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三、痔漏方

◄◄ 回「備急千金要方」總目錄

目次

卷二十三、痔漏方

(凡五類)

九漏第一

(論一首、方八十三首、灸法十六首)

論曰:夫九漏之為病,皆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何氣使生?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堤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瘻之本,皆根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下,其浮於脈中,而未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去之奈何?曰:請從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已。決其死生,奈何?曰:反其目,視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赤脈不下貫瞳子者,可治也。

凡項邊、腋下先作瘰癧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諸熱食。凡漏有似石癰累累然作癧子,有核在兩頸及腋下,不痛不熱,治者皆練石散敷其外,內服五香連翹湯下之。(二方並見二十二卷癰疽門)。已潰者治如癰法。諸漏結核未破者,火針針使著核結中,無不瘥者。何謂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螻蛄漏,四曰蜂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蠐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癧漏,九曰轉脈漏。

空青商陸散

治狼漏始發於頸腫,無頭有根,起於缺盆之上,連延耳根腫大。此得之憂恚,氣上不得下,其根在肝。(一作肺)。空青主之,商陸為之佐方。

空青、蝟腦(各二分)、蝟肝(一具)、商陸、獨活、黃芩、當歸、乾薑、婦人蓐草、鱉甲、斑蝥、地膽、茴香、礬石(各一分)、芎藭(半分)、蜀椒(三十粒)。

上十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十五日服之。

貍骨知母散

治鼠漏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食有鼠毒不去,其根在胃。以貍骨主之。知母為之佐方。

貍骨、知母、桂心、鯪鯉甲、山龜殼、雄黃、甘草、乾薑(等分)

上八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仍以蜜和納瘡中,無不瘥者。先灸作瘡,後以藥敷之。已作瘡,不用灸。

治鼠漏方

用蛇虺所吞鼠燒末,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三服,此大有驗,但難得耳,並敷瘡中佳。

又方、死鼠(一枚,中形者)、亂髮(如雞子大,一枚)

上二味,以臘月豬脂煎,令消盡膏成,分作二分。一分稍稍塗瘡,一分稍稍酒服之瘥。鼠子當從瘡中出,良。

地黃膏

治鼠漏,瘡瘥復發及不愈,出膿血不止方。

以不中水豬脂,㕮咀生地黃,納脂中,令脂與地黃相淹,和煎六七沸。其瘡先用桑灰汁洗去惡汁,次以地黃膏敷上,日一易。

荏子桔梗丸

治螻蛄漏,始發於頸項狀如腫。此得之食瓜果,實毒不去,其根在大腸。荏子主之。桔梗為之佐方。

荏子、龍骨(各半兩)、附子(一兩)、蜀椒(百粒)、桂心、桔梗、乾薑、礬石、獨活、芎藭(各一分)。

上十味,為末,以棗二十枚合搗,醋漿和丸,如大豆,溫漿下五丸,加至十丸。

雄黃黃芩散

治蜂漏,始發於頸瘰癧,三四處俱相連以潰。此得之飲流水,中有蜂毒不去,其根在脾。雄黃主之,黃芩為之佐方。

雄黃、黃芩(各一兩)、蜂房(一具)、茴香、吳茱萸、乾薑(各半兩)、蜀椒(二百粒)、鱉甲(一枚)

上八味,治下篩,敷瘡口上,日一度,十日止。

礜石防風散

治蚍蜉漏,始發於頸,初得之如傷寒。此得之食中有蚍蜉毒不去,其根在腎。礜石主之,防風為之佐方。

礜石、防風、知母、雌黃、桃白皮、乾地黃、獨活、青黛、斑蝥、白芷、松脂(一作柏脂)、芍藥、海藻、當歸(各二分)、白朮、蝟皮(各四分)、蜀椒(百粒)

上十七味,治下篩,飲服一錢匕,日三。

礬石白朮散

治蠐螬漏,始發於頸下無頭尾,如棗核塊累移在皮中,使人寒熱心滿。此得之喜怒哭泣,其根在心。礬石主之,白朮為之佐方。

礬石、白朮、空青、當歸(各二分)、細辛(一兩)、蝟皮、斑蝥、枸杞、地膽(各一分)、干烏腦(三大豆許)

上十味,為末,以醋漿服方寸匕,日三。病在上側輪臥,在下高枕,以便藥流下。

地膽甘草散

治浮沮漏,始發於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臥。此得之憂愁思慮,其根在膽。地膽主之,甘草為之佐方。

地膽、雄黃、乾薑、續斷、石決明、菴䕡根、龍膽草(各三分)、甘草(一分)、細辛(二分)、大黃(半分)

上十味,治下篩,敷瘡,日四五度。(《古今錄驗》無雄黃,有硫黃)。

雌黃芍藥丸

治瘰癧漏,始發於頸有根,初苦痛,令人寒熱。此得之因新沐濕結髮,汗流於頸所致,其根在腎。雌黃主之,芍藥為之佐方。

雌黃、芍藥、茯苓、續斷、乾地黃、空青、礜石、乾薑、桔梗、蜀椒、恆山、虎腎、貍肉、烏腦、斑蝥、礬石(各一分)、附子(一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酒服十丸,日二。

斑蝥白芷丸

治轉脈漏,始發於頸,濯濯脈轉,苦驚惕身振寒熱。此得之因驚臥失枕,其根在小腸。(《集驗》作心。)斑蝥主之,白芷為之佐方。

斑蝥、白芷、綠青、大黃(各二分)、升麻、鍾乳、甘草、防風、地膽、續斷、麝香、礜石(各一分)、人參、當歸、桂心(各二分)、白朮、麥冬(各一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酒服十丸,日二。勿食菜,慎房室百日。(《外臺》無大黃、桂心、麥門冬、白朮、鍾乳。)

治九漏方:

