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三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復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視病者尚未了了,復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若食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更當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汗氣,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主於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氣已入,或有五六日以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再經病者,謂陰陽諸經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是陰陽諸經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治之。(並出第九卷中。士弱氏曰,七日傳經盡,再傳經必七日,蓋剝復之義耳)
《廣濟》天行壯熱,煩悶發汗。麻黃湯方。
麻黃(五兩去節)、葛根(四兩)、梔子(二七枚擘)、蔥(切一升)、香豉(一升綿裹)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三兩沸,去沫,納諸藥,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後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
《肘後》療天行一二日。麻黃解肌湯方。
麻黃(一兩去節)、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石膏(一兩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貝齒(三枚末)
上七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覆取汗,汗出則愈,便食豉粥補虛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
又方
麻黃(二兩)、黃芩、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生蔥。(張文仲同)
又葛根解肌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麻黃(一兩去節)、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一兩)、石膏(一兩碎)、大棗(四枚擘)、桂心(一兩)
上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瘥。忌海藻、菘菜、生蔥、炙肉等。(張文仲同)
又療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瘥。如不除,更服一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範汪、張文仲同,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又若有熱實,得汗不解,腹脹痛,煩躁欲狂語者。可服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大黃(二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枳實(四枚炙)、半夏(五兩洗)、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當微利,忌羊肉、餳。此方四首最第一,急疾須預,有幸可得藥處,便不可不營之,保無傷死,諸小療為以防窮極者耳。忌羊肉、餳。(出第二卷中,同上)
《刪繁》療天行三日外,至七日不歇,肉熱令人更相染著。大青消毒湯方。
大青(四兩)、香豉(八合熬,綿裹)、乾葛、梔子(各四兩)、生乾地黃(一升切)、芒硝(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諸藥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熱面、酒、蒜等物。(一方有石膏八兩)
又療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強。苦參吐毒熱湯方。
苦參(八分)、烏梅(七枚)、雞子(三枚取白)
上三味,以苦酒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澄清,下雞子白攪調,溫去沫,分再服之,當吐毒熱氣出愈。
又療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臟腑陰陽毒氣,天行病欲歇而未歇,或因食飲勞復,心下脹滿煩熱。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黃芩(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竹葉(切一升洗)、香豉(一升綿別裹)、蓴心(一升)、芒硝(三兩)、尖鼠屎(三七枚)、乾葛(一兩)、麻黃(三兩去節)、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天行二七日外,至三七日不歇,或寒或熱,來去吸吸,四肢羸瘦,飲食不能,腹中虛滿,熱毒不安。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生麥門冬(汁一升)、赤蜜(一升)、人參(二兩)、白朮(三兩)、桂心(一兩)、甘草(二兩炙)、生地骨皮(四兩)、升麻(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蓴心(一升)
上十一味,細切,以水九升,煮諸藥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三兩沸,分溫五服,晝四夜一服。忌蕪荑、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又療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㾓不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瘥,發動如瘧。鱉甲湯方。
鱉甲(三兩炙)、大青(二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牡丹皮(一兩)、烏梅肉(一兩)、常山(三兩)、竹葉(切一升)、牛膝根(三兩)、甘草(一兩)、香豉(一升熬,綿裹)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忌生蔥、生菜、鯉魚、海藻、菘菜、莧菜、蕪荑。(一方有生天門冬、生地黃各切一升)
《千金》療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苦參湯方。
苦參(三兩)、黃芩(二兩)、生地黃(八兩)
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煎至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忌蕪荑。(出第九卷中)
又凝雪湯、療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起死㩉湯方。
芫花(一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張文仲、《備急》、《古今錄驗》、《深師》、《範汪》並同。出第十卷中。通按:㩉音臘,折也,推也,又折也。以故布折方,漬而答胸上也)
