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東垣試效方」總目錄
目次
卷三
嘔吐噦門
嘔吐噦論
《黃帝針經》第二經脈第一:足太陰脾之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脈解篇》云: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厥陰之病,少腹堅滿,厥心痛,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靈樞經》云:人之噦,蓋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因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又云:胃為氣逆,為噦。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入食則吐,以橘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橘皮、半夏者是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之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病,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必下之。治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而不可亂。
丁香安胃湯、治嘔吐噦,胃虛寒所致。
丁香(半錢)、吳茱萸(一錢)、草豆蔻、黃耆(各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半錢)、柴胡(半錢)、升麻(七分)、當歸身(一錢五分)、橘皮(半錢)、黃蘗(三分)、蒼朮(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是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胃。
白朮、茯苓、半夏、大麥𬹃(各半兩)、炒麴(二錢)、陳皮(三錢)、天麻(三錢)
上件㕮咀,每服半錢,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柴胡半夏湯、治舊有風證,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惡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再見風其病即便復。(一名補肝湯。)
半夏(二錢)、炒麴(一錢)、生薑(十片)、柴胡(半錢)、升麻(五分)、蒼朮(一錢)、藁本(半錢)、白茯苓(七分)
上件㕮咀,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木香利膈丸、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吳茱萸(一錢二分)、草豆蔻(一錢二分)、益智(八分)、橘皮(八分)、白殭蠶(四分)、人參(八分)、黃耆(八分)、升麻(八分)、麥蘗(一錢半)、當歸(六分)、炙甘草(六分)、半夏(一錢)、木香(二分)、澤瀉(四分)、薑黃(四分)、柴胡(四分)青皮(二分)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水少許送下,勿多飲湯,恐速走下,細嚼亦得。
衄吐嘔唾血門
衄吐嘔唾血論
《別論》云: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又云:足陽明胃之脈,起於鼻。又云;溫淫,汗出鼽衄。又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菀於上,使人薄厥。又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黃帝針經》三卷,寒熱病第三:)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天府乃手太陰也。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也,血者陰也。氣者煦之,血者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分之則各有所屬,治之則各有所主。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謂見血者,多責其熱也。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蘗、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如有寒者,乾薑、肉桂之類。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血者,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於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血,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經》云,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叔和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三黃補血湯、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
