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東垣試效方」總目錄
目次
卷五
頭痛門
頭痛論
《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風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衝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癲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邊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痛,項痛,或痰吐涎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為主者,主治也。兼見何證,以佐使藥治之。此立方之大法也。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中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先師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開,懶於語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食,數日方過。潔古老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以《局方》內玉壺丸治之,少風濕藥二味,可加雄黃、白朮,以治風濕,更名水煮金花丸(方在《潔古家珍》),更灸俠谿二穴各二七壯,不旬日良愈。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信矣。
夫丁未十月中,范天騋之內,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因乘寒出外晚歸,又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能伸故也。疑其有熱,服疏風丸,大便行,其病不減。恐其藥少,再服七八丸,大便復見兩三行,原證不瘳,增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湧出不止,眼澀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以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先師料前證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重虛脾胃,病名曰痰厥頭痛,與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白朮天麻湯
天麻(半錢)、半夏(一錢半)、黃耆(半錢)、人參(半錢)、白朮(一錢)、蒼朮、橘皮、澤瀉、茯苓(各半錢)、炒麴(一錢)、麥蘗𬹃(二錢)、乾薑(二分)、黃蘗(二分)
此頭痛苦甚,為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謂之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亦治內風之神藥也,內風者虛風是也;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實表虛止自汗;人參甘溫,益氣瀉火補中;二術俱苦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升陽;麴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蘗寬中助胃氣;乾薑辛溫,以滌中寒;黃蘗苦寒酒製,以療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帶熱服之,再服而愈。
清空膏、治偏頭痛,年深不愈者,及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不止。
羌活(一兩)、防風(去蘆,一兩)、柴胡(七錢)、川芎(五錢)、甘草(炙,一兩半)、黃連(去須,炒,一兩)、細挺子黃芩(三兩,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件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抄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中加細辛二分;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內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半;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白虎湯加白芷。
徹清膏
川芎(三分)、蔓荊子(一分)、細辛(一分)、藁本(一錢)、生甘草(半錢)、熟甘草(半錢)、薄荷葉(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食後。
川芎散、治頭目不清利。
川芎(三分)、羌活、防風(各一錢)、柴胡(半分)、升麻、藁本(各一錢)、炒黃芩(四錢半)、生甘草(一錢)、熟甘草(二錢)、黃芩(四錢半,酒製)、黃連(四錢半,酒製)、生地(二錢)
上件為細末,每一錢或二三錢,食後,溫茶清調下。忌酒濕𬹃。
細辛散、治偏正頭痛。
細辛(二分)、川芎(七分)、柴胡(二錢)、黃芩(一錢,炒)、黃芩(一錢,酒製)、生黃芩(半錢)、瓦粉(二分)、炙甘草(一錢半)、黃連(七分)、芍藥(半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清,食後服之。
羌活湯、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羌活、防風、細黃芩(酒製)、黃連(酒製,各一兩)、黃蘗(半兩,酒製)、柴胡(七錢)、瓜蔞根(半兩,酒製)、炙甘草(七分)、白茯苓(五分)、澤瀉(三錢)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取清,食後或臨臥,通口熱服,日進二服。
