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瘍醫大全總目錄
目次
- 卷三十五
- 諸瘡部(下)
- 膿窠瘡門主論
- 膿窠瘡門主方
- 疥瘡門主論
- 疥瘡門主方
- 薄皮瘡門主論
- 薄皮瘡門主方
- 肥瘡門主論
- 肥瘡門主方
- 天泡瘡門主論
- 天泡瘡門主方
- 翻花瘡門主論
- 鴉啖瘡門主論
- 鴉啖瘡門主方
-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
- 黃水瘡門主論
- 黃水瘡門主方
- 香瓣瘡門主論
- 香瓣瘡門主方
- 金絲瘡門主論
- 金絲瘡門主方
- 火珠瘡門主論
- 火珠瘡門主方
- 熱瘡門主論
- 熱瘡門主方
- 寒瘡門主論
- 冷瘡門主論
- 肉刺毛門主論
- 魚脊瘡門主論
- 赤炎瘡門主論
- 癌瘡門主論
- 瘭瘡門主論
- 日曬瘡門主論
- 水漬瘡門主論
- 水漬瘡門主方
- 凍瘡門主論
- 凍瘡門主方
- 汗浙瘡門主論
- 汗浙瘡門主方
- 皴裂瘡門主論
- 皴裂瘡門主方
- 蜘蛛瘡門主論
- 蜘蛛瘡門主方
- 漆瘡門主論
- 漆瘡門主方
- 惡瘡門主論
- 惡瘡門主方
- 頑瘡門主論
- 席瘡門主論
- 席瘡門主方
- 血箭門主論
- 血痣門主論
- 血疳門主論
- 疣門主論
- 疣門主方
- 千日瘡門主論
- 千日瘡門主方
卷三十五
諸瘡部(下)
自膿窠、疥瘡,血箭、血痔,以及疣子,俱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膿窠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膿窠瘡乃肺經有熱,脾經有濕,二氣交感而成。其患先從水泡作癢,後變膿泡作疼,治當清熱散風,涼血除濕為主。(《正宗》)
蔣示吉曰:膿窠瘡大如黃豆,黃膿起疱,痛甚者,乃脾虛濕熱者多。宜內服四妙湯加蒼朮、防風,外搓普濟丹。(《說約》)
膿窠瘡門主方
何首烏湯、濕熱風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肌肉破爛。
何首烏、防風、金銀花、荊芥、蒼朮、白鮮皮、甘草、苦參、連翹、木通
燈心為引,水煎或為細末,水疊丸。每服三錢,淡酒送下。溏泄加澤瀉,夏熱加梔子、黃芩;癢加白蒺藜;脾胃弱者去苦參,加赤茯苓。
何首烏丸
何首烏(四兩)、荊芥、威靈仙、防風、蔓荊子(炒)、車前子(炒)、甘草(炙,各二兩)
研細,水法疊丸。每早晚淡酒送下一錢五分。
連翹解毒湯、四肢濕腫諸瘡。
牡丹皮、牛膝、天花粉、木瓜、桃仁(去尖、皮)、金銀花、苡仁、甘草、白殭蠶、連翹、水煎服。
膿窠瘡。
生大黃(二兩)、生石膏(一兩)
研細麻油調搽。
又方
芝麻(炒黃色)、硫黃(各等分)
研細,柏油和丸,搽之。
又方、硫黃末麻油調,用尖檳榔蘸在紅缸片上磨搽。
又方、多年陳桐油竹燈盞燒之,取滴下油加花椒末冷定,搽之。
又方
硫黃、花椒(炒,各三錢)、潮腦(一錢)、生明礬、枯白礬(各一錢五分)、豬板油(二兩)
搗丸,夏布包,以火烘之,候溫擦之。
又方
蒼朮(四錢)、老松香(三錢)、枯礬(二錢)、煙瀝鞋底皮(煅灰)、輕粉(各五錢)、檳榔(二個)
共研細,熬咸豬油調搽。
又方、密陀僧、硫黃、石膏、雄黃各等分,雞蛋清調搽。
又方
花椒、白芷、雄黃、血竭、明礬(各等分)
研細末。用陳燭油濾清,調搽。
又方
松香、輕粉(各一兩)
香油腳調搽,並治疥瘡。
又方
硫黃(三錢,包豆腐內煮半日用)、松香(二錢)、東丹(一錢)
共研極細末。用雞子七個煮熟,去白用蛋黃,先將銅杓置火上,加菜油少許,入雞子黃煎至黑色,油自出也,取油調搽。
又方、用雞蛋一個,打一孔,去黃留白,入礦石灰二錢,加紙封口,外用鹽泥封固,火煅通紅,去泥研細,茶油調搓。
又方
雄豬油(四兩)、花椒、梔子、防風、蒼朮、當歸、連翹(各五錢)、煮酒飲。
濕熱膿窠爛瘡
大蚌殼(火煅,一兩)、輕粉(一錢)、龍骨、飛丹、枯礬(各少許)
研細,桐油調搓。
百效丸(劉氏秘方)。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膿窠,血瘋疥癬。
黃柏(為君)、苦參(為臣)、連翹、川牛膝、何首烏、當歸尾、生地、牡丹皮(為佐)、防風(瘡在上為使)、防己、荊芥、紫蘇葉(瘡在下,此三味為使)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每服三錢,白湯送下。一斤服完,除根不發。加蛇蛻一兩研更妙。
又方
蟬蛻(一條)、豆腐皮(三張)
同炒研末,無灰酒調服,令夜服之,次早其瘡自愈。並治疥瘡。
又方
紅棗(去核)、蔥(去須、葉)
搗爛煎湯先熏,湯溫即洗,洗久自然不痛,掐破皮洗去膿,一日即結痂。
膿窠疥瘡。(方配京)鮮菖蒲根搗爛擦,或同豬油搗勻,布包擦。
遍身生瘡藥酒(王樵邱)
虎骨(醋炙)、薏苡仁(各一兩)、當歸、金銀花、防風、白茯苓、連翹、懷生地、貝母(各四錢)、蒼耳子、羌活、天花粉、白芍(各三錢)、海風藤、黃柏、茅蒼朮(各二錢)
共入絹袋,盛好酒十斤,浸三日,隔水煮,埋地下七日出火毒,每飲數杯。
膿窠瘡流黃水,瘙癢不已,延蔓無止。
宮粉(一兩,炒黑)、冰片(三分)、研細搓。
濕熱膿窠。
生苡仁、桑枝、鮮松葉、五加皮(各四錢)、赤首烏(八兩)、火酒十斤,浸七日飲。
膿窠瘡。
防風、金銀花、花椒、粉丹皮、生地、甘草、羌活、苦參、當歸、連翹、荊芥(各五錢)
上用麻油一斤入鍋熬枯,濾去渣,復入淨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入黃蠟一兩,任其自化。或加紫草五錢亦可,離火放土地上出火毒,搽之。
