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 卷第十六
- 五臟勞論一首
- 肝勞論一首
- 肝實熱方二首
- 肝勞虛熱方四首
- 肝勞虛寒方五首
- 膽實熱方二首
- 髓虛實方二首
- 咽門論並傷破聲嘶方二首
- 六極論一首
- 筋極論一首
- 筋實極方四首
- 筋虛極方二首
- 筋虛胞轉方二首
- 轉筋方七首
- 心勞論一首
- 心勞實熱方五首
- 心實熱方三首
- 脈極論一首
- 脈熱極方三首
- 脈寒極方四首
- 脾勞論一首
- 脾勞實熱方四首
- 脾勞虛寒方三首
- 脾實熱方六首
- 瀉脾丸主脾氣不調及腹滿方三首
- 溫脾湯主脾氣不足及不調下痢方六首
- 溫脾丸主脾胃中冷及不足方四首
- 肉極論一首
- 肉極熱方四首
- 肉極寒方五首
- 肺勞論一首
- 肺勞實熱方五首
- 肺勞虛寒方二首
- 肺虛勞損方三首
- 氣極論一首
- 氣極熱方三首
- 氣極寒方二首
- 腎勞論一首
- 腎勞實熱方二首
- 腎勞虛寒方二首
- 腎勞熱方二首
- 腎熱方三首
- 骨極論一首
- 骨極實方四首
- 骨極虛方七首
- 精極論並方三首
- 虛勞失精方五首
- 虛勞尿精方八首
- 虛勞夢泄精方一十首
卷第十六
五臟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夫五臟勞者。其源從臟腑起也。鼓生死之浮沉。動百病之虛實。厥陰陽。逆腠理。皆因勞瘠而生。故曰五臟勞也。(出第七卷中)
肝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旺則感於肝矣。人逆春氣。則足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所以肝恐不止則傷精。精傷則面離色。目青盲而無所見。毛悴色夭死於秋。(出第七卷中)
肝實熱方二首
刪繁療肝勞實熱悶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無明。氣逆上不下。胸中滿塞半夏下氣消悶。明目吐熱。湯方。
半夏(洗破)、生薑(各八兩)、麻黃(去節)、芍藥、杜蘅、枳實(炙)、細辛、杏仁(去皮尖碎)、烏梅(擘各三兩)、松蘿(二兩)、淡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羊肉餳生菜。(出第七卷中)
深師療肝氣實。目赤若黃。脅下急。小便難。瀉肝湯方。
人參、甘草(各三兩炙)、生薑(五兩)、黃芩(二兩)、半夏(一升洗)、大棗(十四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半夏三四沸。納藥最後納姜。煎取二升。去滓。分為二服。羸人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十三卷中)
肝勞虛熱方四首
刪繁療肝勞虛熱。兩目為赤。閉塞不開。煩悶宛轉。熱氣胸裡炎炎。前胡瀉肝除熱湯方。
前胡、乾薑、大青、細辛、秦皮、決明子、梔子仁、子芩(各一兩)、淡竹葉(切一升)、車前子(切一升)、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平旦分為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忌生菜。
又療肝勞熱悶。關格不通。精神不守。氣逆上胸。熱炎炎不止。柴胡下熱湯方。
柴胡、黃芩、澤瀉、升麻、芒硝(各三兩)、玄參(六兩)、淡竹葉(切)、生地黃(切各一升)、乾薑(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平旦分三服。忌蕪荑。
又療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不守。悶怒不能獨臥。感激惆悵。志氣錯越。不得安守。茯苓安肝定精神丸方。
茯苓、遠志(去心)、防風、人參、柏子仁(熬各五分)、龍骨(七分)、牡蠣(熬)、大棗肉(各八分)、甘草(四分炙)
上九味搗篩。白蜜和為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為度。暖清白飲進之。日再服。忌海藻菘菜大酢。
又扁鵲療勞邪氣熱眼赤方。
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當容在眼小眥近後。在耳之前客主人。三陽三陰之會處。以手按之。有上下行脈則是。與耳相對。(並出第七卷中)
肝勞虛寒方五首
刪繁療肝勞寒。眩忘咳唾憂恚內傷面離色。目青盲。硫黃丸方。
硫黃、乾薑、吳茱萸、人參、當歸、防風(各七分)、礜石(泥裹燒半日)、烏頭(各八分炮)、桂心天雄(炮)、甘草(炙各六分)、蜀椒(汗)、皂莢(炙去皮子)、枳實(炙各五分)、細辛、甘菊花(各四分)
上十六味搗篩。白蜜和為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溫清酒進之。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肝勞虛寒。關格勞澀。閉塞不通。毛悴色夭。豬膏酒方。
豬膏(七升)、生薑汁(二升)
上二味。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升。和分為三服。(千金同)
又療肝氣虛寒。眼青盲䀮䀮不見物。真珠煎方。
真珠(四分研)、白蜜(二合)、鯉魚膽(一枚)
上三味和合。微火上煎兩沸。綿裹納眼中。眼汁當自出。藥歇更為之。(本方又有鯉魚腦一枚)
又療肝虛寒勞損口苦。骨節疼痛。筋攣縮煩悶。虎骨酒。補勞損骨節疼痛方。
虎骨(一升炙取令焦黃碎如雀頭)、乾薑、芎藭、地骨皮(各四兩)、白朮、豬椒根、五加皮、枳實(熬各五兩)、丹參(八兩)、乾地黃(七兩)
上十味㕮咀。以絹囊貯清酒四升漬四宿。初服六七合。加至一升。日再服。忌蕪荑桃李雀肉等。(並出第七卷中)
千金療肝勞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眼昏濁視不明。檳榔湯方。
生薑、附子(炮各七兩)、檳榔(七枚合皮碎)、茯苓(三兩)、桔梗(四兩)、橘皮、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吳茱萸(五兩)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若氣喘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洗。甘草二兩炙。忌酢物生蔥豬肉冷水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十一卷中)
膽實熱方二首
刪繁療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梔子煎方。
梔子(二十一枚)、甘竹茹(一兩熬)、香豉(六合熬綿裹)、大青、橘皮(去脈各二兩)、赤蜜(三合)
上六味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下蜜。更微火上煎兩三沸。分再服。(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半夏千里水湯方。
半夏(洗)、宿姜(各三兩)、酸棗(五合)、黃芩(一兩)、遠志(去心)、茯苓(各二兩)、生地黃(五兩)、秫米(一斗)
上八味細切。取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三千下。澄清取五升。煮藥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忌羊肉餳酢物蕪荑。(出第十二卷中)
髓虛實方二首
刪繁論曰:髓虛者。腦痛不安。髓實者勇悍。凡髓虛實之應。主於肝膽。若其腑臟有病。從髓生熱則應藏。寒則應腑。(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千金療髓虛腦痛不安。膽腑中寒。羌活補髓丸方。
羌活、芎藭、當歸(各三兩)、桂心(二兩)、人參(四兩)、酥(一升)、棗肉(一斤研為脂)、牛髓(一升)、羊髓(一升)、大麻仁(二升熬研為脂)
上十味。先搗五種干藥為散。下棗膏麻仁。又搗相濡為一家。下二髓並酥。納銅缽中。重湯煎之取好。為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忌生蔥。
又療髓實勇悍驚熱。主肝熱。柴胡發泄湯方。
柴胡、升麻、黃芩、細辛、枳實(炙)、梔子仁、芒硝(各三兩)、澤瀉(四兩)、淡竹葉(切一升)、生地黃(切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忌生菜蕪荑。(並出第十二卷中)
咽門論並傷破聲嘶方二首
千金論曰:夫咽門者。應五臟六腑。往還神氣。陰陽通塞之道也。喉嚨胞囊舌者。並津液調五味之氣本也。不可不研乎咽門者。肝膽之候也。其重十兩。廣二寸五分。至胃管長一尺六寸。主通五臟六腑津液神氣。應十二時。若臟熱咽門則閉而氣塞。若腑寒咽門則破而聲嘶。母姜酒主之。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若寒熱調和病不生矣。(刪繁同出第十二卷中)
又療咽閉主膽腑。咽門傷破聲嘶母姜酒方。
母薑汁(二升)、牛髓、酥、油(各一升別煎取熱)、桂心、秦椒(各四分)、芎藭、獨活(各五分)、防風(六分)