空青、商陸、知母、貍骨、桔梗、防風、荏子、礬石、黃芩、白芷、芍藥、甘草、雌黃白朮、礜石、地膽、斑蝥、雄黃(等分)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以酢服三丸,三十日知,四十日愈,六十日平復。百日內慎房室。(一方為散,酢服一刀圭,日二服,老小減半)。

又方、蝟皮(半枚)、鯪鯉甲、樗雞(各四枚)、鶴骨(六分)、蜥蜴、蜈蚣(各一枚)、蜀椒、附子、當歸、蜂房、桂心、地榆、通草、乾漆、牡丹皮、薏苡仁、蒺藜子、漏蘆(一作雚蘆)、龍膽(一作龍骨)、土瓜(各二分)、斑蝥(四分)、蛇床子、苦參、大黃、蛇蛻皮、雄黃、䕡茹、細辛(各二分)

上二十八味,為末,酒服五分匕,以知為度,日一服。

又方、斑蝥(七枚)、蝟皮、真珠、雄黃(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三。

又方、未成煉松脂,填瘡孔滿,日三四度,七日瘥,有神驗。

又方、斑蝥(二七枚)、雄黃、桂心、犀角(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酒服一錢匕,日二服,病從小便出。

又方、馬齒莧(陰乾)、臘月燭燼(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臘月豬脂和其瘡,先以暖泔清洗淨,拭乾後,以藥敷,日三。

又方、干牛屎、幹人屎(等分)

上二味,搗,先以綿幕瘡上,綿上著屎,蟲聞屎氣即出。若癢即以綿去之,更別取屎及綿著其上如前,蟲盡乃止。

又方、苦瓠四枚,大如盞者,各穿一孔如指大,置湯中煮數沸,取一竹筒,長一尺,一頭納瓠孔中,一頭注瘡孔,冷則易之。

治一切漏方:

斑蝥(四十枚)、豉(四十九枚)、芫青(二十枚)、生大豆黃、地膽(各十枚)、蜈蚣(一寸半)、犀角、牛黃(各棗核大)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須臾多作酸漿粥,冷飲之。病從小便出,視尿盆中如有蟲形狀,又似膠汁,乃病出也。間日一服,飲粥如常。小弱者,隔三、四日。侯無蟲出,瘡漸瘥。特忌油膩,一切器物皆須灰洗,乃作食。(崔氏云:治九漏,初服藥夜少食,明旦服二丸,至七日。甚虛悶,可煮食蔓菁菜羹,其餘脂膩酸物果子之類,並不得食。人強隔日一服,瘥後仍作二十日將息。不能將息,便不須服)。

又方、煮鹽花,以面擁病上,納鹽花面匡中,厚二寸,其下以桑葉三重籍鹽,候冷熱得所可忍,冷則無益,熱則傷肉,一日一度,候瘰癧根株勢消則止。若已作瘡者,搗穄谷為末粉之。

又方、槲背陰白皮三十斤,銼碎,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去滓,煎如糖。又取都厠上雄雌鼠屎各十四枚燒,令汁盡為末,納煎中。又溫酒一升,投煎中合攪之。羸人服半升,當有蟲出。

又方、霜下瓠花,曝乾為末,敷之。

又方、搗土瓜根敷之,燥則易,不限時節。

又方、死蛇去皮肉取骨,為末,合和封瘡上。大痛以杏仁膏摩之,痛止。

又方、死蛇和臘月豬脂合燒,為末,納孔中。

又方、燒死蜣螂為末,醋和塗之。又死蛇灰醋和,敷之。

又方、故布裹鹽,如彈丸大,燒令赤,為末,酒服之。

又方、服白馬屎汁一升。

又方、豬脂一升,酒五合,煎沸,頓服之。

又方、水研杏仁服之。

又方、鹽、面,和燒灰,敷之。

又方、正月雄狐屎陰乾,搗末,水和服。

治漏作瘡孔方:

用露蜂房為末,以臘月豬脂和,敷孔中。

治漏發心胸以下者方:

松脂、武都雄黃(各三兩)

上二味,和為塊,刀子刮為散,飲服一方寸匕,日二。不瘥,更合。

治漏方:

煅落鐵屑、狗頰車連齒骨(炙)、虎屎、鹿皮(帶毛,燒為灰)

上四味,等分,治下篩,以豬脂和,納瘡中,須臾即易,日五六度。

治一切冷瘻方:

用人所吐蛔蟲燒灰,先用甘草湯洗去瘡惡,然後著灰,無不瘥。慎口味。

治鼠瘻腫核痛,未成膿者方:

以柏葉敷腫上,熬鹽著葉上熨之,令熱氣下,即消。

治風漏及鼠漏方:

赤小豆、白蘞、黃耆、牡蠣(等分)

上四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螻蛄瘻方:

先以泔清煮槲葉,取汁洗瘡,拭乾,次以槲葉灰納瘡中。

治蜂瘻方論:

初生狀如桃而癢,搔之則引大如雞子,如覆手者。熬鹽熨之三宿,四日不瘥,至百日成瘻,其狀大如四五寸,石廣三寸,中生蜂作孔,乃有數百。以石硫黃隨多少燃燭燒,令汁出,著瘡孔中,須臾間見蜂數十,蜂盡乃瘥。

治蜂瘻方:

以人屎、蛇蛻灰、臘月豬膏和敷之。

又方、鴉頭燒灰敷之。

又方、取蜂窠燒灰,臘月豬脂和敷孔中。

治蟻漏孔容針,亦有三四孔者方:

用蝟皮、肝、心燒灰,為末,酒服一錢匕。

又方、死蛇腹中鼠,以臘月豬脂煎,候焦去滓,敷之。

又方、取大鮆鮓,燒耕垡土令赤,以苦酒浸垡土時合壁土故熱,以鮆鮓著壁土上,展轉令熱,敷瘡上。

又方、鯪鯉甲二七枚,燒末,以豬脂和,敷瘡上。

又方、半夏一枚搗末,以鴨脂和敷上。

治瘰癧瘻橫闊作頭狀若杏仁形,亦作瘰癧方:

