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十八
翻胃門(附論)
《金匱要略》曰:發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為胃中虛冷故也。胃氣無餘,則朝食暮吐,為反胃。又云:夫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谷,而朝食而暮吐也。暮食而朝吐者,宿食不化,名曰反胃。王冰注云:以晨食入胃,胃虛不能克化,至暮胃氣行里,與邪相搏,則食反出也。巢氏曰:營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而在胃脘,即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而宿食不化,其氣逆而成反胃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則食已即吐。其脈緊而弦,緊為寒,弦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即吐,曰反胃。經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諸書論之詳矣。夫反胃者,本乎胃食物所傷,嘔吐言胃口翻也,多因胃氣先逆,飲酒過傷,或積風寒,或因憂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鬱,宿滯痼癖,積聚冷痰,動擾脾虛,胃弱不能消磨穀食,遂成此證。原其所自,女人得之,由血氣虛損,男子得之,多因下元冷憊。又因喜怒不常,驚恐無時,氣與痰搏,升而不降,留於咽嗌,則成膈噎。結於痰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有大便秘少如羊屎者,名結腸反胃。大抵翻胃未嘗不由膈噎而起。《內經》謂陽結謂之膈,蓋氣之與神,併為陽也,逸則氣神安,勞則氣神耗,氣神俱擾,使陽氣先結,陰氣後亂,陰陽不和,臟腑生病,結於胸膈,則成膈氣,留於咽嗌,則成五噎。五膈治之不當,歲月因循,久則反胃。治法:氣虛者補其氣,血虛者養其血,調順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其證自平。王冰又云:食痹者,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忍也,吐出痛止,此胃氣逆而不下行也。若脈軟散,當病食痹。又肺病傳肝曰肝痹,膈痛出食者是也。《金匱要略》又有肝中寒、心中風、厥陰之為病,三者皆以食入即吐,學者全在切脈用藥。醫者人之司命,可不謹乎?且如十膈氣散,治冷膈風膈氣膈痰膈熱膈憂膈悲膈喜膈水膈食膈,對其脈證,用之取效,用之不當,取禍非輕。且翻胃不可峻用香燥之劑,治之不循次序,如抱薪救火。其脈浮緩者生,沉澀者逆,在乎審察慎之可也。
翻胃通治方
安脾散
治胃氣先逆,飲食過傷,憂思蓄怒,宿食痼癖,積聚冷痰,動擾脾胃,不能消磨穀食,致成斯疾。女人得之,皆由血氣虛損,男子得之,多因下元虛憊。有食罷即吐,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酸臭可畏,或吐黃水。凡有斯疾,乃是脾敗,惟當速療,遲則發煩渴,大便秘,水飲不得入口,而不旋踵斃矣。
高良薑(一兩,以百年壁上土三合敲碎,用水二碗煮乾,薄切成片)、南木香、草果(麵裹煨,去殼)、陳橘皮(湯泡,去白)、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胡椒、丁香(各半兩)、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入鹽調服,鹽酒亦可。
附子黃耆草果飲
治翻胃,不進飲食。
附子(炮)、黃耆(去蘆,炙)、草果(炮)、厚朴(去皮,薑製炒)、白朮、官桂、白芍藥、良薑、白茯苓(各一錢)、白豆蔻、檀香、甘草(炙,各五分)、半夏(湯泡七次,八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丁香煮散
治翻胃嘔吐
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生薑(七片)、北棗(七枚,切碎)、黃黍米(半合,淘淨)
上四味用水碗半煎,去滓,入黃黍米煮稀粥食之。
薤白粥
治翻胃,無問久新冷熱皆治。
薤白(二莖)、雞子(三個,去黃)、人參(一兩,細切,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合)、白粟米(三合)
上以薤白雞子白白粟米三味,同煮熟攪勻,然後溫熱人參湯相和調頓服,不拘早晚。如思食即與粟米粥飲,漸漸加粳米和之。
桂苓散
治翻胃發渴。
桂心、甘草(各一錢半)、赤茯苓、半夏、澤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姜合丸
治中脘停痰,胸膈痞結,欲成翻胃。