上九味。將五物合搗下篩為散。納薑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攪令調。微火上三上三下。平旦溫清酒一升下二合膏。細細吞之。日三服。忌生蔥。(刪繁同此方今錄附此論後出第六卷中)
六極論一首
刪繁論曰:夫六極者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穀(素問作谷)氣感於脾。雨氣潤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於氣。所以竅應於五臟。五臟邪傷則六腑生極。故曰五臟六極也。(出第八卷中)
筋極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筋極者。主肝也。肝應筋。筋與肝合。肝有病從筋生。又曰:以春遇病為筋痹。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陽氣入於內。陰氣出於外。凡陰氣外出。出則虛。虛則筋虛。筋虛則善悲。色青蒼白。見於眼下。而傷寒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數好轉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於傷風。風在筋。為肝虛風也。若陽氣內發。發則實。實則筋實。筋實則善怒嗌乾。傷熱則咳。咳則脅下痛。不能轉側。又腳下滿痛。故曰肝實風也。然則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療陰。陰病療陽。善療病者。病在皮毛肌膚筋脈而療之。次療六腑。若至五臟。則半死半生矣。扁鵲曰:筋絕不治。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黑。呼罵口不息。筋應足厥陰。足厥陰氣絕於筋。則筋縮引卵與舌。足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急。筋急則引卵與舌。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醫之拱手也。(千金同出第八卷中)
筋實極方四首
刪繁療筋實極則好怒。口乾燥。好嗔。身躁不定。調筋止怒定氣。黃耆湯方。
黃耆、芎藭、白柘皮(無刺者各三兩)、白朮、通草、芍藥(各四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大棗(四十枚擘去核)、石膏(八兩碎綿裹)、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等。
又療筋實極則咳。咳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動轉。橘皮通氣湯方。
橘皮(四兩)、白朮、石膏(碎綿裹各五兩)、桂心、細辛、當歸、茯苓(各三兩)、香豉(一升熬別裹)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酢物。(千金同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筋實極則兩腳下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丹參煮散方。
丹參(十二分)、芎藭、杜仲、續斷、地骨皮(各八分)、通草、當歸、乾地黃、麥門冬(去心)、禹餘糧(煉)、麻黃(去節七分)、甘草(炙)、桂心(各五分)、牛膝(九分)、生薑(薄切炒取焦燥)、牡蠣(各十分熬)、升麻(六分)
上十七味搗下篩為散。以絹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華水二升煮。數動絹囊子。煮取一升為一服。日再煮。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刪繁同)
又療筋實極則手足爪甲或青或黃或黑烏黯。四肢筋急煩滿。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生葛汁(一升澄清)、生玄參汁(一升)、大黃(二兩)、梔子仁、升麻、麻黃(去節)、犀角(屑各三兩)、石膏(五兩碎)、芍藥(四兩)
上一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一兩沸。次下葛汁等煎取三升。分為三服。日再。忌蕪荑。(刪繁肘後同並出第十一卷中)
筋虛極方二首
刪繁療筋虛極則筋痹好悲思顏色蒼白。四肢噓嗡。腳手拘攣伸動縮急腹中轉痛。五加皮酒方。
五加皮(一斤)、枳刺(二升㕮咀炙)、豬椒根皮、丹參(各八兩)、桂心、當歸、甘草(炙各三兩)、天雄(炮)、秦椒(汗)、白蘚皮、通草(各四兩)、芎藭、乾薑(各五兩)、薏苡仁(半升)、大麻仁(三升研為末)
上十五味㕮咀。以絹袋貯酒四斗漬。春夏四宿。秋冬六七宿。初服六七合。稍稍加之。以知為度。忌生蔥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又療筋虛極傷風。為風所傷。入筋縮攣。腰背不伸。強直苦痛。或為腳氣牛膝湯方。
牛膝、防風、甘李根皮、丹參、前胡(各四兩)、石斛(五兩)、杜仲、秦艽、續斷、鱉甲(炙各三兩)、陳橘皮(二兩)、大麻仁(二升熬研)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五升去滓。下麻仁。更煎取二升。分三服。忌莧菜。(並出第八卷中)
筋虛胞轉方二首
刪繁療筋虛實暴損絕極。或因霍亂轉筋腹滿痛。或因服藥吐利過度。腳手虛轉。腸胞轉痛。人參湯方。
人參、厚朴(炙各二兩)、蔥白(一虎口)、白朮(四兩)、蓼(一把長三升)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忌桃李雀肉等。
又療胞轉筋急方。
白朮、通草(各四兩)、梔子仁、子芩、茯苓(各三兩)、榆白皮(三兩)、香豉(一升熬綿裹)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並出第八卷中一方無香豉)
轉筋方七首
範汪療轉筋方。
以鹽一升。水一升半。作湯洗漬良。
又療轉筋在兩臂若胸脅者方。
灸手掌白肉際七壯。(並出第八卷中)
刪繁療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法。
灸手踝。骨上七壯良。
又扁鵲療轉筋。脛骨痛不可忍方。
灸屈膝下廉筋上三壯。
又治轉筋方。
灸湧泉。湧泉在腳心下。當大𧿹指大筋。灸七壯。亦可灸大都在足大𧿹指本節內側白肉際。灸七壯。
又腹腸轉筋方。
灸臍上一寸十四壯。(並出第八卷中)
近效療腳轉筋及渾身轉筋方。
暖水稍熱於浴斛中。坐浸須臾。便瘥。如湯沃雪。
心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心氣內消。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心主竅。竅主耳。耳枯燥而鳴。不能聽遠。毛悴色夭死於冬。(出第七卷中)
心勞實熱方五首
刪繁療心勞實熱。好籠無度自喜。四肢煩熱。麻黃止煩下氣湯方。
麻黃(去節)、梔子仁、茯苓、子芩、白朮(各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桂心(二兩)、芒硝(三兩)、生地黃(切一升)、大棗(三十枚)、雞子(二枚)、甘草(一兩炙)、赤小豆(二合)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煎和。下雞子白攪調。去沫。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竹瀝芒硝。煎一沸。分為三服。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前無竹瀝復下竹瀝恐有失)
又療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難。閉塞不通。心滿痛。小腹熱。大黃泄熱湯方。
大黃、澤瀉、黃芩、梔子仁、芒硝(各二兩)、桂心(二兩)、大棗(三十枚)、石膏(八兩碎綿裹)、甘草(一兩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先取一升水。別漬大黃一宿。以餘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更煮兩沸。去大黃滓。下芒硝。分為三服。忌海藻生蔥菘菜。
又療心勞熱傷心。有長蟲名蠱蟲。長一尺。周心為病。雷丸丸方。
雷丸(熬)、橘皮、石蠶(炙)、桃皮(炙各五分)、狼牙(六分)、貫眾(二枚)、蕪荑(熬)、青葙子、蜀漆(各四分)、殭蠶(三七枚熬)、茱萸根皮(七分)、亂髮(如雞子大燒末)
上十二味蒸切搗篩。白蜜和為丸如梧子。清白飲。一服七丸。不覺。更加至二七丸為度。日再。
又療心勞熱。心主竅。竅主耳。耳枯焦而鳴。不能聽遠。磁石湯方。
磁石(五兩碎綿裹)、茯苓、大青、人參、白朮、菖蒲、芍藥(各三兩)、竹葉(切一升)、赤石脂(二兩綿裹)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忌羊肉餳酢物桃李雀肉等。(本方無芍藥)