又方
木鱉子、樟腦、蛇床子(各三錢)、水銀、雄黃(各八分)、大楓子(四錢)
共研至水銀無星為度,加陳燭油為丸擦之。疥瘡通用。
膿窠疥瘡藥酒方
生地、金銀花、當歸、蒼朮(各二兩)、豬板油(十兩)
入壇內加酒十五斤,封口隔水煮一炷香,退火氣三日,任飲。
疥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疥有五種:一曰大疥,焮赤癢痛,作癢有膿。二曰馬疥,隱起帶根,(搔不知痛。)三曰水疥,(㾦癗含漿,摘破出水。)四曰乾疥,(癢而搔之,皮起干痂。)五曰濕疥,(薄皮小瘡,常常淫汁者是也。)宜分治之。(《準繩》)
陳實功曰:疥瘡皆因脾經濕熱,肺經風毒,客於肌膚,毒之淺者為疥;毒之深者成癬;脾受沴濕之熱,發為膿窠爛瘡、疥癬。皆有小蟲,染人最易。切忌熱湯浸洗,圖片刻之快暢,殊不知熱毒攻裡,蟲愈深入,雖有良方,何能刻日奏效,患者戒之。兼忌一切發物海鮮。(《正宗》)
生疥瘡不可在浴室內去浴,必須以藥湯在自家屋內浴之。至於藥裹紙內,或在火爐,或在被內熏治,切不可為訓,恐引毒入臟腑害人,慎之,慎之。(《石室秘錄》)
蔣示吉曰:疥有乾疥、濕疥、蟲疥、砂疥、紫疥之稱,小如疹子,干而且癢者是。此乃風熱蟲也。宜內服疥靈丹,外搽三黃丹自愈。(《說約》)
《心法》曰:疥有干、濕、蟲、沙、膿五種。如肺經燥熱盛則生乾疥,瘙癢皮枯而起白屑;脾經濕盛則生濕疥,臖腫作痛,破津黃水,甚流黑汁;肝經風盛則生蟲疥,瘙癢徹骨,撓不知痛;心血凝滯則生沙疥,形如細砂,焮赤癢痛,抓之有水;腎經濕熱則生膿窠疥,形如豆粒,便利作癢,膿清淡白。或脾經濕盛亦生膿窠疥,但頂含稠膿,癢痛相兼為異。而體虛之人亦生,以便秘為實,便利為虛;亦有虛而便燥者,如氣秘則便燥,血分枯燥則便澀。又在瘡之形色,脈之有無力辨之。
疥瘡門主方
消毒散、遍身癢疥。
金銀花、連翹、白蒺藜、荊芥、白芷、牛蒡子、防風、白鮮皮、赤芍藥、甘草
水煎服。日久不愈加何首烏,乾燥加當歸,有熱加黃芩,下部多加黃柏,小便澀加木通。
疥靈丹
枳殼(麩炒)、山梔、連翹、荊芥、當歸、羌活(各七錢)、白鮮皮(炒)、白芷、苦參(糯米泔浸一日,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立可除根。
疥癬膿窠一服除根。
何首烏、石菖蒲、荊芥、防風、漏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療毒湯、治一切久遠痛癢諸瘡。
何首烏、荊芥、獨活、防風、威靈仙、胡麻、石菖蒲、苦參、白湯煎服。
硫黃丸
硫黃(精明者,一兩)
研細末,糕搗丸如桐子大,合三兩重。看瘡上身多,食後服;下身多,食前服,俱用荊芥湯送下五六十丸。
搽疥方
大楓子(三十枚,去殼同水銀研不見星)、杏仁(十粒,去皮)、水銀(一錢)
生豬板油一兩同搗爛,麻布包擦,神效。
又方(陳在賓)
藜蘆、明雄、蒼朮(各三錢)
犍豬油二兩和藥包草紙內捲成條,火燒滴油搓之。但此法制時,忌與人見,人若見則油燒不下。
青桃丸
油核桃、豬板油(各三錢)、白薇(二錢)、輕粉、防風、蘇葉(各一錢)
搗丸如彈子大,擦之。
減味合掌丸
大楓肉(二十一個)、水銀(制,三錢)、潮腦(一錢)
桕油四兩。研細丸,彈子大,以火微烘,搓之。
換肌丸
白砒、水銀(各三分)、油核桃(五錢)、大楓肉(一錢)
同研,不見星為度。絹包,每臨臥時擦心口片時,兼戒口味。
蛇蛻丹
水銀、檳榔(各一錢五分)、潮腦、枯礬、蛇蛻(煅)、雄黃、油核桃、花椒(焙,各五分)、杏仁、大楓肉(各二十一枚)
共研細,陳蠟燭油為丸,每早五更時手搓鼻嗅。
三黃丹(吳貢九)
硫黃、雄黃、黃丹、潮腦、川椒(焙)、枯礬(各等分)
用麻油四兩,雞蛋一個,將蛋煎枯如絮,去蛋不用,將藥末裝粗布袋內,慢慢擺入油內,取起冷定搓之。或同豬板油搗勻搓之亦可。
又方
芝麻(炒)、硫黃、輕粉、火硝、枯礬(各等分)、搗丸搓之。
又方、柏油和豬膽汁熬一滾,候冷定搓上,三日全愈。
又方、大楓子肉十三粒搗爛,入輕粉一錢和丸,擦腳底數次即愈。
又方
蛇床子(五分,先研細末)、白砒(九分,二次研細)、油核桃(三十個,四次研細)、水銀(一兩,五次研細)
作五次逐味加入研細。臨晚浴淨,先飲無灰酒,待其作癢,然後抓破,分五日擦之。
三聖丸
水銀、潮腦(各二錢)、川楓子肉(五十粒)
共研極細,加柏油二錢研勻為丸,周身滾之,立愈。若兼膿窠,加硫黃一錢。
諸瘡一掃光、此藥治癢瘡,不論新久及身上下,或干或濕,異類殊形,但多癢少痛者用之,俱各有效。
苦參、黃柏(各一斤)、煙膠(一升)、枯礬、木鱉肉、大楓肉、蛇床子、點紅椒、潮腦、硫黃、明礬、水銀、輕粉(各二兩)、白砒(五錢)
共為細末。熟豬油二斤四兩,化開入藥攪勻,作丸龍眼大,瓷瓶收貯。用時搓擦瘡上,二次即愈。
又方、蒼朮一斤研末,鋪床上,單被掩之,睡五七夜自痊。
又方
山萸肉(五錢)、黃豆(一兩)、硫黃(三錢)
先將萸肉、黃豆炒研,加硫再研,銅鍋熬雞蛋油調搽,三四日愈。
又方
硫黃、皂礬、枯礬、川椒、油核桃、檳榔(各等分)
共研細。豬油調搓。
又方
鴿糞、枯礬、硫黃、石膏、蛇床子(各等分)
共研細。豬油調搓。
又方
輕粉、雄黃、寒水石、枯礬、大楓肉、潮腦(各等分)
研細,柏油調勻,搓三五次見效除根。
又方(岐天師)
蘇葉、防風、輕粉(各一錢)、白薇(二錢)、豬板油、油核桃(不可去油,各三錢)
共搗成丸如彈子大,擦瘡上,一日愈。
合掌丸
大楓肉(四十九粒)、水銀(制,二錢)、枯礬、番木鱉、川椒(各三錢)、海螵蛸、雄黃(各五分)
油核桃肉搗丸。並治沙瘡。
又方
水銀、東丹(各二錢)、潮腦、枯礬、鉛粉、輕粉(各三錢)、大楓肉、雄黃(各四錢)