安神湯、治頭旋眼黑,頭痛。
羌活(一兩)、防風(二錢半)、柴胡、升麻(各半兩)、黃蘗(酒製,一兩)、知母(酒製,半兩)、生地黃(半兩)、黃耆(二兩)、炙甘草、生甘草(各二錢)
上件,每服秤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加蔓荊子半錢、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盞,去滓,臨臥熱服。
養神湯、治精神短,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味。
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七分)、蒼朮(半錢)、白朮(三分)、柴胡(一分)、升麻(四分)、當歸身(半錢)、麥蘗𬹃(半錢)、木香(一分)、川芎(三分)、橘皮(一分)、黃芩(酒製,二分)、黃連(半錢)、黃蘗(三分)、半夏(七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選奇湯、治眉骨痛,不可忍。
羌活、防風(各三錢)、甘草(三錢,冬多用)、黃芩(酒製,一錢,冬月不用,如能食熱痛,加黃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時時服之。
嗅藥鬱金散、治風熱頭痛。
石膏(二錢)、薄荷葉(三錢)、芒硝(三錢)、鬱金(一錢)、香白芷(二錢)
上為極細末,口噙水,鼻內嗅之。
麻黃吳茱萸湯、治頭痛,胸中痛,食減少,咽嗌不利,右寸脈弦急。
麻黃(半錢)、吳茱萸(三分)、黃耆(二分)、川芎(一分)、羌活(五分)、蔓荊子(一分)、細辛(一分)、藁本(二分)、柴胡(一分)、黃芩(三分)、蒼朮(一錢)、黃連(一分)、半夏(一分)、黃蘗(二分)、升麻(三分)、紅花(少許)、當歸(二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太陽經嚏藥
防風(二分)、紅豆(二個)
上為細末,鼻內嗅之。
紅豆散、治頭重如山,此濕氣在頭也。
麻黃根(炒,五錢)、苦丁香(半錢)、紅豆(十個)、羌活根(炒)、連翹(各三分)
上五味為細末,鼻內嗅之,神效。
羌活附子湯、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奇經論》中)。
麻黃(三分,不去根節)、黑附子(三分)、羌活(半兩)、蒼朮(半錢)、防風(二分)、黃耆(一錢)、甘草、升麻(各二分)、白芷、白殭蠶、黃蘗(各三分)、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眼門
諸脈者皆屬於目論
《陰陽應象大論》云: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黃帝針經》九卷大惑論第八:)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即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營衛魂魄之氣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散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因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天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秉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戊申六月,徐總管患眼疾,於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個,隱澀難開,兩目緊縮,無疼痛,兩手寸脈細緊,按之洪大無力。知足太陽膀胱為命門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證,呵欠善悲,健忘,嚏噴眵淚,時作淚下,面赤而白,能食不大便,小便數而欠,氣上而喘,以撥雲湯治之。
撥雲湯方
黃耆(一分)、細辛葉(半錢)、柴胡(七分)、生薑(五分)、荊芥穗(一錢)、羌活(一錢半)、防風(一錢半)、藁本(一錢)、生甘草(一錢)、升麻(一錢)、葛根(五分)、川芎(半錢)、知母(一錢)、黃蘗(一錢半)、當歸身(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沖和陽胃湯、治內障眼,得之脾胃元氣衰弱,心火與三焦俱盛,飲食失節,形體勞役,心不得休息,故上為此疾,服之神效。
柴胡(七錢)、羌活(一兩半)、防風(半兩)、炙甘草(一兩半)、當歸(酒製)、白朮、升麻(各一兩)、白芍藥(六錢)、乾薑(一錢)、五味子(二錢)、人參、葛根(各一兩)、黃耆(一兩半)、白茯苓(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三大盞,煎至二盞,入黃芩、黃連二錢,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瀉熱黃連湯
黃芩(酒製,炒)、黃連(酒製,炒)、草龍膽(酒製)、生地黃(酒製,各一兩)、升麻(五分)、柴胡(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將先煎藥水內,入瀉熱黃連湯,再煎至一盞,去滓,於日午飯間熱服之,午後服之則陽道不行,臨臥休服,反助陰故也。
助陽活血湯、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紅,隱澀難開,睡多眵淚。
防風、黃耆、炙甘草(各半錢)、蔓荊子(二分)、當歸身(酒製,半錢)、白芷(三分)、升麻(七分)、柴胡(五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明目細辛湯、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眼睫成紐,眵糊多,隱澀難開,眉攢腫悶,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麻黃、羌活(各三錢)、防風(二錢)、藁本(一錢)、川芎(半錢)、細辛(少許)、白茯苓(一錢)、蔓荊子(六分)、荊芥穗(一錢二分)、當歸尾(一錢)、生地黃(六分,酒製)、椒(八個)、桃仁(一十個)、紅花(少許)