雄雞糞燒灰,臘月豬脂和封之。

治蜣螂瘻方:

用牛屎燒灰,臘月豬脂和敷之。

又方、蜣螂丸(即蜣螂所食之屎)為末敷之。

又方、干牛屎為末敷之,癢即撥卻,更厚封,瘥乃止。

又方、熱牛屎塗之,數易,應有蜣螂出。

治蚯蚓瘻方:

雞屎、蚯蚓屎(等分)

上二味,為末,用壯豬下頜髓和敷之。

治蠍瘻五六孔皆相通者方:

搗茅根汁,著孔中。

治蝦蟆瘻方:

用五月五日蛇頭及野豬脂,同水衣封之。

治蛇瘻方:

用蛇蛻皮燒灰,臘月豬脂和封之。

治蛙瘻方:

用蛇腹中蛙燒灰封之。

治顛當瘻方:

搗土瓜根敷瘥。慎口味。

治雀瘻方:

取母豬屎燒灰,臘月豬脂和敷上,當有蟲出如雀形。

治膿瘻方:

以桃花為末,豬脂和封之。

治石瘻兩頭出者,其狀堅實,令人寒熱方:

以大鈹針破之,次用鼠黏葉二分為末,和雞子白一枚,封之。

又方、搗槐子,和井花水封之。

又方、搗生商陸根,捻作餅子如錢大,厚三分,安漏上,以艾灸餅上,干易之,灸三

四升艾,瘥。(《外臺》灸瘰癧。)

又方、七月七日日未出時取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搗作炷,用灸瘡上百壯,(《外臺》灸瘰癧)。

灸法

九漏,灸肩井二百壯。漏,灸鳩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壯。諸漏,灸瘻周圍四畔,瘥。諸惡漏中冷息肉,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六壯。寒熱胸滿頸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音,喉中鳴,天池主之。寒熱頸頜腫,後谿主之。寒熱酸痟痛,四肢不舉,腋下腫瘻,馬刀,喉痹,髀膝脛骨搖,酸痹不仁,陽輔主之。寒熱頸腋下腫,申脈主之。胸中滿,腋下腫,馬刀瘻,善自嚼舌頰,天牖中腫,寒熱,胸脅、腰、膝外廉痛,臨泣主之。寒熱頸腫,丘墟主之。腋下腫,馬刀肩腫,吻傷,太衝主之。寒熱頸瘰癧,大迎主之。

五白膏

治鼠漏及瘰癧方。

白牛皮、白馬屎、白豬屎、白羊屎、白雞屎(各一升)、漏蘆(二斤)

上六味,各於石上燒作灰,研篩,以豬膏一升三合,煎亂髮一兩半,令極沸盡消,乃納諸末,微火上煎五六沸,藥成,去瘡痂,以鹽湯洗淨,帛拭乾,敷此膏。若無痂,亦須湯洗,日再敷。若著膏,當以帛裹上,勿令中風冷,神驗。

曾青散

治寒熱瘰癧及鼠瘻方。

曾青、荏子、礬石(一作礜石)、附子(各半兩)、栝蔞根、露蜂房、當歸、防風、芎藭、黃耆、黃芩、貍骨、甘草(各二兩)、細辛、乾薑(各一兩)、斑蝥、芫青(各五枚)

上十七味,治下篩,酒服一方寸匕,日再。

又方、治寒熱瘰癧方。

土瓜根、連翹、龍膽、黃連、栝蔞根、苦參、芍藥、恆山(各一兩)

上八味,為末,酒服五分匕,日三。(《翼方》及《外臺》有貍骨一枚。《翼》一方有當歸,無栝蔞、恆山。)

薔薇丸

治身體有熱瘰癧,及常有細瘡,並口中生瘡方。

薔薇根(三兩)、黃耆、黃芩、鼠李根皮、栝蔞根、芍藥、苦參、石龍芮、防風(一作防己)、白蘞、龍膽(各一兩)、梔子仁(四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五丸,日再。(《冀方》有黃柏一兩。)

治瘰癧方:

用白殭蠶,治下篩,水服五分匕,日三服,十日瘥。

又方、貍頭一枚炙,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故履內氈替燒末五匕,和酒一升,平旦向日服之,強行須臾吐鼠出,三朝服。

又方、貍頭蹄骨等炙黃,搗篩為散,飲服一錢匕,日再。

又方、貓兩眼陰乾燒灰,井花水服方寸匕,日再。

又方、干貓舌為末,敷瘡上。

又方、狼屎灰敷之。

又方、狐頭、貍頭灰敷之。

又方、五月五日取一切種種雜草,煮取汁洗之。

又方、貓腦、莽草(等分)

上二味,為末,著癧孔中。

灸漏方:

葶藶子(一合)、豉(一升)

上二味,和搗,令極熟作餅子,如大錢,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九炷,隔三日,復一灸。(《外臺》灸瘰癧,《古今錄驗》云:不可灸頭瘡,葶藶氣入腦殺人。)

灸瘰癧方:

一切瘰癧在項上,及觸處但有肉結,凝似作瘻及癰癤者,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稱蒜大小,貼癧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壯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一切瘰癧,灸兩胯里患癧處宛宛中,日一壯,七日止,神驗。又灸五里、人迎各三十壯。又灸耳後髮際直脈七壯。又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後紋上,隨年壯。

腸癰第二

(論三首、方二十九首灸法二首)

論曰: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愚醫治之錯則殺人。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其脈數者,小有膿也。(《巢氏病源》云: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則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中出,或小便出膿血。

問曰:宮羽林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即愈。師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復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即為瘀血,血下則愈。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兩)、牡丹(三兩)、芒硝(二兩)、瓜子(一升)、桃仁(五十粒)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當下膿血。(《金匱》方用牡丹一兩,瓜子半升,芒硝二合。《刪繁》方用瓜子半升,芒硝半合。劉涓子用硝石三合,云:腸癰之病,小腹痞堅,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自汗出,其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復,可下。《肘後》名瓜子湯。)