又療心勞熱不止肉毛焦色無潤。口赤乾燥心悶。麥門冬飲方。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陳粟米(一升)、雞子(二七枚取白)、淡竹葉(切三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粟米竹葉。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百轉。去上白沫。下麥門冬。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並出第七卷中)
心實熱方三首
千金瀉心湯。療心實熱。或欲吐。吐而不出悶喘急頭痛方。
小麥(三升)、香豉(一升綿裹)、石膏(一斤碎綿裹)、地骨皮(五兩)、梔子仁(二十一枚)、茯苓(二兩)、淡竹葉(切一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酢物。(本名石膏湯)
又療心實熱。驚夢喜恐畏悸懼不安。竹瀝湯方。
淡竹瀝(一升)、石膏(八兩碎綿裹)、人參、知母(去毛)、赤石脂、梔子仁、芍藥、白朮(各三兩)、茯神、紫菀(各二兩)、生地黃汁(二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下芒硝二兩去芍藥。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蕪荑。
又茯神煮散。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麥門冬(去心各六分)、通草(六分)、升麻(五分)、淡竹茹(一丸如雞子大熬)、知母(四分去毛)、赤石脂(七分)、紫菀、桂心(各三分)、大棗(二十枚擘)
上十味搗粗篩為散。取方寸匕帛裹之。以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藥裹子。平旦為一服。日再服忌生蔥酢物。(並出第十三卷中)
脈極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食飲不為肌膚。顏脫面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發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風損脈為心風。心風狀。汗多。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色赤。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食飲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故曰心風虛實候也。若陽經脈病療陰絡。陰絡脈病療陽經。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脈實宜瀉。氣虛宜補善療病者。病在皮毛肌膚筋脈。則全療之至六腑五臟。則半死半生。扁鵲曰:脈絕不療。三日死。何以知之。脈氣空虛則衰。顏焦發落。脈應手少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手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色不澤。故面黑如漆柴。則血脈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故非治藥所效也。(出第八卷中千金同)
脈熱極方三首
刪繁療脈實熱極。血氣傷心。使心好生赫怒。口為色變赤。言語不快。消熱。止血氣調脈理中。茯苓湯方。
茯苓、黃芩、梔子仁、芒硝(各五兩)、赤石脂、升麻、紫菀(各二兩)、生麥門冬(五兩去心)、竹葉(切一升)、香豉(一升熬)、石膏(八兩碎綿裹)、生地黃(切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忌酢物蕪荑。
又療脈極熱。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狀多汗無滋潤。消虛熱極。止汗。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杏仁(各四兩去皮尖兩仁碎)、梔子仁、黃芩、防風、紫菀(各三兩)、升麻、桂心、茯神、人參(各三兩)、大棗(二十枚擘)、石膏(六兩碎綿裹)、桑根白皮(一升)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三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生蔥酢物。
又療脈熱極。遇風為痹。痹感心。顏脫面色白不澤。脈空虛。口唇色赤乾燥。升麻潤色消痹止熱極湯方。
升麻、射干、芎藭、人參(各三兩)、赤小豆(五合)、生薑(四合)、麥門冬(去心四兩)、葳蕤(四兩)、生地黃(切一升)、甘草(二兩炙)、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並出第八卷中)
脈寒極方四首
刪繁療脈極虛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半夏消痛止極。益氣湯方。
半夏(一升洗四破)、宿姜(八兩)、芎藭、細辛、附子(炮)、玄參、當歸(各三兩)、桂心、甘草(炙)、茯苓(各二兩)、杏仁(六十枚去兩仁皮尖碎)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生蔥菜豬肉冷水菘菜海藻酢物等。
又療脈極虛寒。鬢髮墮落。安發潤生。桑白皮沐頭方。
桑白皮(二升細切)
上一味。以水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鬢髮。數數為之。自不復落。
又方
麻子(三升研)、白桐葉(切一把)
上二味。以淘米甘汁二斗。煮取五六沸。去滓。以洗沐頭。則鬢髮不落而長。
又療發墮落方。
生柏葉(一升)、附子(四枚炮)、豬膏(三斤)
上三味末。以膏三斤。和為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煎沐頭汁中。令髮長不復落也。(並出第八卷中)
脾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脾勞病者。補肺氣以益之。肺旺則感脾。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矣。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一云太陰陽明為根)逆其根則伐其本。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千金同出第七卷中)
脾勞實熱方四首
刪繁療脾勞熱。身體眼目口唇悉痿黃。舌木強直。不能得嚥唾。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赤蜜、石膏(各一升碎綿裹)、升麻、射干、子芩(各三兩)、生玄參(八兩)、梔子仁、葳蕤(各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先煮石膏等取二升。去滓。下生地黃汁。更煎取四升。綿捩。分為四服。若須利泄。加芒硝三兩。分為三服。餘一服停下芒硝。留晚。若熱不止。更進服之。得利泄。止後一服也。忌海藻菘菜蕪荑。
又療脾勞熱。有白蟲長一寸。在脾為病。令人好嘔。胸中塞。嘔而不出。前胡吐熱湯方。
前胡、白朮、赤茯苓、枳實(炙)、細辛、旋覆花、龍膽、杏仁(去尖皮雙仁)、常山、松蘿(各三兩)、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若腹中熱滿。加芒硝。山梔子仁。黃芩各三兩。苦參二兩。加水二升。忌酢物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又療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茱萸根下蟲酒方。
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切)
上三味。銼茱萸根。搗麻子。並和以酒一斗漬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上三下。絞去滓。平旦空腹為一服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凡作藥法。禁聲勿語道作藥。蟲便下驗。(並出第七卷中)
千金療脾勞實熱。四肢不用。五臟乖。皮脹滿。肩息氣急不安。承氣泄實熱。半夏湯方。
半夏(洗)、宿姜(各八兩)、橘皮、芍藥(各八兩)、茯苓、白朮、杏仁(各三兩去皮尖兩仁研)、大棗(二十枚擘)、竹葉(切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羊肉餳大酢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出第十五卷中)
脾勞虛寒方三首
刪繁療脾勞虛損消瘦。四肢不舉。毛悴色夭。牛髓補虛寒丸方。
