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瘍醫大全 卷三十七

◄◄ 回瘍醫大全總目錄

目次

卷三十七

急救部

自刑杖湯火起,至自刎、縊溺、魘魅等證,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三木門主論

世多情不由已,事出不虞受害一身,重刑難免,遭此極刑,何求不得,每致冤抑難伸,足脛多成痼疾,特立此門,救諸慘痛。惟鐵布衫一方,功效非輕。(新增)

三木門主方

秘方、生牛肉剁爛作餅四個,每個納胡椒十四粒,貼夾傷處,新棉裹緊,一夜即能步履矣。

鐵布衫丸、臨審預服,受刑不痛,亦且保命。

自然銅(煅紅,醋淬七次)、蘇木、無名異(洗去浮土)、當歸(酒洗,搗膏)、沒藥(去油)、地龍(去土,曬乾)、乳香(去油)、木鱉子(香油搽在殼上,灰焙用肉,各等分)

研細,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三丸,預用白湯化服,縱受非刑辱拷,可保無虞。

又方

狗油、飛面(各四兩)、川烏、草烏(各五錢)、萆麻仁(三錢)、皂角刺(十個)、麝香(一錢)、肥皂(二十個,煮爛去筋、皮、弦子)

二烏、皂刺和飛面研細。入上藥共搗爛,作四餅,先一日貼受刑處,忌鐵器冷水。或加猴腦或猴頭同搗更妙。

預服免痛。

自然銅(煅紅、醋淬七次)、蚯蚓(白頸者)、乳香(去油)、番木鱉、沒藥(去油)、無名異(各等分)

研細,煉蜜為丸。每重二錢,臨時酒下。

受刑後。

獨核肥皂(一斤)、䕵米(一升)

同煮成飯,去飯用肥皂搗敷。

又方、黃牛肉一斤銼碎,入紅銅末、四兩搗勻敷。

又方

生獨核肥皂、砂糖、真麝香

搗如泥,蒸熟作餅,貼夾傷上,棉花包好。

夾棍傷、一出衙門,即用熱童便一盆將足浸之,如便冷燒紅磚兩塊淬入即熱,直浸至童便面上浮起白沫,其傷盡出矣,不𭼊不㿉。

再用肥皂搗如泥,用雞蛋清和勻罨傷處,用草紙包裹,腳縛緊,三日不可動,即效。

內服末藥方

人中白(煅一兩)、木耳(燒灰,存性五錢)、乳香、沒藥(俱用箬炙去油)、懷牛膝(各三錢)、自然銅(煅五錢)

共研細末。再用牛膝酒煎,調服三五錢。

如無末藥,即用當歸尾、川芎、乳香、獨活、鱉蝨、胡麻、骨碎補、紅花、五加皮各一錢,生白酒一壺煎數沸,縱量飲,避風寒,厚蓋出汗立愈。如骨傷加土鱉蟲一枚。

夾棍傷神驗膏(周鶴仙)。

大黃、白蠟(各四兩)、敗龜版、當歸(各三兩)、松香、乳香(各二兩)、骨碎補、沒藥(各一兩)、川續斷(五錢)、麝香(二錢)

以上各為細末,豬板油三兩,將白蠟、松香、乳香,置在銅鍋內,同豬油化開,將前藥末入油調勻為膏,貼於夾傷處,第二日即可行走。

夾棍軟骨神方(江仍度)。

川烏(炒存性)、草烏(炒存性)、豬牙皂(炒存性)、萆麻子(去殼炒各一兩)、飛面(六兩)、狗油(半斤,熬化)

共搗勻,作四餅,每餅中間包真麝香二分五釐,貼用刑處,先用威靈仙四兩煎湯,足脛浴透,然後以藥餅貼上,修合時忌犯鐵器,如不用刑,以半夏、生薑、飛面各等分,做四餅貼上即解。

夾棍神方

肥皂子(水浸透,去外黑皮,用里白肉並仁)

搗如泥。如明日用刑,今晚用此藥,上至腳廉脡一節,下至腳底板心,並指甲內,處處敷勻,不可有一毫空隙,以油紙包好,外用裹腳纏定,其藥與皮肉一樣顏色不變,用刑時一些不礙,毫無傷損,用刑後以豆漿溫洗之。(其豆漿須預先一日將黃豆泡爛,磨漿候用之。)

玉紅夾紙膏、專治杖瘡及夾棍大刑,並跌打損傷,如神。

乳香(去油)、紅血竭、沒藥(去油)、白兒茶、潮腦(各一兩)、銀硃(八錢)、銅綠(三錢)、嫩松香(四兩)、研細末,萆麻仁(肥大者,去皮膜,四百四十粒。入乳缽內乳之,以成膏為度)

和上藥再乳成膏。如杖瘡,用夾連油紙一張,用木尺裁九寸五分長,一尺一寸寬,折過來一面用針戳孔,一面攤膏於上,合蓋夾膏於內,以有孔者著肉貼之,外用桑皮紙包好,再用裹腳纏緊為妙,貼一伏時揭下,用後開洗藥洗拭乾淨,再將膏拭淨,仍用原膏貼之,至重者不過三次全愈。如受大刑,亦用夾連油紙雙摺四方塊,共四塊,亦如前法碎刺孔眼,一面攤膏貼上,用新棉花包裹,再用裹腳纏好,或五六日一換,此膏旋攤旋貼,其膏用蓋碗收貯,勿泄氣。如干難攤,以滾水燉開攤,忌鐵器、忌見火。

洗刑杖法

白朮、威靈仙、秦艽、五加皮、當歸、漢防己、紅花、川牛膝、羌活、甘草、劉寄奴、宣木瓜、獨活、廣三七、白芷、防風(各二錢)

煎湯洗後,再貼玉紅夾紙膏。

夾棍方、如真遇冤枉者,可送此藥救之,功德無量。

生肥皂(六兩)、真猴骨(一兩,銼細末)、活鯽魚(大者一尾,小者二尾)、沒藥(去油)、乳香(去油)、生半夏(各五錢)、老生薑(四錢)、麝香(三分)、生蔥(二兩)

共研勻,做成四餅,貼於兩足孤拐上一夜,天明即去,如不受刑,用甘草四兩煎濃水,趁熱洗一二次,即解。

杖瘡門主論

《東醫寶鑑》云:杖傷大概通滯血,皆以酒引。蓋血滯則氣壅瘀,氣壅瘀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腫且痛。凡打僕,著肌肉必腫痛者,以經絡傷,氣血不行,故如此。

申鬥垣曰:叫號傷氣,忍痛傷血,亦有血奔心而死者,宜熱尿灌之。(《啟玄》)

《種杏》云:凡杖畢,即用童便好酒各一盅合而溫服,免血攻心甚妙,仍用蔥白搗爛,炒熱溻杖處,冷則易止痛,散血如神。

馮魯瞻曰:宜用紫荊皮、乳香、沒藥、生地、大黃、黃柏之類。(《錦囊》)

朱丹溪曰:黃柏、生地、紫荊皮,皆敷杖瘡之要藥也。若血熱作痛,宜涼血去瘀血為先,加血竭、紅花更佳。(《心法》)

《入門》云:凡杖瘡忽乾黑陷,毒氣攻心,恍惚煩悶,嘔吐者死。

陳實功曰:杖瘡已破肉者,以清涼膏敷之,疼腫即消,未破瘀血內攻者,用針放出內蓄瘀血,再以大成湯下之,便通自愈。如傷處瘀腐,已作痛疼者,玉紅膏搽之,自然腐化生新而愈。至於辱刑重刑,難受之時,宜預服鐵布衫丸方,得保全身命也。(《正宗》)

