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六

◄◄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鏃門(附論)

《內經》云: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內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然谷之前出血,刺足肘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靈樞》云:有所墮墜,惡血留於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又中風及有所擊打,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腧,有所擊墮惡血,惡血在於內,痛不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內經》又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皆當亡血,設不出汗者,其身有瘡亡血故也。子和云,諸落馬墜井,打撲傷損,閃肭傷折,杖瘡腫散,焮痛不止者,可峻下之。痛止腫消,宜以通經散等藥治之。此墮墜之病,《內經·靈樞》、《金匱》、子和,所論其詳,獨正骨兼金鏃科,惟危氏言其整頓手法,折傷手足,各有六出臼、四折骨、背脊骨折法、十不治,並用藥法,則至矣盡矣。後田馬騎啟發前人之書,補其闕略,經義大同小異。此科之書,當重危氏,今之學者,專攻治外,不行診視,不明其脈焉。知內傷輕重,因此之誤,不淺淺哉?若能識折傷出臼,出臼處搦入其窠,折傷處依法夾縛,明脈理的在何經受證,用後項次序之藥,終無夭閼之禍,可不謹乎?今將人之周身總三百六十五骨節,開列於後。

人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鈴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有髓,)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囟下為伏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勢髓,)伏委之下為俊骨者一(附下即眉宇之分也,無勢髓。)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髓,下同,)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為智宮骨者一(無勢髓,)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兩睛之下,中為鼻。)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勢髓,)梁之忘為顴骨者一(有勢無髓,下同,)梁之左為骨者一糺(顴糺之後,即耳之分,)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勢髓。)左耳為同正骨者一(無勢髓,)右耳為納邪骨者一(同上,)正邪之後溪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髓,)正尋之上附內為嚏骨者一(無勢少穴,)嚏後之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齶骨者一(無勢多液,)其齶後連屬為頷也,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溪車骨者一(同上,)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勢髓,庸下就一,則不銘其數,)復次鈴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鈴骨者二,(多液,)鈴中為會厭骨者一(無勢髓,)鈴中之下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同上,)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同上),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無勢髓,)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亻鬲道骨者左右共二(同上,)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同上,)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在上溪是,)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一(女人無此,)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缺盆有人呼為骮骨,)、𩩲骭真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鈴下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厭骨者一,(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蓧骨者一,(同上,)厭饍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同上,)倉下之左右為髎骨者共八(有勢無液。)髎下之左為胸骨者一(男子此骨大則好勇,)髎下之左右蕩骨者一(女子此骨大則多夫,)胸之下為烏骨者一(男子此骨滿者發甲白,)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多彘妾,)鈴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次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歸下之後為篡骨者一(此骨能限精液,)歸下之前蓧骨者一(此骨薄者遇字處隱下,)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之骨至手,共二十有七骨,)支其缺盆之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無則至賢,)前支缺盆為飛動骨,左右共二,(此骨消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有勢無髓無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同上,)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並有勢有髓,)本端之下為腕也,龍本上肉為進賢骨者一,(男子此骨隆為名臣,虎端上肉為及爵骨者一,女人此骨定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脊左右共十,(同上,)次駐骨為揭骨者左右共十,(同上,)次搦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左助外為爪,右助外為甲,)爪甲之下各有襯骨左右共十,(無勢無液,)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以五十二字,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至兩乳下分左右,自兩足心眾骨所會處也,𩩲骭之下為心徼骨者一,(無髓,)、𩩲骭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君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亦十二,(無髓,)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𩩲骭之右為肋骨者共十二,(脅大腹之分也,)肋骨之下為眇肋骨者共二,(各無隱骨,唯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無髓,)蓧骨之前為大橫骨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有勢有液,)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同上),骸關之下為揵骨者左右共二,(同上,)揵骨之下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髀樞下端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䯒骨之外為外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同上,)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少液,)下力之前,各有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者共十,(有勢,)起僕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平助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少液,)釋欹兩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有液,女人則無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隱或襯,或無髓勢,餘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論手有四折骨六出臼。凡手臂出臼,此骨上段骨是臼,下段骨是杵,四邊筋脈鎖定,或出臼,亦銼損筋,所以出臼。此骨須拽手直,一人拽,須用手把定此間骨,搦教歸窠,看骨出那邊,用竹一片夾定一邊,一邊不用夾,須在屈直處夾。才服藥後,不可放定,或時又用拽屈拽直,此處筋多,吃藥後,若不屈直,則恐成疾,日後曲直不得。

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歸下,身骨出臼歸上,或出左,或出右,須用舂杵一枚,矮凳一個,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撐,在於出臼之處,或低,用物墊起,杵長則墊凳起,令一人把住手,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從上坐落,骨節已歸窠矣,神效。若不用小凳,則兩小梯相對,木棒穿從兩梯股中過,用手把住木棒,正稜在出臼腋下,骨節蹉跌之處,放身從上墜,骨節自然歸臼矣。

腳六出臼四折骨,或腳板上交⿰⺼牙處出臼,須用一人拽去,自用手摸其骨節,或骨突出在內,用手正從此骨頭拽歸外,或骨突向外,須用力拽歸內,則歸窠。若只拽不用手整入窠內,誤人成疾,腳膝出臼,與手臂肘出臼同,或出內出外,亦用一邊夾定,此處筋脈最多,服藥後時時用屈直,不可定放。又恐再出窠,時時看顧,不可疏慢。

正骨金瘡,須看脈候,如傷臟腑致命處,一觀其脈虛促危矣。傷處淺,命脈虛促,亦為後慮;傷至重,命脈和緩,亦無慮也,脈有虛有實,有去來,有疏密,或被傷藏脈不死者,必關脈實重,則無慮,或傷至死處。關脈無別,脈洪大則難醫。如用兩件藥後,脈不轉動,急急住藥,若脈漸漸隨藥轉,此則可治無慮。或血出甚者,脈不要洪大,只要平正重實,其血不曾出者,亦無惡血在內,其脈欲洪大,不要疏密,亦不要進退來去,恐其變凶,看傷脈每與內科脈不同,或傷內,或致命,或難醫處被傷者命脈,便已去矣,此等切勿治之。