熟地黃(二錢)、生地黃(三錢)、當歸(一錢半)、柴胡(二錢半)、升麻(一錢)、白芍藥(半兩)、牡丹皮(一錢)、川芎(三錢)、黃耆(一錢)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補之太過,以防血溢上竭。
如兩寸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嘔,與犀角地黃湯則愈。
黃耆芍藥湯、治衄血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木。
黃耆(三兩)、炙甘草(二兩)、升麻(一兩)、葛根(半兩)、羌活(半兩)、芍藥(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之,十五服而愈。
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以辛溫補血、益血,以甘溫、甘熱、滑潤之劑以佐之則愈,此亡血亦傷精氣。
人參飲子、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去蘆,三分)、黃耆(一錢)、五味子(五個)、白芍藥(一錢)、甘草(一錢)、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二分)
上件為粗散,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一貧者,有前證,以前藥投之愈,繼而時在冬天,居大室中,臥大熱炕,而吐血數次,再來求治,料此病久虛弱,附臍有形,而有火熱在內,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其裏之虛熱,是其法也。冬天居大室,衣蓋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裏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仲景《傷寒論》中一證,太陽傷寒,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愈,遂成衄,卻與麻黃湯立愈,此法相同,遂用麻黃桂枝湯。
麻黃桂枝湯
麻黃(一錢,去其外寒)、黃耆(一錢,實表益衛)、桂枝(半錢,補表虛)、白芍藥(一錢,益脾)、甘草(一錢,補其脾胃之虛)、人參(二分,益上焦氣而實表)、麥門冬(三分,保脾氣)、五味子(五個,安肺氣)、當歸身(半錢,和血養血)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至二盞,入餘藥,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臨睡一服而愈,更不再作。
人參救肺散、治咳血、吐血。
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半錢)、黃耆(二錢)、人參(二錢)、甘草(半錢)、蒼朮(一錢)、陳皮(半錢)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
五味子(十個)、麥門冬(去心,半錢)、當歸身、人參(各半錢)、黃耆(一錢)、生地黃(五分)
上件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候(以三稜針於氣衝出血,立愈)。
治鼻衄不止法
鼻衄不止,或素有熱而暴作,諸藥無驗,以白紙一張,作八牒或十牒,於極冷水內,濕紙置頂中,熱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紙乾,立止。
消渴門
消渴論
《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脈要精微論》云:癉成消中。夫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慓悍,能助燥熱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大盛則陰氣不得營也,故皮膚肌肉消削是也。《經》云: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後分為三消,膈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飲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亦飢,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鼓脹,皆為不治之證。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方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末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勿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伐無過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制也。處方之制,宜加意焉。
生津甘露飲子、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甚,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腰背寒,兩丸冷甚。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二錢)、生甘草(一錢)、炙甘草(二錢)、山梔子(一錢)、蓽澄茄(一錢)、白豆蔻(一錢)、白葵花(五分)、黃蘗(酒拌炒,一錢半)、香白芷(一錢)、連翹(一錢)、杏仁(去皮,一錢半)、麥門冬(五分)、黃連(三分)、木香(三分)、桔梗(三錢)、升麻(二錢)、薑黃(一錢)、知母(二錢,酒製)、當歸身(五分)、全蝎(二個)、藿香(二分)、柴胡(三分)、蘭香(五分)
