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針灸上

◄◄ 回「備急千金要方」總目錄

目次

卷二十九、針灸上

(凡七類)

明堂三人圖第一

(仰人十四門伏人十門、側人六門)

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並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預備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矇昧,孔穴出入,莫測經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鳩集今古名醫《明堂》,以述針灸經一篇,用補私闕,庶依圖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居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新撰為定云爾。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為圖,人身長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馬六尺為步,即江淮吳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圖之於後亦睹之便令瞭然。仰人二百八十二穴,揹人一百九十四穴,側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單穴四十八名,雙穴三百一名。

仰人明堂圖(四門、一百五十七穴內三十二穴單,一百二十五穴雙)

仰人頭面三十六穴遠近法第一

頭部中行,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百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心中。頭第二行,五處,在頭上去上星旁一寸半。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不灸。(一本言:一寸半。)、頭第三行,臨泣,在目上眥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目窗,在臨泣後一寸。正營,在目窗後一寸。正面部中行,神庭,在髮際直鼻,不刺。素髎,在鼻柱端。水溝,在鼻下人中。兌端,在唇上端。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承漿,在頤前下唇之下。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面部第二行,曲差,挾神庭旁一寸半,在髮際。攢竹,在眉頭陷中。精明,在目內眥外。巨髎,挾鼻旁八分直瞳子。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禾髎,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面部第三行,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灸。四白,在目下一寸。地倉,挾口旁四分。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面部第四行,本神,挾曲差旁一寸半,在髮際。(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絲竹空,在眉後陷中,不灸。瞳子髎,在目外去眥五分,(一名太陽,一名前關。)、面部第五行,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半,不灸。顴髎,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取之。一名客主人。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則閉。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

胸部中央直下七穴遠近法第二

天突,在頸結喉下五寸宛宛中。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部第二行六穴遠近法第三

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彧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墟,或作牆。)、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三行六穴遠近法第四

氣戶,在巨骨下挾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乳中,禁不灸刺。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四行六穴遠近法第五

雲門,在巨骨下挾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中府,在雲門下一寸。(又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遠近法第六

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刺。巨闕,在鳩尾下一寸。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去蔽骨三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臍中,禁刺。陰交,在臍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不灸。關元,在臍下三寸。中極,在臍下四寸。曲骨,在橫骨之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

腹第二行十一穴遠近法第七

幽門,在巨闕旁半寸陷中。(又心臟捲雲:挾巨闕兩邊相去各一寸。)、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陰都,在通谷下一寸。石關,在陰都下一寸,(一名石闕。)、商曲,在石關下一寸,(一名高曲。)、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臍旁各五分。中注,在肓俞下五分。四滿,在中注下一寸。(肺臟捲雲:挾丹田。)、氣穴,在四滿下一寸。(《婦人方》上捲雲:在關元左邊二寸是。右邊二寸,名子戶。)、大赫,在氣穴下一寸。(腎臟捲雲:在屈骨端三寸。)、橫骨,在大赫下一寸。(腎臟捲雲:名屈骨,在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和卻月中央是。)

腹第三行十二穴遠近法第八

不容,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相去四寸,、承滿,在不容下一寸。梁門,在承滿下一寸。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太一上。太一,在關門下一寸。滑肉門,在太一下一寸。天樞,一名長溪,去肓俞一寸半,直臍旁二寸。(脾臟捲雲:名長谷,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外陵,在天樞下半寸,大巨上。大巨,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長溪下二寸。水道,在大巨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外臺》作三寸。)、氣衝,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

腹第四行七穴遠近法第九

期門,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半,上直兩乳。日月,在期門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大橫,在腹哀下二寸,直臍旁。(《甲乙》云:三寸。)、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府舍,在腹結下三寸。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

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

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大泉,在手掌後陷者中。(此即太淵也。避唐祖名,當時改正,今存此名不改,恐後人將為別是一穴。)經渠,在寸口陷者中,不可灸。列缺,在腕上一寸半,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孔最,在脘上七寸,手太陰郄也。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天府,在腋下三寸,不灸。臑會,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甲乙經》云:此穴在肩部。《外臺》屬大腸。《銅人經》屬三焦。)

手厥陰心主經八穴第十一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勞宮,在掌中央動脈。大陵,在掌後兩骨間。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外臺》作五寸。)手心主絡別走少陽。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外臺》云:去內關五寸,手厥陰郄也。)曲澤,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天泉,在腋下二寸,舉腋取之。