十不治證

攧撲損傷,或被傷入於肺者,縱未即死,二七難過。左脅下傷透內者。腸傷斷一半可醫,全斷者不可治。小腹下傷內者。證候繁多者。脈不實重者。老人左股壓碎者。傷破陰子者。血出盡者。肩內耳後傷透於內者。皆不必用藥。

腸肚傷治法

肚上被傷,肚皮俱破,腸出在外,只腸全斷難醫;傷破而不斷者,皆可治療。腸及肚皮破者,用花乳石散敷線上,輕用手從上縫之,莫待糞出,清油捻活於入肚內。肚皮裂開者,用麻縷為線,或捶桑白為線,亦用花乳石散敷線上,須用從里重縫,肚皮不可縫外重皮,留外皮開,用藥摻待生肉。

用藥加減法

凡損若不折骨,不碎骨,則不可用自然銅,於藥內除去,無痰誕,不用半夏。老人有傷者骨脈冷,每用加當歸川芎川烏木香丁香人參半夏,去白芍藥生地黃,此亦是二十五味藥內加減,老人服丸,或鄰臟腑者,不問老少,如有血並痰,從口中出者,用清心藥,加丁皮川芎半夏入二十五味內同服。或皮膚熱者,加黃柏皮皂角半兩,入二十五味藥內同煎服。

用麻藥法

攧撲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先用麻藥服,待其不識痛處,方可下手。或服後麻不倒,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調些少與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

被傷有老有幼,無力有血出甚者,此藥逐時相度入用,不可過多。亦有重者,若見麻不倒者,又旋添些,更未倒,又添酒調服少許,已倒便住藥,切不可過多。

用摻藥法

瘡口血出不止,則用方中止血藥敷之。如洗開後,瘡孔大甚,且先用降真香龍骨沒藥摻之,內即生瘡,孔上須用油卑貼,待膿血汁出,莫待蔽塞。如夏月用藥,以薄荷葉貼瘡孔,一日一度湯洗,又用藥摻,如肉上滿瘡口,用手搦不痛,如好肉一般,即用收瘡口藥敷上,卻莫貼。待風稍,瘡口立收,若未生實肉,切不可先收瘡口,裡面恐為患也。

傷破肚皮用藥法

如傷孔大,肚腸與脂膏俱出,放入內,則用縫。如孔小,只有膏出,先用清心藥與服,用手擘去膏,不用縫,此膏出者已無用了,不可復入肚中,反成禍,只可擘去不妨。此是閉肉,但放心去之。肚肉被傷者,專用退利,大小腸不可待秘,恐成重患。

打攧及樹木壓遍身痛者

打攧樹木壓,或自高處攧下者,此等傷皆驚動四肢五臟,必有惡血在內,專怕噁心,先用清心藥,打血藥,及通大小腸藥,次第先服,臨服加童子小便入藥內,立效。專用大小腸洗利,恐作隘窒,利害之甚,清心藥加前方,通利大小腸藥服之,自然俱通。無悶煩,無惡血汙心,以次用止痛藥服之,即止。

去惡血法

攧撲傷,刀石傷,諸般傷損至重者,皆先服清心藥,次服清小便,三服去血藥,或被傷者血未結,打從瘡口出,或結在內,用藥打入大腸時即泄,或被打被攧,被木壓,惡血未積者,用藥打散四肢或歸胸脯者,或歸上膈者,打從口中吐出,或歸中膈,打入大腸泄出,先用此急救,次服止痛藥,即二十五味藥中加減用。

用藥湯使法

凡藥皆憑湯使,所使方先但用清心藥煎,後用童便一盞同服,或止痛,重傷者則用薑湯燈心湯,調二十五味藥服之,薄荷湯亦可。

凡傷或刀傷,及損內臟腑,恐作煩悶崩血之患。如折骨者,用姜酒服接骨藥,敷之。如骨碎,被重打重攧,重木及石壓者,皆用先服湯使法,並不用酒服。如輕攧撲損傷,則用薑湯調下二十五味藥,立效。

正骨通治方

傷原活血湯

治從高墜下,惡血流於脅下,疼痛不可忍。

大黃(酒浸,五錢)、柴胡、當歸(各二錢)、桃仁(五十個,研如泥)、紅花(半錢)、天花粉、穿山甲(炮)、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酒半盅,煎至八分,食前服。

補損當歸散

治墜馬落車,及打傷折傷。

當歸、川芎(各七錢)、附子(炮,去皮臍)、澤蘭(炒,各一兩)、桂心(四錢)、蜀椒(三錢)、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用溫酒調服,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冷水。

沒藥乳香散

治打撲傷損,痛不可忍者。

沒藥(別研)、乳香(別研)、肉桂(去皮)、當歸(焙)、白芷、甘草(炒,各一兩)、白朮(炒,五兩)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二十五味藥

治攧撲損傷,骨碎骨折,筋斷刺痛,不問輕重,並皆治之。

香白芷(醋炒)、紫金皮(醋炒)、劉寄奴、川當歸(鹽炒)、赤芍藥(米泔浸)、黑牽牛、川牛膝(茶水浸)、生地黃(鹽水浸,炒)、川芎、乳香、沒藥、破故紙(醋炒)、木通、自然銅(骨不碎不用,臨好時用)、草烏(醋炒,孕婦不用)、木香、川烏(火煨,孕婦不用)、藿香、骨碎補、木賊、官桂、羌活、獨活(以上各一兩)、熟地黃(鹽水炒)、杜牛膝(茶水炒,各半兩)

金刀傷挫臼者,去自然銅,骨碎骨折者用之。然須於此方內去自然銅,臨好時卻入用之,如早服以成他疾。同研為末,用蜜為丸,如彈子大,用黃丹為衣,或被攧撲損傷,金刀箭鏃,不問輕重,每服一丸,溫酒磨化服,或細嚼酒送下。如被刀傷全斷,內損重者,以薄荷湯或木瓜湯薑湯燈心湯皆可服。病在上食後,病在下食前,在中者不拘時服。

