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瘍醫大全 卷七

◄◄ 回瘍醫大全總目錄

目次

卷七

論初起腫瘍

澄曰:初起腫瘍者,乃癰疽惡毒,始發壅腫,七日之內,未成膿者,目曰腫瘍,施治之早,僅可內消十之六七,縱不能全消,亦可移深居淺,轉重就輕。但不可驟用寒涼敷藥,冰凝肌肉,更勿輕投苦寒丸劑,凝滯氣血,遏郁毒氣,便難消散。若已八九朝,內膿已成,治無消法,若勉強消之,不獨不能消散,反致氣血受虧,根腳散漫,內膿不能外泄,膿汁清稀。所以消腫瘍之法,貴乎早也。

論內消法

王肯堂曰:癰疽之證,發無定處,欲令內消於初起紅腫結聚之際,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藥是也。當審淺深大小,經絡處所,形脈虛實。如發於腦、背、腰、項、臀、腨者,乃太陽經也,宜黃連、羌活。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柴胡,並宜敗毒散、仙方活命飲。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內疏黃連湯、追毒丸疏利之。氣虛者,參耆為主,血虛者,歸芎為主,佐以消毒之藥,隨分野以引經藥行至病所。六經分野,上有癰疽,其五經各隨本經標本寒溫,氣血多少,以行補瀉。惟少陽一經,雖曰氣多血少,而氣血皆不足也,治與氣虛血虛同法。凡栝蔞、射干、穿山甲、金銀花、夏枯草、蟾酥、連翹、地丁、鼠黏子、木鱉子之類,為內消之藥。仙方活命飲、內消丸、柞木飲子、牛膠飲子、車轍散、返魂丹、消毒飲,為內消之方,眾皆知之。殊不知補瀉虛實,平治寒溫,使氣血各得其常,則可內消也。其外用紫葛湯淋洗,及用散塗膏貼者,亦使氣血和平,而腫消熱退也。

李東垣曰:夫癰疽丹腫之生,皆由陰陽不調,營衛凝澀,氣血不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陽滯於陰則生瘡,陰滯於陽則生疽。瘡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於臟腑胸腹之中,外生於膚肉筋骨之表,發無定處。夫鬱滯之本,則因氣血不流,蒸氣不能外達,留滯而成內熱,瘡疽所生焉。若初覺氣血鬱滯,皮肉結聚,腫而不潰時,可疏滌風熱,通利臟腑,一二行後,徐次用諸湯溻漬,即得內消矣。不然,則治之稍慢,毒熱不散,反攻其內,致令膿血之聚也。《內經》謂:治病必求於本。蓋瘡疽本乎中熱之鬱結不通也,其風邪寒氣所聚也,治之宜溫熱之劑和血令內消也。辨之有法,須認風寒則腫硬色白,熱毒則焮腫色赤,以為異也。如有氣已結聚,不可用內消之法,宜用排膿托毒之藥,此皆先後之次也。

又曰:消者,滅也,滅其形證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者,離卦也。離者,外陽而內陰,內陰壅滯,必然外攻,治當內消,使絕其源而清其內,不令外發,故云內消。乃初起微覺之時,即以湯液丸散,內服外敷,疏其源,絕其毒,即時消散,如形證已成,不用此法也。

程山齡曰:內消者,腫毒初起,即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氣血乖違,逆於肉理耳。外敷遠志膏,或金黃如意散、鐵箍散,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或內消散,即時消散。若系疔瘡,即宜刺破,或艾灸腫處,上搽蟾酥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又宜先用荊防散,或芎芷香蘇飲,冬月萬靈丹以散之。隨服銀花、菊花等藥,即可內消,務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十法》)

癰疽腫瘍門主方

內消散(《正宗》)

金銀花、知母、穿山甲、半夏、大貝母、乳香(去油)、天花粉、白芨、皂角針(各一錢)

酒水同煎,熱服取汗。渣加秋芙蓉葉二兩,搗敷患上,留頂透氣。

立消散

生地、龍膽草、柴胡、防風、荊芥穗、槐花、青木香(各等分)、升麻(上部加)、牛膝(下部加)

酒水同煎,熱服取汗,輕可立消,重者二劑。如已成將潰,禁服。

銀花甘草湯(《十法》)、一切惡毒肺癰,初起立消,誠外科捷法。

鮮金銀花(五兩)、甘草節(一兩)

作一劑,入砂鍋內,水二碗,煎一半,加無灰酒一大碗,略煎數沸,分作三服,一日夜服完,重者二劑。服至大小便利,則藥力到矣。如下部加牛膝,外用生金銀花搗爛,敷四圍,中留一孔透氣。沈內翰云:金銀花乾者,終不及鮮者力大而效速。

四妙湯(即神效托裡散。《說約》)此瘍科首用捷法,功效立奏,增減活法,醫者臨證酌用。

生黃耆(五錢)、大當歸、金銀花(各一兩)、甘草節(二錢)

水煎,晝夜服盡,自可移深居淺,轉重作輕。如已成,氣血素虧,不能穿潰者,加白芷、皂針、山甲各二錢,一伏時自潰。如已潰後,即宜刪去皂針、山甲,如初起焮痛,口渴加天花粉。此治癰疽、發背、腸癰之神方也。

澄自幼及今,數十年來,凡治一切癰疽,皆賴此方。遇大證金銀花每加至六兩、四兩,黃耆加至兩許,當歸加至二兩,甘草節加至三錢。但見瘡色不起,膿水清稀,即加肉桂轉陰為陽,化毒成膿。如乳癰、乳吹,即加蒲公英一兩立消,百發百中,萬穩萬當。

大毒惡瘡,初起即消,已成自潰。

廣陳皮(二錢五分)、白芷、當歸尾、乳香(去油)、甘草節、沒藥(去油)、天花粉、防風、川貝母(去心)、赤芍、穿山甲、皂針(各一錢)、連翹、肉桂(各八分)

酒水同煎,熱服取汗。忌犯鐵器,孕婦忌服。

槐花酒彭辛菴用(此方三十年,無不見效。)初起大毒焮腫,服之內消。

槐花(四兩。入砂鍋內炒黃,乘熱入酒二碗,煎十餘沸)

濾去渣,熱服取汗。如未消再服取效。

活血調氣湯、專主消毒散瘀。

荊芥、天花粉、防風、赤芍、陳皮(各一錢二分)、甘草節(八分)、川貝母(去心)、金銀花白芷、當歸尾(各二錢)

水煎服。背上及冬月加羌活,內熱及夏月加連翹、山梔,消腫加牛蒡子、穿山甲,痛甚加乳香、沒藥,小便澀加木通,泄瀉加蒼朮。

消無名大毒。

陳琉璃砥(炙黃存性)

研極細。輕者三錢,重者五錢,無灰酒沖服,取汗忌風。

神援衛生湯(《正宗》)、解毒消腫,清熱活血止痛。

白芷、天花粉、連翹(各八分)、牛蒡子、荊芥、甘草節(各一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防風(各五分)、金銀花(三錢)、當歸尾、川貝母(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秘結熱甚者加大黃酒炒,一二錢。

芎芷香蘇散(《十法》)、凡毒初起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藥。

川芎、紫蘇、赤芍、陳皮、荊芥、香附、秦艽、白芷、甘草、引加蔥頭二寸

水煎服。傷食加山楂肉、麥芽、蘿蔔子。

真人活命飲、治初起癰疽發背,一切腫毒疔瘡惡證。

金銀花、白芷、天花粉、陳皮、穿山甲、防風、甘草節、當歸、皂角刺、赤芍、川貝母(各五錢)

其毒在背以皂角刺為君,加紫花地丁。其毒在胸加栝蔞仁三錢,其毒在腹以白芷為君,其毒在四肢以金銀花為君,如疔瘡加草紫河車。

上㕮咀,每服用無灰酒十茶盅,如毒小各減半,用有嘴瓶裝厚紙蓋口,勿令泄氣,煎至五盅,去渣作三五服,接連頻服,渣再煎。此藥宜無灰酒,不可用酸薄酒,莫犯鐵器,服後側臥,睡一覺,定有回生之意,神功浩大之至。

內消大毒、蘇木槌碎煎酒服。

內消。

槐花(一兩,炒深黑)、核桃(十個,連殼燒黑,去殼取肉。)

研細。和酒服,取汗自消。

消毒聖神湯(岐天師)

金銀花(四兩)、天花粉(五錢)、蒲公英、當歸、生甘草(各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不必三劑。(蓋金銀花專能內消瘡毒,然非多用則力輕難以成功。生甘草一味已足解毒,況又用之於金銀花內,亦足以散邪而衛正。蒲公英陽明經藥也,且能散結逐邪;天花粉消痰聖藥;當歸活血,是以專功血不活所以生癰。今血活而癰自愈,此方之所以奇而肆也。)

孫真人初起立消。

金銀花(三兩)、白礬(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消,發背亦然。

雷公消癰疽。

當歸(一兩)、天花粉(三錢)、附子(一片)、生甘草、元參(各五錢)、金銀花(三兩)、白礬(一錢)

水煎服。初起一劑即消,腫者二劑必消。

華佗真君消癰疽。

金銀花(三兩)、當歸(一兩)、天花粉(五錢)、蒲公英、生甘草(各三錢)、水煎服。

孫真人統治諸癰。

金銀花(一兩)、蒲公英(五錢)、天花粉(三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愈。此方消毒,實有奇功。

內消方

金銀花(四兩)、甘草(二兩)、蒲公英(一兩)、元參(五錢)、當歸(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消。

華真君消頭面瘡疽。

當歸(一兩)、金銀花(二兩)、黃芩(一錢)、蒲公英、桔梗(各三錢)、生甘草、川芎(各五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消,不必三劑。

華真君消癰萬全湯、治身上手足之瘡疽。

金銀花(三兩)、當歸(一兩)、牛蒡子(二錢)、蒲公英、生甘草(各三錢)、天花粉(五錢)、芙蓉葉(七片,無葉時用梗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岐天師消癰,消中部癰疽。

當歸、金銀花、白芍、元參(各一兩)、甘草(五錢)、荊芥、梔子(各三錢)、白芥子、白礬、連翹(各二錢)

