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七

◄◄ 回瘍醫大全總目錄

目次

卷二十七

足踝部

自足踝起至足趺底指止,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風疽門主論

《心法》曰:風疽生足脛骨及曲凹之處,瘙癢皮損,津流黃汁,極其黏濃,此由風邪留於血脈相搏而成。因其根深,故有疽名。甚則身體煩熱昏冒,而肌肉透紅,更增腫痛,宜服防風湯,外塗青竹大豆油即效。

風疽門主方

青竹大豆油(《金鑑》)、青竹筒截三尺長,徑一寸半,內裝黑豆一升,以穀糠馬糞二物燒火,當竹筒中炙之,以瓷器兩頭接取,倘出油汁,以漬入泔水和鹽,熱洗患處,拭乾即塗豆油,不過三度極效。

內踝疽門主論

《靈樞》云: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王肯堂曰:足內踝生癰,名曰鞋帶癰,由寒濕滯於足陽明與足厥陰經,血澀氣阻所致。(《準繩》)

內踝疽門主方

祛濕消邪湯(岐天師)

薏苡仁(二兩)、生甘草(三錢)、金銀花、蒲公英、當歸(各一錢)

水煎服。(此濕熱也,祛濕清邪湯主之。蓋濕氣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苡去濕而利關節之氣,金銀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則邪易散而濕易退矣。然而血虛則水氣易侵,濕邪易入,今用當歸以補其血,血足水無所侵,而濕難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外踝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腳拐毒,生足外踝,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濕熱下注。(《準繩》)

申鬥垣曰:腳拐毒又名鞋帶疽,乃膀胱經寒濕注於皮膚,傷於筋骨,平常不覺,久則疽發於兩踝是也。(《啟玄》)

《心法》曰:外踝疽屬三陽經脈絡也,由濕寒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其堅硬漫腫,皮色不變,時時隱痛,難於行走,宜服內托羌活湯。若虛弱將欲作膿,跳痛無時者,俱服十全大補湯。(《金鑑》)

穿踝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穿踝疽即腳拐毒,乃足三陰經濕熱下流,停滯而成。初起內踝腫痛徹骨,舉動艱難,甚則串及外踝通腫。此證若不早治,因循必成廢疾。(《正宗》)

又曰:大法,初起宜荊防敗毒散加牛膝,脹者針之,玉紅膏斂之,虛者補之。

《心法》曰:穿踝疽乃脾經寒濕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先從內踝骨發起,串及外踝,至蝕裡外,通腫不紅,以有頭為陽,易破易治,若只悶腫無頭為陰,難潰難愈。如初起寒熱往來,有紅暈兼有熱也,宜荊防敗毒散,皮色不變者,宜萬靈丹,其餘悉同癰疽治法。(《金鑑》)

又曰:內踝疽生兩足內踝近腕之處,屬三陰經脈絡也。由濕寒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其堅硬漫腫,皮色不變,時時隱痛,難於行走,初宜瘡科流氣飲加牛膝、木瓜、防己宣通之,外以蒜灸消散,已成服內托黃耆湯,若虛弱者將欲作膿,跳痛者十全大補湯,外敷烏龍膏。

又曰:穿踝疽,內踝疽,外踝疽,若潰出清水,或投方不應,纏綿日久者,必成廢疾,難治。

澄曰:內踝疽即鞋帶疽,屬足三陰經脈絡,外踝疽即腳拐毒,足三陽經脈絡,皆生兩足踝近腕之處,俱由寒濕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初宜隔蒜艾灸。

驢眼瘡門主論

澄曰:脾經濕毒,流滯足脛骨,爛如臁瘡,四邊紫黑,時流毒水,或淌臭膿,名曰驢眼瘡,俗名夾棍瘡,因其疼痛難堪,故名之也。亦有碰傷而成,亦有毒蚊蛇蚤咬傷而起,最難收功。

驢眼瘡門主方

驢眼瘡(《集驗》)、田螺搗爛,敷數次即愈。

足發背門主論

《鬼遺方》云:足跗發(跗一作趺,足面也。)起足胕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發赤白膿血不多,其瘡上癢及赤黑者,死。

王肯堂曰:足趺結毒腫痛,名足發背,屬足厥陰肝陽明胃經之會,多因濕熱乘虛而下注。膿稠可治,膿清紫陷者死。(《準繩》)

《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王肯堂曰:病蝦證患腳背手背,腫大有赤痕,如蝦之狀。(《準繩》)

