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補中益氣湯

出典

脾胃論

效能

補中益氣、調補脾胃。

適應症

勞倦、食少無味、脾胃虛弱、元氣不足。

處方

黃耆 6 、人參 4 、白朮 2 、炙甘草 4 、當歸 2 、陳皮 2 、升麻 1 、柴胡 1 、生薑 3 、大棗 2 ( 一日飲片量 27 公克 ) 。

湯頭歌訣

【方源】:李東垣方

【功效】:補氣、升陽。

補中益氣耆朮陳    升柴參草當歸身
虛勞內傷功獨擅    亦治陽虛外感因
木香蒼朮易歸朮    調中益氣暢脾神

黃耆(蜜炙)一錢半、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白朮(土炒)、陳皮(留白)、當歸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生薑、大棗煎。表虛者,升麻用蜜水炒用。李東垣曰:升、柴味薄性陽,能引脾胃清氣行于陽道,以資春氣之和。又引參、耆、甘草上行,充實腠理,使衛外為固。凡補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虛人感冒,不任發散者,此方可以代之。或加辛散藥。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前方加白芍、五味子,發中有收,亦名調中益氣湯。俱李東垣方。

原典

黃耆(病甚,勞役熱者一錢)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參(去節,三分,有嗽去之。)以上當歸身(三分,酒焙乾,或日乾,以和血脈)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氣上騰而複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白朮(三分,降胃中熱,利腰臍間血)上件藥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