水煎服。一服知,二劑全消,破潰者,四劑愈。如陰疽去梔子,加肉桂一錢。

張仲景統治癰疽。

當歸、蒲公英、甘草(各一兩)、金銀花(二兩)、乳香(去油)、黃芩(各一錢)

水五碗,煎一碗,調乳香末服之。

化癰湯(雷真君)

金銀花(五兩)、元參(三兩)、當歸(二兩)、荊芥、白芥子(各三錢)、肉桂(三分)、水煎服。

雷真君消癰方、癰疽發背,或生於頭項,或生於胸腹,或生於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糞門之際,肺癰、大小腸癰、毋論陰毒陽毒,初起一服立消,已潰者即斂。

金銀花(四兩)、當歸(二兩)、蒲公英、元參(各一兩)

水五碗,煎八分,飢服一劑,盡化為無有矣。切勿嫌其藥料之重,減去分兩,則功亦減半矣。此方既善攻散諸毒,又不耗損真氣,可多服久服,俱無礙。

岐天師消癰湯

金銀花、當歸、蒲公英(各一兩)、荊芥、連翹(各一錢)、生甘草(各一兩)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消,三劑愈。

天下第一消發背方

紫花地丁、金銀花、川連(酒製)、黃花、地丁、槐花(各一兩)

分四劑,水煎服,隨用溫水洗四肢,取微汗後,毒氣下行,四肢生小瘡,而發背自消

威靈仙散、消初起腫毒惡瘡。

貝母、威靈仙、知母(炒,各一兩)、蟾酥(五釐)

研細,酒調,空心服三錢,每日二服,以消為度。

二仙丹、消初起發背。

穿山甲(七片)、牛皮膠(四兩)

同放新瓦上燒存性,研細。好酒調下,任量飲醉,出汗為度。

初起腫毒。(錢青掄)

全當歸(八錢)、生黃耆、金銀花(各五錢)、甘草節(一錢八分)

水煎服立消。(上部加白芷。中部加杜仲。下部加牛膝。各一錢八分。乳癰加橘葉五十片。)

消壯盛人腫毒。(李飛霄)

穿山甲(土炒研)、何首烏(切,各二兩)、牛膝(一兩)

作一劑,酒水同煎服,立消。

癰疽發背歌訣(《古方》)真人妙訣世間稀,一切癰疽皆可醫,化血就如湯潑雪,消膿立效肉生肌。任他發背臁瘡毒,那怕疔瘡瘰癧兒,假饒疥癩並風癬,乳疽五背盡消除。

金銀花(在四肢倍加)、白芷(在腹脅倍加)、甘草節、防風、沒藥(去油)、赤芍、陳皮(各三錢)、當歸(一錢五分)、乳香(去油)、川貝母、沉香(各一錢)、廣木香(八分)、穿山甲(蛤粉炒黃,去粉)、皂角刺(挫碎,鉛粉八錢同炒黃去粉。各五錢)

上藥將乳香、穿山甲另研細末,分作四包。其餘藥分四劑,河水二盅,煎七分,加好酒半盅調乳香、穿山甲末。上部飽服,下部空心服。

消大毒。(周鶴仙)

金銀花(二兩)、廣膠(一兩)、全當歸(一枚,要一兩重者)、木通(五錢)、甘草節(二錢)

用無灰酒不拘多少,鍋內煎。上部飽服,下部空心服。服後儘量飲醉,蓋暖取汗即消,神速無比。

初起立消。(周鶴仙)、大栝蔞一個。頂上切去一片,將子挖盡,裝入婦人梳下油膩亂髮一大團,再入明礬三錢,以滿為度,仍將切下一片蓋口,周身將黃泥封裹,新瓦上微火煅過,去泥,將存性栝蔞研為細末。作一服,黃酒調服。未潰者必消,將潰即出膿收口,重者三服必驗。

內消、蟹殼,患小用一殼,患大用二殼,瓦上炙脆研細,臨睡時黃酒沖服。

立馬消(劉秘)

川斑蝥(大者,是川產者佳,去翅,足,糯米拌炒)、全蠍尾(各一百五十個)、蜈蚣(三十條)、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四錢)、真蟾酥(三錢,酒浸研膏)、冰片、麝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用麻黃四兩熬膏為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略曬乾,瓷瓶密貯。凡遇發背癰疽腫毒,每用一丸,如勢大者用二三丸,乳細摻於太乙膏。如瘡未破,貼上以熱手摸百餘下,次日即消。如瘡已破,先以薄棉紙蓋瘡上,再貼奏功。

蒼龍丸(《劉秘》)消諸般大毒。

蒼龍(三百條)、硃砂、明礬、明雄(各三錢)、蟾酥(酒化)、硼砂(各一錢)

乳細,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一丸,酒水任下,取汗自消。

追毒丸(方汝聖)

青竹蛇、防風、穿山甲(炮)、羌活、豬牙皂(各三錢)、全蠍(二對)、當門子、蟾酥(各三分)、瓜兒竭、乳香(去油)、孩兒茶、沒藥(去油)、明雄黃、白砒(肉制)、大硃砂、茜草、雷公藤(各五分)、甘草、當歸尾(各八分)、蜈蚣(三條)、金銀花(五錢)

共乳極細末,凡一切癰疽大毒,大人每服三分至五分止,小兒一分至二三分止,無灰酒調服,令醉自消。

消癰疽癤毒並天疱楊梅等瘡、香油一斤,入水半盅,熬至油耗白煙起,住火。以瓷瓶收貯,每早晚用熟油一盅。將無灰酒一盅和勻溫服,七日除根。

消毒湯(一名紫花地丁散)

甘草(一錢)、金銀花、紫花地丁(去蘆)、大黃(酒浸炒)、當歸、黃耆、赤芍(各五錢)

一方加升麻為末,作二劑,酒煎服。

內消沃雪湯(《正宗》)治發背並五臟內癰、尻臀諸毒、大小腸癰、肛癰臟毒,初起但未出膿,堅硬疼痛不可忍者並效。

青皮、乳香(去油)、陳皮、甘草節、穿山甲、金銀花、沒藥(去油)、連翹、黃耆、天花粉、皂角刺、川貝母、當歸、白芍、射干、白芷(各八分)、廣木香(四分)

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甚者加大黃二錢,量病上下食前後服。

飛騰神駿膏(《壽世保元》)、治癰疽、發背、瘰癧專門之方,初起至破潰時,皆可服,捷如奔馬。

杏仁(熱水泡去皮尖,用砂缽擂開,再入水同擂,澄去濁渣,用清汁)、地骨皮(去骨淨)、防風(去蘆淨)、甘草(各四兩)、黑鉛(一塊)、木鱉子(去殼,十四個)、麻黃(二斤,去節取一斤淨)、燈草(一大把)、頭髮(一大把,溫水洗淨)

上藥熬時,不用柴草,用炭五十斤,大鐵鍋一口,將藥入鍋內,注清水二三桶,煮至五六分,看藥水濃時,濾去藥渣,將汁另放缸注,又將前渣入鍋內,再入水二三桶,又熬至五六分藥汁,又注前汁內,如前法三次去渣,將前二次汁並作一鍋,熬至干,去黑鉛、頭髮、燈草,其味香甜,瓷罐收貯,五年不壞。凡遇前證,每服三錢,熱酒調,臨臥服,厚被蓋出大汗為度。徐徐去被,不可被風吹,汗後恐致虛人。次早煨豬蹄以補之,以復元氣。好酒調服,隨人酒量,以醉為度,汗出立愈。

國老膏、一切癰疽將發,預期服之,能消腫逐毒,使毒氣不內攻。大甘草有粉者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渣,慢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不拘時無灰酒下。

立效散(《錦囊》)治癰疽瘰癧。

皂角刺(半斤,炒赤)、粉甘草(二兩)、黃栝蔞(五個,連皮研碎)、乳香(去油另研)、沒藥(去油另研,各一兩)

每服一兩,好酒煎服。

神效栝蔞散、癰疽乳癰瘰癧,與立效散相間服。

黃栝蔞(一枚,杵碎)、沒藥(去油,另研一錢)、當歸尾、甘草節(各五錢)

酒三碗,煎至一碗,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神仙截法(《集驗》)癰疽發背,一切惡瘡,預服毒不內攻,可保無虞。真麻油一斤,銀器內煎數十沸,傾出候冷,入無灰酒兩盅,約五大盅,重湯稍熱,通口急服,一日飲盡為妙。如患數日者,亦宜急服之。(此法傳之於吳安世云:吾家三世用之,無不奇驗。又聞獵者云:凡誤中藥箭,急飲麻油,則藥毒不行,後果於西山,親觀人被虎箭穿股者,號叫不忍聞,急以麻油灌之,良久遂定。又聞鄭學諭德甫云:矩尊人曾用之有驗)

如意酒(潘佩候)、一切癰疽瘡毒服之,解毒消腫止痛。

新鮮大如意草(《綱目》名夜叉頭草,又名犁尖草。)每用一兩搗爛,滾酒衝入,少頃擠汁溫服,渣敷腫上縛住,三服愈。

如無新鮮者,取葉陰乾,為末。為丸服亦可。

癰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斂。(凌秘)

蛇蛻(不拘多少,用陰陽瓦煅存性)

研細,每早晚俱用米糕蘸食。

保安萬靈丹(《正宗》)、癰疽疔毒,對口發背,發頤,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證,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氣血凝滯,遍身走痛,步履艱辛,偏墜疝氣,偏正頭風頭痛,破傷風,牙關緊閉,截解風寒,無不應驗。

茅蒼朮(半斤)、全蠍、何首烏、川烏(泡去皮尖)、荊芥穗、草烏(泡去皮尖)、炙甘草、川芎、釵石斛、羌活、明天麻、麻黃、北細辛、防風、全當歸(各一兩)、明雄(六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一兩作九丸,一兩作六丸,三樣做下,以備年歲老壯,病勢緩急取用,預用硃砂六錢,乳細為衣,瓷罐收貯。如惡瘡初起二三日之間,或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後,但未出膿者,狀若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噁心嘔吐,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又治傷寒,四時感冒,傳變瘟疫,但惡寒身熱,表證未盡者,俱宜用之。用連須蔥白九根煎湯一茶盅,將藥一丸,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效。如服後汗遲,再用蔥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褪下覆蓋衣物,其汗自收自斂,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時,隨即消去,已成者,隨即高腫。如潰膿諸疾,無表證相兼,不必發散者,只用熱酒化服。此方原載內科諸風癱瘓門中。

