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校註婦人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二十
產後遍身疼痛方論第一
產後遍身疼痛者,由氣虛百節開張,血流骨節,以致肢體沉重不利,筋脈引急,發熱頭痛,宜用趁痛散治之。陳無擇云:若兼感寒傷食,宜用五積散。若誤作傷寒發汗,則筋脈抽搐,手足厥冷,則變為痙,當大補氣血為主。
愚按:前症若以手按而痛益甚,是血瘀滯也,用四物、炮薑、紅花、桃仁、澤蘭,補而散之。若按而痛稍緩,此是血虛也,用四物、炮薑、人參、白朮,補而養之。
附治驗
一產婦身腹作痛,發熱不食,煩躁不寐,盜汗脅痛,服解散祛血之藥,不時昏憒,六脈洪大如無。用補中益氣加炮薑、半夏,一劑頓退二三,四劑寢食甘美。但背強而痛,用八珍散、大補湯,調理而安。
一產婦遍身頭項作痛,惡寒拘急,脈浮緊。此風寒之症也,用五積散一劑,汗出而愈。但倦怠發熱,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八珍湯調補而痊。
趁痛散
治產後骨節疼痛,發熱頭重,四肢不舉。
牛膝(酒炒)、甘草(炒)、甘草(炒)、薤白(各一兩)、當歸、桂心、白朮(炒)、黃耆(炒)、獨活、生薑(各半兩)
上每服半兩,水煎。
五積散
(方見四卷第九論)
附方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腰痛方論第二
腎主腰腳,產後腰痛者,蓋腎為胎胞所繫,此因產勞傷腎氣,以致風冷客之。若連背脊,痛久未已,後遇有娠,必至損動。
愚按:前症真氣虛邪乘之者,用當歸黃耆湯或十全大補為主,佐以寄生湯。如不應,須十全大補加附子。
附治驗
一產婦腰痛腹脹,善噫,諸藥皆嘔。余以為脾虛血弱,用白朮一味炒黃,每劑一兩,米泔煎,時飲匙許,四劑後漸安,服百餘劑而愈。
治產後風邪頭眩,腰痛不可轉側,四肢沉重,行步艱難:
獨活、川芎、芍藥(炒黃)、桂心、續斷、生薑、桑寄生(各六分)、當歸、防風(各八分)
上水煎服。
如神湯
即生料五積散加桃仁,逐敗血,去風濕。
產後惡露不盡,腰重痛,或兩股痛如錐刺,宜服桃仁湯。若作疽,用五香連翹湯。
桃仁湯
治產後惡露不盡,腹中作痛,或流注腿股作痛,急用此湯治之,如未應,多變作疽,須用五香連翹湯。
桃仁(去皮尖)、蘇木、生地黃(各半兩)、虻蟲(去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個)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空心熱服。以惡露下為度。
五香連翹湯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麝香、升麻、獨活、桑寄生、連翹、木通(各二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入竹瀝少許服。
當歸黃耆湯
治腰痛不可轉側,或汗出壯熱氣短。
黃耆(炒)、芍藥(炒,各二兩)、當歸(三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
附方
十全大補湯
治症同前。又治自汗盜汗,或內熱晡熱,潮熱發熱;或口乾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脹,脅肋作痛;或臍腹陰冷,二便不調;或頭頸時痛,眩暈目花;或心神不寧,恍惚不寐;或形容不充,肢體作痛;或鼻吸氣冷,急趨氣促;或因飲食勞役,起居失宜;或更有一切虛熱之症,但服此藥,補其根本,諸症悉退。(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獨活寄生湯
(方見四卷第七論)
產後惡露不絕方論第三
產後惡露不絕,因傷經血,或內有冷氣,而臟腑不調故也。
愚按:前症若肝氣熱而不能主血,用六味地黃丸。若肝氣虛而不能藏血,用逍遙散。若脾氣虛而不能攝血,用六君子湯。胃氣下陷而不能統血,用補中益氣湯。若脾經鬱熱而血不歸源,用加味歸脾湯。若肝經怒火而血妄行,用加味四物湯。若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若肝經風邪而血沸騰,用一味防風丸。
附治驗
一產婦惡露淋瀝,體倦面黃,食少惡寒,晝夜不寐,驚悸汗出。此脾經虛熱,用加味歸脾湯而痊。後因怒,脅脹作嘔,少食,用六君加柴胡治之而痊。
一方
用蒲黃二兩,水煎頓服。
一方
貫眾醋蘸炙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返魂丹