沒藥降聖丹

治打撲傷損,筋斷骨折,攣急疼痛,不能屈伸,及榮衛虛弱,外受風邪,內傷經絡,筋骨緩縱,皮肉刺痛,肩背拘急,身體倦怠,四肢少力。

沒藥(別研)、當歸(酒洗,焙)、白芍藥、骨碎補(爁去毛)、川烏頭(生,去皮臍)、自然銅(火煨醋淬十二次,研為末,水飛過,焙,各一兩)、生地黃、川芎(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與煉蜜和丸,每一兩作四丸,每服一丸,捶碎用水酒各半盅,入蘇木少許,煎至八分,去蘇木,空心服。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刀折傷,打撲,身體血出,急於傷處摻藥,如有內損,血入臟腑,熱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許,調二錢服之立效。若牛抵腸出不損者,急送腸入,用細絲或桑白皮為線,縫合肚皮,縫上摻藥,血止立活。如無桑白皮,用麻線縫之亦可,並不得封裹瘡口,恐作膿血。如瘡干,以津液潤之,然後摻藥。婦人產後敗血不盡,惡血奔心,胎死胎衣不下,並用童子小便調服。

花蕊石(一兩,搗為細末)、硫黃(上色明者,四兩,研為末)

上二味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固濟罐子一個,候乾入藥於內,再用泥封口,候乾安在四方磚上,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籠疊周匝,於巳午時,從下著火,令漸漸上徹,直至經宿,火冷炭消,又放經宿,罐冷,取出細研,瓷瓶內盛,依前法服。

加味川芎湯

治打撲傷損,敗血流入胃脘,嘔吐黑血如豆汁。

川芎、當歸、白芍藥、百合(水浸一日)、荊芥(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一盅半,酒半盅,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導滯散

治重物壓傷,或從高墜下,或吐血不能禁止,或瘀血在內,胸腹脹滿,喘促氣短。

當歸、大黃(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大紫金皮散

治打撲傷折,內損肺肝。

紫金皮、降真香、補骨脂、無名異(燒紅酒淬七次)、川續斷、琥珀(另研)、牛膝(酒浸一宿)、桃仁(去皮,炒)、當歸(洗焙)、蒲黃(各一兩)、大黃(濕紙裹煨)、朴硝(另研,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濃煎蘇木當歸酒調服。

沒藥丸

治打撲內損,筋骨疼痛。

沒藥、乳香、川芎、川椒(去目及合口者)、芍藥、當歸(各半兩)、自然銅(二錢半,火燒醋淬七次)

上為細末,用黃蠟二兩,熔開入藥末,不住手攪勻,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好酒一盅化開,煎至五分,乘熱服之,隨痛處臥,連服二三丸,立效。

活血散

治打撲傷折手足。

上用綠豆粉,新鐵銚內炒令紫色,用熱酒同熱醋調,令成膏,敷貼損處,用紙花蓋貼,將杉木一片或二片縛定,其效如神。

萬金膏

治癰疽發背,諸般瘡癤,從高墜下,打撲傷損,腳膝生瘡,遠年臁瘡,五般痔漏,一切惡瘡,並皆治之。

龍骨、鱉甲、苦參、烏賊魚骨、黃柏、黃芩、黃連、獵牙皂角、白芨、白蘞、厚朴、木鱉子仁、草烏、川烏、當歸(洗焙)、香白芷(各一兩)、沒藥(另研)、乳香(另研,各半兩)、槐枝、柳枝(各四寸長,二十一條)、黃丹(一斤半,炒過)、清油(四斤)

上除乳沒丹外,將諸藥於油內,慢火煎紫赤色,去滓,秤淨油三斤,放鍋內下丹,不住手攪,令黑色,滴入水不散,及不黏手,下乳沒末,再攪勻,如硬入油些少,以不黏手為度。

洗藥荊葉散

治從高墜下,及一切傷折筋骨,瘀血結聚疼痛。

頑荊葉(一兩)、白芷、細辛(去苗)、蔓荊子、桂心、川芎、丁皮、防風(去蘆)、羌活(各半兩)

上作一服,入鹽半匙,連根蔥五莖,漿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通手淋洗痛處,冷即再易,避風處洗之。

玉真散

治諸瘡口入風,為破傷風,項強,牙關緊急欲死者。

防風、南星(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童子小便一大盅,煎熱調,不拘時服。

急風散

治新舊諸瘡,破傷中風,項強背直,腰反折,口噤不語,手足抽掣,眼目上視,喉中鋸聲,並皆治之。

麝香(另研,五分)、硃砂(一兩)、生黑豆(二錢半)、草烏(三兩半,燒存性)

上為細末,研勻,破傷風以酒調一錢,不拘時服,如出箭頭,先用酒調一錢,就將此藥貼上箭瘡上。

如聖散

治破傷風,止血定痛。

蒼朮(六兩)、川烏(炮,去皮)、兩頭尖(炮,各四兩)、草烏(炮,去皮)、防風、細辛(各二兩半)、白朮、川芎、白芷(各一兩半)、蠍梢(微炒)、雄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酒調下。如損骨折,乳香五錢。

一字散

治破傷風。

金頭蜈蚣(一個,去頭足,炙)、草烏、天麻(各半兩)、全蠍(一錢)、香白芷(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如發熱,茶清調下,發寒,溫酒調下,不拘時服。

紫金皮散

治打撲傷損,金刀箭鏃,傷處浮腫,用此。

紫金皮(醋炒)、南星、半夏、川當歸、黃柏(鹽炒)、草烏(炮)、川烏(炮)、杜當歸、川芎、烏藥、破故紙、川白芷(鹽水炒)、劉寄奴、川牛膝、桑白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薄荷汁兼水調敷腫處,或傷處皮熱甚,加黃柏皮生地黃半兩,有瘡口者,勿封瘡口,四邊敷之。