腸癰湯方

牡丹、甘草、敗醬、生薑、茯苓(各二兩)、桔梗、薏苡仁、麥門冬(各三兩)、丹參、芍藥(各四兩)、生地黃(五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薏苡仁一升、牡丹、桃仁(各三兩)、瓜瓣(二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姚氏不用桃仁,用李仁。崔氏有芒硝二兩,云:腹中㽲痛,煩滿不安,或脹滿不下飲食,小便澀。此病多是腸癰,人多不識。婦人產後虛熱者,多是此證,縱非癰疽。但是便服此方無傷損也。)

凡腸癰,其狀兩耳輪紋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出似赤白下,不治必死方:

以馬蹄灰,雞子白和塗,即拔毒氣,不過,再塗瘥。

又方、以瓜子三升搗末,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以馬牙燒灰,雞子和塗,干即易。

灸腸癰方:

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瘥。

論曰:產後宜勤擠乳,不宜令汁蓄積,蓄積不去,便結不復出,惡汁於內,引熱溫壯結堅牽掣痛,大渴引飲,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癰也。急灸兩手魚際各二十七壯,斷癰脈也。不復惡手近乳,汁亦自出,便可手助迮捋之,則乳汁大出,皆如膿狀。內服連翹湯,外以小豆薄塗之便瘥。婦人女子乳頭生小淺熱瘡,搔之黃汁出,浸淫為長,百種治不瘥者,動經年月名為妒乳。婦人飲兒者,乳皆欲斷,世謂苟抄乳是也,宜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敷二物飛烏膏,及飛烏散佳。若始作者,可敷黃芩漏蘆散,及黃連胡粉散並佳。

赤龍皮湯方

槲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夏冷用之,冬溫用之,分洗乳,亦洗諸敗爛久瘡,洗竟敷膏散。

天麻湯方

用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煮取一斗,隨寒熱分洗乳,以殺癢也。此草葉如麻,冬生夏著花,赤如鼠尾花也。亦洗浸淫黃爛熱瘡,癢疽濕陰蝕,小兒頭瘡,洗竟敷膏散。

飛烏膏方

傾粉(是燒硃砂作水銀上、黑煙是也,一作湘粉)。礬石(各三兩)

上二味,為末,以甲煎和如脂,敷乳瘡,日三敷之。作散者,不須和。汁自著者,可用散。其諸熱瘡、黃爛瘡、浸淫汁癢、丈夫陰蝕癢、濕瘡、小兒頭瘡、月蝕、口邊肥瘡、瘑瘡等,並皆主之。

黃連胡粉散

黃連(二兩)、胡粉(二兩半)、水銀(一兩)

上三味,為末相和,軟皮果熟搜之,自能和合,縱不得成一家,亦得水銀細散入粉中也,以敷乳瘡、諸濕瘡,黃爛肥瘡等。若干,著甲煎為膏。

治妒乳乳生瘡方:

蜂房、豬甲中土、車轍中土(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苦酒和敷之。

鹿角散

治婦人乳生瘡,頭汁出疼痛不可忍者方。

鹿角(二分)、甘草(一分)

上二味,治下篩,和以雞子黃於銅器中,置溫處,炙上敷之,日再,即愈。

治妒乳方:

以葵莖灰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三,即愈。(《集驗方》直搗為散,不為灰。)

又方、燒自死蛇為灰,以豬脂和塗,大良。

灸法

以蒲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二七壯。

論曰:產後不自飲兒,並失兒無兒飲乳,乳蓄結癰,不飲兒令乳上腫者,以雞子白和小豆散敷乳房,令消結也。若飲兒不泄者,數捻去之,亦可令大孩子含水使口中冷,為嗍取滯乳汁吐去之,不含水漱去熱,喜令乳頭作瘡,乳孔塞也。

凡婦人多患乳癰,年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年五十以上慎勿治,治之多死,不治自得終天年。

連翹湯

治妒乳乳癰方。

連翹、芒硝(各二兩)、芍藥、射干、升麻、防已、杏仁、黃芩、大黃、柴胡、甘草(各三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乳癰方:

麥門冬(一升)、黃芩、芍藥、茯苓(各二兩)、桑寄生、人參、黃耆、防風、甘草(各三兩)、飴糖(八兩)、大棗(五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一沸,分四服。

又方、先服前湯,五日後服此丸即愈方。

天門冬(五兩)、澤蘭(五分)、大黃(十分)、升麻(六分)、羌活、桑寄生、防風、人參、黃耆、乾地黃、白芷、通草(各二分)、黃芩、枳實、五味子、茯神、天雄、芎藭、當歸(各一分)

上十九味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乳癰始作方(《廣濟方》云:治乳癰大堅硬,赤紫色,衣不得近,痛不可忍者):

大黃、楝實、芍藥、馬蹄(各等分)

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取汁出瘥。(《廣濟方》云:酒服方寸匕,覆取汗,當睡著覺後腫處散而不痛,經宿乃消)。

又方、黃芩、白蘞、芍藥(等分)

上三味,為末,以漿水飲服半錢匕,日三。若左乳汁結者,即捋去右乳汁,若右乳汁結者,可捋去左乳汁。(《小品》云:治妒乳。)

又方、鹿角治下篩,以豬脂上清汁,服方寸匕,不過,再服,亦可醋漿水服。

蒺藜丸

治婦人乳腫痛,除熱方。

蒺藜子、大黃(各一兩)、敗醬(一分)、薏苡仁、桂心、人參、附子、黃耆、黃連、雞骨、當歸、芍藥、枳實、通草(各三分)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和梧子大,未食飲服三丸,不知益,至五丸,日三,無所忌。一方無大黃,敗醬、黃連、通草為散,酒服方寸匕。

排膿散

治乳癰,除惡肉方。

蓯蓉、鐵精、桂心、細辛、黃芩、芍藥、人參、防己(一作防風)、當歸、芎藭、乾薑(各二分)、甘草(五分)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藥十日,膿血出多勿怪。