上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神效明目湯、治眼稜緊急,致倒睫拳毛損目,及上下瞼皆赤爛,睛赤疼痛昏暗,晝則冷淚常流,夜則眼澀難開,而眵淚滿眼。
葛根(一錢半)、甘草(炙,二錢)、防風(一錢)、蔓荊子(半錢)、細辛(二分)、一法加黃耆(一錢)
上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神效黃耆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右或左身麻木,或頭面或隻手臂或只腿腳麻木不仁,並皆治之。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隱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如火。
黃耆(二兩)、人參(八錢)、炙甘草(一兩)、蔓荊子(一錢)、白芍藥(一兩)、橘皮(半兩)
上同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如小便淋澀,每服中加澤瀉半錢;如有大熱證,加黃蘗三分,酒製,炒;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用黃蘗,更加上黃耆一兩,通三兩也。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藥能令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黃耆、甘草(各半兩)、人參(半兩)、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半)、芍藥(一錢)、黃蘗(一錢,酒製,銼,炒黃)
上㕮咀,每服秤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臨臥,近五更再煎服之,得睡更妙。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蘗,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若此一味多,則不效。如脾胃虛去之,有熱者少用之。如舊有熱,麻木,或熱上壅頭目,三兩服之後,其熱皆除。治老人腰以下沉重疼痛如神。此藥久服,令人上重,乃有精神,兩足輕浮,不知高下。若如此,空心服之,或少加黃蘗,輕浮自減。若治倒睫,去黃蘗、芍藥及忌煙火酸物。
補陽湯、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今青白翳見於大眥,及足太陽、少陰藥中鬱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翳內阻也。當於太陽、少陰經中九泉之下,以益肝中陽氣,衝天上行。此乃先補其陽,後於足太陽、少陰標中(標者,頭也)瀉足厥陰肝經火,下伏於陽中,乃次治也。《內經》云,陰盛陽虛,當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此治法是也。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益陰丸。若天色變,大寒大風,并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候時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乃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於肝經之末,利空竅於目矣。
羌活、獨活、甘草、人參、熟地黃、黃耆、白朮(各一兩)、澤瀉(研為末)、陳皮(各半兩)、生地黃(炒)、白茯苓(去皮)、知母(炒,各三錢)、柴胡(去苗,三兩)、防風(半兩)、白芍藥(半兩)、肉桂(去皮,一錢)、當歸身(去蘆,酒製,三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連蘗益陰丸
羌活、獨活、甘草、當歸尾(依前製)、防風(去蘆)、五味子(各五錢)、石決明(燒存性,三錢)、草決明、細黃芩、黃蘗、知母、黃連(酒內先製,或酒拌潤炒,以上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止,茶清送下,常多服補陽湯,少服此藥,為不可勝補陽湯,恐妨飲食。
升陽柴胡湯
羌活、獨活、甘草根、當歸身、熟地黃(各一兩)、人參、黃耆、白朮(各半兩)、澤瀉(三錢)、白芍藥(一兩)、陳皮、白茯苓、防風(各三錢)、生地黃(五錢,酒炒)、肉桂(半錢)、柴胡(去苗,一錢半)、楮實(半兩,酒拌)、知母(三錢,酒製,夏月加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另一料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食遠,茶清送下五十丸,每日與前藥各一服,如天氣熱甚,加五味子三錢或半兩、天門冬去心半兩,更加芍藥半兩、楮實半兩。
芎辛湯、治兩目晝夜隱澀難開,羞明畏日,目赤視物昏暗,神效。
芎藭、蔓荊子(各半錢)、細辛(二分)、防風(一錢半)、甘草、香白芷(各一錢)
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人參補胃湯、治勞役所傷,飲食不節,內障昏暗。
黃耆、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分)、蔓荊子(一錢)、白芍藥(三錢)、黃蘗(酒拌濕四遍,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三五服後,兩目廣大,視物如童時,惟覺兩腳踏地不知高下,蓋冬天多服升陽藥故也。病減住服,候五七日再服。此藥春間服,乃時藥也。
連翹飲子、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隱澀難開,小角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分)、柴胡(二分)、黃芩(酒製,半錢)、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三分)、黃耆(半錢)、升麻(一錢)、防風、羌活(各半錢)
