、礬石、黃芩、䕡茹(各二兩)、雄黃(半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豬脂一升半,煎五六沸,去滓,納䕡茹、礬石末,攪調敷之瘡中,惡肉盡乃止。

治癰腫,惡肉不盡者方:蒴藋灰、石灰(《肘後》作白炭灰)

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敷之,食惡肉,亦去黑子。此藥過十日不中用。

又方、生地黃汁煎如膠,作餅子貼之,日四五度。

漆頭䕡茹散

食惡肉散方。

漆頭䕡茹、硫黃、丹砂、麝香、馬齒礬、雄黃、雌黃、白礬(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粉之,吮食惡肉。(《翼方》敷貼,無白礬、雌黃,有藜蘆。云:亦作膏和敷之,又處療癰疽篇無丹砂。《廣濟方》療癰腫膿潰,瘡中有紫肉,破不消,以此散摻或內蝕之)。

白䕡茹散

䕡茹、礬石、雄黃、硫黃(各二分)

上四味治下篩,納瘡中,惡肉盡即止,不得過好肉。

生肉膏

治癰疽、發背壞後生肉方。

生地黃(一斤)、辛夷(二兩)、獨活、當歸、大黃、黃耆、川芎、白芷、芍藥、黃芩、續斷(各一兩)、薤白(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臘月豬脂四升,煎取白芷、黃下之,去滓,敷立瘥。

又方、乾地黃(三兩)、甘草、當歸、白芷、蓯蓉、蜀椒、細辛(各二兩)、烏喙(六分,生用)、蛇銜(一兩)、薤白(二十莖)

上十味㕮咀,以醋半升漬一宿,次日以豬膏三斤,煎令沸三上三下,膏成塗之,立瘥。

蛇銜生肉膏

治癰疽金瘡敗壞者方。

蛇銜、當歸(各六分)、乾地黃(三兩)、黃連、黃耆、黃芩、大黃、續斷、蜀椒、芍藥、白芨、川芎、莽草、白芷、附子、甘草、細辛(各一兩)、薤白(一把)

上十八味㕮咀,醋漬二宿,以臘月豬脂七升煎,三上三下,醋盡下之,去滓,取敷,日二夜一。(崔氏有大戟、獨活各一兩,無地黃、黃耆、黃連、續斷、白芨、川芎、白芷、甘草)。

五香湯

治熱毒氣卒腫,痛結作核,或似癰癤而非使人頭痛、寒熱氣急者,數日不除殺人方。

青木香、藿香、薰陸香、沉香、丁香(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作,並以滓敷腫上。(《千金翼》以麝香代藿香)。

漏蘆湯

下之之方。

漏蘆、白芨、黃芩、麻黃、白薇、枳實、升麻、芍藥、甘草(各二兩)、大黃(三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快下之,無藥處單用大黃亦得。(《肘後》云:治癰疽、丹疹、毒腫、惡肉。《千金翼》無白薇。劉涓子無芍藥,有連翹,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毒腫及目赤痛生障翳。若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經心錄》無白薇,作知母、犀角、芒硝各二兩)。

丹參膏方

丹參、蒴藋、莽草、蜀椒、躑躅(各二兩)、秦艽、獨活、白芨、牛膝、菊花、烏頭、防己(各一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醋二升,漬一宿,夏半日。如急用便煎豬脂四升,煎令醋氣歇,慢火煎,去滓,用敷患處,日五六度。(《肘後》云:用防風不用防己,治惡肉、惡核、瘰癧、風結諸腫。云:此膏亦可服)。

小竹瀝湯

治氣痛方。

淡竹瀝(一升)、射干、杏仁、獨活、枳實、白朮、防己、防風、秦艽、芍藥、甘草、茵芋、茯苓、黃芩、麻黃(各二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煎取半,下竹瀝,取三升,分四服。

白薇散方

白薇、防風、射干、白朮(各六分)、麻黃、秦艽、當歸、防己、烏頭、青木香、天門冬、枳實、獨活、葳蕤、山茱萸(各四分)、柴胡、白芷(各三分)、莽草、蜀椒(各一分)

上十九味治下篩,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蒺藜散

治氣腫痛方:

上用蒺藜子一升,熬黃為末,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無蒺藜以赤小豆為末,和雞子如前敷,干即易,妙。

藜蘆膏

治赤色腫,有尖頭者方。

藜蘆(二分)、黃連、礬石、雄黃、松脂、黃芩(各八分)

上六味為末,以豬脂三升煎令熔,調和敷上瘑癬頭瘡極效。又治淺瘡,經年抓搔癢處成孔者。

瞿麥散

治癰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一兩)、芍藥、桂心、赤小豆(酒浸熬)、麥門冬、川芎、黃耆、當歸、白蘞(各二兩)

上九味為末,先食,酒下方寸匕,日三。

(《翼方》有細辛、苡仁、白芷,不用桂心、麥門冬、白蘞,治諸癰潰及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而不可忍者)。

薏苡仁散

治癰腫令自潰,長肉方。

薏苡仁、桂心、白蘞、當歸、蓯蓉、乾薑(各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黃耆茯苓湯

治癰疽潰後膿太多,虛熱方。

黃耆、麥門冬(各三兩)、生薑(四兩)、五味子(四合)、川芎、茯苓、桂心(各二兩)、大棗(二十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取四升,分六服。(《翼方》有遠志、人參、當歸各二兩,甘草六兩)。

內消散

治凡是癰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醋浸一升,熬)、人參、甘草、瞿麥、當歸、豬苓、黃芩(各二兩)、白蘞、薏仁、黃耆(各三兩)、防風(一兩)、升麻(四兩)上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長服取瘥。

蝟皮散

治癰疽膿血內漏,諸漏敗壞,男發背女乳房及五痔,皆宜服之方。

蝟皮、蜂房(各一具)、地榆、附子、桂心、當歸、續斷(各五分)、乾薑、蜀椒、藁本(各四分)、厚朴(六分)

上十一味治下篩,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取瘥。加斑蝥七枚,益良。

凡患腫,皆因宿熱所致,須服冷藥,瘥後有患冷利不止者方:

人參、龍骨、赤石脂、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梔子湯

治表裡俱熱,三焦不實,身體生瘡及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梔子仁(二七枚)、芒硝(二兩)、黃芩、甘草、知母(各三兩)、大黃(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減半,下大黃,取一升八合,去滓,納芒硝,分三服。

五利湯

治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發癰疽無定處,大小便不通方(劉涓子名大黃湯)。

芒硝(一兩)、升麻、黃芩(各二兩)、大黃(三兩)、梔子仁(五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硝,分四服,快利即止。

乾地黃丸

凡壯熱人能長服之,終身不患癰疽,令人肥悅耐勞苦方。

乾地黃(五兩)、芍藥、甘草、桂心、黃耆、黃芩、遠志(各二兩)、石斛、當歸、大黃(各三兩)、巴戟天、栝蔞根、人參(各一兩)、天門冬、蓯蓉(各四兩)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治虛熱消瘡癤方。

乾地黃(四兩)、大黃(六兩)、芍藥、王不留行、茯苓、甘草、遠志、麥門冬、人參、升麻、黃芩(各三兩)、桂心(六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久服令人肥健。

一方有枳實三兩(《外臺》無甘草、遠志、麥門冬、人參、升麻、黃芩)。

又方、治虛勞客熱,數發癰腫瘡癤,經年不除方。

乾地黃(四兩)、黃耆、黃芩、大黃、黃連、澤瀉、細辛(各三兩)、甘草、桂心、芍藥、茯苓、乾漆(各二兩)、人參(一兩)、天冬(五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夜一,加至二十丸。久服延年,終身不發癰疽。凡方中用大黃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乾用之,熱多倍大黃。(《要籍喻義》不用澤瀉)。

地黃煎

補虛除熱,散乳石毒癰癤痔疾,悉宜服之方。

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覆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滓,再煎令如餳,丸如彈丸許,酒服,日三,勿加,百日癰疽永不發。

枸杞煎

治虛勞,輕身益氣,令人有力,一切癰疽永不發方。

枸杞三十斤銼,葉生至未落可用莖,葉落至未生可用根,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澱,將滓更入釜與水依前,煮取五斗,並前澄清去澱,釜中煎,取二斗許,更入小銅鍋子煎如餳止,或器盛。重湯煮更好。每日旦服一合半,日再,漸加。

治風濕體痛,不能飲食,兼癰疽後補虛羸方:

薔薇根、枸杞根(各一百斤)、生地黃、食蜜(各十斤)

上四味㕮咀,先以水煮二根令味濃,取二斛去澱,次納地黃煮令爛,絞去滓,微火煎令如粥,次納蜜和令相得,每食後服如彈丸許。

拓腫方:

大黃、黃芩、白蘞、芒硝(各三分)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汁,以故帛四重蘸汁中,以拓腫處,干即易之,無度數,晝夜為之。

又方、青木香、犀角、大黃、梔子仁、紫檀香、升麻、黃芩、羚羊角、黃連、甘草、芒硝、射干、黃柏、白蘞(各二兩)、地黃汁(五合)、麝香(二分研入)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少冷,以故帛兩重蘸湯中,拓腫處,干即易之,日夜數百度。

又方、治頸項及胸背有大腫赤發,即封之令不成膿方。

朴硝(五兩)、香豉、生地汁(各半斤)

上三味合搗,煮令地黃爛熟,敷腫處,厚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此兼治一切腫。

又方、治癰腫痛煩悶方。

用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帛裹令緩急得所,日二易。止痛兼消腫蝕膿,甚良,勝於他物。如冬月先收乾者,臨用時以鹽潤之。亦可薄削楸皮用之。

又方、治大人小兒癰腫方。

用生豬腦子敷紙上貼之,干則易之,日三度。

又方、芥子為末,湯調,敷紙上貼之。(《千金翼》以豬膽和塗之)。

又方、白姜石末,蒜和搗,敷上。

又方、搗馬鞭草,敷上即頭出。

灸方

灸兩足大𧿹趾歧中立瘥,仍隨病左右。

治癰始覺腫令消方:

大黃、通草、葶藶、莽草(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以水和敷上,干則易之。

又方、以莨菪末,三指撮,水和服之,日三。神良。

治癰方:

以芫花為末,膠和如粥敷之。

治癰疽發腹背陰匿處,通身有數十癰者方:

取干牛屎燒灰,治下篩,以雞子白調塗之,干復易。

若已結膿使聚長方:

栝蔞根為末,苦酒和敷,燥復易,赤小豆亦佳。

治癰有膿令潰方:

用雞羽三七枚燒末,服之即潰。

又方、人乳和麵敷上,比曉膿血盡出,不用手近。

治癰腫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赤焮熱毒氣盛,日夜疼痛,百藥不效方:

毈雞子(一枚)、新出狗屎(如雞子大)

上二味攪和,微火煎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於腫頭堅處貼之,以紙貼上,以帛抹之,時時看視,覺餅子熱即易,勿令轉動及歇氣,經一宿定。如多日患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貴勝,然其愈疾一切諸方皆不可及,自外諸方還復備員設儀注而已。學者當曉此方,以備諸急爾。

烏麻膏

治諸漏惡瘡,一十三般疔腫,五色遊腫,癰癤毒熱,狐刺蛇毒,狂犬蟲狼六畜所傷不可識者,二十年漏金瘡,中風,皆以此膏貼之,惡膿盡即瘥。止痛生肌,一貼不換藥,惟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膿再貼之,至瘥止。

生烏麻油(一斤)、黃丹(四兩)、蠟(四分)

上三味,以臘日前一日從午,納油銅器中微火煎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藥成,至午時出。惟男子合之。毋令小兒、女子、六畜等見。

治諸腫貼方:

紫葛(十分)、大黃(五分)、青木香(一分)、元參、白蘞、黃芩、黃連、榆白皮、升麻、由跋(各三分)、赤小豆(一合)