又曰:腳背或腳趾腫痛不可忍,以腳高懸起,其疼方止些。若以腳垂下,其疼不可當者,名倒拔腫瘍。

申鬥垣曰:腳發背一名蛇沿毒,因草木蛇遊,人行草上,惹受蛇毒。初起堅硬紅腫,光澤疼痛,作膿者可治;其狀如湯潑,發大水泡,不久則變紫色而穿破者,或經年不愈,至骨成潭者,俱難治矣。(《啟玄》)

又曰:腳發背,亦有腎經濕毒流滯而成。

汪省之曰:足發背發於足背衝陽、陷谷二穴,乃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初發令人寒熱作嘔,痛癢麻木。(《理例》)

《心法》曰:足發背一名足跗發。足背雖屬三陽,而偏主膽胃二經居多,證由七情內郁,或兼六經外傷而成。經云:三背不宜生瘡,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陰之下,發瘡疽者升發遲慢,所以謂為險候也。宜別五善七惡而分順逆。發背者,大瘡之通名也,或癰或疽,均當細辨,順逆既分,則生死可判矣。

又曰:初宜隔蒜艾灸,令瘡速潰。

澄曰:腳發背生於腳背筋骨之間,乃足三陰三陽之所司也。比之手發背為尤重。皆緣濕熱相搏,血滯於至陰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誤觸汙穢而成,總之外染者輕,內邪流滯者重。

足心癰門主論

《鬼遺方》云:兩腳心發徹骨者不治,如腳心微皮破,不至深發,膿不多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心發毒腫痛,亦名湧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虵,屬少陰腎經虛損所致。宜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湯,大劑,不問晝夜投之,潰爛嘔逆迷悶,脈微代者死。(《準繩》)

馮魯瞻曰:腳心發,毒淺者可治,毒深者不治。(《錦囊》)

申鬥垣曰:腳心癰,乃心腎二經濕毒流注,發於足心。(《啟玄》)

又曰:腳底穿心疔,又名井泉疽,乃腎經外感風邪,濕毒流於腳底,久則穿爛,遂成漏證。

《心法》曰:湧泉疽,乃足少陰腎經虛損,兼濕熱下注而成,生足心湧泉穴故名。若十四日內即潰,膿淺則為癰,猶為可救,悉照癰疽施治,外用神燈照法。若虛甚膿遲十全大補湯,潰後八味地黃丸;若黑陷不疼,二十一日之內,不潰膿者為疽,屬陰敗之證難救。(《金鑑》)

田螺疱門主論

《心法》曰:田螺疱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見,由脾經濕熱下注,外寒閉塞,或因熱體涉水,濕冷之氣蒸鬱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黃疱悶脹,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疱,皮厚難於自破,傳度三五成片,濕爛甚則足跗俱腫,寒熱往來,治宜苦參、菖蒲、野艾熬湯熱洗,次用線針將疱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貼之,再將疱皮剪去,宜用石膏、輕粉等分,研末撒之,仍以膏貼,更有經年不愈者,系下部濕寒,以金匱腎氣丸常服甚效。(《金鑑》)

陳實功曰:田螺疱,乃脾經風濕攻注,多生手足,忽如火燒,隨生紫白黃疱,不久漸大,脹痛不安,用針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蓋。如挑破又生者,須服解毒瀉脾湯。(《正宗》)

癆疽門主論

汪省之曰:癆疽,乃足太陽膀胱經多氣少血,生於足小指後趺,在京骨、金門二穴。五七日得膿不多者吉,如黑色不潰,癢甚者凶。(《理例》)

婦人腳十指油煎門主論

馮魯瞻曰:婦女腳十指如熱油煎者,此由榮衛氣虛,濕毒之氣流滯經絡,上攻心則心痛,下攻腳則腳痛,其腳指如焚,如腳氣之類。經云熱厥是也。

脫疽門主論

《靈樞》云: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否則死矣。

《鬼遺方》云:𤺄敦疽發兩足指。五日不穴死,四日可刺,其色發黑,癰不堪,未過節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指生疔,重者潰而自脫,故曰脫疽。或曰惟足大指患之為脫疽,其餘之指患之曰敦疽易治。惟脫疽難治。(《準繩》)