熟菜油或陳蠟燭油調搽。
青金散
松香(二兩)、蛤粉(五錢)、青黛(二錢)、枯礬、輕粉(各三錢)
為末。燭油調搽,並治煉眉疥癬。
又方。(《集驗》)。治一切惡瘡,醫所不識者。
明松香、鉛粉、水銀、黃柏、黃連、甘草、土蜂窩(著土壁上者,南方多有之。各等分)
先將水銀放手掌中,以唾津殺為泥,入瓷器中,以生麻油和研,生絹濾如稀餳,和藥末再研如稠餳,用溫水洗瘡,軟帛拭乾塗之,一次即瘥。有黃水者塗之,隨手便乾;癢不堪忍者,塗之立止;痛甚者立定。治疥尤佳,抓破搽藥。
洗疥、紫背浮萍煎湯洗。
又方、苦參半斤切片,用河水三四瓢,煎數滾,添水二瓢,住火片時,濾去渣,臨洗和公豬膽汁四五枚,攪勻淋洗瘡上,三日一洗,三次其癢立止矣。
又方
苦參(一兩)、蛇床子、黃柏、荊芥(各五分)、白礬(二錢五分)、煎湯溫洗。
又方
防風、荊芥、野菊花、苦參、馬鞭草、白礬、花椒、水煎濃汁熏洗。
又方、莧菜根煎湯洗。
又方(岐天師)
蒼耳草(半斤)、生黃耆(三兩)、苦參(四兩)、生甘草、防風、荊芥、金銀花(各一兩)
水煎湯一大鍋,傾盆內乘熱熏之,外用席二條裹在盆外,用衣蓋之,使氣不散,俟稍涼浴之,必至湯寒而後已,一日再浴,將渣再煎,如前浴之,三日瘡疥必全愈也。
諸瘡作癢並治痘瘡作癢、茵陳一味,燒煙燻之。
身上起窠子,眼胞腫。
金銀花(一兩)、當歸、防風(各五錢)、薄荷(二錢)、甘草(三錢)
煎湯先熏後洗,祛風妙法。
滿頭癩瘡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搔癢,抓爛淋漓。
黃連(五錢)、蛇床子(二錢五分)、五倍子(一錢二分五釐)、輕粉(二十五貼)
研勻。先以荊芥、蔥白煎湯洗,拭乾,清油調搓。
膿疥瘡。(《集驗方》)
煙膏、東丹(各一兩)、雄黃、硫黃(各三錢)、輕粉(一錢)
研末,醃豬油調抹。如連片,將油紙攤藥,縛好不動,三日脫光。
身上生碎蟲瘡。(宮方。)
大楓子、油核桃(各二錢五分)、水銀(一錢)、信石(一分)
共重六錢一分,丸做六丸,每日用一丸。上身多於臍上揉之,下身多於臍下揉之,空臍處不揉,連用五丸,歇下一日,再用第六丸收功。
疥癬膿窠神方(劉氏秘法。)
硫黃(五錢)、巴豆霜(四錢)、黃丸子(即麥芽、黃豆肉為末)、雄黃(各三錢)、銀硃(二錢)、白砒(五分)
共研細末,每用一錢入後製藥油一兩和勻,搓之,三日全愈。
附制瘡藥油法:雄豬油一斤,檳榔、大黃、黃柏、麻黃各一兩,水三碗,同藥入鍋內熬至水乾油出,濾去渣,冷定收貯,調一切瘡癬擦藥,俱有奇功。
劉氏秘製金毛獅子瘡藥
黃芩、荊芥穗、黃連、五倍子、茜草、槐枝頭、芒硝、黃柏(各二兩)
共為粗末。再炒老黃色,再加:土硫黃醋煮、枯礬各二兩
共研細末。再加:
巴豆肉(三錢)、萆麻仁(五錢)、大楓子(淨肉,二兩)
共搗如泥,同前藥和研勻細。再加:
水銀、黑鉛(各一兩,同研)、雄黃、潮腦(各五錢)
共前藥研和一處,每用一錢,以前制瘡藥油調搓。治一切血瘋疥癬,手足諸瘡如神。凡腳上患血瘋瘡多年不愈,先以藥水洗淨拭乾,再以研細輕粉薄薄掃上,再搓瘡藥。凡搓瘡藥,先一日用油調鹿角霜細末厚敷瘡上過夜,次日再搓瘡藥更妙。
胡麻丸、小兒風癬疥瘡。
苦參(五錢)、石菖蒲、甘菊花(各一兩)、何首烏、威靈仙、白蒺藜、荊芥穗、牛蒡子、胡麻仁、蔓荊子(各三錢)
上磨細末,酒糊丸綠豆大。每服一錢,竹葉燈心湯下。
疥瘡、雄檳榔磨,麻油搓。
又方
大楓子肉、油核桃肉(各四兩)
共研爛,裝入竹筒內封口,放鍋內煮一炷香傾出,加陳蠟燭油布包擦。
乾濕疥並膿窠黃水瘡作癢作痛。
枯礬(四兩)、蛇蛻(燒存性)、露蜂房(燒存性,各五分)、大楓肉(二兩)、樟冰(三錢)
共為末。入柏油四兩,水銀五錢同研成膏,搓。
疥瘡及婦人陰蝕瘡,諸般惡瘡。
蕪荑、蛇床子(各一兩)、雄黃、大楓肉、川椒、硫黃(各五錢)、枯礬(一兩二錢)、潮腦、輕粉(各二兩)
共研細,豬油調搓。
一切諸瘡發癢。
枯礬、乾薑(各等分)
研細。先用細茶、食鹽煎洗,再幹摻。
諸瘡疥癬。
煙膏(即硝皮坊內,灶上煙燻油膩)、黃丹(水飛,各二兩)、硫黃(五錢,熔化,地上掘一孔貯醋,傾入冷定)、土貝母、白芷、羌活、枯礬(各二錢)、麝香(一錢)、輕粉(三分)
共為細末,瓷瓶收貯。有膿水者干搓;無膿水者,桕濁燭調搓;如禿瘡,剃淨頭,以豆腐水洗,拭乾搓。
又方、熟雞蛋一個,打破頭取去蛋黃,入麻油於內,加硫黃少許,放炭火中坐定,俟油滾起沫,蘸油塗瘡上即愈。
參耆丸、治疥瘡膿窠。
真黃耆、苦參(酒炒)、茅蒼朮(米泔炒,各一斤)
共磨細末,水法疊丸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驗方
大楓子(四十九粒,去殼搗如泥,放碗內)、外用麻黃(三錢,去根,去梢)、斑蝥(七個,去頭、足、翅)
雄豬油二兩同煎化至炭,去渣,將滾油衝入大楓子碗內攪勻,將瘡用穿山甲抓破搽之,不過三日全愈。此藥妙在外發,並不內收,須勤擦之。
又方
水銀、硫黃、枯礬、樟腦(各二錢)、松香(一錢)
先將松香水銀同麻油研如糊,再入三味研如膏,擦之。
疥瘡。
水銀(一錢)、松蘿茶(三錢)、麝香(一分)、大楓肉(二十個)
上研細,擦前心後心,兩手彎,兩腳彎,如神。
膿窠疥。
大楓肉、杏仁、桃仁(各四十九粒)
研細。用麻黃五錢,豬油熬去渣,和藥調搽。
膿窠疥。
北細辛、麻黃、大楓肉(各五錢)、全蠍(二個)
上用豬板油十兩,熬枯去渣,搓。
疥瘡、石灰二升,以湯五升浸取汁,先用白湯洗瘡拭乾,再以此汁洗之。
又方、搗羊蹄跟和豬脂入鹽少許,塗之。
又方
大楓子(五錢)、水銀(一錢五分)、明礬、花椒(各二錢)
研勻。以豬油拌藥搗爛,搽。
薄皮瘡門主論
薄皮瘡又名廣瘡,破後只一薄皮者是。此風熱鬱於皮毛而成也。
薄皮瘡門主方
