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

◄◄ 回景岳全書總目錄

目次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寒熱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咳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天元紀大論》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五運行大論》曰:上下相構,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四氣調神論》曰: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咳瘧,奉收者少。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金匱真言論》曰: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歲火不及,寒乃大行,長政不用。歲土不及,風乃大行,化氣不令。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歲水不及,濕乃大行,長氣反用。

《宣明五氣篇》曰: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經脈篇》曰: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大腸所生病者,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胃所生病者,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心主所生病者,面赤目黃,喜笑不休,煩心心痛,掌中熱。膽所生病者,足外反熱,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腋下腫痛,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

《氣厥論》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胃移熱於膽,亦曰食㑊。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壽夭剛柔篇》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咳論》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刺志論》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陰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帝曰: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泣,故中寒。

《刺節真邪論》曰: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

《脈要精微論》曰:風成為寒熱。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風論》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舉痛論》曰: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氣穴論》曰:營衛稽留,衛散營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營衛,見則瀉之,無問所會。邪溢氣壅,脈熱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為敗。積寒留舍,營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經筋篇》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

《大惑論》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骨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評熱病篇》曰:邪氣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論痛篇》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節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五癃津液別篇》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脈要精微論》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論疾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帝曰:病之六變奈何?岐伯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沉而喘,曰寒熱,緩而滑曰熱中。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經絡論》曰: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皮部論》曰: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

《五色篇》曰:五色奈何?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為五官。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經脈篇》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夫子言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願聞何謂遠?岐伯曰: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遠之,所謂時興六位也。帝曰: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曰: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瘈,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秘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師傳篇》:岐伯曰:夫治民與自治,未有逆而能治之者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帝曰:順之奈何?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帝曰:便病人奈何?曰: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八正神明論》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骨空論》曰: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顛上一灸之。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論證

病有寒熱者,由陰陽之有偏勝也。凡陽勝則熱,以陰之衰也。陰勝則寒,以陽之衰也。故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寒熱之病有不同,而陰陽之不可不察也。又若外來之寒熱,由風寒之外感。內生之寒熱,由臟氣之內傷,此寒熱之因有不同,而表裡之不可不察也。雖曰陽證多熱,陰證多寒,然極熱者反有寒證,極寒者亦有熱證,此又真假之不可不察也。雖曰外入之邪多有餘,內出之邪多不足,然陽盛生外熱,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陰虛生內熱,此又虛實之不可不察也。諸如此者,有證可據,有脈可診,有因可問。且經文盡發其深秘,已列前條,余有寒熱篇,亦悉其證候,具在首卷。及傷寒門,亦有寒熱辨。但因此以詳求其理,則可盡悉其要,而辨治自無難也。

一、寒熱真假篇,義詳一卷及火證門論虛火條中。

一、治法有逆從論,在一卷論治篇中。

論諸寒證治(共五條)

凡寒病之由於外者,或由風寒以傷形,或由生冷以傷臟;其由於內者,或由勞欲以敗陽,或由稟賦之氣弱。若寒自外入者,必由淺及深,多致嘔惡脹滿,或為疼痛泄瀉;寒由內生者,必由臟及表,所以戰慄憎寒,或為厥逆拘攣。總之,熱者多實,寒者多虛。故凡治寒證者,當兼察其虛而仍察其臟,此不易之法也。

一、凡陰毒寒邪直中三陰者,此即傷寒類所謂直中陰經之陰證也。其於倉卒受寒,以致身冷戰慄,或四體拘攣,或心腸疼痛,或口噤失音,昏迷厥逆,或吐瀉蜷臥,脈來微細,或沉緊無神者,皆其證也。切不可妄用風藥,再散其氣,但速宜溫中,則寒邪自散。輕則理中湯、溫胃飲,甚則四逆湯、大溫中飲,或附子理陰煎之類主之。其有勢在危急,唇青囊縮,無脈者,宜用華陀救陽脫方急治之。或仍灸氣海、關元二、三十壯,但得手足漸溫,脈微出者,乃可生也。一方以胡椒研碎,用滾酒泡服,外用蔥鹽熨法。一方用黑豆二合炒熱,以酒烹入,滾數沸,去豆取酒,服二碗即愈。

一、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溫胃飲。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歸氣飲,或五積散加吳茱萸。寒中厥陰,則少腹疼痛,宜四逆湯、歸氣飲、暖肝煎。其有寒中三陰而寒滯不散,因致脹滿痛甚者,宜暫用排氣飲,或韓氏溫中湯,先散其滯,然後調補之。或用五味沉附湯,或暖肝煎,俱可擇用。