陳遠公曰:腿受官刑,皮肉腐爛,死血未散,疼痛呼號,是宜用膏藥、末藥外治為佳,受刑深重,不急內消,專恃外治,則消遙膜外,安能衛心,使惡血不相犯乎!故內治宜速也,世人外治之方,多有神奇,而內治之方,絕無應驗,往往多一時心亂而死者,雖犯法遭刑,其中情真罪當者固多,而受冤遭陷者更復不少,冤氣在心則肝葉開張,肝氣填急,尤善引血入心,使無辜之人一旦輕死,固非醫人之罪,而治之無法是誰之愆與!余得異方,凡受官刑,即時煎服,服後用膏藥、末藥,內外兼治,瘡口易愈,必無性命之憂矣!衛心仙丹:大黃、紅花、丹皮、木耳各三錢,白芥子二錢,當歸、生地各一兩,桃仁三十粒,水煎一服,惡血散矣。不必二劑,再以膏貼之,名護心仙丹:大黃、白蠟、敗龜版、當歸各一兩,三七根、乳香、沒藥各三錢,骨碎補、松香各五錢,麝香五分為末,先用豬油一兩,同白蠟、松香入銅鍋化開,再下各藥拌為膏,貼傷處,外用油紙包裹,以布扎住,輕者一張,重者兩張足矣。如夾棍重傷,不須四張,即可行步,二方至神至奇,內方使惡血盡散,外方使死肉速生,合而用之,何至損命,嘆醫治之無術耳!(《冰鑑》)

杖瘡門主方

杖瘡珍珠散、兼治一切刀傷斧砍,敷上立即止血斂口,腫毒久不收口者,掃上立即生肌收口。

珍珠(入豆腐內煮至豆腐起蜂窩時取出,研之)、乳香(去油)、海螵蛸(水飛)、琥珀、象皮(炒黃)、沒藥(去油)、龍骨(火煅紅)、兒茶、輕粉(各一錢)、瓜兒竭(二錢)

研細,瓷瓶密貯,毋泄其味。

制油紙法、槐枝一寸長,四十九段,麻油四兩。熬至枝枯撈起,再入黃蠟四兩熔化,乘熱即裁厚綿紙,長闊四五寸,或厚皮紙拖油取起,出火氣聽用。

凡杖後用刷杆挑敷前制末藥於杖處,將油紙貼上,再用尋常油紙蓋之,外以新布裹定,一日一換藥紙,每次只用藥五六分,不過數日。設若杖瘡已經見水過,須倍費時日也,用此藥,必須制油紙,否則收口過速,恐留餘毒也。

散腫止痛膏

嫩松香(燉化濾清,六兩)、萆麻仁(搗化,四兩)、潮腦(一兩)、磦珠(飛過,五錢)、銅綠(水飛,二錢)

先將松香用重湯燉化,再入四味調勻,用陳油紙甘草湯煮過,陰乾,攤貼,杖瘡不可見水,貼上紮緊。

又方、生大黃末,紅糖調敷,候乾,溫湯洗去。又敷數次,大有散血止痛之功。

又方、凡杖後,即用童便和酒一杯飲之。以免血氣攻心,外用熱豆腐鋪在杖傷處,其氣如蒸,腐色變紫後,易之,候紫血散盡,轉淡紅色為愈。

又方、韭菜搗爛敷之。

又方、陳石灰為末,水調鵝翎掃上。

又方、鳳仙花連梗葉搗敷。

又方、豆腐煮透,拌黃柏細末搗敷。

又方、細磁片擂極細末,麻油調敷,立時止疼。

又方

劉寄奴(六錢)、馬鞭草(四錢)

研細蜜調搽,潰者乾摻。

棒瘡皮破、闢麝草葉搗爛,敷上扎住,即愈。

(瘀拈痛膏《正宗》)、凡杖後皮肉損破,紅紫青斑,焮腫疼痛墜重者,用如意金黃散一兩,加樟冰三錢研勻,以白石灰一升,用水二碗和勻,候一時許,用灰上清水傾入碗內,加麻油一半和勻,用竹箸百轉,自成稠膏,調前藥稀稠得所聽用。杖後帶血,不用湯洗,將藥通遍敷之,紙蓋布扎,夏月一日,冬月二日,方用蔥湯淋洗乾淨,仍再敷之,痛止腫消,青紫即退。傷重者另搽玉紅膏完口。

又方

臘豬油(一兩七錢)、黃臘(三錢)、潮腦(二錢五分)、白蠟、輕粉、鉛粉(各五錢)、沒藥(去油,二錢)、冰片(一分)、乳香(一錢,去油)

先將豬油、二蠟化開,再入各末攪勻攤貼。油紙用甘草湯煮熟揉軟,熱湯燉化攤貼。凡棒瘡破爛至重疼痛者,一日換一張,三日全愈。

一方、豬油二兩,潮腦一兩,白蠟、黃蠟各七錢五分,輕粉一錢,麝香、冰片各三分,無乳香、沒藥、鉛粉。

杖瘡爛下肉至重者(《都門內官傳》)。木耳水泡搗爛,敷在爛處,止痛生肌。

鬼代丹、受杖不痛,故名。

無名異、木鱉子(去殼,油炙)、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地龍(去土)、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草烏(各等分,地上挖一小土坑,用炭火燒紅,澆醋在坑內,入草烏蒸軟。一方無草烏)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凡用此丸,可先用出過蛾的蠶繭子,燒灰二錢為末,酒調下,再服此丸,不曾遇責,可用牛膝、甘草煎湯服之,即解。

乳香散、杖瘡神效。

全當歸、自然銅(醋淬七次,各五錢)、茴香(四錢)、滴乳香(去油)、真沒藥(去油,各三錢)

研細。每服五錢,溫酒調下。

寄杖散(《醫鑑》)。未打之先,取白蠟一兩,細切入碗內,滾酒泡服,則雖打著不痛。

杖傷(《公門秘方》)。久爛中有四五分深潭,不能收口者。

血竭(一錢)、朱丹、輕粉(各二錢)、白蠟(五錢)

共為細末。摻上一日夜,其肉四圍生起,兩日即平。

又方、杖後腫痛。

雄黃(一兩)、密陀僧(五錢)

研細水調敷,極妙。

杖後、白芨研細,每日米飲調下三錢,數日即愈。

仙傳膏、杖後重傷,死血鬱結,呃逆不食,並夾傷內爛,貼之可以起死回生。

輕粉、血竭(各三錢)、樟腦(二錢)、冰片(三分)、麝香(一分)、沒藥(去油)、乳香(去油,各一錢五分)

共研極細。用豬板油一兩二錢,黃蠟一兩,同化調藥成膏,攤貼患處,晝夜流水,即時甦醒。

又方、滑石、大黃、赤石脂各等分,研細,蜜調敷。

又方、梧桐樹根曬燥,炒黃研細,重者一錢,輕者五分,好酒沖服。

湯潑火傷門主論

申鬥垣曰:火之為用,性最猛烈,萬物傾刻成灰,何況人之皮肉,經此灼燔,皮焦肉卷,苦痛難熬,輕則成瘡,重則致死,百計千方,難免其苦,特選奇方以救湯火中傷之苦。(《啟玄》)

又曰:滾湯沸油熱粥失誤,常遭其害,令人皮溻肉爛。

又曰:每見貧苦烤火禦寒,熾令火氣入肉,成瘡作痛出汁,宜制柏散加蘇荷末摻之。

陳實功曰:但凡水火之氣,當分其勢而利導之,切不可驟用冷汁淋漓,涼藥塗敷,熱毒得冷,更深入骨難瘥。設令寒涼一逼,火毒歸心,殺人更速。(《正宗》)

又曰:此患原無內證,皆從外來也。有湯火熱極,逼毒內攻,又有外傷寒涼,激毒入極,外皮損爛者,用清涼膏等藥塗之。如毒氣入內,煩躁口乾,二便秘澀者下之,疱破珍珠散搽之。(《正宗》)

錢青掄曰:湯火傷飲冷水者,必死。浸冷水生必爛至骨。(《丹方》)

澄曰:凡被火傷悶絕者,急用輪迴酒或童便灌之,或溫水和蜜灌之,甚則用酒燙熱,入浴缸內,令被傷人浸酒中,極重不死。若發熱作渴,小便赤澀,用四物湯加連翹、梔子、甘草滋陰養血,以消其毒。若傷處死肉而不作痛者,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川芎、連翹,健其脾胃,以消其毒。若傷處死肉不潰,用八珍湯加白芷,補氣排膿。如不應,加肉桂,如不斂,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川芎、黃耆健脾養胃生肌,不應,加炮姜。若小兒被傷,目睫頭搖,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川芎、山梔健脾胃,清肝火。若食後被傷,腹脹作痛,用四君子湯加山梔、神麯、山楂壯脾胃以消之,此乃規矩準繩,不可更張至誤也。