牛髓、鹿髓、羊髓、白蜜、酥、棗肉(研為脂各一升)、人參(四分)、生地黃(十斤切酒二升漬三宿出曝還內酒中取盡曝乾)、桂心、茯苓(各四分)、乾薑、白朮、芎藭(各五分)、甘草(六分)
上十四味搗篩。納五髓中微火煎攪。可為丸如梧子。初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為劑。日再服。溫清酒進之。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桃李雀肉酢。(髓字恐誤並酥蜜為五物爾)
又療脾虛勞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解。人參消食八味等散方。
人參、茯苓、陳麥曲(熬)、麥蘖(熬)、白朮、吳茱萸、厚朴(炙)、檳榔仁(炙各八分合子用)
上藥搗篩為散。食後服方寸匕。日再服。清酒進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千金同並出第七卷中)
千金療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噫消食膏酒方。
豬膏(二升)、宿薑汁(五升)、吳茱萸(一升)、白朮(一斤)
上四味。搗篩茱萸術等二物為細散。納薑汁膏中。煎取六升。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日再。忌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出第十五卷中)
脾實熱方六首
千金療脾實熱。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瀉熱湯方。
前胡、茯苓(各三兩)、龍膽、細辛(各三兩)、芒硝(三兩)、玄參、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一升)、杏仁(四兩去尖皮兩仁者)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酢物生菜。
又射干湯。主療與前方同。
射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碎綿裹)、赤蜜(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又療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生地黃汁(一升)、赤蜜(一升)、淡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忌蕪荑。
又療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桑白皮根(一升)、芍藥、白朮(各四兩)、桂心、人參(各二兩)、生薑(切一升)、半夏(六兩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須利。加芒硝二兩。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酢物。(並出第十五卷中)
千金翼瀉脾湯。主脾臟病。氣實胸中滿。不能食方。
茯苓、厚朴(炙各四兩)、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二兩)、桂心(五兩)、生薑(八兩)、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此方又主冷氣在脾臟。走出四肢。手足流腫。亦逐水氣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等物。
又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十七卷中)
瀉脾丸主脾氣不調及腹滿方三首
深師調中利飲食。除胃中積聚寒熱。老人將服。長肌肉。令人光澤瀉脾丸方。
黃芩、杏仁(去尖皮兩仁熬)、澤瀉、通草、芎藭、桂心、白朮、乾薑(各五分)、茯苓、黃耆、乾地黃(各六分)、附子(二分炮)、麥門冬(四分去心)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三服。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酢蕪荑等物。(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瀉脾丸。主脾氣不調。有寒熱或下閉塞。調五臟不利。嘔逆飲食者方。
大黃(六分)、杏仁(去尖皮兩仁熬)、附子(炮)、當歸、乾薑、桂心(各四分)、人參、細辛、芍藥、茯苓、半夏洗、黃芩、蜀椒(各三分汗)、玄參(三分)
上十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六丸。日三增至十丸。忌豬羊肉冷水餳生蔥生菜酢等物。(深師無半夏附子)
又瀉脾丸。主毒風在脾中。流腫腹滿。短氣食輒響。響不消。時時微下方。
當歸(三分)、吳茱萸(二分)、乾薑(二分)、大黃(二分)、狼毒(炙一分)、桂心(三分)、芎藭(二分)、蜀椒(汗二分)、白薇(一分)、甘遂(熬一分)、附子(炮二分)、葶藶(熬令紫色三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蔥。(並出第十七卷中)
溫脾湯主脾氣不足及不調下痢方六首
深師厚朴湯。療冷實。服溫脾湯不瘥。乃服此湯方。
厚朴(四兩炙)、桂心(二兩)、枳實(三兩炙)、生薑(五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相去五里久。不過五劑。忌生蔥。
又溫脾湯。療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方。
人參(一兩半)、乾薑、附子(炮各二兩)、大黃(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
又大溫脾湯。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響響脹滿。時苦下痢方。
黃芩、人參、芍藥、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乾薑、大黃、厚朴(炙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三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臾復服。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並出第二十一卷中)
千金翼溫脾湯。主脾氣不足。虛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乾薑、大黃(各三兩)、人參、附子(炮)、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深師文仲同)
又溫脾湯。主脾氣不足水穀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半夏(四兩洗)、乾薑、赤石脂、白石脂、厚朴(炙)、桂心(各三兩)、當歸、芎藭、附子(炮)、甘草(炙)、人參(各二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蔥。
又建脾湯。主脾氣不調。使人身重如石。飲食即嘔。四肢酸削不收方。
芍藥、甘草(炙)、黃耆(各一兩)、生薑(二兩)、生地黃(一兩)、白蜜(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攪令調。煎令微沸。服八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蕪荑。(深師同出第十七卷中)
溫脾丸主脾胃中冷及不足方四首
深師療宿寒脾胃中冷。心腹脹滿。食不消化。溫脾丸方。
大黃(二兩)、麥曲(熬)、乾薑(各三兩)、厚朴(炙)、附子(炮)、當歸、甘草(炙)、桂心、人參、枳實(炙各一兩)
上十味搗下篩。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亦得。食已服之。無當歸者。用芎藭一兩代之。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臟氣不足。溫養五臟。消水穀。下氣。令人能食。溫脾丸方。
法曲(五兩熬)、乾薑(炮)、枳實(炙各五兩)、附子(三兩炮)、人參、甘草(炙各二兩)、蜀椒(一兩汗)
上七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酒飲皆得。不知增之。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並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大溫脾丸。主脾胃中冷。水穀不化。脹滿。或時寒極方。
法曲(五合熬)、甘草(炙)、桔梗、人參、乾薑(各三兩)、桂心(五兩)、附子(炮)、細辛(各二兩)、枳實(三枚炙)、吳茱萸、大麥蘖(熬各五兩)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五丸。忌海藻菜豬肉生菜。