草烏散

治傷骨節,不歸窠者,用此麻之,然後下手整頓。

白芷、川芎、木鱉子、豬牙皂角、烏藥、半夏、紫金皮、杜當歸、川烏(各二兩)、舶上茴香、草烏(和兩)、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諸骨碎骨折出臼者,每服一錢,好酒調下。麻倒不知疼處,或用刀割開,或用剪去骨鋒者,以手整頓,骨筋歸元端正,用夾板夾縛定,然後醫治。或箭鏃入骨不出,亦可用此藥麻之,或鐵鉗拽出,或用鑿鑿開取出。若人昏沉後,用鹽湯或鹽水與服,立醒。

白膠香散

治皮破筋斷。

上用白膠香為末敷之。又方,金沸草根擂汁,塗筋封口,便可相續止痛。

應痛丸

治折傷後,為四氣所侵,手足疼者。

破故紙、骨碎補(去毛)、蒼朮(生用)、草烏(各半斤)、穿山甲(去膜,桑柴灰炒,泡起為度,柴灰亦可)、舶上茴香(炒,各六兩)

上除草烏半斤,用生薑一斤擂爛,同草烏一處淹兩宿,焙乾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酒或米湯送下,忌熱物片時。

乳香散

治打傷損,手足疼痛不可忍者。

乳香(另研)、沒藥(另研,各三錢)、白芷(二錢)、肉桂(五錢)、白朮(炒)、當歸(炒)、粉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不拘時酒調下。

破血散

治乘馬損傷,跌其脊骨,惡血流於脅下,其疼苦楚,不可轉側。

羌活、防風、肉桂(各一錢)、水蛭(炒煙盡,另研,半錢)、柴胡、當歸梢、連翹(各二錢)、麝香(另研,各少許)

上作一服,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去滓,入水蛭麝香末,調勻,不拘時溫熱服。

地龍散

治腰脊痛,或打撲損傷,從高墜下,留在太陽經中,令入腰脊或脛腨臂腰中,痛不可忍。

地龍、官桂、蘇木(各九分)、麻黃(七分)、黃柏、當歸梢、甘草(各一錢半)、桃仁(九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調經散

治跌撲損傷,疏利後用此藥調理。

川芎、當歸、芍藥、黃耆(各一錢半)、青皮、烏藥、陳皮、熟地黃、乳香(另研)、茴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治金瘡白藥。

黃柏、黃芩、當歸、赤芍藥、黃耆、牡丹皮、生地黃、木鱉子、黃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各一錢半)、白芷、馬蓼梢葉(生者一錢,火煅過)

上用桐油三兩,煎黃色,濾去滓,再煎油稍熟,入細白板松香一片,慢火煎,須頻頻柳枝攪勻,卻入乳香沒藥虢丹各七錢,煎數沸,出火頃時,以少綿鋪於前濾藥滓布上,濾過,先用瓦缽滿盛清水八分,卻濾藥於缽水中,將去清水中,如繃面狀,繃三二百度,愈繃愈白,故名白藥。常以清水浸,傾於冷地上,用物遮蓋,勿令塵入,五七日一換水,刀斧一應金傷,最傷孔大小,取一塊,填於傷孔中,以白紙護之,隨手不疼,一日一換,五日生肉。筋斷加杜仲續斷各二錢,同煎。收瘡口加龍骨半錢,碎了煎入藥內。打損只敷於油紙上貼之即愈,卻不須入接筋龍骨等劑。

定痛乳香散

專治金傷,並折骨打撲傷損。

乳香、沒藥(各二錢)、敗龜版(一兩)、紫金皮(一兩)、當歸鬚、骨碎補、虎骨(酥炙,各半兩)、穿山甲(火炮,少許)、半兩錢(五個,如無,以自然銅火煅醋淬代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如病沉服二錢,以好酒調服。損上者食後服,損下者食前服。

生肌止血立效方

治金瘡,闢一切風冷,續筋骨。

石灰(二升,搗生地黃清蒿汁,和作團,火煅赤,細研)、狗頭灰(細研)、川芎、艾葉、地松、蜜陀僧(各半兩)、黃丹(一兩)、麒麟竭(一兩,細研)

上為細末研勻,密封之,每遇金瘡傅之。

太乙膏

治金瘡箭鏃,不問輕重,並癰疽癤毒,用此傅之。

白芷、蒼朮、石膏(醋炒)、白膠香、乳香、沒藥、黃丹(各五錢)

上為末,用真麻油四兩,桐油亦可,以黃蠟一兩,先煎油,柳枝攪,次入白芷等煎少傾,卻入白膠香石膏得同煎,試欲成珠,卻入蠟同煎片時,用生布濾過,瓦器收藏,用油單紙攤之,損傷傅瘡口,自然肉不痛,速愈。

百草散

治金瘡。

上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於五里內採一方草木莖葉,每種各半把,勿令漏脫一事。日正午時,細切碓搗,並石灰極令爛熟一石,草斷一斗,石灰先鑿大實中桑樹,令可受藥,取藥納孔中,實築令堅,仍以桑樹皮蔽之,用麻油搗石灰極黏,密泥之,令不泄氣。又以桑皮纏之使堅牢。至九月九日午時,取出陰乾,百日藥成,搗之,日曬令乾,便搗絹篩貯放。凡一切金瘡出血傷折,即時以藥封裹,治使牢,勿令動轉,不過十日,即瘥,不腫不膿不畏風。若傷後數日始得藥,須暖水洗,令血出,然後敷此藥,大驗。平時無事宜多合以備倉卒。金瘡之要,無出於此。一方云:採時不得回顧,任意摘取方回。入杵臼內,爛搗如泥,量藥多少,以量入石灰和勻,取出拍成膏,日中曝乾,遇用旋取捻碎,若刀斧傷干敷,取血止為度,得火傷冷水調開濕敷,蛇蠍犬鼠咬傷,先以溫水洗,以津液調敷,疥瘡先抓損以藥末干貼,濕癬以醋調敷,其效如神。