陳實功先生用以發散瘡毒,其功甚捷,詳觀此方,乃治腫瘍之神丹也。

澄按:此方固乃發散腫瘍之神丹,然藥性猛烈,只宜於強壯藜藿之人。凡無憎寒壯熱,及平日表虛氣弱,素多痰火,並有孕婦人,臨經女子,均宜禁服。

太乙紫金丹(即紫金錠,又名玉樞丹。)解諸毒,療瘡腫,利關竊,通治百病,立建奇功,真能起死回生。凡居家出入,興大兵,動大工,不可無之。

山慈姑(洗淨,二兩)、五倍子(捶碎洗淨)、千金子(去殼去油淨,各一兩)、飛硃砂、明雄、當門子(各三錢)、紅芽大戟(去蘆根焙,一兩五錢)

以上藥於淨室中各為細末,候端午七夕,或天德月德日合,以糯米濃粥湯和勻,杵千下。凡合藥,切忌婦人雞犬見。每錠一錢,每服一錠或半錠,開水磨服。病在上者必吐,在下者必利,吐利後以溫粥補之。

一、治飲食藥毒、菌毒、河豚毒,自死牛、馬、豬、羊等毒肉,誤食必脹悶昏臥,急用水磨一錠灌之,或吐或瀉,立蘇。

一、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天蛇毒、楊梅瘡,每用無灰清酒磨服,外用水磨塗瘡上,日夜數次,覺癢自消。

一、治喉痹喉風、喉疔乳蛾等證,並用薄荷湯磨服,一錠即見消散。

一、治絞腸痧、烏痧脹,通腹攪痛非常,用清水磨服一錠。

一、治婦人邪氣鬼胎,用石菖蒲煎湯,磨服一錠即消。

一、治自縊溺水,魘夢鬼魅迷人,但心頭微溫者,俱用薑汁磨服,立蘇。

一、治惡蛇瘋犬毒蠍,溪澗諸惡蟲傷人,隨即發腫,攻刺走痛,或悶絕喊叫,命在須臾,即用清酒磨下一錠,仍取他人口涎磨敷傷處,再服蔥湯一大碗,被蓋出汗,其人必活。

一、治天行時疫,延門傳染,用米湯磨濃塗鼻孔中,仍以白湯磨服少許,即不傳染。

一、治傳屍癆瘵,諸藥不效者,每用一錠,清水磨服,三日即下惡物。有女子患癆瘵,方士教服此錠,片時吐下小蟲十餘條,後服藥合丸,其病頓愈。以此相傳,活人不記其數,此真濟世衛生之寶藥也。

萬病解毒丸(《錦囊》)癰疽發背,魚臍毒瘡,藥毒草毒,蛇毒獸毒,諸惡瘡病,解毒收功。

續隨子(取仁,去油取霜)、五倍子、全蠍(各五錢)、山豆根、山慈姑(各一兩)、硃砂、雄黃(各二錢)、麝香(一錢)、紅芽大戟(七錢)

先將五倍子、全蠍、山豆根、山慈姑、大戟,入木臼搗成細末,次研續隨子、雄黃、硃砂、麝香,和勻,用糯米糊丸,分作三十五丸。端午、七夕、重陽、臘日淨室修合,每服一丸,生薑蜜水磨下,並水浸研敷患之處。

飛龍奪命丹(《正宗》)治惡疽發背,不痛或麻木,或嘔吐昏憒。

蝸牛(二十個,另研)、蟾酥、乳香(去油)、銅綠、輕粉、膽礬、沒藥(去油)、血竭、硃砂(各一錢)、明礬、雄黃(各一錢)、冰片、麝香(各三分)

研細。將研爛蝸牛和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入些酒糊丸,每服七丸,或九丸,或十一丸,用蔥白三五寸,病人自嚼吐於男左女右掌中,包藥在內,用暖酒和蔥送下,如人行五里,汗出為度,無汗再用蔥研爛裹藥服之。此外科之聖藥也。

蟾酥丸、諸惡瘡服之,微汗即消。

雄黃、乳香(去油,各一錢)、蟾酥(一分)

用黃酒打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湯下,不愈再一服。

忍冬圓(《集驗》)療渴疾,即愈之後,須防發癰疽,此圓大能止渴消毒,並治五痔癭瘤等證。

金銀花(根莖花葉俱可用,不拘多少)

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用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不拘時,酒送下。

十寶丹(《濟生》)

海蚌(二十一個)、硃砂、輕粉、寒水石(煅)、雄黃、銅綠(各二錢)、血竭、蟾酥、膽礬(各一錢)、麝香(五分)

研極細,酒丸桐子大,硃砂為衣,大人服七丸,小兒三丸,先嚼蔥白頭三根,吐男左女右手心包藥吞之,黃酒送下,盡醉,被蓋出汗。外用萬靈丹點之,內服此丸,諸毒無不內消,此外科之至寶也。救諸苦難,尤為便捷,有志者宜共珍之。

百效丸(金茂存)治一切大毒惡瘡,無論已潰未潰。

草烏頭(酒浸半日,刮去皮,切片炒)、馬前子(切薄片炒黃色,篩去毛,淨)、全當歸(切片,酒拌,曬乾,炒)、麻黃(去節,不見火,曬脆)、直殭蠶(酒洗、炒,去絲)、穿山甲(炒,去沙,各一兩)、大甘草(不見火,曬乾,研,五錢)

上研細,蔥汁熬湯,水法為丸如芥子大,曬乾,瓷瓶密貯。高年者五六分,中年者七八分,少年者三分,孕婦忌服。凡服俱用蔥汁白湯送下,務須避風取汗,如出汗後,必須次日辰巳時方可起床見風,如不遵戒守,汗出見風,則手足堅硬。凡犯此者,即用甘草末,酒調服即解。

神仙一醉忍冬湯

銀花藤、蒲公英(各一兩)、沒藥(去油)、乳香(去油)、雄黃(各二錢)

上藥用酒一瓶,封固煮千餘沸,再加白蜜四兩,生蔥七根,再煮數沸去蔥,儘量飲醉,以大蒜壓之,取汗即愈。

五香追毒丸、治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有餘之證,疔瘡去毒定痛,內消妙法。

乳香(去油)、血竭、巴豆霜、老君須、母丁香、連翹、沒藥(去油)、沉香、廣木香、苦丁香(各一錢二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空心食前酒送下,行二三次後,用冷粥補之。

小蟾酥丸、治一切疔瘡、腫毒、時毒,初起發汗。

蟾酥(一分)、明雄(三分)、蜈蚣(一條)

研細,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丸,蔥酒送下,熱處發汗散之。

發背腫毒。雄黃、牛蹄殼洗淨,火煅存性,研細末,酒調服五錢,次日服四錢,酒調下。重者三服全愈,輕者或三四錢神效。

九流疽陰毒仙方

蜘蛛(一個,用銀罐化存性)、川貝母(五錢,去心)

共乳細末,分作二三服,甜酒調服,少刻周身作戰,次日依前,再服一次,其疽毒盡消,人若虛弱,其藥分三日服,恐擔不起。

初起發背無名腫毒疔瘡。

桃芽(三月採,陰乾)、桑芽(三月採,陰乾,各二錢)、鐵鏽、雄黃、蟾酥(酒浸化,各一錢)

研細,搗丸如紅豆大。每用一丸,入五寸長蔥頭內,濕紙包煨香,細嚼,熱酒送下,出汗自消。

舌化丹、治疔瘡、無名腫毒。

辰砂、血竭、硼砂、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雄黃、蟾酥(人乳浸化)、輕粉、冰片、麝香(各等分)

共乳細末,於淨室中至誠修合,勿令婦人、雞、犬見,用頭生乳搗和丸如小麥大,每用三丸,含舌下噙化,嚥下,出汗自消,如無汗以熱酒催之。

冷水金丹、腫毒惡瘡,兼治痰痞老痰,翻胃噎食,傷寒發汗。

海浮石、飛羅面(各三兩)、乳香(去油)、沒藥(去油)、牛蒡子(各一兩)、冰片、麝香(各一錢)

用蟾酥三錢七分五釐,酒浸化為丸綠豆大,以飛過辰砂五錢為衣。輕者冷水送下一丸,重者三丸,牙痛只用一丸。忌雞、魚、小米一日,戒怒郁憂悶,氣惱費心力。

神化丹(一名醉消散)癰疽疔毒,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服之立消,雙解表裡,疏通經絡,以毒攻毒,削堅導滯如神。

黑醜(頭末)、母丁香、檳榔、何首烏、荊芥、荊三稜(醋炒)、熟地、蓬莪朮(醋炒)、巴豆、五靈脂、大黃、白豆蔻(去殼)、桂枝、穿山甲、當歸、赤芍藥、川烏、小茴香、草烏、杏仁(炒)、全蠍(去足)、連翹、麻黃、甘草、桔梗、斑蝥、雄黃、硃砂(各三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錢)、麝香(五分)、大蜈蚣(一條)

各乳細末,稱准和勻,水法為丸如蘿蔔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分,熱酒吞下,盡醉為度,被蓋出汗。孕婦忌服,體虛禁用。

梅花點舌丹(臨濟超真大和尚)

白梅花(陰乾,一錢二分)、冰片、犀牛黃、蟾酥、熊膽(各一錢)、珍珠、麝香(各六分)、硃砂、硼砂、葶藶、乳香(去油)、沒藥(去油)、沉香、血竭、雄黃(各二錢)

上乳細,將入乳浸蟾酥、熊膽為丸,每重三四釐,水飛金箔為衣,曬二日瓷瓶收貯。修合時預為齋戒三日,忌雞、犬、婦人見聞。

此丹專治對口癰疽、發背疔瘡、瘰癧乳癤、一切無名腫毒,每用一丸,含於舌底,隨舌運動,不可停止,舌下化去一半時,用白酒儘量飲醉出汗。如重者,先用酒送下二丸,再噙化一丸。如七歲小兒,用酒化服一丸。患處不用敷藥膏藥,自能生肌長肉,收口全愈。孕婦忌服。