又溫脾丸。主脾胃氣弱大腹冷則下痢。少腹熱則小便難。氣響腹滿。喘氣虛乏。乾嘔不得食。溫中消穀。療脾益氣方。
法曲(熬)、吳茱萸、小麥蘖(各五合熬)、枳實(三枚炙)、甘草(炙)、桂心、厚朴(炙)、當歸、茯苓(各三兩)、細辛、乾薑、麥門冬(去心)、人參、桔梗、附子(各一兩炮)
上十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七丸。日三。亦可加大黃二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酢物。(文仲肘後同並出第十七卷中)
肉極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與脾合。若脾病則肉變色。又曰:至陰遇病為肌痹。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體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鼻上色黃。是其相也。凡風氣藏於皮膚。肉色則敗以季夏戊巳日得之。於傷風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陰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墮。四肢不欲舉。不嗜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厲風。裡虛外實。若陽動傷熱。熱則實。實則身上如鼠走。唇口壞。皮膚色變。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名曰惡風。而須決其剛紀。知其終始。陰陽動靜。肉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善療病者。風始入肉皮毛肌膚筋脈之間。即須決之。若入六腑五臟。則半生半死。扁鵲曰:肉絕不療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膚不通。外不得泄。肉應足太陰。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若使良醫妙藥。終不可療。(千金同出第八卷中)
肉極熱方四首
刪繁療肉極熱。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為脾風。風氣藏於皮膚。肉色則敗。鼻見黃色。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痹湯方。
麻黃(去節)、枳實(炙)、防風、白朮、細辛(各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生薑、附子(炮各四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千金同)
又療肉極熱。則體上如鼠走。或風痹。唇口壞。皮膚色變。石南散方。
石南(炙五分)、薯蕷、天雄(炮)、桃花、菊花、甘草(炙各四分)、黃耆(三分)、山茱萸(七分)、真珠(二分)、石膏(八分碎)、升麻、葳蕤(各六分)
上十二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食後服。日再。溫清酒進之。忌豬肉海藻菘菜。(千金同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肉極熱。則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石膏(八兩碎綿裹)、生薑(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一枚)、大棗(十五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一名起脾湯。忌豬肉海藻菘菜。(本方無附子刪繁同出第七卷中)
又療肉極虛熱。肌膚淫淫如鼠走。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西州續命湯方。
麻黃(去節)、生薑(各三兩)、當歸、石膏(碎綿裹各二兩)、芎藭、桂心、甘草(炙)、黃芩、防風、芍藥(各一兩)、杏仁(四十枚熬去尖皮兩仁)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為四服。日再。忌海藻菘菜生蔥。(刪繁同出第八卷中)
肉極寒方五首
千金療肉極虛為脾風。陰動傷寒體重怠墮。四肢不欲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虛極所致。大黃耆酒方。
黃耆、巴戟天(去心)、桂心、石斛、蜀椒(汗)、澤瀉、茯苓、柏子仁、乾薑(各三兩)、防風、人參獨活(各一兩)、芍藥、山茱萸、天雄(炮)、附子(炮)、烏頭(炮)、茵芋、栝蔞、半夏(洗)細辛、白朮、黃芩(各一兩)
上二十三味㕮咀。絹澄貯。以清酒三斗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漸漸加。微痹為度。日再。忌豬羊肉桃李雀肉生菜生蔥酢物(刪繁同出第十五卷中)
刪繁療肉極虛寒則脾咳。其狀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腹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大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白朮、茯苓、人參、甘草(炙)、附子(炮)、橘皮(各二兩)、生薑(八兩)、桂心(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四服。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又療肉極虛寒。則皮膚不通。外不得泄。名曰厲風。內虛外實。腰腳疼弱。大風引湯方。
獨活(四兩)、當歸、茯苓(各二兩)、乾薑、甘草(炙)、人參、黃耆、防風(各二兩)桂心、附子(炮各一兩)、大豆(二升熬去皮)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酒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晝三夜一。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酢等物。
又療肉極寒。肌肉變。舌痿。名曰惡風。腰腳疼弱。小風引湯方。
獨活、防風、茯苓、甘草(炙)、人參(各三兩)、當歸、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豆(二升熬去皮)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酒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為四服。日三夜一。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酢等物。
又療肉極虛寒。四肢怠墮或咳。脅下堅滿痛。飲食不嗜欲舉不能。手足厥冷。憂恚思慮五膈丸方。
人參(十分)、附子(炮)、乾薑(各三分)、遠志(二分去心)、桂心、椒汗、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五分)、細辛(四分)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彈子大。取一丸著喉中。稍稍咽之。覺胸中熱藥勢盡又服。日三夜一。亦可丸如梧子十丸酒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生菜。(並出第八卷中)
肺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肺勞病者。補腎氣以益之。腎旺則感於肺矣。人逆秋氣。則手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千金同出第七卷中)
肺勞實熱方五首
刪繁療肺勞實熱。氣喘息鼻張。面目苦腫。麻黃引氣湯方。
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兩仁)、生薑、半夏(洗各五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白前、細辛、桂心(各一兩)、竹葉(切一升)、橘皮(一升)、乾紫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羊肉餳生蔥生菜。
又療肺勞熱。損肺生蟲。形如蠶。在肺為病。令人咳逆氣喘。或為憂膈氣膈恚膈寒膈熱膈。皆從勞氣所生。名曰膏盲針灸不著。麥門冬五膈下氣丸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椒(四分汗)、遠志皮、附子(炮)、細辛(各六分)、甘草(十分炙)、乾薑、桂心、人參、百部、白朮、黃耆(各五分)、杏仁(四十枚熬去尖皮兩仁者)