(一名益母草丸)、治產後惡露不絕,及胎前產後諸症。
益母草(四五月採取,陰乾,用葉及子。子名茺蔚子。不許犯鐵器)、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米飲下。臨產腹痛,或胎動不安,或漏血,當歸湯化下。死胎,或胎衣不下,或牙關緊急,或血暈血熱煩悶,如見鬼神,並童子小便,入酒少許化下。惡露腹痛,或淋瀝,或月水不調,當歸酒化下。
附方
六味丸
(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
十全大補湯
(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湯
加味四物湯
(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一味防風丸
(方見十二卷第六論)
產後惡露不下方論第四
產後惡露不下,因臟腑勞傷,氣血虛損,或風冷相搏所致。
愚按:前症若惡露不下,用失笑散。若氣滯血凝,用花蕊石散。若因去血過多而煩熱不止,宜參第七論主治。
附治驗方藥
一產婦患前症,服峻厲之劑,惡露隨下,久而昏憒,以手護其腹。余曰:此脾氣復傷作痛,故用手護也。以人參理中湯加肉桂二劑,補之而愈。
失笑散
(方見後)
人參理中湯
(方見後)
花蕊石散
(方見十八卷第四論)
返魂丹
(方見前)
產後惡露上攻心痛方論第五
產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隨火上衝心絡,名曰心胞絡痛,宜大岩蜜湯治之。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無藥可救。
愚按:前症若陽氣虛寒,用岩蜜湯溫之。瘀血上衝,用失笑散散之。血既散而痛仍作,用八珍湯補之。大凡肚腹作痛,以手按之,卻不痛,此血虛也,須用補養之劑。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昏憒口噤,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用六君子加附子一錢,以回其陽,二劑頓蘇。又以十全大補湯,養其血氣而安。
一產婦患前症,手不敢近腹,用失笑散一服,下瘀血而愈。次日復痛,亦用前藥而安。
一產婦患前症,用大黃等藥,其血雖下,復患頭痛,發熱惡寒。次日昏憒,自以兩手堅護其腹,不得診脈。視其面色青白,余為脾氣虛寒而痛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而痛止,又用八珍湯加薑、桂調理而安。
大岩蜜湯
治產後陽氣虛寒,心腹作痛,不食嘔吐,四肢厥逆。
生地黃、當歸、獨活、吳茱萸、芍藥(炒)、乾薑(炒)、甘草(炒)、桂心、小草(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每服半兩,水煎。
失笑散
治產後惡血上攻,心腹作痛,或牙關緊急,一服可愈。
五靈脂、蒲黃(各一錢)
用醋水煎。一味五靈脂尤妙。
六君子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惡露腹痛方論第六
產後腹痛,或因外感五邪,內傷六淫,或瘀血壅滯所致,當審其因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瘀血內停,用失笑散;風寒外感,用五積散。
附治驗
一婦產後小腹痛甚,牙關緊急,此瘀血內停,灌以失笑散,下血而蘇,又用四物加炮薑、白朮、陳皮而愈。
一婦人經水來比常度過多不止,遂服澀藥止之,致腹作痛。此乃氣血凝滯也,用失笑散二服而愈。
隱居澤蘭湯
治產後惡露腹痛,或胸滿少氣。
澤蘭、生地黃、當歸、芍藥(炒)、生薑(各一錢)、甘草(炒,五分)、大棗(四個)
上水煎服。
四物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五積散
(方見第四卷第九論)
失笑散
(方見前)
產後兒枕腹痛方論第七
產後兒枕者,乃母胎中宿血也,或因風冷凝滯於小腹而作痛。
愚按:前症若宿血作痛,失笑散行之。既散而仍痛,四神散調之。若噁心作嘔,此屬氣虛,用六君子健其胃氣。若發熱頭痛,或腹痛按而不痛,此屬血虛,用四物、炮薑、參、術補其脾氣。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或用驅逐之劑,昏憒口噤,手足發搐。此血氣虛極之變症也,用八珍湯加炮姜二錢,四劑未應。又以十全大補湯加炮姜一錢,二劑而蘇。
一方
用山楂濃煎汁,入砂糖少許,再煎熱服。
失笑散
(方見前)
四神散
(方見第四卷第四論)
