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普濟本事方 卷第六

◄◄ 回「普濟本事方」總目錄

目次

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

杏酥散

治嗽。

杏仁(去皮、尖)、款冬花、前胡、半夏(湯浸七次,薄切,焙)五味子(揀)、麻黃(去根節)、柴胡(去苗,洗)、桑白皮(蜜炙黃)、人參(去蘆)、桔梗(炒,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七分,通口服。

柏子仁丸

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

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兩)、牡蠣(坩堝子內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人參(去蘆)麻黃根(漫火炙,拭去汗)、吳白朮、五味子(揀,各一兩)、淨麩(半兩,漫火炒)

上八味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好愈即住。作散調亦可。

牡蠣散

治虛勞盜汗不止。

牡蠣(坩堝子內煅,醋淬七次,焙)、麻黃根(漫火炙,拭去汗)、黃耆(蜜炙,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防風湯

治風虛多汗惡風。

防風(五分,去釵股)、澤瀉、牡蠣(炒)、桂枝(不見火,各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食後酒調下。

又方

白朮、防風(去釵股,各一兩)、牡蠣(三分,炒如粉)

上細末,酒調二錢服。惡風加防風一倍,氣加朮,面腫加牡蠣。

消渴方

治消渴方。

浮石、舶上青黛(各等分)、麝(少許)

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

神效散

治渴疾飲水不止。

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

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候,神效。

《古方驗錄論》:消渴有三種:一者渴而飲水多,小便數,脂似麩片,甜者消渴病也;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消中病也;三者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小便數,此腎消病也。特忌房勞。

腎氣丸。《千金》云:消渴病所忌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忌此,雖不服藥,亦自可。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患大癰。必於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予親見友人邵任道,患渴數年,果以癰疽而死。唐祠部李郎中論: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甜,醫者多不知其疾。故古今亦闕而不言。洪範言: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是為真火,上蒸脾胃,變化飲食,分流水穀,從二陰出,精氣入骨髓,合榮衛行血脈,營養一身。其次以為脂膏,其次以為血肉也,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臊氣者,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而不能蒸於穀氣,則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為小便,皆精氣不實於內,則小便數。瘦弱也。又肺為五臟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若下冷極,則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渴。易於痞卦,乾上坤下,陽無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能上,此板則終不得潤也。火力者,則是腰腎強盛也。常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也。故張仲景云:宜服腎氣八味丸。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凡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月十二月,衰於二三月,其何故也?夫腳氣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隨事制度爾。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腎之腑。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穀,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男子消渴,飲一斗,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

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秤半斤)、山藥(四兩)、茯苓(去皮)、牡丹皮、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各三兩)、澤瀉(四兩)、山茱萸(連核,五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二三十丸。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千金》生地黃煎亦佳。在中部心熱中,治脈熱極則血氣脫,色白乾燥不澤,食飲不為肌膚,生地黃煎。消熱極強胃氣方。(此方制度分兩尚須臨時斟酌)

生地黃煎

生地黃汁、赤蜜(各一斤)、人參(去蘆)、茯苓(去皮)、芍藥、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生麥門冬(一斤)、石膏(六兩)、生葳蕤(四兩)、乾地黃(三兩)、遠志(二兩)、豉心(一斤)

上十三味,㕮咀,水一斗二升,煮十一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三痟丸

治消渴。

好黃連去須細末,不計多少,銼冬瓜肉研裂自然汁,和成餅子,陰乾再為末,再用汁浸和,如是七次,即用冬瓜汁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渴,只一服。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

地黃散

治金瘡止血,除疼痛,避風,續筋骨,生肌肉。

地黃苗、地菘、青蒿、蒼耳苗、赤芍藥(各五兩,入水取汁)、石灰(三升)、生艾汁(三兩)

上五月五、七月七,午時修合。以前藥汁拌石灰陰乾,入黃丹三兩,更杵羅細。凡有金瘡傷折出血,用藥封裹,勿令動著,十日瘥,不腫不膿。

劉寄奴散

斂金瘡口,止疼痛。

劉寄奴一味為末,摻金瘡口,裹。

宋高祖劉裕微時,伐荻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聞有杵臼聲,往覘之,見青衣童子數人於榛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敷之。帝曰:吾神何不殺之。答曰: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殺。帝叱之皆散,收藥而返。每遇金瘡,敷之良驗。寄奴、高祖小字也。此藥非只治金瘡,治湯火瘡至妙。《經驗方》云: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翎掃傷著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

蕓薹散

治從高墮下墜損,惡血在骨節間疼痛。

荊芥穗、藕節(各二兩,陰乾)、蕓薹子、川芒硝、馬齒莧(各一兩,陰乾)

上細末,用蘇枋木半兩,酒一大盞,煎至七分,調下二錢服,不拘時候。

夢龜散

治腕折傷筋損骨,疼痛不可忍。

生地黃(一斤切)、藏瓜姜糟(一斤)、生薑(四兩,切)

上都炒令勻熱,以布裹罨傷折處,冷則易之。

水仙散

治打撲墜損,惡血攻心,悶亂疼痛。

未展荷葉陰乾一味為末,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下三錢,以利下惡物為度。一方用大幹荷葉五片,燒令煙盡,細研作一服,如上服之。

檳榔散

長肉止痛生肌。

檳榔、黃連(去須)、木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薄貼瘡上,神效。

治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令內消方。

生地黃(研如泥成膏)、木香(細末)