消之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氣不能除,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為主;啓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鎮陽也,故以黃連、黃蘗、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蝎、連翹、白芷、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為因用。桔梗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上件為細末,如法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碎,篩如黃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於掌中,以舌舐之,隨津唾下,或送以白湯少許亦可。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戊申正月七日,葉律千戶服之大效。
蘭香飲子、治渴飲水極甚,善飲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石膏(三錢)、酒知母(一錢)、生甘草(一錢)、炙甘草(半錢)、人參(半錢)、防風(一錢)、半夏(二分,湯洗)、蘭香(半錢)、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各半錢)
上同為細末,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薄片子,日中曬半乾,碎如米,每服二錢,食後,淡生薑湯送下。
地黃飲子、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此藥生津液,長肌肉。
杏仁(六個)、生甘草(三分)、石膏(一錢)、黃連(酒製,八分)、桃仁(六個)生地黃(酒製,七分)、黃蘗(酒製,二錢)、當歸(酒製,四分)、柴胡(三分)、炙甘草(三分)、升麻(一錢)、紅花(少許)、知母(酒製,五分)、麻黃根(三分)、漢防己(酒製,五分)、羌活(五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忌濕𬹃、房事、鹽、血。戊申仲冬,張安撫服此大效。
當歸潤燥湯、治消渴,舌上白乾燥,唇乾,口乾,眼澀,黑處見浮雲,大便秘澀,乾燥結硬,喜溫飲,陰頭短縮。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甘草(六分,半生半熟)、細辛(一分)、黃蘗(一錢)、知母(一錢)、石膏(一錢)、杏仁(六個)、桃仁泥子(一錢)、麻仁泥子(一錢)當歸身(一錢)、紅花(少許)、防風(一錢)、荊芥穗(一錢)、熟地黃(三分)、小椒(三個)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碗,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忌辛熱物。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乾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羌活(一錢)、柴胡(一錢)、升麻(四分)、防風(五分)、當歸身(六分)、生甘草(半錢)、炙甘草(一錢)、石膏(一錢半)、酒知母(一錢)、漢防己(半錢)、草龍膽(酒製,一錢半)、黃蘗(一錢半)、紅花(少許)、桃仁(五個)、杏仁(十個)、生地黃(酒製,半錢)、黃耆(一錢)、黃芩(酒製,一錢)
上件㕮咀,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酒一匙,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
清神補氣湯、前消渴證皆愈,只有口乾,腹不能努起。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生甘草(五分)、黃蘗(酒製,半錢)、黃連(酒製,半錢)、知母(酒製,半錢)、石膏(四分)、杏仁(六個)、桃仁(一錢)、當歸身(一錢)、紅花(少許)、防風(一錢)、荊芥穗(一錢)、熟地黃(三分)、小椒(二個)、細辛(一分)、生地黃(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後服。
甘草石膏湯、消病全愈,再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嚥唾覺痛,嗌腫,時有渴,口中白沫如膠,飲冷則稍緩。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甘草(五分)、黃蘗(一錢)、知母(一錢)、石膏(六分)、杏仁(六個)、桃仁(一錢)、當歸身(一錢)、熟地黃(二分)、小椒(一個)、細辛(一分)、黃連(三分)、紅花(少許)、防風(一錢)、荊芥穗(一錢)、生地黃(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後服。
辨六經渴(并治)