驗方
苦參、密陀僧、蛤粉、兒茶
各等分研細。先將瘡洗淨,挹去白皮,拭乾瘡上,陳蠟豬油調搓。如有膿水,乾摻可也。
肥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因飲食之後油手摩頭,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正宗》)
申鬥垣曰:此瘡宜槐條煎湯洗淨,以煙膠、枯礬、輕粉研細,熟油調搽。(《啟玄》)
馮魯瞻曰:此瘡乃臟腑不和之氣上衝,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氣有餘,故最多犯之。宜內服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清熱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氣少解,方外用藥以塗之,切不可驟加寒涼塗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錦囊》)
肥瘡門主方
肥瘡。
胡黃連、輕粉、雄黃(各三分)、膽礬(二分)、枯礬(一錢)、豬蹄鞋(三個,煅存性)
研細,將瘡洗淨搽之。
又方、肥皂子煅存性研末,豬膽汁調搽。
又方
松香、血丹(各等分)
研細,豬板油搗汁,青布卷條燒之取油,搽。
又方
東丹(八分)、枯礬(一錢)、真鉛粉、松香(各二錢,入蔥管內,飯上蒸化,等冷去蔥用)
共研細末。熱香油調搽,豬油亦可。
又方
黃花(燒灰)、輕粉(少許)、研勻干搽。
小兒頭上肥瘡、黃水瘡、梅花禿。
銅綠、松香(各三錢)、黃蠟(二錢)
香油一兩五錢,熬勻塗之
頭上生瘡,俗名黏瘡,絕妙方(周氏《集驗》)
海螵蛸(二錢)、白膠香、輕粉(各五分)
研勻。清油潤瘡,以藥乾摻。
肥瘡極凶者。
苦參、何首烏、當歸、威靈仙、甘草、金銀花、胡麻、石菖蒲、連翹、生地、蟬蛻、酒水同煎。
又方(鴻禧東房傳。)
大楓肉(五錢)、白信(三分)、油核桃(五個)
共搗勻作三丸。夜間取一丸在心口用手擦至二更天氣,藥散開,仍聚胸膛,仰面而臥,次夕亦然,間一夜再擦一丸,七日後全愈。
頭面肥瘡。(經驗。)
輕粉、飛血丹、白礬、雄黃(各等分)
研細。裝入蔥管內兩頭扎煨過,加龜版灰少許研,菜油調搽,立效。
柏油膏(劉氏秘方)、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腳上血瘋瘡癬、婦人鈕釦瘋、裙邊瘡,耳上濕瘡如神。
柏油(一斤)、麻油(四兩)、明礬、銅綠(各二兩)、鉛粉(一兩)
共入鍋內熬成紅色,下黃蠟二兩化盡,俟溫不住手攪勻,離火,入羊膽汁二個,如無,入牛膽汁一個,豬膽汁二個攪勻,磁缽收貯搓之。或調金毛獅子瘡藥,搓瘡更妙。
肥瘡。(王衣蘭)紫草浸冰麝,頭油搓二三次愈。
肥瘡瘌痢、煮雞蛋黃二個,入銅鍋內熬出油,入松香一兩五錢熬枯為末。又用麻油一兩入蜈蚣一條,去頭尾,入油內熬枯,去渣冷定,調前末聽用。
先將瘡用撏豬湯煎滾,洗透,去靨,或剃頭後用雞蛋數枚加花椒五分,以香油攤煎餅蓋頭上,用氈帽蓋之,過一宿,再用蜈蚣油調松香末搽之。
又方、海螵蛸研末,炒微黃,搽。
又方、厚朴烘碎研細末,麻油調搓。
又方
香附、枯礬(各三錢)、煎水洗。
又方、老鹽魚一塊,香油炙焦去油,以油搽之。
爛眉頭瘡、小麥炒黑色為末,酒調敷。
頭上肥瘡、宰豬退毛湯洗數次。
天泡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天泡瘡者,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有身體上下不同,寒熱天時微異。上體者,風熱多於濕熱,宜涼血散風;下體者,濕熱多於風熱,宜滲濕為先。若不早治,久則變為頑風紫癜,難愈。(《正宗》)
申鬥垣曰:此瘡屬手太陰肺經,肺主皮毛,因受暑熱濕蒸之氣,故遍身燎漿白泡,疼痛難忍,皮破赤沾也。(《啟玄》)
王肯堂曰:天泡瘡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故名天泡。為風熱客於皮膚間,外不得泄,怫熱血液結而成泡,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有赤,隨處而起。若自里達於外,發在春夏,三焦俱熱,則服通聖散;若止從頭項、兩手起者,此上焦熱也,則服涼膈散;若從身半以下起者,則服黃連解毒和四物湯;若發於秋冬,則宜升麻、葛根、犀角,或加柏芩一二味,外敷如馬齒莧、吳藍、赤小豆、苧根之類,皆解毒消腫,可用於初起之時。或鱉甲、水龍骨各煅存性,則收濕生肌,可用於浸淫之後。(《準繩》)
馮魯瞻曰:有種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氣。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食葵菜葉,以蒜虀啖之,即止。(《錦囊》)
天泡瘡門主方
胡粉散、天泡紅腫發熱,急脹疼痛,用針挑破,摻之。
石膏(煅)、蛤蜊粉、輕粉(各三錢)、杭粉(一錢)
共研極細,挹干患上,用此摻之。或用絲瓜葉搗汁調搽,如冬月無絲瓜葉,用染布青紅汁調搽。
石珍散、天泡日久作爛,疼痛不已,膿水淋漓。
石膏(煅)、真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
研細。甘草湯洗淨,以此藥摻之,其痛即止。
又方、銀粉煅赤,用鮮絲瓜葉搗汁調搽。
又方、馬齒莧搗濃汁,搽。
又方、靛花汁搽。
又方、陳螺螄殼煅研,干搽。
又方、蚌殼煅研摻。