《醫鑑》曰:凡被回祿煙燻至死者,白蘿蔔搗汁灌之即蘇,以其辛能散氣也。

澄曰:凡被火傷之人,宜用羌活一兩煎服,俾火毒得汗外泄,庶免內攻。

湯潑火傷門主方

雷真君逐火丹(《秘錄》)。治無意之中,忽為湯火所傷,遍身潰爛,與鬼為鄰,服之可以變死而生。

當歸(四兩)、白茯苓、黃耆(各三兩)、大黃(制)、生甘草(各五錢)、荊芥穗(炒黑)、黃芩、防風(各三錢)

水煎服,一劑痛減半,兩劑痛全減,三劑瘡口全愈,此至聖至神之方也。

又方、哈蜊殼火煅研細,麻油調如稀糊,以鵝翎掃上如冰,至重者二三遍全好,疤痕全無。忌酒,如吃酒必作癢,抓破有痕。

又方、用煮熟雞蛋黃炒出油來,調竹蛀蟲屑搽之。

火瘡疼不可忍。

生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白芨(各等分)

研細末,麻油調搽

又方、先用好酒洗之,再以鹽敷,則護肉不壞,如皮塌者,以酒熬牛皮膠敷之,如遍體傷者,用好酒滿浸,溫則易之,可保火燒不死。

又方、菜油一碗,浸一刻即不疼,兩三日便褪皮,如不便浸,頻頻塗之。

又方、先以糯米漿雞翎掃上,後用劉寄奴研末搽上。不痛且無疤痕。

又方、陳年白螺螄殼煅研,入輕粉和研,濕則乾摻,不破清油調搽。

又方、白芝麻殼燒存性,研細敷之,若患處乾燥,則用麻油調搽。

又方、丹參半斤,羊油二斤,煎三五沸,濾清塗之。

又方

綠豆粉、榆皮面、輕粉(各等分)

研細,麻油調搽,濕則乾摻。

又方、先用蠟酒冷洗,以拔其毒,再用煮熟雞蛋十餘枚,去白取黃,炒焦黑取油一盞,調生大黃細末二兩搽之。

又方

當歸(炒)、生大黃(炒各等分)

研細。用麻油或蠟燭油調搽之。

又方

白蠟(三兩)、藤黃(一兩五錢)

用瓷碗一個,生薑擦過,黃土和泥塗之。碗不能碎,放火上將蠟溶化,藤黃捶如豆大,同熬如炭形為度,將藤黃揀去,蠟熬如鵝黃色,然後加麻油三斤,煎勻收貯,搽之。

麻黃膏

雄豬油(四兩)、斑蝥(三個)、萆麻子(去殼,研極爛一百粒)、麻黃(五錢)、大楓子(去殼研一百粒)

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渣,將大楓子、萆麻子和勻聽搽。

又方

大黃、朴硝(各等分)

菜油調搽,取肉得咸則堅實,且解熱毒也。

湯火傷已發泡者,解熱毒為主。

蛤蜊殼(煅)、蚌殼灰、生石膏、大黃(各等分)

研細,香油調搽。取其寒勝熱也。

湯泡火傷,並治牲口燒傷,敷上須臾水出,流水則吉,反此為凶。榆樹根白皮研細一兩,飛丹二錢和勻,井華水調敷,或冷水敷之。

又方

細茶、小麥(各等分)

共炒黑色存性,研細末,濕則乾摻,干則用麻油調搽。

又方、風化石灰入水攪勻澄清,加麻油,約油三灰水七為率,攪勻,雞翎掃上。

黃柏散、黃柏一大塊,用生豬胰炙酥為末,麻油調搽。

火燒悶絕,並治狼煙煤炭毒、輕則白蘿蔔汁灌之,重則用熱尿灌之。

火傷併火藥傷、煤炭燒紅搗末,醋調塗。

湯火傷,未起泡者、醬敷。

又方、麵糊塗良。

又方、鹽汁浸。

湯火傷泡已破者,當收濕解毒生肌為主、榆樹皮根研細,麻油調敷。

又方、石膏研細,桐油調敷。痛即止,熱即退。

又方、熟石膏、東丹,研勻摻之。

又方、銀杏研末摻之。

又方、西瓜皮入瓷壇內,埋土內化水,搽之。

又方、冷燒酒淋洗,止痛。

又方、線香嚼碎,敷之。

又方、秋葵花浸麻油塗。

又方、地榆研細,麻油調塗,或榆白皮末,豬油調塗。

又方、醃菜葉貼之,或鹹菜滷浸之。

又方、石膏生桐油調搽。

又方、鹽酒浸之。

又方、生大黃末,雞蛋清或砂糖桐油蜜醋,俱可調敷。

又方、風化石灰,雪水調搽。

又方、白頸蚯蚓糞,煅存性,麻油調搽。

又方、撏豬毛煅灰,香油調搽。

又方、扁柏葉焙研,麻油調搽。

又方、豬板油加乾麵搗搽。

又方、泥漿加鹽醋塗之。

又方、柏子樹皮研末,麻油調搽。

又方、鹽搽。

又方、生大黃研細,麻油調搽,立刻止痛,不起泡。

又方、絲瓜葉搗爛敷上,一日即好。

又方、糯米粉炒黑,酒調敷,熱酒熯傷神效,或菜油調。

又方、陳麵糊敷滾油潑傷,神效。

又方、大麥炒黑研細,用粥沫調搽,即刻止痛,麻油調亦可。

又方、麩皮炒黑研末敷。

又方、臘月豬膽汁塗,黃柏炙乾為末,敷之。

又方、螃蟹殼燒灰,麻油調搽。

又方、取雄雞宰熱血淋瘡上,隨淋隨效。

又方、生大黃切片,浸麻油搽,愈陳愈效。

又方、扁柏葉同冷濃茶搗爛敷。

保生救苦丹、治火燒油熯,及一切狗齧損傷。

生寒水石(不拘多少)

研細,油調塗之,其痛立止。

滾粥熯傷、錫箔遍貼神效,如受傷重者,可吃溫香油一盅。

湯火傷、槐花炒研末,油調搽,立時止痛。

又方、爛茶葉敷。

湯火傷爛見骨者(《丹方》)。百草霜三錢,輕粉一錢五分,乳香麻油調搽。

玄妙飲

川黃連、天花粉、玄參(各二錢)、桔梗、陳皮、黑山梔(各一錢五分)、淡竹葉(二十片)

水煎服,如藥不便,只用好酒溫洗,拔其熱毒,內服童便,以護其心,使火毒不內攻,隨取大黃末桐油調敷。即垂危者,皆保無恙。

秘方、劉寄奴研為細末,桐油或菜油調敷,其泡立消,其痛立止,傾刻結靨,神驗。

又方、圓眼殼燒灰為末,真桐油調塗數次,即愈。

又方、生蘿蔔搗爛敷之,甚效。

火燒爛神方(周鶴仙)。狗骨煅成灰為細末,麻油調敷,神效無比。

燒爛神方、鐵鏽花磨水塗之,神效。

又方

大黃(二兩)、貫仲、黃柏(各一兩)

共研細末,用煮熟雞蛋黃數枚入鍋內炒出油,調敷三五日全好無疤。

湯潑。

老松皮(去外粗皮,去里青皮)、生大黃(各等分)

研細末,生桐油調如稀糊,掃上即出熱氣,隨手其泡自消。

湯火傷、狗油熬老,敷患上,隨干隨敷。

又方、胭脂濕冷水貼患處,貼後水乾,即用涼水滴胭脂上,立即止痛不起泡。

火燒、人糞瓦上焙枯黑為末,香油調搽。

火燒滾湯起泡、陳喬麥面打糊,裱上立止,疼痛結靨。

火燒、湯潑、粥燙、油燙奇方(程懷書)。

平日泡過茶的茶葉剩下的茶腳,不拘甚的粗細茶葉,用瓦壇一個放朝北地上,日逐裝在壇內,聚之已滿,用大磚一塊蓋好,須得一年,用之方妙,愈陳愈好。凡遇上證,不問已潰未潰,搽上即定痛結疤,第一驗方。