六君子湯
四物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小腹痛方論第八
產後小腹作痛,由惡露凝結,或外寒相搏。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瘕,而月水不調。
愚按:前症若因氣滯,用延胡索散。若因外寒,用五積散。若因怒氣,用四物加木香、柴胡。若因血虛,用四物、參、朮、炮姜。若因陽氣虛弱,用四君、當歸、炮姜。若因脾虛血弱,用六君、當歸、炮姜治之。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或作嘔,或昏憒,此脾氣虛寒,用人參理中湯漸愈,又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全愈。後復作痛而兼喘,仍用補中益氣湯培補脾肺而瘥。
延胡索散
治產後惡血凝滯,臍下作痛,或作寒熱。
延胡索、桂心(各半兩)、當歸(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用熱酒調下。失笑散尤效。
當歸養血丸
治產後瘀血心腹脹痛,或腰腳疼痛。
當歸、赤芍藥、牡丹皮、延胡索(炒,各二兩)、桂心(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下。
附方
人參理中湯
治陽氣虛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去後無度,或嘔吐腹痛,或飲食難化,胸膈不利。(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五七錢,或一兩,水煎服。
五積散
(方見四卷第九論)
四物湯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產後寒疝腹痛方論第九
產後臍腹作痛,乃冷氣乘虛也,用當歸建中湯治之。陳無擇云:若產當寒月,人門臍下脹痛,手不可近者,用羊肉湯治之。
愚按:前症若脾胃虛弱,寒邪所侵,用蟠蔥散。若肝經濕熱,小便不利,用龍膽瀉肝湯。仍參前論,恐有瘀血為患。
附治驗
一產婦小腹作痛,小便不利,內熱晡熱,形體倦怠。余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生肝血;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胃、升陽氣而痊。
羊肉湯
治產婦脾虛寒邪所乘,以致腹痛,或頭眩脅臍急痛。
精羊肉(四兩)、當歸、川芎(各半兩)、生薑(一兩)
上以水十盞,煎至四盞,分四次空心服。
蟠蔥散
龍膽瀉肝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加味逍遙散
補中益氣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兩脅脹痛方論第十
產後兩脅脹痛,因惡露不盡,或肝經血虛,或肝經氣滯,當分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肝經血瘀,用玄胡索散。若肝經氣滯,用四君、青皮、柴胡。若肝經血虛,用四物、參、朮、柴胡。氣血俱虛,用八珍、柴胡。若腎水不足,不能生肝,用六味丸。若肺金勢盛,剋制肝木,用瀉白散。仍參照前各論主之。
附治驗
一產婦因怒,兩脅脹痛,吐血甚多,發熱惡寒,胸腹脹痛。余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加柴胡、丹皮、炮姜而血頓止,又用十全大補湯而寒熱漸退。此症苟非用薑、桂辛溫助脾肺以行藥勢,不惟無以施其功,而反助其脹耳。
經效方
治產後肝經氣滯不平,脅肋腹痛,或寒熱往來,內熱晡熱。
當歸(一錢五分)、芍藥(炒)、苦梗(炒)、檳榔、枳殼(麩炒,各八分)、桂心、青木香、柴胡(各六分)
上水煎服。
當歸散
治產後陰血虛弱,或氣滯血凝,以致發熱腹痛,或腹脅脹滿,以當歸、乾薑等分,每服三錢,水煎。
抵聖湯
治血滯腹痛,或腹悶滿,嘔吐不食。(方見後卷第八論)
四君子湯
四物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珍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味丸
(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瀉白散
(方見五卷第一論)
玄胡索散
(方見前)
產後積聚癥塊方論第十一