上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末一層,又再攤地黃貼腫上,不過三五度即愈。

元祐中宋人許元公,赴省試卷,過興國寺橋,值微雨,地滑墜馬,右臂臼脫。路中一人云:急與挼入臼中,血漬臼中即難治也。僕者如其說。神已昏亦不覺痛也,遂僦臥轎舁至景德。須臾親舊集議所醫者,或云非錄事巷田馬騎不能了此疾。急鞭馬召至,則已日暮矣。田秉燭視其面色,云尚可治,此疾料理費力,先議所酬,方敢用藥。此公去省試只旬日,又是右臂正妨作字,今須作兩等商量,如旬日內安痊如舊,不妨就試,作一等價。如至期未能就試,即減數別作一等價。悉如其說。遂用藥封其腫黯處,至中夜方省,達旦已痛止矣。翌日至,悉去其封藥,損處已白,其瘀血青黯已移在臂臼之上。如是數日易之,其腫黯直至肩背。於是用藥下之,瀉黑血一二升,三五日如舊,臂亦不痛,遂得赴試。可謂妙醫矣。元公云:若在外方遭此厄,微田生,吾終作折臂鬼矣。故知墮損手足臼脫,急須挼入,不爾終成蘆節也。

宣和中有一國醫,忽承快行宣押,就一佛剎醫內人,限目今便行。鞭馬至,則寂未有人。須臾臥轎中扶下一內人,又一快行送至,奉旨取軍令狀,限日下安痊。醫診視之,已昏死矣。問其從人,皆不知病之由,惶恐無地。良久有二三老內人至,下轎環而泣之,方得其實。云:因蹴鞦韆自空而下墜死。醫者云:打撲傷損自屬外科,欲申明,又恐後時參差不測。再視之,微覺有氣。忽憶藥篋中有蘇合香丸,急取半兩,於火上焙去腦麝,用酒半升研化灌之。至三更方呻吟,五更下惡血數升,調理數日得痊。予謂正當下蘇合香丸。蓋從高墜下,必挾驚悸,血氣錯亂。此藥非特逐瘀血,而又醒氣,醫偶用之遂見功。此藥居家不可缺,如氣厥鬼邪殗殜傳屍心痛時疾之類皆治,《良方》載甚詳,須自合為佳爾。(見第一卷)

發背。王蘧發背方序云:元祐三年,夏四月,官京師,疽發於背。召國醫治之,逾月勢益甚。得徐州蕭縣人張生,以艾火加瘡上灸之,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理皆紅,亦不復痛,始別以藥敷之,日一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是歲秋夏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論之,可為慨然。於是撰次前後所得方模版以施,庶幾古人濟眾之意。紹聖三年三月日題。

柞木散

治諸般癰腫發背。

柞木葉(四兩干)、乾荷葉、金嬰根(萱草也)、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上同銼,搗為煮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兩服,早晚各一,並滓再煎一服。膿血者自干,未成者自消。忌飲食毒。

斂瘡內消方

黃明膠一兩,水半升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如未成即塗腫處,自消。

拔毒七寶散

治癰疽止痛。

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計多少,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碗,漫火煎至一碗半,放溫淋洗揩乾,以太白膏敷。

沈遇明一方

荷葉一兩,藁本半兩,為末,如前用。

太白膏

寒水石水飛過,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用薄紙攤貼之。

國老膏

橫紋甘草一斤,擘開椎碎,用水一斗,浸兩宿,夏浸一宿,挼細夾絹濾去滓,入銀石器內,漫火熬成膏,分作三服,每發以溫酒半升調下。更量年齒老少,分作數服。

黃耆散

令發背自潰。

綿黃耆(細者,洗,焙,一兩)、甘草(炙,半兩)、皂角刺(擇紅紫者,銼,麩炒黃,一兩)

上細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加當歸、赤芍藥各半兩尤效速。

生犀散

托裡排膿。

皂角刺(不計多少,粗大紫色者)

上藏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過存性,放冷,出碾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用陳米飲下。

黃耆丸

清心內固。

綿黃耆(蜜炙)、人參(去蘆,各一兩)

上細末,入真生龍腦一錢,研細,用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熟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內托散

治一切瘡毒。

綠豆粉(一兩,細研)、通明乳香(一分,漫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干可捻,急傾出在紙上,用扇扇冷,便研令極細用)

上同研勻,凡一切惡瘡,難名癰腫,每用二錢至三錢,食後臨臥濃煎甘草湯調下。如打撲及諸般內損,用溫酒調下,食後空心服些少,即內消,大損則敗血從大便出矣。

治發背癰疽方

車螯殼一兩個,泥固濟,火煅為末,栝蔞一枚,燈心五十莖,蜜一大匙,用酒一升,煎下三味,微熟。調末二大錢服,不過二服。止痛去毒。

治癰疽已有瘡眼,未出膿,痛不可忍。用此藥絍。即膿出。

巴豆一個,去皮膜,不去心油,鹽豉十四個,口中含去皮令軟,同研爛,入真麝少許。如難丸。入少稀糊捏作餅子,或如鼠糞尖,或丸子。臨時看瘡口絍之,只以紙捻子送入藥。便不用紙捻子。須臾必痛,忍之,良久膿出。

治發背方

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亦碎,水三升,煮取一升,溫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為宿血之臟,而決明和肝氣,不損元氣也。

玉真散

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

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釵股,各等分)

上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後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下。或因鬥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打傷至死,但心頭微溫,以童子小便調下二錢,並三服,可救二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