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衛生寶鑑」總目錄
目次
卷六
瀉熱門
上焦熱
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領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皆治之。
連翹(四兩)、朴硝(二兩)、川大黃(二兩)、薄荷、黃芩、山梔子、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小兒半錢,量歲數加減,得利下,止後服。
龍腦雞蘇丸
治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虛勞煩熱。
柴胡(二兩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兩宿,絞汁後,入膏)、木通(二兩銼,同柴胡汁)、阿膠、蒲黃、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四兩)、黃耆(一兩)、雞蘇淨葉(一斤,即龍腦薄荷)、甘草(一兩半)、生乾地黃末(六兩,後膏)
上為細末,以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熟水下。
洗心散
治心肺積熱風壅,上攻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節煩疼,口苦唇焦,咽喉腫痛,痰涎壅滯,涕唾稠黏,小便赤澀,大便秘滯。
白朮(一兩半)、麻黃、當歸、荊芥、芍藥、甘草、大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
中焦熱
調胃承氣湯
治胃中實熱而不滿。
甘草(半兩)、芒硝(九錢)、大黃(二兩)
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芒硝鹹寒以除熱,大黃苦寒以蕩實,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陳而致新。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大盞,煎二味,取七分,去渣,下硝,更上火二三沸,頓服之,無時。
瀉脾散
治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藿香、山梔(各七錢)、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四兩,去蘆)
上五味,用蜜同炒香為末,每服二錢至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清汁,無時。
貫眾散
解一切諸熱毒,或中食毒、酒毒、藥毒,並皆治之,、
黃連(三錢)、貫眾(三錢)、甘草(三錢)、駱駝蓬(三錢)
上四味為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食前。
下焦熱
大承氣湯
治痞滿燥實,地道不通。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薑製)、芒硝(三合)、枳實(五枚,去穰)
內經云,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除燥熱,又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以下結滿,又曰,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上四味,用水五升,先煮二味至三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三才封髓丹
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補下燥。
天門冬(去心)、熟地黃、人參(各半兩)、黃柏(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六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蓯蓉半兩切作片子,酒一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渣,空心食前送下。
滋腎丸
治下焦陰虛,腳膝軟而無力,陰汗陰痿,足熱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閉。
肉桂(二錢)、知母(二兩,酒洗,焙乾)、黃柏(二兩,酒洗焙)
內經曰,熱者寒之,又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之苦辛寒,瀉熱補水潤燥為君,知母苦寒,以瀉腎火為佐,肉柱辛熱,寒因熱用也。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送下,空心服之。
氣分熱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骨蒸熱,積熱作發,或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不經發汗傳受,表裡俱熱,口乾煩渴,或表熱入里,下證未全,下後熱未除,及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證,並宜服之。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炙)、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上七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小兒分三服,病除為度,日三服,熱甚者加服。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知母(七兩半)、甘草(三兩七錢半)、石膏(二十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血分熱
桃仁承氣湯
治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甘草(各二兩)、大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上㕮咀,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止。
清涼四順飲子
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去蘆)、甘草(炙)、赤芍藥、大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通治三焦甚熱之氣
三黃丸
治三焦熱。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
黃連解毒湯
治大熱甚煩,錯語不得眠。
黃連(七錢半)、黃柏、梔子(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四味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海藏加防風、連翹,為金花丸,治風熱,加柴胡,治小兒潮熱,與四物相合為各半湯,治婦人潮熱。
發狂辨
甲寅歲四月初,予隨斡耳朵行至界河裡住,醜廝兀閩病五七日,發狂亂棄衣而走,呼叫不避親疏,手執湩乳,與人飲之,時人皆言風魔了,巫師禱之不愈而反劇,上聞,命予治之,脈得六至,數日不得大便,渴飲湩乳,予思之,北地高寒,腠理致密,少有病傷寒者,然北地此時乍寒乍熱,因此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屬陽明證,胃實譫語,又食羊肉以助其熱,兩熱相合,是謂重陽則狂,陽勝宜下,急以大承氣湯一兩半,加黃連二錢,水煎服之,是夜下利數行燥屎二十餘塊,得汗而解,翌日再往視之,身涼脈靜,眾人皆喜曰,羅謙甫醫可風魔的也,由此見用,傷寒非雜病之比,六經不同,傳變各異,診之而疑,不知病源,立相侮嫉,嗚呼,嗜利貪名,恥於學問,此病何日而愈耶。