湯火所灼、暖灰水和敷,並用灰汁洗。

又方

黍米(炒黑)、六曲(炒黑各等分)

研末,雞蛋白和塗。

又方、柳樹白皮切細,同豬油熬塗。

又方、柏樹白皮切細,同豬油熬塗。

又方、小便漬洗。

又方、苦酒和雄黃塗。

湯火灼已成瘡、白蜜塗上,取竹膜貼之。

又方、雞蛋白塗。

又方、豆醬汁塗。

又方、柳樹皮燒灰敷。

又方、豬油和米粉敷。

又方、狗皮碎剪,烊皮膠和之,遍封傷上結痂自落。

又方、新熱牛糞塗。

又方、石膏細末搽之。

又方、白蘞末搽。

又方、陳石灰水和敷,干則換敷。

滾湯煎膏所傷潰爛、丹參切細,羊油熬膏敷。

又方、搗生芝麻如泥,厚敷。

又方、地榆末同雞蛋清調搽。

又方、新牛糞和雞蛋清塗,止痛不爛。

湯火傷、生梨搗碎敷。

又方、豬油、生大黃、頭髮同熬,濾清候冷塗上。

又方、絲瓜葉陰乾為末,麻油或菜油調搽。

湯火燙(汪樹峰云:余幼時誤墜烈火中,半體皆傷,諸治不效,後得此方始愈,以厚酬始獲此方。)平時收老黃瓜不拘多少,覓厚實瓷瓶收貯,藏暗濕處,自爛為水,塗傷處立時止痛,即不起泡。

又方、狗血塗。

又方、油饊子燒成性,研極細末入真香油,在乳缽內研糊塗。

爆竹炸傷、急取鮮柏枝搗和,香油調敷。

湯火傷(王御臣)、傷時人皆倉惶無主,切不可用冷水澆洗,如一時敷藥不便,先飲童便一碗,或生蘿蔔汁一碗,後用雞蛋數個,每個打一孔,瀝取蛋清入碗內,用箸調成清水,用雞毛蘸掃傷處,每次掃六回,每日掃六次,止痛消腫退熱,生肌無痕。

又方、陳石灰(新者亦可)。不拘多少,泡水中候灰澄清,取水和小磨麻油攪勻,似蛋清一樣,以雞翎掃患處,外用兔毛貼上。若干後沾實,則不必揭動,如不沾再掃貼。

又方、熟雞蛋黃置銀石器中熬油,調胡粉搽。

又方、楊梅樹皮及根燒存性,香油調敷。

又方、冬月收頭一次雪水,至夏月拾西瓜皮泡雪水內封貯。臨用頻洗傷處,其效猶速。

又方、梨切片貼,止痛不爛,

火燒、龜甲燒灰,香油調搽。

又方、西瓜皮焙為末,雞蛋清調搽。

神仙一把抓、治湯火燒傷並杖瘡。

黃丹(一兩)、潮腦(五錢)

為末,以蜜調勻,塗患處,立刻止疼,好後無痕。

金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大凡金瘡血出不止,若素怯弱者當補氣,若素有熱者當補血,若因怒當平肝,若煩渴昏憒當補脾氣,若筋攣搐搦當養肝血,若投藥不應,當用地黃湯以滋腎水。忌見風,及服止血傷筋等味,其人若渴,務要忍著,宜進乾燥並肥膩等物以止渴,切不可食鹹,過飲漿水稀粥;凡犯之則血動溢出殺人。如喜怒憂愁,大言狂笑,思想房勞,暴躁勞碌,酸鹹、糟油、熱羹,一概禁忌,雖愈仍忌。可服黃耆六一散、八味地黃丸,可保無慮。(《正宗》)

程山齡曰:刃刀或磁鋒割損,淺者皮破血流而已,深者筋斷血飛不住,皮破者福緣散摻之,止血定痛。筋斷者天下第一金瘡藥敷之。筋骨俱斷,其人面色必黃,外避風寒,內忌冷物;如失血過多者,獨參湯、八珍湯補之,此外別無他法。(《十法》)

《脈經》云: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兩石,脈來大者,二十日死。

斫刺血出不止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如脈病不相應,故死。

《病源》云:金瘡腸斷者,視病淺深,各有生死。腸一頭見者,不可連也。若腹痛短氣,不得飲食者,大腸一日半死,小腸三日死。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線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冠血塗其際,勿令氣泄,即推內之。腸但出不斷者,作大麥粥取汁洗腸,以漬納之,且作粥清,稍稍飲之,二十餘日乃吃糜粥,百日後,乃可進粥。

《靈惠》云:金瘡失血,其人當苦渴,然須忍之,常令乾食,可與肥脂之物,以止其渴;又不得令飲粥,則血溢出殺人也。又忌嗔怒及大言笑,動作勞力及食鹹酸、熱酒、熱羹輩,皆使瘡痛沖發,甚則即死。

《聖惠》云:凡金瘡傷天窗(穴名)、眉角、腦後、臂里跳脈、體內陰股、兩乳上下、心鳩尾、小腸及五臟六腑俞,皆死處。又破腦出髓而不能語,戴眼直視,喉中沸聲,口中唾出,兩手妄舉者,俱不可治。

《得效》云:金瘡出血,虛細則宜,實大則傾。

又云:傷雖淺,命脈虛促可慮;傷至重,命脈和緩,永無慮也。血出甚者,脈不要洪大,只要平正重實。

又云:肚破腸出在外,若腸全斷難醫,不斷者可治。腸及肚皮破者,麻縷為線,或桑白皮尖茸為線,以花蕊石散敷線上,從里縫之。腸子則以清油捻活,放入肚內,乃縫肚皮,不可縫外重皮,留皮開,用藥糝,待生肉。

又云:傷破肚皮,腸與脂膏俱出,先用湯藥如活血散、佛手散與服,用手擘去膏不妨,此是閒肉,放心去之,然後推腸入內,用線縫之,仍用通利藥,勿令二便秘澀。

《正傳》云:大凡金瘡及折傷墜墮內損者,必有瘀血停積,先宜逐去瘀血。若亡血過多,則調養氣血為主,花蕊石散、奪命散、雞鳴散、導滯散、破血消痛湯、復元活血湯,皆可選用。

金瘡門主方

天下第一金瘡藥(程山齡)。治刀斧傷損並跌僕,打碎敷上,立時止血定痛,更不作膿,勝於他藥多矣。

雄豬油(一斤四兩)、黃蠟、松香(各六兩)、乳香(箬烘去油)、血竭、兒茶(各一兩)、銀粉(炒篩四兩)、樟冰(三兩研極細末)、冰片、麝香(各六分)、沒藥(箬烘去油)

以上藥研極細,先將豬油、松香、黃蠟三味,熬化濾去渣待冷,再入藥末攪勻,瓷器收貯,不可泄氣。

又方(徐元升)。老松香不拘多少,將淡河水滿鍋滾透煮之,撈起扯拔,浸冷換水,又煮又扯。如此九遍,煮去苦水,復用銅鍋溶化,傾入冷水中,不必扯拔,待冷又化。如此三次,揀淨松香十兩,加去淨油乳香、沒藥各一兩,研細和勻敷傷處,用絹帛縛緊。能止血止痛,續筋生肌,不膿不潰,跌打損破亦效。忌生酒、鮮魚、豆腐、糟菜。

又方、魚膠洗淨,用麻布包煮爛,隔布絞出,乘熱加乳香、沒藥去淨油各二錢,銀粉六分,共搗勻,取青布一幅,用針釘在新板上,將竹刀刮藥,攤在布上,候乾收貯。量傷處大小,將藥布入滾水,泡軟移攤於青絹上,貼上傷處,止血止痛,如將愈之際,有一眼仍以前藥泡軟納瘡眼中,即斂口矣。