太陽渴,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陽明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柴胡加瓜蔞湯主之。太陰渴,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厥陰渴,脈微引飲者,少少與之。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濕氣太過者當用之,無濕用之是為犯禁。假小便不利,或渴或不渴,知內有濕也;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內有燥也。濕宜滲瀉之,燥以潤之則可矣。雜證汗而渴者,以辛潤之;無汗而渴者,以苦堅之。傷寒食少而渴,當以和胃之藥,不可用涼藥止之,恐復損胃氣,愈不能食也,白朮、茯苓是也。太陽無汗而渴,不宜白虎湯;若汗後脈洪大而渴者,宜與之。陽明有汗而渴,不宜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宜與之。病者心肺熱而不渴者,知不在太陰、少陰之本,而只在標也。在標則不渴矣,渴者是在本也。
瘡瘍門
明瘡瘍之本末
《生氣通天論》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陰陽應象論》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是言濕氣外傷,則營氣不行。榮衛者,皆營氣之所經營也;營氣者,胃氣也;運氣也,營氣為本;本逆不行,為濕氣所壞,而為瘡瘍也。膏粱之變,亦是言厚滋味過度,而使營氣逆行,凝於經絡為瘡瘍也。此邪不在表,亦不在裏,惟在其經中,道病也。以上《內經》所說,俱言因營氣逆而作也。遍看諸瘡瘍論中,多言濕熱相搏,熱化為膿者;有只言熱化為膿者;又言濕氣生瘡,寒化為熱而為膿者,此皆瘡瘍之源也。宜於所見部分,用引經藥,并兼見證藥,中分陰證陽證也。瀉營氣是其本,本逆助火,濕熱相合。敗壞肌肉而為膿血者,此治法也。宜遠取諸物以比之,一歲之中,大熱無過四五月之間,當是時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之際也。近取諸身熱病,在身只顯熱,而不敗壞肌肉,此理明矣。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以為上工矣。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瘡癰。且營氣者,胃氣也。飲食入於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肺朝百脈;次及皮毛,先行陽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富貴之人,不知其節,以飲食肥醲之類,雜以厚味,日久太過,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陽道,反行陰道,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則子能令母實,火乃大旺,熱濕即盛,必來尅腎;若雜以不順,又損其真水,腎即受邪,積久水乏,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出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也。若毒氣行於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受物,物無不受。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營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是疼痛也,諸瘡瘍有痛,往往多以乳香、沒藥雜以芳香之藥止之,必無少減之理。若使經絡流通,臟腑中去其壅滯,必無痛矣。苦寒之劑,除其疼痛,藥下於咽,則痛立止,此神品藥也。
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者,乃榮氣而作也,今反補之,而自棄何異?雖用藥施治,而不能愈。地之濕氣自外而入內者,瘡癤當先服藥,而後用針。如瘡癤小,不欲飲藥,或嬰兒之瘡,先當溫衣覆蓋,令其凝泣壅滯血脈溫和,則出血立已者。不如此,血脈凝滯便針,則邪毒不瀉,反傷良肉,又益其瘡勢也。瘡瘍及諸病,面赤雖伏大熱,禁不得攻裏,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見,宜多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之藥以潤之。如見風脈、風證,只可用發表風藥,便可以通利得大便行也。若只乾燥秘澀,尤宜潤之,慎不可下也。諸九竅不利者,慎不可下也。瘡瘍鬱冒,俗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驗瘡各色治之,當從《素問》《針經》《聖濟總錄》、易老瘡論及諸家治瘡用藥法度,此為緊要,臨病之際,宜詳審焉。
瘡瘍治驗