一、生冷內傷,以致臟腑多寒,或為疼痛,或為嘔吐,或為泄瀉等證,治法隨見各門。又或素稟陽臟,每多恃強,好食生冷茶水,而變陽為陰者,治亦同前。

一、稟賦素弱,多有陽衰陰勝者,此先天之陽氣不足也。或斫喪太過,以致命門火衰者,此後天之陽氣失守也。其證則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為寒慄,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實,或小水頻數,或陽道不壯,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陽虛生寒也,治宜溫補元氣。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陰煎、六氣煎、溫胃飲、壽脾煎之類,擇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補元煎、右歸飲、右歸丸、四味回陽飲、六味回陽飲、海藏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其有脾腎虛寒,每多腹痛飧泄。腎泄者,宜九氣丹、一氣丹,並於泄瀉門求法治之。

論諸熱證治(共四條)

凡熱病之作,亦自有內外之辨。如感風寒而傳化為熱,或因時氣而火盛為熱,此皆外來之熱,即傷寒、瘟疫、時毒、咳瘧之屬也。至若內生之熱,則有因飲食而致者,有因勞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藥餌而致者,有因過暖而致者,有因陰虛而致者,有偶感而致者,有積累而致者。雖其所因不同,而病候無過表裡。故在外者,但當察經絡之深淺;在內者,但當察臟腑之陰陽。凡此諸證,在各門具有方論者,茲不再贅。且熱即火也。故治熱之法,即當於火證門通融用之。其有未盡之義,仍列於後。

一、治熱之法,凡微熱之氣,宜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宜寒以制之。鬱熱在經絡者,宜疏之、發之。結熱在臟腑者,宜通之、利之。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此其中有宜降者,所謂高者抑之也。有宜散者,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相類者,所謂逆者正治也。有相反者,所謂從者反治也。治熱之法,不過如此,而鮮有得其善者,豈亦由學力之未至乎。

一、五臟之熱證有可據者。如肺氣上通於鼻,而下主於皮毛。心氣上通於舌,而下主於血脈。脾氣上通於口,而下主於四肢。胃氣上通於頭面牙齦,而下主於肌肉。肝氣上通於目,而下主於筋節。腎氣上通於喉、耳,而下主於二陰。而六腑之氣,亦可因表裡以察之,此皆病在形體也。凡有諸中者必形諸外,故必有熱證可據,方可以熱論治,醫中關係,惟此為最。

一、治五臟之熱,當察微甚。如心經之微熱者,宜二陰煎、安神丸、天王補心丹、導赤散之類,皆可隨證酌用;其熱甚者,如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八正散、《直指》黃芩湯,及犀角地黃湯三方,皆其類也。肺經微熱者,宜加減一陰煎、《正傳》麥門冬湯、瀉白散之類主之;其熱甚者,宜黃芩清肺飲、黃芩知母湯之類主之。肝經微熱者,宜化肝煎、保陰煎;熱甚者,宜加味龍膽瀉肝湯、芍藥清肝散、七正散。脾胃微熱者,清化飲、黃芩芍藥湯。陽明熱甚者,白虎湯、太清飲、瀉黃散、玉泉散。腎經微熱者,一陰煎、滋陰八味丸。熱甚者,正氣湯、丹溪大補陰丸。腎虛兼胃火者,玉女煎。膀胱微熱者,五淋散;熱甚者,大分清飲、化陰煎。三焦微熱者,徙薪飲;熱甚者,抽薪飲、大連翹飲、涼膈散、三補丸、大金花丸之類,擇宜用之。凡清火退熱方論甚多,此亦言其約耳。欲盡其義,當詳考寒陣二類。

論寒熱往來證治(共三條)

凡寒熱往來之病,其證有二:蓋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陽盛陰虛而然。此其一為表證,一為里證。所當辨治,不可紊也。

一、寒邪鬱伏經絡而為寒為熱,此似瘧非瘧之類也。治法雖宜表散,然邪氣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氣之虛而正不勝邪也。故凡治此者,皆當以兼補血氣為主。若血分微虛,形氣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飲。若火盛血燥而寒熱不已者,一柴胡飲。若因勞倦,或氣體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淨者,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或補中益氣湯。若陽邪陷入陰分,微兼內熱,而邪有不解者,補陰益氣煎。若脾胃陽氣不健,中氣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溫胃飲。若病久元氣大虛,而寒熱不退者,但當單培元氣,不必兼散,宜五福飲、歸脾湯,或大補元煎、理陰煎之類。察其陰陽,擇而用之。若果陽虛,非用溫補不可。