金瘡並陽證腫毒、用大粉草入去青竹管中,油灰塞竹管孔,立冬日放糞缸內。立春先一日取起,豎立陰乾。破竹取甘草研細,金瘡乾者水調敷,濕則乾摻。熱毒疫毒,內服均妙。(即人中黃也)

又方、白松香研細,將傷口用手擠合,厚厚敷之,布紮緊。不怕風,不怕水,旬日即瘥。

又方

鉛粉、乳香(去油)、風化石灰、沒藥(去油,各一兩)、枯礬(三錢)

研細摻之。

又方、圓眼核剝去外面黑漆皮,陰陽瓦焙研細末,乾摻奇驗。

又方、蘇木煎湯,童便沖服。

又方、茜草根煎湯,童便沖服。

又方、澤蘭葉煎湯,童便沖服。

又方、紅花煎汁,童便沖服。

又方、真白龍骨研細摻之,血即止。

又方、海螵蛸研細,摻之血立止。

又方、金毛狗脊毛罨傷上。

又方、不拘新舊蠶綿絲綢,以及舊氈帽,俱可燒灰搽之。

又方、晚蠶砂為末摻之,外以絹條束緊,止血生肌。

又方、多年戴油舊氈帽邊煅灰摻之,或搽亦可。

又方、白芍藥一兩炒黃,研細末,酒調服二錢,止痛。

又方、白蠟研末填滿傷處,布帛裹定,二三日即愈。

又方、寒水石研末,敷之止痛最速。

又方、生五倍子為末,乾摻,血出不止者,神效。

又方、桑樹皮中白汁,塗傷處止血。

又方、蘆子嚼爛敷上,其血立止,且無他患,跌破更效。

又方、干蓮蓬焙末搽。

又方、烏木筷研末搽。

又方、獨殼大慄研乾末摻。

又方、紅絨煅灰摻之。

又方、花蕊石研末摻。

又方、青石研為末摻。

又方、半夏研末摻。

又方、天南星研末摻。

又方、小麥面乾摻。

又方、陳舊氈帽煅灰,同香灰研勻摻。

又方、陳石灰同韭菜搗爛,陰乾研末摻。

又方、百草霜研細摻。

又方、初生小鼠,同石灰搗勻,陰乾摻。

又方(《聖惠》)。血竭末摻之,止血生肌。

又方(《聖惠》)。原蠶娥炒,研末敷。

又方、半夏、鬱金、風化石灰各等分,研末摻血立止。

又方、古礦石灰研末摻。

又方、黃丹、白礬末,摻之血立止。

又方、桑葉陰乾,研末敷,如急用,焙乾亦可。

又方、劉寄奴研為末摻之,並治箭傷。

又方、驢屎煅存性,研末搽之,血立止。如不及煅,即用潮的亦妙。

又方

降香節、五倍子(各五錢)、廣三七(二錢五分)

研極細摻之,止血定痛,箭傷亦妙。

又方、臘月牛膽入風化石灰,懸掛風頭避陰處,候乾去膽皮,將石灰研細敷。

又方

五倍子(炒枯)、降香節(銼屑,炒黑色,各等分)

研勻,摻於傷處,扎定。

刀傷斷指、臂者俱可接整。

降香(燒末,過者六兩)、荔枝核(炒四兩)

先將傷斷處接端正,取絕細末香油調敷,數日後骨肉完全如故。

金瘡並磕損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

蔥白、砂糖(各等分)

研勻封之,其痛立止,更無疤痕。

刀傷折傷蔥熨法、先飲童便,酒後用蔥炒搗爛,乘熱包縛傷上,冷則易之。

金瘡毒刺疼不可忍、蔥一大把,水三升,煮數沸,漬洗傷上,即止。

金瘡久不收口、出過雞的蛋殼內嫩皮,連血陰陽瓦焙黃,研末,麻油調搽,濕則乾摻。

金瘡跌打瘀血內攻腹脹。

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去毛淨,各三錢)

水煎,加童便沖服。

刀斧砍斷筋、金錢花葉、莖、根去土淨,搗自然汁滴瘡口中,以渣敷上,不過半月,斷筋自連。

刀斧斫傷以及跌破頭顱者、霜降後三日,取雞冠花、葉洗淨,入滾水內掇過撈起,青布包,過夜,次早用線穿掛,無煙熏日色之處陰乾,刷去灰塵研末,加冰片少許,密貯乾摻。

五金所傷並竹木刺誤犯人神所在之處,流血不止。上身被傷,血流不止,急用銀一錠燒紅烙傷處,如下身被傷,流血不止者,急以鐵一塊燒紅烙傷處,其血立止,此急救之良方也。

刀斧傷甚、真降香磁鋒刮下,研極細末摻上,次日結靨如鐵。

又方

藤黃(研碎五錢)、白蠟(一兩)

入麻油化膏,冷定搽之。

又方、多年陳石灰一斤,大黃一兩,炒黃色,除去大黃,只用石灰研細摻傷上,布扎自效。

又方(《啟玄》)。真廣三七煎湯洗之,其血立止。

又方(《聖惠》)。白膠香、白芷、老松皮、血竭,研細末敷之。

又方(《聖惠》)。黃丹、滑石,研末敷之,夏月以薄荷葉貼之,一日一次,以藥水湯洗自效。

金瘡傷至重者(《得效》)。海味中咸白鰾成片鋪在傷處,用帛扎定,血立止。

下蠶室瘡不合(《入門》)。取所割勢火煅為末,酒調服。(昔有人自割其勢,瘡久不合,用此方不數日而愈。)

金瘡及諸傷重痛悶欲死(《入門》)、取牛一隻,剖腹納其人於牛腹,浸熱血中可蘇。如傷腹用血竭末醋湯調飲,出血而愈。或戰陣炮矢所傷,血流滿體,氣貫胸膈悶絕者,亦蘇。

傷重暈絕不省人(《丹心》)、熱尿多灌,即蘇,童尿猶妙。

活血散(《入門》)、治刀槍傷、腹裂腸出者。

當歸、川芎、黃耆、白芷、續斷、赤芍、鹿茸、細辛、黃芩、附子(各等分)

研末,每三錢酒調服,日三立驗。

花蕊石散、治一切金刀砍傷,及打撲損傷,牛馬咬踢,或至死者,急於傷處摻藥,其血化為黃水,再服藥便活,更不疼痛,如臟腑有瘀血,內損煩悶欲死,服此藥則化為黃水,或吐出或下泄出。

花蕊石(四兩)、硫黃(一兩)

為末,入瓦罐內鹽泥固濟,曬乾安四方磚上,以炭火從巳午時煅至經宿,候冷取出,研細,每服一匙,童便入酒煎熱調服。

奪命散(《得效》)、治金刀所傷,及從高墜落,木石壓損,瘀血瘀積,心腹疼痛,二便不通。

水蛭(石灰拌炒焦,五錢)、大黃、黑牽牛(頭末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過數時無效,再用一服下惡血。

導滯湯(《聖惠》)、治金刀跌撲,大便不通,壅鬱欲死。

大黃(一兩)、當歸(二錢五分)、麝香(少許)

為末,每服三錢酒調服。

金傷散(《鄉藥》)、治一切金瘡。重午日早朝,使四人各出四方採草、木、莖、葉各半把,至午時入石灰一斤,同搗極爛,鑿大桑木三兩株,作孔納藥實鞏,用桑皮蔽之,油調石灰密塗之,勿令泄氣。更以桑皮填固,至九月九日午時取出陰乾,百日搗羅為末,如遇傷摻之,神效。

刀傷、銅匠銼下黃銅細末,再入乳缽內乳細摻之,立合。

金瘡出血。(《採醫書》)

龍骨(煅二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三錢)、白礬(半生半枯)、無名異(各一兩)、五倍子(半生半焙二兩)

共為末,乾摻不作膿,不怕風,立時止血,住痛生肌。

金瘡神方(周鶴仙)。

松香(去油,如油不盡反疼,用新磚兩塊,火內燒極熱,上下多襯紙,將松香入在中間,壓兩、三次,則油盡如門霜矣)、生半夏(各等分)