凡殺傷不透膜者

上用乳香沒藥各一皂子大,研爛,以小便半盞,好酒半盞,同藥通口服,然後用花蕊石散,或烏賊魚骨,或龍骨為末,敷瘡口上,立止。

殺傷氣偶未絕

上取蔥白,熱鍋炒熟,遍敷傷處,頃即再易,其痛自止,但青葉亦可。

灰彈散

治刀斧傷,血出不止,及多年惡瘡。

上用多年石灰,細研雞子清,調成團,煅過候冷,再研細。若刀斧傷,摻之患處。若多年惡瘡,以薑汁調敷。一方單用石灰摻患處裹定,並瘥。

神仙刀箭藥

上取桑葉,陰乾為末,干貼,如無,旋熨乾為末敷之。一方用新桑葉研取白汁塗之,能合金瘡。

治刀斧傷磕擦及破傷風浮腫者。

上用平胃散,以薑汁調敷。若急卒,只以生薑和皮爛搗,罨患處,止痛,截血,且無疤痕。

又方

用海舡縫內,久年油灰,研碎摻之,佳。

藥蛆方

治金瘡內爛生蛆者。

上以皂礬飛過,干貼其中,即死。

地榆絹煎

治刀刃所傷,內損大腸,及兩脅肋,並腹肚傷破,大便從口中出。並中大箭透射,傷損腸胃。及治產後傷損,小腸並尿囊破,小便出無節止,此方神妙。餌至一服,其藥直至損處,補定傷痕,隔日開瘡口看之,只有宿舊物出,即無新惡物出。瘡口內用長肉散子作捻子,引散藥入瘡裡面,候長肉出外,其痕即自合。

地榆(八兩,洗淨,搗為細末)、絹(一疋,小薄者)

上用清水洗淨,絹糊以炭灰淋清汁二斗,煮絹灰汁盡為度。絹以爛熟,擘得成片段,五寸至三寸,即取出壓盡灰汁,於清水內洗三五度,令去灰力盡,重入鍋內,以水二斗,入地榆末煎煮熟爛,以手捻看,不作絹片,取入砂盆研之,如麵糊得所,分為二服,用白粳米粥飲調,空心服之,服了仰臥,不得驚動轉側言語。忌一切毒食,熟爛黃雌雞白米軟飯,余物不可食之。其餘一服,至來日空心,亦用粥飲調服。其將養一月內,切須慎護。如是產後所傷,服一疋,分作四服,每服粥飲一中盞調服,日一服。

治刀傷及竹木刺出血。

上急以自己小便,淋洗三二次,立止,不妨入水。

治金瘡。

上以牛蒡葉貼之,永不畏風,亦不潰膿,及搗敷之。

麒麟竭散

治刀箭傷筋斷骨,止痛定血避風。

麒麟竭、白芨(各半兩)、黃柏、密陀僧、白芷、白蘞、當歸(炒)、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乾摻瘡上,立效。

敗弩筋散

治金刃弓弩所中,筋急不得屈伸。

敗弩筋(燒作灰)、秦艽(去苗土)、杜仲(去皮,炙)、熟地黃(焙,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當歸(切焙,各一兩)、大棗(三枚,取肉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服。一方有續斷,無大棗。

治傷斷筋骨續筋方。

上取旋伏根搗汁,滴瘡中,仍用滓敷瘡上,封之,二七日即筋骨便續,更不用易。

磁石散

治金瘡腸出,宜用之。

磁石(煅研)、滑石(研)、鐵精(各三兩)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一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晚間各一服,仍以針砂塗腸上,其腸自收入。一方用白米飲調服。一方無鐵精。

治破傷腸出不斷腸出欲燥而草土著腸者。

上作大麥粥取汁,洗腸推內之,常研米粥飲之,二十日稍稍作強糜,百日後乃可瘥,草土當踧在皮外。

治金瘡中腸出不能入者。

上以小麥三升,用水九升,煮取五升,綿濾過,候冷含噴瘡上,漸入,以冷水噴其背,不宜多令人見,亦不欲令傍人語,又不可令病人知,或尚未入,取病人臥席四角,令病人舉身搖,須臾腸自入,十日內食,不可飽,頻食而少,勿使病人驚,驚則殺人。

治金瘡腸出者。

上以桑白皮作線縫之,更以熱雞血塗上,立愈。唐安藏剖腹,用此法效。

雄黃散

治藥毒箭頭,在身未出。

雄黃(細研,二分)、粉霜(細研,半兩)、蜣螂(四枚,研末,生用)、巴豆(三粒,去皮殼,別研如泥,生用)

上同研勻,以銅箸頭取乳汁,塗點瘡上,頻頻用之,七日瘡熟,箭頭自出。

藍汁飲

治毒箭所中。

上搗藍汁一升飲之,滓敷瘡上。若無藍,取青布漬絞汁服之,並淋。瘡中鏃不出,搗鼠肝塗之,鼠腦亦得,用之即出。

貝子散

治毒箭。

上以貝子搗為末,每服一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日三四服。此方治中毒,並金瘡止痛。

紅散子

摩金瘡上。

草烏尖、麒麟竭、茄子花、蔓陀羅子、蓖麻子(去殼,細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調酒面如膏,瘡口上塗摩之,箭頭自出。

牡丹散

治金瘡箭頭在骨,遠年不出。

牡丹皮(去心)、白蘞(各一兩)、桑白皮(二兩)、藿香葉、丁香、麝香(研,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三服,淺者十日,深者二十日,箭頭自出。

蠐螬丸

治金瘡箭鏃在骨中,遠年不出者。

蠐螬(五枚,乾者)、螻蛄(三枚,乾者)、赤小豆(一分)、赤鯉魚鮓(一兩)、硇砂(一錢)、紅花末(三錢)

