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五
暑門(附論)
夏三月,炎暑大行,山澤燔燎,林木流津,正由火熱極甚,熏蒸於物,致之然也。在人亦應之而多汗,由火氣浮泄於表。時於此際,濕熱隆盛,人多肢體困倦,精神短少,一或將理失宜,輕則氣虛身熱,頭重腳軟,脾弱少食之證,所謂注夏病也。暑之為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且暑之中人者,先著於心,伏為三焦腸胃之間。凡中之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乃六淫中無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輕則前證所感,大同小異,重則昏不知人,或吐或瀉,或眩暈頑痹,丹溪以陰虛所致,甚則瞀悶懊惱而死,客氣旺而主氣弱,為熱傷元氣。古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以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名生脈散,蓋此藥能益金水,以御火土之旺,又令人夏食寒以扶陰氣,養其陽也。蓋謂陽亢於外,陰微於內,庚金受因於上,清肅之源竭於下也。丹溪又辨云: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而何曰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如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此氣之升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地之上矣,此氣之浮也,經曰: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孫絡皆盛,內溢肌中。又曰:陽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者里必虛。又言春夏養陽,王太僕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何以溫熱取其用,此理固然。且如涼臺水館,當風取涼,寒泉水果之物所傷,或吐或瀉,或腹疼自內及外,當用溫劑,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寒熱溫涼則逆,夏月火令之時,不可妄投溫燥之藥,看其虛實,不為患乎?或曰巳月純陽,五日一陰生,六月二陰生,陰氣即動,豈無陰冷,此陰之初動於地下。四陽浮於上,燔灼梵炎,流金爍石,何冷之有?且潔古治中暑之藥,有中暑傷暑之分。若人或傷或中之意,但言避暑納涼於深堂大廈,謂靜而得之為中暑,其病必頭疼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為陰證,故治以大順散,以取辛甘發散之意,後人不察用溫熱之意,又辨傷暑之證。若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謂動而得之,為傷暑,其病必頭疼發躁熱,捫之肌膚大滿,大熱大渴,引飲汗大出,元氣已動,乃為大熱,外傷肺氣,以人參白虎湯,為陽證,熱傷元氣,非形體受病也。夫白虎治熱傷風,謂元氣不甚虛也,暑去氣清則安矣。《脾胃論》中,長夏濕熱,胃困尤甚。又有暑風一證,因其夏月而病搐搦,故有此名,非風也,乃病暑熱亢極,火盛金衰,術無以制,正邪相拒,汗閉於外,痰鬱於內,風勢妄行,脾必受邪,故手足陽為動搖,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無所知矣,慎勿以風藥治之。治以兼化,但清時令之火,則心經之熱亦泄,金清氣行,則木邪有制,而風不作,開鬱悶之疾,則神識氣寧,當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且如有人在途路中傷暑者,湯藥皆無,將人攙扶涼處,就將當道上熱土包裹,熨臍腹之上下,或布蘸湯熨之,冷即頻易,待其蘇省,用溫米飲湯,徐徐灌之,便不可用剛燥之劑,可不畏哉?
暑證通治方
五物香薷湯
驅暑和中,通用。
香薷(四錢)、白扁豆、厚朴(薑製,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香薷縮脾飲
驅暑和中,除煩止渴。
香薷(三錢)、縮砂(二錢)、草果仁、乾葛(各一錢半)、烏梅肉、白扁豆、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冷香飲子
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五錢)、附子、橘紅、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去渣,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
香薷銼散
解暑毒,止霍亂。
香薷、厚朴(薑製,各二錢)、茯苓(一錢半)、甘草(半錢)、陳皮、良薑(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入鹽些少,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二氣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並皆治之。
硝石、硫黃(各等分)
上為末,銀器內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碾細,用糯米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時服。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色,心神恍惚。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澤瀉(二錢半)、肉桂(一兩)、赤茯苓、白朮、豬苓(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不拘時服。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厚朴(薑製)、陳皮、丁香(各半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乾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或冷水調下,不拘時服。
消暑丸
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斤)、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熱湯下,不拘時服。
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引飲過度,肚腹膨脹,霍亂吐瀉,皆治。
肉桂(半兩)、白茯苓(去皮)、白朮、豬苓、滑石(碾,各二錢)、寒水石(碾)、甘草(炙)澤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入蜜些少,熱湯冷水任調下。
解暑三白散
治冒暑伏熱,霍亂吐瀉,小便不利,頭目昏眩。
澤瀉、白茯苓、白朮(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燈心十莖,煎一盅,不拘時服。
十味香薷飲
清暑氣,和脾胃。
香薷、人參、陳皮、白朮、黃耆、白扁豆、甘草(炙)、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不拘時服。
香樸飲子
治大人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蘇、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烏梅肉、木瓜、厚朴(薑製,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個,煎至一盅,食前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皆治之。
縮砂、半夏(湯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薑製)、香薷、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一個,煎一盅,不拘時服。
聖惠方
治絞腸痧,痛不可忍,輾轉在地,或起或僕,其腸絞結在腹,此是中毒之深,須臾令人死。
上用鹽一兩,熱湯調灌病人口中,鹽氣到腹,其痛即定。
竹葉石膏湯
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石膏(半兩)、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二錢)、甘草(炙,半錢)、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黃連香薷湯