《千金翼》療天行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續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服麻黃湯方。(《千金翼》不療天行)
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服八合,取汗,不須飲粥,投此湯易得汗。忌菘菜、海藻、生蔥。(《深師》同。出第九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崔氏療時行數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後下痢耳,未有尚在數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十人,兼主傷寒。黃連龍骨湯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黃柏(三兩止利除熱)、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龍骨(二兩止利除熱)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忌豬肉、冷水。
又其年時行四五日,大下後或不下,皆患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不過二三日,輒便死歿,諸醫用瀉心湯,余用大小陷胸湯,並不得療。重思此或是下後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毒氣相搏,結於胸中,縱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還衝上,復搏於氣,氣毒相激,故致此病。療之當先理其氣,次下諸疾,思與增損理中丸方。
人參(二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乾薑(六分炮)、栝蔞根(二兩)、枳實(四枚)、茯苓(二兩)、牡蠣(二兩熬)
上八味,末之,以蜜和為丸。服如彈子一丸,熟水下,不歇復服。余時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折,續復與之,不過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然渴者當加栝蔞,不渴除之;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豫,靈臺郎顧君苗,著作商仲堪諸人,並悉用之,咸嘆其應速。於時枳實乃為之貴,難者曰,傷寒熱病,理中溫藥,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溫,其可論乎?余應之曰,夫今診時行,始於項強敕色,次於失眠發熱,中於煩躁思水,終於生瘡下痢,大齊於此耳。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深師方》同)
又阮河南療天行七八日,熱盛不解。艾湯方。
苦酒(三升)、葶藶子(二合熬,搗)、生艾(汁取一升,無生艾,熟艾、干艾亦可用,無艾,可艾根搗取汁)
上三味,煎得一升,頓服,愈。若有牛黃,納一刀圭尤良。此宜療內有大熱也。阮河南曰:療天行,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此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醋之物則不能愈,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价,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价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耳,無不解。(《千金》、《集驗》同,並出於第一卷中)
又茵陳丸、療瘴氣、時氣及黃病、痎瘧等方。
茵陳(二兩)、大黃(五兩)、豉(五合熬令香)、常山(三兩)、梔子仁(二兩)、鱉甲(二兩炙)、芒硝(二兩)、杏仁(三兩去尖、皮,熬)、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上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飲服,每服一丸,丸如梧子大,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五里久,不吐利汗,則以熱飲投之。老小以意量減。黃病、痰澼、時氣、傷寒、痎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瘥者,療瘴特神驗。有人患赤白痢者,服之亦瘥。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忌莧菜、蘆筍、野豬肉、生蔥、生菜。(出第二卷中,《千金》同)
張文仲療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黃連(半兩去毛)、黃柏(半兩)、梔子(半兩擘)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納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許推然方,神良。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並宜老小。忌豬肉、冷水。(《小品》、《備急》同)
又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
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薦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於床簀下,取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並灸大椎則愈。
又廩丘蒸法
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蜷,四日凡八過發汗,汗不出,苗燒地排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後用此法發汗得出療之。(《備急方》同)
又療天行熱毒垂死。破棺千金湯方。
苦參(一兩)
上一味㕮咀,以酒二升半,舊方用苦酒煮取半升,去滓,並服,當吐如烊膠便愈,神驗。(《肘後》同,《延年》治天行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痛。出第二卷中)
《延年秘錄》療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
麻黃(四兩去節)、大黃(三兩)、黃芩(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方寸匕。覆取汗,或利則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忌海藻、生蔥、菘菜、生菜。(《古今錄驗》同,《千金》無黃芩、芍藥)
又梔子湯、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方。
梔子(三兩)、黃芩(三兩)、豉(一升熬,綿裹)、蔥白(切一升)、石膏(四兩碎,綿裹)、乾葛(四兩切)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面、酒、生冷等物。
又解肌湯、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方。
乾葛(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心(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等。(蔣孝璋處)
又療欲似天行四五日,熱歇後,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枳實(三兩炙)、梔子仁(三兩)、豉(一升熬,別裹)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里一服。忌蒜、面。