一、陰虛陽盛,或陰陽俱虛,而為寒熱往來者。此以真陰不足,總屬虛損之病也。然其陰陽微甚,亦所當辨。如晝則熱而夜則靜者,此陽邪王於陰分,陽有餘也。晝則靜而夜則熱者,此陽邪陷入陰中,陰不足也。其有晝夜俱熱,或兼煩躁多汗,而本非外感者。此證雖曰重陽,而實則陰虛之極也。又有下見溏泄,或上見嘔惡,而潮熱夜熱者,此元氣無根,陽虛之病也。大都陽實者,宜瀉其陽,瀉陽者。宜用苦寒。陰虛者,宜補其陰。補陰者,宜用甘涼。惟陽虛一證,則身雖有熱,大忌寒涼,此則人多不識也。然陰虛則病熱,而陰氣未竭者,治之猶易;陽虛則病寒,而陽氣未竭者,治之亦易。若孤陽無陰,而寒之不可,孤陰無陽,而熱之又不可,斯所謂兩死之證也,無能為力矣。若陰虛陽盛而寒熱往來,或夜熱不止者,加減一陰煎。若心經蘊熱,火在陽分,而煩熱往來者,二陰煎。若盜汗不止而夜熱者,當歸六黃湯。若陰虛血熱,崩淋不止而夜熱者,保陰煎。若肝火不清,時多鬱怒而為煩熱者,徙薪飲。若婦人多郁多怒,而寒熱不止者,加味逍遙散。若三陰虧損,血虛火盛而煩熱不止者,地黃膏、三才封髓丹。若男、婦、小兒,凡脾胃受傷,陽虛火浮,而為潮熱夜熱者,必用理陰煎,或溫胃飲,或大補元煎之類,方可保全。此證最多,此治最妙,勿以此為奇談也。

述古

華元化曰: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躁者陽不足,皮熱而躁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寒熱論列方

四逆湯(熱十四)、理中湯(熱一)、四味回陽飲(新熱一)、溫胃飲(新熱五)、暖肝煎(新熱十五)、六味回陽飲(新熱二)、壽脾煎(新熱十六)、化肝煎(新寒十)、補中益氣湯(補三十)、六氣煎(新因二一)、歸氣飲(新熱十四)、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理陰煎(新熱三)、五福飲(新補六)、韓氏溫中湯(熱八九)、歸脾湯(補三二)、五積散(散三九)、五味沉附湯(熱百十六)、右歸飲(新補三)、右歸丸(新補五)、海藏八味丸(補一二一)、一氣丹(新熱二二)、九氣丹(新熱二三)、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一陰煎(新補八)、二陰煎(新補十)、加減一陰煎(新補九)、玉女煎(新寒十二)、化陰煎(新寒七)、當歸六黃湯(寒六五)、白虎湯(寒二)、瀉白散(寒四二)、加味逍遙散(補九三)、清化飲(新因十三)、瀉黃散(寒五七)、天王補心丹(補百八)、玉泉散(新寒十五)、太清飲(新寒十三)、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保陰煎(新寒一)、瀉心湯(寒二七)、華佗陽脫方(熱四六)、抽薪飲(新寒三)、徙薪飲(新寒四)、黃連解毒湯(寒一)、七正散(寒百十六)、八正散(寒百十五)、黃芩芍藥湯(寒百九)、五淋散(寒百十七)、導赤散(寒一二二)、芍藥清肝散(寒六一)、正氣湯(寒六六)、涼膈散(攻十九)、黃芩知母湯(寒五一)、三補丸(寒一六二)、安神丸(寒一四二)、黃芩清肺飲(寒三八)、排氣飲(新和六)、地黃膏(寒九一)、《直指》黃芩湯(寒百七)、大溫中飲(新散八)、大補元煎(新補一)、丹溪大補陰丸(寒一五七)、五君子煎(新熱六)、大分清飲(新寒五)、《正傳》麥門冬湯(寒四四)、大連翹飲(寒七八)、大金花丸(攻五五)、犀角地黃湯(寒八十、八一、八二)、一柴胡飲(新散一)、三柴胡飲(新散三)、四柴胡飲(新散四)、五柴胡飲(新散五)、加味龍膽瀉肝湯(寒六四)

論外備用方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加味歸脾湯(補三三)、調中益氣湯(補三一、虛邪)、朮附湯(補四一、中寒)、參附湯(補三七、厥冷)、《金匱》大建中湯(補二三、中寒)、逍遙散(補九二、血虛發熱)、聖愈湯(補九十、虛熱)、八味大建中湯(補二五、陰寒)、人參固本丸(補百六、陰虛熱)、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五)、七味白朮散(補五五、虛熱渴)、柴苓湯(和一九二、寒熱瀉)、藿香正氣散(和二十、風寒)、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陰虛煩熱)、四逆散(散二八、熱厥)、小柴胡湯(散十九)、加減小柴胡湯(散二二、寒熱腹痛)、九味羌活湯(散四四、外邪寒熱)、退熱湯(寒九三、急勞大熱)、秦艽扶羸湯(寒九二、虛勞)、黃耆鱉甲煎(寒九十、虛勞)、地骨皮散(寒七四、熱渴)、《局方》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十補丸(熱一七三、腎虛寒)、已寒丸(熱一七二、阻陽於下)、《元戎》大己寒丸(熱一七一、冷秘)、四逆湯(熱十四、寒厥)、附子湯(熱二二、背惡寒)、附子理中湯(熱二、寒厥)、溫胃湯(熱十二、溫中)、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厥逆)、扶陽助胃湯(熱百十五、中寒)、《保命》柴胡四物湯(補十二、虛勞)