又方、蛤蜊殼煅研摻。
又方、苧麻根搗汁搽。
又方、井底泥敷。
又方、芭蕉根搗汁敷。
又方、小麥炒焦研末,生桐油調敷。
又方、大紅紙剪如瘡大,清水潤濕,以紅紙正面貼瘡上。
又方、馬桶中垢,刮下新瓦焙乾,麻油調搽,七日愈。
又方、蚯蚓泥略炒研末,蜜調敷。
又方、菊花根汁搽。
又方、絲瓜皮汁搽。
又方、荔枝核醋磨搽。
又方(《備要》)輕粉、青黛等分研細,瓦花汁調搽立效。
又方、蠶豆殼燒灰塗之。
又方
枯礬、寒水石、青黛(各等分)
研細。新汲水調搽。
翻花瘡門主論
周文採曰:初生如飯粒,漸大而有根,頭破血流,膿出肉反如花開之狀,故名翻花瘡。(《集驗》)
陳實功曰:此瘡頭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如菌,無苦無痛,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大法當以津調冰螄散遍擦正面,外用軟油紙包裹,根蒂細處用線連紙紮緊,十日後其患自落,換搽珍珠散收口。(《正宗》)
鴉啖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鴉啖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衰少,腠理不密,發於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後爛似鴉啖,日久損傷難治,用鴉啖散。(《全書》)
鴉啖瘡門主方
鴉啖散(竇氏)。
老鴉毛(燒灰)、大紅絨(燒灰)、黃丹(各一錢)、珍珠(五分)、冰片(一分)、麝香(少許)、輕粉(三分)、枯礬(五分)
上為細末,先用苦茶洗淨,乾摻。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
面上生瘡。
胡粉、輕粉、松香(各等分)
研細。雞蛋黃煎油,調搓。
面上熱毒惡瘡。(馮氏。)
胡粉、黃柏(炙)、黃連(各等分)
研細。豬油調敷。
面上毒瘡初起。(凌潢章秘方。)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塗紙上,留一小孔透氣,貼上。
黃水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黃水瘡又名滴膿瘡。(《啟玄》)
陳實功曰: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延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曬風吹,暴感濕熱,或內飧濕熱之物,風動火生者有之。治用蛤粉散,或四味異功散搽之。(《正宗》)
馮魯瞻曰:面上耳邊生瘡,時出黃水,浸淫不愈,名曰香瓣瘡。(《錦囊》)
凡初起細瘡,手少動之即破,毒水流入何處,即生大水泡瘡,即為黃水瘡,此熱毒鬱於皮毛也,當以湯洗之。(《秘錄》)
黃水瘡門主方
四味異功散
松香(煉老)、生礬、枯礬、銀粉
各等分,研細。先將撏豬湯或米泔水熬,洗去淨瘡靨,拭乾穢水,干則麻油調搽,濕則乾摻。
面上黃水瘡。
酸棗、荊芥、羊胡(各煅灰存性,一錢)、鉛粉(五錢)
研細。先以槐條煎水洗淨,將藥敷上,其瘡自好。
洗法(岐天師)
雄黃、防風(各五錢)
水十碗,敷滾去渣取汁洗瘡,即愈。
又方、鉛粉用菜油調塗磁碟內,多捲紙板點著合熏,時時攪勻,待遍黃聽用,將靨剝去搓上,立愈。
又方(周氏抄方)、雄豬膽一個,黃柏一兩浸,焙乾為末,摻之。
又方、松香研細,真麻油調搽。
又方、銀粉井水調塗碗底,以艾團燒煙燻轉綠色,刮下研細,濕則乾摻,干則油調搓。
香瓣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香瓣瘡又名浸淫瘡,初生甚小,先癢後痛,汁出浸淫,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多生面上耳邊。(《啟玄》)
香瓣瘡門主方
面上耳邊香瓣瘡。
羖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煅存性,三錢)
研細,入銀粉五分,每用少許油調,先以溫湯洗淨,拭乾塗上即愈。
小兒身上起白累如珠綴,一二日即破,膿水外流癢甚,一處方好,一處又起。如意草搗爛敷之,以長布縛定,一夜即安。
又方、雞蛋殼煅存性,研細,豬油調搽。
又方、紫草一錢,麻油浸,先搽一塊,好了再搽一塊。
金絲瘡門主論
金絲瘡形如繩線,鉅細不一,上下至心即死。治法將瘡頭截住刺之出血,再用藥治。(《集驗》)
金絲瘡門主方
驗方、嚼浮萍草塗之,即愈。
火珠瘡門主論
火珠瘡其形如珠,始於發中相染不已,亦有傷命者。其熱如烙,四畔紅赤,中藏明亮如珠,此心肝二經積熱熾盛而成。
火珠瘡門主方
驗方、生蘿蔔搗爛,將滴醋浸敷瘡上。
熱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心神煩躁,遍身發瘡,赤爛如火。(《啟玄》)
李東垣曰:熱瘡遍身發瘡,膿血赤爛如丹,儼如火燒瘡。
熱瘡門主方
驗方(劉禹錫《傳信方》)。雞蛋五枚,煮熟去白取黃,亂髮如雞子大,相和於鐵銚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頃即發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瘡上,即以苦參細末敷之如神。
二黃散
川黃連、黃柏(各三兩)、赤小豆、綠豆粉(各一兩)、寒水石、紫蘇、漏蘆(各七錢)
共研細末。麻油調搽,一日三次。