又療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飲方。
竹茹(二兩)、生薑(三兩)、黃芩(二兩)、梔子仁(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
又療天行五六日,頭痛,骨節疼痛,腰痛兼痢。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芍藥(三兩)、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忌物依前。
又柴胡湯、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煩疼,兼兩脅,連心肋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黃者方。
柴胡(三兩)、枳實(三兩炙)、栝蔞(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茵陳(三兩)、龍膽(二兩)、大黃(三兩切)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面、蒜。(並出第九卷中)
又竹茹飲、主痢後得天行病,頭痛三四日,食即嘔吐者方。
竹茹(二兩)、橘皮(二兩)、生薑(四兩)、人參(二兩)、蘆根(切一升)、粳米(一合)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忌熱面、生冷。(張文仲處)
又療天行熱病七八日成黃,面目身體悉黃,心滿喘氣粗氣急者。茵陳丸方。
茵陳(三兩)、大黃(五兩)、梔子仁(二兩)、黃芩(二兩)、鱉甲(二兩炙)、常山(二兩)、芒硝(二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升麻(二兩)、豉(三合熬)
上十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患者飲服三丸,以得吐利則瘥。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蘆筍。(出第十卷中)
《救急》療天行熱氣頭痛,骨肉痠疼,壯熱等疾,若初病一日在毛髮,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必未得取利,旦宜進豉尿湯方。
豉(一升)、蔥白(切一升)、小便(三升童子者為佳)
上三味,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瘥則得。如未歇,依前更進一劑,頻用有效。
又如不除,進柴胡湯方。
麻黃(二兩陳者,去節)、柴胡(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乾葛(二兩)、石膏(五兩碎,綿裹)、蔥白根(切一升勿令有青處,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豉(七合綿裹,三沸出之)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上沫,然後並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別相去三食頃,良久覆取汗,汗出以粉拭之。惡寒多,加桂心一兩。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天行病不即瘥,經四五日,渴引飲,心上急強,手不得近,又不得眠,慌亂,此則是黃,不必得待刺黃始服藥,凡是心強氣急,不得眠臥,服此湯吐即瘥。瓜蒂散方。
瓜蒂(僅量一合熬令似黃,勿令焦)、小豆(一合小弱量通按:小弱量者,量人之強弱而增減也)
上二味,搗篩為散,凡有病如前候,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漿飲五合,和散一錢匕,服之二,食久必吐,不吐更與半錢匕服,吐畢即瘥。中男以上,量意斟酌服之。
又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鋸,極渴不能服藥者。宜服干糞湯,一名破棺湯,解大熱方。
陳久幹人糞(一大升)
上一味,以沸湯一大升,沃此糞一食久,澄清,瀝取一升,頓服。如渴不止者,又依前法更服。此宜灸,從心厭骨向下一寸半,名巨闕,取患人中指節為寸,灸三十壯。若無心厭骨,則以中指節前量,橫括心上,至歧骨上,兩頭築著骨,當橫量下,以前一寸當中直下,則是巨闕也。(士弱氏曰:同身寸以心鳩尾下至臍折算)
《必效》療天行一二日者方。
麻黃(一大兩去節)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則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生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前粥,則厚覆取汗,於夜最佳。
又療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澀秘,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浪語,脈沉細,眾狀之中,一無可救。宜決計服此鱉甲湯方。
鱉甲(二兩炙)、細辛(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吳茱萸(一兩)、白蘚皮(二兩)、附子(一兩半炮)、枳實(二兩炙)、茵陳(二兩)、大黃(三兩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又療天行十日以上,腹微滿,譫語,或汗出而不惡寒,體重短氣,腹滿而喘,不大便,繞臍痛,大便乍難乍易,或見鬼者。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炙)、陳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納大黃,復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煎令三兩沸,適寒溫,分再服,得下者止,不下更服之。(並出第三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古今錄驗》八毒大黃丸、療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乳後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已後,飛屍遁屍,心腹痛,膈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苦痛,溫中摩痛上諸毒病方。
藜蘆(二分炙)、大黃(三分)、硃砂(五分)、蜀椒(四分)、雄黃(四分研)、巴豆(四分去皮,熬)、桂心(四分)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飲服三丸,當下,不瘥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忌生蔥、野豬肉、蘆筍、貍肉、生血物。
又牽馬丸、療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療者方。
附子(一枚炮)、藜蘆(一兩炙)、桂心(一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上四味,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熱在膈上不下,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後下,下部瘡自瘥,神良。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忌野豬肉、生蔥、貍肉、蘆筍等物。
又療若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言見鬼者方。
絞人糞汁,飲數合,服良。(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紫草(一兩)、白蘚皮(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吃一劑,試有效。