暑證

經義

《熱論》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刺志論》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陰陽應象大論》曰:夏傷於暑,秋必咳瘧。

論證(共七條)

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故其為病,則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治猶冰炭,不可不辨也。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即傷寒也。惟宜溫散為主,當以傷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證,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內,治宜溫中為主,是亦陰暑之屬也。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在仲景即謂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證。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治宜察氣之虛實,火之微甚,或補或清,以固其氣。此與陰暑之治,大有不同,若或因暑之名,而不分表裡,不察陰陽,則誤人不淺矣。

一、陰暑證,或在於表,或在於里。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總由恣情任性,不慎風寒所致也。陽暑證,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觸冒暑熱,有勢所不容已也。然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入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陽暑不多見,而陰暑居其八九。今之人治暑者,但見發熱頭痛等證,則必曰此中暑也。而所用無非寒涼,其不達也亦甚矣。

一、傷寒之病,雖同為寒邪,而名有不同也。傷暑之名,雖可同為暑邪,而病有不同也。傷寒之名有不同者,在冬之寒,即謂之正傷寒;在春之溫,即謂之溫病;在夏之暑,即謂之暑病。是溫病、暑病。亦皆傷寒之別名耳。經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即此謂也。傷暑之病有不同者,其因暑而感寒者,寒則傷形,即傷寒也;因暑而受熱者,熱則傷氣,即傷暑也。是內傷外感,俱有暑病之不同耳。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即此謂也。蓋氣盛身寒者,謂身受寒邪而氣無恙也,故曰傷寒。氣虛身熱者,謂身冒暑熱,而熱傷氣也,故曰傷暑。此義人多不解,而謂傷寒者必身寒,則於理不通,而大昧經旨矣。

一、夏月盛暑之時,必令身有微汗,此養身之道,最得時宜者也。若必使快然無汗,則未免陰勝於陽,多致疾矣。觀之經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是言暑汗不出之為病也。此夏月之汗宜否,蓋可知矣。

一、夏月伏陰續論,在前第二卷《傳忠錄》中。

一、暑有八證: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是也。凡治此者,宜調理元氣為主,清利次之。

一、中暑死者,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只宜以溫暖之物,護其臍中,徐徐治之。

論治(共五條)

一、陰暑證,凡暑月外感風寒,以致陰邪抑遏陽氣,而病為發熱頭痛,肢體拘急痠疼,無汗惡寒,脈緊等症,此即傷寒之屬。治以解散為主,宜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或一、二、三、四柴胡飲之類,酌其寒熱虛實,隨宜用之。若脈見微細,氣體虛弱,不可發汗者,但宜補中氣,使元氣漸充,則寒邪自散,不必攻邪也。或用補中益氣湯主之。若邪感於外,而火盛於內,或陽明熱甚者,宜柴胡白虎煎之類主之。若寒邪在表未解,而六脈微細,背冷惡寒,或嘔惡泄瀉,內無熱證者,此正伏陰在內,而邪不易解,雖在暑月,亦速宜溫中,如理陰煎、理中湯、大溫中飲、麻桂飲之類,皆宜速用,不可疑也。亦不可遲也。若邪盛於外而中不甚虛者,或以五積散。以上諸證有不能盡者,俱宜以傷寒門諸法,察而治之。

一、陰暑證,凡內傷生冷,致損胃氣,而病為腹痛、泄瀉、嘔吐者,治宜以溫中散寒為主。若初受寒邪,停積未散,而脾氣未虛者,先宜以抑扶煎、五德丸之類主之。若胃氣微虛者,宜佐關煎、五德丸主之。若胃氣再虛者,宜溫胃飲、理中湯主之。若吐瀉已甚,脾腎兼傷,而痛連小腹二陰,或成痢者,宜胃關煎、理陰煎,或九氣丹之類主之。若表中寒邪,內傷主冷,表裡俱病者,宜兼治之,以和胃飲加柴胡,或溫胃飲加柴胡,或新方諸柴胡飲,察虛實而用之。古方用大順散為溫中之總治,亦何足以盡之也。

一、陽暑以酷熱傷人,本為熱證,然陽中又有陰陽,此不可不辨。凡暑熱中人者,其氣必虛,以火能剋金而熱傷氣也。然熱者不可不清,虛者不可不補,但陽中之陽者宜兼乎清,如身熱,頭痛,煩躁,大渴,大汗,脈洪滑,喜冷水,大便乾結,小水赤痛之類,皆陽證也。若氣不甚虛,而但有火證者,宜白虎湯,或益元散主之。或火盛之甚者,惟玉泉散更妙。若汗出脈虛浮,煩渴有火而少氣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或仲景竹葉石膏湯、《宣明》桂苓甘露飲之類主之。若眩暈少氣,雖煩渴而火不甚者,宜生脈散主之。以上諸法,用治陽中之陽,皆古法之善者。若雖壯熱口渴,而脈虛無力,或重按全無,及神困氣促者,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假火之證,若誤用白虎等劑,其危立至。