戊申歲,以飲酒太過,脈候沉數,九月十七日,至真定,腦之下項之上,出小瘡,不痛不癢,謂是曰瘡,漫不加省,是夜宿睡善甫家,二日後覺微痛,見國醫李公明之,不知問,凡三見之,終不為以為言。又二日,腦項麻不腫,勢外散,熱毒焮發,且聞此府劉帥者,近以腦疽物故,便疑之。三日間,痛大作,夜不復得寐。二十二日,諸鎮之瘍醫,遂處五香連翹。明日再往,又請同門一醫共視之,云此疽也。然而不可速療,十八日得膿,俟膿出用藥,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記醫經,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二子言,則當有束手待斃之悔矣。乃詣姨兄韓參謀彥俊家,請明之診視。明之見瘡,談笑如平時,且謂予言,瘡固惡,子當恃我,無憂恐爾。高粱之變,不當投五香,五番已無及,且疽已八日,當先用火攻之策,然後用藥。午後以大艾炷如棗核許者攻之,至百壯,乃痛覺,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必先歲氣,勿伐天和。以時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禁下,法當結者散之,醎以軟之,然寒受邪而禁醎。諸苦寒為君、為用,甘寒為佐,酒熱為引,用為使,以辛溫和血,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氣而和血脈,淡滲以導酒濕,扶持秋冬以益氣瀉火,以入本經之藥和血,且為引用。既以通經以為主用,君以黃芩、黃連、黃蘗、生地黃、知母酒製之,本經羌活、獨活、防風、藁本、防己、當歸、連翹以解結;黃耆、人參、甘草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土也。生甘草瀉腎之火,補下焦元氣;人參、橘皮以補胃氣;蘇木、當歸尾去惡血;生地黃、當歸身補血;酒製漢防己除膀胱留熱;澤瀉助秋去酒之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舟楫乃不下沉。投劑之後,疽當不痛不拆,精氣大旺,飲啖進,形體健。予如言服之,藥後投床大鼾,日出乃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予疑瘡透喉,遽邀明之視之。明之驚喜曰:瘡平矣。屈指記日,不五七日,作痂子,可出門矣。如是三日,忽有霄寐之變,予懼其為死候,甚憂之,而無可告語之者,適明之入門,戲謂予曰:子服藥後有三驗,而不以相告,何也?乃歷數云:子三二日來,健啖否乎?曰:然。又問:子腳膝舊弱,今行步有力否乎?曰:然。又問:子昨宵夢有霄寐之變,何不自言?予為之一笑,終不以此變告之也。二十九日,瘡痛全失,去灸瘢,膿出尋作痂。初,鎮人見劉帥病疽之苦,言及者皆為悲慘。聞予復病此瘡,親舊相念者,皆舉手加額,以早安為禱。十月十七日,明之邀往其家,乘馬過市,人見之,有為之失喜者。蓋始於投劑,至瘡痂斂,卻十四日而已。予往在聊城見明之治梁縣楊飛卿脅癰,及郭文之父腦疽、楊叔能背疽,不十數日皆平復。皆不若治予瘡之神也。醫無不難,療腦背瘡尤難。世醫用技豈無取效者,至於治效之外,乃能歷數體中不言之秘,平生所見,惟明之一人而已。乙未秋,予自濟南迴,傷冷太過,氣絕欲死,明之投劑,應手而愈,起予之死。并此為二矣。他日效劉斯立傳錢乙,當補述之,同年秋七月二十有五日河東元好問記。
黃連消毒飲
黃連(一錢)、黃芩(五分)、黃蘗(五分)、生地黃(四分)、知母(四分)、羌活(一錢)、獨活(四分)、防風(四分)、藁本(五分)、當歸尾(四分)、桔梗(五分)、黃耆(二分)、人參(三分)、甘草(三分)、連翹(四分)、蘇木(二分)、防己(五分)、澤瀉(二分)、橘皮(二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食後。
一方加山梔子二分、五味子一分、麥門冬二分、枳殼二分、豬苓二分,名消毒潰堅湯,治八發癰腫、瘰癧、奶病,隨患人虛實,藥劑輕重用之,無不作效。
丁未季春二十二日,蒲度主老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癰,於左腿外側,足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浸腫,不變肉色,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與藥一服,立止,再日堅硬而腫消。
內托黃耆酒煎湯
柴胡(一錢半)、連翹(一錢)、肉桂(一錢)、黍粘子(炒,一錢)、黃耆(二錢)、當歸尾(二錢)、黃蘗(半錢)、升麻(七分)、甘草(炙,半錢)
上件㕮咀,好糯米酒一盞半,水一大盞半,同煎至一大盞,去滓,大溫服,空心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早膳壓之,使不令大熱上攻中上二焦也。
尹老家寒,己酉歲十月初,有仲冬之寒,形志皆苦,於手陽明大腸經分出癰,第四日稠膿,幼小有㿗疝,其臂外皆腫痛甚,先腫在陽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倶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裏也。不惡風寒,只熱躁,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裏既和,邪氣在經脈之中也。故云凝於經絡為瘡癰。其癰出身半以上,故風從上受之。故知是八風之變為瘡,只經脈之中也。治其寒邪,調和經中血氣,使無凝滯則已矣。
白芷升麻湯
白芷(七分)、升麻(半錢)、甘草(一分)、黃芩(二錢,酒製)、生黃芩(一錢半)、黃耆(二錢)、桔梗(半錢)、紅花(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酒各一大盞半,同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臨臥,一服而愈。
賈德茂,男,年十歲,丁未四月十一日,於左大腿近膝股出附骨癰,不變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瘡勢甚大。其左腳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之分。其脈左三部細而弦,按之洪緩微有力。
內托黃耆柴胡湯
黃耆(二錢)、柴胡(一錢)、羌活(半錢)、連翹(一錢三分)、肉桂(三分)、土瓜根(一錢,酒製)、生地黃(一分)、黃蘗(二分)、當歸尾(七分半)
上件㕮咀,作一服,水三盞、酒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滓,熱服,宿食消盡服,一服而愈。