陳遠公曰:有足指頭忽先發癢,已而作痛,指甲黑色,第二日足指俱黑,三日足面俱黑,黑至筋骨即死。此無名腫毒得之,多服春藥,乃火熱之毒,非足疽可比,若足疽止黑左足指也,然足疽最凶,雖不如無名腫毒之橫而速,殺人則一也。蓋足為四餘之末,宜毒所不到,何以凶惡至此,正以毒所不至之處,而毒聚不散,反出於指甲間,則毒盛非常,而治之轉不可輕視,然則以泄毒之藥治之可乎?而誰知不然,人身之氣盛,則周流於上下,毒斷不聚於一處,惟氣血大虧,不能遍行經絡,而火毒惡邪乃固結於骨節之際,足疽之生,乃氣血之虧,不能周致之故,然則烏可單泄毒以重傷氣血乎!必大補氣血,加泄毒之味,則全勝之道也。顧步湯:牛膝一兩,金釵石斛一兩,人參三錢,黃耆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三兩,水煎服,一劑黑色解,二劑疼止,三劑痊愈。若已潰爛,多服數劑,無不愈也。此方以銀花解毒,非牛膝、石斛不能直達足指,非人參、歸、耆不能氣血周流,使氣通血活以散毒也。即無名腫毒,此方治之亦效,不但治足疽也。世醫有以刀切去足指,亦是治法,然不若此方補中敗毒,起死回生,既無痛楚之傷,又有全活之妙也。(《冰鑑》)

陳實功曰:夫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此因平昔房術澀精,丹石補藥消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傷而成。手足乃五臟枝幹,故凡患此者,多生於足。初生如粟,一點黃泡,其皮猶如煮熟紅棗,黑色侵漫相傳,五指傳遍,上至腳面,疼如湯泡火燃,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香難解,其命仙方難活,血死心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皮死肺敗,骨死腎敗,死生付於度外。孫真人曰:在肉則割,在指則切,即此病也。乘其未及延散時,急用頭髮十餘根,纏患指本節盡處,繞扎十餘轉,漸漸緊之,毋使毒攻延良肉,隨用蟾酥餅放原起粟米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次日本指盡黑,方用利刀尋至本節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聖散止之,余腫以真君妙貼散敷之,次日倘有黑色未盡,單用蟾酥錠研末摻之膏蓋,黑色自退,患上生膿,照常法用玉膏生肉護骨完口,此為吉兆。內服滋腎水,養氣血,健脾安神之劑。若內無變證,外無混雜,此十中可保三四,凡治此症,不可一己醫治,必與高明眾議,聽患家願情割取,方可動手,因此證首尾吉凶變駁難定,故不可輕易用之。又有形似而來非,真穴而受異,治在活法,又不可妄行切割也,當臨證詳酌之。(《正宗》)

又曰:脫疽多生手足,初起如粟,漸大其色如褐,或似棗皮,漸黑漸開漸大,黑如烏羽,不知痛癢,熱臭難聞,小兒多從積熱積毒,大人多因誤服丹石興陽等藥,霸阻精道房術所致。古人雖有割截之法,予見三人,俱至七八日而死。

馮魯瞻曰:脫疽多因房術,虧損腎水,鬱怒有傷肝脾,地位偏僻,藥力罕到,氣血難達,易致筋潰骨脫,故猶宜補托氣血為主,以脈消息,若黑色者不治。(《錦囊》)

竇漢卿曰:脫疽乃肺經受熱,發於兩手五指頭上,七八日不瀉必死,四日可刺,如發黑,癰不甚過節猶可治也。黑甚過節者死,雖過節猶可治者,藥入及之也。其狀因小黯,肉中生點子,點小者如粟豆大,惟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實核即根也。不浮腫,慘痛應心至骨,或身體發熱,若不急治,毒遂衝上,面悉腫泡點紫黑,爛壞入心殺人,南方人得此,名曰榻著毒。即截去其指,恐毒上攻,罕有一生,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於心,不可忍也,嚮明望者晃晃黃赤,或黯青黑,是熛疽,齒間出臭水血者,七日亡矣。但厚肉處即割去,用烙鐵烙之,令焦如炭,亦如治疽之法,灸百壯為佳,須頓飲葵根汁、青靛花、竹瀝、犀角汁、枳殼湯、消毒飲。若吐膿血不治,宜以灰掩膿血上,否則毒氣著人,亦相染矣。熛疽害人不旋踵,惡風入肌脈,初未知覺,毒郁既發,若火之烈,其上隱小而深,實點黑而不明,其病應心,稍緩則入臟矣。

《心法》曰:脫疽多生足指之間,手指生者間或有之,蓋手足十指,乃臟腑枝幹,未發疽之先,煩躁發熱,頗類消渴,日久始發此患。初生如粟,黃疱一點,皮色紫暗,猶如煮熟紅棗,黑氣漫延,腐爛延開,五指相傳,甚則攻於腳面,痛如湯潑火燃,其臭氣雖異香難解,皆緣膏粱藥酒,及房術丹石熱藥,以致陽精煽惑,淫火猖狂,蘊蓄於臟腑,消爍津液而成。斯時血死心敗,皮死肺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骨死腎敗,此五敗證雖遇靈丹亦難獲效。初起宜服解毒濟生湯,外用大麥米煮飯,拌芙蓉葉、菊花葉各五錢敷之止痛,消之如不應,必施割法,須患者情願,將死生付之度外,不可輕易動手。(《金鑑》)