天行病方七首
(此方兼療傷寒,為題雲天行,所以入天行部)
許仁則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陰傷寒者反於陽是也。陽傷寒狀,表裡相應,心熱則口乾苦,肝熱則眼赤暈,脾熱則穀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乾渴,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秘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身體熱。反此者,乃陰傷寒。夫傷寒者,則為寒所傷也,寒生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則無病。氣既為寒所傷,便致斯疾也。
又論陰陽傷寒者,則毒氣傷陰陽氣也。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以病於諸病之中,最難為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時聞有此病而多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故致爾,自心不全甄別,他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寧可任之。但能滋味適寒溫,將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為得計。其中事須服藥,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暫須一轉泄耳,病經一二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酸楚,背脊強,口鼻乾,手足微冷,小便黃赤,此是其候,若如是,宜先合煮桃柳等三物湯浴之方。
桃枝(細切五斗)、柳葉(細切五斗)、酢漿水(一斗)
上藥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葉二物,取七斗汁,去滓,納醋漿水攪,帶熱以浴,浴訖拭身體令乾,以粉摩之,勿觸風,則於密處刺頭眼後兩邊,及舌下,血斷以鹽末厭刺處,則入被臥。
又後服解肌乾葛等五物飲,微覆取汗,如病根輕者,因此或歇方。
葛根(切五合)、蔥白(切一升)、生薑(切一合)、豉心(一升綿裹)、粳米(二合研碎)
上藥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納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啜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又依前浴等法,不覺歇,宜更作雞子湯重泄之方。
新殼產雞子五枚
上各破頭,瀉置一盞中,別加一雞子水,以箸攪令極渾,別用水一升,煮極沸,則投雞子於湯中微攪,才似熟則瀉置碗中,納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令盡,覆使汗出。
又依前雞子湯出汗,汗泄當歇,如不覺退,合梔子等六味散以下之方。
梔子(三十枚擘)、乾葛(五兩)、茵陳(二兩)、蜀升麻(三兩)、大黃(五兩)、芒硝(五兩)
上藥切,合搗為散。以飲服三方寸匕。服之須臾,當覺轉則利也。如經一兩食頃不利,且以熱飲投,又不利,即斯須臾服一方寸匕,還以飲投,得利為度。後適寒溫將息,更不須服此也。
又依前梔子等六味散取利,復不覺退,加嘔逆食不下,口鼻喉舌乾燥。宜合生蘆根八味飲子,細細服之方。
生蘆根(切一升)、生麥門冬(二升去心)、生薑(五兩)、人參(二兩)、知母(二兩)、烏梅(十顆)、白蜜(一合)、竹瀝(三合)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瀝等攪令調。細細飲,不限遍數冷暖,亦不限食前後服。此飲子,雖不能頓除熱病,然於諸候,不覺有加體氣,安穩心腹不冷意。又欲得此飲,任重合,但依前服之。如熱勢不退,心腹妨滿,飲食漸少,心上痞結,則不可重服之。
又依前生蘆根等八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硬,不得手近,有時觸著痛不可忍,既是熱病,體氣合熱,骨肉疼痛,脈合洪數,口合苦爽,食合嘔逆,體氣反涼,脈反沉細,飯食反下,反不知痛惱,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視唇急鼻張,手眼尋繹,狂言妄語,此由熱極,將息酷冷,飲食寢寐,唯冷是求,熱結在心,無因通泄,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當須作成敗計耳。此非半夏等十味湯,無奈之何,其中有諸狀與此無別,但加身體黃,眼白睛色如黃柏,此是急黃,如有,亦不可守常法,還宜合後湯救之方。
半夏(五兩熊州者,湯洗去滑,汁盡疑熊宇)、乾薑(三兩)、吳茱萸(二兩)、桂心(一兩)、白朮(三兩)、細辛(三兩)、柴胡(三兩)、牡丹皮(三兩)、大黃(五兩)、芒硝(二兩)
上藥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攪令消盡,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若服一服利後,須伺候將息,勿更進湯藥,但研好粟米作汁飲,細細與之。如覺利傷多,可以酢飯止,稠酢漿粥亦得。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依前成敗計,服半夏等十味湯後,雖得毒熱勢退,利尚不休,體力漸弱。宜合人參等五味散細細服之方。
人參(五兩)、生犀角(末二兩)、烏梅肉(三兩熬)、生薑屑(三兩)、黃連(三兩去毛,無,亦可以龍骨四兩代之)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忌豬肉、冷水等。(吳升同)
天行嘔逆方七首
《病源》胃家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併,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惡寒壯熱,食則嘔逆。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竹茹(二兩)、橘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二兩)、生地黃(四兩切)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出第一卷中)
崔氏療天行數日,或十許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復有咳者。增損阮氏小青龍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芍藥(二兩)、桂心(一兩)、甘草(二兩炙)、細辛(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阮本湯方等分,雖未嘗用,嫌其太溫,余增損其分兩,以療十餘人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出第一卷中)
《近效》療天行壯熱,嘔逆不下食。橘皮湯方。
橘皮(三兩)、生薑(四兩)、茯苓(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一日服盡。忌大酢、蒜、面。(李處儉、張文仲等並同。出第九卷中)
《必效》療天行嘔吐不下食方。
取臘月兔頭並皮毛燒令煙盡,擘破作黑灰,搗羅之。以飲汁服方寸匕,則下食。不瘥,更服。燒之勿令大耗,無所忌,比用頻效。(出第一卷中)
《救急》療天行後嘔逆不下食,食入則出方。
取羊子肝如食法作生淡食,不過三兩度則止。(文仲同)
又方
以雞子一枚,於沸湯中煮三五沸,則出水浸之,外寒內熱則吞之。神效,無所忌。(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天行後,氣膈嘔逆不下食。生蘆根湯方。
燈心(一分)、生麥門冬(十二分去心)、人參(四分切)、生蘆根(一大握切)