內托羌活湯、治足太陽經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羌活(二錢)、防風(一錢)、藁本(一錢)、肉桂(三分)、黃蘗(二錢,酒製)、連翹(半錢)、甘草(炙,半錢)、當歸尾(一錢)、黃耆(一錢半)、蒼朮(半錢)、橘皮(半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半,去滓,熱服,空心,以夾衣蓋覆其癰,使藥力行罷去衣,一服則愈。
內托升麻湯、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升麻(一錢半)、葛根(一錢半)、連翹(一錢半)、肉桂(三分)、黃耆(一錢)、當歸身(一錢)、黍粘子(半錢)、黃蘗(一分)、甘草(炙,一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酒半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救苦化堅湯、治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之經分,其瘰癧在於頦下或至頰車,乃足陽明之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證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葛根(半錢)、真漏蘆(一錢)、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也。
連翹(一錢)、此一味,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乃結者散之,能散諸血結氣聚,此瘡之神藥也,此半溫涼之氣味中聖藥也。
牡丹皮(三分,出腸胃中留血、滯血)、當歸身(三分)、熟地黃(三分)
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黃耆(一錢)、護皮毛,閉腠理虛及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又能補表之元氣消少而弱也。
白芍藥(三分)、如夏日倍之,其味酸,其氣寒,能補中,益肺氣之氣弱,治腹中痛必用之。如冬寒證不可用之,為寒氣故也。又治腹中不和,此乃散而不收,故用芍藥味酸以收散氣。
肉桂(二分,大辛熱)、能散結積,陰證瘡瘍須當少用之,以寒因熱用,又為寒氣侵其瘡,以大辛熱以消浮凍之氣,如有煩躁者去之,陰證瘡必須用。
柴胡(八分,功同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則去之)、黍粘子(三分,無腫不用)
羌活(一錢)、獨活(半錢)、防風(半錢)、此三味,必關手、足太陽證,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是也。其防風一味辛溫,若瘡在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經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拘急者,風也。諸痛見此證亦須用。
昆布(二分)、其味大醎,若瘡堅硬者所宜用,為醎軟堅。
廣荗(三分,煨)、京三稜(二分一,煨)、若瘡堅硬甚者用,不甚堅硬勿用之,為堅者削之。
人參(三分)、補肺氣之藥也,如氣短、氣不調及喘者可加之。
益智仁(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人吐沫、吐食,胃土寒者加之,無則去之。
厚朴(薑製,一錢二分)、如腹時見脹者加用之,無則勿用。
麥蘗麴(一錢)、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補胃。
麴末(炒黃,二分)、為食不能消化故也。
甘草(炙,半錢)、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亦能去瘡邪。
黃連(去須,二分)、以治煩悶。
黃蘗(炒,三分)、如有熱,或腿腳無力者加之,如有躁煩欲去衣者,腎中伏火也,更宜加之,無此證勿用。
上件同為細末,湯浸蒸餅和,捻作餅子,日乾,搗如米粒,每服秤二錢或三錢,白湯送下,量病人虛實,臨時斟酌,勿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
如只在陽明分,為瘰癧者,去柴胡、黍粘子二味,餘皆用之;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更加瞿麥穗三分;若氣不順,加橘皮,甚者加木香少許。
若本人素氣弱,現患之病,其病勢來時氣盛而不短促者,不可考其平素,宜作氣盛,而從病變之權也,更宜加黃芩、黃連、黃蘗、知母、防己之類,視邪氣在上、中、下三焦。假令在於上焦,加黃芩,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中焦者,加黃連,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下焦,則加酒製知母、酒製黃蘗、酒製防己之類,選而用之。
若病不大便,為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也,急加酒製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加桃仁、酒製大黃二味;如風結燥不行者,加麻子仁、大黃;如風澀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也。
