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衛生寶鑑」總目錄
目次
卷十五
諸腰痛筋骨冷疼
木瓜虎骨丸
治風寒濕合而成痹,腳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隱痛,不能踏地,腳膝筋攣,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背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暈諸證,腳氣,行步艱難,並皆服之。
木瓜、騏驎竭(研)、虎脛骨(酒炙)、沒藥(研)、自然銅(醋淬七次)、楓香脂、敗龜(醋炙去闌)、骨碎補(去毛)、甜瓜子、當歸(切焙)、桂(以上各一兩)、乳香(研,半兩)、木香(一兩)、安息香(重湯酒煮入藥)、地龍(去土,各二兩)
上為末,入研藥和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煎木瓜湯送下亦得,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
茖蔥丸
治寒濕筋骨冷疼,不能舉動。
川烏(去皮尖,生)、黑牽牛(頭末)、鹽豉(各三錢)、乳香(研)、沒藥(研,各一錢)
上為末,入研藥勻,用肥蔥一握,洗去土,淡醋一升,不犯銅鐵,於文武火熬蔥醋一半,漉去渣,慢火再熬成膏,滴水中不散為度,將前藥末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十丸加至二十丸,溫酒送下,大便微利則愈。
活血應痛丸
治風濕為病血脈凝滯,腰腿重疼,身體麻木,頭面虛腫,下注腳膝重痛,行履艱難。
狗脊(六兩半)、蒼朮(十兩)、香附(十二兩)、陳皮(九兩)、沒藥(一兩二錢)、威靈仙(三兩)、草烏頭(二兩半)
上七味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酒或熟水任下,不以時。
左經丸
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遂,不能行步運動,但不曾針灸傷筋脈者,四五丸必效,此藥尤能通行榮衛,導經絡,專治心腎肝三經,服後小便少淋澀,乃其驗也。
木鱉子(去殼,別研)、白膠香(研)、五靈脂(各三兩半)、常歸(去土一兩)、草烏頭(生,去皮臍,三兩半)、斑蝥(五個,去頭足翅,炒,醋煮熟)
上後四味為末,與前二味和勻,用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醋煮為糊和藥,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酒磨下。
神應丸
治一切腰痛。
當歸、肉桂(各十兩)、威靈仙(二十兩)
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
烏靈丸
久患風虛麻痛,行步艱難,正宜服之。
川烏(炮去皮,一兩)、五靈脂(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忌一切冷物。
克效餅子
治腰痛及腿膝累效。
甘遂(麩炒黃)、蕎麵(各一兩)、黑牽牛(淨,四兩,半生半熟,取頭末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夜臥滴水和成餅,慢火燒黃色取出,氣實者作一服,爛嚼後煎,半生半熟,蔥白酒送下,氣虛人作兩服,先吃一多半,至明取動,再嚼一少半,亦用半生半熟,蔥白酒送下,微取一行,如婦人有胎,不可服之。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冷臥濕地,腰背拘蜷,筋骨攣痛,或當風取涼,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或腰痛牽引腳重,行步艱辛。
獨活、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桂心、茯苓、防風、川芎、人參、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地黃、芍藥(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獨活湯
治因勞役得腰痛如折,沉重如山。
羌活、肉桂、大黃(酒煨)、防風、獨活、澤瀉(各三錢)、當歸、連翹(各五錢)、桃仁(五十個)、甘草(炙,二錢)、黃柏(酒炙)、防己(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酒半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前,立愈。
薏苡仁湯
療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肝,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麻黃(六錢,去節)、薏苡仁(二錢)、杏仁(六個,麩炒去皮尖)、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半,煎至二盞,去渣,分溫二服。
防己黃耆湯
療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二錢)、黃耆(二錢半)、甘草(一錢炙)、白朮、生薑(各二錢半)、大棗(一個擘)、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分作二服。
灸腰痛法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傍各寸半陷中,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又主丈夫婦人冷積氣勞病,中膂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兩傍各寸半,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手者,從項後始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也,腰俞一穴,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陷中,灸五壯,主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冷不仁,起坐難,腰脊痛不能立,急強不得俯,腰重如石,難舉動也。
張仲文傳神仙灸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急,不可轉側屈伸,灸曲踿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到肉,初覺疼痛,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人定己來,臟腑自動一兩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疝氣痛及腰痛膝無力及控睪證,(啟玄子云,控,引也,睪陰丸也)
至真大要論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悲善忘,甲乙經曰,邪在小腸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之證,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衝心胸,蓋其經絡所屬所繫也。
控引睪丸
治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
茴香(炒)、楝實(銼炒)、食茱萸、陳皮、馬蘭花(各一兩,醋炒)、芫花(五錢,醋炒)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陰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或痛,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肝,宜以蒺藜湯主之。
蒺藜湯
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喜欲勞痛不可忍也。
蒺藜(炒,去尖)、附子(炮,去皮臍)、梔子(去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前。