一、凡中暑熱者,人皆知為陽證,而不知陽中有陰也。蓋外中熱邪,而內亦熱者,此表裡俱熱,方是陽證,治宜清補如前。若內本無熱,而因熱傷氣,但氣虛於中者,便有伏陰之象,故凡治暑熱之證,最當辨其陰陽虛實。若脈虛無力,或為惡寒背寒,或為嘔惡,或為腹痛泄瀉,或四肢鼻尖微冷,或不喜涼茶涼水,或息短氣促,無力以動之類,皆陽中之陰證也。凡見此類,但當專顧元氣,惟宜獨參湯,徐徐與之為最妙。若兼微嘔惡寒者,宜加煨姜與人參等分主之。再其甚者,則養中煎、理中湯、五君子煎,或五福飲、理陰煎之類,皆當隨宜用之。若虛寒之甚,則舍時從證,桂附皆所必用,切不可因暑熱之名,而執用寒涼解暑等劑再伐陽氣,則變有不可測也。若夏月於盛暑中,過於勞倦,因而中暑者,其勞倦既已傷脾,暑熱又以傷氣,此本內傷大虛之候,當專以調補為先,然後察其有火無火,或有邪無邪,而兼治如前可也。

一、夏月因暑致病,而醫有不知伏陰,誤投寒劑,以致吐瀉腹痛,或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狀若傷寒。但察其脈微神困,便是陰盛格陽之證,速宜溫藥以救其內。

一、夏月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者,當專以內寒為主。有滯者,清其滯;無滯者,益其氣。但溫中理脾,脾氣既復,而暑無不退也。

論香薷飲

香薷飲乃夏月通用之藥餌,常見富貴之家多有備此。令老少時常服之,用以防暑。而不知人之宜此者少,不宜此者多也。若誤用之,必反致疾,何也?蓋香薷一物,氣香竄而性沉寒。惟其氣竄,所以能通達上下,而去菀蒸之濕熱。惟其性寒,所以能解渴除煩,而清搏結之火邪。然必果屬陽臟,果有火邪,果脾胃氣強,肥甘過度,而宜寒畏熱者,乃足以當之,且賴其清涼,未必無益。若氣本不充,則服之最能損氣。火本非實,而服之乃以敗陽。凡素稟陰柔,及年質將半,飲食不健,軀體素弱之輩,不知利害而效尤妄用者,未有不反助伏陰,損傷胃氣,而致為吐瀉腹痛,及陰寒危敗等證。若加黃連,其寒尤甚,厚朴破氣,均非所宜。用者不可不審。

述古(共六條)

仲景曰: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中暍者,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吐之。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叢,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凡中暍死者,治之切不可用冷,惟宜溫養。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其土,取以罨於臍上,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

王節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痢,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治法不同。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若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則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宜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者要識此意。

薛立齋曰:按東垣先生云: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煩熱無汗,為房室陰寒之氣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熱藥主之。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躁熱惡熱,肌熱大渴,汗泄懶動,為天熱外傷肺氣,以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若人元氣不足,用前藥不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若人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為主,而佐以解暑。若中暑,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時從證之良法也。今患暑證歿,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補其內,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又曰:前證當分別中暑、中暍,脈虛、脈沉,無汗、有汗,發熱、不熱,作渴、不渴,或瀉、不瀉,飲寒、飲熱。辨其陰陽虛實,不可泛投寒涼之劑。蓋謂夏月伏陰在內,古人用附子大順散之類,溫補陽氣,厥有旨哉。何今人之老弱,至夏月患食少體倦,發熱作渴,或吐瀉腹痛頭痛諸證,反服香薷飲,復傷元氣,無不招引暑證,以致不起。至若清暑益氣湯內用澤瀉、蒼朮、黃柏之類,必審其果有濕熱壅滯,方可用之。否則反致虧損其陰,用當審察。

暑證論列方

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益元散(寒百十二)、玉泉散(新寒十五)、竹葉石膏湯(寒五)、養中煎(新熱四)、溫胃飲(新熱五)、四柴胡飲(新散四)、胃關煎(新熱九)、佐關煎(新熱十)、大溫中飲(新散八)、五德丸(新熱十八)、九氣丹(新熱二三)、五君子煎(新熱六)、麻桂飲(新散七)、香薷飲(和一六九)、補中益氣湯(補三十)、生脈散(補五六)、小柴胡湯(散十九)、清暑益氣湯(和一六八)、白虎湯(寒二)、五福飲(新補六)、正柴胡飲(新散六)、蒼朮白虎湯(寒二)、和胃飲(新和五)、一柴胡飲(新散一)、白虎加人參湯(寒三)、抑扶煎(新熱十一)、二柴胡飲(新散二)、附子大順散(熱七八)、五積散(散三九)、三柴胡飲(新散三)、一物瓜蒂湯(攻百五)、《宣明》桂苓甘露飲(寒八)