上十三味搗篩。以白蜜和為丸如彈子大。將一丸納牙齒間含稍稍咽其汁。忌豬肉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等。
又療肺勞熱。生肺蟲。在肺為病。桑白皮根煎方。
桑根東引白皮(切一升)、狼牙(三兩)、東行茱萸根皮(五兩)
上三味切。以酒三升。煮取一昇平旦服之良。
又療肺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搔之癢起者。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衝頭頂。致使頭皮白屑。搔之而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世呼為頭風也。沐頭湯方。
大麻仁(三升)、秦艽(二兩)、皂莢(屑五兩)
上三味熟研納米泔汁中一宿漬。去滓。米泔攪之三五百遍。取勞。乃用沐發。燥訖。別用皂莢湯洗之。通理然後敷膏。
又療頭風。頭中癢搔之白屑起。五香膏方。
藿香、甘松香、甲香(炙)、雞舌香、附子(炮)、續斷、烏喙(炮各五分)、澤蘭、防風、細辛、白朮(各四分)、白芷、松葉、莽草(各七分)、柏葉(八分炙)、大皂莢(二寸炙)、甘草(三分炙)、豬膏(四升)
上十八味㕮咀綿裹。以苦酒二升漬一宿。用膏煎之。取附子黃為度去滓。准前沐頭了。將膏敷用。手揩頭皮。令膏翕翕著皮。非唯白屑瘥。亦能長髮光黑滋潤。(並出第七卷中)
肺勞虛寒方二首
刪繁療肺虛勞寒腹脹彭彭。氣急。小便數少。厚朴湯方。
厚朴(四兩炙)、枳實(炙)、桂心、橘皮、大黃(各三兩)、甘草(二兩炙)、五加皮、生薑(各五兩)、大棗(二十枚擘)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
又療肺虛勞寒損。則腰背苦痛。難以俯仰。短氣唾如膿。生薑溫中下氣湯方。
生薑(一斤)、大棗(三十枚)、杜仲皮(五兩)、萆薢、桂心(各四兩)、白朮(五兩)、甘草(炙)、附子(炮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豬肉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等。(並出第七卷中)
肺虛勞損方三首
刪繁療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附子湯方。
附子(炮)、甘草(炙各二兩)、宿姜、半夏(洗破各四兩)、大棗(二十枚擘去皮核)、白朮(三兩)、倉米(半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又建中湯。療肺虛損不足。補氣方。
黃耆、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桂心(三兩)、生薑(六兩)、半夏(五兩洗)、大棗(十二枚擘)、飴糖(十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
又療肺虛勞損。致腸中生痔。名曰腸痔肛門邊有核痛。寒熱得之。好挺出。良久乃縮而生瘡。豬懸蹄青龍五生膏方。
豬後懸蹄(三枚炙黃)、生梧桐白皮(四兩)、生桑根白皮、龍膽、雄黃(研各五分)、蛇蛻皮(五十炙)、生青竹皮(六分)、露蜂房(炙)、蜀椒(各三分汗)、蝟皮(燒)、附子(炮各四分)、生柏皮(七分炙)、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十三味細切綿裹。以苦酒二升半淹漬一宿。於火上炙燥搗篩。以豬膏三升和。微火上煎如薄糖敷瘡。並酒服如棗大。(並出第七卷中)
氣極論一首
千金論曰:凡氣極者。主肺也。肺應氣。氣與肺合。又曰:以秋遇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則寒濕之氣客於六腑也。凡肺有病先發氣。氣上衝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傷風邪之氣為肺風。肺風之狀多汗。若陰傷則寒寒則虛。虛則氣逆咳。咳則短氣。暮則甚。陰氣至。濕氣生。故甚。陰畏陽氣。晝日則瘥者。陽傷則熱。熱則實。實則氣喘。息上胸臆。甚則唾血也。然陽病療陰。陰是其里。陰病療陽。陽是其表。是以陰陽表裡衰旺之源。故知以陽調陰。以陰調陽。陽氣實則決。陰氣虛則引。善療病者。病初入皮毛肌膚筋脈則治之。若至六腑五臟。則半死半生矣。扁鵲曰:氣絕不療。喘而冷汗出。二日死。氣應手太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不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爪枯毛折。毛折則氣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非療所及也。(刪繁同出第十七卷中)
氣極熱方三首
刪繁療氣極傷熱。氣喘息沖胸。常欲自恚。心腹滿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大前胡湯方。
前胡(八兩)、半夏(洗)、麻黃(去節)、芍藥(各四兩)、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黃芩(三兩)、干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忌羊肉餳。
又療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竹葉湯方。
竹葉(切一升)、麥門冬(去心)、小麥、生地黃(切各一升)、生薑(六兩)、干棗(十枚擘去核)、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一兩炙)、石膏(六兩碎綿裹)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
又療氣極傷熱。肺虛多汗。咳唾上氣。喘急。麻黃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桂心(二兩)、生薑(二兩)、半夏(五十枚洗四破)、石膏(六兩碎)、紫菀(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上沫。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生蔥菘菜羊肉餳。(並出第八卷中)
氣極寒方二首
刪繁療氣極寒傷風肺虛咳。氣短不得息。胸中迫急。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甘草(炙)、紫菀、桂心、附子(炮)、麻黃(去節)、乾薑、芎藭(各二兩)、細辛(一兩)、干棗(二十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生菜。(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氣極虛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虛勞百病。氣力損乏。黃耆湯方。
黃耆(四兩)、人參、白朮、桂心(各二兩)、生薑(八兩)、干棗(十枚擘去核)、附子(五分炮)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為四服。忌桃李雀肉生蔥。(本方無附子刪繁同出第十七卷中)
腎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腎勞病者。補肝氣以益之。肝旺則感於腎矣。人逆冬氣。則足少陰不藏。腎氣沉濁。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千金同出第七卷中)
腎勞實熱方二首
刪繁療腎勞實熱。少腹脹滿。小便黃赤。末有餘瀝。數而少。莖中痛。陰囊生瘡。梔子湯方。
梔子(三兩)、子芩(四兩)、石膏(五兩碎綿裹)、淡竹葉(切)、生地黃(切)、榆白皮(各一升)、芍藥、通草、石葦(去毛各三兩)、滑石(八兩碎綿裹)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為三服。忌蕪荑。(千金同出第七卷中)
千金療腎實熱。少腹脹滿。四肢正黑。耳聾。夢腰脊離解。及伏水等。氣急。瀉腎湯方。
黃芩(三兩)、磁石(八兩碎如雀頭綿裹)、大黃(三兩切以水一升密器中漬一宿)、甘草(炙二兩)、茯苓(三兩)、芒硝(三兩)、生地黃(取汁)、菖蒲(各五兩)、玄參(四兩)、細辛(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七物。取二升五合。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三合。去大黃滓。下地黃汁。微火上煎一兩沸。下芒硝。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酢物蕪荑。(出第十九卷中)
腎勞虛寒方二首
刪繁療腎勞虛寒關格塞。腰背強直。飲食減少。日日氣力羸。人參補腎湯。