硇砂(紙上飛過)、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木香(各一兩)、茴香(炒,一錢半)、青皮(去白)、陳皮(去白)、蓽澄茄、丁香、沉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次入硇砂研勻,酒煮糊為丸,每兩作二十丸,每服一丸,以生薑一塊,剜如盒子,安藥在內,濕紙裹煨令香,去紙,待溫細嚼,以鹽湯送下,不拘時服。
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翻胃嘔吐。
人參、丁香、縮砂、白豆蔻仁、附子(炮)、沉香、橘皮、肉豆蔻、麥蘖、麥曲、粉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調下,不拘時服。
大倉丸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翻胃不食,亦宜服之。
白豆蔻仁、縮砂仁(各二兩)、陳倉米(一升,用黃土炒熟,去土不用)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用淡生薑湯送下。
小半夏丸
治翻胃。
半夏(湯泡七次)、胡椒(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用生薑湯送下。
十膈氣散
專治十般膈氣,漸成翻胃。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枳殼(去穰,麩炒)、神麯(炒黃色)、麥蘖(炒黃色)、乾生薑(炮)、訶黎勒(煨,去核)、荊三稜(煨)、莪朮(煨)、陳皮(去白)、甘草(炙)、白朮(各一兩)、厚朴(去皮,薑製)、檳榔(煨)、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服。如脾胃不和,腹脅脹滿,用水一盞,生薑七片,棗一枚,鹽少許,煎服。
膈氣散
治五種膈氣,三焦痞塞,嘔吐痰逆,飲食不下。
方見膈噎門。
五噎散
治五噎食不下,嘔啘痰多,咽喉塞噎。
方見膈噎門。
五膈散
治五種膈氣,胸膈痞悶,痰逆噁心,不進飲食。
方見膈噎門。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之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之病。一切冷氣,並皆治之。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丁香(各四兩)、厚朴(去皮,薑製,一斤)、白豆蔻(去皮,二兩)、縮砂仁、木香、香附子(炒,去毛,各三兩)、甘草(炙,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姜鹽湯調服。
玉浮丸
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弱,一切嘔吐,久新翻胃,皆可服之,真良方也。
人參、白殭蠶(炒去絲)、白朮、乾薑(炮)、丁香、肉豆蔻(麵裹煨)、橘紅、麥蘖(炒)、檳榔、白豆蔻、南星(炮)、木香(不見火)、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泡七次)、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白麵一分,與生薑自然汁搜和,作棋子大餅,入百沸湯,煮令浮極,漉出搗爛,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淡生薑湯送下,不拘時服。病甚者不過三服。如惡熱,藥內去附子。大便秘者,除肉豆蔻。
丁香餅子
治脾胃虛寒,痰逆嘔吐,飲食減少,五膈五噎,翻胃噁心,並皆治之。
丁香、木香(各一兩)、白豆蔻、半夏曲、神麯(各半兩)、白朮、白姜、陳皮(各一兩半)人參、蓽澄茄(各三錢)、肉豆蔻(半兩)、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煮糊,和作餅子,如棋子大,每服一餅,空心嚼細,生薑湯送下。
化鐵丸
治結腸翻胃,兼治蠱脹,緊急如鼓,妨悶氣促,不能坐臥,飲食頓減,手足乾瘦,累治不效者,服之立瘥。
五靈脂(去沙石)、青皮(不去白)、陳皮(不去白,各一兩)、陳秫米(一合,揀淨,一作糯米)、巴豆(三十五粒,去殼膜)
上各銼,先炒五靈脂香透,次下青皮,炒候色變,又下陳皮,亦炒變色,卻下秫米巴豆,炒黃色取出,以紙攤在地上,出火毒,揀去巴豆不用,留三五粒亦可,碾為細末,用好米醋浸化,蒸餅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九丸,用蔥湯或茶湯送下,婦人醋湯或艾湯送下。
千轉丹
治翻胃吐食等病。
牛涎(半斤)、好蜜(半斤)、木鱉子(三十個,去皮油,研)
上共一處,入銀器內,用慢火熬,以槐條七根攪,煨乾為度,每和白粥兩匙,日進三服。
罌粟粥法
治翻胃不下食。