論外備用方

五物香薷飲(和百七十)、十味香薷飲(和一七一)、黃連香薷飲(和一七二、中熱)、縮脾飲(和一七三、暑毒吐瀉)、四物地榆散(寒九六、昏迷)、子和桂苓甘露飲(寒九、虛熱渴)

火證

經義

《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五運行大論》曰: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六微旨大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所謂二火也。

《至真要大論》曰: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

《藏氣法時論》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火為陽。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逆調論》曰: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詳列寒熱門)

《解精微論》雷公請問:哭泣之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帝曰: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示從容論》曰: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寶命全形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盛者瀉之,虛則補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論君火相火之病

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就火德辨陰陽,而悉其形氣之理也。蓋火本陽也,而陽之在上者,為陽中之陽,故曰君火。陽之在下者,為陰中之陽,故曰相火。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於人,則上為君火,故主於心。下為相火,故出於腎。主於心者,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出於腎者,為發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至其為病,則以明者,其化虛,故君火之氣,有晦有明。以位者,其化實,故相火之病,能焚能燎。何也?蓋化虛者,無形者也,故其或衰或王,惟見於神明,神惟貴足,衰則可畏也。化實者,有形者也。故其為熱為寒,必著於血氣,確有證據,方可言火也。此其一清一濁,有當辨者如此。然清濁雖二,而氣稟則一。故君火衰則相火亦敗,此以無形者虧及有形者也;相火熾則君火亦炎,此以有形者病及無形者也。夫生以神全,病惟形見,故火邪之為病,必依於有位有形之相火。所謂邪火者,即所謂凡火也,即所謂燎原之火也。惟不得其正,所以為病。故別以邪火名之,而實非可以君相併言也。故在《內經》則又謂之畏火。正以此火有形,故可畏也。夫病以有形之火,須治以有形之物,故形而火盛者,可瀉以苦寒之物;形而火衰者,可助以甘溫之物。此以形治形,而治火之道,止於是矣。至若無形之火,則生生息息,窈窈冥冥,為先天之化,為後天之神,為死生之母,為玄牝之門。又豈於形跡之間可能摹擬者哉。故有形之火不可縱,無形之火不可殘。有能知火之邪正,而握其盈虛伸縮之權者,則神可全,病可卻,而生道在我矣,即吾有形,吾又何患。

論病機火證

觀《內經·至真要大論》所列病機。凡言火者五,言熱者四,似皆謂之火也。然諸病之見於諸篇者,復有此言熱而彼言寒,此言實而彼言虛者,豈果本經之自為矛盾耶?蓋諸篇所言,在專悉病情,故必詳必盡;在本篇所言,亦不過總言五運六氣之大約,原非確指為實火實熱也。故於篇末,復以有無虛實四字總結於後,此軒岐之明見萬世,正恐後人誤以火熱二字,悉認為真因,而曉示如此。此其火有虛實,熱有真假,從可知矣。余以劉河間《原病式》之謬,故於《類經》惟引《經》釋《經》,不敢杜撰一言,冀在解人之惑,以救將來之誤耳。前三卷中,別有詳辨,並《類經》詳註,俱當互閱求正。

論虛火(共三條)

凡虛火證,即假熱證也。余於首卷寒熱真假篇,已言之詳矣。然猶有未盡者,如虛火之病源有二,虛火之外證有四,何也?蓋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此病源之二也。至若外證之四,則一曰陽戴於上,而見於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根之火也;二曰陽浮於外,而發於皮膚肌肉之間者,此其外雖熱而內則寒,所謂格陽之火也;三曰陽陷於下,而見於便溺二陰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四曰陽亢乘陰,而見於精血髓液之間者,此其金水敗而鉛汞干,所謂陰虛之火也,此外證之四也。然證雖有四,而本惟二,或在陰虛,或在陽虛,而盡之矣。第陰虛之火惟一,曰金水敗者,是也。陽虛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凡治此者,若以陰虛火盛,則治當壯水。壯水之法,只宜甘涼,不宜辛熱。若以陽虛發熱,則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溫熱,大忌清涼。第溫熱之效速,每於一二劑間,便可奏功。甘涼之力緩,非多服不能見效也。然清涼之藥,終不宜多,多則必損脾胃。如不得已,則易以甘平,其庶幾耳。倘甘平未效,則惟有甘溫一法,斯堪實濟,尚可望其成功。否則,生氣之機,終非清涼所能致也。此義最微,不可不察。