一方減硼砂、珍珠、葶藶、血竭、熊膽,加輕粉、蝸牛、膽礬、銅綠。

秘授萬靈一粒九轉還丹(臨濟超字輩寶聚和尚)治一切危急等證。

真鴉片(三兩,冬研夏燉。看鴉片真偽法:真者成塊,視之如鴉毛片之色,研開加黃泥,嗅之如青草味而帶香,嚼之如黃連苦,此為真者。偽者,亦成塊,綠色或黑色,研開亦黑色並不香,雖賤無用)、犀牛黃真麝香(各一錢二分,去毛)、百草霜(九錢)

上為細末研勻,然後將白米飯二兩四錢,研如糊,再下前四味,再研勻為丸,每丸重三釐,丸完用硃砂為衣,衣完入大封筒內封固,放在翻轉腳爐蓋內,將包紮好草紙蓋好,微微炭火烘三柱香,每炷香搖動爐蓋三次,三三見九,名曰九轉還丹,香完移過爐蓋,待冷拆封,入瓷瓶內聽用。凡用此丹,大人每服一丸,小兒八九歲一丸作二次服。四、五、六、七歲一丸作三次服。三歲未周一丸作四次服。無論大人小兒,倘誤多服,以濃茶飲之即解。孕婦忌服。修合時,務必三日前齋戒,忌婦女、雞、犬見之。

湯引開後:

一、傷寒頭痛發熱,生薑、蔥白湯下。

一、赤帶,滑石、甘草湯下。

一、傷風無汗惡寒,麻黃、桂枝湯下。

一、陰證身冷自汗,乾薑、肉桂湯下。

一、中風口眼歪斜,天麻、膽星湯下。

一、小兒急慢驚風,薄荷湯下。

一、產後瘀血作痛,桃仁、紅花、山楂湯下。

一、婦女經水不調,香附、艾葉湯下。

一、偏正頭風,羌活、白芷湯下。

一、霍亂吐瀉,藿香、木瓜、生薑湯下。

一、痰結頭痛,甘菊、天麻湯下。

一、噤口痢,人參、升麻、黃連、石蓮子湯下。

一、赤痢,黃連湯下。

一、白痢,木香湯下。

一、赤白痢,黃連、木香湯下。

一、蟲脹,青皮、蘿蔔子湯下。

一、水腫,茯苓、澤瀉湯下。

一、蟲牙,川椒、良薑湯下。

一、火牙,石膏湯下。

一、青盲眼,甘菊、枸杞子湯下。

一、傷風咳嗽,生薑、紫蘇湯下。

一、久嗽寒痰,生薑、陳皮湯下。

一、久嗽痰水,石膏、知母湯下。

一、肺虛勞嗽,人參、麥冬、五味子湯下。

一、冷風哮喘,紫蘇、款冬花湯下。

一、遍身骨痛,羌活、獨活湯下。

一、迎風流淚,蔓荊子湯下。

一、雲翳遮睛,石決明湯下。

一、赤目腫痛,防風、荊芥湯下。

一、下元虛,鹽湯下。

一、色癆,石燕子湯下。

一、脾癆,當歸湯下。

一、心癆,遠志湯下。

一、損癆,乳香湯下。

一、氣癆,木香湯下。

一、胞衣不下,童便和酒下。

一、跌打損傷,紅花湯下。

一、初起痞塊,山楂湯下。

一、半身不遂,左用桂枝、羌活、獨活、全當歸、紅花湯下。右用附子、當歸、赤芍、紅花湯下。

一、下部腫痛,牛膝、苡仁、木瓜湯下。

一、肚痛,砂仁、木香湯下。

一、心痛,良薑、砂仁湯下。

一、郁痛,山梔、貝母湯下。

一、疝痛,茴香、川椒、吳萸、橘核湯下。

一、脅痛,乳香湯下。

一、咽喉腫痛,桔梗、甘草、牛蒡子湯下。

一、眼目昏花,熟地、當歸湯下。

一、血貫瞳人,元參、赤芍湯下。

一、閃腰挫氣,蘇木、紅花湯下。

一、小便不通,滑石、甘草湯下。

一、吐血鼻血,芍藥、山梔、犀角、牡丹皮湯下。

一、泄瀉,米飲湯下。

一、胬肉侵睛,密蒙花湯下。

一、瘧疾,桃樹枝、楊柳枝各三錢湯下。

一、脫肛,人參、升麻湯下。

一、腸風下血,槐花炒黑,棕櫚煅灰湯下。

一、因寒翻胃,丁香、乾薑湯下。

一、因熱翻胃,竹茹、木瓜湯下。

一、眼生星障,木賊草、決明子湯下。

一、風眼,防風、荊芥、蔓荊子湯下。

一、火眼,黃連、枳殼湯下。

一、沙淋白帶,茯苓、半夏、生薑湯下。

一、血崩,阿膠、續斷湯下。

一、血枯經閉,四物湯下。

一、大麻瘋,麻黃、威靈仙、防風、苦參湯下,夏月加黃連湯下。

一、楊梅瘡,黃連、甘草、山梔湯下。

一、楊梅結毒,土茯苓湯下。

一、遍身生瘡,金銀花、苦參湯下。

一、無名腫毒,貝母、連翹、銀花湯下。

一、癰疽未潰,皂角刺、穿山甲湯下。

一、痰核初起,貝母、生薑湯下。

一、魚口便毒,大黃湯下。

一、濕痰流注,貝母湯下。

一、緊急疔瘡,菊花根取汁和酒下。

一、鶴膝風,牛膝、威靈仙湯下。

一、倉卒不及備引者,俱白湯下。

雙解金桂丸、治發背諸毒,初起木悶堅硬,便秘脈沉實者。

生大黃(一斤)、白芷(十兩)

共為末,水法為丸。每服三五錢,五更時用連須大蔥三根,黃酒煎吞服,被蓋出汗,過二三時辰,俟大便行一二次,為效。(此宣通攻利之劑也。濟之以蔥酒,力能發汗,故云雙解。弱者行後,隨用四君子湯補之,如老人虛人,每服只用一錢,人參生薑湯送下,過一時再一服,但能得睡,上身得汗則已。)

發背對口初起。

黃耆、當歸(各五錢)、川芎(一錢)、金銀花(一兩)、遠志肉(五錢)、桔梗、甘草(各三錢)、水煎服。

至寶丹、癰疽腫毒,發背對口,乳癰結毒,危險諸證。

白砒(用豆腐一塊,厚二寸,中挖一孔,納砒於孔中,以豆腐蓋砒,酒煮三個時辰)、豬牙皂(去皮,酥炙)、乳香(去油)、熊膽、銅綠(水飛)、荊芥穗(去梗)、直殭蠶、穿山甲(炒)、血竭、膽礬、川烏、草烏(同川烏酒浸,剝去皮,麵包煨熟,取淨肉用)、沒藥(去油)、全蠍(石灰水洗,去頭、足、尾,瓦上焙乾)、蟬蛻(去頭、足)、雄黃(各二錢)、麝香(七分)、硃砂(水飛,三錢五分)、蜈蚣(大者五條,酒蒸去足,瓦焙,小者加倍)

上藥以天醫吉日,研極細末,飛面打糊為丸,每粒重四分,再用硃砂三錢五分為衣,黃蠟作殼收藏。臨用時,用蔥頭三寸,生薑三片,黃酒煎一小盅,將藥化開服,隨量飲醉,被蓋出汗,至重者二三服。

癰疽門丹散主方

紅升丹、一切瘡瘍潰後,拔毒去腐,生新長肉,瘡口堅硬,肉暗紫黑,用丹少許,雞翎掃上,立刻紅活。外科若無升降二丹,焉能立刻奏效。

水銀(一兩)、火硝(四兩)、白礬(二兩)、皂礬(六錢)、雄黃、硃砂(各五錢)

先將白礬、皂礬、火硝研碎,入銅杓內加燒酒一杯燉化,候一干即起,研極細末。另將水銀、硃砂、雄黃,共研細末,以不見水銀星為度,再將硝礬末,一共和入研勻。

取陽城罐一個,用鹽滷練紙筋,或鹽滷和罐子泥練極熟,將泥搪罐子上,約一指厚,陰乾不可有裂縫,如有縫,以罐子泥補之,務要極干,方可裝藥入罐內。罐口用鐵燈盞蓋定,加鐵梁於盞上,用鐵絲紮緊,再用綿紙蘸蜜塞罐口縫間,外用煅過石膏細末醋調,多刷盞上,加炭火二塊,使盞熱罐口封固易干。

再用大鐵釘三根,釘地上,將罐子架釘上,罐底置炭火堅大者數塊,外砌百眼爐,升三炷香。第一炷香,用底火,如火大則汞先飛上。第二炷香,用大半罐火,以筆蘸水,時刻刷擦鐵盞。第三炷香,火平罐口,用扇搧,用筆蘸水,頻頻掃盞,勿使盞干,如干則汞先飛上。三炷香盡去火,冷定開看,盞上約有六七錢,刮下研極細,瓷瓶密貯。

另用鹽滷調罐子泥,如稀糊式,以鐵線系筆頭在竹管上。如陽城罐上有綠煙起,即汞走也,急以筆蘸鹽泥,多多刷在出煙之處,封固為要。

升出研細,瓷瓶收貯,愈陳愈妙。

一法:收貯瓶內,以蠟封口,埋土內以去燥性。

紅升丹,小毒,用骨簪挑藥上,如癰疽口面大者,用小篩羅挑藥於內,以手輕輕彈之,均勻俱要上到。如有管,可用爛飯和紅升丹捻成細條陰乾,量瘡深淺取用,插入瘡管內,以膏貼之,其管自化。

陽城罐升煉紅升丹,名曰大升,不比三仙丹、小升力單,只可施於瘡癤,若癰疽大證,非大升不能應手。

紅升丹不獨提膿,且能生肌,如瘡毒淌水者用之,次日即轉稠膿。此丹功效,用之一面提膿,一面長肉;肌肉長平,仍以此丹上之,即可結疤收口,首尾並用,所以為神也。

一法:毒已提盡,將收口時,用紅升丹加珍珠散各等分,乳勻名曰半提丹,用之收功甚速。

拔萃丹、提膿生肌,化管如神。

生鉛、水銀、火硝、白礬、青鹽(各一兩)