上研細,以鮓研和丸,如綠豆大,如有瘡口,只於瘡口內紝一丸,如無瘡口,以針撥破內藥,不過三丸至五丸,箭頭自動,輕搖即出。

出箭頭方

蜣螂(自死者,十個)、土狗子(三個)、婦人發灰(少許)

上將蜣螂去殼,取白肉,與二味同研如泥用,生塗中箭處。如膏塗後內微癢,即以兩手蹙之,其箭頭自出。

解骨丸

治箭鏃不出。

雄黃(研)、蜣螂(研)、象牙末(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內瘡口內,後細嚼羊腎脂摩貼之,覺癢,箭頭自出。

治箭鏃入骨取不出,疼痛,宜用此方。

巴豆(三枚)、蜣螂(三枚)

上研塗所傷處,候痛定,微癢忍之,極癢不可忍,即撼動拔出,次用生膏藥敷之,以黃油貫眾五味子,以牛膽制風化石灰敷之,兼治惡瘡。

夏候鄲云:初在潤州得方,箭鏃出後,速以生肌膏敷之。說者云:兼治瘡。鄲得方後至洪州旅舍,主人妻患背瘡呻吟,鄲遽用此方試之,愈。

治箭頭不出方。

磁石(生搗,研極細)、雄黃(研,各三分)

上同研勻,每用二錢匕,空心綠豆汁調服,十日後輕按便出,手足上用此藥貼之,自出。

取箭鏃方

上用天水牛一個,獨角小者尤妙,用小瓶盛之,用硼砂一錢,研細,用水些少滴在內濕,自然化水,以藥水滴傷處,箭頭自然出也。

淮西總管趙領衛名寓殿,岩密之子,云仇防禦方張,循王屢求不得,因奏知德壽,宣取以賜之,有奇效,與《楊氏方》中用巴豆蜣螂者,大率相似。

治箭頭在咽喉中或胸膈中及諸處不出者。

上用鼠肝五具,細切爛,研敷之,兼以鼠腦髓,或鼠頭血塗之,並良。亦治人針折在肉不出,並刀刃傷。

牛膝膏

治箭頭在咽喉中,或胸膈中,及諸處不出者。

上搗牛膝,不拘多少為末,以熱水調塗,箭頭即出。若火瘡傷久不瘥者,塗之亦效。

治箭頭在肉不出方。

上以白項蚯蚓十四條,內銅器中,次入鹽一兩,於日受曝,並化作汁,塗有箭鏃並刃傷處,須臾癢,則出。

又方、治箭頭及諸刀刃,在咽喉胸膈諸處不出者。

上嚼杏仁,不限多少塗之。一方研杏仁細敷之。

又方、治箭鏃中傷在咽喉胸膈不出,及針刺不出者。

上用螻蛄,即土狗蟲,乾者,濃煎汁滴上三五度,箭頭自出。一方以螻蛄腦十枚,細研塗瘡上,亦出。

鼠油膏

出箭頭。

鼠(一枚,熬取油)、蜣螂、皂角(燒灰)、定粉、龍骨(各一錢)、乳香(少許,另研)

上為細末,以鼠油和成膏,點藥在瘡口內,其上更用磁石末蓋之,箭頭自出。

神聖膏

取針誤入皮膚。

車脂(不以多少)

上成膏子者,好攤在紙上,如錢許,二日一換,三五次,其針自出,大有神效。

當歸散(一名內補散,一名蓯蓉散)

治金瘡去血多,虛竭,此藥內補。

當歸(微炒)、川芎、乾薑(炮)、川椒(去目併合口,炒出汗)、桂心、黃芩、桑白皮、吳茱萸湯(浸,焙炒)、白芍藥、甘草(炙,各半兩)、肉蓯蓉(四兩,酒浸一宿,去皮炒乾)、人參、黃耆、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令香熟,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日三四服。一方有白芨,無黃芩桑白皮。

內塞散

治金瘡去血多,虛竭疼痛,羸弱內補。

黃耆、當歸、白芷、川芎、乾薑、黃芩、芍藥、續斷(以上各二兩)、附子(半兩)、細辛(一兩)、鹿茸(酥炙,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匕,食前酒調下,日三服,稍增至方寸匕。一方無芍藥。

蒲黃散

治金瘡血出,腹脹欲死。

蒲黃、生地黃(各一兩半)、黃耆、當歸、川芎、白芷、續斷(以上各一兩)、甘草(炙,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匕,空心酒調下,日三四服,血化為水而下。若口噤,斡開口與之,仍加大黃一兩半。

如神散

治一切刀斧所傷,血出不止,並久患惡瘡。

虎骨(炙研)、鉛丹(火煅令赤)、龍骨(研,各半兩)、乳香(如皂子大,另研)、膩粉(研)、丹砂(研,各一錢)、麝香(少許,另研)

上研極細勻,一切瘡以黃連湯或鹽湯洗,拭乾,摻藥在瘡上,不得衣黏著瘡口。

金傷散

治金刃箭鏃所傷,血出不止,及落馬打傷,內綻血出。

白芨、白蘞、乳香(以上各一兩)、石灰(半斤,遠年者佳)、龍骨(半兩)、黃丹(少許)

上為細末,入黃丹,研如淡紅色,每用乾摻患處,上用軟紙,更用絹帛裹護,忌風水,干痂為妙。

定血散

治一切刀傷,血出不止,收斂瘡口。

南星(生)、槐花(炒)、鬱金(以上各四兩)、半夏(生用,二兩)、乳香(研)、沒藥(另研,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研勻,每用乾摻患處,忌水洗。

神仙止血散

龍骨(五色,緊者)、訶子(去核,各一兩)、苧麻葉(須用五月五日午時採,陰乾,半兩)、白石脂(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食遠水調服之。如修合時,忌婦人雞犬見。

治金刃或打傷血出不止。

降真香末、五倍子末、銅末(是削下鏡面銅,於乳缽內研細,等分)