一、氣本屬陽,陽氣不足,則寒從中生。寒從中生,則陽無所存而浮散於外,是即虛火假熱之謂也。而假寒之證,其義亦然。是以虛火實火,亦總由中氣之有虛實耳。凡氣實於內而為寒者,有如嚴冬陽伏於下,而陰凝於上,故冰雪滿地而井泉溫暖也。氣虛於內而為熱者,有如盛夏陰盛於中,而陽浮於外,故炎暑逼人而淵源清冷也。天地間理原如此,故不可見熱即云熱,見寒即云寒,而務察其寒熱之本。

一、火有虛實,故熱有假真,而察之之法,總當以中氣為之主,而外證無足憑也。故凡假熱之證,本中寒也;假寒之證,本內熱也。中寒者,原是陰證;內熱者,原是陽證。第以惑者不明,故妄以寒證為假熱,熱證為假寒。而不知內熱者當遠熱,內寒者當遠寒。內有可據,本皆真病,又何假之有?

論五志之火

經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是即所謂五志也。此五志之化由乎五臟,而五臟之化由乎五行。故在心為喜,心主火也;在肝為怒,肝主木也;在脾為思,脾主土也;在肺為憂,肺主金也;在腎為恐,腎主水也。此五志各有分屬,本不可以混言者也。且人有此生,即有此志,使無此志,生亦何為,是生之與志,本不能離,亦不可離。而人於食息之常,孰不以五志為生,亦孰不以五志為用,而未聞以五志之動皆為火也。第或以用志失宜,則未免有傷臟氣,故在《內經》則但言五臟之傷,各有所屬,五氣之傷,各有所病,亦未聞以五志之傷皆云火也。而五火之說,乃始於劉河間,云五志所傷皆熱也。丹溪述河間而衍之曰:五志之動,各有火起。劉宗厚又述丹溪而衍之曰: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自三子之說行,則似乎五行悉化而為火,理豈然乎!

余嘗察五志所傷之人,但見其憔悴日增,未見其俱為熱病也。即因志動火者,非曰必無,但傷氣者十之九,動火者十之一,又豈五志皆能動火乎!而矧以怒動肝氣者,最易傷脾,脾傷者,不可以言火也,醉飽能動胃火,胃強者固自無恙,脾弱而致病者,不可以言火也。房勞本動腎火,精去而陽亢者,可以火言,精去而氣亦去者,不可以言火也。外如五志之傷,則無非傷氣敗陽之證,尚可謂之火乎。無火治火,則無有不敗者矣。三卷中辨丹溪第二條下仍有一論,當互閱之。

論火證(共三條)

火為熱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為陽氣,此火之不可無,亦不可衰。衰則陽氣之虛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熱,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則真陰傷敗也。然陽以元氣言。火以病氣言,故凡病在元氣者,不得以火論。何也?蓋人之元氣止於充足,焉得有餘?既非有餘,則何以言火?所謂無形者其化虛,即此是也。惟病在形體者,乃可以察火證,蓋其不在氣即在血,所謂有形者其化實,即此是也。故凡火之為病,其在外者,必見於皮肉筋骨;其在內者,必見於臟腑九竅。若於形質之間,本無熱證可據,而曰此火也。此熱也,則總屬莫須有之妄談也。矧如火證悉具,而猶有虛實之殊,真假之異,其可不為詳辨乎。若果有火病,則火性急烈,誠可畏也。然實火止隨形質,余因謂之凡火,又謂之邪火。火之為病,病之標耳,洗之滌之,又何難哉。惟虛火之病,則本於元氣,元氣既虛,而再攻其火,非梃即刃矣。是以諸病之殺人,而尤惟火病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殺人,而以虛作實,則無不殺之矣,不忍見也。

一、凡五臟之火,肺熱則鼻乾,甚則鼻涕出。肝熱則目眵濃。心熱則言笑多。脾熱則善飢善渴。腎熱則小水熱痛。凡此之類,宜從清也。諸所不盡,詳一卷寒熱篇。

一、凡察火證,必須察其虛實。雖其元氣本虛,然必虛中挾實者,乃為易治。何以見之?如或大便乾結,或善飢多食,或神氣精明,或聲音強壯,而脈見有力,此皆虛中有實也,俱可隨證清解之。若或內外俱熱,而反見溏泄,或飲食少進,或聲微氣短,諸虛皆見,而反不利溫補者。此其胃氣已敗,生意已窮,非吉兆也。

論治火(共五條)

治實火諸法:凡微熱之氣,惟涼以和之,宜徙薪飲、四陰煎、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黃芩芍藥湯、黃芩清肺飲之類,酌宜用之。大熱之氣,必寒以除之,宜抽薪飲、白虎湯、太清飲、黃連解毒湯、玉泉散、三補丸之類主之。火甚而兼脹滿閉結實熱者,宜涼膈散、八正散、三黃丸、大金花丸之類主之。凡火盛虛煩乾渴,或有熱毒難解者,宜用綠豆飲,或雪梨漿,間藥朝夕飲之。退火解毒最速,且無所傷,誠妙法也。