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心腹撮痛,四肢厥冷。
香薷(三錢)、厚朴(薑製)、黃連(各二錢)
上先將厚朴黃連二味,同生姜四錢,一處搗細於銀石器內,慢火同炒令紫色,取起入香薷,入水一盞,酒一盞,煎八分,去渣用瓷器盛於新汲水中,沉令極冷服。如中暑搐搦,內加羌活二錢。尋常感暑燥渴,吐瀉不甚重者,方中可去黃連,只加白扁豆二錢,微炒,銼煎,如前法服之。如炒煮藥,莫犯銅鐵器。
辰砂益原散
治伏暑,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心神恍惚。
辰砂(三錢)、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白沸湯調下。
冷香湯
治伏暑,引飲躁渴,過食生冷成霍亂。
良薑、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檀香(各二錢)、乾薑(炮,一錢)、丁香(三分)、草果(一錢半)
上㕮咀,作二帖,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貯瓶中,沉井中,待冷服之。
御愛姜蘇丸
治中暑噁心,頭疼煩躁,生津止渴。
紫蘇葉(揀淨,五兩)、烏梅肉(切炒,二兩)、甘草(生,三分)、桂心(去粗皮,半兩)、香薷(揀淨,半兩)、生薑(切,焙乾,一分)、木瓜(乾者二兩,如生,去皮穰,切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細嚼,熱水送下。
廣順散
治中暑煩渴。
甘草(三兩半,炙)、肉桂(去粗皮,一兩)、乾薑(炮,一兩)、紫蘇葉(半兩)、烏梅肉(焙乾,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沸湯調服,亦得。
龍鬚散(一名甘草散)
治冒暑伏熱,心膈燥悶,飲水過度,不知人事,及霍亂作瀉作渴,咳血吐血,小便下血,頭旋目暈。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兩)、烏梅(去仁,二兩)、甘草(炙,一兩半)、飛羅面(二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白礬(枯,一兩,一方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下一服即愈,亦解諸毒物,雖平日不飲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謂之龍涎丸,仍以末調下。翟公巽參政易名濯熱飲子,水為丸,彈子大,陰乾細嚼,水送下。
地仙散
治傷寒後伏暑,煩熱不安,及煩熱虛勞。
地骨皮(去木,二兩)、防風(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溫服。
治中暑不拘老少。
上用不蛀皂角,不計多少,刮去黑皮,燒煙欲盡,用盆合於地上,周迴勿令透煙,每用皂角灰一兩,用甘草末六錢和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氣虛人溫漿水調下。昏迷不省者,不過兩服,吳內翰備急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兩,蓋中暑人痰塞關竅,皂角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用米飲下。
治中暑甚妙。
上用上等重羅細面,以薑汁及水和成餅子曝乾,卻碾末收之,每服二三錢,新汲水調服。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燥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香薷(去根,一兩)、紫蘇(去粗梗)、乾木瓜、藿香葉(洗去砂土)、茯神(去木,各五錢)甘草(炙,赤色)、檀香、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每服半丸,不拘時候。
水瓢丸
治冒暑,解煩渴。
烏梅肉(四兩)、甘草、青鹽、乾木瓜、白茯苓、檀香(各一兩)、麝香(二錢半)
上除麝香別研,余併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溫水嚼下,不拘時候。一方有人參。
水葫蘆丸
治證同前。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潑火散
治傷暑煩躁發渴,口苦舌乾,頭痛惡心,不思飲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婦人熱血崩。
青皮(去白)、赤芍藥、黃連(去須)、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將水調服,治血痢,水一盞煎服。
通草散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運,夏及秋患痢兩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州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因伏暑,小便轉導入大腑,由心經而過,遂化為血,大小便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本臟即安。
通草、木通(各半兩)、澤瀉(一分)、竹茹(二錢少用,老人減半)
上銼如大米粒,或為細末,就銼時即每服秤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細末,即每服抄二錢,依前法煎,食後並夜臥各一服,便住。信知天下有如此妙醫,余家致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記傳久。
異功敵暑丸
治伏暑,或吐或瀉,有效。
黃連(一斤,淨)、陳倉米(二升,水二碗拌濕)
上於鍋內如罨飯法,米熟為度,晾乾為末,以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飯湯下,不以時。
檀香丸
解暑毒。
檀香(一錢)、杏仁(去皮,二錢半)、烏梅肉(二兩)、紫蘇葉(一兩)、茴香(三錢半)、百藥煎(二錢半)、甘草(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非時含化。
白梅湯
治中熱,五心煩躁,霍亂嘔吐,口乾煩渴,津液不通。
白梅(二十九個)、檀香(三兩)、甘草(四兩)、鹽(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生薑五片,青竹葉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五聖湯
治暑病嘔惡,每遇夏月,不進飲食,疲倦少力,見日色則頭目昏痛,噁心多睡。
貫眾、黃連(去須)、甘草(微炙)、吳茱萸(湯洗七次)、白茯苓(去皮)
以上五味,並生用各半兩。上㕮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時,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看吃得幾片,以藥汁盡為度,不損脾胃,不動臟腑,須是覺大煩時服之。
蠟梅丸
止渴生津。
蠟梅花末、乾薑末、甘草末、枇杷葉末、百藥煎末、烏梅肉末(以上各一兩)、蠟(五兩)
上先熔蠟開,投蜜二兩,和上拌藥末,搗二三百下,丸如雞頭實大,夏月長途,一日含化一丸,妙。
治中暑迷悶欲死。
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立可效。熱死人切勿便與冷水及臥冷地,正如凍死人,須先與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暍死人,惟得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熱湯灌之即活。一方以爛蒜嚼三兩瓣,溫水送下。
治時暫伏暑。
上用香附子,臼中搗去皮,入薑汁炒香為末,入砂糖,丸如龍眼大,先呷麻油少許,次嚼藥,冷水送下,當時便覺清涼。
春澤湯
治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兼治傷寒陰陽不分,疑二之間,最宜服此。
澤瀉(三錢)、豬苓(二錢)、茯苓(二錢)、白朮(二錢)、桂心(一錢)、人參(一錢半)、柴胡(一錢)、麥門冬(一錢半)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黃連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一盅半,燈心二十莖,煎一盅,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