手少陰心經八穴第十二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少府,在手小指大節後陷者中,直勞宮。(大節,一作本節。)、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者中。陰郄,在掌後動脈中,去腕半寸,手少陰郄也。通里,在腕後一寸,手少陰絡別走太陽。靈道,在掌後一寸半。少海,在肘內廉節後陷中。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骨。

足太陰脾經十一穴第十三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大都,在足大趾內本節後陷中。(肝臟捲雲:在足大趾本節內側白肉際。)、太白,在足大趾內側,核骨下陷中。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三陰交,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漏谷,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太陰絡。(《銅人經》云:亦名太陰絡。)、地機,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足太陰郄也。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一作三寸。)、箕門,在魚腹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

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十四

歷兌,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谷,在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衝陽,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豐隆,在外踝上八寸,足陽明絡別走太陰。下廉,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條口,在下廉上一寸。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犢鼻,在膝臏下骭上,挾解大筋中。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伏兔,在膝上六寸,不灸。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或云三寸),足陽明郄也。

伏人明堂圖(十門一百五穴內十六穴單,八十九穴雙)

伏人頭上第一行五穴遠近法第一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不灸。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不灸。喑門,在項後髮際宛宛中。不灸。

頭上第二行三穴遠近法第二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絡卻,在通天後一寸半。天柱,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

頭上第三行三穴遠近法第三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承靈,在正營後一寸半。腦空,在承靈後一寸半,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一名顳顬。

伏人耳後六穴遠近法第四

顱息,在耳後青脈間。瘛脈,在耳本雞足青脈。不灸。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至陽,在第七椎下節間。筋縮,在第九椎下筋間。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長強,在脊骶端。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遠近法第六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對乳引繩度之。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膈俞,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一云:在椎節中。)、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輸是脾穴。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兩旁。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中。中髎,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會陽,在陰尾骨兩旁。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遠近法第七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譩譆,在肩膊內廉,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外臺》作十椎下。)、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外臺》作十一椎。)、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外臺》作九椎下。)、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手少陽三焦經十七穴遠近法第八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中渚,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陽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外關,在腕後二寸陷中,手少陽絡別走心主。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手少陽郄也。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刺。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天井,在肘後外大骨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清冷泉,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泉,一作淵。)、消濼,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外臺》屬小腸經。)、臑俞,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下。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應手痛。

手太陽小腸經九穴遠近法第九

少澤,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之下陷中。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也。支正,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外臺》在三焦經。)

足太陽膀胱經十七穴遠近法第十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申脈,陽蹺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金門,在足外踝下陷中。一名:關梁。足太陰郄也。僕參,一名:安耶,在足跟骨下陷中。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承山,一名:魚腹,一名傷山,一名肉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飛揚,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陽。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腨中央陷中。不刺。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三寸。委中,在膕中央,約紋中動脈。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足得之。扶承,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紋中。(一云:尻臀下橫紋中。)、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側人明堂圖(六門共八十七穴雙)

側人耳頸二十穴遠近法第一

頷厭:在曲周顳顬上廉。懸顱,在曲周顳顬中。懸釐,在曲周顳顬下廉。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寸。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角孫,在耳廊中間,開口有空。和髎,在耳前兌發下動脈。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聽會,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天容,在耳下曲頰後。天牖,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缺盆,在肩上橫骨陷中。扶突,在氣舍後一寸半。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陷中。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人迎,在頸大脈應手,挾結喉旁,以候五臟氣。不灸。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一本水突在曲頰下一寸近後。)、氣舍,在頸直人迎挾天突陷中。

側脅十穴遠近法第二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紋外,直臍季肋端。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中風捲云: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大包,在泉腋下三寸。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天池,在乳後一寸,腋下著肋直腋撅肋間。

側人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遠近法第三

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偏歷,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溫溜,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陽明郄也。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在三里下一寸。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曲池,在肘後轉屈肘曲骨之中。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五里,在肘上行向里大脈中,不刺。臂臑,在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秉風,挾天髎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肩髃,在肩端兩骨間。(脈極篇云: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在解宛宛中。《外臺》名扁骨。)、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遠近法第四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前伏人門,耳後穴,一名竅陰。)、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間本節前。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不灸。臨泣,在足小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付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陽輔,在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陽郄也。少陽所生。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髎陽維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一本云:踝上三寸。)、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關陽,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一本云:關陵。)、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環跳,在髀樞中。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行間,在足大趾間動應手陷中。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陷中。)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中郄,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值。一名中都。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中,足厥陰郄也。(《甲乙》《銅人經》云:二寸。《甲乙》又以中郄為厥陰郄。)、曲泉,在膝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五里,在陰廉下二寸。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