又曰:諸方書論脫疽,單生於足大指,而別指生者俱是敦疽,此非確論。然脫疽偏生於屬足陰經之指者居多,學者宜詳審之。

脫疽門主方

陰陽二氣丹、治脫疽久服丹石補藥,致虧腎水,多成口燥嗌乾,至飲冰雪不知其冷,此孤陽獨旺,急宜服此。

元參(湯泡去粗皮搗膏)、麥門冬(搗膏)、天門冬(搗膏)、人中白(小兒溺者生用)、五味子(炒研)、黃柏(各一兩)、青黛(色嬌嫩者)、枯礬、辰砂(水飛為衣)、澤瀉、甘草(各三錢)、冰片(一錢)

各為細末。同元參、二冬膏子加煉蜜少許,再搗千餘下,軟硬得中,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童便、乳汁各一盅,空心送下,安睡一時,其功如神。

清神散、治脫疽、疔瘡、發背,毒積甚者,腠理髮越不盡,多致煩躁悶亂,睡則譫語,嘔吐不食者,並宜服之。

甘草節(五錢)、綠豆粉(真者一兩)、大硃砂(三錢)、牛黃(三分)、梅花片(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淡竹葉燈心湯調服。

雌雄霹靂火、治脫疽及一切發背初起,不疼痛者,並宜灸之。

艾茸(二錢)、麝香(一錢)、丁香、雌黃、雄黃(各二分)

將藥研極細,搓入艾中,作豌豆大丸,於患上灸之,毋論痛癢,以肉焦為度。如毒已經走散,就紅暈盡處排炷灸之,痛則至癢,癢則至痛為妙。後仍用提疔麥子貼上膏蓋,次服蟾酥丸及解毒濟生湯兼治,轉回活色有膿為妙。

金液戊土丹、治脫疽及疔瘡發背,縱食膏粱厚味醇酒,又或丹石補藥,勉力房勞,多致毒積臟腑,久則胃汁中干,腎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腎,饒飲多幹,能食多瘦,九竅不通,驚悸健忘,此證若出,後必發疽,多難治療,宜預服此,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又解五金八石之藥毒。

人中黃、烏梅肉、胡黃連、白茯神、五味子(各一錢)、石菖蒲、遠志肉、明雄黃、辰砂、硝石(各三錢)、犀牛黃、冰片(各一錢)、金箔(二十張為衣)

各乳細末,配准前數,共入乳缽內再研千轉,於端午七夕,或二至二分吉辰,在淨室中先將烏梅、地黃搗膏極爛和藥,漸加煉蜜少許,徐徐添搗,軟硬得中,每藥一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人乳、童便共一大杯化藥,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此藥最解膏粱金石藥毒,殺三尸,除癆熱,極有奇功。又治煩癲,主安神志,避瘴避瘟,及諸邪魅,譫語妄想,失心喪志者俱效。修合之時,服藥之際,俱忌婦人僧尼,孝服雞犬等見之,此藥用蠟封固收藏,勿泄藥味,愈久愈效。

敦疽門主論

《心法》曰:敦疽多生於足指,而手指亦間有生者,此由膏梁太過則損脾,房勞太甚則損腎,脾既損則血生少,腎既傷則精必竭,更兼濕熱壅盛而成。初起黃粟小泡,痛如湯潑火燃,其色紅活,腫無黑暈,潰破有膿,腐無敗色,此屬血脈未死之候,然此證雖無敗色,亦由臟腑發出,未可視為小毒也。急宜內服滋陰救燥,補血理脾之藥,清心寡慾調理,庶無變證。(《金鑑》)

又曰:首尾禁用灸法。

青蛇頭門主論

王肯堂曰:青蛇頭又名指風毒,生足大指節上,乃毒蛇所處之地,人不知覺,早起經過,染受毒氣,故生此毒。初起狀如湯潑火燒,痛不可忍,內毒滋甚,憎寒壯熱,四肢痠痛,後則胬肉突出,痛如刀割,用人龍散敷之,胬肉自縮,輕者經旬匝月,重者二三月不收功,潰敗筋骨,多有之矣。(《準繩》)