寒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寒瘡令人面上及遍身生瘡似貓眼,有光彩,無膿血,久則近脛,此乃脾家濕熱所化。宜服雄黃解毒丸,清肌滲濕湯,多食魚、雞、蔥、蒜自愈。惟鯉、鮎、魚、蝦、蟹不可食。(《全書》)
《心法》曰:貓眼瘡一名寒瘡。每生於面及遍身,由脾經久郁濕熱,覆被外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貓眼,光采閃爍無血,但痛癢不常,久則近脛。宜服清肌滲濕湯,外搓妙貼散。
冷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身觸風寒冷氣,以致血澀不行,其瘡頑滯不知痛癢,經久不愈。宜用椒附雄礬膩粉油調敷。(《啟玄》)
肉刺毛門主論
汪省之曰:肉刺毛隱隱生人遍身皮膚手足間,如蟲鑽刺,令人難忍。若一犯房欲,其毒直刺心胸,宜硼砂散主之。(《理例》)
魚脊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魚脊瘡者,乃臟中積冷,腎氣虛寒,故虛熱得傳經絡筋骨之間,發動不知何處。初生如疽癤,破時黃水流注,白泡似魚脊。若不速治,肉爛膿流,命亦難保。(《經驗》)
赤炎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赤炎瘡乃手太陰肺經感受風熱,肺主皮毛,其經多氣少血,故遍身紅瘡點子,又名赤炎風,乃心火盛,血熱也。有赤點,或有或無,久而不愈,變為厲風。(《啟玄》)
癌瘡門主論
《直指方》云:癌瘡上高下深,累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用生井蛙皮煅存性,蜜水調敷良。(詳《本草綱目》部。)
瘭瘡門主論
馮魯瞻曰:瘭瘡者,因風熱毒氣所乘,搏於皮膚,生瘭⿳士⿱冖厶木而潰成瘡,故名之。(《錦囊》)
日曬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此乃酷日曬曝,先疼後破而成瘡,此辛勤勞作,傭工務農之人多有之。宜制柏散加青黛治之。(《啟玄》)
水漬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車鏇匠及染匠辛苦人,久弄水漿,不得停息,以致手丫濕爛,名曰水漬瘡。(《啟玄》)
水漬瘡門主方
驗方(《啟玄》)礬水浸洗數次自愈。
凍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手足耳邊開裂作痛。(《正宗》)
申鬥垣曰:凍瘡先痛後腫,遇暖發燒,破流膿血。(《啟玄》)
《石室秘錄》云:凍瘡乃人不耐寒,而肌膚受冷,驟用火烘,乃成凍瘡,至於耳上凍瘡,必是人用手溫之,反成此累也。
《正字通》云:今俗呼足跟凍瘡曰灶瘃。
蔣示吉曰:凍瘡乃肌肉寒極,氣血不行,所謂死肌患也。初起紫斑,久則變黑,腐爛作膿,碧玉膏主之,生肌斂口。(《說約》)
澄謂:熱肌經冷風所激,凝滯成片作癢,此是凍風,切勿火烤。亦忌熱手摸擦,越摸越甚,一經紫黑破損,即成凍瘡,宜楝樹果煎湯洗,極效。
凍瘡門主方
凍瘡開裂。
桐油(八兩)、白蠟、黃丹(各一兩)
熬膏貼之。
又方、楝樹果煎湯淋洗,即以楝樹果擦之神效。
又方
五倍子、牛鼻中繩(煅灰,各等分)
研末,填凍裂處。
又方
松香(二兩)、黃蠟(一兩)
熬勻,瓦罐收貯,先以熱湯洗,令皮軟拭乾,將藥於慢火上炙化塗之。
凍耳凍跟、端午日取豬板油四兩去皮膜,加乳香二分,輕粉三分,雄黃五分,研入米燒酒內拌勻,再入油拌過,俟收干放懸屋檐下陰乾,搽之。
手足開裂經春夏不愈者。
生薑(搗汁)、紅糟、食鹽、臘豬油
共研爛,擦入皸內,一時雖痛,少頃便軟皸合,再用即安。
免凍瘡法
杏仁、天花粉(一兩)、紅棗(十枚)、豬胰(三副)
共搗如泥,用好酒四杯浸於瓷器內,早晚搽手及頭面。
冬月凍瘡皮裂疼痛、黃蠟一兩熔化,入松香三分攪勻,每以溫湯洗拭裂處,用前藥熔化,滴入裂縫,經旬即愈。
凍瘡未破者,白礬研末一錢,百沸湯半盅攪和,雞毛掃塗烘乾,擦去患處白屑,再掃再烘,藥儘自愈。
洗凍瘡、秋茄根煎湯,乘熱洗之。如皮破以螃蟹殼煅灰摻之。
又方、白芨二兩煎湯洗之,如爛破者,洗後用橄欖核燒研為末,搽之。
又方
陳石灰、黃狗屎露天久者,變成白色,用炭火煅過,各等分,研細末,以麻油調之敷上。雖成瘡潰爛,敷上即止痛生肌。
凍瘡久爛不愈、糖塔餅杓內炒成灰,研末一兩,加冰片少許,乾摻。
又方、獨蒜煨,杵爛貼。
又方、熬熟桐油調密陀僧末敷。
又方、五倍子研末和牛骨髓填縫內,即好。
又方、荊芥煎湯洗之,三日愈。
又方、生附子為末,面水調敷。或加楝樹子肉搗敷。
又方、麻雀腦子塗之。
又方、豬腦子加熱酒洗。
又方、臘月羊油懸掛屋內,愈陳愈妙,搽之立愈。
又方、白芨末調敷裂處。
又方、羊屎不拘多少,煅令存性,砂糖調敷。
又方、狗骨煅存性,研末,香油調填裂拆內。
又方、附子皮煎湯洗。
又方、陳蠟燭油同白蠟搽之。
又方、糟湯浸洗,薑汁塗之。
腳指凍風爛化、棉花燒灰摻之。
凍瘡、油胭脂搽之。
又方、玉紅膏搽之。
又方、五倍子、豬油搗成膏,填入裂縫。
凍耳、薑汁煎塗。
凍跟、茄根煎湯洗。
免凍、櫻桃擦耳,擦腳後跟。冬季不生凍瘡。
凍瘡、舊貂毛煅存性,搓。
又方、凍瘡已破者,用黃柏末七分,生皮硝三分。未破者,用黃柏末三分,生皮硝七分,俱用冷水調搓。
又方、鴿糞煎湯洗。
又方、蟹殼燒枯研細,菜油調搓。
又方、先用胡椒煎洗拭乾,再用胡椒研細摻上,外以新棉包裹,用布紮好。
又方、鮮蠶豆梗葉煎湯洗。
又方、雪擦洗凍處。
又方、魚膠熬化,攤膏藥貼破裂上。俟長平自落。