同研至水銀星不見為度,入陽城罐內,鐵盞蓋定,以鐵梁鐵線紮緊,鹽泥固濟,先文後武,火升三炷香,冷定開看,盞內升藥刮下,研細,加冰片乳勻收貯。(火候俱同紅升丹法則。)

凡升藥罐底藥渣剷下,研細,搽癬疥頗神。

五虎粉、治發背疔瘡,惡瘡如神,起釘拔箭,喉疳並效。

白礬(飛過)、焰硝(用雄豬膽三個,取汁拌,曬乾,同礬研合,各二兩)、雄黃(八錢五分)、硃砂(一兩,同雄黃研細,合一處)、水銀(一兩五錢)

用小鐵鍋安定,先將硝礬末堆鍋底中心,用手指捺一窩,再將朱雄末傾放硝礬窩中,又以手指捺一窩,再將水銀傾放朱雄窩中,上用瓷器平口碗一隻蓋定,外以鹽泥周圍封固,放炭火上,先文後武,升三炷香火,則藥上升矣。離火冷定,去泥開看,如沉香色為佳,研細,瓷瓶密貯,每用時先將瘡頂上以乳汁或米湯點濕,摻藥於上,過一二時辰,再摻一次,即散。

小升丹(即三仙丹)

水銀(一兩)、明礬、火硝(各一兩二錢)

用鐵鍋一隻,將硝、礬、平汞研細入鍋內,用平口宮碗一隻,(先用生薑片擦碗內外,則不炸。)蓋定碗口,以潮皮紙捻擠定,鹽泥封口,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二斤,爐內周圍砌緊,勿令火氣出,如碗上泥裂縫,以鹽泥補之,升三炷線香為度,冷定開看,碗內藥刮下,研細,瓷瓶收貯。用之提膿長肉,小毒俱有功效。

一法:鹽泥只封碗口,不封鍋底,鍋底上貼濕白紙一塊,但看紙轉黃,則藥已升上矣。鍋底上,以鐵稱錘壓之。

一法:以潮皮紙捻擠定,碗口外以研細石膏末按緊,不用鹽泥,只用鐵錘壓之。

萬應靈丹(《濟生》)一切癰疽發背諸毒,有膿怕開刀者,以針挑破浮皮,用丹一釐,醋調點患處,即潰頭出膿。或發背癰疽大毒,每用一釐,針挑破醋調,點患處,一日上三次,藥性內攻,深可寸余,毒氣有門而泄,則毒易消。如根盤大者,用丹五釐,川貝母末一錢,濃茶滷調敷周圍,必起黃泡,自有黃水流出,其毒自消。

水銀、青鹽(各五錢)、皂礬(一兩)、生鉛(二錢五分與水銀同研碎)、生礬(一兩五錢)、火硝(一兩二錢五分)、白砒、硼砂、明雄(各一錢五分)

上研極細末。入小瓦罐內,頓炭火上熔化,俟藥枯結住罐底,用瓦盆一個,將有藥罐倒置盆內正中,罐口以鹽泥封固,另用一大盆盛水,將藥罐安置水內,罐口四圍以磚圍罐半截,下襯冷灰,然後磚上及罐底,俱架炭火,先從頂上著火,從上而下,先文後武,三炷香為度,冷定開看,盆內丹藥刮下,研細瓷瓶密貯。

白降丹、凡癰疽、無名大毒,每用少許,瘡大者用六七釐,小者用一二釐,水調敷瘡頭上。初起者,立刻起泡消散;成膿者,腐肉即脫,拔毒消腫,誠乃奪命金丹也。

水銀、食鹽、皂礬、火硝、白礬(各二兩五錢)、硃砂、雄黃(水飛,各三錢)、硼砂(五錢,一方用硇砂)

先將朱、雄、硼研細,再入皂、鹽、硝、礬、汞,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將陽城罐放微火上,徐徐挑藥入罐化盡,微火逼令極干,所謂陰升之法,全在此刻,如火大則汞先飛走,如不幹則藥必倒塌無用,其難如此也。再用空陽城罐一個,兩口合上,以好棉紙截寸許闊,用罐子泥、草鞋灰、光粉三樣研細,以鹽滷汁和練極熟,兩罐口合緊,一層泥,一層紙,糊五六層候乾。將地挖一小坑,用宣法碗盛水放坑內,將空陽城罐放水碗內,用瓦緊靠坑口,鋪滿四圍,用炭蓋齊地面,將有藥陽城罐露地上,圍以炭火煅之,不可使炭火有空處,計燃三炷香完去火,冷定開看,空陽城罐內約有丹藥一兩,刮下研細,瓷瓶密貯。臨煅時,如有綠煙起處,急用罐子泥固之。降藥之神,不假刀砭,一伏時便見功效,勝於刀針之險多矣。

上降藥法:癰疽初起堅硬,未成膿者,用水調一二釐,塗於瘡頂上,不可貼膏藥,少頃即起一泡,挑破出水,自消。已成而內膿急脹,按之隨手而起者,此膿已熟矣,用水調一二釐,點正頂上,以膏貼之,一伏時,大膿自泄,不假刀針。

如陰疽根腳走散,瘡頭平陷,即用降丹七八釐,或分許,水調掃於瘡頭堅硬處,次日即轉紅活,便是吉兆。如瘡毒內膿已成,久不穿潰者,只要出一小頭,怕頭出大了,可用棉紙一塊,量瘡大小,剪一孔,以水潤貼瘡上,然後調降藥點紙孔內,揭去紙,以膏貼之,則所降之頭,不致過大。若瘡小藥大,反令痛傷胃口,焮及良肉,不可不知。

鼻塞耳挺,點之自落。點痣亦落。

初生小兒及婦女頭面,皮肉嬌嫩,不可多用,如用之不善,不無漫腫,反招怨尤。

楊梅瘡,將初現之瘡,用白降丹點三五個,毒俱拔出。

白降丹點在瘡毒上,即追蝕毒氣,有幾分深必追至病根方止,所以點後疼痛非常。若內膿已脹,皮殼不厚,點之便不十分痛楚,有用蟾酥化汁調白降丹用,其痛稍減。

凡癰疽,以紅升丹提膿,兼用珍珠散收口,每見升提過甚,瘡口四邊起埂,亦有瘡口新肉高凸者,不如用陳白降丹(火氣退盡)少許,同珍珠散用之,不但四邊瘡口平坦,更且不留餘毒,此又外科不知之妙訣也。

水煉降藥法:新煉出白降丹,研細,用元色緞五寸,將降藥篩勻緞上,卷緊,以麻線捆紮極緊,放瓦銚內,清水煮約一伏時,內換水三次,將緞卷取起,掛風處陰乾,然後打開,以雞翎掃下,瓷瓶收貯。凡治癰疽用之,並無痛楚。

紫陽丹、提膿拔毒。

水銀、銀硃、生鉛、百草霜、輕粉、杭粉、雄黃(各等分)、麝香(宜少用)

共研極細末。每用少許搽之,以膏貼之。如治下疽加兒茶。

提毒丹(一名七星丹,又名八仙丹。)

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錢)、元參(瓦上焙脆)、前胡(瓦上焙脆)、血竭、麝香(各四分)、生斑蝥(八錢,去淨頭、足、翅,陰陽瓦焙)

上各乳極細末。於端午正午時和勻,瓷瓶密貯。凡初起腫毒,每用二三釐,先看瘡勢大小,即以膏藥照瘡大小,周圍用大蒜搗如泥,敷膏藥上,中留一孔,入藥於內,次日即起小泡,挑去水泡即消。如已潰者,摻藥於瘡孔內,亦能拔毒生肌,神驗。

一方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血竭六分,多冰片四分,余者分兩俱同,端午虔心焚香修合,每用一分,用大蒜搗如泥,敷毒四圍,將瘡頭挑破,聽瘡口流水,外用膏藥,中剪一孔貼之,以備瘡毒出其毒氣,此神速癰疽疔瘡聖藥也。

陰陽至聖丹(岐天師)

人參、廣三七、兒茶(水飛去砂)、川倍子(各一兩)、血竭(透明者五錢)、藤黃、乳香(去油,各三錢)、輕粉(一錢)、冰片(一錢)、川貝母(去心,二錢)

共研至無聲為度。陽瘡每用二錢,陰瘡每用五錢,摻於瘡上,其餘瘡毒不消二次,陰疽不消三次,全愈。

馮氏援生膏、治諸般惡瘡,及瘰癧鼠瘻才起者,點破即愈。

雄黃(五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血竭(各一錢)、蟾酥、輕粉(各三錢)、麝香(五分)

上研細末。用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用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取一碗,收留二碗,盛瓷器內,候溫將藥入灰湯內,用桑柳枝攪,再以好風化石灰一飯碗,入藥湯內攪勻,過宿候冷,盛瓷罐內。凡遇惡瘡,貼在當頭,一日一次,次日又一次,瘡頭自然蝕破,血水流去即愈,如藥干,將前收留灰湯潤之。

海浮散(《十法》)、搽癰疽瘡毒,腐去新生,乃回生保命之寶丹也。

乳香、沒藥(各等分)

安箬葉上,火炙去油,乳細搽上,以膏貼之,此藥未盡則提膿外出,如毒已盡,則收口,其神妙處,難以言喻。

烏金膏(《十法》)、去腐肉,不傷新肉,最為平善,先用降香煎湯洗瘡。

巴豆(去殼,新瓦上炒黑色)

研爛,瓷瓶收貯,多寡看瘡勢大小,酌量用之。

靈寶如意丹、發背疔疽大毒。

人參、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辰砂、甘草、兒茶(各一錢)、琥珀、珍珠(各二分)、阿膠、白芷、冰片(各一分)、犀牛黃、當門子(各五分)

上乳細,瓷瓶密貯,勿泄藥味。如用,先將瘡用金銀花甘草煎湯洗淨,每日摻藥四五次,用膏蓋之,膿水自然拔盡,忌口味,戒煩惱,慎勞碌。

發背對口潰爛不收口。

三仙丹(一料,方詳前)、珍珠(一錢,豆腐煮透)、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血竭(各二錢)

共乳極細,先將溫湯洗瘡,棉花揩乾,將藥摻上,用竹紙蘸濕貼上,一日一換。

治背疽大潰僅存膈膜臨危者。(《錦囊》)