如陰寒之病,為寒結閉而不大便,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煎附子、乾薑,冰冷與之。大抵用藥之法,不惟瘡瘍一說,諸疾病,量人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人參、黃耆、甘草之類,瀉火而先補元氣,餘皆仿此。
散腫潰堅湯、治馬刀瘡,結硬塊子,堅如石者,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入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硬如石,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證瘡已破,流膿水,并皆治之。
柴胡(四錢)、升麻(三分)、草龍膽(半兩,酒製炒,各四遍)、黃芩(八錢,酒製一半,生用一半)、炙甘草(二錢)、桔梗(半兩)、連翹(三錢)、瓜蔞根(半兩,切碎,酒製)、當歸尾(二錢)、白芍藥(二錢)、黃蘗(酒製,去皮,半兩)、酒知母(先銼,酒製,半兩)、葛根(二錢)、黃連(一錢)、京三稜(三錢,酒製微炒)、廣荗(三錢,銼碎,酒製,微炒)、昆布(去土,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秤六錢或七錢,水二盞八分,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熱服,於臥處身腳在高處,頭低垂,每噙一口作十次咽,服畢依常安臥,取藥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攢半料作極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用此湯一口送下,食後服之,藥多少量病人虛實,應服藥皆效此例。
升麻調經湯、治頦下或至頰瘰癧,此證出足陽明胃之經中來也。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中來也,乃戊胃傳癸腎,是夫傳與妻,倶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并皆治之,或作丸服亦得。
升麻(八錢)、葛根(五錢)、草龍膽(酒製炒,半兩)、黃芩(削去皮,酒製,半兩)、當歸尾(三錢)、桔梗(半錢)、連翹(半兩)、芍藥(三錢)、黃蘗(去皮,酒炒,二錢)知母(酒炒,一兩)、黃連(去須,五錢)、廣荗(酒炒,五錢)、京三稜(五錢,碎切,酒炒炙)、甘草(半兩)、生黃芩(四錢)
上件另秤一半作末,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一百五十丸;一半多作㕮咀,每服秤半兩,若能食便硬,可旋加之至七八錢止,水二盞,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腳高頭下而臥,噙一口,作十次咽,留一口在後,送下丸子藥,服藥畢,臥如常,此制之緩也。
連翹散堅散、治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名曰馬刀,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未破皆治之。
柴胡(一兩二錢)、連翹(半兩)、當歸尾(半兩,酒製)、芍藥(三錢)、土瓜根(一兩,酒炒)、炙甘草(三錢)、草龍膽(酒製四次,一兩)、生黃芩(半兩)、蒼朮(二錢)黃芩(酒炒二次,七兩)、黃連(二錢,酒炒二次)、廣荗(半兩)、京三稜(細銼,半兩,同廣荗酒製一次,微炒乾)
上件秤一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另一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八分,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臥時熱服,頭下腳高,去枕而臥,每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丸子藥,服畢,臥如常,亦緩治之。
項上瘰癧、馬刀,將先出一瘡用四稜鐵環按定不令走,後作口子,以油藥紙捻紝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甚速。如瘡不破,或本人不肯,更以龍泉散塗。
龍泉散方、瓦粉、龍泉粉(各半兩,炒,半潤濕,另研)、昆布(去土,三錢或五錢)、廣荗、京三稜(各半兩,酒製,銼碎炒)
上件同為細末,煎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一二日一易之。
柴胡連翹湯、治男子、婦人馬刀瘡。
柴胡(半兩)、黍粘子(二錢)、中桂(三分)、連翹(五錢)、瞿麥穗(六錢)、甘草(炙,三錢)、生地黃(三錢)、當歸尾(一錢半)、黃蘗(三錢,酒製)、知母(半兩,酒製)、炒黃芩(半兩)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或二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時時服之。
黍粘子湯、治耳痛生瘡。
桔梗(半兩)、柴胡(三分)、連翹(二分)、黍粘子(二分)、當歸尾(二分)、黃芩(二分)、生地黃(二分)、黃耆(三分)、炙甘草(二分)、黃連(二分)、草龍膽(一分)、昆布(一分)、蒲黃(一分)、蘇木(一分)、桃仁(三個)、紅花(少許)、生甘草(一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忌寒藥利大便。
連翹防風湯、治皮癢,腋下瘡,背上瘡,耳聾、耳鳴。
麻黃(一錢)、桂枝(二分)、草豆蔻(一錢)、當歸尾(七分)、紅花(少許)、羌活(一錢)、防風(一錢)、柴胡(一錢)、升麻(半錢)、連翹(半錢)、桔梗(半錢)、甘草(半錢)、生地黃(半錢)、酒黃芩(一錢)、蒼朮(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之。