上拌勻,傅損處。昔巡豐手擊朱嵩碎首,用此而愈。

治金瘡傷損血出。

上用生牛膽,入石灰末,候乾,摻上即止。以臘月牛膽,入風化石灰,懸當風處,候乾用。

五倍散

治毒瘡血出不止。亦治疳瘡。

上以五倍子生研為末,干貼,血立止。

神奇散

治刀斧傷並箭傷,血出不能止者。

麒麟竭(研)、沒藥(研)、自然銅(煅)、南星(炮)、乾薑(燒灰)、銅丹(炒黑)、膩粉、瓦蘚(各一分)、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先以鹽湯洗瘡,卻以燒蔥搗汁塗,然後乾摻瘡上,三二次。

軍中一捻金散

金櫻葉、嫩苧葉(各二兩)、桑葉(一兩)

上搗爛傅,若欲致遠,陰乾作末,用帛縛上,血止口合,名草蠍經進方。以五月五日或閉日收藥,良。

治金瘡出血內漏。

上用蝙蝠二枚,燒煙盡為末,以水調服方寸匕,令一日服盡,當下如水,血自消也。

治諸傷瘀血不散。

上於五六月收野苧葉,擂爛塗金瘡上。如瘀血在腹,用順流水擂爛服,即通,血皆化水,以死豬血試之可驗。秋月恰無葉,可早收之。

生乾地黃散

治金瘡煩悶。

生乾地黃、白芷、當歸(炒)、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續斷、黃芩、赤芍藥、羚羊角屑、甘草(炙,各一兩)、川芎、桂心(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日三四服。

白薇散

治金瘡,煩悶不得眠臥,疼痛。

白薇、枳實(麩炒)、辛夷仁、栝蔞根、赤芍藥、甘草(炙,各一兩)、酸棗仁(二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日三四服。

琥珀散

治金瘡,弓弩箭中,悶絕無所識。

上用琥珀研如粉,以童子小便調一錢服,三服瘥。高祖時,寧州貢琥珀枕,碎以賜軍士,傅金瘡。

蒲黃方

治金瘡中風,寒水露腫,痛入腹。

上用蒲黃並舊青布,內在小口瓶中,燒取煙,熏瘡,汗出愈。

虎骨散

治金瘡中風痙,肢節筋脈拘急。

虎脛骨(酥炙)、當歸(微炒)、敗龜板(酥炙)、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乾蠍(微炒)、川芎(以上各一兩)、黑豆(五合)、松脂(二兩)、桂心(三分)

上先將松脂並黑豆炒令熟,後和諸藥,搗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豆淋灑

治因金瘡中風,反強者。

大豆(六合)、雞矢白(一合)

上炒令大豆焦黑,次入雞矢白同炒,乘熱瀉於三升酒中,密蓋良久,濾去滓,每服五合,如人行五里,更一服,汗出佳,未瘥即更作服之,汗出為度。服後宜吃熱生薑粥投之。

塗封方

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

生雞子(一枚)、烏麻油(三兩)

上先將雞子打破,與麻油相和煎之,稍稠待冷,塗封瘡上。

又方、治金瘡中風痙欲死者,及諸大脈皆血出,多不可止,血冷則殺人。

上用生葛根一斤,銼碎,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熱飲一小盞,日三四服。若干者搗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若口噤不開,但多服竹瀝即止。

葫蘆方

治金瘡得風,身體痙強,口噤不能語,或因打破而得,及刀斧所傷得風,臨死服此,並瘥。

上取未開葫蘆一枚,長柄者,開其口,隨瘡大小開之,令瘡大小相當,可繞四邊閉塞,勿使通氣。上覆開一孔,取麻子油燭兩條並捻。以葫蘆口向下熏之,燭盡更續之,不過半日即瘥。若不止,亦可經一二日熏之,以瘥為度。若燭長不得內葫蘆,可中折用之。

必效酒

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者。

上用蒜,四破去心頂一升,以無灰酒四升,煮蒜令極爛,並滓,每服五合,頓服之,須臾得汗則瘥。

豆淋酒

治金刃傷破見骨,中風口噤。

上用大豆,炒去腥,半熟,勿使太熟,五升,粗搗篩蒸一饋。頃,傾出盆中,以酒一斗五升淋之,絞去滓,每溫服五合至七合,日二夜一,衣蓋覆微汗出,別研生杏仁膏,敷於瘡上,若腦髓出者難救。

治金瘡因風水腫。

上取蠟,不以多少,熔化入鹽少許,滴在瘡上,或先以鹽罨瘡上,後熔蠟令熱得所,灌瘡中亦可。

艾葉方

治金瘡中風掣痛,並手足不仁。

上用艾葉生熟者,令揉團得所,內瓦甑中,塞諸孔,獨留一目以通氣,熏蒸患處,良久,身體自知,立愈。

龍骨散

治金刃箭傷,生肌長肉,定痛止血,諸瘡斂口。

龍骨、滑石、枯礬、寒水石、乳香、沒藥、黃丹(炒,各半分)、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乾摻,外用膏藥貼之效。

金傷散

治刀斧傷,闢風生肌止痛。

白芨、黃丹、陳石灰(風化)、桑白皮(各二兩)、龍骨、南星、白附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貼之。

完肌散

治金瘡。

陳石灰(二兩)、黃丹(半兩)、龍骨、密陀僧、桑白皮(各四兩)、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乾摻患處。

生肌膏

治金瘡及一切打損瘡。

胡粉、白芍藥、薰陸香、乾薑(炮,各一兩)、油(四兩)、黃蠟(二兩)

上為細末,以油蠟相和,煎如膏,用貼瘡上,日二換之。

劉寄奴散

斂金瘡,止疼痛。

上取劉寄奴為末,摻患處。一方治湯火瘡,以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傷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著,急用炒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

朱氏《集驗方》云:宋高祖劉裕微時,伐狄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聞有杵臼聲,往視之,見青衣童子數人,於榛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敷之。帝曰:吾神何不死?答曰: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殺。帝吒之皆散,收藥而反。每遇瘡敷之良驗。寄奴高祖小字也。