又方、甘草甘遂煎湯熱洗二次。
凍風裂開。
敗荷葉梗(燒存性)、頭垢
桐油熬過調膏,捺成一塊,臥用切作小條,椏在裂縫內。
又方、醃菜滷煎湯滾洗。
汗浙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肥人夏月久不洗浴,被汗淹浙皮膚,漸爛成瘡,痛不可忍,名曰汗浙瘡。(《啟玄》)
汗浙瘡門主方
驗方
真蛤粉、滑石(各等分)、研勻撲之。
皴裂瘡門主論
凡撐船推車,打魚染匠,輾玉木瓦辛苦之人,手足皴裂挽動出血,痛不可忍,名曰皴裂瘡。(《啟玄》)
皴裂瘡門主方
驗方(《啟玄》)
宜用地骨皮、白礬煎湯洗之至軟,再用蜡月羊油頓化,入研細輕粉一錢,搽之神效。
蜘蛛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蜘蛛瘡或衣沾蜘蛛遺尿,或蟲蟻遊走而成。初生白泡紅根作癢,日漸開成簇作痛。(《正宗》)
申鬥垣曰:此瘡生於皮膚間,如水窠瘡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簇,亦能蔭開,可用苧麻在瘡上揉搓出水,即以苧麻燒灰為末,摻在瘡上即愈。(《啟玄》)
汪省之曰:蜘蛛尿著人身上,即生瘡如粟粒累累,似蜊蟲螫痛,亦能惡寒發熱,即以犀角磨汁塗之則愈。不然以苧麻搓去瘡內水汁,用金黃散搽之。(《理例》)
蜘蛛瘡門主方
驗方、公雞涎掃之。
又方、公雞嘴、爪甲煅灰敷之。
又方、用蟾酥丸同陳京墨磨,摻。
又方、苧麻搓瘡令破出水,以雄黃、枯礬等分研細,乾摻。
漆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漆味辛熱火象,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而成。先發作癢,抓之漸似癮疹出現皮膚,傳遍肢體,皮破爛斑,流水作痛,甚則寒熱交作。忌浴熱湯,兼戒口味,不然即變頑風癬癩矣。(《正宗》)
申鬥垣曰:漆瘡令人渾身上下腫起,如痱如火,刺刺而痛,皮膚燥裂三五日,比風熱瘡或疼或癢為異。(《啟玄》)
又曰:宜韭菜搗汁,調三白散塗之。
澄曰:木形人遇漆起泡發癢變瘡,肢腫作痛,甚者寒熱交作。此疾雖小,有受者遍身頭面似疹癩,浮腫生瘡痛癢,毛髮脫落,心神恍惚不得眠者,因療之遲,遂為他證,或成風癲,真可畏也。
漆瘡門主方
驗方
慄樹皮(去淨外面黑皮,用裡面青皮炒焦)
煎水冷洗三四次。
又方、木匠店木柿煎湯洗之。
又方、皮硝不拘多少,用熟水化開,新筆掃之。
又方、生蟹取黃塗之。
又方、老柳樹皮煎水洗,一日三次。
又方、乾荷葉一斤,水煮濃汁洗。
又方、柳葉煎湯洗二三遍,內服香油一二碗,外搽生蟹黃。
又方、鐵匠店磨鐵槽中泥,塗之即愈。
又方、蟹沫塗之。
又方、磨刀泥塗。
又方、蟹殼、滑石研細,乾者蜜和塗之,濕者乾末摻之。
又方、石膏、輕粉、韭汁調搓。
煎方(《集驗》)。
元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淡竹葉二十片煎,不拘時服。忌浴熱水,兼戒口味,否則變為頑風癬,愈而又發者多矣。
又方、柳葉搓爛,煎湯洗。
又方、生雞蛋黃塗,干則又塗,不過三五次。
又方、搗韭菜洗之。
又方、新鮮松木打碎,煎水洗。
又方、頻以鹽湯洗之。
凡素常遇漆味即患漆瘡者、川椒三四十粒搗碎,塗口鼻上,即不能為害。
惡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惡瘡,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熱而肉濕,濕熱相合,潰敗肌膚,浸淫不休,不可以定名命之,故謂之惡瘡也。然有辨焉,如疥癬癮疹之屬,拂鬱氣血,在皮膚腠理間者,可以表而散,《內經》有謂汗之則瘡已是矣。若鬱氣血在肌肉之分,外達皮膚,作寒熱而生膿者,或七情所招,或膏粱之變,皆宜解內熱,不宜汗也,張仲景所謂瘡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痙者是矣,一瘡而有宜汗不宜汗之戒,蓋熱有淺深表里故也。故瘡在皮膚,則當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外以殺蟲潤燥,皆解凝結涎沫之藥敷之;瘡之在肌肉,則當因其重而減之,瀉經絡之熱,清涼氣血,外以化膿生肌膏熁之;瘡在頭巔則當射而取之,須酒製寒涼劑,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能明此三者,其於治瘡思過半矣。(《準繩》)
惡瘡門主方
驗方(《種福堂》)
杏仁(三十粒,去皮、尖)、雄黃(一錢五分)、輕粉(一錢)
研末。洗淨以豬膽汁調上,二三日即愈。百發百中。
當歸蒺藜煎(張景岳)。治癰疽瘡疹,血氣不足,邪毒不化,內無實熱而痛淋漓者,悉宜用之,此與芍藥蒺藜相為奇正者。當酌其詳。
當歸、熟地、芍藥(酒炒)、何首烏(各二錢)、荊芥穗、炙甘草、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白蒺藜(炒,搗碎,五錢)
或酒或水煎服。然水不如酒以行藥力。陽虛不能化毒者,加桂枝,再加乾薑、附子;氣虛不能化毒者加人參、黃耆;毒陷不能外達者,加山甲、皂針。
芍藥蒺藜煎、治通身濕熱瘡疹,及下部紅腫熱痛諸瘡。
黃芩、龍膽草、木通、山梔、澤瀉(各一錢五分)、生地、芍藥(各二錢)、白蒺藜(連刺捶碎,五錢,甚者一兩)
白水煎服。如火不甚者,宜去龍膽草、山梔。
一切惡瘡不愈,白蜜敷之,必效。
諸腫毒瘡,疼痛不安,人所不識者。取獨頭蒜三四顆搗爛,入麻油和研,厚敷腫處,干再易之。