青蛇頭門主方

人龍散、蛇頭胬肉突出、人龍即蛔蟲,人吐出者更佳,厠中者亦可用,一條。雄黃二錢,同搗爛敷胬肉上,即時胬肉縮進,腫消痛止而愈。

厲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厲癰發於足傍,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準繩》)

《心法》曰:《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發於足傍,名曰厲癰。不急治之,俱百日死。此二證俱由足三陰經虧損,為疽者重,若兼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成癰者輕,若紅腫疼痛,潰後有膿,腐脫無黑氣侵漫,屬濕熱偏勝,順證易治。若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證難治。若黑暗漫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水淋漓,為陰敗惡證屬逆。四淫無邊沿,厲癰類敦疽,首尾宜壯脾滋水,或可成功,若妄用苦寒克伐之藥,多致不救。(《金鑑》)

痼發門主論

陳實功曰:痼發乃天時不正之氣,感而發之,非毒內作也。此患多生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伸縮之處,漫腫無頭,憎寒壯熱,四肢沉重,煩渴為甚。初起宜服萬靈丹發汗解表,如仍不消者,必欲作膿,均照癰疽已成治法。(《正宗》)

《心法》曰:此證疼如痛風,其色淡紅。

臭田螺門主論

陳實功曰:臭田螺者,乃足陽明胃經,濕火攻注,多生足指腳丫,隨起白斑作爛,先癢後痛,破流臭水,形同螺靨,甚者腳面俱腫,惡寒發熱,先宜甘草湯洗淨,貼蟾酥餅,三日三換,後用珍珠散豬脊髓調搓膏蓋,腫處以真君妙貼散敷之。(《正宗》)

《心法》曰:臭田螺由胃經濕熱下注而生,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住癢,必搓至皮爛流腥臭水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依然作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金鑑》)

臭田螺門主方

驗方、甘草、薏苡仁煎湯洗之,用黃連膏潤之。

青蛙毒門主論

申鬥垣曰:青蛙毒因著濕鞋潮襪,一時不覺,日久漸成此毒。狀如青蛙,紅赤者可治,紫黑者痛如刀刺,經年者難愈。必用乳香血竭膏貼之,內服活血祛風之劑。(《啟玄》)

腳丫毒門主論

申鬥垣曰:腳丫毒是足經受證,足背趺是足三陽經,足掌心丫是足三陰經受證,當分何經加引經藥以治之。(《啟玄》)

汪省之曰:伏鼠疽多生於手足指上丫間,在背外歷歷三五疽,如球在皮中,痛相應者,乃伏鼠疽。若不早治,毒氣攻心即死。(《理例》)

腳丫癢爛門主論

陳實功曰:婦人腳丫作癢,乃從三陽風濕下流,凝結不散,故先作癢而後生濕爛,又或足底彎曲之處癢濕亦然。(《正宗》)

申鬥垣曰:腳丫濕爛乃濕熱下注,或熱足下水,以致腳丫破爛。如平素濕熱盛者,聽其淌水,不須醫治,濕熱由此外泄,若驟用燥藥收干,反助濕熱內患也。(《啟玄》)

又曰:久雨淹水,跣足出入於中,腳丫濕爛成瘡,疼痛難行,先用礬湯洗拭,再以密陀僧煅赤,置地下去火毒,研極細末摻之,次日即能行走。

胡公弼曰:凡腳丫初起小泡,作癢潰爛,毒水流注之處,即作癢潰爛出水。此乃濕氣浸淫之證,以神應散治之。(《青囊》)

腳丫癢爛門主方

枯礬散

石膏、輕粉、黃丹(各三錢)、枯白礬(五錢)

研勻,溫湯洗淨搽藥,其癢即止。

又方(《濟生》)

五倍子(炒枯,一兩)、松香、枯白礬、水銀、鉛(各五錢,同水銀煅死)、雄黃(三錢)

上為細末。先用荔枝草煎湯洗過,將此藥摻之。

密陀僧散

密陀僧(一兩)、石膏、枯白礬(各二錢)、輕粉(一錢)

研細。桐油調搽,濕則乾摻。

又方、鵝掌皮焙研細末摻之。香油調敷亦良。

又方、松蘿茶葉焙研細末,摻之。

又方、稻草把燒煙燻之。

又方、臭樹花煎湯浸洗。

又方、九江礬紙揉軟夾腳丫內。

又方

草紙煤、石粉(即婦女勻面撲粉,各等分)、和研細乾摻。

甲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甲疽嵌甲,足三陰經皆起於足指,氣血沮而不行,結於指甲之間,能成甲疽。凡以經絡之所流注,非特肌肉之病也。或得於剪甲傷肌,或得於甲長侵肉,或得於履絇之不適,使氣血沮遏而不通,腐潰為疽。久則爛指,上引於脛膝之間,而瘡疱者自已,然病在四末,不必治其內,惟塗敷滌濯,去惡而除穢,及適其行履則愈矣。(《準繩》)