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焦為末,乾摻之,瘡口自收,神效方也。

抵金散(《啟玄》)、治癰疽發背,潰後爛開作痛。

屎蜣螂(五月五日收採,不拘多少,裝入竹筒內陰乾)

研細,瓷瓶收貯,凡用將末摻上。

神功紫霞丹(太醫院)

大蜈蚣(一條,去頭、足,放瓦上焙脆)、麝香(二分)

研細。瓷瓶收貯,每用少許摻瘡頂上,以膏蓋之,其頭即潰,並不疼痛。

拔毒生肌。

紅升丹、輕粉、萆麻仁(去油,各三錢)、乳香(去油)、黃丹(各二錢)、石膏(煅,一兩)、琥珀(乳細一錢)

共乳細末,摻上膏貼。

諸瘡毒四邊紫黑不消,瘡口不斂。

紅升丹、輕粉、雄黃、龍骨(各五錢)、白蘞、密陀僧、海螵蛸(各一兩)、麝香(一分)

共乳極細,摻上。

金蟾化管丸(《劉秘》)治一切諸漏有管者,雖彎曲之處,皆能行到,化管如神。

水銀(三錢)、明雄黃(一兩,以二斤火酒,漸煮漸添,以酒盡為度)

共乳細。用紙包好,取大蛤蟆(一個,剖去腸,只留肝肺。)將藥包入於肚內,以線縫好,聽用。

又方

銀硝、白礬(各一兩)

研勻。入陽城罐內,加水半茶盅,放火上熬令枯於罐底,取放地上,再納蛤蟆於內,鐵盞蓋好,鹽泥固濟,升文火三炷香,中火一炷香,武火一炷香,冷定開看,盞上靈藥刮下研細,用蟾酥乳化為丸如芥子大,陰乾。凡一切管,用一丸放膏藥上,對管口,自入到底方回,嫩管自化,老管自褪,七日見效,如未全褪,再用一丸,無不除根。

癰疽門膏藥主方

仙方膏(《經驗》)

白芷、紫荊皮、獨活、石菖蒲、赤芍(各二兩)、高良薑、蜈蚣、刺蝟皮、蛇蛻、萆麻仁、鱉甲、白殭蠶、甘草、海風藤、連翹、天花粉、白芨、牛蒡子、大黃、川黃連、白蘞、當歸、千金子、血餘、金銀花、黃柏、穿山甲、防己、豬牙皂、柴胡、川貝母、桃仁、白附子、巴豆、明天麻、苦參、荊芥穗、紅花、黃耆、桔梗、黃芩、牛膝、防風、全蠍、麻黃、草烏、肉桂、烏藥、羌活、半夏、大戟、蘇木(各五錢)、桃枝、槐枝、桑枝、柳枝(各截一寸長,二十四段)

用大磨真麻油十三斤,將上藥入油內泡七日,入銅鍋內熬至藥枯濾渣,復將油仍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再撤淨藥腳,下丹。每油一斤,下飛過黃丹八兩為則,藥已成功,入有銪䥕缸內,以槐棍攪冷,再入後末:

血竭(四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三錢三分)、藿香(四錢五分)

研細攪勻,又入後藥:

珍珠、冰片(各一錢)、沉香(不見火,四錢七分)、當門子(二錢一分)、木香(不見火)、松香(各五錢四分)、檀香(不見火,六錢)、雄黃(五錢五分)

攪勻又入潮腦三錢收功。此膏專治癰疽發背,一切外證,並貼五勞七傷、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婦人癥瘕、帶下如神。

神應萬驗膏、貼一切無名腫毒,大瘡惡疽,無論已破未破,不過二三張,即可收功。每張用過,以冷水洗去膿血,仍可再貼。每張量毒輕重用之,俱有神效。

桃枝、柳枝、杏枝、桑枝、槐枝(截作寸許長,各二兩)

用真麻油二十四兩,小炭火熬滾,將枝次第入油熬枯成炭,濾去渣,再入:人頭髮男女各半,洗淨油膩,一兩五錢,入油炸化,再入:穿山甲剪碎,一兩五錢,入油炸枯,再入:象皮剪碎,五錢,入油炸化,再入:大梔子一百個,逐個捻破,入油內離火,浸一炷香,再用微火,頓一炷香,再用大火,炸成炭。取起冷定,用夏布濾去渣,再入淨鍋內,稱准每油二兩,入炒過黃丹一兩,熬至滴水成珠不散,離火一刻,再入後藥:真硇砂透明白亮者、血竭、兒茶各二錢,乳細,拌入膏內,坐冷水中,稍涼取起,用水濕手扯捻百下,使各藥和勻,埋土內五日,去火毒。用時以井華涼水浸半日,捻成片,放布上,熱湯熨化貼。

太乙膏(《正宗》)一切癰疽瘡瘍,提膿生新神效。

生地、土木鱉、元參、赤芍、大黃、白芷、當歸(各五錢)、乳香、沒藥(各二錢)、阿魏(一錢)、輕粉(一錢五分)、血餘(一團)、肉桂(二錢五分)、黃丹(水飛,六兩五錢)

先將草藥,入麻油一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傾入鍋內,文武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鍋搌淨,入油鍋內,下血餘再熬,以柳枝挑看,俟血餘熬枯浮起,方算熬熟。每淨油一斤,將炒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不住手攪,候鍋內先發青煙,後起白煙,疊疊升起,其膏已成,將膏滴入水中,試看軟硬適中,拿下鍋來,方下阿魏散膏面上化過,次下乳沒、輕粉末攪勻,傾入水內,以柳木棍攪成一塊,任攤貼。肺癰腸癰,即以此膏為丸,服之並效。

神仙太乙膏、治癰疽及一切惡毒,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蛇虎蜈螫,犬咬湯火,刀斧砍傷,皆可內服外貼。血氣不通,溫酒送下。赤白帶下,當歸酒下。喉痹纏喉風,並用新綿裹膏藥,置口中含化。一切風赤眼,用膏捏作小餅,貼太陽穴後,以山梔子湯送下。跌打損傷,外貼內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外貼內服,用鹽湯下。唾血者,桑白皮湯送下。每服一丸,如櫻桃大,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年不壞,愈久愈神。

元參、川大黃、白芷、肉桂、當歸、赤芍、生地(各一兩)

上銼碎。用麻油二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火熬黑色,濾去渣,入黃丹一斤,青柳枝不住手攪,滴水成珠為度,傾入瓷器中,掘窖埋土中出火毒三日,任用。

新制加味太乙膏(《錦囊》)、神治一切腫毒,已潰未潰,跌打損傷,風濕氣痛,古方因內服外貼,故未免其功不專,今特定此方,專為外貼而設,其拔毒外治之功,較前更勝也。

亂髮(一大團,以黑潤者佳)、萆麻仁(二百粒,搗碎)

用真麻油二十四兩,煎滾入亂髮,以柳枝不住手攪,令發熔化,再入萆麻仁,煎至發化萆麻仁枯,再入後藥,慢火熬之。

大黃(切片)、黑元參、當歸(各三兩)、生地黃(切片,四兩)、肉桂(去淨粗皮)、白芷、赤芍(各二兩)

煎至藥色枯黑,濾去渣,慢火熬濃,方入後四味收之,軟硬得宜,滴水成珠為度,夏月宜略老些,冬天宜略嫩些。

明松香一斤,搗碎入大蔥管內,以線縛好,放碗內隔湯蒸化,取出候冷去蔥,研細,八兩。先下松香,次下黃丹:真黃丹二十兩,其色黃者為真,用水飛曬乾,炒黑色,十兩。若色紅者,乃東丹也,勿用。滴乳香、真沒藥俱箬上烘去油,研細,各二兩。四味收入成膏,藏瓷器中,旋用旋攤。

秘傳太乙萬靈膏、治一切癰疽發背,七十二般疱癤,三十六種疔毒,無名腫毒,痰核瘰癧,內損骨節,外傷皮肉,手足麻木不仁,流注疼痛,膈前背後吊起刺痛等證。初起貼之,腫消痛止,已潰貼之,膿干肌生,功效如神。

羌活、萆麻仁、蟬蛻、大蜂房、蜈蚣、敗龜版、苦參、豬皂角、元參、槐角子、青蒿、過山龍、甘草、半枝蓮、荊芥、蘄艾葉、黃芩、仙人掌、川椒、蒲公英、白蘞、龍膽草、防風、忍冬藤、白芨、生附子、大黃、石菖蒲、梔子、赤芍藥、獨活、何首烏、黃耆、蛇床子、桔梗、黑牽牛、漏蘆、木鱉子(去殼)、肉桂、大楓子、巴豆(去殼)、地骨皮、昆布、蒼耳子、黃柏、青木香、連翹、鼠黏子、桃仁、白殭蠶、血餘、穿山甲、黃連、當歸、牛膝、蒼朮、升麻、蛇蛻、檳榔、槐枝、柳枝、桃枝(各一兩)

上六十二味咀片。用真麻油十斤浸,春五、夏三,秋四、冬十日,入大鐵鍋內,熬至煙盡為度,先去粗渣冷定,用大皮紙以針戳眼,濾去細渣,復入淨鍋內,熬至黑色,滴水成珠不散。每油一斤,入淘過黃丹炒紫色者八兩,(如無黃丹,用水飛細密陀僧末,八兩代之。)下丹之時,以柳棍不住手攪勻,離火再下:白芷、天南星、草烏、北細辛、半夏、高良薑、川烏各一兩,上七味,俱生研細末,篩入膏內攪勻,冷定,再下後開乳極細末:海螵蛸一兩,乳香去油、百草霜、沒藥(去油)、雞肫皮、血竭、象牙末、雄黃、寒水石、兒茶、白石脂、硃砂、赤石脂、輕粉(各五錢),青魚膽、熊膽(各三錢),甘松、三奈、潮腦、冰片、麝香、琥珀、珍珠、龍骨、水銀(各二錢),細末。篩入攪勻,傾入冷水內扯拔,換水浸二日,拔去火毒,然後裝磁缽內。臨用攤貼。

普救萬全膏(《十法》)、治一切風氣,走注疼痛,並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疔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痞塊,多年瘧疾。如頑痰瘀血,腹痛泄瀉,小兒疳積,女人癥瘕諸證,並貼患處。咳嗽瘧疾,貼背脊心第七椎。予制此膏,倘貼後起泡出水,此是病氣本深,盡被藥力拔出,乃吉兆也,不必疑懼,記之。

