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傷寒論」總目錄
目次
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傷寒,其脈微濇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鞕,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豬膽汁(半合)
右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燒褌散方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香豉(一升,綿裹)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蔞根(各等分)
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濇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欬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欬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饑;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欬唾。
辨可發汗脈證並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鞕爾,設利者,為大逆。鞕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