上件,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論瞳子散大(并方)
戊戌初冬,李叔和至西京,朋友待之以豬肉煎餅,同蒜醋食之,後復飲酒,大醉,臥於暖炕。翌日病眼,兩瞳子散大於黃睛,視物無的,以小為大,以短為長,卒然見非常之處,行步踏空,多求醫療而莫之愈。至己亥春,求治於先師。曰:《內經》有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又云,筋骨氣血之精而為脈,并為系,上屬於腦。又瞳子黑眼法於陰,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物太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之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滋陰地黃丸
熟地黃(一兩)、生地黃(一兩半,酒製,焙乾)、柴胡(八錢)、天門冬(去心,焙)、炙甘草、枳殼(各三錢)、人參(二錢)、黃連(三錢)、地骨皮(二錢)、五味子(三錢)、黃芩(半兩)、當歸身(五錢,水洗淨,酒拌焙)
《內經》云,熱淫所勝,平以醎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黃連、黃芩大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溫茶清送下,食後,日進三服,制之緩也。大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
益陰腎氣丸、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熟地黃(三兩)、牡丹皮(五錢)、生地黃(四兩,酒製,炒)、澤瀉(二錢半)、當歸尾(生,去土,酒製)、山茱萸(各半兩)、茯苓(二錢半)、柴胡、五味子、乾山藥(各五錢)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鹽湯送下,空心。
羌活退翳丸、治內障,右眼小眥青白翳,大眥微顯白翳,腦痛,瞳子散大,上熱惡熱,大便澀時難,小便如常,遇天熱暖處,頭痛睛脹,能食,日沒後天陰則昏暗,此證亦可服滋陰地黃丸。
熟地黃(八錢)、生地黃(酒製)、當歸身(酒製,焙)、黃蘗(各半兩,酒製)、川芎(三錢)、芍藥(一兩三錢)、防己(二錢,酒製)、知母(三錢,酒製)、丹參(半兩)、茺蔚子(半兩)、牡丹皮(三錢)、寒水石(一錢,生用)、柴胡(半兩)、羌活(三兩)、黑附子(一錢,炮)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空心,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如消食未盡,候飢時服之,忌語言,隨後以食壓之。
圓明膏、治內障生翳及瞳子散大,皆勞心過度,因飲食失節之所致也。
柴胡(五錢)、麻黃(微搗,五錢,去節)、當歸身(三錢)、生地黃(半兩)、黃連(五錢)、甘草(二錢)、訶子皮(二錢,濕紙裹煨)
上七味,先以水二碗,熬麻黃至一碗,掠去沫,外六味各㕮咀,如麻豆大,篩去末,秤畢入在內同熬,滴入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勤如常點之。
百點膏、張濟明,眼病翳六年,以至遮瞳人,視物不明,如覺雲氣遮障,時值暑熱大作,點此藥五七日,翳退去一半。
黃連(揀淨,二錢,銼麻豆大)、以水一大碗,熬至半碗,入下項藥:
當歸身、甘草(以上各六分)、防風(八分)、蕤仁(去皮尖,三分)
上件各銼,如麻豆大,蕤仁另研如泥,同熬,滴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少時為度,令病人心靜點之,至目微痛為度,日點五七次,臨臥,尤疾效,名之曰百點膏,但欲多點,使藥力相繼也。
吹雲膏、治視物睛困無力,隱澀難開,睡覺多眵,目中淚下及迎風寒泣下,羞明畏日,常欲閉目,喜在暗室塞其戶牖,翳膜歲久遮睛,此藥多點神效。
黃連(三錢)、生地黃(一錢半)、生甘草(六分)、青皮(四分)、柴胡(五分)、升麻(三分)、荊芥穗(一錢,微取濃汁)、當歸身(六分)、蕤仁(三分)、連翹(四分)細辛葉(一分)、防風(四分)
以上藥銼,如麻豆大,陳連翹外,用澄淨水二碗,先熬餘藥去半碗,入連翹,同熬至一大盞許,去滓,入銀盞內,以文武火熬至入水滴成珠不散,入煉去沫熟蜜少許,熬勻點之。
復明膏、治足太陽寒水膜子遮睛,白翳在上,視物不明。
椒樹西北根、東南根(各二分)、正麻黃(去根節,三分)、羌活(七分)、黃連(三分)、當歸身(六分)、防風(三分)、生甘草(四分)、柴胡、升麻、生地黃(各三分)蕤仁(六個)、藁本、漢防己(各二分)
上用淨水一大碗,先煎漢防己、黃連、生甘草、當歸、生地黃,煎至一半下餘藥外,再煎至一盞,去滓,入銀盞內,再熬之,有力為度。
廣大重明湯、治兩目瞼赤腫,楞生瘡,目多眵淚,隱澀難開,及熱腫痛并稍赤,及眼瞼癢極,抓之至破爛、赤腫,痛不可忍。
草龍膽、防風、生甘草、細辛(各一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內甘草不銼,只作一錠,先以水一碗半煎草龍膽一味至一半,再入餘三味,煎至少半碗,濾去滓,用清帶熱洗,以重湯坐令熱,日用五七次,但洗畢少合眼,須臾許開,努肉泛長及癢亦驗。
防風飲子、治倒睫拳毛。
黃耆、炙甘草、人參(各一錢)、葛根(半錢)、防風(半錢)、當歸身(七分半)、細辛葉、蔓荊子(各三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避風寒服之。
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至也。蓋內復熱致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并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速以三稜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治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框外,以瀉濕熱立愈。