上四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天行嘔啘方七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出第九卷中)
《肘後》療嘔啘不止。橘皮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炙)、橘皮(三兩)、升麻(半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日三四作,當止。忌海藻、菘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文仲《近效》療嘔逆。麥門冬飲子方。
麥門冬(去心)、蘆根、人參(各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常用有驗。
又方
飲生薑汁三二合,大良。
又方
枇杷葉去毛,煮飲之。作粥亦佳。(出第一卷中)
又方
研油麻汁煮綠豆令爛,取半升許,以手掌大蝟皮燒作灰,篩之,納豆中和食。(出第二卷中)
《救急》療天行乾嘔若噦,手足逆冷。薤豉粥方。
薤白(切一升)、香豉(一升)、白米(四合)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豉一沸,漉去滓,下薤及米,煮為稀粥,進兩碗良。
又療天行後噦欲死,兼主傷寒。小半夏湯方。
半夏(五兩洗去滑)、生薑(八兩切令薄細,勿令濕惡,經水浸者為好)
上二味,各以水三升別煮,各取一升半,去滓,二汁相和一處,共煮取二升,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當令下食,其噦不過俄頃則止。近二公及任理居中屬纊得之,明奉御來彖執秘此方,但止煮藥送,來彖與方郎中鄰居,後乃方便得之,大良效。忌羊肉、餳。(《傷寒論》同,並出在第一卷中)
天行喉咽痛方二首
《病源》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喉咽,故痛,或生瘡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或下不止,喉咽痛。黃連馬通湯方。
小豆(一升)、黃連(一兩去毛)、馬通汁(三升)、吳茱萸(一兩)
上四味,以馬通汁令煮取一升,盡服。不瘥,復作有效。忌豬肉、冷水。(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青木香湯、療春夏忽喉咽痛而腫,兼下痢方。
青木香(二兩)、黃連(一兩去毛)、白頭翁(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小兒若服之,一服一合。忌豬肉、冷水。(出第三卷中)
天行衄血方四首
《病源》天行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陰之經,客於足陽明之絡,故衄血。衄者,血從鼻出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鼻衄是熱毒,血下數升者方。
勿療自瘥,亦無所苦。亦可取好松煙墨搗之,以雞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並無所忌。
又黃土湯、療鼻衄,去五臟熱氣結所為,或吐血者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黃芩、芎藭(各三兩)、桂心(一兩)、生地黃(一斤)、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青竹皮(五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竹皮減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
黃芩(四兩)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療婦人漏下血。
又療脈浮大,鼻中燥,如此必去血鼻衄方。
灸兩臂中脈取止。取臂脈法:以鼻嗅臂,點其鼻尖所著處是穴,兩臂皆爾。(出第十四卷中)
天行口瘡及口乾苦方四首
《病源》發汗下後,表裡俱虛,而毒氣未盡,熏於上焦,故喉口生瘡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熱盛,口中生瘡。酪酥煎丸。
酪酥(三合)、蜜(三合)、大青(一兩)
上三味,合煎三沸,稍稍敷口,以瘥為度。
又口瘡方
取蛇莓五升,搗,絞取汁,稍稍飲之。(並出第十四卷中)
《集驗》療天行熱病口瘡。升麻湯方。
升麻(二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羚羊角(三兩屑)、芍藥(三兩)、生蘆根(切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古今錄驗》同)
又療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石膏蜜煎方。
石膏(半斤碎)、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納蜜復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許,盡更含。(《千金》同,並出第二卷中)
天行咳嗽方五首
《病源》熱邪氣客於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而咳也。(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前胡湯方。
前胡、升麻(各八分)、貝母、紫菀(各六分)、石膏(十二分碎,綿裹)、麥門冬(八分去心)、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竹葉(切一升)、甘草(二分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膩、豬、魚等。
又療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升麻、玄參、芍藥、柴胡、麥門冬(去心各八分)、貝母(六分)、竹葉(切一升)、白蜜(一合)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間不妨食,不利。忌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
又療天行後,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乾生瘡。柴胡湯方。
柴胡(八分)、升麻(六分)、芍藥(六分)、黃芩(六分)、甘草(五分)、石膏(十二分碎,綿裹)、生麥門冬(六分去心)、蔥白(半分)、香豉(六合綿裹)、生薑(六分)、竹葉(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黏涎,日夜不定。生薑煎方。
生薑(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
上一味,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時咽之。
《必效》療天行病後,因食酒面,肺中熱擁,遂成咳不止方。
桑白皮(十二分)、桔梗(十分)、肥干棗(二十一枚擘)、麻黃(六分去節)、曹州葶藶子(十分熬令紫色,令為膏,湯成珠)
上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藶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溫五服,空心食後服,或利勿怪。忌豬肉、油膩、生冷、果子等物。
天行發斑方三首
《病源》大熱病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熱毒氣不散,煩躁謬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燥於外,故身體發斑如錦文。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出第九卷中)
《肘後》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療得瘥後,瘡瘢紫黯,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作療,用之有效方。