治金瘡生肌肉。

上生搗薤白,以火封之,更以為就炙,令熱氣徹瘡中,干即易之,白色者好。亦治金瘡中風,水腫痛。

止血收瘡口方

上以雞內金,焙為末敷之,立止。

蠶蛾散

治刀斧傷,止血定痛生肌。

上用晚蠶蛾,不以多少為細末,每用干貼於瘡口上,以綿裹,不須再動,一上便可。

定血散

治刀斧傷,止血定痛生肌。

密陀僧(半斤)、烏賊魚骨、龍骨、白礬(枯,各二兩)、桑白皮(一斤)、黃丹(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乾摻患處,定血如神。

綠礬散

治竹草刺瘡,發腫作疼,傷時不曾出血,盡被惡毒氣注,痛不止,夜臥不安。初破時其瘡紫赤黑色,較時起三五重皮是也。

綠礬(半兩,小便燒熱,放礬於內,候冷取出,日乾)、丹參(二錢半)、麝香(一字)、馬兜鈴根(一錢半)

上為細末,漿水洗淨,瘡口上敷貼,立效。

又方、治被刺入肉,或針棘竹木等,多日不出,疼痛。

人參(一兩)、龍葵根(一把,淨洗取皮)、醋(少許)、蜡月豬脂(一兩)

上為末,和搗令勻,每用少許敷瘡上,其刺自出。

治手足卒中刺中水毒方。

韭藍青

上搗置瘡上,以火炙熱徹,即愈。

又方

上嚼豉,不以多少塗之,良。若治狐尿刺人者,當看豉中有毛為度,如無再敷之。

治竹刺不出者。

上爛研蓖麻,以絹帛襯傷處,然後敷藥,時時看覷。若覺刺出即拔,恐藥太緊,並好肉努出也。一方不用絹襯。

牛蒡葉散

治一切金木竹所傷。

上用牛蒡葉惡實,是六七月收者,風乾炒末,每用乾摻,不得犯別藥。如經暑月,蠅蟲下蛆在瘡上,或因肌肉生合有成竅子者,即用杏仁研成膏,手捻作條子,入在竅內,其蛆蟲自出。

治刺傷中風水疼腫。

上用鯉魚目燒灰,研敷患處,汗出即愈。諸魚目皆可用,鮧魚目尤佳。

松脂方

治刺入肉疼悶,百理不瘥。

上以松脂敷瘡上,以帛裹三五日,當有根出,不痛不癢,不覺自落,甚良。

治針入肉方。

上刮指甲末,同酸棗仁搗爛,唾調塗上,次日定出。一方用酸棗核燒為末服之。

又方、治烏雄雞刺在肉中不出者,及治竹木針刺。

上用烏雞尾翎二七莖,燒作灰,以乳男子奶汁,和封瘡口,其刺即出。

桂蠟丸

治惡刺入肉。

上用桂去粗皮,搗為末,熔黃蠟丸,看病大小,置瘡內,濕紙三五重搭蓋,以火熁,候藥丸熔入肉,其刺自出。如無刺所傷者,尤見愈速。

乳香膏

治金瘡杖瘡,神效。

乳香、沒藥、川芎、自然銅(以上各七錢)、當歸、羌活、獨活、川牛膝、石膏、劉寄奴、黑牽牛、黃柏皮、破故紙、白膠香、生地黃、熟地黃、赤芍藥、白芍藥、紫金皮、黃丹、白芷(以上各五錢)、黃蠟(一兩)、清油(四兩)

上除膠香丹蠟外,余藥為末,入油內煎,以柳枝不住手攪,試將成膏,卻入三味,更試成膏,以生布濾淨,以瓦器盛水,傾在水中,用萆攤開,貼瘡孔,深者捻成膏條,穿成孔中,不問淺深放瘡上。如作熱,加輕粉片腦朴硝入膏內貼之。

治杖瘡。

片腦、麝香(各五分)、龍骨、密陀僧、胭脂、輕粉、乳香、沒藥、寒水石(炒,各一錢)

上為細末,乾摻瘡上,四邊以生面糊圍定,次用緋紅絹帛貼之。

乳香散

治杖瘡腫痛。

大黃、黃連、黃柏、黃芩(以上各三錢)、乳香(另研)、沒藥(另研,和一錢)、片腦(少許)

上為細末研勻,冷水調攤緋絹上貼之。

治杖瘡。

血竭、輕粉、干胭脂、密陀僧、乳香、沒藥(各等分)

上研細末,先以冷水洗淨,拭乾,以豬脂調搽,紅紙貼之愈。

龍腦潤肌散

治杖瘡,熱毒疼痛。

龍腦(一字)、輕粉(一錢半)、麝香(半錢)、密陀僧(二錢)、黃丹(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乾摻上,用青帛貼之,內留一孔。

生肌桃花散

輕粉、血竭、密陀僧、干胭脂(各一錢)、乳香(二錢)

上研細,每用乾摻,仍以膏藥貼之。

靈異膏

治杖瘡金瘡,攧撲皮破湯火傷,久年惡瘡。

川鬱金(三兩)、生地黃(二兩)、粉草(一兩)、臘豬板脂(一斤)

上銼細,入脂內煎焦黑色,濾去滓,入明淨黃蠟四兩,熬化攪勻,以瓷器貯之。水浸久,去水收,用時先以冷水洗瘡,拭乾,卻敷藥在瘡上,外以白紙貼之,止血定疼,且無瘢痕。湯燙火燒,不須水洗,治凍瘡尤妙。

圍藥

治腫未破,用此消腫定疼。

無名異(炒)、木耳(去土,炒)、大黃(炒,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用蜜水調圍四邊腫處。

松皮散

治金刀箭鏃傷,用此生肌。

老松皮(一兩)、石灰(二兩,礦者以瓦盛之,上用瓦蓋,灰火四畔上下煉一夜,至曉研細)

上為細末,和勻傅之,止血收瘡口,立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