又曰:按足指在人體最下,氣血易沮,藥力難到,虛弱之人,小有破損,即成瘡瘍,久而不斂,況其大者,若非大補氣血,豈能易愈。古云:病在四末,不必治內,非通論也。

竇漢卿曰:足三陰經皆起於足,氣血阻滯不行,潰於指甲間,或鞋小不適,血氣阻遏不通,腐潰久則浸淫爛指,用蔥椒湯浸洗,快刀割去甲角,入肉處挹干,用白礬燒令沸定,為末敷之,濕則再敷,數易即散矣。

陳實功曰:甲疽因甲長侵肌,或修甲損傷良肉,或靴鞋窄小,俱能生之。其患胬肉裹上指甲,腫痛異常,當以白降丹化去胬肉,珍珠散收口。(《正宗》)

申鬥垣曰:嵌指即甲疽,非氣血不和而生,乃因靴鞋短窄或踢蹙,故甲內長瘀肉,時時流水,痛不可忍,百治不愈。庸醫誤認指疳,上藥罔效,須令修腳人修去肉甲,再上生肌散,自愈。(《啟玄》)

甲疽門主方

甲疽肉胬,膿血疼痛、厚牡蠣生研細末。每服二錢,加青靛少許酒調下。

又方、鹽湯燙洗。

嵌甲入肉成疽延爛。(《外臺秘要》)

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研末,色如黃丹,收之)

每以鹽湯洗拭,用末厚敷,以軟絹纏裹,當日即汁斷瘡干,每日只用一遍,鹽水洗淨,其痂干處不須上藥,或作白膿,即擦破敷之,自愈。

華陀屢效散、

橄欖核(三個,煅存性)、黃丹(三分)、硇砂、乳香(各一錢)、輕粉(五分)

研細。香油調搓。

牛程蹇門主論

陳實功曰:牛程蹇乃因程途奔走,熱腳下水見風,以致氣滯血枯,結成頑硬皮肉,榮衛不滋,漸生腫痛,腫高突起,步履難行,久則破裂,膿水相流,每日溫湯洗淨,搽牛角散。又有內膿攻注,皮頑難破者,以大線針抿頭挑破出膿乃寬。硬皮蹺破者,剪而去之;肉不生者,玉紅膏搽之。肉滿不生皮者,生肌散摻之。(《正宗》)

《心法》曰:牛程蹇生於足跟及足掌內,頑硬腫高,埂起色黃,疼痛不能行履,此熱腳著冷水,或遇寒邪襲於血脈,致令氣滯血凝而成。初起宜熏烙之法消之,久則破裂,膿水津流,每日米泔水洗淨,搽牛角散,四圍頑皮浮起,剪去換搽玉紅膏,珍珠生肌斂口。(《金鑑》)

牛程蹇門主方

牛角散(《正宗》)

牛角尖(燒灰)、松香、水龍骨、輕粉(各等分)

共研細末,牛骨髓調搽,虛弱者兼服十全大補湯。

又方、治腳後跟老皮肉痛起疽,破頭成漏,久不收口,不能著地疼甚者。

用黃蠟、松香各一錢許化開,即投入水中取起,看漏口大小,用藥為丸,塞住漏眼,外用棉花裹腳,扎住勿動,十數日之間,漏幹著地演試不痛,漸漸行動,漏內肉長,自將藥頂出,功難盡述。

熏法(《金鑑》)。用瓦盆一個,內安新磚,磚上安放鴿糞,糞上合笊籬,以腳踏在笊籬上,再以滾水從旁衝入蒸之,後漬之,冷則易之,初起用之可消。

又法、新磚燒紅,韭菜汁潑之,將病足踏於其上蕩之,初起自消。

足跟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足跟疽又名兔齧,其狀若兔齧故名。屬足太陽經,穴名申脈,在足跟骨下,此處乃陰陽二蹺發源之所,由臟腑積熱所致。其毒深重,最忌毒藥敷貼,若紫陷麻木,神昏脈亂者不治,過時潰爛者,有妨飲食,二便不調,或涉房勞,怒氣迷悶者死。(《準繩》)

薛立齋曰: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若飲食起居失宜,虧損足三陽經則成瘡矣。若漫腫寒熱,或體倦少食,屬脾虛下陷也。施治之法,滋肝腎,扶脾胃為主。