上十一味治下篩,以生地黃汁和如泥,敷腫上,干則易。無地黃汁以米醋和之。

松脂膏

治癰腫方。

松脂(一斤半)、豬脂(一合半)、黃芩、黃連、黃耆、大黃、當歸、芍藥、川芎

上八味㕮咀,合二脂,微火煎,三上三下,綿絞去滓,火炙敷紙上,隨腫大小貼之,日三易,即瘥。

又方、松脂(一斤)、豬脂(半斤)、白蠟(四兩)、大黃(一兩)、黃芩、黃連、黃柏、當歸、芍藥、川芎、細辛、白芷、防風、莽草、白蘞(各半兩)

上十五味㕮咀,先煎二脂、白蠟令烊,次納諸藥,煎三上三下,以綿及布絞,注水中為餅,取少許火炙之,敷油紙上貼瘡處。(《翼方》有黃耆一兩)。

青龍五生膏

治癰疽痔漏,惡瘡、膿血出,皆以此方導之。

生梧桐白皮、生桑白皮、生柏白皮、生青竹茹、生龍膽草(各五兩)、蜂房、蝟皮、蛇蛻皮(各一具)、雄黃、雌黃(各一兩)、蜀椒、附子、川芎(各五分)

上十三味㕮咀,以三年苦酒二斗浸一宿,於炭火上炙乾搗,下細篩,以豬脂二升半,微火煎令相得如飴,以新白瓷器盛著水中,隨病深淺敷之,並以清酒服如棗核大,日一。

治癰疽、痔漏、惡瘡、婦人妒乳、漆瘡方:

野葛、芍藥、薤白、當歸、通草(各二分)、附子(一分)

上六味㕮咀,醋浸半日,先煎豬脂八合,令煙出,納亂髮二分令消盡,下之待冷,又納松脂八分,蠟二分,更著火上和,次納諸藥煎令沸,三上三下,去滓,以故帛敷藥貼腫上,干即易。如春月去附子,其發須洗盡垢,不爾令瘡痛。

滅瘢膏

治諸色癰腫、惡瘡瘥後有瘢痕方。

安息香(一作女萎)、礬石、狼毒、羊躑躅、烏頭、附子、野葛、白芷、烏賊骨、皂莢、天雄、芍藥、川芎、赤石脂、大黃、當歸、莽草、石膏、乾地黃、地榆、白朮、續斷、鬼臼、蜀椒、巴豆、細辛(各一兩)

上二十六味搗末,用成煎豬脂四斤,和煎,三上三下,以好鹽一大匙下之,膏成須服者,與服。須摩者,與摩,勿近目處。忌妊娠人。若滅瘢,以布揩令傷敷之。若鼻中息肉,取如大豆納鼻中。如瘀血者,酒服如棗核大。痔漏者,以綿裹如梅子大納下部。中風者,摩患上取瘥。崩中亦納之。其滅瘢,取少許和鷹屎白敷之,取臘日合之神效。(《翼方》有礜石一兩)。

治膿潰後,瘡不合方:

燒鼠皮一枚為末,敷瘡孔中。

又方、熟嚼大豆敷之。

又方、炒烏麻令黑熟搗,敷之。

又方、牛屎敷之,干即易。

又方、燒破蒲席灰,臘月豬脂和,納孔中。

治癰癤久不瘥方:

用馬齒菜搗汁煎,敷之。

治癰潰後膿不斷,及為諸物刺傷瘡不瘥方:

石硫黃粉

上一味,取箸一莖,磓碎頭,少濕,納硫黃中以刺瘡孔,瘡瘥為度。

治癰肉中如眼,諸藥所不效者方:

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以火炙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以火炙之,如是三度,令附子之熱氣徹內即瘥。此法極妙。

練石散

治癰有堅如石核者,復大色不變,或作石癰方。

粗理黃石(一斤)、鹿角(半斤燒)、白蘞(三兩)

上三味,以醋五升,燒石赤納醋中不限數,以醋減半止,細搗末,以余醋和如泥,厚敷之,干即易,取消止,盡更合。諸漏及瘰癧,其藥悉皆用之。仍火針針頭破敷藥。又單磨鹿角、半夏末和敷之,不如前方佳也。

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生商陸根熟搗敷之,干即易,取軟為度。

又治濕漏諸癰癤。

又方、蜀桑根白皮陰乾搗末,烊膠,酒和藥敷腫,根即拔。

又方、莨菪子為末,醋和敷瘡,根即拔。

又方、蛇蛻皮貼之,經宿便瘥。

又方、櫟子一枚,以醋於青石上磨之,以塗腫上,干更塗,不過十度,即愈。

又方、梁上塵、葵根莖灰(等分)

上二味以醋和敷之,即瘥。

又方、當上灸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數乃佳。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曰石癰。

治惡毒腫或著陰卵,或著一邊,疼痛攣急,引小腹不可忍者,一宿殺人方:

取茴香草搗汁,飲一升,日三四服,滓敷腫上。冬月闕生者,根亦可用。

治風勞毒腫,疼痛攣急,或牽引小腹及腰髀痛方:

用桃仁一升研,以酒三升攪和,頓服之。厚衣被蓋令汗,不過三劑瘥。

治腳腫向上至腹,即殺人者方:

用赤小豆一斗,以水三斗煮令爛,出豆以汁浸腳至膝,每日一度,瘥止。若已入腹不須浸,但煮豆食之。忌鹽菜米麵等。渴飲汁,瘥乃止。

麻子小豆湯

治毒腫無定處,或赤色惡寒,或心腹刺痛煩悶者,此是毒氣深重所致方:

麻子、赤小豆(各五升)、生商陸(三升)、附子(二兩)、射干(三兩)、升麻(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四斗,先煮四味,取二斗半,去滓,次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去滓,取汁煮豆爛,其汁每服五合,日二夜一。當利小便為度,腫退即瘥,並食豆。

治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蓖麻子熟搗,敷之即瘥。

治諸瘡著白痂復發方:

大蒜、鼠屎、香墨(等分)

上三味為末,敷之日三。

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吞葵子一枚,不得多服。

又方、生椒末、釜下土(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塗之。(《翼方》有曲末,為三味)。

又方、狗頭骨、蕓薹子(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敷之。

又方、以鼠黏根葉貼之。

又方、雀屎水和敷之。

又方、燒葛蔓灰封上,自消。牛糞灰封之亦佳。

發背第三

(論一首、方十五首)