人參、甘草(炙)、桂心、橘皮、茯苓(各三兩)、杜仲、白朮(各四兩)、生薑(五兩)、羊腎(一具去膏四破)、豬腎(一具去膏四破)、薤白(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三斗。煮取六升。去滓。分為六服。晝四夜二。服覆頭眠。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腎虛寒損。耳鳴好唾。欠呿委頓。羊腎補腎湯方。
羊腎(一具細切)、磁石(碎綿裹)、白朮(各八兩)、黃耆、茯苓、乾薑(各四兩)、桂心(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七升。絞去滓。分服一升。晝四服。夜三服。燥器貯之六月減水。忌生蔥桃李雀肉酢等物。(並出第八卷中)
腎勞熱方二首
千金療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粉方。
麻黃根(三兩)、石硫黃(三兩研)、米粉(五合)
上三味搗下篩合研。安絮如常用粉法折瘡上。粉濕更折之。(刪繁肘後同出第十九卷中)
刪繁療勞熱。四肢腫急少腹滿痛。顏色黑黃。關格不通。鱉甲湯方。
鱉甲炙、麻黃去節、升麻、前胡、羚羊角(屑各三兩)、桑根白皮(五兩)、薤白(切一升)、香豉(一升熬綿別裹)、黃芩(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莧菜。(出第八卷中)
腎熱方三首
刪繁療腎熱。四肢腫急。有蟯蟲。如果中蟲生。在腎為病。貫眾散方。
貫眾(大者三枚切熬)、乾漆(三兩熬)、吳茱萸(五十粒)、蕪荑(熬)、胡粉(熬)、槐皮(燒各四分)、杏仁(四十枚去尖皮熬研)
上七味搗篩。和胡粉研。平旦以井華水調服方寸匕。(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腎熱好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腰背動轉強直方。
柴胡、茯苓(本方云茯神)、澤瀉、黃芩、磁石(碎綿裹)、升麻、杏仁(去尖皮兩仁者)、大青、芒硝(各三兩)、生地黃(切一升)、羚羊角(四兩屑)、淡竹葉(切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日再。忌酢物。
又療腎熱。小便黃赤不出。出如梔子汁輒如黃柏汁。每欲小便。即莖頭痛方。
榆白皮(切三升)、滑石(八兩碎)、子芩、瞿麥、通草(各三兩)、石葦(四兩拭去毛)、冬葵子(一升)、車前草(切二升)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煮車前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去滓。溫分四服。(並出第十九卷中)
骨極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骨極者。主腎也。腎應骨。骨與腎合。又曰以冬遇病為骨痹。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耳鳴見黑色。是其候也。凡腎病則骨極牙齒苦痛。手足㾓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腦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傷風為腎風。風歷骨。故曰骨極。若氣陰。陰則虛。虛則寒。寒則面腫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氣衰則發墮齒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則咳唾。若氣陽。陽則實。實則熱。熱則面色炲。隱曲膀胱不通。牙齒腦髓苦痛。手足酸㾓。耳鳴色黑。是骨極之至也。須精別陰陽。審其清濁。知其分部。視其喘息。善療病者。病始於皮毛肌膚筋脈。即須療之。若入六腑五臟。則半生半死矣。扁鵲曰:骨絕不治。㾓而切痛。伸縮不得。十日死。骨應足少陰。足少陰氣絕則骨枯。足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則骨先死。戊篤巳死。土勝水。醫所不能療。(千金同並出第八卷中)
骨極實方四首
刪繁療骨極。主腎實熱病則色炲。隱曲膀胱不通。大便壅塞。四肢滿急。干棗湯方。
干棗(十枚擘去核)、大黃、大戟(切炒令黃)、甘草(炙)、甘遂、黃芩(各一兩)、芫花(半兩炒)、芒硝(二兩)、蕘花(半兩炒)
上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後下芒硝。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骨極。主腎熱病則膀胱不通。大小便閉塞。面顏枯黑。耳鳴虛熱。三黃湯方。
大黃(切別漬水一斗)、黃芩、芒硝(各三兩)、梔子(十四枚)、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黃更煎兩沸。下芒硝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刪繁同出第十九卷中)
又療骨實痠疼苦煩熱。煎方。
葛根汁(一升)、生地黃汁(一升)、生麥門冬汁(一升)、赤蜜
上四味汁相攪調微火上煎之三沸。分三服。忌蕪荑。
又療骨髓中疼方。
芍藥(一斤)、生地黃(五斤)、虎骨(四兩炙)
上三味切。以酒一斗漬三宿。曝乾後入酒。如此取酒盡為度。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蕪荑。(出第十九卷中)
骨極虛方七首
刪繁骨極虛寒。主腎病則面腫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夢寤驚悸。上氣。少腹裡急。痛引腰。腰脊四肢常苦寒冷。大小便或白。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豬腎亦得)、芍藥、麥門冬(去心)、乾地黃、當歸(各三兩)、乾薑(四兩)、五味子(二合)、人參、茯苓、甘草(炙)、芎藭、遠志(去心各二兩)、黃芩(一兩)、桂心(六兩)、大棗(二十枚擘)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腎取一斗。除腎納藥。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晝三夜一。若遺小便。加桑螵蛸二十枚炙。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
又灸法。
扁鵲曰第十八椎。名曰小腸俞。主小便不利。少腹脹滿虛乏。兩邊各一寸五分。隨年壯灸之。主骨極。(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骨虛痠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虎骨酒方。
虎骨一具。並通炙取黃焦汁。盡碎之如雀頭大。釀米三石。曲四斗。水三石。如常釀酒法。所以加水曲者。其骨消曲而飲水也。酒熟封頭五十日開飲。
又療虛勞冷。骨節痛無力方。
豉(二斗)、地黃(八斤切)
上二味。再通蒸曝乾搗篩。食後以酒一升服二方寸匕再服。亦療虛熱等疾。忌蕪荑。
又虛勞體疼方。
天門冬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二百日瘥。忌鯉魚。
又方
地黃一石取汁。酒二斗相攪重煎。溫服。日三。補髓。忌蕪荑。
又療骨髓冷疼痛灸法。
灸上廉七十壯。三里下三寸是。(並出第十九卷中)
精極論並方三首
刪繁論曰:凡精極者。通主五臟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臟六腑衰則形體皆極。目視無明。齒焦而發落。身重則腎水生。耳聾。行步不正。邪風逆於六腑。淫虛厥於五臟。故曰精極也。凡陽邪害五臟。陰邪損六腑。陽實則從陰引陽。陰虛則從陽引陰。若陽病者主高,高則實,實則熱。眼視無明。齒焦發脫。腹中滿。滿則歷節痛。痛則宜瀉於內。若陰病者主下,下則虛。虛則寒。體重則腎水生。耳聾行步不正。邪氣入內行於五臟則咳。咳則多涕唾。面腫氣逆。所以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療精者。先療肌膚筋脈。次療六腑五臟。若邪至五臟則半死半生矣。扁鵲曰:五陰氣俱絕。不可療。絕則目系轉。轉則目精奪。為志先死。遠至一日半日矣。非醫所及也。宜須精研以表療里。以左療右。以右療左。以我知彼。疾皆瘥也。(千金同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精極實熱。眼視無明。齒焦發落。形衰體痛。通身虛熱。竹葉黃芩湯方。
竹葉(切三升)、黃芩、茯苓(各三兩)、生薑(六兩)、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大黃(各二兩)、芍藥(四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酢物海藻菘菜蕪荑。(刪繁同)
又療精極。五藏六腑俱損傷。虛熱遍身煩疼。骨中㾓痛煩悶方。
生地黃(汁二升)、生麥門冬(汁)、赤蜜、竹瀝(各一升)、石膏(八兩碎)、人參(三兩)、芎藭(三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三兩)、當歸(四兩)、桂心(四兩)、麻黃(二兩去節)