夫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然積為陰,陰性沉伏,故痛不離其部;聚為陽,陽性浮動,故痛無常處。皆由飲食不節,起居失宜,產後血氣虛弱,風冷所乘,搏於臟腑耳。
愚按:前症乃真氣虧損,邪氣乘之,況產後得之,尤當固元氣為主。若求旦夕之效,而攻其邪,則速其危矣。當參前六七論,及七卷痃癖諸論治之。
附治驗方藥
一產婦腹中似有一塊,或時作痛而轉動,按之不痛,面色萎黃,痛則皎白,脈浮而澀。余謂此肝氣虛而血弱也。不信,乃行破血行氣,痛益甚,轉動無常。又認以為血鱉,專用破血祛逐之藥,痛攻兩脅,肚腹尤甚。益信為鱉確。服下蟲等藥,去血甚多,形氣愈虛。肢節間各結小核,隱於肉裡,以為鱉子畏藥,而走於外。余云:肝藏血而養諸筋,此因肝血復損,筋涸而攣結耳。蓋肢節胸項,皆屬肝膽部分,養其脾土,補金水,以滋肝血,則筋自舒。遂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加減調治而愈。
一婦月經不調,兩拗腫脹,小便澀滯,腹中一塊作痛,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發熱晡熱,惡寒,肌膚消瘦,飲食無味,殊類瘵症,久而不愈。余謂肝脾血氣虧損,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隨症互服而愈。
逍遙散
八珍湯
歸脾湯
(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血瘕方論第十二
產後瘀血,與氣相搏,名曰瘕,謂其痛而無定處。此因夙有風冷而成,輕則否澀,重則不通。
愚按:前症乃寒邪乘客,氣血壅結。此因氣病而血病也,常補養胃氣,調和月經,寬緩靜養為善。《難經》云:任脈之病,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當參前後各論治之。
治血瘕作痛,臍下脹滿,或月經不行,發熱體倦:
當歸(八分)、桂心、芍藥(炒)、血竭、蒲黃(炒,各六分)、延胡索(炒,四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下。
葛氏方
治症同前,用桂心為末,每服一錢,空心酒調下。
產後余血奔心煩悶方論第十三
產後余血奔心,蓋因分娩後,不飲童便,以致虛火上炎所致,宜用後方主之。
愚按:前症當與前第五論同治。
金黃散
治惡血上衝,肚腹作痛,或發熱作渴。
延胡索、蒲黃(各一錢)、桂心(二分)
上為末,酒調服。
一方,用炒蒲黃,每服三錢,水煎服,失笑散亦佳。
產後虛煩發熱方論第十四(原無論)
竊謂前症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若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補湯;若熱愈甚,急加桂、附;若作渴面赤,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誤認為火症,投以涼劑,禍在反掌。王太僕先生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不時而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治法前症無水者,六味丸;無火者,八味丸;氣血俱虛者,八珍湯與十全大補湯。
附治驗
大尹俞君之內,產後發熱哺熱,吐血便血,兼盜汗,小便頻數,胸脅脹痛,肚腹痞悶。余曰:此諸臟虛損也,症當固本為善。自恃知醫,用降火之劑,更加瀉利,腸鳴嘔吐,不食腹痛,足冷,始信余言。診其脈,或浮洪,或沉細,或如無。其面或青黃,或赤白。此虛寒假熱之狀,時雖仲夏,當舍時從症。先用六君子加炮薑、肉桂,數劑胃氣漸復,諸症漸退。更佐以十全大補湯,半載全愈。
儒者楊敬之內人,所患同前,但唾痰涎,或用溫補化痰之劑,不應,面色黧黑,兩尺浮大,按之微細。此因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諸臟而為患也,用八味丸補土之母而痊。
人參當歸湯
治產後虛煩,短氣煩悶。
人參、當歸、麥門冬、桂心、生地黃(各二錢)、大棗(四枚)、粳米(一合)、淡竹葉(二錢)、芍藥(炒黃,一錢)
上水煎服。
蒲黃散
治症同上。方見前兒枕病。
四物湯加茯神、遠志,治產後虛煩。十全大補湯尤效。
六味丸
八味丸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君子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