論曰: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有上世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於死。其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如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餅子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仍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法,諸發背未作大膿,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不住,瘥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當兩肩上發者。

凡服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隨便恣意取暖,稱已適情,必須遺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無發動之慮耳。

凡腫起背胛間,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也。禁房室、肉酒、面蒜。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

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

用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如薄泥,依腫作餅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中,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安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孔中得汁出瘥。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及諸腫毒方:

栝蔞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腫上,干即易。潰者,四面封之,已覺即封,從一日至五日令瘥。

治發背,背上初欲結癰方:

大黃、升麻、黃芩、甘草(各三兩)、梔子(三七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進。

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桂心(各二兩)、人參、川芎、厚朴、防風、甘草、白芷、桔梗(各一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絕。(《外臺》無防風、甘草、白芷)。

又方、治癰疽發背方。

蜀椒、乾薑、黃芩、人參(各二分)、桂心(一分)、白蘞、甘草、附子、防風(各一兩)、川芎(二兩)、小豆(一合半)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李根皮散

治癰疽發背及小小瘰癧方。

李根皮(一升)、栝蔞根、半夏(各五兩)、通草、白蘞、桔梗、厚朴、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當歸(各二兩)、葛根(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川芎(六兩)

上十五味治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從瘡中出,兼有三十餘癰癤,服此散瘥。

大內塞排膿散

治發背癰腫,經年瘥後復發,此因大風或結氣在內,經脈閉塞至夏月以來出攻於背,久不治,積聚作膿血為瘡內漏方。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乾薑(各一分)、甘草、石斛、人參、桂心、芍藥(各三分)、巴戟天、麥門冬、乾地黃、肉蓯蓉、遠志(各八分)、當歸、石葦、川芎(各四分)、附子(二分)、地膽、菟絲子(各三分)

上二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長服終身不患癰癤。

治發背方:

用亂髮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豬脂敷上,日四五度,亦治髮乳。(《救急方》云: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貼上,暖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三年醋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

又方、豬狗牙燒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

又方、燒古蚌灰,以雞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又方、飲鐵漿二升,取利,(見本論中)。

又方、蛇頭灰醋和敷,日三易。

又方、燒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易。

丹毒第四

(論一首、方三十八首)

論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塗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癢有腫,無定色。有白丹者,肉中腫起,癢而復痛,微虛,腫如吹狀,癮疹起也。有雞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粒狀,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體熱起,遇水濕搏之結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陰處。此雖小疾,不治令人至死。

升麻膏方

升麻、白薇(《肘後》作白蘞)、漏蘆、連翹、芒硝、黃芩(各二兩)、蛇銜、枳實(各三兩)、蒴藋(四兩)、梔子(四十枚)

上十味微搗,以水三升,浸半日,以豬膏五升煎,令水氣盡,去滓,膏成敷上。諸丹皆用之,及熱瘡腫上,日三。(《經心錄》無枳實,以治諸毒腫)。

升麻湯

治丹毒方。

升麻、漏蘆、芒硝(各二兩)、黃芩(三兩)、蒴藋(五兩)、梔子(二十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拓諸丹毒上,常令其濕,拓後須服飲並漏蘆湯方,並見前癰腫條中,服之立瘥。(《小品》用治丹疹,赤毒腫)。

丹方:

水苔、生蛇銜、生地黃、生菘菜(即蕓薹)、蒴藋菜、慎火草、五葉藤、豆葉、浮萍

以上取一味,單搗塗之。

大黃、梔子、黃芩、芒硝

以上取一味,下水和用。

上十三味或搗成末,單用一味立瘥。

又方、凡天下極冷,無過於藻菜,但有患熱毒腫並丹等,取渠中藻菜細切,熟搗敷之,厚三分,干即易。

治諸丹神驗方:

以蕓薹菜熟搗,厚封之,隨手即消。餘熱氣未愈,但三日內封之,瘥止。縱干亦封之不歇,以絕本。余以貞觀七年三月八日於內江縣飲多,至夜睡中覺四體骨肉疼痛,至曉頭痛目眩,額左角上如彈丸大腫痛,手不得近,至午時至右角,至夜諸處皆到,目遂閉合不得開,幾致殞斃,縣令周公以種種藥治不瘥,經七日余,自處此方,其驗如神,故疏之以傳來世云耳。

治五色油丹方(俗云油腫,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輕之):

縛母豬枕頭臥,甚良。

又方、牛屎塗之,干即易。

治赤流腫丹毒方:

取榆根白皮為末,雞子白和敷。(《翼方》又用雞子白和蒲席灰敷)。

又方、搗大麻子,水和敷之。

又方、煎羊脂摩之,得青羊脂最良。(《集驗》云:治人面目身體卒赤黑丹起,如疥狀,不治日劇遍身,即殺人也)。

治小兒丹毒方:

搗馬齒莧一握,取汁飲,以滓敷上。

又方、搗赤小豆五合,水和取汁,飲一合良。滓塗五心。

又方、濃煮大豆汁塗之良,瘥後亦無瘢痕。

又方、臘月豬脂,和釜下土敷之,干即易。

治小兒五色丹方:

用豬槽下爛泥敷之,干即易(《集驗》治卒赤黑丹)。

又方、搗蒴藋葉敷之。

又方、服黃龍湯二合,並敷患上佳。

治小兒白丹方:

燒豬屎灰,以雞子白和敷之良。

治小兒赤丹方:

搗蕓薹葉,汁服三合。滓敷上良(《翼》云:蕓薹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治小兒赤丹斑駁者方:

以唾和胡粉,從外向內敷之。

又方、銅鐵屎,以豬脂和敷之。

又方、以屋塵,臘月豬脂和敷之。

治小兒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以醋和豉研敷之。

又方、鯉魚血敷之,良。

又方、搗荏子敷之。

又方、豬屎水和,絞取汁,服少許良。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方:

赤小豆二升為末,以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即易便瘥。一切丹並用此方皆瘥。

又方、生麻油塗之。

治小兒骨火丹,其瘡見骨方:

搗大小蒜,厚敷之,著足踝者是。

治小兒殃火丹毒,著兩脅及腋下者方:

用伏龍肝為末,油和敷之,干則易。若入腹及陰,以慎火草取汁用之。

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皆赤色者方:

桑白皮切二升,以水二升,煮取汁,浴之良。

又方、燒李根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良。

治小兒朱田火丹,病一日一夜即成瘡,先從背起,漸至遍身,如棗大正赤色者方。

濃煮棘根汁洗之。已成瘡者,赤小豆末敷之。未成瘡者,雞子白和小豆末,敷之。

治小兒天灶火丹,病自髀間起,小兒未滿百日,陰頭赤腫血出方:

伏龍肝搗末,以雞子白和敷之,日三良。

又方、鯽魚肉(銼五合)、赤小豆末(三合)

上二味和搗,少水和,敷之良。

治小兒野火丹,病通身皆赤者方:

用油塗之。

治小兒茱萸丹,病初從背起,遍身如細纈,一宿成瘡者方:

用赤小豆為末,以粉之。如未成瘡者,雞子白和敷之。

治小兒廢灶火丹,初從足趺起,正赤色者方:

以棗根煮汁,沐浴五六度良。

癮疹第五

(論一首、方二十九首、灸法一首)

論曰:《素問》云: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之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瘙癢,皆由於此。又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啄,煩癢極者,重沓壟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亦如此。赤疹熱時即發,冷即止。白疹天陰冷即發。白疹宜煮礬石汁拭之,或煮蒴藋,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以治赤疹。或煮石南汁拭之良,餘一切如治丹方法。)

石南湯

治六十四種風,淫液走入皮中如蟲行,腰脊強直,五緩六急,手足拘攣,癮疹搔之作瘡,風屍身癢,卒面目腫起,手不得上頭,口噤不能言方(方見第八捲風懿篇中。此方但是癮疹,悉服之瘥)。

治風瘙癮疹,心迷悶亂方:

天雄、牛膝、桂心、知母(各四分)、栝蔞根、白朮(各五分)、防風(六分)、人參、乾薑、細辛(各三分)

上十味為末,酒服半錢匕,加至一匕為度。

治瘙癢皮中風虛方:

枳實(三升)、松葉(切一升)、獨活、蓯蓉、黃耆、秦艽(各四兩)、丹參、蒴藋(各五兩)

上八味㕮咀,以酒二斗浸六宿,每服二合,日二,稍加之。

又方、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每服一盞,日二。

又方、牛膝為末,酒下方寸匕,日三。並治骨疽癩病及㾦㿔。

又方、芥子為末,漿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白朮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兒患癮疹入腹,體腫強而舌乾方:

蕪菁子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風瘙癮疹方:

白朮(三兩)、戎鹽、礬石(各半兩)、黃連、黃芩、細辛、芎藭、茵芋(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良。

又方、馬藺子、蒴藋、礬石、茺蔚子、蒺藜子、茵芋、羊桃、扁竹(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漿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納礬石洗之,日三。

又方、蒴藋、防風、羊桃、石南、茵芋、芫花、蒺藜、礬石(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漿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礬石令小沸,溫浴之。

又方、蛇床子(二升)、防風(二兩)、生蒺藜(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拭患上,日三五遍。

治癮疹癢痛方:

大黃、升麻、黃柏、當歸、防風、芍藥、黃芩、青木香、甘草(各二兩)、楓香(五兩)、芒硝(一兩)、地黃汁(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芒硝令消,帛染拓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度。

治舉體癢痛如蟲齧,搔之皮便脫落作瘡方:

蒺藜子(三升)、蛇床子、茺蔚子(各二升)、大戟(一斤)、大黃(二兩)、礬石(三兩)、防風(五兩)

上七味㕮咀,以酒四升,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礬石,以帛染拭之。

治風瘙腫瘡癢在頭面,拓洗方:

大黃、芒硝(各一兩)、莽草(半兩,一云甘草三兩)、黃連(一兩半)、黃芩(二兩)、蒺藜子(五合)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以帛染拓洗之,日一度,勿近目。

治身體赤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起方:莽草(半兩)、當歸、芎藭、大戟、細辛、芍藥、芫花、川椒、附子、躑躅(各一兩)、豬膏(二升半)

上十一味㕮咀,酒漬一宿,豬膏煎之,候附子色黃膏成,去滓,敷病上,日三。

青羊脂膏

治風熱赤疹,搔之隨手作瘡方。

青羊脂(四兩)、甘草、芍藥(各三兩)、寒水石、白芷、白芨、黃芩、防風、黃耆、升麻(各四分)、竹葉(切)、石膏(各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先以水八升,煮石膏,竹葉,取四升,去滓,浸諸藥,以不中水豬脂二升合煎,膏成敷病上,良。

治癮疹,百療不瘥者方:黃連(切)、芒硝(各五兩)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半,去滓洗之,日四五度。

治風瘙癮疹,心迷悶亂方:巴豆二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故帛染汁拭之。大人小兒以意加減。

又方、礬石二兩為末,酒三升漬令消,以帛染拭病上。

又方、吳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帛染拭病上。

治風瘙癮疹方、酪和鹽熟煮摩之,隨手即消,良。

又方、石灰淋取汁洗之,良。

又方、白芷根葉煮汁洗之。

治癮疹百療不瘥者方:景天一升,一名慎火草,細搗取汁敷上,熱炙手摩之,日三度,瘥。

治暴氣在表攻皮上癮疹作瘡方:

槐枝葉煮洗之。

治小兒患癮,疹八腹,體腫強而舌乾方:蠶沙二升,水二升煮,去滓,洗之,良。

又方、車前子為末,粉之,良。

又方、鹽湯洗過,以蓼子挼敷之。

又方、灸曲池二穴,小兒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瘭疽第六

(論一首十四條、方九十三首、灸法四首)