一、鬱熱之火,宜散而解之。如外邪鬱伏為熱者,宜正柴胡飲、小柴胡飲,或升陽散火湯之類主之。若鬱熱在經而為癰疽、為瘡疹者,宜連翹歸尾煎,或芍藥蒺藜煎,或當歸蒺藜煎之類主之,或於本門求法治之。此皆火鬱發之之謂也。

一、虛火之與假熱,其氣皆虛,本或相類,然陰陽偏勝亦有不同。如陰虛生熱者,此水不足以濟火也,治當補陰,其火乃息,宜一陰煎、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此所謂壯水之主也。如寒極生熱,而火不歸原,即陰盛隔陽,假熱證也。治宜溫補血氣,其熱自退。宜理陰煎、右歸飲、理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此所謂益火之源也。又曰溫能除大熱也。凡假熱之證,以腎陰大虛,則陽無所附而浮散於外,故反多外熱,此內真寒外假熱也。若非峻補真陰,何以復其元氣,元氣不復,則必由散而盡矣。但外熱既甚,多見口瘡舌裂,喉乾嚥痛,煩渴喜冷等證,而辛熱溫補之劑,難以入口,故薛立齋治韓州同之勞熱,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煎五六碗,用水浸冰冷與服,此法最善。余因效之,嘗以崔氏八味丸料,或右歸飲,用治陰虛假熱,傷寒及勞熱煩渴等證,服後頓退而虛寒悉見,乃進溫補,無不愈者。此真神妙法也。

一、實火宜瀉,虛火宜補,固其法也。然虛中有實者,治宜以補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如加減一陰煎、保陰煎、天王補心丹、丹溪補陰丸之類是也。若實中有虛者,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如清化飲、徙薪飲、大補陰丸之類是也。凡此虛中之實,實中之虛,本無限則,故不得謂熱者必無虛,虛者必無熱。但微虛者宜從微補,微熱者宜從微清。若熱倍於虛,而清之不及,漸增無害也。若虛倍於熱,而清之太過,則伐及元陽矣。凡治火者,不可不知此義。

一、瀉火諸藥:黃連、梔子瀉心肝大腸之火。山梔仁降火從小便出,其性能屈下行。石膏瀉腸胃之火,陽明經有實熱者,非此不可。黃芩清脾肺大腸之火。黃柏瀉肝腎諸經之火。知母清肺胃肝腎之火。地骨皮退陰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熱。生地、麥冬清肝肺,涼血中之火。天門冬瀉肺與大腸之火。桑白皮、川貝母、土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柴胡、乾葛解肝脾諸經之鬱火。龍膽草瀉肝腎膀胱之火。槐花清肝腎大腸之火,能解諸毒。芍藥、石斛清脾胃之火。滑石利小腸膀胱之火。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連翹瀉諸經之浮火。玄參清上焦之浮火。山豆根解咽喉之火。膽星開心脾胃脘之痰火。青黛、蘆薈、胡黃連瀉五臟之疳熱鬱火。苦參瀉疳蝕之火。木通下行,瀉小腸之火。澤瀉、車前子利癃閉之火。人中白清肝脾腎之陰火。童便降陰中血分之浮火。大黃、朴硝瀉陽明諸經實熱之火。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除氣虛氣脫陽分散失之火。熟地黃、當歸、枸杞、山茱萸滋心腎不交陰分無根之火。附子、乾薑、肉桂救元陽失位陰盛格陽之火。凡此治火之法,已若盡之,然亦不過言其筌蹄耳,而神而通之,原不可以筆楮盡也。

述古

啟玄子曰: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焫,遇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折,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得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矣。

火證論列方

白虎湯(寒二)、抽薪飲(新寒三)、徙薪飲(新寒四)、玉泉散(新寒十五)、涼膈散(攻十九)、清化飲(新因十三)、三補丸(寒一六二)、三黃丸(攻六八)、八正散(寒百十五)、綠豆飲(新寒十四)、雪梨漿(新寒十六)、太清飲(新寒十三)、一陰煎(新補八)、保陰煎(新寒一)、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左歸飲(新補二)、左歸丸(新補四)、右歸飲(新補三)、大金花丸(攻五五)、大補元煎(新補一)、小柴胡湯(散十九)、正柴胡飲(新散六)、大補陰丸(寒一五七)、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加減八味丸(外三八)、六味回陽飲(新熱二)、升陽散火湯(散四一)、天王補心丹(補百八)、丹溪補陰丸(寒百六十)、黃連解毒湯(寒一)、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芍藥蒺藜煎(新因三五)、當歸蒺藜煎(新因三四)

論外備用方

凡寒陣所列古方新方俱可酌用。

神芎丸(攻七二)、清涼飲子(因百三)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