藿香、海風藤、鱉甲、紫荊皮、白芷、廣木香、防風、豬牙皂、桂枝、威靈仙、半夏、萆麻子、藁本、蘄艾茸、丁香、白殭蠶、黃芩、露蜂房、蘇木、川續斷、連翹、赤芍藥、白芨、蘿蔔子、丁皮、高良薑、檀香、貝母、黑山梔、苦參、烏藥、猴姜、陳枳殼、白蘚皮、天南星、荊芥穗、白蘞、全蠍、生地黃、五加皮、麻黃、當歸尾、秦艽、蒼朮、大楓子、草烏、北細辛、獨活、金銀花、川芎、香附子、甘草、生附子、杏仁、羌活、蟬蛻、元參、肉桂、牛膝、桃仁、紅花、川烏(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蛇蛻(五條)、大蜈蚣(三十五條)、柳枝、槐枝、桑枝、桃枝、楝枝、榆枝、楮枝(各三十五寸)、男子血餘(三兩)

以上七十三味,俱浸油。真麻油二十斤,天平子秤:松香一百斤,棕皮濾淨,百草霜十斤,篩過。冬浸九宿,春秋浸七宿,夏浸五宿,分數次入鍋,文武火熬至藥枯油黑,滴水成珠為度,濾去渣,秤明每藥油十二兩,下濾淨片子松香四斤,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鍋下百草霜細末六兩,勿住手攪,俟火候成,則傾入水缸中,以棒攪和成塊,用兩人扯拔數次,磁缽收貯。

一法治瘡疽,用血丹收膏更妙,每油一斤,用血丹六兩。

仙傳奪命膏(《邵秘》)、治發背對口,一切腫毒,即日見效,揭下再貼一人,又能消去。

驢蹄(一個)、大鯽魚、商陸(各一斤)、山羊角(三個)、芫花、土木鱉、白芨、番木鱉、大戟、露蜂房、白蘞、紅花、元參、蘇木桃仁、蛇蛻(各一兩)、當歸尾、黃牛角腮、巴豆肉、乾蟾皮、豬懸蹄甲、南星、半夏、穿山甲(各二兩)、大黃(三兩)、萆麻仁、蒼耳嫩頭(各四兩)、金線吊蛤蟆(一個)

用麻油四斤同藥熬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為度。每熟油一斤,入炒官粉八兩收成膏,再下:

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麝香、芸香、輕粉(各三錢)、研細攪勻收貯。

如貼腫毒未硬者。用敷腫毒,末藥摻上貼。

凡貼痞塊用針刺患上三針,如品字樣,外用阿魏、蜈蚣、穿山甲、麝香各等分,研為細末,只稱一分,摻於針眼內,余者摻膏上貼。

凡貼瘋氣,用鬧羊花五錢、燒酒拌曬乾三次,炒脆為末。麝香三分,乳勻摻膏上貼。

軍門一笑膏(邵秘)、專貼寒濕諸瘋疼痛,貼骨癰疽。

白芷、川萆薢、防風、罌粟殼、甘松、川羌活、三奈、川獨活、藁本、高良薑、官桂、大茴香、秦艽、小茴香、麻黃、威靈仙、川椒(各二兩)、真附子、草烏、天南星、乾薑、穿山甲、大黃、鬧楊花(火酒拌炒)、半夏(各四兩)、老蔥、老薑(各二斤)

上藥用麻油三斤,桐油半斤,入藥浸,熬枯去渣,復入淨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入制松香四斤,土硫黃、密陀僧各一斤,乳細,收成膏冷定。再下:廣木香五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三錢,研細,攪勻。再下:潮腦一兩,麝香三錢,和勻,收貯任攤用。

陰陽至聖膏(岐天師)、治陰陽癰疽大毒。

金銀花(一斤)、人參、茜草根(各五錢)、生地(八兩)、牡丹皮、牛膝、生甘草、荊芥(各一兩)、元參(五兩)、當歸、麥門冬、黃耆(各三兩)、川芎(二兩)

用麻油五斤,煎數沸,將渣濾淨,再熬至滴水成珠,入:廣木香、沒藥、乳香、血竭各一兩,象皮五錢,麝香一錢,黃丹二斤,水飛去砂炒,各乳細。先下黃丹,再下細藥,入油中少煎攪勻,藏瓷罐內收貯,每發背用膏一兩攤一張,其餘量瘡大小用之。

呂祖紫金奪命膏、貼一切多年久不收口惡瘡結毒,瘰癧,冷瘤,痞塊,跌打骨斷兩截者。

川黃連、全蠍、穿山甲、黃芩、川黃柏、當歸、香白芷(各二兩)、赤芍、番木鱉(切片)、生地(各一兩)、官桂、海藻(各四兩)

以上諸藥,用水煎汁去渣,用麻油二十二兩,將藥汁入內熬盡水氣,滴水成珠,方下炒過飛淨血丹十一兩,攪勻成膏,再下黃蠟七錢,又下阿魏六錢,切片,摻膏藥上,令其自化,候微冷,又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輕粉各六錢,麝香、血竭、硃砂、雄黃各二錢,雄鼠糞一兩五錢,燕窩當底泥一兩,俱乳細末。入膏攪勻,收貯攤貼。熬膏時,擇黃道吉日,忌婦人、雞、犬、厭物,焚香禮拜熬成,不得加減藥味分兩。

呂祖奇靈膏、貼一切癰疽腫毒,諸般疼痛,臁瘡頑癬,血瘋外證。

巴豆肉、血餘、萆麻仁、蔥白、蒼耳子、穿山甲(炒各四兩)、天南星、半夏、大川烏、當歸、肥草烏、生地、番木鱉、金銀花(各二兩)、老生薑(十六片)、蜈蚣(二十條)、全蠍(四十九個)、乾蟾(一個)、大鯽魚(一斤,去腸切碎)、肉桂(一兩)

上用真麻油五斤,浸七日,熬至滴水成珠,去渣,入炒鉛粉收成膏攤貼,又能生肌收口。一人口邊生僵風,貼三五日全愈。又可治瘤。

紫霞膏(張乘六)、治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屢試屢驗。

製藥油法:每真小磨麻油一斤,用象皮、當歸、赤芍各二兩,入油內,春夏浸三日,秋冬浸七日,將油熬至藥枯濾去渣,復入淨鍋內,熬至滴水成珠為度,務須勤看老嫩。

制松香法:每老嫩各半松香一百斤,用蔥一百斤,生薑一百斤,搗爛取汁,又將渣入水煮汁,去渣濾淨,將汁入鍋內,用蒸籠鋪松毛於籠內,再將松香老嫩配搭,鋪松毛上蒸化,松香汁滴在鍋里蔥薑汁內,撈起扯拔數百遍,放潔淨地上數日,聽用。

凡取用熬過鬆香一斤,加熬過藥油四兩,夏月只用三兩五錢。入鍋內熬化,看老嫩火候得法,取起傾缽內,再入後藥:乳香去油淨、沒藥去油淨、血竭、龍骨煅,各五錢。

上各乳細,入膏內,用槐柳條攪勻,再入:漂朱、角朱俱研至無聲為度,各二兩,又攪均勻,連缽頭放在潮濕地上,頓多日出火毒,任攤貼。

發背膏(楊廷升)

乳香(去油)、杭粉、血竭(鮮紅者)、白兒茶、沒藥(去油)、黃丹(炒一次淘一次,九回)、銀硃(各四兩)、銅綠(三錢)

逐味另研,無聲為度,再合一處。用時照證大小取夾油連四紙一塊,以銀針多戳小眼,每張准稱藥末五錢,真麻油調攤紙上,再用油紙一塊蓋之,周圍用線縫好,貼患處,軟絹紮緊,過三日將膏揭開,濃煎蔥湯洗淨,軟絹揩乾,將膏翻過,用銀針照前多戳小孔貼之。無火之人,內服十全大補湯,有火之人,減去肉桂、薑、棗服之,兼以飲食滋補,至重者用二張。

發背對口膏(楊廷升五全膏)、初起自消,已成即潰。

番木鱉(水浸,刮去毛)、土木鱉(去殼)、萆麻仁(去殼,各一兩四錢)

用清油一斤浸,春三日,夏五日,秋七日,冬十日,文武火熬焦色濾清,復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用密陀僧,龍牙有金星起者,六兩,研細。取膏再加金箔四十九張,剔入膏內,用柳枝攪勻,稍待用瓷器置水,將膏傾入水內,如用時,盛杓內化開攤貼,愈陳愈炒。

鯽魚膏(吳近宸)、貼一切無名腫毒,未成即散,已成拔毒提膿,並治膿窠瘡癤。

大蛤蟆、活烏背鯽魚(各七個)、萆麻仁(十二兩)

麻油二斤,同蛤蟆、鯽魚、萆麻子文武火熬枯,濾去渣,熬至滴水成珠,離火,入真輕粉四兩,鉛粉十二兩,收藏,臨用取膏攤貼。

鯽魚膏、貼癰毒瘡癤。

大鯽魚(一尾)、巴豆(四兩)、萆麻仁(六兩)、甘草(五錢)

用菜油麻油各一斤,先將鯽魚炸枯去渣,再入巴豆、萆麻、甘草熬枯濾淨,熬滾離火,將鉛粉徐徐投下,攪勻成膏,攤貼。

碧玉膏、貼癰疽發背,瘰癧馬刀,乳癰乳岩,流火流注,腫塊風毒,橫痃痔漏,囊癰,冬瓜癰,貼骨疽,一切腰背臀腿毒癤,多骨疽,蟮拱頭,腳隱漏蹄等證。

萆麻仁(去皮、尖,搗爛)、杏仁(去皮,搗爛,各四十九粒)、銅綠(二兩七錢,用水一碗,將銅綠研細,投入水中,攪勻)、片松香(五斤,研細,節過聽用)

用真麻油十二兩,入鍋內熬滾,次下萆麻、杏仁,熬至滴水成珠為度,夏布濾去渣,將油復入淨鍋內,用文武火熬滾,徐徐投下松香末,用桃槐枝不住手攪勻,傾入磁盆內,候膏將凝,然後加水浸之,用手揉扯以去火毒,另用瓷罐或銅杓盛貯數月後,用熱湯燉化,攤貼。此膏活血止痛,拔毒消腫,斂毒透膿,去腐生新。