足少陰腎經十一穴遠近法第六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肝臟捲雲:在腳心大趾下大筋。)然谷,一名:龍泉,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婦人方》上捲雲: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大鐘,在足跟後沖中,足少陰絡別走太陽。水泉,在大溪下一寸,內踝下,足少陰郄也。照海,陰蹺脈所生,在足內踝下。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交信,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築賓,在內踝上腨分中。陰谷,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以上三人圖,共三百四十九穴。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上)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輸。所過為源。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春取滎。夏取輸。季夏取經。秋取合。冬取井。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滎,注於大泉為輸,過於列缺為源,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於中衝為井,心包絡脈也。流於勞宮為滎,注於大陵為輸,過於內關為源,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又心,出於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滎,注於神門為輸,過於通里為源,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滎,注於三間為輸,過於合谷為源,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液門為滎,注於中渚為輸,過於陽池為源,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滎,注於後溪為輸,過於腕骨為源,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下)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滎,注於陷谷為輸,過於衝陽為源,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於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滎,注於臨泣為輸,過於丘墟為源,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滎,注於束骨為輸,過於京骨為源,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滎,注於太白為輸,過於公孫為源,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肝,出於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滎,注於太衝為輸,過於中封為源,行於中郄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於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滎,注於太谿為輸,過於水泉為源,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

針灸禁忌法第三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素問》云: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乘車來者,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嘔吐。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死。刺趺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流脈,不幸為盲。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頭中腦戶,入腦即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血出多者即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足少陽脈,重虛出血,舌難以言。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腨腸內陷,為腫。刺目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神庭,禁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臍中,禁不可刺。左角,刺不可久留。雲門:刺不可深。(今雲門多忌不刺,宜詳悉之。)、五里,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經》伏兔刺入五分。)、三陽絡,禁不可刺。復溜,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乳中,禁不可刺。鳩尾,禁不可刺。

灸禁忌法: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

腦戶,禁不可灸。暗門,禁不可灸。

風府,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

下關,耳中有干適低,無灸。耳門,耳中有膿乃適低,無灸。人迎,禁不可灸。陽關,禁不可灸。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瘛脈,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白環俞,禁不可灸。氣衝灸之,不幸不得息。淵腋灸之,不幸生膿蝕。天府,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伏兔,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鳩尾,禁不可灸。

五臟六腑變化旁通訣第四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俱知。今纂集相附,以為旁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造次可見矣。

五臟:腎(水一)、心(火二)、肝(木三)、肺(金四)、脾(土五)

六腑:膀胱、小腸、膽、大腸、胃、三焦

五臟經:足少陰、手少陰、足厥陰、手太陰、足太陰

六腑經: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

五臟脈:沉濡、洪盛、弦長、浮短、緩大

五臟斤兩:一斤二兩(又云:一斤一兩)、十二兩(三毛七孔)、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二斤三兩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斗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里)、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唇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咸、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咸、辛

五惡(味之惡:)甘、咸、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五畜:豕(《外臺》云:豕鼠)、羊(《外臺》云:蛇、馬)、雞(《外臺》云:虎、兔)、犬(《外臺》云:猴、雞)、牛(《外臺》云:龍、羊、犬、牛)

五穀:大豆、麥、麻、稻(黃黍)、稷

五果:慄、杏、李、桃、棗

五菜:藿、薤、韭、蔥、葵

論曰:假令人腎、心、肝、肺、脾為臟,則膀胱、小腸、膽、大腸、胃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爾觸類長之,他皆仿此。(《外臺》續添二十三條,本非《千金》之舊,今更不附入。)

用針略例第五

夫用針刺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夫為針者,不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順逆之氣。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絡。

東方甲乙木,主人肝、膽、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腸、血脈、神。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腸、皮毛、魄。北方壬癸水,主人腎、膀胱、骨髓、精、志。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

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憂也。所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謂愚人妄針必死,不能起生人也。又須審候與死人同狀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雖聖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國也。故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凡愚人貪利,不曉於治亂存亡,危身滅族,彼此俱喪,亡國破家,亦醫之道也。