白罌粟米(二合)、人參(為末,二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
上共用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自然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拘時食之,亦不妨別物湯丸。
甘露湯
治翻胃,嘔吐不止,飲食減少。常服快利胸膈,調養脾胃,欣進飲食。常州一富人病翻胃,往京口甘露寺設水陸,泊舟岸下,夢一僧持湯一碗與之,飲罷猶記其香味,便覺胸膈少快。早入寺,知客供湯,乃是夢中所飲者,胸膈尤快,遂求其方。合數十服後,疾遂瘥,名曰觀音應夢散。予得之,常以待賓,易名曰甘露湯,在臨汀療一人,旋愈,切勿忽之。
干餳糟(頭榨者,用六分)、生薑(連皮,用四分)
上拌勻,搗爛作餅子,或焙或曬乾,每十兩人炙甘草二兩,同研為末,每服二錢,用沸湯入鹽少許調,不拘時服。
大效散
治翻胃。
田螺殼、黃蜆殼(二件,不以多少,在土中多年,陳者尤佳,各另燒成白灰,研細)
上每料用田螺殼灰二兩,黃蜆殼灰一兩,用白梅肉四兩,同搜和作團,以砂盒子盛,蓋了鹽泥,固濟封頂,火煅令焦黑存性,取出研細,每服二錢,人參縮砂煎湯調下,陳米飲亦得。如無盒子,只以建盞兩隻相合,依上法燒,食前服。凡覺心腹疼痛,即是翻胃,以此藥治之。
加味青金丹
治清濁不分,中焦氣痞,若心下牢大如杯,或寒或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關脈弦而緊,弦則為虛,緊則為寒,虛寒相搏,此名為格,與關格同也,是謂之反胃。
硫黃、水銀、木香(別研)、丁香(別研,各等分)
上先將硫黃水銀同研至無星,次下木香末丁香末研勻,用生薑自然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健脾丁香散
治翻胃,嘔逆氣噎,關格不通。
淨全丁香、廣木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時先用好黃土和泥做成碗一個,卻以藥濾在土碗內,食前服,滓依時再煎服。此方因臺櫞吳安之得傳於內臺,蓋耘夫都事自得之效,本堂試果驗。蓋用土碗盛藥,取其有脾土生助之功。
鯽魚散
治翻胃
上用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納綠礬末填滿縫口,以炭火炙令黃干,為細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日三服。
螺泥丸
治翻胃嘔噎。
上用大田螺,不拘多少,洗淨,磁盆內養,令吐出泥,用米篩張灰於地上,卻將沙皮紙鋪於灰上,去已養田螺,令泥水澄清,旋去上面清水,卻將泥傾於紙上,候泥干稠,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立愈。仍將田螺放江中,如殺食之,其病則不愈。一方用爛殼燒灰服之。
治翻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即吐者。
上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相和打如粉,分作三服。
又方、治翻胃。
上用騾小便。昔有患此疾,每遇食餅或羹粥等,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弟兄及柴蔣等家,時稱名醫,奉敕令治,罄竭其術,所患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朝夕。忽有一衛士云:服騾小便極驗。日服二合,後食微吐一半,晡時又食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便定。迄至今日午時,奏知之。大內中五六人患翻胃,同服,一時俱瘥。此物有毒,服之不可過多。盛取尿及熱服二合,病深七日以來服之良,後療人並瘥。
治翻胃,始因膈噎所成。
有痰母蟲瘕,此病非好手不能治。
附子片(一兩)、南星片(一兩)、巴豆(十一粒,去皮)
上用糯米(一兩)同炒色變,去巴豆入乾薑丁香末(各半兩),同前作末,五更早,掌中舌蘸干吃半錢,津化橘皮湯一呷下。
又方、治翻胃。
噎塞煩悶,諸藥不效者。
上以蘇合香丸與青州白丸子相和勻,用生薑汁丸,用蘆根煎湯下,或枳殼湯下。
又方、治翻胃吐黑汁。
上用澄茄為末,米糊丸,薑湯下,仍令服平胃散三十帖。
又方、治翻胃。
用真阿魏末,外加野人拋下干糞多作末,五更初以薑片蘸食,能起死回生。
治翻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上以年深蜆爛殼燒為白灰,米飲調下一錢,蚌殼亦得。
治翻胃。
上用附子一枚,極大者,坐於磚上,四面以炭火逼熱,淬生薑自然汁內,依前再逼再淬,直待生薑汁約至半碗許,卻搗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米飲調下,不過三服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