龍膽飲子、治疳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神效,不治寒濕為病。
炒黃芩(三錢)、蛇退皮(半錢)、麻黃(一錢半)、青蛤粉、羌活、草龍膽(各三錢)、穀精草(半錢)、升麻(二錢)、川鬱金、炙甘草(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調服。
碧天丸、治目疾累服寒涼藥不愈,兩眼蒸熱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紅絲滿目,血脈貫睛,瞀悶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瞼赤爛,或冒風沙而內外眥皆破,洗之大有神效。
瓦粉(炒,一兩)、銅綠(七分,為末)、枯礬(二分)
上先研白礬、銅綠令細,旋旋入粉,同研勻,熱水和之,共為百丸,每用一丸,熱湯半盞浸一兩時辰,洗至覺微澀為度,合半時許,洗畢,瞑目便睡。又名一井珠丸,一丸可服十日,如再用,湯內坐令熱。此藥治其標,為裏熱已去矣。若裏實者,此藥不宜。
嗅藥碧雲散
青黛(一錢半)、蔓荊子、川芎(各一錢二分)、鬱金(一錢)、石膏(一錢三分)、細辛(一錢)、薄荷葉(二錢)、芒硝(一錢)、紅豆(一個)
上為細末,口噙水,鼻內嗅之。
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地芝丸、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亦妨近視,及大厲風成癩,悉皆治之。
生地黃(四兩,焙乾秤)、天門冬(四兩,去心秤)、枳殼(二兩,麩炒,去穰秤)、甘菊花(二兩,去枝秤)
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荼清送下百丸,溫酒亦可,食後。
定志丸、治眼不能近視反能遠視者,方見《和劑局方》中。
綠翳瞳腫治驗
王峰學士魏邦彥夫人目翳暴生,從下而起,其色綠,腫痛不可忍。先師曰:翳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色,殆肺腎合而為病耶,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曰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者無疑矣。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乃以意消息之,曰諸脈者,皆屬於目,脈病則目從之,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也。問之果然,因如所論者治之,疾遂不作。
鼻門
鼻不聞香臭論
《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精,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生發之氣即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使營運陽氣、宗氣上升,鼻則通矣。又一說,《難經》言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之竅,反聞香臭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胃氣失守,寒邪客於面,鼻亦受之,心不能為用,而不聞臭。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老人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麗澤通氣湯、治鼻不聞香臭。
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各三錢)、麻黃(不去節,一錢,冬月加之)、川椒(一錢)、蒼朮(三錢)、炙甘草(二錢)、黃耆(四錢)、香白芷(一錢)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行立。
溫肺湯、治鼻不聞香臭,眼有眵淚。
升麻(二錢)、葛根(一錢)、黃耆(二錢)、炙甘草(一錢)、麻黃(四錢)、丁香(二分)、羌活、防風(各一錢)
上件為粗末,分作二服,水二盞、蔥白二握,同煎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溫衛湯、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溜火,氣寒血熱,冷淚多,臍下陰汗,足痿弱。
黃耆(一錢)、人參、炙甘草(各半錢)、陳皮、青皮(各三分)、木香(三分)、蒼朮、升麻(各一錢)、白芷、防風(各半錢)、知母(一錢)、黃連(三分)、黃蘗、澤瀉(各半錢)、柴胡、羌活(各一錢)、當歸身(一錢半)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日晴明服之。
禦寒湯、治寒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黃蘗(二分)、黃耆(一錢)、人參(半錢)、炙甘草、款冬花(各三分)、羌活、黃連(各二分)、白芷、防風(各三分)、陳皮(五分)、佛耳草(三分)、升麻(半錢)、蒼朮(七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溫衛補血湯、治耳鳴,鼻不聞香臭,口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髮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嗌乾,太息,頭不可以回顧,項筋緊,脊強痛,頭旋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升麻(四分)、柴胡(三分)、生地黃(一分)、蒼朮(二分)、白朮(一分)、當歸身(二分半)、生甘草(半錢)、炙甘草(三分)、王瓜根、牡丹皮、橘皮、吳茱萸(各三分)、人參(三分)、丁香(一個)、藿香(一分)、黃耆(一錢二分)、地骨皮(三分)黃蘗(一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稍熱服,食前。一方桃仁三個、葵花七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