論曰:瘭疽者,肉中忽生點子如豆粒,小者如黍粟,劇者如梅李,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狀不定,有根不浮腫,痛傷之應心,根深至肌,經久便四面悉腫疱,黯熟紫黑色,能爛壞筋骨。若毒散,逐脈入臟殺人。南人名為拓著毒厚肉處,即割去之。亦燒鐵烙之,令焦如炭。或灸百壯。或飲葵根汁,或飲藍青汁,若犀角汁及升麻汁、竹瀝黃龍湯等諸單方治,專去其熱取瘥。其病喜著十指,故與代指相似,人不識之,呼作代指,不急治,亦逐脈上入臟殺人。南方人得之,皆斬去其指。初指頭先作黯疱,後始腫赤黑黯,瘮痛入心是也。

代指者,先腫焮熱痛,色不黯,緣爪甲邊結膿。劇者,爪皆脫落。此謂之代指病也。但得一物,冷藥汁拓漬之佳。若熱盛服漏蘆湯,(方見本卷癰疽門)及拓漬之。敷升麻膏(方見本卷丹毒門)亦可。針去血,不妨洗漬塗膏也。復有惡肉病者,身上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長,推出如牛馬乳,上如雞冠狀,不治自長出不止,亦不痛癢,此由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變成此疾,治之宜服漏蘆湯,外燒鐵烙之,日日為之,令焦盡,即以升麻膏敷上,積日乃瘥。

又有赤脈病者,身上忽有赤脈絡起隴聳如死蚯蚓之狀,視之如有水在脈中,長短皆逐脈所處,此由春冬受惡風入絡脈中,其血肉瘀所作也,宜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及竹瀝等治之。刺去其血仍敷丹參膏(方見本卷癰疽門)。亦用白雞屎塗之良。

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粒,皮肉疼痛壯熱惡寒是也。與諸瘡根瘰癧結筋相似。其瘡根瘰癧因瘡而生,是緩無毒。惡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煩悶殺人,皆由冬月受溫風,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氣結成此毒也。但服五香湯主之(方見本卷癰疽門)。又以小豆末敷之,亦煮湯漬時時洗之,消後以丹參膏敷之,令余核盡消。凡惡核初似被射工毒無常定處,多惻惻然痛,或時不痛。人不痛者即不憂,不憂則救遲,救遲則殺人,是以宜早防之。尤忌食雞、魚、豬、牛、馬、驢等肉。其疾初如粟米,或似麻子,在肉裡而堅似疱,長甚速。初得多惡寒,須臾即短氣,取吳茱萸半斤作末,水一升和,絞取汁,頓服,以滓敷上,須臾服此汁,令毒散止,即不入腹也。入腹即致禍矣,切慎之。

凡㾫病喜發四肢,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足,喜從腨起至踝,亦如編繩,故云㾫病也。發於腎,喜著腋之下,皆由久勞熱氣盛為濕涼所折,氣結筋中成此病也。若不急治,其久潰膿,亦令人筋攣縮也。若不消潰,其熱氣不散,多作趺病,漏蘆湯主之。瀉後鋒針數針去惡血,氣針瀉其根,核上敷小豆末,取消為度。又用治丹法治之。又用治癰三味甘草散敷之(無方)。若潰,敷膏散一如癰法。

惡核㾫病瘭疽等,多起嶺表,中土鮮有,南方人所食雜類繁多,感病亦復不一,仕人往彼深須預防,防之無法,必遭其毒,惟五香湯、小豆散(即麻子小豆散,本卷癰疽門),吳茱萸皆其要藥。

凡附骨疽者,以其無破(《外臺》作故)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喜著大節解中,丈夫、產婦喜著䏶中,小兒多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覺痛不得動搖,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漸急,洪腫如肥狀是也。小兒才手近便大呼,即是肢節有痛候也。大人緩著者,先覺肌烘烘然,經日便覺痛痹不隨。小兒四肢不能動搖,亦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若有肌烘烘處,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腫不至潰,體皆有青黯,大人亦有不別,呼為賊風風腫,不知是疽也。凡人身體患熱,當風取涼,風入骨解中,風熱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鳴,又夏秋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而作此疾。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小兒未知取風冷,何故而有此疾?由其血盛肌嫩為風折之,即使凝結故也。凡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

凡賊風,其人體卒無熱,中暴風冷,即骨解深痛不廢轉動,按之應骨痛,久即結痛,或結瘰癧,其附骨疽久即腫而結膿,以此為異。若治附骨作賊風,則增益病深膿多。若治賊風作附骨,則加風冷,遂成瘰癧偏枯攣曲之疾也。療之之效,皆在善始耳。此非天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若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但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四體乍寒乍熱,小便赤,大便澀而無汗,若得下卻熱並開發腠理,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凡賊風,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亦不乍寒乍熱,覺身體索索然,冷欲得熱熨,痛處即小寬,時復有汗出,此為賊風證也。宜針灸熨爆。服諸治風藥即愈(方見第八卷諸風門中)。

又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上生瘭漿,如火灼處,名曰風熱毒,治之一如丹法。

又有洪燭瘡,身上忽生瘭漿,如沸湯灑。劇者遍頭面,亦有胸脅腰腹腫緩,通體如火湯灼瘭起者是也。治之法,急服漏蘆湯下之,外以升麻膏敷之。其敷升麻膏若無效,一依敷丹方。

凡熱瘡起,便生白膿黃爛,瘡起即淺,但出黃汁名肥瘡。

浸淫瘡者,淺,搔之,蔓延長不止。瘙癢者,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者是也。

瘑瘡者,初作亦如肥瘡,喜著手足,常相對生,隨月生死,痛癢坼裂,春夏秋冬隨瘥劇者是也。

有久癰余瘡,敗為深疽者,在腨脛間喜生瘡中水惡露寒凍不瘥,經年成骨疽,亦名胻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汁出,百藥不瘥,汁潰好肉處皆虛腫,亦有碎骨出者,可溫赤龍皮湯漬(方見二十三卷腸癰篇)。夏月日日洗,冬月四日一洗。青肉多可敷白䕡茹散(方見本卷癰疽門中)。食去惡肉,可三日一敷之止。後長敷家豬屎散(方見本卷癰疽門),得瘥止。取豬屎燒灰作末如粉,至瘡中令滿,白汁出吮去,隨更敷之瘥止。若更青肉,復著白䕡茹散,如前法家豬屎散取平復。