紫金膏、貼一切無名腫毒,惡瘡,兼治風濕流火,小兒痘毒,宜端午、七夕、重陽、天醫、天德、月德日配合。

明松香(四兩,夏用紅者,冬用白者,秋冬紅白各半,以火熬滾,入水內扯拔百十下,研末,若貼痘毒,松香用黃豆浸水入鍋內煮化,待溫照上扯拔,研細末,四兩)、萆麻仁(二兩,研細,放細篩羅底上,用穿山甲往來刮之,取羅下者用之,上面粗者去之)、輕粉(五錢)、銀硃、銅綠(各二錢五分)

制畢用豬油去衣膜拌藥放青石上,用鐵錘搗數千下,盛瓷瓶內,用時攤油紙上貼。凡貼毒,將膏中剪一孔,露頂透氣,能貼多年痘毒,若貼流火,竟貼頂上,不必剪孔。

極效膏

川烏、草烏、元參、大黃、生地、杏仁、當歸、赤芍、金銀花、白芷(各一兩一錢)

麻油一斤四兩,浸藥慢火熬,加:桃仁、柳枝、槐枝、桑枝、榆枝(各十寸),熬枯去渣,復熬至滴水成珠為度。再加銀硃一兩,銅綠八錢,水粉四兩,入油攪勻,熬黑,再加:黃蠟、白蠟(各一兩,)化勻,再加松香收膏,老嫩得宜,入水扯拔出火毒,任攤貼。

商陸膏、貼瘡毒。

商陸(六兩)、牛蒡子、防風、金銀花、荊芥、當歸尾、連翹、赤芍藥、紅花、茅蒼朮、甘草(各五錢)

麻油二斤,熬枯去渣,用密陀僧一斤,收成膏用。

紅玉膏(《濟生》)、貼癰疽、瘰癧、乳癰等證。

乳香(另研)、沒藥(另研,各二兩)、萆麻仁(四百粒)、木鱉子(去殼,二兩四錢)、當歸(四兩)、血餘(五錢)、兒茶、血竭、白蠟、黃蠟(各一錢)、嫩楊枝(一兩,打碎)、黃丹(飛,四兩)、真麻油(八兩)、芸香(白嫩者,一斤四兩)

先將麻油同楊柳枝、血餘、當歸熬數滾,絞去渣,將油同芸香、萆麻、木鱉熬熟,絞去渣,入黃白蠟,將成膏,入黃丹離火,下乳、沒、兒、竭末,攪勻成膏。

育紅膏、腫毒瘡癤。

老松香(四錢)、潮腦(一錢)、輕粉(八分)、銀硃(七分)、銅綠、冰片(各一分五釐)、麝香(一分)、萆麻仁(二錢,夏月只用一錢六分)

研細。重湯燉化,忌見火,任攤貼。

腫毒瘡癤膏

當歸、金銀花、防風、木鱉子、元參、生甘草、白芨、石菖蒲、連翹、生大黃、白芷、生地黃(各四錢)

麻油一斤四兩,同入淨鍋內熬枯,濾去渣,復入淨鍋,熬至滴水成珠為度,入飛過炒黃丹八兩,收成膏離火,入白蠟黃蠟各二錢化盡,再入: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輕粉各二錢,研細末,和入。任攤貼。

救苦膏、貼癰疽初起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斂,實有消腫定痛之效,須擇吉期,虔誠修合。

生薑、大蒜頭、槐枝(向陽者,各一斤)、蔥白(半斤)、花椒(去目,二兩)、黃丹(水飛淨,二斤)

麻油四斤,文武火熬枯,濾去渣,再熱,以桃、柳枝不住手攪,至滴水成珠,再下飛丹攪勻,候冷取起,攤貼。

紅膏藥、貼左癱右瘓,筋骨疼痛,漏肩風,跌打損傷。

松香(五斤,童便內浸三個月,取出曬乾,如不能三個月,可將松香熔化,傾入童便內,取出,又熔化傾童便內,如此九次,再換水煮過用之。)

第一次用蔥十斤,取汁三碗,入鍋內,將松香化開,入麻油四兩攪勻,傾入水盆內以手扯拔取起。

第二次用生薑十斤,取汁三碗,入鍋內,將松香化開入麻油二兩攪勻,傾入水盆內,以手扯拔取起。

第三次用綠豆一升,煮汁三碗,入鍋內,將松香化開,入麻油二兩攪勻,傾入水盆內,以手扯拔取起。

第四次用火酒一斤,入鍋內,將松香化開,入麻油二兩攪勻,傾入水盆內,以手扯拔取起。

第五次用好醋一斤,入鍋內,將松香化開,入麻油二兩攪勻,傾入水盆內,以手扯拔取起。

第六次用蒼朮、鬧羊花、川烏、草烏、光烏、天南星、半夏各二兩,水二十碗,煎汁五六碗,入鍋內,將松香化開,入麻油四兩攪勻,傾入水盆內,以手扯拔取起。

第七次復將松香入淨鍋內熔化,候各汁收干為度。

然後下自煅礬紅細末四兩,攪勻成膏,入缽封固攤貼。

千槌膏、貼癰疽疔毒,初起即消,如治瘰癧,連根拔出,小兒鱔拱頭、臁瘡,久不收口。

嫩松香(四兩)、巴豆仁(五粒)、萆麻仁(七錢)、杏仁(去皮)、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銅綠(各一錢)

共入石臼內搗二千餘下即成膏矣。取起浸清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貼瘡上,以絹蓋之。

紫金膏、貼寒濕氣、漏肩風、諸般疼痛立止。

白芷(六錢)、鬧羊花、三奈、大茴香、青皮、草烏、川烏、威靈仙、甘松、小茴香、大黃、獨活(各七錢)、乾蟾(一個)、亂頭髮(三兩)

麻油四十兩,同藥入鍋,熬至發化,滴水成珠,再下密陀僧研細,十一兩,收成膏再下松香、蔥汁、薑汁、鳳仙花汁,各煮一次,研細,五兩,入膏化盡攪勻,傾在缽內,重湯燉化,再下;潮腦(七錢),青黛、桂皮(各六錢),丁香、雄黃(各五錢),輕粉(四錢),血竭、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兒茶(各三錢三分),滑石(三錢),龍骨(二錢五分)

麝香、冰片各五分,攪入和勻收貯。攤宜攤厚些貼,立刻止痛。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濟生》)

桐油(八兩)、嫩松香(白者一斤)、西朱(上好者研)、黃丹(飛炒,各四兩)、蔥汁、薑汁(各一茶盅)、乳香(去油研)、沒藥(去油研,各一兩)、百草霜(一升五合,篩)

先煎桐油四五滾,下松香,又十數滾,下蔥薑汁,再三五滾,下西朱,再四五滾,下黃丹離火,再下乳沒,再下百草霜,攪勻收藏,任攤貼。

萬應膏、貼內外諸證。

好松香(十斤)、蔥汁、生薑汁(各二斤)、黃柏、生大黃、甘草、苦參(各二兩)、蒼朮(一兩)

同入鍋內熬至水氣升盡,再入真麻油三斤,熬至滴少許入水中,約看凝片不散,即是火候已到,但須不時以竹片攪之,免其巴底,隨用麻布一方,過入水中,又用大缸一隻,貯水大半缸,臨傾膏時,將缸周圍潑濕,免得膏滋黏缸,膏既入缸,再取起捏去水頭,復入淨鍋內熬化,加:乳香去油研、沒藥去油研,各六兩,黃蠟八兩,熬化,撤去火,再入:百草霜篩細,四五兩,均勻篩入攪勻,另用麻布一方,濾入水內,扯捏成團,平日浸水內,臨用時取起攤貼。如火候太老,量加麻油少許可也。

紅玉膏、拔毒去膿。

蛇蛻、蜈蚣(各一條)、頭髮(洗去油垢)、黃蠟(各二兩)、香油(四兩)

同熬濾清。用黃丹收膏,再下黃蠟,熔化攤貼。

黃金膏、拔毒生肌。

豬板油(四兩)、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錢)

熬枯去渣。加黃蠟、白蠟各一兩,熔化,再下黃柏細末五錢,攪勻候冷,加冰片一錢,成膏攤貼。

五枝膏、貼瘡毒兼治瘋氣痛。

桃枝、柳枝、槐枝、桑枝、棗枝(各十寸)、銀硃(四兩)

麻油二十四兩,將上藥熬枯濾清,再熬至滴水成珠為度,以黃丹收之,攤貼患處,如作癢起泡,即可揭去。

凡已潰者,切不可貼。

槐枝膏、貼瘡癤。

槐枝(取二三寸長三百六十段)

真麻油三斤,入銅鍋內熬至枝枯黑為度,用夏布濾去渣,再入淨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入密陀僧細末半斤攪勻,再入龍骨煅、象皮砂炒成珠、血餘、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赤石脂各五錢,研細攪勻,務須老嫩得宜,收貯攤貼。

阡張膏、腫毒已潰者,貼之長肉。

萆麻仁(八錢)、大黃、紅花、白芷、木鱉仁、生地、當歸(各三錢)、黃柏、甘草、牡丹皮、赤芍藥、黃芩、全蠍、蟬蛻、防風、穿山甲、白殭蠶、獨活、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肉桂、川黃連、元參(各二錢)

共炒黑色。用真麻油八兩,浸三日,入鍋內熬百沸,用大阡張紙放油內,提透鋪地上,出火毒,隨瘡大小剪貼。如楊梅瘡,加活蜈蚣二條同熬。

(油膏畢勵廷)

真麻仁(一斤)、桃枝、柳枝(各四尺九寸)

浸七日,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濾去渣,兌入飛過血丹八兩,收成膏,貼一切瘡癤。

丹油膏

桐油一斤,放鍋內略滾片時,不待白沫盡,即下飛過炒黃丹五兩,細細篩下,候黑色,即成膏矣,貼一切瘡毒。

制黃丹法

黃丹炒紫色,傾入缸內,用滾水一桶泡之,再汲涼水滿缸,浸一夜,去水曬乾,再炒如法,再製一次,務令曬乾,研極細收貯,留為熬一切膏藥之用。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