又方、初起即用赤小豆,井水調敷立消。
丹毒惡瘡、馬齒莧搗敷。
頑瘡門主論
陳遠公曰:人久生惡瘡,或手足、頭面、胸背。經年累月不愈,臭腐不堪,百藥無效,人所謂頑瘡者,言其冥頑,醫功無所施力也,然亦治之不得法耳。人身氣血和,必不生瘡,即間生瘡,旬日速愈,是生瘡者乃氣血不和也。其不和者或因濕浸,或因熱盛,或濕熱寒邪交至,以致氣結不宣,血滯不散,結於皮而皮生瘡,結於肉而肉生瘡。久則膿血不淨,因而生蟲,人又用殺蟲之藥傷其皮肉,則氣血更虛,力難兼到,棄皮肉於膜外而不顧,則成瘡矣。故治瘡必以行氣活血為主,而蟲與毒不必計也;然行氣活血亦不易也,非補氣血不可,蓋氣得補而氣自行一身,血得補而血自活於遍體也。救頑湯:當歸、白朮、黃耆、熟地、麥冬各一兩,山萸、茯苓各五錢,生甘草三錢,柴胡、防風、連翹各一錢,熟附子一片,半夏二錢。水煎服。二劑瘡口必腫,此乃藥助氣血與瘡戰也,乃速愈之兆;又二劑不疼而癢矣;又二劑不再發。(《冰鑑》)此方單去行氣活血,得補之力也,氣行血活,蟲將安寄,故不必殺蟲,頑瘡自愈矣。
又曰:有內股生瘡,斂如豆許,翻出肉一塊,宛如菌狀,人以為蟲蝕外翻也,誰知肝經風熱血燥之故乎!夫肝熱則生風,風乃內風而非外風也;外風清涼,內風蘊熱,故外風宜散,內風宜清。然清其風而不補血,則熱不能解而風不能疏也,必於養血之中,益以清熱之味,則燥者不燥,熱退則風自靜也。清風湯:白芍一兩,人參、當歸各五錢,白朮、黑梔、丹皮、沙參、花粉各三錢,川芎二錢,柴胡、連翹、甘草各一錢。水煎服。數劑瘡口自斂。此方滋血以養肝,非消肉以化毒,何以斂瘡而愈?蓋瘡成於肝木之旺,平肝而血無過燥之虞,自然風散而熱無炎灼之患,苟不平肝而內用降火之品,外用追蝕之法,則蝕而又翻,翻而又蝕,其肉愈大,其氣益虛,變出非常,恐難援救耳。
席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當用馬屁勃軟襯,庶不致損而又損,晝夜呻吟也。病人但見席瘡,死之徵也。(《啟玄》)
《心法》曰:席瘡乃大病後久而生眠瘡也,乃皮肉先死,不治。
席瘡門主方
驗方、馬屁勃墊之。
又方、小麥麩絹裝成墊褥,墊之。
又方、蓋屋陳爛草,研細墊睡。
血箭門主論
陳實功曰:血箭乃心經火盛,逼血從毛竅中出也。治以桃花散涼水調敷,或金墨塗搓自止;內宜涼心涼血。(《正宗》)
馮魯瞻曰:有毛竅中出血者,名曰肌衄。因陽氣怫鬱於內,不能敷揚於外,以致陰血上乘陽分,留淫腠理,日久陽氣開發,則陰血不能歸經,故血從毛竅出也,宜開鬱清氣涼血之劑。如相火內動而乘陰分,以致熱血沸騰者,宜滋陰降火之劑。前人主乎肺熱,以肺主皮毛也,用男胎髮燒灰撲之。有因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而溢於表者,宜涼心以斂之。(《錦囊》)
岐天師曰:如有人足上忽毛孔標血如一線者,流之不止即死。急以米醋三升煮滾熱,以兩足浸之即血止,後用人參一兩,當歸三兩,穿山甲一片火炒研末,以參歸湯調服,即不再發。此乃酒色不禁,恣意縱欲所致,世上人多有之,方書未載。(《秘錄》)
血痣門主論
陳實功曰:血痣乃肝經怒火鬱結。其形初起色紅如痣,漸大如豆,揩之血流,須用冰螄散枯去本痣,以珍珠散搽去生皮;內服解鬱平肝之劑。如血出不止,過甚者,涼血地黃湯主之。(《正宗》)
血疳門主論
竇漢卿曰:血疳乃臟中虛弱,邪氣相侵,真氣衰少,風毒閉塞腠理,發於肌膚。初如紫疥,破時出血,瘡生遍身,行處成瘡,損傷皮肉,癢痛難禁。治法先宜養血清熱,次宜清肌滲濕。(《全書》)
疣門主論
經曰: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虛則生疣,(疣與肬同,疣音休,俗乎雞眼子是也。)小者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薛立齋曰:疣屬肝膽少陽經風熱血燥,或怒火肝火,或肝客淫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宜以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著艾灸,必多致誤。大抵此證與血燥結核相同,故外用腐蝕等法,內服燥血消毒,則精血愈虛,肝筋受傷,瘡口翻突開張,卒成敗證矣。
《正字通》云:疣小者,俗謂之瘊子。
疣門主方
驗方
地膚子、白礬(各等分)
煎湯洗數次,瘊子盡消。
又方、天雨鳴雷時,有疣者不與人知,自己立於檐下,迎著雷以手抹去瘊子,口中默唸:雷打猴子快走,念七遍,抹七遍,向天井外抹即自落。
千日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千日瘡一名疣瘡,又名瘊子,又名晦氣瘡。此瘡如魚鱗,生於人手足上,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用雞肫皮擦之自愈。一法用蘄艾在初生第一個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也。(《啟玄》)
千日瘡門主方
驗方(谷裕豐)。用銅錢一個套在千日瘡上按定,取草紙捲了點著燒透,熄下的紙煤子放瘡上,以香點著,燒過吹去,又放紙煤燒之,不過五七次,其瘡根隨手自落,並不痛楚。
又方(杜秘)治身上忽生豎頭肉,肉猴子並斑痣。
新石灰、鹼(各等分)
燒酒泡一時即可用,每周掃上即起紫泡,挑破出水結疤,如點癍痣,須以針微挑破,點之。
又方(王德山)。用蛇蛻擦之,即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