取好蜜通身摩瘡上,亦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亦佳。
又方
以水濃煮升麻漬綿洗之。苦酒漬煮彌佳,但燥痛難忍也。(並出第二卷中)
文仲陶氏云,天行發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氣方。
云永徽四年,比瘡從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葉、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亦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出第二卷中)
天行發瘡豌豆疱瘡方一十二首
《病源》夫表虛里實,熱毒內盛,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之中,結成此瘡,重者匝遍其身,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其瘡形如豌豆,亦名豌豆瘡。脈洪數者,是其候也。(出第九卷中)
《千金》療人及六畜天行熱氣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穰汁洗之,若是穄穰則不瘥,瘡若黑者,搗蒜封之,又煮乾蕓薹汁洗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瘥。
又熱病後發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去毛,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忌豬肉、冷水。
又若赤黑髮如疥大者方
煎羊脂摩敷之。
又方
青木香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又方
小豆屑,和雞子白敷之。
又方
以月布拭之。
又療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延年》同)
又療瘡出煩疼者。木香湯方。
青木香(二兩)、丁香(一兩)、薰陸香(一兩)、白礬(一兩)、麝香(二分)
上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盛者,加一兩生犀角,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如病輕,去礬石,大神效。
又方
瘡上以芒硝和豬膽塗,勿動,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中壞瘡皆黑靨不出膿,死不療。
又內發瘡盛方
醋四合、大豬膽一具
上二味,煎三沸。一服一合,日五服,良驗。(並出第十卷中)
《延年》療天行壯熱頭痛,發瘡如豌豆遍身。大青湯方。
大青(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
《古今錄驗》水解散、療天行熱氣,則生疱瘡疼痛,解肌出汗方。(出翟世平)
麻黃(一兩去節)、黃芩(三分)、芍藥(二分)、桂心(一分)
上四味,搗篩,暖水解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瘥者減之。忌海藻、菘菜、生蔥。(《延年》同。出第二卷中。一方有大黃三分、甘草二分)
天行虛煩方二首
《病源》夫天行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於心腑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滿,皆當察其證候也。(出第九卷中)
文仲療天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竹葉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碎,綿裹一升)、麥門冬(去心一升)、半夏(半升洗)、人參、甘草(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煮米熟去之,分五服。嘔者與橘皮湯。湯方在上嘔啘篇中。不愈者重作此,宮泰數用甚效。若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方,是仲景方。忌羊肉、海藻、菘菜、餳。
又療虛煩不可攻方。
青竹茹(二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三升,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之。
天行狂語方三首
《病源》夫病熱盛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氣爭而外並於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也。(出第九卷中)
《千金》水道散、療天行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白芷(一兩)、甘遂(二兩熬)
上二味,搗篩,以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人飲冷水,腹滿則吐之,小便當赤也。一名濯腹湯,此方療大急者。(出第十卷中,文仲、《範汪》同)
又五苓散、主天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方。
豬苓(二分)、白朮(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忌大醋、生蔥、桃、李、雀肉等。(張仲景論、《深師》同,出第九卷中)
《古今錄驗》療天行壯熱,狂言謬語五六日者方。
雞子(三枚)、芒硝(方寸匕)、井花水(一杯)
上三味,合攪,盡服之。心煩,下則愈。(出第三卷中)
天行熱毒攻手足方五首
《病源》熱毒氣從臟腑中出,攻於手足,則焮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攻於手足也。(出第九卷中)
《肘後》療天行病毒熱攻手足,疼痛赤腫欲脫方。
鹽豉及羊肉一斤以來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肉熟,以汁看冷暖漬手足,日三度瘥。(《範汪》同)
又方
細銼黃柏五斤許,以水三斗煮漬之必效。亦治攻陰腫。
又方
作坎令深三尺,大小容兩足,燒坎中令熱,以酒灌坎中,著屐踞坎上,衣壅勿令氣泄,日再作之。
又方
煮羊桃葉汁漬之,加少鹽尤好。(並出第二卷中)
崔氏療天行熱毒攻手足方。
豬蹄一具,去毛,銼碎,合蔥白一握,切,以水一斗,煮熟去滓,納少鹽以漬之。(《肘後》同,出第一卷中)
天行大小便不通脹滿及澀方四首
《病源》天行大小便不通,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乾燥,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又汗後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熱氣,惡寒,頭痛壯熱,大小便澀。柴胡散方。
柴胡(八分)、茵陳(十分)、青木香(十分)、黃芩(八分)、土瓜根(十分)、白蘚皮(八分)梔子仁(十分擘)、大黃(二十四分)、芒硝(十二分)
上九味,搗為散。平辰空肚以新汲水服五六錢匕,少時當三兩行微利,利後煮蔥豉稀粥食之。熱如未歇,明辰更服四錢匕,熱歇停藥。忌熱食、豬犬肉、油膩等。
又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食飲。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茵陳(七分)、大黃(十二分別漬)、升麻(七分)、梔子(四枚擘)、芒硝(四分湯成下)、芍藥(七分)、黃芩(十二分)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忌熱食、炙肉、蒜、黏食。(並出第一卷中)
《近效》主天行後兩脅脹滿方。
熬鹽熨之。如小便澀亦用鹽熨臍下,如水腫以穀枝汁服愈,大效。