馮魯瞻曰: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熱,皆因胎產經行,失於調攝,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若腫痛或出膿,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佐以八珍湯;胃虛懶食,佐以六君子湯;寒熱內熱,佐以逍遙散;晡熱益甚,頭目不清,佐以補中益氣湯;凡發熱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等證,皆陰虛假熱也。故丹溪謂火起九泉,陰虛之極也。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若不求其屬,泛用寒涼,其為夭枉者多矣。(《錦囊》)

又曰:男酒色過度者,多患此證。

汪省之曰:齧疽屬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生於腳跟申脈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黃白色膿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爛則凶,若不早治,令人足落不能生也。(《理例》)

又曰:筋疽生兩足後跟崑崙二穴,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起三五日,皮如蟲蝕,過一年有蟲內食其骨,骨粗膿多時凶,落蟲如筋,頭黃赤色,經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如膿水不止,名曰冷疽,多死。

《心法》曰:足跟疽生足跟,俗名腳攣根。此因臟腑積熱,汗出涉水,遠行傷筋而成。初腫紅紫疼痛,潰破膿水淋瀝,狀如兔咬。經云:兔齧狀如赤豆,深可至骨,務須急治,遲則害人,蓋謂毒之深惡也。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名申脈,即陽蹺脈發源之所,又乃腎經所過之路,瘡口久潰不合,陽蹺脈氣不能沖發腎氣,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虛。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後宜補中益氣湯、人參養榮湯、桂附地黃丸,隨證滋補治之。(《金鑑》)

王海藏曰:兔齧久不收斂,用鹽湯洗之,白朮研末撒之,兩日一易,謹戒一切勞碌即效。

澄曰:足跟疽多因汗足涉水,或遠行有傷筋骨,或濕熱流注而生。初起必癢,勿視容易,可用艾灸,或因循十餘日,膿血淋漓經年不斂,如癢以椒鹽湯洗之。

足跟疽門主方

敷法

乳香、沒藥、海螵蛸、赤石脂(各等分)

研細末。用黃蠟化開,和勻作餅,敷上包紮,即愈。

流水麻根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流水麻根瘡,多生於足後跟下,赤爛內有肉絲縷縷如麻根相似,故名之。是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又沾房事,況在跟下最難收功,必去陰染死肉臭氣,用紅升藥加苧麻根煅灰乾摻。(《啟玄》)宜內服腎氣丸。

土粟門主論

《心法》曰:土粟又名琉璃疽,生在足跟之旁,形如棗粟,亮而色黃,腫若琉璃,此由行走崎嶇之路,勞傷筋骨血脈而成。膿熟針之,膿少水多者,陀僧膏貼之。(《金鑑》)

足疔怪病門主論

申鬥垣曰:兩足心凸腫,上生黑痘瘡,其硬如疔,脛骨有碎孔髓流出,身發寒戰,惟思飲酒,此名足疔怪病。乃肝腎二經寒熱毒氣相合而成。(《啟玄》)

足跟冷疔門主論

《心法》曰:冷疔生足跟,由濕寒凝結而成。形如棗粟,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生黑氣,腐爛孔深,時流血水氣穢,經久不斂者,宜神燈照之。(《金鑑》)

足跟冷疔門主方

鐵粉散(《金鑑》)

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化開,傾水中冷定取出,又化又傾,以盡為度,去水取淨末三錢)、黃丹(水飛)、輕粉、松香(各一錢)、麝香(一分)

各研細末,共和一處,再研勻。將患處以蔥湯洗去血水腐臭,香油調搽患上,油紙蓋上線扎。

雞眼門主論

《心法》曰:雞眼本名肉刺,生於足指,形如雞眼,故俗呼之。根陷肉裡,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便,此緣纏腳,或著窄鞋奔行壓擠,皆能生之。宜貼加味太乙膏滋潤之,或用紫玉簪根搗爛,塗貼油紙蓋之,或地骨皮、紅花各等分研細,香油調敷俱效。(《金鑑》)

雞眼門主方

紫玉簪膏

五倍子(一兩)、紫玉簪葉(二十片)、乳香、沒藥(各三錢)、河豚眼睛(三十個)、血竭、兒茶(各二錢)、真芝麻油(半斤)、東丹(四兩)

先將藥同油熬枯,再入乳、沒、茶、竭化盡濾清,復入鍋內熬滾,徐徐下丹,老嫩得宜攤貼。

又方、蜈蚣一條,煅研細末。每用少許,以膏蓋之。

雞眼膏、鮮白果外面綠皮不拘多少捶碎,桐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加雄黃少許,攪勻收貯,先將雞眼熱水泡軟,貼一伏時揭下,內有紅絲拔出。