研極細末搽之,有力者宜預合濟世,神驗無比。

又方

真降香(切片,火上炙去油)、荔枝核、血竭(各等分)

為極細末,敷患處,即刻止痛作癢,不三日全愈,雖斷指亦能續也,神驗。

又方、荔枝核燒灰存性,為細末填傷口,一夜即平復。

又方、揀淨剃下黑髮數斤,洗淨油膩攄干。將鮮竹筒取一段打空一節,將發裝入,築極緊,用木塞口,黃泥封,放於微火灰內煅一夜存性,打開發成粉矣。收貯瓷瓶之內,遇刀傷敷之,神驗之極。

又方、端午午時採苧麻葉陰乾,揉成絨罨上,即定痛止血。

刀斫斧傷肉落、人指甲陰陽瓦焙,研細末密貯。凡遇斫傷將末摻上,以肉合上,急用扇子急力扇之即合。若傷口深大,又不宜扇風,恐成破傷風,些小刀瘡,此方頗驗。

刀傷、琥珀末摻之。

又方、一人因劈裂爪甲指拇,索金瘡藥裹之,其痛不止,即取蔥白入糠火煨熱,剝皮劈開,其中有涎如涕,取搽損處,仍多煨取。接續易搽,凡三易之。血止痛消,並不潰良方也。

刀傷湯火跌打斷筋損骨。

麻油(熬老,冬月用油七兩五錢,夏月用油五兩一錢)、入白蠟(一兩)、藤黃(五錢)

不住手攪成餅塗搽。

刀傷、熊膽和水調搽傷處,立刻止血定痛,不作膿。

小兒刀破手、鍋蓋屑刮下搽。

刀傷、圖書店滑石末摻之。

又方、生大黃炒黑,研細摻。

又方

堅實細炭、老松香(各等分)

研細,用韭菜汁拌,陰乾再研細摻之,如急用則不用韭菜汁拌亦效。

夾剪斷指、蟢蛛窩纏指上,包暖即好。

刀斧傷並跌打流血不止、何首烏研細擦上,使血歸經。

金瘡跌打止血定痛、乾荷葉研末擦,即能生肌。

刀傷雖數日作膿亦效。

老松香、川大黃(各一錢)

共研細末,乾摻。

弓箭鳥槍傷門主方

弓傷全睛突出,並治打傷眼珠腫痛,急以手揉入,勿見風,取精豬肉切薄片,攤在熱缽上,候肉熱急貼傷處,冷則更換。

箭頭入肉。

蜣螂(十個,去殼、去白肉)、土狗(三個)、婦人發(煅灰少許)

同研如泥,厚塗之,以兩手蹙之,箭頭自出。

箭傷、三七根三錢,好酒煎露一宿,服之即愈。

中毒箭、急飲麻油數碗,其毒自解。

中毒箭、藍汁一升飲之,並淋傷上。若無藍汁,以青布清水絞汁飲,並淋傷上。

針刀、箭鏃折在肉裡、象牙屑和水敷之。

針刀、箭鏃折在肉裡、栝蔞根搗爛敷之,每日三易。

箭頭入肉、推糞蜣螂一個,搗如泥,煎湯頻洗傷處,自出。

箭頭入肉

陳臘肉(去皮、骨,搗爛)、人指甲、象牙(各二錢)

研細,入蠟肉內搗勻,敷於四圍即出。

鉛子入肉、水銀灌傷處,其鉛即化,從傷處隨水銀流出。

箭傷、劉寄奴研末,摻之。

箭鏃及金刃中骨脈不出。(《入門》)

白蘞、半夏(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淡薑湯調服一錢,日三,至二十日即出。

又方(《聖惠》)。螻蛄取汁塗其上自出。

又方(《聖惠》)。鼠腦塗其自出。

又方(《聖惠》)。好磁石著其上自出。

又方、搗鼠肝或鼠腦塗之即出。

鉛子入肉(吳天序)。用面和成作圈,圍受傷處,以白莧菜搗爛納圍內,不過三四次,鉛子即出。或用蜂蜜沖酒飲醉,亦出。

毒箭、煮藕汁飲。

又方、搗生葛根汁飲之。

又方、雄黃研敷。

箭穿耳並割耳、熱馬糞敷上止痛。

又方、婦人月經或月經布,塗於傷處。

針入肉門主方

驗方、搗推屎蜣螂敷之,自出。

又方、螻蛄腦子同硫黃研細調敷,以綿紙貼定,如覺癢時,其針自出。內服棗仁末三錢,白湯調下。

又方、象牙末水調敷,即出。

又方、煮臘肉熱皮貼上,其針即出。

針誤入肉無眼者不動,有眼者隨氣血遊走。若走向心窩胸膛者險。急用烏鴉翎數莖,炙焦黃色研細末,酒調服一二錢,俱可。

如聖膏、治針入肉。車脂輦油不拘多少,研如膏,調磁石細末攤紙上如錢許,貼之。每日換兩次。

醫家用針,將針折在病人肉內、鼠腦研如膏,塗之即出。

竹木刺門主方

竹木刺入肉、收晚蠶蛾入竹管內塞之。凡遇竹木刺戳入肉內,即取蠶蛾研細和津唾調塗,即出。

又方、刮指甲末同紅棗肉搗爛塗之。

又方、象牙末磨濃汁滴之,良久自出。

又方、螻蛄搗爛塗之自出。如刺已出,肉痛甚者亦效。

又方、白茅根搗敷立出。

又方、嚼牛膝根敷之,自出。

又方、烏羊糞搗爛,水調厚敷之,自出。

又方、頭垢敷之,即出。

花蕊石散、治刺入內,日久血瘀腫脹。

花蕊石(八兩)、硫黃(四兩)

研極勻,瓦罐盛之,封口鹽泥固濟,曬乾,安風爐內,上下著火,煉二柱香為度。候冷打開,研細收貯,此乃散瘀血之神藥也。

凡竹木刺咽喉中、舊象牙梳取屑,研細水調服。

蘆葦刺入肉、生栗子細嚼爛敷之。

又方、鹿骨煅存性,水調敷,雖日久不過兩次,即出。

又方、羊糞燥者燒灰和脂塗之。刺若未出,再敷之。

又方、搗烏梅水和塗刺上,立出。

又方、莧菜搗爛敷患處,外以布裹定即化。

又方、牛膝根、莖合搗以敷之,即出。縱瘡合口,其刺猶出。

又方、煮瞿麥汁飲之,日三立出。

又方、溫小便漬之。

又方、酸棗核燒研,服之瘥。

又方、白茅根燒為末,以膏和塗之。亦主諸瘡因風發腫。

狐刺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狐刺瘡是竹木刺簽傷皮肉或手足而成,痛不可忍,有雌雄兩種,當分治之。雄者只生一個,雌者生有五七個。瘡內皆有亂絲,瘡外必然有刺者是也。(《啟玄》)

《大成》書名狐貍刺,蓋螳螂,又名野狐鼻涕故名。

《外臺》《總錄》二書名狐尿刺。

《心法》曰:狐尿刺由螳螂盛暑交媾,精汁染於竹木諸物,於久有毒,人手足誤觸之,則成此患。初起紅紫斑點,肌膚乾燥悶熱,焮痛不眠。十日後腐開,瘡口自寬,宜服黃連解毒湯,外以蒲公英連根濃煎,溫洗之。若有鮮者,搗汁厚塗患處,更佳。

狐刺瘡門主方

驗方(《啟玄》)。

桑柴灰、輕粉(等分)