《集驗》療天行病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滑石湯方。
滑石(十四分研)、葶藶子(一合紙上熬令紫色,搗)、大黃(二分切)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服。兼搗蔥敷小腹,干即易之,效。(《肘後》、崔氏同無大黃)
天行熱痢及諸痢方四首
《病源》此由熱氣在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又熱毒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爛肉汁,壯熱而腹絞痛,此溫毒熱氣所為也。(並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酷熱下痢。七物升麻湯方。
升麻、當歸、黃連(去毛)、甘草(炙)、芍藥、桂心、黃柏(各半兩)
上藥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等物。
又天行諸下悉主。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去毛)、黃柏(二兩)、當歸(二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一合,微火煎取二升半,分三服,良驗。忌豬肉、冷水。(並出第十四卷中。一方有龍骨一兩)
範汪療天行熱毒,下痢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氣,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附子(二分炮)、雄黃、丹砂、乾薑(各二分)
上五味,各搗下篩訖,復更合治之,蜜和為丸,如小豆大。飲下一丸,老少半之,效驗。忌豬肉、生血等。(出第三十三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熱病瘥後,痢膿血不止方。
龍骨(一兩)
上一味,搗研為末。米飲下一錢,不計時節,日三服,佳。
天行䘌瘡方八首
《病源》毒熱結在腹內,穀氣衰,毒氣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痢,下部瘡癢,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下部瘡爛方。
烏梅(二七枚去核)、大蒜(二七枚)、屋塵(半升篩取細者)
上三味,搗篩為散,苦酒一升,和調於銅器中,煎成丸,作長挺,納下部。(《範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範汪》療人下部中癢方。
蒸棗取膏,以水銀熟研丸之,令相得,長二三寸,以綿薄裹,納大孔中,蟲出瘥。
又療穀道中瘡方。
以水中荇葉細搗,綿裹,納下部,日三。(《肘後》同)
又療天行䘌蟲食下部生瘡。雄黃兌散方。
雄黃(半兩)、青葙子(三兩)、苦參、黃連(各三兩)、桃仁(一兩半去皮、尖及兩仁,熬)
上五味,合搗篩,綿裹如半棗核大。內下部。亦可米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肉、冷水及熱面、炙肉、蒜等物。
又桂枝湯、療天行䘌病方。
桂心(二兩)、小藍(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納豬肝十兩,去上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細蟲如發大五六升,小兒半作之。忌生蔥。(並出第三十三卷中)
文仲、姚氏療天行病䘌,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糖,以綿合導下部中。若口中生瘡,含之。(《肘後》、《範汪》同,出第二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病有䘌蟲,蝕下部生瘡。青葙子散方。
青葙子(一兩)、雚蘆(二兩)、狼牙(一兩)、橘皮(一兩)、苦參(三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米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未瘥更服,以瘥為度。
又療天行痢膿血,下部生䘌蟲。黃連丸方。
黃連(二兩末,生用)、蠟(一兩)、烏梅肉(三兩熬,末)
上三味,熔蠟和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再服加至四十丸,瘥。忌豬肉、冷水。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病源》天行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天行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陽易;其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其病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裡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止仰人,或歲月方死。(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因房室及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陰縮,困篤欲死方。
灸陰頭一百壯便瘥,可至三百壯皆愈,良無比。後生子如故無妨。(《範汪》同,無所忌)
又療陰陽易病方。
取豚卵二枚,溫令熱酒吞之,則瘥。(出第十四卷中)
天行虛羸方二首
《病源》夫人營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出第九卷中)
崔氏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竹葉湯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後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方。
甘草(二兩炙)、棗(十五枚擘)、半夏(一兩洗)、芍藥(三兩)、前胡(一兩)、黃芩(一兩)、小麥(五合)、人參(二兩)、粳米(一升)、知母(二兩)、麥門冬(四合去心)、栝蔞(一兩)、生薑(四兩)、竹葉(一把須以竹蓧飲代水煮湯,不用其葉)
上十四味,切,以竹蓧飲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三服。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耆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大效。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一卷中,通按,蓧乃小竹,即箭竹也)
《千金》補虛,大病後不足,萬病虛勞同此方。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肌,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出第十卷中)
天行瘥後禁忌方二首