又方

蜈蚣(一條)、紫草(三錢)

麻油一兩熬至藥枯去渣,入淨鍋內,加枯礬一錢,東丹一錢,熬至滴水不散,投白蠟、黃蠟各五錢,每用少許攤貼。

又方

蜈蚣(二條)、白膠香、麻油、黃蠟(各等分)

先將蜈蚣入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再下膠香、黃蠟成膏,攤貼。

又方、雞胃食指之餘者,以石壓之,立驗。

金蓮穩步膏

地骨皮、鮮紅花(各等分)

杵成膏。敷雞眼疼處即消。若已割者敷之,次日即痂落。

腳針膏

阿魏、莪朮(各三錢)、三稜(二錢)、麝香(五分)、雞肫皮(七個,陰乾)、鱔魚血(一杯)、大黃(四兩)、荸薺(連皮陰乾,二十四個)

用麻油一斤,先熬群藥去渣,入阿魏熬枯,再下鱔血,滴水成珠,入炒黃丹四兩,徐徐投攪成膏,冷定下麝末攤貼。

雞眼、不可用鐵器割,只用磁鋒割,則再不生,患處用荸薺搗爛敷上,絹縛即愈。

腳上肉刺雞眼,止痛。

黃丹、朴硝、枯礬(各等分)

為末炒,蔥白拌塗之。

雞眼膏

荸薺(線穿陰乾)、火丹草(陰乾)、蟾酥、蓖麻子、桃仁、穿山甲、三稜、紅花、莪朮、天南星(各二錢)、鱔魚血(半杯,陰乾為末)、雞肫皮(不見水,十個)、河豚眼(陰乾,十枚)、虎耳草(陰乾)、阿魏(各一錢五分)、麝香(三分)、麻油(六兩)、飛黃丹(三兩)

熬膏。將雞眼修淨攤貼。

又方、烏梅肉、荔枝肉各等分,搗膏貼之,自消。

肉刺雞眼(《集驗》)。蓖麻子為細末,敷上一二時,其刺自出,痛即止。

又方

蔥根、荸薺(搗汁一碗,煎稠聽用)

另用松香四兩,麻油同煎,滴水成珠,方入前汁,略熬攤膏,貼之即落。

又方(《集驗》)

蜈蚣(一條)、硼砂(等分)

放磁盅內拌勻,埋地下七日取出,銀簪點上即脫。

又方、玉簪花根搗爛敷。

又方、荸薺一個,喬麥面一錢,搗敷。一夜除根。

爛皮濕熱門主論

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破流脂,類乎血瘋,浸淫不止,癢痛非常,當用黃連膏治之。

爛皮濕熱門主方

黃連膏、治爛皮濕熱。先用桐油一斤入鍋,熬起白星為度,加黃蠟一兩五錢熔化,入研細炒黑大黃末一斤攪勻,入冰片二分攤貼。

又方、半枝蓮搗爛敷之。

遠行奔走腳上起泡門主論

遠行奔走,皆由包腳布縱而不平,或釘鞋釘或襪底得汗縱起,或鞋大小擠腳,皆能起泡,亦有傷及良肉,潰膿焮痛者。

又曰:行遠路者走十餘里,將包腳布從新包紮,則不起泡。

遠行奔走腳上起泡門主方

又方、飯黏搗敷,以紙覆之,過夜平復。

又方、水調白麵敷之。

人走長路緊急,被石塊腳底墊腫,不能行步,痛不可忍者,名曰腳墊。(《懷德堂秘錄》)。急用舊草鞋浸尿桶內一夜,將新磚燒紅,以浸濕草鞋放磚上,隨以腫腳踏上火磚,逼尿氣入內即消。若不早治,恐潰爛難愈,如走長路,腳腫疼痛,亦用此法立消。

凡久行久立腳心腳痛、單方、蚯蚓屎水和敷,一夕即愈。

足汗門主方

止腳汗

白礬、乾葛(各五錢)

煎湯,連洗五日,其汗自止。

小腳門主方

桑杏湯

桑白皮(八錢)、朴硝(一兩)、乳香、杏仁(各二錢)

五大碗水,先煎桑、杏至三碗,再入乳、硝封口化盡,先熏後洗,足大能小,其軟如綿。

又方

明礬(一兩)、威靈仙、川椒、鳳仙花、玉簪花(各三錢)、皮硝(五錢)

水煎一個時辰,先熏後洗。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