陽證治驗
兩省參議官常德甫至元申戌三月間,赴大都,路感傷寒證,勉強至真定,館於常參謀家,遷延數日,病不瘥,總府李經歷並馬錄事來求治,予往視之,診得兩手六脈沉數,外證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唇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反側不安,此證乃熱深厥亦深,變成狐惑,其證最急,詢之從者,乃曰,自內丘縣感冒頭痛,身體拘急,發熱惡寒,醫以百解散發之,汗出浹背,殊不解,每經郡邑,治法一同,發汗極多,遂至如此,予詳其說,兼以平昔膏粱積熱於內,已燥津液,又兼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故大便難也,急以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自此德甫交情愈厚也。
除寒門
上焦寒
鐵刷湯
治積寒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草豆蔻、丁香、乾薑(炮)、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
上六味,㕮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渣,分三服,無時,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
療風邪冷氣,入乘心絡,臟腑暴感風寒,上乘於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間乍甚,經久不瘥。
川烏(炮,去皮臍)、黑附(炮,各三兩,去皮臍),乾薑(炮)、赤石脂、川椒(去目,微炒)、桂(各二兩,去皮)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覺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若早服無所覺,至午時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盡一劑,終身不發。
胡椒理中丸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嘔吐痰水。
胡椒、甘草、款冬花、蓽茇、良薑、細辛、陳皮、乾薑(各四兩)、白朮(五兩)
上九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湯或溫酒、米飲任下。
附子理中丸
治脾胃冷弱,心腹㽲疼,嘔吐瀉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滿悶,腹中雷鳴,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附子(炮,各等分)
上五味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食前。
二氣丹
助陽退陰,正氣和中,治內虛里寒,冷氣攻擊,心脅腹滿刺痛,泄利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硫黃(二錢半)、肉桂(二錢半)、硃砂(為衣,二錢)、乾薑(炮,二錢)、黑附子(大者一個,去皮臍,炮製,半兩)
上研勻,水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鹽湯送下。
大建中湯
療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躁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寐,補中益氣。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炮焙)、黑附(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八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個,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下焦寒
八味丸
補腎氣不足。
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官桂(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還少丹
大補心腎脾胃,治一切虛損,神志俱耗,筋力頓衰,腰腳沉重,肢體倦怠,血氣羸乏,小便渾濁。
山藥、牛膝(酒浸)、遠志(去心)、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白茯苓(去皮)、楮實、五味子、肉蓯蓉(酒浸一宿)、杜仲(去皮,薑汁酒浸,炒去絲)、石菖蒲、舶上茴香(各一兩)、枸杞、熟地黃(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同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溫酒、鹽湯任送下三十丸,日進三服,食前,五日後有力,十日精神爽,半月氣力頗壯,二十日目明,一月夜思飲食,冬月手足常暖,久服身體輕健,筋骨壯盛,悅澤雖老,更看體候加減,身熱,加山梔子一兩,心氣不寧,加麥門冬一兩,少精神加五味子一兩,陽弱加續斷一兩,常服牢牙,永無瘴瘧,婦人服之,姿容悅澤,暖子宮,去一切病。
天真丹
治下焦陽虛。
沉香、穿心巴戟(酒浸)、茴香(炒)、萆薢(酒浸,炒)、胡蘆巴(炒香)、破故紙(炒香)、杜仲(麩炒,去絲)、琥珀、黑牽牛(鹽炒,去鹽,各一兩)、官桂(半兩)
上十味為末,用酒浸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得。
氣分寒
桂枝加附子湯
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二兩)、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治發汗後身疼痛,脈來遲者,此主之。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血分寒
巴戟丸
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二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丹
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之謂也,一名
離珠丹。
杜仲(二兩,炒)、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另研)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一(作溫)肌潤滑,熱蒸少,陰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通治三焦甚寒之氣
大已寒丸
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六兩半)、乾薑、良薑(各十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
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逆冷,並宜服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計時。
陰證治驗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湩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陰氣有餘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證也,病狀於中,證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