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呼吸應江漢,補瀉校升斗,經緯有法則,陰陽不相干,震為陽氣始(火生於寅,)兌為陰氣終(戊為土墓,)坎為太玄華(冬至之日夜半,一陽爻生。)離為太陽精(為中女之象,)欲補從卯南(補不足地戶至巽為地虛,)欲瀉從酉北(天門在乾。)針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針出隨月光(從申向午,午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氣以調營衛,用以將息之,是曰:隨身寶。凡用鋒針針者,除疾速也,先補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隨師而將息之。刺急者,深納而久留之。刺緩者,淺納而疾髮針。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淺納而久留之。刺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順逆久留之,疾出之,壓其穴,勿出其血。諸小弱者,勿用大針,然氣不足宜調以百藥。餘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久疾也。火針亦用鋒針,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有損於人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脘,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癥塊當停針轉動須臾為佳。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下針一宿發熱惡寒,此為中病,勿怪之。

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裡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身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為一夫,又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凡《經》云: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於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灸法,有百壯者,有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仍須准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凡初生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凡灸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灸之生熟法,腰以上為上部,腰以下為下部,外為陽部榮,內為陰部衛,故臟腑周流,名曰:經絡。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氣在腰,老嫗四十以上,氣在乳,是以丈夫先衰於下,婦人先衰於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外氣務生,內氣務熟,其餘隨宜耳。頭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不得亂,灸過多傷神,或使陽精玄熟,令陰魄再卒。是以灸頭正得滿百。脊背者,是體之橫梁,五臟之所繫著,太陽之會合。陰陽動發冷熱成疾,灸太過熟大害人也。臂腳手足者,人之枝幹,其神繫於五臟六腑,隨血脈出,能遠近採物,臨深履薄,養於諸經,其地狹淺,故灸宜少,灸過多即內神不得入,精神閉塞,痞滯不仁,即臂不舉,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臟之內為性,貪於五味無厭成疾,風寒結痼,水穀不消,宜當熟之。然大杼、脊中、腎俞、膀胱八髎,可至二百壯。心主手足太陰,可至六七十壯,三里、太谿、太衝、陰陽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壯。腹上下脘、中脘、太倉、關元,可至百壯。若病重者,皆當三報之,乃愈病耳。若治諸沉結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諸陰陽風者,身熱脈大者,以鋒針刺之,間日一服之。若治諸邪風鬼疰,痛處少氣,以毫針去之,隨病輕重用之,表針內藥,隨時用之,消息將之,與天同心,百年永安,終無橫病,此要略說,非賢勿傳秘之。凡微數之脈,慎勿可灸,傷血脈焦筋骨。凡汗以後,勿灸,此為大逆,脈浮熱甚,勿灸。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生,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一準耳,其溫病隨所著而灸之,可百壯余,少至九十壯。大杼、胃脘可五十壯。手心主、手足太陽可五十壯。三里、曲池、太衝可百壯,皆三報之,乃可愈耳。風勞沉重,九部盡病,及毒氣為病者,不過五十壯,亦宜三報之。若攻臟腑成心腹痛者,亦宜百壯。若卒暴病鬼魅所著者、灸頭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其少不減三、五、七、九壯。凡陰陽濡風口喎僻者,不過三十壯,三日一報,報如前。微者三報,重者九報,此風氣濡微細入,故宜緩火溫氣,推排漸抽以除耳。若卒暴催迫,則流行細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緩火。凡諸虛疾,水穀沉結流離者、當灸腹、背,宜多,不可過百壯。大凡人有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皆須急灸療,慎勿忍之停滯也。若旺相者,可得無他,不爾漸久後,皆難愈,深宜知此一條。凡入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

太醫針灸宜忌第七

論曰: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今具如下。木命人,行年在木,則不宜針及服青藥。火命人,行年在火,則不宜汗及服赤藥。土命人,行年在土,則不宜吐及服黃藥。金命人,行年在金,則不宜灸及服白藥。水命人,行年在水,則不宜下及服黑藥。凡醫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年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

推天醫血忌等月忌及日忌旁通法:

月旁通: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天醫:卯、寅、醜、子、亥、戌、酉、申、未、巳、午、辰(呼師治病吉)

血忌:醜、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忌針灸)

月厭: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子、亥(忌針灸)

四激:戌、戌、戌、醜、醜、醜、辰、辰、辰、未、未、未(忌針灸)

月殺:戌、巳、午、未、寅、卯、辰、亥、子、醜、申、酉(百事凶)

月刑:巳、子、辰、申、午、醜、寅、酉、未、亥、卯、戌(不療病)

六害:巳、辰、卯、寅、醜、子、亥、戌、酉、申、未、午(不療病)

上天醫上呼師避病吉,若刑害上凶。

推行年醫法:

年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醫: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醜、申

求歲天醫法:

常以傳送加太歲太乙下為天醫。

求月天醫法:

陽月以大吉,陰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為鬼道,傳送下為天醫。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為天醫,可於此避病。

推治病法:以月將加時天醫加病人年治之瘥。

喚師法:

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喚師凶)

推行年人神法:

臍:一、十、十九、二十八、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五、六十四、七十三、八十二

心:二、十一、二十、二十九、三十八、四十七、五十六、六十五、七十四、八十三

肘:三、十二、二十一、三十、三十九、四十八、五十七、六十六、七十五、八十四

咽:四、十三、二十二、三十一、四十、四十九、五十八、六十七、七十六、八十五

口:五、十四、二十三、三十二、四十一、五十、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七、八十六

頭:六、十五、二十四、三十三、四十二、五十一、六十、六十九、七十八、八十七

脊:七、十六、二十五、三十四、四十三、五十二、六十一、七十、七十九八十八

膝:八、十七、二十六、三十五、四十四、五十三、六十二、七十一、八十八十九

足:九、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九十

上九部行神歲移一部,周而復始,不可針灸。

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

心辰:一、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

喉卯: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

頭寅:三、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

眉醜:四、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

背子:五、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

腰亥:六、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

腹戌:七、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

項酉:八、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

足申:九、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

膝未:十、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

陰午:十一、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

股巳: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九十六

上十二部人神所在,並不可針灸及損傷慎之。

日辰忌:

一日足大趾、二日外踝、三日股內、四日腰、五日口舌咽懸雍、六日足小趾(《外臺》云:手小指)、七日內踝、八日足腕、九日尻、十日背腰、十一日鼻柱(《千金翼》云:及眉)、十二日髮際、十三日牙齒、十四日胃脘、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氣衝(《千金翼》云:及脅)、十八日腹內、十九日足趺、二十日膝下、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伏兔、二十三日肝俞、二十四日手陽明兩脅、二十五日足陽明、二十六日手足、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陰、二十九日膝脛顳顬、三十日關元下至足心。(《外臺》云:足趺上。)

十干十二支人神忌日:

甲日頭、乙日項、丙日肩臂、丁日胸脅、戊日腹、己日背、庚日膝、辛日腳、壬日腎、癸日足

又云:甲乙日忌寅時頭、丙丁日忌辰時耳、戊己日忌午時發、庚辛日忌申時(闕文)、壬癸日忌酉時足、子日目丑日耳、寅日口(《外臺》云:胸面)卯日鼻(《外臺》云:在脾)、辰日腰、巳日手(《外臺》云:頭口)、午日心、未日足(《外臺》云:兩足心)、申日頭(《外臺》云:二肩)、酉日背(《外臺》云:脛)、戌日項(《外臺》云:咽喉)、亥日頂(《外臺》云:臂脛)、建日申時頭(《外臺》云:足)、除日酉時膝(《外臺》云:股)、滿日戌時腹、平日亥時腰背、定日子時心、執日丑時手、破日寅時口、危日卯時鼻、成日辰時唇、收日巳時足(《外臺》云:頭)開日午時耳、閉日未時目上件時不得犯其處殺人。

十二時忌:

子時踝、丑時頭、寅時目、卯時面耳(《外臺》云:作項)、辰時項口(《外臺》云:在面)、巳時肩(《外臺》云:在乳)、午時胸脅、未時腹、申時心、酉時背胛(《外臺》並《翼》云:在膝)、戌時腰陰、亥時股

又: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腎。以上並不得醫治凶。

凡五臟旺時不得治及忌針灸其經絡凶。

又:正月醜、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醜、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醜、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春左脅、秋右脅、夏在臍、冬在腰(皆凶。)

又: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盡日,療病令人長病。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刺出血,服藥、針灸皆凶,《千金翼》云:不出月凶。)、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此五日針灸凶)、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此五日男忌針灸)、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此五日女人忌針灸)、甲子、壬子、甲午、丙辰、丁巳、辛卯、癸卯乙亥(此八日忌針灸。《外臺》云:甲子日天子會,壬子日百王會,甲午日太子會,丁巳日王公會,丙辰日諸候會,辛卯日大夫會,癸卯日大人會,乙亥日以上都會。)

又:男避除、女避破、男忌戌、女忌巳。

凡五辰、五酉、五未、及八節(先後各一日皆凶。)

論曰:此等法,散在諸部,不可尋究,故集作一處,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討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