研勻。干罨患上,以米醋澆之,頻換立愈。

鐵棘竹木諸刺,在肉內不出,並蛇骨刺人毒痛。死老鼠煅研敷之。

傷水瘡門主方

凡竹木刺破皮膚,或魚刺諸骨傷損之後,誤犯生水,疼痛潰爛,名傷水瘡。五倍子、蛤粉、黃丹各等分,同炒變色,研,乾摻。

救自刎門主論

斷食顙者可治,斷氣顙者難治。

全要知覺早,急急將頭扶住,乘其氣未絕,額未冷,用絲線縫合刀口,將活雄雞一二隻,扯下熱雞皮,(冷則無用,)周圍纏護刀口,用軟綿帛並棉花扎之,外將女人舊裹腳,周圍再纏五六轉,勿使泄氣,其中自然合而為一,令刎者仰臥,以高枕枕住腦後,使刀口不開,須要避風衣被蓋暖。若氣從口鼻通出,用白米一盒,入人參一錢,生薑三片同煎,粥湯飲之,接補元氣,再請明醫診視。

凡自刎喉管不斷者,不可見水,急用麻線縫之,外以血竭細末罨之,隨用天下第一金瘡藥厚塗之,綿紙蓋定。然後用狹裹腳布纏住,用棉扎之,間日加敷藥,頭不可搖動,十日全愈。(程山齡)

自刎者,乃迅速之變,須救在早,遲則額冷氣絕,必難救矣。初刎時,氣未絕,身未冷,急用絲線縫合刀口,摻上桃花散,多摻為要。急以棉紙四五層,蓋刀口藥上,以女人舊布裹腳,將頭抬起,周圍纏繞五六轉扎之。患者仰臥,以高枕枕在腦後,使項鬱而不直,刀口不開。冬夏避風,衣被覆暖。待患者氣從口鼻通出,以姜五片,人參二錢,川米一合,煎湯或稀粥,每日隨便食下,接補元氣。三日後急手解去前藥,用桃花散摻刀口上,仍急纏扎。扎二日,急用濃蔥湯軟絹蘸洗傷處挹干,用抿腳挑玉紅膏放手心上,捺化搽於傷口處,再用舊棉花薄片蓋之。外用長黑膏裹周圍,交扎不脫,近喉刀口兩旁,再用黑膏長四寸,闊二寸,豎在膏上,兩頭貼黏好肉,庶不脫落。外再用絹條圍裹三轉,針線縫頭。冬月三日,夏月二日,每用蔥湯洗挹換藥,自然再不疼痛。其肉漸從兩頭長合,內服八珍湯調理月餘。如大便結燥,用豬膽導法,不可用利藥利之。雙顙俱斷者百日,單顙斷者四十日,必收功完口。此法曾治強盜郭忠,皂隸沙萬,家人顧興,俱雙顙齊斷將危者,用之全活。單顙傷斷者十餘人,治之俱保無虞矣。

又曰:降香末或松香末摻之神效。

救自縊門主論

急用衣物緊塞穀道前後,抱起解繩,安放平正,揪髮向上,揉其項痕,捻圓喉管,腳踹兩肩,以兩管吹氣入耳內,或刺雞冠熱血滴口中,男用雌,女用雄,鼻即氣轉。再屈伸其手足,將手摩之,使氣血得流通,再用皂角末吹鼻。切不可割斷繩索。雖早至暮,身冷猶活。

一法:抱下徐解繩索,用好肉桂三錢煎湯灌之。

《雷真君活人錄》云:岐天師救五絕神法,五絕者乃縊死、跌死、魘死、淹死、壓死是也。世人禍存倉猝,往往不救。然此等之死,五臟未絕,是因外來之禍而枉死者也,其魂魄守於屍傍,相去未遠,苟以神術招之,魂魄即附體可生也。神符一道,先書黃紙上,焚化在熱黃酒內,撬開牙關,灌入喉中,後再用救絕仙丹,黃酒調勻,以人口含藥水,用蔥管送於死人喉內,少頃即活。

無咒,但書符時一心對雷真君天醫使者有書之,自然靈應無比。

救絕仙丹方

人參、半夏(各三錢)、山羊血、石菖蒲、制蘇葉(各二錢)、紅花、麝香、皂角刺(各一錢)

共為末。蜜丸如龍眼核大,酒化開用。修合時宜端午日妙,如臨時旋合,不必如許之多,十分之一可也。此方神奇之極,間時修合一料,大可救人。若臨時緩不濟事,此方不特救五絕,凡有邪祟昏迷,一時卒倒者,皆可灌之,以起死回生也。(《秘錄》)

縊死切忌刀剪斷繩,令抱住,以膝頂住陰戶、穀道解下,雞冠血滴鼻中,筆管吹耳即活

一切暴死用生半夏研為細末,吹鼻中即活。

王今樵曰:凡繫有人縊死,其宅內縊死之處,往往有相從而縊,及縊之非一人者,俗謂之討替身。謂已死之鬼迷以自代,此種渺茫幻妄,惑世誣民之談,豈君子所樂聞哉!然書謂子不語怪,夫怪僅曰不語,則是怪亦所嘗有,非云世絕無怪也。吾鄉有張姓,其家僅足自食,夫先臥婦則仍女紅,偷兒乘夜逾垣往竊,未敢竟入,伺於窗外,見床側一鬼婦,向本婦先嘻後泣,拜跪再三,本婦睨視數次,忽長嘆潛然淚下,偷兒心驚,專心伺之。婦急自理絹帛,仍有不忍即行之狀,鬼婦更復再拜祈求,本婦方行自縊,偷兒急甚,大聲疾呼,其夫鼾呼若不聞,偷兒無法以救,適檐下有竹竿,取從窗欞中攛擊鬼婦,其夫方覺。偷兒呼令急為開門,相助解救。在此婦固不自解覓死為何事,其夫亦不問呼門為何人,而偷兒亦自忘乎為偷兒矣。事後各道其詳,因發床側之壁視之,其中梁畔實有先年自縊繩頭尚存,雖云朽爛非真,而其形其跡,則仍宛然。由此以觀,則世俗所傳,亦未盡無根之談,荒唐之論矣。據故老所示闢除秘法,不知出自何典,頗有行之而驗者。法於自縊之人尚在懸掛未解時,急於所懸身下,暗為記明白,方行解下時,或即用鐵器,或即用大石鎮而壓之,然後於所鎮四面,深為挖取,將所鎮土中層層爬視,或三五寸,或尺許,或二三尺,其中定有如雞骨及如各骨之物在內,取而或棄或焚,則可闢除。將來不致有再縊之事,實為屢試屢驗,其理殊不可解。但及時即挖則得之淺而易,遲則深而難,然亦不出八九尺外也。雖云幻妄無稽,不知何以行之實有可據。得毋如聖哲所云: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心知理之所必無,安知非情之所必有,其殆是歟。愚故從而筆之,即或行之未驗,聊以解愚夫愚婦之疑,亦未必非拯救自縊之一預道也。(《虞初新志》)

《心法》曰:若繩痕深者,最稱難治。

又曰:旦而至暮者可治,夜到天明者,則為難治。

澄曰:凡救縊傷須急令人抱住,將結解開,切勿割斷繩索,用手揉其項痕,捻圓氣管,並安摩胸腹,或用手捫其口鼻,或口對著口接氣,再令一人用腳踏其兩肩,手挽其發,常令扯急。不可使頭低下,又令一人用膝頭或手厚裹衣服,緊緊頂穀道,若婦女並抵住陰戶,勿令泄氣。若手腳已經僵直,必須盤曲如僧打坐之狀,急用兩管吹其兩耳,再研生半夏末吹鼻孔,用針刺鼻下人中穴,艾灸腳心湧泉穴,男左女右各三壯,男刺雌雞冠,女刺雄雞冠,血滴口中,以安心神。再用薑湯化蘇合丸灌之,如無蘇合丸,用濃薑湯灌之。其一切救法,必待氣從口出,呼吸眼開,方可散手。甦醒後只用少飲粥湯潤其咽喉,不可驟與飯食,依此拯救,再無不活之理。

又曰:針刺、艾灸及雞冠血滴於口中三法,雖澄遍採方書而得之者,亦曾用之有驗,但必須心口尚溫,大便未下,舌未伸出,彼家的系無故自縊,並須有親人在傍,協同拯救,並無威逼磨折情節,方可針刺艾灸滴血。若事涉嫌疑,萬一難救,反起訟端,又不得不慮及此也。幸高明酌用。

真野山羊心血二三釐,研極細,酒灌下即活。(《普救》)