《集驗》云,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醫不能療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黍、飴脯,膾炙、棗慄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中虛冷,大利難禁,不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救也。熱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病新瘥,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兔雉鹿肉,慎不可食豬犬肉也。新瘥後,當靜臥,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勞復。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旉視脈,旉曰:雖瘥,尚虛未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舌出數寸而死。病新瘥未經百日,氣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蓋正疾愈後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則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近者有士大夫,小得傷寒,發汗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故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出第二卷中,《千金》同)
《深師》說天行病未復,(強食黃花菜,手足稍重,一方云青花。)天行病瘥,(食䱉鱠必變成癡,又食鱯魚肉,結氣不化。)、天行病瘥,(飲酒合陰陽復必死。)、天行病損,未滿三月日,(食鯔䱉肉則復下血,食鹽豉令人四肢不舉。)、天行病瘥,(食諸菜有花者,三年肌膚不充。)天行病未好時,(食生瓜芥,三月流腫也。)、天行病瘥,(食菜合陰陽,復必死,出第十四卷中。)
《千金》天行病瘥,(後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睏。)、天行病瘥,(食芥膾作疽。)、天行病瘥,(新起飲酒及食薤菜,病更發。)、天行病新瘥,(食生魚鮓,下痢必不止。)、天行病瘥,(食生菜,顏色絕身不平復。)、天行病新汗解,(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不復。)、天行病未損,(食犬肉並葫荽合食之,復則死。)、天行病瘥,(食生棗及羊肉者,膈上作熱蒸。)、天行新瘥,(食犬肉、羊肉,作骨中蒸熱。)、天行病瘥,(食魚肉並瓜、生菜,令人身腫。)天行病瘥,(食蒜、膾者,病發大困出第十卷中)。
天行勞復食複方六首
《病源》夫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傷於神;梳頭澡洗,則勞於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既還入經絡,復為病者,名曰勞復。又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肥肉、魚膾、餅、棗、慄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並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患天行熱氣瘥後勞發,頭痛如初病者。鼠矢湯方。
雄鼠屎(三七枚熬末,湯成下)、乾葛(二兩)、梔子(十四枚擘)、蔥白(一升)、豉(八合)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納鼠屎末。分溫二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汗,內消不利。忌如藥法。
又療患數日復勞發者。枳實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蔥白(切一升)、香豉(半升)、鼠屎(二七枚)
上五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內消不利。忌如藥法。(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竹葉湯、療天行後虛熱牽勞食復,四肢沉重,或一臥一起,氣力吸吸羸弱方。
竹葉(一把)、小麥(一升)、甘草(一兩炙)、石膏(二兩碎)、茯苓(二兩)、半夏(一升洗去滑)、前胡(二兩)、知母(二兩)、黃芩(二兩)、人參(二兩)、生薑(四兩)、大棗(二十枚擘)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減四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餳等物。
《備急》療勞複方。
以粉三升,以暖飲和服。厚覆取汗,又以水和胡粉少許服之,亦佳。(出第一卷中)
《延年》葛根飲、主熱病勞復,身體痛,天行壯熱煩悶,葛根湯方。
葛根(一兩)、蔥白(一握)、豉(半升)、米(一合)
上四味,先切葛根,以水九升,煮取七升;則納蔥白,更煮取四升,去葛及蔥滓訖;則納豉及少許米,煮取三沸,並濾去米等滓。分四服,當有汗出即瘥,明旦又更作服。忌豬肉、蒜等。(並出第九卷中)
《必效》療天行勞復。鼠矢湯方。
雄鼠屎(五枚兩頭尖者)、豉(一升)、梔子(二十枚擘)、枳實(三枚中破,炙令黃)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分四服,相去十里久。若覺大便澀,加大黃二兩。(出第一卷中)
天行瘥後勞發方五首
許仁則云:此病復發,不但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或為動轉不常,皆成此復。若復甚者,乃至不救,劇於初得病時,不可以復發而云輕易,勞復狀一如傷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蔥白等七味飲,服之漸覆取汗方。
蔥白連須(切一升)、乾葛(切六合)、新豉(一合綿裹)、生薑(切二合)、生麥門冬(去心六合)、乾地黃(六合)、勞水八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過)
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溫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兼主傷寒。忌蕪荑。
又依前蔥白等七味飲服之得可,但適寒溫將息,以取安穩,若不覺可,宜合葳蕤等五味飲子服之方。
葳蕤(五兩切)、蔥白(切一升)、豉心(一升綿裹)、粳米(三合研碎)、雄鼠屎(七枚末之)
上藥以水七升,先煮豉以上取四升汁,去滓,納粳米屑,煮米爛訖,納鼠屎末攪調。頓服。覆被安臥,取汗瘥。
又凡天行病瘥後,准常合漸健能行履,遂過限不堪起動,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乾,乍寒乍熱,發作有時,或雖能行動運轉,然每作時節有前狀者,名天行後不了了,有此,宜合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白薇等十味丸方,細細服之。
地骨白皮(三兩)、知母(三兩)、麥門冬(五兩去心)、竹瀝(一升)、白蜜(三合)
上藥切知母以上和麥門冬,然後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竹瀝,蜜攪調。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如覺虛,不能空腹頓盡,欲間食服亦佳。兼主傷寒。
又若服前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不可,雖可不能全退,宜合白薇等十味丸方。
白薇(三兩)、知母(四兩)、地骨皮(三兩)、乾地黃(六兩)、麥門冬(五兩去心)、甘草(四兩炙)、蜀漆(三兩)、葳蕤(三兩)、橘皮(二兩)、人參(三兩)
上藥細切,合搗篩,絹羅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以飲下十五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服經三數日後,自候腹中,若覺熱則食前服,如不能以空飲下藥,宜合烏梅等四味飲下前丸。忌菘菜、海藻、蕪荑等。
烏梅飲方
烏梅(十枚)、葳蕤(五兩)、生薑(五兩)、白蜜(一合)
上藥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白蜜攪調,細細用下前丸,多少冷暖,以意斟酌。縱不下丸,但覺口乾渴則飲之。(吳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