又方、生地黃(三升)、芒硝(三合)、豉(一升)

上三味,合搗,敷上,熱即易之,取瘥止。一切乳癰皆用之。(一方單用地黃敷之。)

治乳癰方:

大黃、鼠屎(新者,各一分)、黃連(二分)

上三味為末,以黍米粥清和,敷乳四圍,痛止即愈。無黍米,即粟米,粳米亦可。

又方、大黃、莽草、生薑(各二分)、伏龍肝(十二分)

上四味,搗為末,以酢和塗,乳痛即止。

又方、取蔥白搗敷之,並絞汁一升,頓服即愈。

治乳癰二三百日,眾療不瘥,但堅紫色,青柳根熨方:

以柳根削取上皮,搗令熟,熬令溫,盛著練囊中,熨乳上,干則易之,一宿即愈。

治妒乳乳癰腫方:

取研米槌二枚,炙令熱,以絮及故帛㩉乳上,以槌更互熨之瘥止,已用立效。

治乳癰堅方:

以水罐中盛醋泔清,燒石令熱納中沸止,更燒如前,少熱納乳漬之,及冷更燒石納漬,不過三度燒石愈。

五痔第三

(論一首、方二十六首、灸法二首)

論曰: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脈痔,四曰腸痔,五曰血痔。牡痔者,肛邊如鼠乳,時時潰膿血出。牝痔者,肛腫痛生瘡。脈痔者,肛邊有瘡癢痛。腸痔者,肛邊核痛,發寒熱。血痔者,大便清血,隨大便汙衣。又,五痔有氣痔,寒溫勞濕即發,蛇蛻皮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頗出見外,妨於更衣,鱉甲主之。牝痔(《集驗》作酒痔)從孔中起,外腫五六日自潰出膿血,蝟皮主之。腸痔更衣挺出,久乃縮,母豬左足懸蹄甲主之。脈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五藥皆下篩等分,隨其病倍其主藥為三分,旦以井花水服半方寸匕。病甚者,旦暮服之,亦可四五服。禁寒冷、食豬肉、生魚、菜、房室,唯食乾白肉。病瘥之後百日,乃可通房內。又用藥導下部,有瘡納藥瘡中,無瘡納孔中。又用野葛燒末,刀圭納藥中,服藥五日知,二十日若三十日愈。痔痛通忌蓴菜。

治五痔眾醫所不能愈者方:

秦艽、白芷、厚朴、紫參、亂髮、紫菀(各一兩)、雷丸、藁本(各二兩)、石南、䗪蟲(各半兩)、貫眾、虻蟲(各八兩)、豬後懸蹄(十四枚)

上十三味,合搗下篩,以羊髓脂煎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飲下十五丸,日二。若劇者,夜一服。四日肛邊癢止,八日膿血盡,鼠乳悉瘥。滿六十日,終身不復發。久服益善,忌魚、豬肉等。

槐子丸

治燥濕痔,痔有雄雌皆主之方。

槐子、乾漆、秦艽、吳茱萸根白皮(各四兩)、白芷、桂心、黃芩、黃耆、白蘞、牡蠣、龍骨、雷丸、丁香、木香、蒺藜子、附子(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千金翼》無白蘞。深師無黃耆。云:治苦暴有乾燥腫痛者,有崩血無數者,有鼠乳附核者,有腸中煩癢者,三五年皆殺人主。忌飲酒及作勞,犯之即發)。

小槐實丸

治五痔十年者方。

槐子(三斤)、白糖(二斤)、礬石、硫黃(各一斤)、大黃、乾漆、龍骨(各十兩)

上七味,以四味搗篩,其二種石細切,及糖納銅器中,一石米下蒸之,以綿絞取汁以和藥末,並手丸如梧子大,陰乾,酒服二十丸,日三,稍增至三十丸。

槐子酒

治同前。

槐子(二斗)、槐東南枝(細銼,一石)、槐東南根(細銼,三石)

上三味,納大釜中,以十六斛水,煮取五斛澄取清,更煎取一石六斗,炊兩斛黍米,上曲二十斤釀之,攪冷調,封泥七日,酒熟取清飲適性,常令小小醉,合時,更取滓煮取汁,淘米及洗器不得用水,忌生水故也。

又方、塗熊膽,取瘥止神良,一切方皆不及此。

又方、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搗取汁,納銅器中,重綿密蓋,著宅中高門上,曝二十日以上,煎成如鼠屎大,納穀道中,日三。亦主瘻及百種瘡。

又方、取生槐白皮十兩,熟搗,丸,如彈丸,綿裹納下部中,此病宜常食扁竹葉及煮羹粥,大佳。

又方、取鯉魚腸三具,以火炙令香,綿裹納穀道一食久,蟲當出食魚腸,數數易之,盡三具瘥。一方炙腸令香,坐上蟲出,經用有效。

又方、虎頭、犀角

上二味,為末,和不中水豬脂,大如雞子,塗瘡上取瘥。

治五痔及脫肛方:

槐白皮(二兩)、豬脂(半斤)、漆子(十枚)、桃仁(十枚)、巴豆(七粒)、薰草(一作薰黃)、辛夷、白芷、甘草(各半兩)、野葛(六銖)

上十味,㕮咀,煎三上三下,去滓,以綿沾膏塞孔中,日四五過,蟲死瘥,止癢痛大佳。

治五痔方:

蝟皮(方,三指大,切)、熏黃(如棗大,末)、熟艾(如雞子大)

上三味,穿地作孔調和,取便熏之,口中熏黃煙氣出為佳。火氣消盡即停,停三日,將息更熏之,凡三度永瘥。勿犯風冷羹臛將補,慎豬、雞等。

又方、取槐根煮洗之。

又方、用桃根煮洗之。

治五痔方:

散瘀祛毒。蝟皮三味熏痔透毒,槐根取其化䘌,桃根取其散血,皆外治法也。

蝟皮丸

治痔方(亦治漏)。

蝟皮(一具)、礬石、當歸、連翹、乾薑、附子、續斷、黃耆(各二兩)、槐子(三兩)、乾地黃(五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集驗方》無礬石、地黃)。

又方、治崩中及痔方。

蝟皮、人參、茯苓、白芷、禹餘糧、乾地黃、槐耳、續斷(各三兩)、蒲黃、黃耆、當歸、艾葉、橘皮、白蘞、甘草(各二兩)、白馬蹄(酒浸一宿,熬黃)、牛角䚡(各四兩)、鰻鱺魚頭(二十枚)、豬懸蹄甲(二十一枚,熬)

上十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

治痔方:、槐耳赤雞一斤、(即槐檽)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蒲黃水服方寸匕,日三。(《外臺》云: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者。)

又方、桑耳作羹,空腹飽食之,三日食佳。

治痔下血及新產漏下方:

附子、礬石(各一兩)

上二味,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丸,日三,稍加,不過數日便斷。百日服之,終身不發。(《崔氏方》有乾薑一兩。)

治外痔方(亦治惡瘡、瘑瘡):真珠、雄黃、雌黃(各一兩)、竹茹(三兩)、豬膏(一斤)

上五味,為末,納豬膏中和調,又切亂髮半雞子大和,東向煎三上三下,發焦出,其痔先用鹽湯洗,拭乾後敷之。

治痔下部出膿血有蟲,旁生孔竅方:

以槐白皮一擔銼,納釜中煮,令味極出,置大盆中,適寒溫坐其中,如浴狀,蟲悉出,冷又易之,不過二三度瘥。

治穀道癢痛,繞緣腫起里許欲生肉突出方:

大豆(三升,以水七升,急火煮取四升)、槐白皮(三升)、甘草(三兩)

上三味,以豆汁煮取二升,浸故帛敷之,冷則易,日三五度。

槐皮膏

治穀道癢痛痔瘡方。

槐皮、楝實(各五兩,《外臺》作塵豉)、白芷(二兩)、當歸(三兩)、桃仁(六十一枚)、甘草(一兩,《刪繁》作蜂房),赤小豆(二合)

上七味,㕮咀,以成煎豬膏一斤,微火煎白芷色黃,膏成取摩瘡上,日再,並導下部。(《刪繁》無當歸,治腎勞虛,或酒醉當風,所損腎臟,病所為肛門腫生瘡。因酒勞傷發瀉清血,肛門疼痛,蜂房膏)。

治穀道痛方:

菟絲子熬黃黑,和雞子黃敷之,日二度。

又方、杏仁熬令黃,搗作脂敷之。

治大便孔卒痛,如鳥啄方:

大、小豆各一斗和搗,納二袋中蒸,令極熱,更互坐之瘥。

灸法

久冷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壯。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穴在脊窮骨上。

疥癬第四

(論二首、方六十七首、灸法四首)

論曰:凡瘡疥,小秦艽散中加烏蛇肉二兩主之。黃耆酒中加烏蛇脯一尺,亦大效。(《千金翼》云:黃耆酒中加烏蛇脯一尺,烏頭、附子、茵芋、石南、莽草各等分。大秦艽散中加之亦大效。小小疥瘙,十六味小秦艽散亦相當。黃耆酒見前七卷中)。

凡諸疥瘙,皆用水銀、豬脂研,令極細,塗之。

治凡有瘡疥,腰胯手足皆生疵疥者方:

栝蔞根(四兩)、薔薇根、雀李根皮、黃連、黃柏、芍藥(各三兩)、黃耆、黃芩、當歸、苦參、石龍芮(各二兩)、大黃、續斷(各一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薔薇飲服二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瘥乃止。若干疥、白癬勿服。(《千金翼》云:癰疽皆可服之。)

治寒熱瘡及風疥、諸雜瘡方:

韭根、礬石、雄黃、藜蘆、瓜蒂、胡粉(各一分)、水銀(三分)

上七味,以柳木研水銀使盡,用豬脂一升煮藜蘆、韭根、瓜蒂三沸,去滓,納諸藥和調,令相得即成,以敷之神良。(《救急方》以此用治癬瘡。)

䕡茹膏

治一切惡瘡疥癬、疽漏瘑方。

䕡茹、狼牙、青葙、地榆、藜蘆、當歸、萹蓄、羊蹄根(各二兩)、蛇床子、白蘞(各六分)、漏蘆(二分)

上十一味,搗,以苦酒漬一宿,明旦以成煎豬膏四升煎之,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納後藥如下。

雄黃、雌黃、硫黃、礬石、胡粉、松脂(各二兩)、水銀(三兩)

上七味,細研,看水銀散盡,即傾前膏中,以箸十隻攪數百遍止,用瓷器密貯,勿令泄氣。煎膏法,取微火熬,急則不中用。敷藥不可近眼及陰。先研雄黃等令細,俟膏小冷,即和攪敷之。

治疥疽諸瘡方:

水銀、胡粉(各六兩)、黃連、黃柏(各八分)、薑黃(十分)、礬石、附子、蛇床子、苦參(各三分)

上九味,水銀、胡粉別研如泥,余為末,以成煎豬膏合和研,令調敷之。(《翼方》無薑黃。)

治久疥癬方:

丹砂、雄黃、雌黃(劉涓子無)、亂髮(洗淨)、松脂、白蜜(各一兩)、䕡茹(三兩)、豬脂(二升)、巴豆(十四枚)

上九味,先煎發,令消盡,納松脂、白蜜,三上三下,去滓,納諸末更一沸止,敷之。(《翼方》用蠟,不用蜜。)

又方、水銀、礬石(一作礜石)、黃連(一作雄黃)、蛇床子(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以豬脂七合和攪,不見水銀為熟,敷之。(一方加藜蘆一兩,又云䕡茹。)

治諸瘡疥癬,久不瘥者方:

水銀(一斤)、臘月豬脂(五升)

上二味,以鐵器中壘灶,用馬通火七日七夜,勿住火,出之,停冷取膏,去水銀不妨別用,以膏敷一切瘡,無不應手立瘥。(《千金翼》用水銀粉和豬脂塗之。)

又方、特牛尿、羊蹄根(各五升)

上二味,以牛尿漬羊蹄根一宿,日曝乾復納尿中,取盡止,作末,敷諸瘡。(《千金翼》云:和豬脂用更精。)

又方、拔取生烏頭十枚,切煮汁,洗之瘥。

論曰:凡諸瘡癬,初生時或始痛癢,即以種種單方救之,或嚼鹽塗之,又以谷汁敷之,又以蒜墨和敷之。(《翼方》以蒜作酥。)又以薑黃敷之,又以鯉魚鮓摻敷之,又以牛李子汁敷之。若以此救不瘥,乃以前諸大方治之。

治細癬方:

蛇床子、白鹽(一作白堊)、羊蹄根(各一升)、赤葛根、苦參、菖蒲(各半斤)、黃連、莽草(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適寒溫洗身,如炊一石米頃為佳,澄清後,當微溫用之,滿三日止。

又方、以羊蹄根於石上,苦酒磨敷之,欲敷先刮瘡,以火炙乾後,敷四五遍。(《翼方》云:搗羊蹄根,著瓷器中,以白蜜和,臨用先刮瘡,令傷敷之,如炊一石米,又拭去,更以三年大醋和塗之。若瘡處不傷,即不瘥)。

又方、羊蹄根五升,以桑柴灰汁煮四五沸以洗之。凡方中用羊蹄根,皆以日未出時採之佳。

又方、菖蒲末五斤,以酒五升漬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絕酒一日,每服一升,或半升。

又方、干荊子燒中央,以器承兩頭取汁,刮瘡令傷,塗之。

治癬方:

取煎餅熱拓,不限多少,日一遍,良。亦治浸淫瘡。

又方、淨洗瘡,取醬瓣、雀屎和敷之,瘥止。(《翼方》云:取醬和尿塗之。)

又方、水銀、蕪荑和酥敷之。

又方、日中午搗桃葉汁敷之。

又方、搗刺薊汁敷,並服之。

又方、燒蛇蛻一具,酒調服之。

又方、服地黃汁佳。

又方、服驢尿良。

又方、搗羊蹄根和乳塗之。

又方、醋煮艾塗之。

又方、搗莨菪根,蜜和敷之。(《翼方》無根字。)

治濕癬肥瘡方:

用大麻𣿉敷之,五日瘥。

治癬久不瘥者方:

取自死蛇燒作灰,以豬脂和塗即瘥。

治小兒癬方:

以蛇床子搗末,豬脂和敷之。

治瘙癢方:

以水銀和胡粉敷之。

治身體瘙癢,白如癬狀者方:

楮子(三枚)、豬胰(一具)、鹽(一升)、礬石(一兩)

上四味,以苦酒一升合搗,令熟拭身,日三。

治癧易方:

以三年醋磨烏賊骨,先以布摩肉,令赤敷之。

又方、醋磨硫黃塗上。(《集驗方》磨硫黃、附子,使熟,將臥以布拭病上,乃以藥敷之)。

又方、取蜣螂搗爛塗之,當揩令熱封上,一宿瘥。

又方、白蘞、薰陸香

上二味,為末,揩上,井水服之。

又方、硫黃、雌黃、槲皮(燒,等分)、蛇蛻(一具)

上四味,搗篩,以清漆合和,薄塗白處。欲塗時,先以巴豆半截拭白處,皮微破,然後敷之,不過三兩度。

又方、硫黃、水銀、礬石、灶墨(等分)

上四味,搗末,納坩子中,以蔥涕和研,臨臥敷病上。

九江散

治白癜風,及二百六十種大風方。

當歸(七分)、石南(六分)、附子、躑躅、秦艽、菊花、乾薑、防風、雄黃、丹砂、麝香、斑蝥(各十六分)、蜀椒、連翹、鬼箭羽(各一分)、石長生、知母(各八分)、鬼臼(十一分)、人參、王不留行、石斛、天雄、烏頭、獨活、防己、莽草(各十二分)、水蛭(百枚)、蜈蚣(三枚)、虻蟲、地膽(各十枚)

上三十味,諸蟲皆去足翹,熬炙令熟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其病入發,令發白,服之百日愈,發還黑。

又方、天雄、白蘞、黃芩(各三兩)、乾薑(四兩)、附子(一兩)、商陸、躑躅(各一升)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

又方、酒服生胡麻油一合,日三,稍稍加至五合。慎生冷、豬、雞、魚、蒜等。百日服五斗瘥。

治白癜方:

礬石、硫黃(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敷之。

又方、平旦以手掉取韭頭上露塗之,極效。

又方、取羅摩草煮汁拭之,亦揩令傷擿白汁塗之。

又方、石灰松脂酒主之。(方見卷末。)

又方、以蛇蛻皮熬,摩數百過,棄置草中。

又方、樹空中水洗桂末,唾和塗之,日三。

又方、以水銀數數拭之,令熱即消,瘥乃止。

治凡身諸處白駁漸漸長似癬,不瘥方:

取鰻鱺魚脂塗之。先揩病上使痛,然後塗之。

又方、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未瘥報之。

治皮中紫赤疵痣,去靨穢方:

乾漆、雌黃、礬石(各三兩)、雄黃(五兩)、巴豆(十五枚)、炭皮(二斤)

上六味,治下篩,雞子白和塗,故帛貼病上,日二易。

治赤疵方:

用京墨、大蒜、鱔血合塗之。

治贅疵痣方:

雄黃、硫黃、真珠、礬石、巴豆、䕡茹、藜蘆(各一兩)

上七味,治下篩,以真漆合和如泥,以塗點病上,須成瘡及去面䵟皮中紫,不耐漆人不得用,以雞子白和之。

去疣目方:

松柏脂合和塗之,一宿失矣。

又方、以石硫黃揩六七遍。

又方、以杏仁燒令黑,研膏塗上。

又方、以豬脂癢處揩之,令少許血出,即瘥。

又方、苦酒漬石灰六七日,滴取汁點疣上小作,疣即落。

又方、取牛口中涎,數塗自落。

又方、著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壯即除。

惡疾大風第五

(論一首、方十首)

論曰:惡疾大風有多種不同,初得雖遍體無異,而眉發已落。有遍體已壞,而眉須儼然。有諸處不異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頑處,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墮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暖,有尋常患熱,不能暫涼。有身體枯槁者,有津汁常不止者,有身體干癢徹骨,搔之白皮如麩,手下作瘡者。(《外臺》作卒不作瘡。)有瘡痍荼毒重疊而生,晝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頑鈍不知痛癢者。其色亦有多種,有青、黃、赤、白、黑、光明、枯暗。此候雖種種狀貌不同,而難療易療,皆在前人不由醫者,何則?此病一著,無問賢愚,皆難與語,何則?口順心違,不受醫教,直希望藥力,不能求已,故難療易療,屬在前人,不關醫藥。予嘗手療六百餘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親自撫養,所以深細諳委之。姑與其語,覺難與語不受入,即不須與療,終有觸損,病既不瘥,乃勞而無功也。又神仙傳,有數十人皆因惡疾而致仙道何者?皆由割棄塵累,懷穎陽之風,所以非止瘥病,乃因禍而取福。故余所睹病者,其中頗有士大夫,乃至有異種名人,及遇斯患,皆愛戀妻孥,繫著心髓不能割捨,直望藥力,未肯近求諸身,若能絕其嗜欲,斷其所好,非但愈疾,因茲亦可自致神仙。余嘗問諸病人,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併為極猥之業,於中仍欲更作云。為雖有悔言而無悔心,但能自新,受師教命,食進藥餌,何有不除。余以貞觀年中,將一病士入山,教服松脂,服至百日,鬚眉皆生。由此觀之,唯須求之於己,不可一仰醫藥者也。然有人數年患身體頑痹,羞見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後病成,狀貌分明,乃云犯藥卒患,此皆自誤,然斯疾雖大,療之於微,亦可即瘥。此疾一得,遠者不過十年皆死,近者五六歲而亡。然病者自謂百年不死,深可悲悼。一遇斯疾,即須斷鹽,常進松脂,一切公私物務釋然皆棄,猶如脫屐。凡百口味,皆須斷除,漸漸斷谷,不交俗事,絕乎慶弔,幽隱岩谷,周年乃瘥。瘥後終身慎房事,犯之還發。茲疾有吉凶二義,得之修善即吉,若還同俗類,必是凶矣。今略述其由致,以示後之學者,可覽而思焉。

菵豆治惡疾方:

用細粒烏豆,擇取摩之皮不落者,取三月四月天雄烏頭苗及根,淨去土勿洗,搗絞取汁,漬豆一宿,漉去,曝乾,如此七番。始堪服,初服三枚,漸加至六七枚,日一服。禁房室、豬、魚、雞、蒜。畢身毛髮即生。犯藥不瘥。

岐伯神聖散

治萬病,癰疽癩疹癬,風痿骨肉疽敗,百節痛、眉毛髮落,身體淫淫躍躍痛癢、目痛眥爛,耳聾齒齲,痔瘻方。

天雄、附子、茵芋(《外臺》作菵草)、躑躅、細辛、烏頭、石南、乾薑(各一兩)、蜀椒、防風、菖蒲(各二兩)、白朮、獨活(各三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勿增之。

狼毒散

治惡疾方。

狼毒、秦艽(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愈。

又方、煉松脂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服二丸,遇飢即服之,日三。鼻柱斷離者,二百日服之瘥。斷鹽及雜食、房室。又以天門冬酒,服百日愈。

石灰酒

主生毛髮鬚眉,去大風方。

石灰(一石,水拌濕蒸,令氣足)、松脂成煉(十斤,為末)、上曲(一斗二升)、黍米(一石)

上四味,先於大鍋中炒石灰,以木札著灰中,火出為度,以枸杞根銼五斗,水一石五斗,煮取九斗,去滓,以淋石灰三遍澄清,以石灰汁和漬曲,用汁多少一如釀酒法,訖封四七日開服,常令酒氣相及為度,百無所忌,不得觸風,其米泔及飯糟,一事以上,不得使人、畜、犬、鼠食之,皆令深埋卻,此酒九月作,二月止。恐膈上熱者,服後進冷飯三五口壓之。婦人不能飲食,黃瘦積年及蓐風,不過一石即瘥。其松脂末初酘釀酒,攤飯時均散著飯上,待飯冷乃投之,此酒、飯宜冷,不爾即醋,宜知之。

治大風,眉發落,赤白癩病,八風十二痹,筋急肢節緩弱,飛屍遁注水腫,癰疽疥癬惡瘡,腳攣手摺,眼暗洞泄,痰飲宿澼寒冷方:

曲(二十五斤)、商陸根(二十五斤、馬耳切之)

上二味,合於甕中,水一斛漬之,炊黍米一石,釀如家法,使曲米相淹三酘畢,密封三七日,開視曲浮酒熟,澄清溫服三升,輕者二升。藥發吐下為佳。宜食軟煮飯,牛、羊、鹿肉羹。禁生冷醋滑,及豬、犬、雞、魚等。

治風身體如蟲行方:

用鹽一斗,水一石煎減半,澄清溫洗浴三四遍,並療一切風。

又方、以淳灰汁洗面,不過一月。

又方、以大豆漬飯漿水,旦旦溫洗面,洗頭髮,不淨加少面,勿以水濯之,不過十度。

又方、成煉雄黃,松脂等分,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三,服百日愈。慎酒、肉、鹽、豉等。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