救溺水門主論

急倒提出水,用牛一頭,令橫臥,以腹臥牛脊上,牽牛緩行,令吐出腹中之水,用老薑擦牙即活。口噤者撬開,橫一箸於牙間,使水得出。如無牛用鍋覆地,將溺人臍對鍋臍俯臥,腳後稍高,用手托其頭,水出即活。或是皂角末用綿紙捲成條,通其穀道,其水自出。大約倒提出水時,人硬可救,如已綿軟,是回過水不能救。用搐鼻通天散吹鼻中,得嚏即蘇。(搐鼻通天散:豬牙皂角去皮弦一兩,北細辛去葉,半夏各五錢,共研細末,每用一二分吹鼻中。)溺水及服金屑者,用鴨血灌之。

錢青掄曰:溺死切忌倒提出水,火烘無救,用鍋子合地,急將死者臍對著鍋臍覆上,用人扶牢,徐徐推鍋轉移走,箸夾口中,出腹中之水,其人即活。

澄曰:凡水溺之人,夏天可救,冬天難救,撈起時切勿倒控,急急將口撬開,橫銜箸一隻,使可出水。用竹管吹其兩耳,研生半夏末吹其鼻孔,用皂角末置管中,吹其穀道。如系夏月,用牛一隻,將溺人肚皮橫覆牛背之上,兩旁令人扶住,牽牛緩緩行走,腹中之水,自然從口中大小便流出。再用蘇合丸化開灌之,或生薑汁灌之。若無牛以活人仰臥,令溺人如前將肚皮橫覆活人身上,活人將身子微微動搖,水亦可出。若一時無牛,活人不肯為,即用栲栲一隻,將溺人覆其上亦可。

又曰:如系冬月,急將濕衣解去,一面炒鹽用布包熨臍,一面厚鋪被褥,取灶內暖草灰多多鋪於被褥之上,令溺者覆臥其上,肚下墊以棉枕一個,仍用草灰將遍身覆蓋,灰上再加厚被,不可把灰眯於眼內。即撬口銜箸,灌蘇合丸生薑湯,吹耳鼻穀道等法,冬夏一般。急救醒後宜少飲溫酒,夏天只與清粥飲之。蓋灰性暖而能拔水,凡蠅溺水而死者,以灰埋之,少頃即活,以其明驗也。

又曰:溺水死者,鴨血灌之,立活。

救凍死門主論

切忌熱水火烘,急用大鍋炒灰,盛布袋內,放在心口,並熨臍腹之間,袋須作數個,冷則更換,灌以溫酒薑湯,用厚被褥蓋暖,保血脈和通,如身上漸溫即活。

《秘要》云:凍死一日猶可活,過此即不療。

又云:若不先溫心,便持火炙其身體,冷氣與火相摶則死。

又曰:用厚棉被將凍人捲住睡臥,令兩人推來轉去,使血脈相通,身上漸溫即活。如無棉被,新草荐亦可。

救熱死中暑昏悶門主論

切忌飲冷水,不可令臥冷地。

當急移陰處,用大蒜搗爛,加路上熱土和水去渣灌之。再掬路上熱土,擁擠臍間作窩,令眾人尿滿,暖氣透臍即蘇。

又法:急以薑湯或童便乘熱灌下,外用布蘸熱湯熨臍下三寸穴立醒,醒後忌飲冷水,飲之立死。

又曰:暑月曬衣,不可便入箱櫃之中,恐冬月服之,有中暑者。若吹透再收,便無此患。

救魘死門主論

原有燈即存燈勿熄,如無燈不可點燈,但痛咬腳跟,並咬大拇指,而頻唾其面,再灌以薑湯,或用皂角末,或半夏生研,或雄黃末吹入鼻中,得嚏即醒。諸卒死及魘死,急於人中及兩腳大拇指內離爪一韭菜許,灸七壯即活。(《綱目》)。

凡魘死並中惡,切忌火照驚慌,烏骨雞血滴口中,立活。

扁鵲曰:五絕死者,一曰自縊,二曰牆壁所磕,三曰溺水,四曰魘魅,五曰產乳,皆用生半夏一兩搗篩,吹一大豆許於鼻孔中,即活。亦有用生半夏末水和丸如小豆大,塞鼻中,並吹末於耳內,心下溫一日者尚可救,奈人不曉的,皆因見其氣絕,多不救耳,惜哉!

救中惡門主論

或登厠,或出郊外野地,或遊冷室,或行人所罕到之處,突然眼見鬼物,口鼻吸著惡氣,驀然倒地,四肢逆冷,兩手拳握,口鼻出血,性命逡巡不救,此名中惡。大約此證同屍厥證同,但腹中不鳴,心腹俱暖為異。凡遇此證,即刻眾人圍繞,不可移動,眾人打鼓燒火,或焚麝香、蘇合香、安息香之類,直候至醒知人事,方可移動,用犀角一錢,硃砂、麝香各五分,研細,水調服。或用石菖蒲搗汁灌口鼻中。

又法:用鮮菖蒲根搗汁,灌入鼻中,或口內自活。

卒被鬼擊如中箭,用桃皮一片,安痛上,取一匙頭安桃皮上,用艾胡桃大,安匙上灸之,即瘥。(《入門》)

或往死喪墳廟,來家即死,急斷豬尾取血灌之,並縛豚枕之,立活。

凡卒死得紫金錠磨汁,灌之立蘇。書曰:中惡者,乃遇屍喪邪病,古廟墳塚,空房冷寓,廢署荒園,鬼神壇場,祈禱祠社,池沼苔蘚,蘊濕藤蘿,樹木陰鬱,一經感觸,卒然昏迷,名曰中惡。急將病人移於宅內東方,以醋炭熏之,用薑湯化蘇合丸灌之,或藿香正氣散亦妙。再用蔥尖刺入病人耳內出血,即活;如無血者不治。若大吐大瀉,口鼻流血者,不治。

救嚇死門主論

急抱定,用溫酒徐徐灌下,即活。如九竅出血,用大薊一握絞汁,和好酒半杯頓服。如無鮮大薊,即干大薊研末滾水灌服,三錢。清晨汲頭一吊桶水,噀面即效。

書曰:嚇煞,即驚怖死也。

救五竅出血門主論

耳目口鼻竅中一齊出血,藥不及煎,死在旦夕俄頃,用冷水當面噀幾口,即分開頭髮,用粗紙數層,蘸醋令透,搭在囟門,血即止,次用當歸一兩煎湯,磨沉香、降香各五錢,加童便服之,血自歸經,然後以四物湯加人參、黃耆、北五味、麥門冬為丸服之,可收萬全之功。

救神箭鬼箭打門主方

神箭。(不可針刺)

狗骨(燒灰三錢)、山梔(七個,研)、飛白麵、陳糟(各一兩)、醋調敷。

鬼箭打。

鐵屑(細末,二兩)、核桃肉(一斤)、桃仁(八兩)

同入瓷器內,加好酒四斤隔湯煮,蓋上以糯米置之,米熟為度。每日不拘時隨量暖服,蓋被髮汗,服時痛稍甚,服完漸愈。勿以服藥時痛而中止也。

又方

山梔(炒)、飛面、桃頭(七個)

杵餅貼,次日作七丸,投炭火中,燒響即愈。

除妖魅鬼魘門主論

妖魅、鬼魘不肯明言者,鹿角銼細末,酒調服,即知人事矣。

夢與鬼交者,以鹿角末清酒調服,即出鬼精。婦女夢與邪物交通,獨言獨笑,心神恍惚者,用明雄細末一兩,松香二兩熔化,投下明雄,以虎爪攪之,丸如彈子大,夜焚於焙籠中,令女坐其上,以被蓋之,露頭在外,不過二三次即愈。內用菖蒲、棗仁、遠志、硃砂、茯神等味為末,服之。

慣多夢魘者,用通明大硃砂縫袋盛之,藏發內睡之,是夜即無邪夢也。

祟證門主方

平祟散(《秘錄》)。

硼砂(三分)、黃連、甘草(各二分)、冰片(一分)

乳極細,人乳調點兩眼角,立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