茴香楝實丸
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實(炒)、茴香(炒)、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青皮(去白)、馬蘭花、芫花(醋炒)、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丁香楝實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治法同歸。
當歸(去蘆銼)、附子(炮,去皮臍)、川楝(銼)、茴香(炒)
上四味各一兩,以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乾為細末,每秤藥末一兩,再入下項藥。
丁香、木香(各半錢)、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
上四味同為末,與前項藥末拌和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一百丸,用酒送下,空心食前,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治風之聖藥,茴香、川楝、皆入小腸經,當歸、玄胡,活血止痛,疝氣帶下,皆積寒邪入於小腸之間,故用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沉香鹿茸丸
大補益脾胃,強壯筋骨,闢除一切惡氣,令人內實五臟,外充肌膚,補益陽氣,和暢榮衛。
沉香(一兩,另為末)、麝香(一兩,研)、鹿茸(一兩,先用草火燒去毛為末)
上三味同研勻,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暖酒送下,空心食前。
三白散
治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
白牽牛(二兩)、桑白皮、白朮、木通(去節)、陳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空心服,未覺再進。
葫蘆巴丸
治小腸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物如卵,上下去來,痛不堪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悶亂。
葫蘆巴(一斤,炒)、吳茱萸(十兩,洗炒)、川楝子(炒,一兩)、巴戟(去心,炒)、川烏頭(炮,去皮,各六兩)、茴香(鹽炒,去鹽,十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
川苦楝散
治小腸氣痛。
木香(一兩,另為末)、茴香(一兩,鹽炒黃,去鹽)、川楝子(一兩銼,用巴豆十個碎與川楝炒黃,去巴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一盞調下,空心食前,許學士云,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疝氣治驗
癸丑歲,奉詔至六盤山,上命治火兒赤紐鄰,久病疝氣,復因七月間飢飽勞役,過飲湩乳所發,甚如初,面色青黃不澤,臍腹陣痛,搐撮不可忍,腰曲不能伸,熱物熨之稍緩,脈得細小而急,予思難經云,任之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皆積寒於小腸之間所致也,非大熱之劑,即不能愈,遂制此方。
沉香桂附丸
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
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冷,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川烏(炮,去皮臍,切作小塊)、乾薑(炮)、良薑(炒)、茴香(炒)、官桂、吳茱萸(各一兩,湯浸去苦)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熱米飲湯送下,溫酒吞下亦得,空心食前,日二服,忌冷物。
天台烏藥散
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良薑(炒)、青皮(去白,各五錢)、檳榔(銼,兩個)、川楝(十個)、巴豆(十四個,微打破,同川楝,實用麩炒,候麩黑色,去麩巴不用,只用川楝,)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痛甚者炒生薑熱酒調下亦得,服此二藥,旬日良愈,明秋,王徵班師,遂遠迎拜,精神如故,上大悅,輒錄於此。
陰毒傷寒
玉襮肚
川烏、細辛、良薑、乾薑、天仙子、牡蠣粉、肉桂、胡椒(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調塗臍下,綿衣覆之,又名溫內玉抱肚。
回陽丹
治陰毒傷寒,手足厥冷。
川烏(炮)、牡蠣(燒)、不灰木(燒)、良薑(炒)、白芍藥(各二錢)、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用一錢,男病女津唾調,塗外腎上,女病男津唾調,塗乳上。
手陽丹
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指甲青色,體冷,脈沉細而微,神效。
憨蔥(五枝,搗如泥)、陳蜂窩(四五個,燒存性為末)
上和丸如彈子大,手心內握,定用手帕緊扎定,須臾汗出,以綿被覆蓋,如手心熱甚,休解開如服藥時,先服升麻湯五錢,出子蔥連須三枝,生薑五片,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被覆之,汗出而愈。
王海藏已寒丸
治沉寒痼冷,臍腹冷疼,回陽返陰。
附子(炮)、乾薑(炮)、茴香(炒,各一兩)、良薑(七錢)、茯苓(五錢)、桂(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白淫諸證
痿論云,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夫腎臟天一,以慳為事,志意內治,則精全而澀,若思外淫,於房室太甚,則固有淫泆不守,隨溲溺而下也,然本於筋痿者,以宗筋弛縱也。
內補鹿茸丸
治勞傷思想,陰陽氣虛,益精,止白淫。
鹿茸(酥炙)、菟絲(酒浸)、蒺藜(炒)、紫菀、白蒺藜、肉蓯蓉、官桂、附子(炮)、陽起石、蛇床(酒浸)、桑螵蛸、黃耆(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茯菟丸
治小便白濁,及夢泄遺精。
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子(二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金箔丸
治下焦虛,小便白淫,夜多異夢遺泄。
韭子(炒)、原蠶蛾、破故紙(炒)、牛膝(酒浸)、肉蓯蓉、山茱萸、龍骨、菟絲子、桑螵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
珍珠粉丸
治白淫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
真蛤粉(一斤)、黃柏(一斤新瓦上炒赤)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送下,法曰,陽盛陰虛,故精泄也,黃柏降心火,蛤粉咸而補腎陰。
補真玉露丸
治陽虛陰盛,精脫淫樂脛酸。
白茯苓(去皮)、白龍骨(水飛)、韭子(酒浸)、菟絲(酒浸,各等分,火日修合)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鹽湯亦得,空心食前,待少時,以飯羹壓之。
王瓜散
治小便自利如泔色,此腎虛也。
王瓜根、桂心(各一兩)、白石脂、菟絲子(酒浸)、牡蠣(鹽泥裹,燒赤,候冷去泥,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大麥煎粥湯調下,一日三服,食前。
府判補藥方
菟絲子(三錢,酒浸)、肉蓯蓉(三錢,酒浸)、牛膝(酒浸)、巴戟(去心,酒浸,)、沒藥(研,各二錢)、麻黃(去節,一錢半)、穿山甲(醋炙)、鹿茸(酥炙,各二錢)、乳香(研)、麝香(研,各一錢)、甘草(頭末,五錢)、通草(三錢)、海馬(兩對,酥炙)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