凡骨疽百藥不瘥者,可瘡上以次灸之,三日三夜便瘥。如瘡不瘥,瘥而復發,骨從孔中出者,名為骨疽,取先死烏雌雞一隻,去肉取骨,熬焦如炭,取三家牛棓木刮取屑,三家甑箄各一兩,皆燒成灰,合導瘡中碎骨,當出數片瘥。

治瘭疽秘方:

射干、甘草、枳實、升麻、乾地黃、黃芩(各八分)、麝香(二分)、前胡(三分)、犀角(六分)、大黃(十分)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下大黃一沸,去滓,納麝,分三服,瘥止。亦不限劑數(《外臺》無黃芩)。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瘥後復發方:

黃耆(六分)、升麻(四分)、款冬花(二分)、附子、苦參(《範汪》無)、赤小豆(各一分)

上六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稍加,日三服。

豬蹄湯

治瘭疽諸疽,十指頭焮赤癢痛方。

白芷、大黃、芎藭、黃芩、黃連、甘草、細辛、藁本、當歸、藜蘆、莽草(各一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先煮豬蹄一具,取一斗煮藥,取五升浸瘡,即瘥。

又方、灶屋塵、灶突塵、釜下土(各一斤)

上三味合研令勻,以水一斗煮三沸,取汁洗,日三四度。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方:

又方、剝去瘡痂,以溫醋泔清洗之,以胡燕窠和百日男兒屎如膏,敷之。

又方、臘月糖晝夜連浸數日,乃愈。

鯽魚(一枚,長三寸者)、亂髮(如雞子大)、豬脂(一升)

上三味,煎為膏敷之。

治瘭疽浸淫多汁,日漸大方:

黃連(二兩)、胡粉、甘草、䕡茹(各二分)

上四味治下篩,以粉瘡上,日三四度。

又方、青木香、滑石、龍骨(各三兩)、胡粉(一兩)、米粉(一升)

上五味為末,稍粉病上,日三。

又方、蕪菁子熬搗碎,帛裹展轉敷上良。

又方、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又方、酒和麵敷之。

又方、以豬膽敷之良。

又方、亂髮灰服方寸匕,日三。亦治發背。

又方、蕓薹菜煮取汁一升服之,並食干熟蕓薹數頓,少與鹽醬。冬月研子,水和服之。

又方、枸杞根並葵根葉煮汁,煎令如飴,隨意服之。

治疽潰後方:

以鹽湯洗拭了,燒皂莢灰粉上,良。

又方、牛耳中垢敷之良。

又方、梁上塵和車𨊧中脂敷之。

又方、生麻油滓,綿裹布瘡上,蟲出。

又方、以沸湯灌瘡中三四遍(湯一作餳)。

治疽似癰而小有異,膿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滿者方:

用蕓薹熟搗,濕布袋盛之,埋熱灰中更互熨之,不過二三度安瘥,冬用乾者。

又方、皂莢煎湯洗瘡拭乾,以柏皮為末敷,勿令作痂。

治風疽方(凡腳腨及曲䐐中癢,搔則黃汁出是也,灸法見後):

以青竹筒一枚,徑一寸半,長三尺,中著大豆一升,以糠、馬屎二種燒取火,當竹筒中燒之,以器承兩頭取汁,先以泔清和鹽,熱洗瘡了,即塗豆汁,不過三度,極效。

又方、嚼胡麻敷,以綿裹之,日易神良。

治石疽,狀如痤癤而皮厚方:

搗穀子敷之。亦治金瘡。

治久癰瘡敗,壞成骨疽方:

用龍骨末,粉瘡四面,厚二分。以膏著瘡中,日二易。蟲出如發,盡愈。膏方如下。

大蝦蟆(一枚自死者)、亂髮(如雞子大)、豬脂(一斤)

上三味,取二味納脂中煎,略消盡,下待冷,更納鹽一合攪和,充前用。

治瘡久不瘥,瘥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名骨疽方:

以豬膽和楸葉搗,封之。

又方、搗白楊葉末,敷之。

又方、搗蕪菁子敷之,帛裹,日一易。

又方、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二尺,取乾雞屎二升,以艾及荊葉搗碎,和雞屎令可燃火,坑中燒之,令煙出,納疽於坑中熏之,以衣擁坑口,勿泄氣,半日當有蟲出,甚效。

治附骨疽方:

槲皮燒為末,飲服方寸匕。

又方、新剝鼠皮如錢孔大,貼腫上,即膿出。已潰者,取豬脊上脂,貼之。

治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方:

灸踝骨中央數十壯,或至百壯。

治久疽方:

用鯽魚一枚,破腹勿損,納白鹽於腹中,以針縫之,入銅器中火上煎,令乾作末,敷疽瘡中。無膿者,以豬脂和敷上,小痛毋怪也,十日瘥。

又方、灸間使後一寸,隨年壯,立瘥。

苦瓠散

治浸淫瘡方(瘡表裡相當名浸淫瘡)。

苦瓠(一兩)、蜂房、蛇蛻(各半兩)、大豆(半合)、梁上塵(一合)

上五味治下篩,以粉為粥和敷紙上,貼之,日三。(《古今錄驗》無大豆。)

又方、煎餅乘熱拓之。亦治細癬。

又方、豬牙車骨年久者,槌破燒令脂出,熱塗之。

又方、苦楝皮若枝,燒作灰敷上,乾者以豬脂和塗之。並治小兒禿瘡及諸惡瘡。

治瘑瘡方:

用醋一升溫令沸,以生薤一把納中,封瘡上,瘥為度。

又方、搗桃葉和鯉魚鮓糝封之。亦可以鮓敷上。

又方、炒臘月飴糖敷之。

又方、燒故履係為末,敷之。

又方、燒松根取脂塗之。

治燥瘑方:

用醋和灰塗之。

又方、以熱牛屎塗之。

治濕瘑方:

燒乾蝦蟆和豬脂敷之。

治瘑疥百療不瘥方:

楝實(一升)、桃皮、苦參、地榆根(各五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洗之,日一度。治久瘑疥濕瘡,浸淫日廣,癢不可堪,搔之黃汁出。

瘥後復發方:

用羊蹄根淨去土,細切,熟熬,以醋和,熟搗,洗淨瘡敷上,一時頃,以冷水洗之,日一度。又陰乾作末,癢時搔則汁出,以粉之,又以生蔥根揩之。(《千金翼》無蔥字。)

治一切腨瘡(凡腳腨及曲䐐中癢,搔則黃汁出,是名風疽):

灸足大指歧間二七壯。

又灸大趾頭亦佳。

治諸瘡因風致腫方:

燒白芋灰溫湯和,厚三分敷瘡上,干即易,五六度瘥。

又方、櫟根皮三十斤銼,以水三斛,煮令熱,下鹽一把,令的的然熱浸瘡,當出膿血,日日為之瘥止。

治惡露瘡方:

搗薤葉敷瘡口,以大艾炷灸藥上,令熱入內即瘥。

治惡瘡方:

礬石、松脂、亂髮、蠟(各二分)、豬膏(四兩)

上五味煎發候消,納礬石,次納松脂,次納蠟,去滓,先刮洗瘡令淨,然後用藥塗之,日二三。不痛久瘡,時愈新瘡、遲愈瘑、疥、癢瘡、頭禿者,皆即愈生髮。

又方、燒扁竹灰和楮白汁塗之。

又方、羊屎、麻根燒煙斷膏和封上。有汁者,干敷之。

又方、以面一升作餅大小覆瘡,灸上令熱,汁出盡瘥。

治惡瘡似火爛洗湯:

用白馬屎曝乾,以河水和煮十沸,絞出汁洗之。

治惡瘡,其大如錢,名曰馬疥瘡:

以水漬自死蛇一頭,令爛去骨,以汁塗之,隨瘥。

治惡瘡十年不瘥似癩方:

蛇蛻皮一具燒為末下篩,豬脂和敷。醋和亦得。

又方、苦瓠一枚,碎煮汁洗之,日三度。又煎以塗癬甚良。當先以泔淨洗乃塗,三日瘥。

又方、燒猳豬屎敷之。

又方、鹽湯洗搗地黃葉貼之。

又方、燒莨菪子為末敷之。

又方、燒鯽魚灰和醬清敷之。

烏膏

治惡瘡方。

雄黃、雌黃、芎藭、升麻、烏頭、防己、竹灰、黃連、黃柏、水銀(各二兩)、胡粉(一分)、蠟(三兩)、杏仁(三十枚)、巴豆(二十枚)、松脂、亂髮(各一雞子大)

上十六味㕮咀,以豬膏三升急煎,令發消,去滓,停小冷,入真珠三錢匕,攪令相得以敷之。凡用膏,先淨洗瘡拭乾,乃敷上,敷訖以赤石脂、黃連散粉之。(《翼方》無竹灰、水銀、蠟。)

治種種諸瘡不愈者方:

水銀(一兩)、黃連(二兩)、經墨(三分)

上三味治下篩,以不中水豬脂和敷上,不過二三度瘥,神良。若欲多作任人,水銀大須熟研。其藥惟不治金瘡。

治反花瘡並治積年諸瘡方:

取牛蒡根熟搗,和臘月豬脂封上,瘥止。並治久不瘥諸腫、惡瘡、漏瘡等,皆瘥。

又方、取馬齒菜搗封上,瘥止。

又方、取蜘蛛膜貼上,數易之,瘥止。

治身瘡及頭瘡不止方:

取菖蒲為末,敷上,日三夜二。

治瘡久不瘥者方:

蕪荑、藜蘆(各一兩)、薑黃、青礬、雄黃(各一分)、苦參、沙參(各三兩)、附子(一枚)

上八味治下篩,先以鹽汁洗瘡,去痂,干拭敷上,小兒一炊久剝去之,大人半日才剝,再敷,不過三四度愈。

治諸瘡久不瘥,並治六畜方:用棗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數洗取愈。

治代指方:

用甘草二兩㕮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漬之。

又方、以唾和白硇砂,搜面作碗子,盛唾,次著硇砂如棗許,以爪指著中,一日瘥。

又方、以毛雜黃土作泥,泥指上,厚五分,納煻灰中煨之,令熱可忍,泥干即易,不過數度瘥。

又方、刺指熱飯中二七遍。

又方、以麻沸湯漬之即愈。

又方、單煮地榆湯漬之半日。

又方、取薑黃、蔥葉煮沸漬之。

又方、以蜀椒四合,水一升,煮三沸漬之。

又方、先刺去膿血,炙魚鮓皮令溫,以纏裹周匝,痛止便愈。

治指痛欲脫方:

豬脂和鹽煮令消,熱納指中,一食久住。(《翼方》和乾薑。)

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方:

用醬清和蜜,溫塗之。

又方、灸指端七壯,立瘥。

治手足指逆臚方(此緣厠上搔頭所致):

還坐厠上以指倒捋二七下,即瘥。

又方、真珠(一分)、乾薑(二分)

上二味搗,以粉瘡上,日三。

治手足皴裂逆臚代指方:

酒搦豬胰洗之,慎風冷。

治冬月冒涉凍凌面目手足皴瘃,及治熱痛欲瘃方:

用麥窠煮令濃,熱洗之。

治凍指瘃欲墮方:

用馬屎三升,以水煮令沸,漬半日愈。

治手足皴劈硬裂,血出疼痛方:

用豬脂著熱酒中洗之。

治手足皴痛方:

煮茄根洗之。

又方、芎藭(三分)、蜀椒(二分)、白芷、防風、鹽(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煎取濃塗之。或豬脂煎更良。

治屍腳方(凡人腳無冬夏常拆裂者是):

用雞屎一升,水二升,煮數沸,停小冷,漬半日,瘥止。亦用馬屎。忌踏、酒、吐及婦人穢血。

又方、熔膠,膠干,以故帛貼上。

治割甲侵肉不瘥方:

以硇砂、礬石為末裹之,以瘥為度。

又方、搗鬼針草苗汁,鼠黏草根和臘月豬脂敷之。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