上十二味切。以水七升。先煮八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等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刪繁桂三兩刪繁同並出第十九卷中)
虛勞失精方五首
病源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其病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診其脈數而散者。失精脈也。凡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出第四卷中)
深師人參丸。療虛勞失精方。
人參(二兩)、桂心、牡蠣(熬)、薯蕷、黃柏、細辛、附子(炮)、苦參(各三分)、澤瀉(五分)、麥門冬(去心)、乾薑、乾地黃(各四分)、菟絲子(二分)
上十三味搗合下篩。和以白蜜為丸。酒服如梧子大三丸。痹加附子一分炮。婦人血崩。加乾地黃好者二分。一本云黃柏四分。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蕪荑。(出第三卷中)
範汪療男子虛失精。三物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分)、桂心(六分)
上藥搗下篩。服半錢匕。日三稍稍增之。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張仲景方有龍骨文仲同出第六十八卷中)
千金療男子虛勞失精陰縮灸法。
灸中封五十壯
又男子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方。
灸大赫三十壯。穴在夾屈骨端三寸。(並出第十九卷中)
(以上灸穴尺寸遠近具在第三十九卷中)
古今錄驗療虛損失精。黃耆湯方。
黃耆、當歸、甘草(炙各二兩)、桂心(六兩)、蓯蓉、石斛(各三兩)、干棗(百三十枚)、白蜜(二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納蜜。煎取三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以食相間。忌海藻菘菜生蔥。(範汪同出第三卷中)
虛勞尿精方八首
病源虛勞尿精者。腎氣衰弱故也。腎藏精。其氣通於陰。勞傷腎虛。不能藏其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出第四卷中)
深師療男子尿精方。
栝蔞根、澤瀉、土瓜根(各二兩)
上三味搗合下篩。以牛膝和為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良。(範汪云用四分余並同)
又尿精小便白濁夢泄韭子散方。
韭子、菟絲子、車前子(各一升)、附子(三枚炮)、當歸、芎藭、礬石(燒各三兩)、桂心(一兩)
上八味搗合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蜜和為丸酒服如梧子大五丸。忌豬肉冷水生蔥。(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千金療虛勞尿精方。
韭子(二升)、糯米(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分為三服。精溢同此。
又方
柘白皮(五合)、桑白皮(五合切)
上二味切。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方柘白皮作石榴皮)
又方
干膠(二兩炙)
上一味搗末。酒二升和。溫分三服瘥。(一方用鹿角膠)
又方
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採)
上一味。好酒八合漬一宿。明旦日色好。童子向南搗一萬杵。平旦溫酒五合服方寸匕。日再服。
又小便失精及夢泄精方。
韭子(一升熬)、麥門冬(一升去心)、菟絲子(二合)
車前子(二合)、芎藭(二兩)、白龍骨(三兩)
上六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稍增之。甚者夜一服。(肘後用澤瀉一兩半並出第十九卷中)
古今錄驗棘刺丸。療男子百病。小便過多失精方。
棘刺(二兩)、麥門冬(去心)、萆薢、厚朴(炙)、菟絲子、柏子仁、蓯蓉、桂心、石斛、小草、細辛、杜仲、牛膝、防葵、乾地黃(各一兩)、石龍芮(二兩)、巴戟天(二兩)、烏頭(半兩炮削去皮)
上十八味搗下篩。以蜜雜雞子黃各半和之。搗五六千杵。以飲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稍增至三十丸。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千金有葳蕤深師同並出第十卷中)
虛勞夢泄精方一十首
病源腎虛為邪所乘。邪客於陰。則夢交接。腎藏精。今腎虛弱不能制於精。故因夢感動而泄也。(出第四卷中)
深師韭子丸。療虛勞夢泄精方。
韭子(五合熬)、大棗(五枚)、黃耆、人參、甘草(炙)、乾薑、當歸、龍骨、半夏(洗)、芍藥(各三兩)
上十味搗合下篩。和以白蜜棗膏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四。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千金同)
又棘刺丸。療虛勞諸氣不足。數夢或精自泄方。
棘刺、天門冬(去心各二兩)、乾薑、菟絲子、烏頭(炮)、小草、防葵、薯蕷、石龍芮、枸杞子、巴戟天、萆薢、細辛、葳蕤、石斛、厚朴(炙)、牛膝、桂心(各二兩)
上十八味搗合下篩。和以蜜雞子白各半相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三。若患風痿痹。氣體不便。熱煩滿少氣。消渴枯悴。加葳蕤。天門冬。菟絲子。身黃汗。小便赤黃不利。加石龍芮。枸杞子。關節腰背痛。加萆薢。牛膝。寒中氣脹時泄。數唾嘔吐。加厚朴乾薑。桂心。陰囊下濕。精少。小便餘瀝。加石斛。以意增之。菟絲子酒漬之經一宿。後有一方十四物長陰。加肉蓯蓉。磁石其說小異。故兩存焉。忌豬肉冷水生蔥菘菜鯉魚等。
又鹿角湯。療勞夢泄精方。
鹿角(一具屑)、韭白(半斤)、生薑(一斤)、芎藭、茯苓(各二兩)、當歸、鹿茸(炙各二兩)、白米(五合)
上八味切。先以水五斗。煮鹿角。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夜一。鹿角唯取肥而解者。打令碎也。忌酢物。
又桂心湯。療虛喜夢與女邪交接精為自出方。(一名喜湯)
桂心、牡蠣(熬)、芍藥、龍骨、甘草(各二兩炙)、大棗(三七枚一方十枚)、生薑(五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範汪同並出第三卷中)
千金療夢泄失精。尿後餘瀝尿精方。
人參、麥門冬(去心)、赤石脂、遠志(去心)、續斷、鹿茸(炙各六分)、茯神(一雲茯苓)、龍齒(炙)、磁石(研)、蓯蓉(各八分)、乾地黃(十二分)、丹參、韭子(熬)、柏子仁(各五分)
上十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二十丸。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酢物蕪荑。
又療夢失精方。
韭子(一升熬)
上一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神效。(並出第十九卷中)
古今錄驗石斛散療男子夢泄精方。
石斛(七分)、桑螵蛸、紫菀(各二分)、乾漆(熬)、五味子、乾地黃、鍾乳(研)、遠志皮、附子(各二分炮)
上九味搗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漸漸增至二匕。日三服。忌豬肉冷水蕪荑。(出第十卷中)
小品龍骨湯。療夢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少急。隱處寒目眶疼。頭髮脫者。常七日許一劑至良方。
龍骨、甘草(炙各二分)、牡蠣(三分熬)、桂心、芍藥(各四分)、大棗(四枚擘)、生薑(五分)
上七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故曰二加龍骨湯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
又薰草湯。療夢失精方。
薰草、人參、乾地黃、白朮、芍藥(各三兩)、茯神、桂心、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二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一方又有茯苓三兩。忌桃李雀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蔥。(一本無薰草人參又有薰草人參龍骨別是一方範汪同並出第三卷中)
集驗灸丈夫夢泄法。
灸足內踝上一寸。一名三陰交。二七壯兩腳皆灸內踝踝大脈並四指是。(範汪文仲同出第五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