消腫湯、治馬刀瘡。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當歸尾(一錢)、紅花(少許)、甘草(一錢)、生黃芩(二錢)、黃連(半錢)、瓜蔞根(一錢半)、黍粘子(半錢,炒)、黃耆(一錢半)
上件,每服秤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忌酒濕𬹃。
柴胡通經湯、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二分)、連翹(二分)、當歸尾(二分)、紅花(少許)、黃連(五分)、黃芩(二分)、生甘草(二分)、黍粘子(二分)、桔梗(二分)、京三稜(二分)
上件㕮咀,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忌苦藥泄大便。
保生救苦散、治火燒,熱油所損,或至脫肌肉,及一切犬咬傷損,并刀斧所傷,及諸瘡血不止,如神。上此藥時,瘡口變黑色勿怪,待藥力盡,卻變紅和也。
生寒水石、大黃(火煨)、黃蘗(油炒,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小油調塗之,若乾上亦得,其痛立止,與無瘡同,不作膿,無分毫苦楚,日近完復,久無破傷風證。
聖愈湯、治諸瘡,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故也。
熟地黃(三分)、生地黃(三分)、當歸身(半錢)、川芎(三分)、黃耆(半錢)、人參(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
一上散、治諸般疥癬必效。
雄黃(通明,手可碎,五錢)、熟硫黃(半兩)、斑蝥(三個,去翅足,研碎)、黑狗脊(五錢)、寒水石(五錢)、蛇床子(半兩,炒)
上另研雄黃、硫黃、寒水石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子、黑狗脊另為細末,同研勻。凡疥癬令湯透去痂,油調手中擦熱,鼻中嗅三兩次,擦上,可一上即愈也。如痛甚腫滿高起者,加寒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孔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湯燙者,加硫黃,即臭不止,亦可愈也。
柳枝當歸膏、貼一切熱瘡。
當歸尾(尖細,稍水浸,一兩)、杏仁(浸去皮尖,一百個)、黃丹(細研,水飛,六兩)、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如一寸,水洗淨,令乾)、肥嫩桃枝(一兩半,洗淨,令乾)芝麻油(一斤)
上件,先令油熱,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熬至桃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渣,濾油,澄淨,抹去銚子中滓穢,令淨,再上火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滴水中不散為度,或只於紙上攤,令不透紙為度。
桃枝當歸膏、貼一切惡瘡。
當歸身(去細梢,洗去土,乾,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一百個)、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寸許,水洗,乾)、肥嫩桃枝(一兩半,切寸許,水洗,乾)、黃丹(水飛,六兩)、芝麻油(一斤)
上件,先令油熱,下桃枝、柳枝,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熬至桃枝、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滓,濾油,澄淨,抹出銚子中滓穢令淨,再上火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滴水中不散為度,或只攤紙上,不透為度。
奪命膏、專治疔瘡石硬,始終皆大寒證。
當歸尾(一兩)、木鱉子(去皮,五個)、巴豆(去殼,肥者,二十三枚)、桃枝(寸許,一百一十莖)、沒藥(三錢)、黃丹(五兩)、蓖麻子(去殼,二十個)、粉霜(半兩)、白及(三錢半)、乳香(三錢)、藁本(半兩)、杏仁(七十個)、柳枝(寸許,六十莖)、芝麻油(一斤)
上件一處,先將桃、柳枝下在油內,煮焦,取出不用,次下餘藥物,熬至焦黑,濾去滓,卻將油澄清,上火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膏藥,緋絹上攤之,立有神效。如寒證去,其瘡不任此藥作痛,換柳枝膏貼。大抵膏藥,只可護衛皮膚,行瘡口上氣血而已,使氣血周流而無凝滯,乃上法也。既經絡行,必無疼痛,易為痊瘳矣。
治瘡脈訣
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心躁時腫,乍來乍去,熱;諸痛,眩運動搖,脈弦,去風;氣澀、氣滯乾燥,口少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濁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
破毒散、治便毒、橫痃已成、未成,隨即消散,應效如神。
滑石末(三錢)、斑蝥(炒,去頭、足、翅,三個,為末)
上二件和勻,分作三服,空心食前,一日服畢,少用茶湯調下,毒氣俱從小便中出。如小便疼痛,濃煎車前子、木通、燈心、澤瀉湯,頓服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